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中國政法大學曲圖教授

中國政法大學曲圖教授

發布時間: 2025-07-15 21:08:13

㈠ 溫州名人有誰

以下全是一點點摘記的,希望你能有用,更希望你能根據年代進行梳理。

陳傅良:南宋學者,政治家,永嘉學派創始人之一
孫詒讓:清代語言學家,第一個破譯甲骨文的學者。
張璁:明朝嘉靖年間任朝廷首輔,世稱『張閣老』。
劉英:革命烈士,生前為浙閩省委書記及中共中央華中局委員。
項喬:項喬號東甌(甌東),明朝嘉靖年間(即1529年2月)在由張璁、霍韜主持嘉靖已丑會試中名列第二。後任廣東參政,著《甌東錄》集溫州文史掌故。

王季思
戲曲家、教育家 (1906—1996),名起,甌海人。東南大學畢業後,一直在浙江、廣東任教職達70年。生前為廣州中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並任中文系和戲曲研究所主任、古文獻研究所所長等職。出版有《西廂記校注》等專著30餘種。

戴家祥
文字學家(1906—1998),字幼和,瑞安人。曾入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師從王國維,治經學和古文字學。在金文研究方面成果斐然,所主編的《金文大字典》為我國當代金文研究集大成之作。生前為華東師范大學教授。

姜立夫
數學家、教育家(1890—1978)蒼南人。早年留學美國,獲數學博士學位。回國後,在南開大學創辦數學系,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建國前夕,棄任台灣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所長職。後回大陸,任廣州嶺南大學、中山大學教授,是我國現代數學奠基人之一。有《羅巴切夫斯基幾何學初步》等譯著。

洪氏閭
寄生蟲病學家(1894—1955),樂清人。早年留學德國,專攻寄生蟲病學,獲日本九州大學醫學博士。回國後,在北京、南京、四川、江浙一帶醫學院校任教職和從事研究工作,對寄生蟲病研究和防止有卓越貢獻,其所創的「洪氏鉤蟲測量法」至今世界通用。生前為浙江省衛生廳廳長兼浙江醫學院院長,有《病理學總論》等專著。

張肇騫
中科院學部委員、植物學家(1900—1972),甌海人。東南大學畢業,留學英國,回國後,長期在北京、浙江、江西、廣西、廣東等地高校任教,或從事科研工作。生前為廣州華南植物研究所一級研究員、代所長。悉心於植物分類和區系研究,為發展我國植物科學和開發亞熱帶植物資源作出貢獻。出版有《中國植物志》等專著多種,翻譯論文20多篇。

張淑儀
中科院院士 聲學家1935年出生於溫州城區,女。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現為該校聲學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其「光聲熱波成泵」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出版有《叉指換能器激發表面聲波的生長特性》等論著。

潘懷素:
(1894-1978),樂律研究專家,永嘉人。早年留學日本、德國、獲博士學位。回國後,當過記者、大學教授。酷愛音樂,從文學翻譯工作轉向研究隋唐燕樂和民間樂律,其研究成果"二十三不等分純正律",開樂律研究新路。

夏承燾:
詞學家,(1900-1986),字瞿禪,號瞿髯,溫州城區人。早年在溫州省立十師畢業,先後在浙江大學、杭州大學等校任教職60多年。畢生以考信求實的態度研究詞學,並取得卓越成就,被譽為"一代詞宗",蜚聲海內外。有《唐宋詞人年譜》、《夏承燾詞集》等專著。

方介堪:
金石家(1901-1987)又名岩,泰順人。曾在上海美專任教職。以刻玉印馳名滬上,先後治印二萬余方,郭沫若評其印章"爐火純青'。生前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等職。

鄭曼青:
書畫家(1902-1975)名岳,自號曼髯,別號玉井山人,溫州市區人。擅詩、書、畫、醫、拳,人稱"五絕老人",長期在大陸和台灣高等文化藝術院校任教職。書畫作品多次在台灣、東南亞及美、法等國展出,有"畫聖"、"東方水墨畫大師"之稱。

蘇步青:
(1902-)平陽人。數學家、教育家。1935年中國數學會發起人之一,《中國數學學報》主編。創辦《數學年刊》。中國數學會名譽理事長。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日本創價大學名譽博士。創立微分幾何學派。發理"蘇錐面"和"蘇鏈"。著有《射影曲線概論》、《射影曲面概論》、《射影共軛網概論》、《仿射微分幾何》、《蘇步青數學論文選集》(英文版)等。獲國家級嘉獎多種。曾任復旦大學校長。現任復旦大學名譽校長、民盟中央名譽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

夏鼐:
中科院學部委員、考古學家(1910-1985),字作銘,溫州城區人。早年留學英國。獲埃及考古博士學位。一生從事考古研究,歷任中國科學院考古所所長、中國社科院副院長、國家文物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對新中國考古學的建立有不可磨滅的貢獻。英、德、美、意等國最高學術機構分別授予院士稱號。畢生論著豐富,已發表的論文有 224 種,出版有《考古學論文集》等專著多種。

趙超構:
現代新聞界泰斗(1910-1992),筆名林放,文成人。畢業於上海中國公學,歷任《新民晚報》主編、社長,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副會長,建國前後曾受到毛澤東主席七次接見。生前出版有《延安一月》等著作多種。

