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石林教授
1. 汕頭礐光職業學校好不好
汕頭礐光職業學校好。
汕頭市礐光職業技術學校落在礐石風景區,依山傍海,環境幽靜,是莘莘學子求學的好地方。學校致力建設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良的師資隊伍。
國內教師有教授、高級工程師等,常年有外籍教師上英語口語專業課程,並有香港中文大學外籍教師講授選修課程。現在在職教師47人,其中高級講師13人,講師11人,外籍教師2人。
校歌:
歌詞:依山傍海石林前,奇秀在礐光,開門五洲一水連見,希望之光芒,人才輩出路子好,寰宇播芬芳,奮發革新代代榮昌。礐光礐光名揚東西方,承前啟後歷史悠長,五星旗飄書聲琅琅長空輝煌,奮發革新代代榮昌榮昌。
2. 你見過最長的風箏是多少米
你見過最長的風箏是多少米?
如果是親眼所見的,最長就十幾米的,但是中國紀錄裡面貌似有一個最長的是4000米的~
世界上最長頌畢的風箏多少米
2004年11月02日 '山東濰坊最近做出了一個世界上最長的風箏,名叫「中華巨龍」,為了讓這條巨龍飛上天空,大家可是費了不少心思。 這條「中華巨龍」總長2290米,一共有600多片風箏腰片,要把這么大的風箏放上天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好在今天刮的是三級的西南風,幾十個人用了一個多小時才讓這條龍飛了起來。風箏一旦上了天,操作起來就容易多了,只要兩個人就可以輕松控制住它。看著風箏在雲中穿梭,還真有點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意思。這只大風箏是七個風箏藝人,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才做出來的,並且經過了十幾次的改進,才在前兩天的試飛實驗中成功飛起來,2290米的長度破了世界吉尼斯最長風箏的紀錄,比原來的世界紀錄長了一倍還多。 金黔在線訊 記者昨日從白雲區有關部門獲悉,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正式授予在第九屆中國國際風箏會上亮相的「通天白雲龍」為「世界上最長的風箏」,「龍王」成功「加冕」,為貴州在世界風箏史上寫下精彩的一筆。現在世界上最長的風箏「通天白雲龍」由中國風箏藝術館館長、貴州風箏王李洪斌及其助手羅亞克等共同完成。龍身全長達2600米,腰節呈橢圓形,有650個,龍頭高1米左右。龍身圖案為龍、蝙蝠和白雲等幾種物體妙用組合。此風箏的扎制共有48道工序,歷時半年完成。而放飛此風箏,共需要300人才可以將其展開。
最長的風箏有多長?
最長的也沒統計過.不過我爺爺家有個風箏,有70多米長,理論上可以無限加長.
希望能對你有用.
中國最長的風箏
世界最長的風箏在石林放飛成功記者杜文蕾/攝
彩龍中國6月23日報道 在距離北京奧運會開幕還有47天時,由2008隻滇派風箏「蜜蜂」和「歪桃」串連而成的、長達3500米的「滇蜂」,昨天在石林機場成功進行了放飛。「滇蜂」的製作者、昆明風箏巧匠章騰雲,終於用飛翔的方式實現了他祝福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的心願。
昨天下午2點過後,「滇蜂」巨型風箏放飛活動在石林機場正式開始。在時斷時續的風力下,由26隻「蜜蜂」牽引,被裝裱成藍、黃、黑、綠、紅奧運五環顏色的領頭風箏率先起飛,在它們疾速的爬升拉動下,串連其後的2008隻「歪桃」順次騰空離地。憑借好風扶搖直上的「滇蜂」,頓時激起了眾多慕名前往觀賞放飛活動的市民的熱情。順著風勢,每隔約30米即設一段「放飛點」的巨型風箏隨後一段段地被放飛人員鬆手「彈」向天空。
下午2點40分,呈現出分層的高原簸箕風驟然大起來。這時,來回奔忙個不停的章騰雲和他的風箏團隊緊張地順著風向,越來越快地繼續「放線」,升空長度已經超過1000米的 「滇蜂」,此刻猶如一道蜿蜒的彩虹,神氣地在人們的視線盡頭左右搖擺。10分鍾後風力轉小,「滇蜂」似乎面臨搖搖欲墜的勢頭,然而在堅固的專業風箏線遙控下,卻有驚無險地跨越過石山和樹林,穩穩地立定在了半空。2點55分,第一串長度近2000米的巨型風箏放飛完畢。由於此後風力漸漸停在2級上下,章騰雲的第二串、第三串「滇蜂」只好停在地面等候,最終作罷。3點20分,「滇蜂」安全著陸。
