大學教授回鄉下過年不受重視
1. 中國的老師為什麼不受人尊敬
舊社會,小學畢業就是文化人,初中畢業就是秀才,能夠教私塾的先生為數不多,在茫茫的文盲之中,老師豈能不受尊重?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根深蒂固,豈能瞧不起讀書人!
改開前,大學教育是精英教育,初中能考上師范學校都很難,現在大學是大眾教育,現在高考二百多分都可上大學,大學生遍地皆是,大學生一點都不稀罕!
改開前,中小學老師在廣大工農大眾面前仍是做學問的人,師道尊嚴仍存於世。即使在臭老九時期,人們也把知識分子比喻為臭豆腐,聞起來臭,吃起來香!這就是明證。
現在,你這老師是大專、大學畢業,好多家長學歷比你還高,讀的大學比你還好,家長與老師層次上平等,就不會像改開前那樣對待老師了,毫不奇怪!
現在的老師只是有別於學生家長的一種職業,一種飯碗,比家長沒有什麼高貴或特別之處,何須另眼相待!
在大中城市,老師的工資待遇也不算太低,談不上貧窮。所以不要以窮或財富論事!
老師,普通的職業,老師,普通的人!老師,沒有什麼特殊!但是你把其孩子教好,家長會感激老師的!學生也是不會忘記老師的!社會也會尊重老師的!
因為現在的社會,人們評判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標准,往往就是以金錢或權力為標準的。這在老師的身上,似乎都很難具備。
除了個別現象,一般老師靠自己的工資收入,很難發家致富,過個日子尚可,想要有非常體面的生活,怕是不太容易。
即使有些老師靠自己能夠發財的,恐怕也是行走在違規之邊緣,比如補課收入,始終不能列為正規之收入。當然,一些高校老師收入還是可以的,比如常常有講座機會的。
不過,除了「窮」這個因素,還有幾個方面,影響人們對於老師的尊重:一是少數老師師德敗壞,幾個害群之馬,影響人們對於老師的判斷。
一些老師參與違規的補課,可能引發人們對於老師賺取違規收入的吐槽,像有的城市老師,每天的補課是筆不菲的收入。
社會不良風氣對於校園的侵蝕,部分老師存在的收禮現象,也成為家長、社會議論的焦點,僅就因為孩子調個座位,都要找老師的關系,可見一斑。
校園越發功利的教育,過度關注孩子的成績,使得有的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受關注,也會導致老師與學生、家長之間信任感下降
2. 李保國的名人故事
精選李保國的名人故事
精選李保國的名人故事
早些年,李保國曾陪著一位領導到邢台一個山村考察,進村看的第一戶生活就很困難,家裡一貧如洗,全家只有一條炕席一床被子,揭開鍋,就是玉米面餅子。領導一見,趕緊從兜里掏錢。李保國勸他先別掏錢,最後一起想辦法,可領導說看著實在可憐,得救濟。第二戶、第三戶……到第六戶,領導兜里的錢掏光了。李保國打趣地「擠兌」領導:「你再掏啊——反正我不借給你。」
「得看這里頭根本問題在哪,光從兜里掏錢,這不解決問題。」李保國說。
記者:您身上有一個特別矛盾的地方,就是您個人不太追求金錢、利益,但是您做的這些具體事,又都是從經濟效益、從產業的角度出發的,不但不迴避利益,反而是專門帶著老百姓逐利。這是為什麼?
李保國:這其實也不難理解,還是那句話,我想幹事。為了「干成事」,我更看重如何取得最優效果,如何根治問題、形成良性發展機制。我幹事的時候重實利,你重了老百姓的實利,這事才能幹成干好不是?就好像掏錢的這個故事,我是科技工作者,我要考慮的是怎麼把廣大農民從這種貧苦生活中解放出來,這是我的思維方式。
記者:您紮根山區30多年做了這么多事,其實都是圍繞這種思路來的?
李保國:對,就是從根本上保證綠山富民。好比我用了9年時間,建立了蘋果喬砧矮化密植栽培新樹形,開發出蘋果生產的128道工序,讓村民像工人生產標准件一樣生產蘋果——一旦形成規模和機制,事情辦起來就很省力。
現在我搞了兩個大的產業聯盟,一個是核桃技術創新聯盟,一個是蘋果技術戰略聯盟,我都是理事長,合作成員有問題我們去解決。每年我掏錢把成員們聚起來組織兩三次培訓,很方便。但是到沒進入聯盟的新區去推廣就很費勁,就得一個個下去培訓,費時費力。
記者:這也是您後來一定要發展產業的原因?
