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大學外國語學院張教授
① 新聞與傳播學的研究生哪個學校的好考
上外的傳播學也比較好考
上外 傳播學—介紹
上海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前身是創設於1983年的國際新聞專業,是我國最早設立的國際新聞專業之一。經過30餘年的開拓與發展,堅持探索在上外多語種環境下的「外語(多語種)+國際新聞傳播」的融合創新教學和科研模式,已形成「國際型、實踐型」的學科特色,在全國新聞傳播學科中享有獨特影響力:2012年新聞傳播學科入選上海市高校一流學科(B類),是上海市高校新聞傳播學科中唯一選入一流學科建設的學科;2014年,新聞傳播學科一級碩士點獲准上海市研究生「新聞傳播學學位點建設與人才培養探索」的教育創新計劃。
學院專業門類齊全,擁有新聞學、廣告學、廣播電視學、網路與新媒體、教育技術學等5個本科專業,擁有新聞學、傳播學、廣告學、教育技術學等4個碩士點,在校本科生500餘名,研究生近170名。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教職工59名,擁有博士32名,碩士25名,擁有教授6名、副教授21名、講師17名、助教1名,副高以上職稱佔全體教師60%。
學院致力於為全體媒體和機構、4A廣告公司、跨國企業、國際組織和機構培養精通外語的高端國際新聞傳播人才。學院「國際化」辦學特色日益明顯,與美國、法國、英國、澳大利亞及紐西蘭等十餘所大學開展國際合作交流項目。學院畢業生因具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
學院建設了4個國家級實驗教學中心,包括:「十二五」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媒體融合實驗中心」、教育部「網路與新媒體實訓基地」、在教育部合作框架下的「上外-IBM大數據分析中心」以及MOOC製作中心等。
統招報考:18年 人;17年66人; 16年59人; 15年50人
統招進入復試:18年11人;17年11人; 16年11人; 15年7人
統招錄取:18年7人;17年7人; 16年9人; 15年6人
復試差額比例:18年1:15;17年1:1.5; 16年1:1.2; 15年1:1.2
報錄比:18年 %;17年 10.6%; 16年15.2% ; 15年12%
推免錄取人數:18年6人; 17年5人; 16年3人; 15年6人
② 燕山大學為什麼不是211
雖然說燕山大學實力比較強,但是卻幾次都沒有被評選為211工程院校。就比如說第一次提名211工程院校的時候,燕山大學當時還是直接隸屬於我國的機械部的,當時的實力還不算強盛,競爭能力不算太強,所以吉林大學和湖南大學入選。
當第二次提名的時候,河北省被要求只能有一所211院校,但是當時河北工業大學以經成為211了,所以燕山大學就沒有機會。
最後一次提名的時候是要求把名額給偏遠地區的大學,隨著去年的雙一流高校建設,燕山大學再也沒有機會成為211院校了。三次211評選燕山大學均以失敗告終,網友們也紛紛評論:生不逢時。
(2)內蒙古大學外國語學院張教授擴展閱讀
截至2019年11月,燕山大學有教職工3200人,現有教職工3200人,包含專職教師2200人,其中,教授481人,副教授641人。教師中含博士生導師328人。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10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獎者11人。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3人,國家突出貢獻專家5人,全國模範教師3人,全國優秀教師4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9人,歷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100人,省部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34人。
燕山大學現有教授414人,占教師總數的25.3%,副教授587人,佔35.9%,具有博士學位的專任教師佔55%。
③ 中國法律專業最好的大學
法學是人文社科中的一門大類學科,10年以前這個專業非常具有前景,深受考生和家長的青睞。但隨著每年高考生隊伍人數不斷的壯大,現如今的就業競爭壓力是空前巨大的。可讓人意外的是,盡管法學專業基本已經就業飽和、日薄西山,但每一年高考報考的人數依舊是人山人海。當然了,法學專業雖然已經過了輝煌期,各地對口單位的招聘需求又不多,但是在專業上只要你學的夠精,就算是冷門專業你也會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反之,即使你報考了再熱的專業,如果你學藝不精那麼一切也都是枉然。那麼,在法學領域中國內哪些高校最具頂級的實力呢?