本野陵芹次一氣呵成式的放飛,讓章騰雲分外激動。「為把這串奧運風箏送上天,我們籌備了兩年半的時間,我用自己的方式終於實現了一名普通人對北京奧運會的祝福!」他興奮地說。為了保證此次放飛成功,章騰雲和他的團隊曾於去年12月15日,在石林機場進行過一次小規模的試飛。由於當時無力購買專業的登山線,採用手工搓制風箏線串連的「滇蜂」因連續斷線導致試飛失利。
此後,章騰雲和動力專家溝通、研究找出失利汪稿的結症。在著名探險家金飛豹、金飛彪兄弟的幫助下,後來找到合乎要求的專業登山線,並定購到價格不菲的8000多米專業登山線,在根本上解決了斷線問題。在對風箏進行技術改造,並製作補充首次試飛活動中損失的400多個風箏後,章騰雲先後又於今年1月、3月在呈貢、玉溪進行試飛,最終確保了本次正式放飛的成功。
被稱為「風箏狂人」的章騰雲信心十足地表示,視風箏為事業的他將繼續在風箏路上「折騰」下去,傳承推廣滇派風箏,把它變成生產力。
最長的風箏線有多長
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正式授予在第九屆中國國際風箏會上亮相的「通天白雲龍」為「世界上最長的風箏」,「龍王」成功「加冕」,為貴州在世界風箏史上寫下精彩的一筆。「通天白雲龍」由中國風箏藝術館館長、貴州風箏王李洪斌及其助手羅亞克等共同完成。龍身全長達2600米,腰節呈橢圓形,有650個,龍頭高1米左右。龍身圖案為龍、蝙蝠和白雲等幾種物體妙用組合。此風箏的扎制共有48道工序,歷時半年完成。而放飛此風箏,共需要300人才可以將其。
我國最大和最長的風箏是?
1.我國最長的風箏 由2008隻滇派風箏「蜜蜂」和「歪桃」串連而成的、長達3500米的「滇蜂」
詳細:whnews./news_old/2008-06/23/content_1346809.htm
2.我國最大的風箏,該風箏由浙江工藝大師、有「風箏大王」稱譽的張志剛無償設計和監制的,主體高6米、寬9米,約54平方米,主風箏的飄帶寬2米,長12米,約24平方米,兩者相加整個風箏的單體面積共有78平方米,是目前全國最大的風箏。採用專門帆布縫制而成,骨架採用碳鋼材料結構,實際重量約在15公斤左右,平地上只要有三級風,在7、8個人拉動下就能平穩放飛,達到極高的工藝製作水平。
你見過最長的對聯是什麼
最長的對聯
--------------------------------------------------------------------------------
01/15/2004/11:06 華夏經緯網
1.號稱〔古今第一長聯〕(180字)
上聯:
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州,梳襄就風鬟霧鬢。更頻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辜負:四周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下聯:
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何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雲。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鍾;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註解:見於昆明大觀園樓
2.不過更長的聯在這里 (210字)... ...
上聯:
幾層樓,獨撐東面峰,統近水遙山,供張畫譜,聚蔥嶺雪,散白河煙,烘丹景霞,染青衣霧。時而詩人弔古,時而猛士籌邊。最可憐花芯飄零,早埋了春閨寶鏡,枇杷寂寞,空留著綠野香墳。對此茫茫,百感交集。笑憨蝴蝶,總貪送醉夢鄉中。試從絕頂高呼:問問問,這半江月誰家之物?
下聯:
千年事,屢換西川局,盡鴻篇巨制,裝演英雄,躍崗上龍,殉坡前鳳,卧關下虎,鳴井底蛙。忽然鐵馬金戈,忽然銀笙玉笛,倒不若長歌短賦,拋撒寫綺恨閑愁;曲檻迴廊,消受得好風好雨。嗟予蹙蹙,四海無歸。跳死猢猻,終落在乾坤套里。且向危樓附首:看看看,那一塊雲是我的天?
註解:見於成都望江樓崇麗閣,此聯上下合共210字,比上面提到大觀園的對聯180字還要多30字,不過此聯沒有大觀園那副出名。
3.這副更長(220字)......