葉芳:
永嘉沙頭(1911-1986)革命家,1930年黃埔軍校第七期畢業,曾任國民黨中央軍校大隊長,1949年率部起義,溫州和平解放。

南杯瑾:
學者1918年出生於樂清。長期從事儒、釋、道一教的研究和教學工作。1919年去台,曾任美國維吉尼亞州東西學院院長兼加拿大多倫多中國文化書院院長。出版有《禪與道概論》等幾十種專著。

谷超豪:
(1926-)溫州人。浙江大學數學系畢業。蘇聯莫斯科大學博士。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數學研究所所長。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三、六、七屆全國人大代表,五屆全國政協委員,八屆全國政協常委。曾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和教育系統勞動模範。專長數學,在微分幾何、偏微分方程和數學物理三個領域都有重要研究成果。有學術論文110餘篇,專著《經典規范場理論》,《齊性空間微分幾何學》和《孤立子理論和應用》(合著)等。

高銘暄:
刑法學家1928年出生於平陽,祖籍玉環。先後畢業於北京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現為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主任、博士生導師、中國法學會刑法學研究會總幹事、國際刑法學協會中國分會副主席、國務院學們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出版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孕育和誕生》等著作。

陳光中:
法學家1930年出生於溫州。北京大學畢業。歷任中國政法大學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法學會副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法學評議組成員出版有《中國法律教程》等10餘本專著。

戴金星:
中科院院士 石油氣專家1935年出生於瑞安。畢業。長期從事煤生氣領域研究,獲國家"十五"科技工作突出貢獻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現為北京石油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天然氣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導師、高級工程師。出版有《天然氣地質學》等專著8種,論文100餘篇。

施立明:
中科院院士 細胞遺傳學家(1939-1996),樂清人。復旦大學畢業。長期從事動物細胞研究,建立了具有我國資源特色的野生動物細胞庫,對麂屬動物核型進化和麂屬一新種的發現,在國際上引起重視。所著《以細胞遺傳學方法評定輻射防護葯的新程序》獲全國科學大會獎。生前為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所長。

趙爾春:
(1941-1964)愛民模範,溫州水警區五好戰士,國防部授予"愛民模範"稱號,命其生前所在班為"趙爾春班"。

吳啟迪:
同濟大學校長1947年出生於永嘉,留學瑞士,獲博士學位。1980年,其制訂的計算機字形國家標准,獲電子工業部重大科研成果二等獎。1998年榮譽感獲"全國十大女傑稱號",現任同濟大學校長。

陳虯:
晚清思想家、醫學家(1851-1903),字志三,號蟄廬,祖籍樂清,出生於瑞安,晚年居永嘉城區。光緒十五年舉人。在國內首倡創辦利濟醫院和學堂,出版《利濟學堂報》,為中醫革新開創道路。同時鼓吹變法維新。著述宏富,惜多散佚,後人輯有《陳虯集》傳世。

陳黻宸:
近代 教育家、學者(1859-1917),字介石,瑞安人。光緒二十九年進士。曾主編《新世界學報》。一生絕大部分時間從事教育工作,先後在永嘉羅山書院、杭州養正書塾、京師大學堂、兩廣方言學堂、北京大學等處執教,著名學者馬敘倫、許德珩、馮友蘭等均出自其門下。有《陳黻宸集》傳世。

宋恕:
近代思想家(1862-1910),字平子,平陽人。曾任山東編譯局代理總辦。早年與章太炎共編《經世報》,立志"為世界苦人立言。其《六齋卑議》,對戊戌變法起推波助瀾作用。時與章太炎並稱"浙江兩奇才"。有《宋恕集》傳世。

朱子常:
溫州黃楊木雕宗師(1874-1943)名阿倫,溫州城區人。其作品《濟顛和尚》和《捉迷藏》先後參加近代國內外大型展覽會,分別獲南洋勸業會優勝獎和巴拿馬賽會二等獎,首次為溫州黃楊木雕在世界上贏得聲譽。

弘一大師:
藝術家、高僧(1880-1942)俗姓李,號叔同,祖籍浙江平湖,出生天津,曾留學日本,學習西洋畫及音樂,回國後,在津、滬、江、浙等地致力藝術教育。後在杭州出家。1921年來溫州,先後駐錫慶福寺、江心寺達12年,潛修律宗,完成佛學代表作《四分律比丘式相表記》。

謝靈運(385-433),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移籍會稽始寧(今浙江上虞)。幼時寄養於外,族人名為客兒,世稱謝客,襲封康樂公,食邑二千戶,世稱謝康樂,晉宋時文學家。少好學,博覽群書,善屬文,與顏延之並稱江左第一。

玄覺:
唐代高僧(665-713),俗姓戴,字明道,永嘉人。四歲出家,初於永嘉龍興寺為僧,後於南國曹溪寶林寺謁見禪宗六祖慧能,留一宿,即悟"無生"之理,史稱"一宿覺"。所倡天台、禪宗融洽之說,為禪宗五大宗派之一。有《永嘉集》、《證道歌》傳世。

王十朋(1112-1171),字龜齡,號梅溪,南宋樂清縣人。7歲就塾,天資穎悟,日誦數千言。得中狀元.