1、中國人民大學
中國人大是國內人文社科類第一高校,在一些經管類、哲學類專業中都是國內頂級水平,而在法學專業中的實力也是傲視群雄。作為「五院四系」之一的人大,在法學方面的體系是十分完整的,毫不誇張的說人大就是國內法學第一高校。
2、中國政法大學
中國政法大學是國內211重點大學,作為一所政法類專業為主的特色院校,法學自然是自家的王牌專業之一,其中中國政法大學也是順利拿到了一個法學一流學科的席位,這都是在意料之中的。
3、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的綜合實力已經無需多言,不過雖然北大很多學科中的實力在國內都是數一數二,但是在法學這一塊上的實力確實跟人大和中國政法大學還有一點差距,所以把北大放在第三的位置也是相對合理。
4、武漢大學
武漢大學是國內的一個百年名校,文化底蘊較為深厚,學校以風景優美著稱。在近些年中發展十分迅速,大有崛起趕超華東五校的趨勢。而在法學領域中,武漢大學也具有一定的實力。
5、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中南政法大學屬於國內政法類特色院校,從高校發展來看,這所高校就是以經濟學、法學、管理學等熱門學科為基礎,同樣的在2017年雙一流建設中的一流學科評選中順利入圍一個一流學科-法學,這也讓這所高校平添不少濃郁色彩。
以上就是國內5所法學最強的高校,最後小編再給大家強調一遍專業並沒有好壞之分,只有熱度之分,只要大家在自己熟悉的核心領域能有一番作為,那麼你就是這個行業的「狀元」。
④ 初姓的歷史名人
(1898-1987)(四十五世),原名初銘音、初誥,字達杲,《初氏譜書》(山東萊陽,初尚齡等編,1937年重修七冊)中記載名字:芷南,字湘帆。山東萊陽高格庄外鎮胡城村人,少年曾讀私塾,並常習作詩詞,1914年8月,考入山東省立第一師范。1918年8月考入北平高等師范英語系。1919年參加偉大的「五四」愛國運動,為防止迫害,有老師為其改名為初大告,1923年北京師范大英語系畢業,1925年畢業於師大英語研究科。於1924年秋創辦了北平志成中學(即北京市35中),自任董事長兼第一任校長。一九三四年去英國劍橋大學留學,對英國文學、戲劇和英語語音有較深的研究,精通世界語,並為中國推行世界語的先行者之一。著作有(《中華雋詞》,1937),譯文為自由體。他是40年代九三學社最早的發起人之一。1938年回國後至1949年,歷任河南大學英文教授、重慶復旦大學英文教授兼教務長、中央大學英文教授。
1945年9月與許德珩,潘菽等愛國人士一起籌建九三學社。1946年春,參加郭沫若等人發起的《對時局進言》的簽名活動.其間與中央大學教授梁希,潘菽等一起到重慶上清寺拜見了毛澤東主席。1947年春與張還語等在上海發起成立」山東民主協會」。一九四九年九月,經周恩來同志、王炳南同志介紹到北京外國語學院擔任英語教授,從解放初期直至50年代,初大告一直擔任九三學社中央理事及中央委員。1959年任北京外國語學院圖書館館長。
1959年倫敦出版的初大告《道德經》譯本在西方有一定的影響。發起並參加了中國第一部《漢英詞典》編輯工作,1987年6月3日於北京逝世。
⑤ 內蒙古師范大學怎麼樣
內蒙古師范大學創建於1952年,是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最早建立的高等學校,自治區重點大學,是具有鮮明教師教育和民族教育特色的綜合性師范大學。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創業、實踐探索,現已成為自治區培養基礎教育、民族教育師資和蒙漢兼通少數民族復合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是自治區中學教師培養中心、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中心、基礎教育與民族教育改革發展研究中心。學校也是國家及自治區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培訓基地、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基地、自治區民族雕塑研究中心、專業藝術創作基地、人文社科普及基地,是自治區各類體育專業人才和全國八省區蒙古族體育人才、中國北方民族音樂人才、自治區美術、藝術設計教育人才培養基地,被社會譽為「民族教育的搖籃」。
學校有賽罕校區和盛樂校區,佔地總面積3800餘畝(約253公頃),校舍建築面積90餘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28億余元,其中教學儀器設備總值5.2億余元。館藏圖書250萬余冊,電子圖書170萬余冊。學校下設28個教學機構,2個合作辦學學院,1個獨立學院,2所附屬學校。現有教職工2128人,其中專任教師1350人,具有碩士、博士學位教師1168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86.5%,具有副高級以上職稱教師685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50.7%;有博士生、碩士生導師1043人,有自治區級教學名師20人,國家和自治區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4人,2002年至今,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萬人計劃」、自治區「新世紀321人才工程」145人(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7人,獲自治區「草原英才」項目資助30人。
學校有在校全日制本專科生31677人,其中蒙古語授課本專科生6593人,有各類研究生4330人,各類成人教育學生905人,各類留學生645人,形成了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學校開設92個本科專業(其中蒙古語授課專業37個),涵蓋10大學科門類。有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1門,國家級教學團隊2個,教育部特色專業建設點6個;有自治區級品牌專業32個,自治區重點建設專業4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1個,自治區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1個,自治區精品課程79門,自治區級教學團隊15個;有自治區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9個,自治區重點學科和重點培育學科18個,校級重點學科37個。
學校擁有博士學位授予權一級學科5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碩士學位授予權一級學科26個,碩士專業學位10種;具有碩士研究生免試推薦入學資格。學校擁有省部級科研平台30個,其中自治區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14個、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3個、高等學校重點實驗室(含培育)3個、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4個、院士專家工作站2個、自治區協同創新中心1個、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中心3個。同時擁有自治區級科技創新團隊7個、全國「人文社科普及基地」1個、自治區首批科普示範基地1個。
建校66年來,學校形成了「求真務實,育人至上,學術創新,服務社會」的辦學理念,強化了「雙學位教師教育和蒙漢兼通人才培養」的辦學特色,秉承「獻身、求實、團結、奮進」的校訓,已培養輸送各類畢業生25萬餘人。學校堅持開放辦學,與蒙古、俄羅斯、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美國、英國、德國、法國、荷蘭、加拿大、澳大利亞等20幾個國家及50餘個國內知名院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2009年被批准為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研究生培養單位。學校先後聘請包括5位兩院院士和4位學部委員在內的400餘位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任學校學術顧問、客座教授和兼職教授。
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學校正按照「融入社會、服務社會、引領社會」的理念轉型發展,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一帶一路」建設,為把學校建設成為特色鮮明的創新型高水平綜合性師范大學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