上聯:
誰說桃花輕薄?看灼灼其華,為多少佳人增色。滴清清玉露,羨萬株艷蕾流霞。無何春去莫飛,終究鸞枝墜果。於是平仲設謀,東方竊竇,王母宴賓,劉郎題句。況核仁制葯,能療痼疾佐歧黃;條干充刀,可借印符驅厲鬼,准握天機珍麗質,也知季節讓群芳。寄言秋菊冬梅,慎勿盲從徒毒友。
下聯:
我誇福地妖嬈,眺青青之嶺,添哪些瓊閣浮雲。有濯濯明湖,收十里嘉林入畫。似新塵消宇凈,因恩駕鶴凌空。難怪聞山攬勝,高舉怡情,秦村訪友,碑院揮毫。若清節復生,定喚漁夫回絕境;靈均再世,必歌今日過前朝。莫悲紅雨落幽溪,又續 *** 垂奕葉,方信凡夫俗子,不須羽化亦登仙。
註解:見於湖南省桃花源風景區桃川宮,作者是現代人昌世軍
4.這副可能真的是天下第一長聯(350字)......
上聯:
跨蹬起層樓,既言費文韋曾來,施謂呂紹先到此,楚書失考,竟莫喻仿自何朝?試梯山遙窮郢塞,覺斯處者個台隍,只有彌衡作賦,崔顥作詩,千秋宛在。迨後游蹤宦跡,選勝憑臨,極東連皖豫,西控荊襄,南枕長岳,北通中息,茫茫宇宙,胡往非過客遽戶。懸屋角檐牙,聽幾番銅烏鐵馬,涌浦帆掛楫,玩一回雪浪雲濤,出數十百丈之顛,高陵翼軫,巍巍嶽嶽,梁棟重新,挽倒峽狂瀾,賴諸公力回氣運。神仙渾是幻,又奚必肩頭劍佩,叢里酒錢,嶺際笛聲,空中鶴影。
下聯:
蟠峰撐傑閣,都說辛氏爐伊始,哪指鮑明遠弗傳,晉史缺疑,究未聞見從誰乎?由戰壘仰慕皇初,想當年許多人物,但雲屈子離騷,曩熊遺澤,萬古常昭。其餘劫霸圖王,稱威俄頃,任成滅黃弦,庄嚴廣駕,共精組練,靈築章華,落落豪雄,終歸於蒼煙夕照。惟方城漢水,猶記得周葛召棠,便大別晴川,亦依然堯天舜日,偕億群倫以步,登聳雲霄,盪盪平平,攙搶凈掃,睹豐功偉烈,賀而今曲奏平。風月話無邊,賞不盡郭外柳蔭,亭前棗實,洲前草色,江上梅花。
註解:見於武昌黃鶴樓,作者不詳,這副可能真的是古今第一長聯了。
以下幾副也算是較長的對聯了:
1:〔 清 〕鄭燮六十自壽
常如作客,何問康寧。但使囊有餘錢,瓮有餘釀,釜有餘糧,取數頁賞心舊紙,放浪吟哦。興要闊,皮要頑,五官靈動勝千官,過到六旬猶少
定欲成仙,空生煩惱。只令耳無俗聲,眼無俗物,胸無俗事,將幾枝隨意新花,縱橫穿插。睡得遲,起得早,一日清閑似兩日,算來百歲已多
2:〔清〕孫髯題昆明滇池大觀樓
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手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蘋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孤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雲。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鍾,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3:李大釗挽孫中山
廣東是現代史潮匯注之區,自明季迄天今茲,漢種孑遺,外邦通市,乃至太平崛起,類皆孵育萌興無斯;先生挺生其間,砥立於革命中流,啟後承先,滌新陶舊,揭民族大義,矻然再造乾坤;四十餘年,殫心瘁心,拆以 *** ,紅血紅旌,喚起算帳獨立之精神,誠為人間留正氣
中華為世界列強競爭所在,由泰西以至日本,政治掠取,經濟侵凌,甚至共管陰謀,爭思奴隸牛馬而來;吾黨適丁其會,喪換我建國山斗,雲凄海咽,地黯天愁,問繼起何人,毅然重整旗鼓;億兆有眾,惟工與農,須本三民五權,群策群力,遵依犧牲奮斗諸遺訓,厥成大業慰英靈
4:聶榮臻挽葉挺
五十載崎嶇世路,獻身革命,盡瘁斯民,海內瀛寰,同飲氣節;兩次長征凡七載;流亡異域,若經十度春秋,反動陰謀空畫餅,縱幾處羈囚,壯懷尤烈;方期延東堤邊,宏抒國事,天喪巨才無可贖,曠古艱難遺後死
二十年憂患舊交,同學蘇京,並肩北伐,南昌廣州,共舉義旗;一朝分手隔重洋,抗日軍興,血戰大江南北,茂林慘變痕陷身;喜今番出獄,久別再逢,孰意黑茶山上,飛殞長星;我哭故人成長訣,普天涕淚失英雄
世界上最長的風箏
我知道山東棗庄為了迎接奧運專門在當地的光明廣場製作了一個巨型龍頭,從龍嘴巴里伸出來的舌頭是個幾百米長的紅色條幅,上面寫滿了市民們對奧運的祝福,龍身還沒有製做出來,但旁邊的指示牌上說這個是為了迎接奧運製作的風箏,准備挑戰吉尼斯世界記錄,然後又列出了吉尼斯記錄的最大風箏的有關數據以及這個風箏的有關數據,真是要大好多,而且是靠動力升空的。所以這個應該就是世界上最大的風箏了。 回答完畢
你見過最長的學術頭銜什麼
郎咸平: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博士,長江商學院(首席)教授,2003年世界最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沃頓商學院,密西根州立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紐約大學和芝加哥大學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最高學術級別的(首席)教授,搜狐首席經濟顧問,世界銀行、深交所和香港 *** 財經事務局公司治理顧問,暢銷書作者......我已暈
你見過最長的紅燈時間是幾秒?