永嘉四靈:
宋,溫州詩人
徐 照:(?-1214)字靈暉,永嘉人。終生布衣。著有《徐照集》。
徐 璣:(1162-1241)號靈淵,永嘉人。任縣令,精書法。著有《徐璣集》。
翁 卷:(1163-1245)字靈舒,樂清人。仁途坎坷,布衣告終。著有《翁卷集》。
趙師秀:(1170-1219)字靈秀,永嘉人。紹熙元年,官至州推官,著有《趙師秀集》。
("永嘉四靈"開創了南宋詩壇的新流派。其詩風淺近平易,簡約清淡。)

葉適:
南宋哲學家、文學家(1150-1223),字正則,號水心,出生於瑞安。淳熙五年進士第二名,官至兵部侍郎。力主抗金,後被參劾奪職,歸居永嘉城郊水心村,專事著述授徒。在哲學、史學、文學及政論方面,均有貢獻,為永嘉事功學派之集大成者。有《水心文集》等傳世。

王振鵬:
元,畫家(約1278-1348),字朋韻,號孤雲居一,溫州人。因囤藝出眾,受元仁宗獎,官至漕運子戶,長期在宮延作畫,有機會接觸御藏歷代名畫,以界畫見入,兼工人物,曾奉詔作十妃岫,又畫《大明宮圖》以獻,稱神品。傳世作品還有《金明池龍秀圖》等。

劉基:
(1311-1375),字伯溫,溫州文成縣南田(舊屬青田縣)人,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而馳名天下。他是中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他在政治、軍事、天文、地理、文學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詣,著作有《郁離子》、《覆瓿集》、《寫情集》、《犁眉公集》、《春秋明經》等書。

謝庭循:
明 畫家(1377-1452)名德環,號樂靜,永嘉人。擅長山水畫,入宮廷畫院後,深得贊賞,獲御賜"筆精入神"圖章一方,開為錦衣衛指揮儉事,有《水光山色圖》等名作傳世,現藏日本:詩作《夢吟堂集》已佚。

任道遜:
明 書畫家(1422-1503)字克誠,晚號八一道人,瑞安人。12歲即以神童薦,入宮庭作書畫供奉,官至太常寺卿。擅畫梅花和山水,時人評其畫世在宋代大畫家郭熙之上。書法雋秀酒逸,別樹一幟。

趙士楨:
明朝,火器研製家(1552-1611),樂清人。官至中書舍人。以畢生精力研製火器,發明掣電銃、迅雷銃、火箭溜。其火箭溜在我國火箭發展史上,有創之功。著有《神器譜》、《續神器譜》、《神器譜或問》。

㈡ 小悅悅事件、是否意味了社會道德的滑坡和人性的淪陷

可以,但是應該是朝著希望不再次出現小悅悅事件,分析以後的希望在哪裡等等。題目的話還是自己想吧,比如希望在明天。。。(老土了點)

作文素材:
作文素材:小悅悅被車碾壓事件

【真相還原】

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時30分許,一出慘劇發生在佛山南海黃岐廣佛五金城:年僅兩歲的女童小悅悅走在巷子里,被一輛麵包車兩次碾壓,幾分鍾後又被一小型貨櫃車碾過。而讓人難以理解的是,七分鍾內在女童身邊經過的18個路人,竟然對此不聞不問。最後,一位撿垃圾的阿婆陳賢妹把小悅悅抱到路邊並找到她的媽媽。小悅悅在廣州軍區陸軍總醫院重症監護室,腦干反射消失,已接近腦死亡。2011年10月21日零時32分,小悅悅經醫院全力搶救無效,零時32分離世。

【深刻反思】

汪洋:呼籲深刻反思「小悅悅被車碾壓事件」

這次事件中是18個人而不是一兩個人所表現出的冷漠,折射出的問題帶有一定的普遍性,它是我們工作中長期存在問題的反映。

我們在消除貧窮追求財富增長的過程中「一手硬」、「一手軟」,是導致這種社會冷漠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對此我們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本報訊最近佛山市發生的「小悅悅被車碾壓事件」引起社會上的廣泛關注,也牽動著省領導的心。在10月20日省委常委會研究貫徹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時,省委書記汪洋呼籲,要認真反思出現悲劇的根源,要用「良知的尖刀」來解剖我們身上的醜陋,要忍著揭開瘡疤刮骨療傷的疼痛,喚起全社會的警醒和行動,在公眾參與下創造一種揚善懲惡的制度條件和社會環境,努力減少和避免小悅悅類似悲劇在廣東再次發生。

汪洋說,小悅悅兩次被車碾壓而18個路人無人出手相救的悲劇,讓人痛徹肝膽,心靈受到巨大沖擊。我們不否認這個社會有道德、有良知的人是絕大多數,但這次事件中是18個人而不是一兩個人所表現出的冷漠,折射出的問題帶有一定的普遍性,它是我們工作中長期存在問題的反映。我們在消除貧窮追求財富增長的過程中「一手硬」、「一手軟」,是導致這種社會冷漠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對此我們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道德墮落更不是社會主義。悲劇的發生反映了長期以來我們在發展方式上存在的弊端。改變這種狀況,廣東必須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深刻反思發展理念上的不足,在牢牢扭住經濟建設中心不動搖的同時,要根據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宣傳教育,更加註重加強思想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努力促進經濟持續發展、人民安居樂業、社會蓬勃向上。(岳宗)

各界:佛山女童遭碾 悲劇折射社會深層次原因

6天前,年僅2歲的女童小悅悅在佛山南海一處五金城裡被兩輛麵包車先後碾過,「驚心」7分鍾中有18人路過,卻無一人伸出援手,該事件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19日,廣東省社會各界人士齊聚一堂共同反思事件背後的原因,與會者普遍認為,事件折射出的社會深層次原因非18個「陌路人」所能承擔。