李保國:做產業就更能解決問題了,它不是只讓一個人富起來、一個村富起來,而是能讓這一帶富起來。我做產業是從市場開始做,市場分析、市場定位之後,我再選擇品種,從生產技術、營銷手段、品牌創造到市場運作,從市場調研開始到市場運作結束。在這個過程中,我的技術是起決定性作用的東西,這樣我生產的是商品不是產品。現在我做的產業帶,板栗近百萬畝、核桃150萬畝、蘋果十幾萬畝,帶動10多萬農民脫貧致富。一個個幫,不可能產生這么大的效果。
記者:但是這樣一來,您要承擔的東西可比單純做技術多多了。
李保國:我從來也不怕擔事。
我剛到山裡頭做項目的時候,才二十多歲,有一回,板栗鬧蟲災,眼睜睜看著那蟲子把樹葉吃光,從村外,一天往村裡吃進來100米啊。我布置打葯,可是村裡主要幹部正好不在,打葯的錢批不下來,五天了這葯也沒打了。拖到第六天,我忍不下去了,早晨五點多,我跑到村委會辦公室,打開大喇叭廣播直接招呼在家的黨員幹部,馬上到辦公室開緊急會議!我那回是真火了,我說你們誰家要是著了火,還等不等領導發話?樹是集體的,不是你們家的,你們就不當事嗎?打葯的錢,我個人掏腰包!
記者:為什麼這么動感情?
李保國:我那時候天天在地里頭,農民們種板栗樹,都是我管著。我這個人,走到哪兒都是這一身正氣。我又不是為我個人干,我在那兒做科研,幫著他們做生產,我是去幹事的!碰上這樣的問題,我就拿我個人當那個「最大的官」,這個主兒我就得做下來。要想幹事,那還能怕事?該站出來就得站出來,該擔住了就得擔住了。
每年有200多天在鄉下的李保國,戲稱自己是「最黑」的大學教授。一笑起來,他的眼睛幾乎完全眯起,憨憨地露出兩排牙齒,乍看之下,像個再普通不過的老農民。可事實上,李保國並不像外表看上去那麼好脾氣,交談中,他總喜歡用反問的語氣來表達自己的意思。雖然語速平緩,但想插進去話並不容易。需要表示強調的時候,他會刻意加重語氣,原本「土味」盎然的衡水口音,也會切換成更加標準的普通話。
記者:您好像很習慣說「必須」「不許」,態度一向都這么強硬?
李保國:工作上,我說的對,那就必須聽我的。我現在做起來了三個產業帶,三個產業帶的龍頭企業都是我扶植起來的,經營是他們來,但所有的運作思路都是我的,我是管指揮他們的。我從來不追求企業給我多少錢,但你必須聽我的,給我干成事。
記者:您為什麼有這個自信?
李保國:我懂科技,又不圖掙他們的錢,就是要幫他們富起來——我腳底下有根。
精選李保國的名人故事
4月13日,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作出《關於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開展向李保國同志學習活動的決定》。為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扎實開展,引導全省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為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不懈奮斗,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決定,在全省黨員幹部中開展向李保國同志學習活動。
全體黨員要向李保國學什麼?