TMD,今天哥哥送我回家.在華僑中學右邊那個路口。
呆那先是30幾秒的紅燈。然逅過了30多秒又是90多秒的紅燈。
夠BT.
3. 雲南省民族研究所的歷史沿革
(1956-1978年)
雲南省民族研究所成立於1956年。由雲南省委宣傳部和雲南省邊疆工作委員會專門起草報告,正式向雲南省委請示建立雲南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研究機構,經雲南省委批准,1956年8月8日雲南省民族研究所正式掛牌成立。時任雲南省邊委書記的孫雨亭兼任所長,時任省邊委第三副書記、省委秘書長的侯方岳任常務副所長。研究人員有范義田、張鳳歧、李文初、楊毓驤、楊毓才、王均、黃超鳳、傅素裴、徐志遠、高滋生等。1958年省委任命雲南民族學院黨委書記賈敦芳為所長,侯方岳為副所長。1962年雲南省民族研究所與雲南大學歷史研究所合並。「文革」時中輟。 在中央訪問團訪問雲南及進行民族識別的調查研究之後,收集了一些材料,但以往調查面有限,側重點不同,可資利用的資料有限。黨和政府急需較為詳細的民族調查資料,以進一步研究各民族向社會主義過渡中的問題,為制定少數民族政策提供依據。於是,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作為一項極為重大的任務與工作被提上議事日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的任務最初規定為,在4-7年內基本弄清各少數民族的社會經濟結構和階級情況,並盡可能地搜集社會歷史發展的資料和深入了解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從而對各民族各方面情況作系統的研究。按計劃,在1956年起的七年內,有計劃地派遣調查組,完成全國所有少數民族的社會經濟調查;1958年完成各少數民族概況的編寫;在此基礎上,編纂各民族的民族志,到1962年完成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的全部工作。雲南調查組分為六個調查分組:西雙版納傣族組、德宏傣族組、耿馬傣族組、景頗族組(附阿昌族)、佤族組(附德昂族、布朗族)、傈僳族組,同時派出七個小組赴各地搜集資料。然後再組織力量開展對白族、彝族、普米族、納西族、拉祜族、哈尼族等民族的調查工作。自1956——1958年,調查組編寫了許多調查報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民族委員會雲南民族調查組和雲南省民族研究所到西盟佤族自治縣的六個佤族村寨進行調查,分析了當地的社會經濟形態;對獨龍族的調查材料被認為「對研究原始社會的歷史有很重要的意義」,怒族、傈僳等民族的調查材料「為研究原始社會如何過渡到階級社會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對壯、苗、布依、傣等民族進行了調查研究,並分析了其各自經濟結構、階級關系、上層建築和其他社會現象的特點。結合田野調查,為更好地保存各少數民族社會改革前的資料,開始組織拍攝關於少數民族社會形態等內容的科學紀錄影片。通過第一階段的調查,搜集到被視為少數民族社會形態方面最主要、最典型的一些材料,為以後一個時期內許多學者的研究提供了扎實的資料基礎,對中國民族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958年8月,第二階段更大規模的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開始。在第二階段的調查中,要求調查提綱與簡史、簡志的編寫大綱基本統一。由於任務較緊,將更深入、全面的調查放在一邊,而把力量集中在編寫「民族問題三種叢書」上。「民族問題三種叢書」積累了大量資料,成為以後「民族問題五種叢書」的重要基礎工作之一。1960年冬以後,盡管還有一些補充調查,但參加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人員的主要注意力已經轉向「民族問題三種叢書」,同時,隨著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困難時期的來臨,經費上也出現了困難,少數民族的社會歷史調查從總體上來說,即1964年基本告一段落。