小悅悅事件發生後,幾乎所有民眾都將譴責的聲音投向了18位見死不救的路人,而在這之前,已經發生過南京彭宇案以及天津許雲鶴案等見義勇為卻被反咬的典型事例。

廣東省社科院研究員陳忠烈說,18位路人固然有錯,但事到如今,人們應該更多地去反思悲劇背後的原因,「這種悲劇在中國不是首例,小悅悅事件發生後,所有人都在討論道德底線沉淪的話題,我們應該深思是什麼導致了這種社會氛圍,而非站在道德制高點譴責違反道德者。」

華南師范大學理論部副主任談方則表示,要重建人們見義勇為的精神,應該呼喚每個人守護自己的道德底線,而不是指責社會不公平,指責18個冷漠路人,每個人都要反思自己是否今後能在類似狀況中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談方建議,希望在小悅悅事件發生地建立一座紀念碑,以警醒和告誡人們應保持的優良傳統,同時還要進行「好人好報、壞人受懲」的專項行動。陳忠烈也建議廣東在法制建設中充分考慮民族的優良傳統。

佛山南海區啟創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社工黎玉婷從其身份的角度解讀了該事件,小悅悅事件就發生在該服務中心所在的社區里。黎玉婷說:「事件對我們的震撼很大,從18個路人所謂我們看到的是當下人們鄰里關系的人情冷漠,如何去重建一個『守望相助』的社區關系,是社工應思考的問題。」

19日,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傳來消息,小悅悅病情已進一步惡化,醫院正全力搶救。該醫院副政委劉廣秀介紹說,醫院每天都圍滿了前來探望小悅悅的媒體和市民,目前醫院已與省內外名醫專家溝通,共同研究搶救方案。劉廣秀說:「小悅悅事件折射出的社會問題值得反思,而醫院此刻最重要的就是『救死扶傷』。」

小悅悅事件發生後,廣東的慈善機構、志願者們紛紛伸出援手。截至19日,小悅悅家人收到捐款已超過27萬元人民幣。廣東省慈善總會秘書長許敏謙透露,接下來他們會協助小悅悅的父母妥善處理善款,或者會考慮建立一個「小悅悅」慈善基金。

專家:告慰小悅悅應先改彭宇案判決思維

10月21日凌晨,佛山被碾女童小悅悅終因搶救無效而離世。輿論痛惜之餘,有不少人呼籲,借鑒國外經驗,以立法形式「保護見義勇為者不被誣陷」,規定「見死不救者應受懲罰」。

對此,上海交通大學法學院院長季衛東教授向中國青年報記者表示,「立法告慰」的效果不宜作過高估計,相形之下,改變「彭宇案」的判決思維「也許更為現實」。

據了解,美國、德國、加拿大和新加坡等國的法律中,均有見義勇為者「免責」、見死不救者「受罰」的相關規定,這些也成為公眾眼中值得借鑒的「他山之石」。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中國法研究中心教授本傑明·利伯曼、中國政法大學中德法學院副院長馬克·漢斯今天都向記者表示,在他們看來,西方社會中的「救人意識」並非主要通過「立法」來塑造的。

「在美國的大部分州,確實有某種形式的《好撒瑪利亞法》來保障助人為樂者,使其一般不會因為救人過程中的疏忽而遭到起訴。」本傑明·利伯曼表示,「但紙面上的法律,究竟能對現實產生多少實效?實證研究表明,見義勇為的頻率,並不建立在它是不是一種『法定義務』之上。」

馬克·漢斯也向記者證實,德國刑法中確實規定對一些「舉手之勞」卻見死不救的行為,要課以1年以下監禁或相當數額的罰金。「但是,我相信,如果你問一個德國人為什麼他會選擇幫助悅悅,答案不會是『因為法律是這么規定的』,或是『否則會有人起訴我』,而是『這是一種他人需要幫助時的自然之舉』。」

在佛山女童被碾案中,18名被斥「冷漠」的路人無一伸出援手,被不少公眾看做是4年前南京「彭宇案」的陰影投射。

2007年,南京徐老太將彭宇訴至法院,稱後者將自己撞倒,而彭宇則一直堅稱自己並沒有撞到徐老太,完全是出於好心將其扶起送醫。一審判定彭宇撞人並賠償4萬余元,「彭宇案」最終以調解告終。「第一個下車之人,從常理分析,其與原告相撞的可能性較大。」「如果被告是見義勇為做好事,更符合實際的做法是抓住撞人者,而不僅僅是好心相扶。」「如果被告是做好事,根據社會情理,在原告的家人到達後,其完全可以在言明事實經過並讓原告的家人將原告送往醫院,然後自行離開,但被告未作此等選擇,其行為顯然與情理相悖」……一審判決書中的上述判決詞,在「雷人」的同時,引起輿論嘩然。

有網友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彭宇案』之後,助人的成本、風險、恐懼值都提高了,慢慢就形成了現在這種『想救不敢救』的冷漠局面。」「不知當年審判『彭宇案』的那位法官,可知自己的一個決定,造成了如此大的蝴蝶效應?」