對黨忠誠、心繫群眾的政治品質
把農民變成專家,是李保國的心願。可要達成這個心願,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更不是動動嘴皮子的事。長年累月,李保國和農民摸爬滾打在一起,手把手地教他們操作。
在崗底村剛開始推行蘋果套袋技術時,許多村民掌握不好技術要領。李保國要拽住他們的胳膊找角度,捏著他們的手腕找力度,常常是一個小時才能教會一個人。類似這樣的技術培訓和技術推廣還有很多,可他從來沒有嫌麻煩過。
黝黑的臉龐,憨厚的笑容,粗糙的雙手,隨意的衣著――的確很難讓人想到這就是河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李保國。而「把我變成農民」,正是李保國「這輩子最過癮的事」之一。
「我的足跡踏遍了河北省山區,30年與農民朝夕相處,我與農民結下了深厚感情,我學會了用他們的語言和他們交談,傳播新技術。我根據不同需要舉辦不同層次的培訓班800餘次,培訓人員9萬餘人次,示範推廣總面積達到了1080萬畝。」
他常說,我是黨員,就應該帶頭把事情做得更好。他時刻聽從黨的召喚,始終與黨一條心,堅持傳播正能量,始終沖在扶貧攻堅一線,充分展現了共產黨員的堅定信念和堅強黨性。
我們黨員幹部要以李保國同志為榜樣,始終對黨忠誠、忠於使命,心繫群眾、勇於擔當,始終把群眾利益放在心上,千方百計辦好順民意、解民憂、增民利的實事。
技術扶貧、精準脫貧的務實作風
李保國很忙,每年200天以上,他都奔波在各個山村,從事山區林業技術的開發、研究與推廣工作。30多年來,他在太行山區推廣了36項實用技術,先後培育了邢台縣前南峪村、內丘縣崗底村、臨城縣綠嶺果業有限公司、平山縣葫蘆峪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等16處山區開發先進典型,幫農民增收35億元,帶動 10餘萬農民脫貧致富。
在脫貧攻堅中,我們黨員幹部要以李保國同志為榜樣,把精準脫貧的責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在行動上,堅決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讓全省310萬貧困人口實現全面小康。
艱苦奮斗、愚公移山的拼搏精神
當年的太行山,水旱災頻繁,交通不便,三分之二的地區人均收入不足50元。李保國跟課題組的同事們選擇了極度貧困的邢台市前南峪村作為開發試點,跟石頭山「較起了勁兒」。前南峪村的山體現了太行山的普遍特點:土層薄、不涵水,土壤瘠薄、有機質少,再加上乾旱少雨,基本上年年種樹不見樹,年年造林不見林。為了摸清當地山區的「脾氣秉性」,解決種樹難題,李保國起早貪黑,跑遍了山上的溝溝坎坎,晚上挑燈夜讀,分析數據,尋求破解之道。
1981年,前南峪村在李保國的指導下開始爆破整地嘗試,1986年,整套爆破整地技術基本形成。又過了4年,整套石質山地爆破整地技術體系歷經近十年孕育,終於破殼而出。李保國提出「聚集土壤,聚集徑流」,這讓前南裕的山土厚了、水多了,樹木栽植成活率從原來的10%一躍達到了90%。經過十幾年的開發治理,前南峪的溝溝壑壑改變了模樣,山頂洋槐帶帽、山中果樹纏腰、山底梯田抱腳,被譽為「太行山最綠的地方」之一。
我們黨員幹部要以李保國同志為榜樣,事不避難、勇於擔當,知難而進、頑強拼搏,把各項工作不斷向前推進。
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價值追求
「常年給這些企業提供技術服務,每年至少也得有幾百萬元的收入吧?」這些年,這樣的問題,李保國不知面對過多少次。
事實上,他既不拿工資,也沒有占股份。
他的話,發自肺腑,見心見肝――
「我始終認為,農業是公益事業。給農民服務是公益,給農業企業服務也是公益。農業企業發展了,在自身盈利的同時,還能夠輻射帶動周圍山區的發展,最終還是對農民有利。」
「國家給我發著工資,一個月八千元,吃不清喝不清。這么多年,名、利,我沒追求過。我相信,你只要幹事就行了,終究會有人認可。」
他有自己的座右銘:時刻以善為本,尋找行善之地。
「前邊的善是完善的意思,後邊的行善是做事的意思,指的是要不斷完善自我,尋找能做事的地方。這輩子,干點自己喜歡的事,干成點有益於人民的事,什麼時候想起來,也是值得驕傲的。」