季衛東表示,將「想救不敢救」的社會局面歸咎於當初審理「彭宇案」的一名法官,固然有失偏頗,但要避免悲劇重演,重要的一點就是改變「彭宇案」的判決思維。

「在雙方證據都不充足的情況下,法官沒有依照『誰主張、誰舉證』這個基本標准,而是在疑點重重時,就根據所謂『常理』和『社會情理』對彭宇的過失進行了可能性分析,當然難以令公眾信服。」季衛東表示。

他告訴記者,按照現代民事訴訟制度在分配證明責任方面的基本標准,應該是「誰主張、誰舉證」,由負責舉證的那一方來承擔無法查清真相的不利後果。「在『彭宇案』中,告彭宇撞人的徐老太有義務證明彭宇存在侵權的客觀過失。」他解釋,「在這種情況下,法官如果不讓負有舉證責任的徐老太承擔不利後果,就意味著,實際上在相當程度上把舉證責任推給了被告。無需藉助『見義勇為』行為來辯護,這種思路也是有悖法理的。」

馬克·漢斯也表示,若「彭宇案」發生在德國,法官會要求原告證明「是彭宇撞了她」,證據不足就不予支持。「被告沒有義務證明『他沒有撞』。否則,每個人都會很容易隨機地把損失『賴』給別人。」

季衛東擔心,「彭宇案」的這種判決思維正在形成某種定勢,公眾在救人時不僅擔心被被救者「訛」上,更害怕的是連法官都不會支持自己。

據公開報道顯示,繼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被判罰錢的彭宇案之後,天津、湖北、江蘇及福建等地都曾上演「一方稱好心助人,一方稱對方肇事扶人」的「羅生門」。

「一旦這樣的事態普遍化,道德的大面積滑坡就無法避免。」季衛東表示。

見死不救引發社會大討論

「小悅悅事件」發生後,再次引發社會對見死不救行為的強烈譴責,網民也對遇到被撞跌倒事件到底該不該拉一把展開大討論!社會公德日益滑坡,已經不是道德約束所能控制的范圍了,應該把見死不救立法處置,讓那些冷漠的路人不單單遭受到良心的譴責和外界的唾罵,更應該受到法律的制裁!

也許是「彭宇案」的巨大影響,讓很多想做好事卻不敢做好事的市民產生很大的顧慮,做了好事萬一被誣陷怎麼辦?這就是一個公正公平公開的「整治」問題!

要想把中國的社會公德風氣重新拉回到「雷鋒時代」,應該做到以下三點:

應該立法對「惡意誣陷他人」「碰瓷」的人進行嚴辦,制定出刑罰,處以罰款或拘役,以此殺雞儆猴,告誡那些想碰瓷撈偏門的人,「昧著良心」是沒有好下場的。而目前中國的類似碰瓷案件,大都以調解更或是判「好心人」敗訴,試問這樣的判罰結果對「好心人」來說,怎麼能讓人家心安不憋氣。檢察機關應該抱著絕對公平公正的態度處理類似案件,不得徇私枉法,讓好人蒙冤,如若判錯,檢察機關需負連帶責任!

對做好事見義勇為的人大肆宣傳並予以獎勵,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鼓勵見義勇為的良好風氣,重拾雷鋒精神!每個人做好事都渴望被他人肯定,不管是物質獎勵還是精神獎勵,都對「好心人」是個鼓勵敦促,也可以讓更多的「好心人」加入到見義勇為隊伍中來!

對冷漠路人見死不救的嚴格立法,讓他們不單受到周圍人的唾罵和良心的譴責,更重要的是用「實際行動」讓他們記住,讓他們覺悟(此點尚不成熟)。

在公德大幅滑落的今天,社會道德的約束力已經急劇下降,很多人漠視道德就是出於「我就不幫,你能把我怎麼著」的心態,如果再不出台相關立法規范,恐怕這種心態會日趨嚴重,到最後當每個人的世界裡只剩下了自己,那這個社會就會崩潰,一個不團結沒有血性的民族怎麼能夠在世界立足,又如何談經濟發展國家進步!

擁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國,如果連互幫互助的精神都最終失去的話,那是萬分可怕的!希望相關部門及時立法,不能再讓這種「見死不救」「農夫與蛇」的故事續演下去,13億中國百姓的良心真的傷不起!

也有網友提出,立法嚴辦說的容易,如何實施確是相當困難的。確實如果一個人在路上受傷,上百人圍觀,只有一個人打110的話,我們不可能把其餘99個人都抓起來。所以我們要認清一點:「立法嚴辦」嚴辦的目標人群是誰?是那些碰瓷的惡意誣陷他人的人。

佛山需要兩尊紀念塑像

廣泛的社會關注、討論與反思,讓小悅悅成了一個象徵和符號。

這一點從民眾自發前往佛山舉行的追悼儀式和彌漫於網路的紅燭可以看出。一個兩歲四個月的小生命,這些天來幾乎讓整個社會為之心碎。

這一點也可以從醫院方面罕見舉辦的搶救情況新聞發布會看出。為一個既非政要、亦非名人的普通傷者,這樣鄭重其事,只是為了回應公眾的極大關切。

這一點還可以從廣東省委書記汪洋的公開發言中看出。這位一省之「父母官」呼籲,要認真反思出現悲劇的根源,要用「良知的尖刀」來解剖我們身上的醜陋,要忍著揭開瘡疤、刮骨療傷的疼痛,喚起全社會的警醒和行動。