我們黨員幹部要以李保國同志為榜樣,自覺加強黨性修養和黨性鍛煉,任勞任怨、甘於奉獻,清白做人、干凈做事,夙興夜寐、激情工作,積極為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時評:哀思之後,請爭做李保國式黨員幹部
爭做李保國式黨員幹部,就要學習他視科技如生命的學習追求。他大學畢業20年後,為了不斷接受新知識,毅然放下教授的架子去讀博士,因為他懂得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只有依靠科技創新才能幫助更多山區百姓脫離貧困、遠離貧困。在學習中,他堅持根據生產實際需要開展科學技術研究,以較真精神先後完成太行山板栗、蘋果、核桃栽培等山區開發研究成果28項,實現山區農民增收28.5億元,走出了一條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貧新路。在扶貧戰役攻堅拔寨的關鍵時刻,我們必須要堅持學習學習在學習,讓技術扶貧進一步根植於太行大地,向李保國同志一樣,不僅要為太行山區「輸血」,更要激活太行山區一個個「造血」 細胞。
爭做李保國式黨員幹部,就要傳承他帶百姓似親人更勝似親人的民本情懷。30多年來,李保國把生命的點滴融入到帶領群眾發展致富,做好為群眾服務的具體實踐中,用他的話說那就是「把我變成農民」「把農民變成我」,誠然,他已與農民血脈相連。農村脫貧是河北省全面脫貧的關鍵點和著力點,如今,李保國同志已經為我們做出了榜樣,逝者已去,在哀思與追憶之後,我們更應繼承和發揚他以百姓之心為心的民本思想,從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入手,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惑,讓千千萬萬的「李保國」在本職崗位上踐行為人民服務的錚錚誓言。
爭做李保國式黨員幹部,就要砥礪他讓綠浸染太行的責任擔當。入之愈深,其進愈難。在脫貧攻堅的關鍵時刻,在基礎設施薄弱、產業發展滯後的太行山區,要想在全面小康的.路上「一個都不掉隊」,唯有「滾石上山」式的勇氣才能攻下一座座貧困的城池。面對如此險而艱的形勢,李保國並沒有選擇做安逸的大學教授,而是立志做「太行新愚公」,帶領學生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在不斷的攻堅克難中,讓窮山溝變成了花果山,成為太行山區集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為一體的地方。我們唯有向李保國同志那樣,敢於與困難較真、勇於對問題亮劍、樂於同險阻作斗爭,才能讓河北人民全面脫貧奔小康的目標早日實現。
歲月無痕,惟石能言。歲月如歌,惟其精神歷久彌堅。讓我們提振精氣神,繼承和發揚「太行新愚公」精神,爭做李保國式黨員幹部,為經濟強省美麗河北建設增添一抹抹新色。
精選李保國的名人故事
5月23日下午,中央電視台「時代楷模」發布廳內,演播室的背景屏幕上,金黃色的「時代楷模」四個大字熠熠生輝,李保國先進事跡在這里錄制。
「我們印象中的教授,他的背景應該是書齋、講台、學生,我們今天認識的這位教授,他的背景卻是大山、村莊和鄉親。」中央電視台主持人敬一丹站在舞台上,充滿敬意地向觀眾們介紹李保國。
大屏幕播放的視頻短片上,精彩、感人肺腑的故事不斷閃過,重現了一個紮根山區、無私奉獻的教授形象:
「村民不敢嘗試,他自掏腰包買套袋幫他們試用新技術;村民不懂技術,他手把手教給他們無公害蘋果怎麼種植;他卷著鋪蓋卷在崗底村一待就是7年,為村民開辟了一條種植和經營一體的致富之路。」
節目錄制完成後,李保國妻子郭素萍在發布廳外手捧「時代楷模」紀念章和榮譽證書,想起李保國潸然淚下。河北日報記者 趙 威攝
「他帶領村民挖溝填土種植核桃,把當年寸草不生的狐子溝建成了全國最大的核桃種植基地,核桃種植技術也傳遍了整個太行山脈。」
「崗底村在山頂開辟了一塊墓地,把李保國的部分骨灰埋在了那裡,讓他親眼看著太行山變得更美更綠。」
……
短片播完,台下靜默了,隨後是雷鳴般的掌聲。在熱烈的掌聲中,李保國的妻子郭素萍緩緩走上舞台,接受敬一丹的現場采訪。
「保國跟農民很熟悉,他自己就是農民出身,知道農民生活不容易,就想用自己所學的知識為山區農民脫貧致富辦點事;保國對學生很嚴格,他帶的學生沒有一個沒得過獎學金,沒有一個延期畢業。」