汪洋說,它是我們工作中長期存在問題的反映。我們在消除貧窮追求財富增長的過程中「一手硬、一手軟」,是導致這種社會冷漠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對此我們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悲劇的發生反映了長期以來我們在發展方式上存在的弊端——這樣的公開言論,既是當政者對這一事件作出的總結,也是對公眾輿論鄭重而正式的回應。

或許可以說,當這個社會飛速發展,進入21世紀第二個10年,小悅悅的遭遇以令人意外的方式,集中而濃縮地暴露了發展中的問題,擊中了社會的神經和痛點,引爆了一場集體性對社會人心、道德和發展模式的反省。

從這一意義上說,小悅悅的悲劇超越了這個小生命自身,其帶來的痛感也遠遠超越她的家人本身。

廣東省已組織發起關於這一事件的大討論,這表明當地政府為改變這種現狀、消除積弊而有所行動。但或許,與其進行行政式的命令和「一陣風式」的推動,不如在事發地的佛山樸素地塑上兩尊紀念像。

一尊獻給已經離開人世的小悅悅,這個小生命死於路人的冷漠,是烙在我們內心深處一道恥辱的傷痕;另一尊獻給第19個路人、58歲的拾荒老人陳賢妹,有了她,我們才有了救贖。

這兩尊塑像的符號意義,並非自上而下地塑造和賦予,而是由公眾由下而上地推動和達成,以此警示社會,喚醒人心。

塑像也並非為了塑造英雄,而只是因為我們需要記住小悅悅,記住陳阿婆,看見「她們」,我們就會記住恥辱,記住救贖。(中國青年報)

南方日報:見死不救立法太多問題值得探討

至於見死不救立法,是不是對如今這種麻木風氣的釜底抽薪之計,值得探討。從根本上說,天使的歸天使,撒旦的歸撒旦,用法律來管制道德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是站不住腳的,而且可能會帶來一系列不必要的混亂。

但是,在道德已經沒有底線、丑惡沒有止境的時候,法律「越俎代庖」似乎又成了唯一可以寄望的方式。即便如此,個人認為,見死不救立法還是應該慎之又慎。

以小悅悅這事為例,事故現場恰巧有視頻為證,這幾乎就是最直接的證據了,但是18個漠視的路人,我們能真正證明他真的「見」了「死」的,又有幾個?他只要堅稱自己沒見,能奈幾何?至於其他那些沒證沒據、沒被拍下來的現場,就更加公說公有理了。

對於這種「誅心」的規制,立法能否做到條件清晰,有巧妙的條文設置,並從可能的情況出發預設更多前提,決定著立法的成敗。其次,我們國家目前最大的現狀不是無法可依,關鍵是有沒有真正考慮執法。

這些「光說不練」的法不在少數,法是立了,但執法主體不明,執法程序不清,執法態度不公,結果立了跟沒立一般,民眾不信,恐怕連立法者自己也不抱什麼希望。

為見死不救立法,也算是退而求其次的法子了。但是,如果沒有信心、沒有能力解決上述的這些立法問題,那麼,法還是別立為好,省得為民眾質疑司法公信力再添一口實。

個人思考:

1. 首先,作為監護人的悅悅父母沒有盡到監管責任。一個毫無安全意識的2歲小孩獨自一人在道路上行走,且不說有被車撞的可能,就是被人販子抱走的可能性都很大。說起來,也真讓人火,對於人販子這些人渣,抓到一個,至少都應判無期之類的重判才對。

2. 廣佛五金城管理秩序混亂:道路狹窄、貨物亂堆放、車輛出入自由、出入口處缺乏有效的進出管理;規定每晚7 點鍾才開路燈,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就不會因地制宜、因時制宜解決問題,這是通病,一旦有事發生,規定和制度就堂而皇之地成了理由。另外,既然有監控,值班人員做什麼去了?

3.司機責任:第一輛車撞人前突然加速了,說明司機當時沒看到小悅悅,但相撞瞬間,司機完全能覺察到行駛在道路中央的車輛撞到了什麼,車輛顛簸後,正常的司機都會看後視鏡,我就不信他沒看,他遲疑了一下,說明他當時開車要麼心不在焉,要麼知道撞到人,只要知道他是不是還面不改色地去收貨款,應能查清他是不是在說謊;第二輛車碾過躺在路上的小悅悅,也是絕對不能原諒的,開車不看路,開什麼車?在那種道路狹窄、行人眾多的路上開車,更應加倍小心。

4. 18位路人,說句不好聽的,他們只是這個社會風氣的替罪羊而已,換成他人,又會有多少人不會這樣?我們更多的應是反省:他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冷漠無情?除了個人因素外,更多的是社會風氣造成,更深層次的就是政府問題:第一,國人普遍缺乏急救知識,遇到突發情況,往往不知如何急救,除了打求救電話外,在緊急情況下,更多的是要即時救助,膽斗問句,有幾人會做人工呼吸?又有幾人會做胸外心臟擠壓?這是教育問題;第二,正義的風氣如秋風掃落葉,每況愈下,做好事如同冒風險;第三,上樑不正下樑歪,很多身在其位的人都不會去救助,何況普通老百姓;第四,相關制度非常的不完善,甚至出現了撞傷不如撞死的觀念。

5.陳阿姨的救助行為,網上居然有人說她老人家是為了出名謀利,聽了只想罵人,很想對他們說:你們也可以出名,在街上找個流浪漢回家,把他當老爸老媽伺候,你們也就出名了。還有那些跟屁蟲似的記者,給點新意好不好?整天圍著人家問東問西,還讓不讓人家正常生活了。