「從今年過年後,保國的身體就一天不如一天,大家都勸他去醫院看看,他老說沒時間。假如他能更愛惜自己一點,把工作節奏稍微放緩一點,也不會累死在工作崗位上。」
郭素萍深情的講述,讓大家了解了一個更為真實的李保國。台上,敬一丹幾度哽咽;台下,觀眾更是無法抑制感動的淚水。
伴隨著屏幕上的巨型畫軸徐徐展開,中國楹聯學會和中華詩詞學會為李保國創作的楹聯和詩詞逐漸展示在觀眾眼前,鏗鏘有力的朗誦聲在演播廳內久久回響——
「種果植林,昔日山區成富境;視農為己,民心深處有豐碑。」
「科技帶頭,播綠荒山結碩果;辛勤注腳,嘔丹長夜寫華章。」
在催人奮進的音樂聲中,郭素萍從頒獎者手中接過紀念章和榮譽證書。手捧沉甸甸的榮譽,她擲地有聲地說出「保國走了,但我們的團隊還在,我們一定會把他沒來得及乾的事幹完、干好!」時,演播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朴實的話語中,飽含著郭素萍對這份職責的堅守,以及對延續李保國夢想這份事業的執著。
河北農業大學研究生孫萌是李保國的學生,多年來一直跟著老師在山區奔忙。可在錄制現場再次聽這些熟悉的事,她的眼睛仍是紅紅的。「我們會把李老師的精神延續下去。」孫萌說,要像老師一樣,老百姓需要什麼,我們就研究什麼,把最新的研究成果用淺顯易懂的話告訴給老百姓,真正和他們打成一片,讓更多農民成為真正的專家。
;3. 越來越多農村大學生,不願意回家過年,他們不想面對的究竟是什麼
我個人覺得對於這些農村大學生來說,不願意回家的原因,就是不想面對親戚朋友對自己的各種盤問。
其實對於農村大學生來說,能夠考上大學,在農村是一件比較值得驕傲的事情。但是目前越來越多的農村大學生都不願意選擇回家過年,我個人覺得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還是因為農村大學生回家過年之後,親戚朋友會對農村大學生進行各種盤問,比如說詢問農村大學生的生活狀況和感情狀況,甚至會詢問農村大學生的就業選擇。這些詢問只會給農村大學生帶來更多的壓力。
三、希望農村大學生能夠擁有更好的發展。
我個人希望農村出生的大學生能夠擁有更好的發展,而且我認為在農村長大的大學生比較懂得生活經驗,所以農村大學生在畢業之後一般都會擁有比較好的獨立能力,所以我認為在這種情況下一定能夠擁有更好的發展和就業前景。
4. 為什麼許多年輕人不喜歡回農村過年了
現如今,許多年輕人不喜歡回農村過年,關於出現此類情況出現的原因,我總結了以下四種。
5. 王福重:生在農村,卻罵農村人懶的「忘本」教授,現在怎麼樣了呢
相信在當今這個社會上,說到農村很多人都會覺得十分的親切。多數人,即使如今已經在城市當中買房買車了,但是其根也還是在農村。每逢過年過節,都會帶上好禮回到農村老家中與家人團聚。很多人生於農村且長於農村,他們對農村有著很深刻的印象。說到對農村的印象,大家的第一反應都是農田。
做人不分高低,工作不分貴賤。在這個社會上,每一份合法的工作都有它存在的意義,任何人都不應該自以為是的"優越"且看不起其他的職業。
存在即合理,法律既然允許這些工作存在,那它便是有用處的。而農民更是一份偉大的職業,沒有農民我們都無法吃上新鮮果蔬以及任何主食,因此我們應該尊重他,敬佩他。
6. 復旦大學教授工資單來了,收入不低,會有多少人「眼紅」
上海復旦大學教授曬工資,讓我們更能清楚地了解到大學教授的收入情況,滿足了我們的好奇心。在我心目中,復旦大學教授的工資都很高,特別是那些搞科研的教授,我覺得他們一年的工資收入相當於普通人工作一輩子。從這份工資表上來看,這應該是一個4級教授的工資單,月收入1萬左右,這個工資並不算高,不知道他們的年終獎怎麼樣?如果有10萬到20萬的年終獎,大學教授的工資還算可以。
大學教授的工資,有的是年薪制,上百萬年薪的都有,關鍵要看是什麼崗位,不能以個別情況來看待教授的工資。工資越高的大學教師,給社會帶來的財富也越多,這是合情合理的酬勞制度。
工資,關乎到每個行業,每個個體最直接的利益,工資的每一次變化都會引起大家的議論,復旦大學副教授這一次曬出工資單其實也反映了大家的共同心理:付出和回報應該成正比。
只有和付出相匹配的回報才能夠調動大家的積極性,也才算是對每個人付出勞動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