6.有人說國家應該考慮為見義勇為者立法,這個早都該做了。

7. 最近有人提議為「見死不救」立法。說實話,聽了冷笑,就跟小孩不吃飯,大人就拿棍子伺候一樣的胡鬧。要是「見死不救」立法了,結果會怎樣?可以預見的是更多的人會躲得遠遠的,會有更多的「沒看見」。該做的不做,盡出些治標不治本、只想創收的餿主意。降低見義勇為的條件,保護「好人」的利益,不要說獎勵了,至少也要讓他們知道做好事是零風險,另外,一些人還得以身作則做好榜樣。但好人的行為,往往在一些為權者眼裡是沒事找事,盡給他們添麻煩。

8.國家應好好利用這次時機,拿起以前開展「三個代表」的魄力,在全社會大做特作」正氣、道德、人性」文章,這比說河蟹有用、實在的多。

「小悅悅事件」時評:別讓善良成了風中之燭

小悅悅曾在母親懷中燦爛微笑,希望每位看到這張照片的人,都能喚起本能的純良

這幾天,2 歲女童小悅悅的遭遇震驚了國人。10 月13 日,在佛山街頭, 小悅悅被兩輛車先後3 次碾軋,7 分鍾內十多名路人視若無睹,默然走過。

憤怒、悲痛、譴責、質問……一面倒的情緒狂瀾,幾乎席捲了整個坊間、網路,輿論嘩然。一連串的追問與反思,也隨即而來。聞知慘劇的人們,一下子懵了:是什麼,讓人變得如此冷漠?

誰給冷漠的旁觀,找個理由?失守的良心道德?社會風氣的墮落?

社會主導價值觀的傾斜?法制的不健全? ……言之者鑿鑿,聽之者諾諾。似乎人人知病,卻難尋症結。

中山大學教授郭巍青認為,在都市社會的復雜條件下,人的情感與本能已被扭曲,社會救助系統被削弱甚至正遭到毀壞。

今天,擺出這個有點沉重的話題:是希望,在追問、反思、自省的努力下,能查知「病灶」,讓遺憾和悲劇可以少一點。

殘酷:人,為何對人如此冷漠

「每個人都有感情、有本能,看到別人被撞倒在路上,人的本能是應該去幫手,如果所有人都不去救助,那就是我們的本能、感情出了問題。我們怎麼會連這個本能都沒有了呢? 」在學者郭巍青看來,這是每個人都應該追尋的問題。

而令郭巍青更覺不安的是,這個顯然錯了的本能反應,是背後很多因素長期訓練出來的,「這才是一件真正恐怖的事」。

路人的冷漠足以殺人。糟糕的是,眼睜睜看著血泊中2 歲女孩揮動的小手, 十多個路人默默地飄然而過。

言及慘劇,中國好人網創建人、華南師大教授談方覺得「可怕」、「冷漠到冰點」,這種事情發生了,國人還不認真反思自己應該如何做人的話,中國是很危險的。「我聽到這件事的第一反應,是這好像一個弱肉強食的動物世界,豺狼把小動物吃了,其他小動物同類就從旁邊經過,卻一點反應沒有。這還是人嗎? 」

在坊間、網路,我們看到了鋪天蓋地的憤怒、譴責、追問與反思。人們搬出了一大堆的理由,來解讀小悅悅悲劇後觸目驚心的冷漠:「社會風氣不好」、「怕被家屬訛上」、「怕莫名其妙擔責任」 ……也有專業人士直指,事情的根源在於公平正義沒有成為社會的主導價值與力量,在於南京彭宇案的負面影響,在於沒有像一些國家那樣設定「見死不救」罪……但這些,似乎始終無法解開人們心中沉重的結:人怎麼可以如此冷漠! 「路人」們都怎麼了?

「在都市社會的復雜條件下,作為人之為人的基本的本能、人的基本的感情,被嚴重扭曲了,而社會救助系統被削弱甚至正遭到毀壞」,學者郭巍青直言不諱,需要反思的是,我們的社會怎麼可以發生這種情感和本能被扭曲的事?

麻木:法,能否真正催人向善

「小悅悅」事件後,談方團隊很快做出決定,擬獎勵施救小悅悅的拾荒阿姨陳賢妹,並把她的家人納入「協助」名單,將來對陳賢妹和她家人的工作、生活提供幫助。此舉,是要讓所有人明白好人有好報。

悲劇後對愛心者的力撐,並非孤燈一盞,社會輿論和公眾也幾乎一面倒地為救人的拾荒阿姨喝彩。10 月17 日,廣州市政協委員曹志偉給陳賢妹送去5000 元獎勵金,她數度婉拒,後幾經勸說才勉強收下。

褒揚良善的同時,懲惡尋因之辯仍在持續。一個現實是,中國現行法律,並無規定路人要施救的義務。冷漠的旁觀,是個道德問題。

面對小悅悅事件中的冷漠旁觀,南京彭宇案很自然被翻出來,似乎正是這個被打翻的「潘多拉盒子」,成了一連串「集體旁觀」事件的原罪。似乎,自我保護過度,成了許多人不願見人危難而施救的「保護罩」。

在談方看來,「小悅悅」 事件和過去老人摔倒沒人扶或被冤枉並不一樣,「不存在被冤枉的問題,冷血到了極點」。這暴露了社會一定人群已經不僅是冷漠,而是麻木了。

學者郭巍青稱,彭宇案帶來的社會輿論和風氣的影響,不足以解釋「小悅悅遭遇」的成因。

「如果說彭宇案的影響可以這么壞的話,那是不是把那18 個人抓起來重判, 以後人們遇到這樣的事就會伸出援手? 」郭巍青說,凡是主張這種邏輯的人,解決的方法非常簡單,那就在司法上重新有一個與彭宇案抗衡的案例,重新把人影響回來。問題是,行不行呢?

網友「暨大張志迎」說:一個人不扶,是道德敗壞;一群人不扶,是社會的悲哀。

然而,在譴責「見死不救」的18 個路人的同時,不少人開始自我審視:若自己在現場會救人嗎?郭巍青覺得,每個人都應該這樣自問,也是所有人不能迴避的問題:選擇冷漠還是選擇救助?

期待:德,何時變教化為習慣

一項網路調查顯示,在遇到類似「小悅悅」事件時,大多數人會選擇幫手、打電話報警或叫急救。

彭宇案之後,在一連串旁觀事件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了處處開放的良善之花:在杭州,最美媽媽吳菊萍面對女童墜樓危急時刻伸手一接;在沈陽,七旬夫婦面對街頭井蓋被汽車軋碎而豎起警示牌;在佛山,拾荒阿姨作為第19 位路人抱起女童;在匆匆街頭,依然有人會給乞討者錢物,有人會扶起摔倒的老人……他們接的、豎的、抱的、給的、扶的,首先都是自己的良心。

談方認為,挽救道德水準已經成為現在社會面臨最緊迫的問題,應借「小悅悅」這一標志性事件之機,立法懲罰見死不救的行為,獎勵勇施援手的人,比如讓那位阿姨老了後能安享晚年,相信比政策更有效。

「假若有利益沖突的時候,人對人就像狼一樣;沒利益沖突的時候,人對人就像草木一樣。肯定是很多方面都出了問題」,郭巍青說,在農村,一個小孩遇到類似問題,自然而然就有一些鄰里幫助。可是,在佛山那個五金市場,完全不存在一個社會支持系統。這個情景太荒謬了,人來人往的地方,就像在荒山裡一樣,好像沒人看到掙扎在死亡邊緣的孩子。

郭巍青認為,在國家、城市、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們沒有去認真建設一個社會關系網路,這使得人的生活變得有更多風險。孩子走出父母的視線,就可能遭受殺身之禍,這已經不正常了。

「我們缺的,就是一個有人遇到風險時,能形成救助的支持系統。不能說缺法律、政府責任等,以前沒有這些的時候,鄉村都有這樣一個社會救助系統」,郭巍青說,要重建這個系統,每個人都應盡力並捫心自問,自己能做什麼。

學者陶短房認為,小悅悅事件歸咎於社會風氣的敗壞,以及法律條文或相關案例的負面作用,於事無補。倘若人人「從我做起」,小悅悅這樣的遺憾和悲劇就會少一些。

㈢ 中國政法大學社會學院簡介

中國政法大學的社會學教育有著深遠的歷史淵源。它的前身,北京政法學院,誕生於1952年,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燕京大學和輔仁大學的法學、政治學和早期的社會學學科合並而成。盡管當時全國范圍內社會學學科遭遇了暫時的暫停,但像嚴景耀和雷潔瓊這樣的知名社會學家在北京政法學院堅守,為保留社會學的知識傳承付出了獨特努力。


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政法大學的社會學研究在曲折中發展。2005年7月,社會學院應運而生,它是在原社會學教研室和犯罪心理學教研室的基礎上重組而成的。學院的初創階段,全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樂國安教授擔任首任院長,他的領導為學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現任院長應星教授接過了這個接力棒,繼續引領著學院在社會學領域的研究和發展。學院在應星教授的領導下,致力於培養社會學專業人才,進行前沿的社會科學研究,為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貢獻著智慧和力量。




(3)中國政法大學曲圖教授擴展閱讀

中國政法大學社會學院是在中國政法大學原社會學教研室和犯罪心理學教研室的基礎上組建的直屬學校的學院,成立於2005年7月。也是全國重點大學中的第一所社會學院。學院院長由全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一級教授樂國安擔任。社會學專業是1952年創辦中國政法大學的主要學科之一,也是中國政法大學今天重點發展的支撐專業之一。

熱點內容
國外大學的開學時間 發布:2025-07-16 05:06:27 瀏覽:542
在校大學生借錢app 發布:2025-07-16 05:05:51 瀏覽:514
新疆醫科大學考博報名時間 發布:2025-07-16 05:00:30 瀏覽:764
大學英語老師面試 發布:2025-07-16 04:56:59 瀏覽:251
睡服大學生 發布:2025-07-16 04:17:20 瀏覽:663
安徽醫科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 發布:2025-07-16 04:16:37 瀏覽:346
張強教授北京大學 發布:2025-07-16 04:02:04 瀏覽:444
英國大學碩士研究生申請時間 發布:2025-07-16 03:57:06 瀏覽:978
泰國清邁大學護理專業 發布:2025-07-16 03:51:17 瀏覽:669
15重慶大學研究生擬錄取名單 發布:2025-07-16 03:33:45 瀏覽: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