回顧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應當肯定調查者所付出的辛勤勞動,參與人數之多,調查地區之廣,撰寫資料之豐富都是前所未有的。根據這次調查和文獻研究,編輯出版了包括各民族自治地方概況、各少數民族簡史、簡志三套叢書,形成了大量的調查報告,使人們更加了解了少數民族的狀況。 在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結束後,一些學者轉入書齋中的研究工作,同時也進行一些個人的零星田野調查。在調查的基礎上,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和雲南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聯合組織的《彝族簡史》編寫組,於1960年寫出《彝族簡史》初稿,1961年5月,《彝族簡史》初稿送交四川成都討論會討論。1963年馬曜、繆鶯和的《從西雙版納看西周》分三期在《學術研究》上發表,比較深入地對西雙版納傣族的社會形態和社會制度進行研究。在社會歷史調查中發現的有些現象,成為這一時期一些民族學家注意的焦點。宋恩常等人在雲南寧蒗縣調查時發現的母系制材料(宋恩常:《納西族的母系家庭》,載《民族團結》1962年8期)披露後,受到民族學研究者的重視。1962年冬至1963年春,嚴汝嫻、劉堯漢、詹承緒、宋兆麟、王承權、周裕棟到瀘沽湖周邊永寧盆地的母系制遺跡進行了考察,並為找到了論證典型的母系氏族的生產生活和婚姻形態的新例證而感到欣慰。在縮短戰線和精簡隊伍的情況下,雲南省民族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繼續進行社會歷史調查的補充調查,到1966年夏,才被迫停止。
1973年秋,受中共雲南省委的委託,雲南省民族研究所、雲南大學等單位的專家馬曜、汪寧生、王宏道、王叔武、易問耕、夏光甫、江應梁、尤中、鄒啟宇等人開始編寫一部雲南民族歷史,即《雲南各族古代史略》,1975年古代史部分交稿寫成,分送省委領導及有關單位領導審閱。《雲南各族古代史略》於1977年6月由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此外,零星的調查也時而進行,如1976年夏,中央民族學院的張公瑾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的邵望平、雲南的汪寧生等同赴西雙版納對傣族的歷法進行為期一個多月的實地調查。素以對雲南少數民族田野調查見長的宋恩常「文革」前就做了許多調查,「文革」中大部分時間用於看書,「文革」結束後整理並出版了許多以前的調查報告。 (1979-1984年)
1978年,根據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關於恢復重建雲南省民族研究所的指示,開始籌建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撤消的雲南省民族研究所。1979年1月雲南省民族研究所正式恢復。由省委宣傳部、和省民委領導,雲南民族學院主管,由副院長董子健擔任所長,王叔武、汪寧生、魏德明任副所長。當時研究人員主要有宋恩常、王宏道、張鳳歧、易問耕、王均、許鴻寶等人。1980年至1984年,又調入蔡家麒、高立士、楊德鋆、朱德普、傅於堯、楊均、刀世勛、王敬騮、劉光智、李和林、李子泉、和志祥、趙嘉文、王築生、雷宏安、田敬國、鄒世恆等人,並吸收從大專院校畢業的部分年輕人來所從事科研工作。1984年,雲南省民族研究所正式劃歸雲南民族學院單獨領導,設有民族學、民族史、語言、藝術、教育、考古、宗教、經濟八個研究室。雲南省民族研究所繼承了50年代以來的工作基礎,繼續保持以雲南各少數民族為主要研究對象的特點。
中國民族學會於1980年10月成立,馬曜教授擔任副會長。此後在昆明、西寧、南寧、北京、四川樂山、吉林延吉、雲南景洪等地分別召開了學術討論會,黃惠焜也擔任過副會長。本所汪寧生、宋恩常、蔡家麒、和少英等均是會員。
198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昆明工作站在雲南省民族研究所建立,主要人員有宋恩常、董紹禹和雷宏安,由宋恩常兼任站長。主要開展雲南少數民族包括漢族在內的宗教文化的調查和研究,不定期以簡報形式向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匯報有關科研情況。1984年,世界宗教研究所昆明工作站撤銷,與本所宗教研究室合並。
1981年,香港中文大學謝劍博士訪問雲南,在我所王均的陪同下訪問調查了昆明東郊的彝族撒梅人,事後,謝劍博士寫成《昆明東部的撒梅人》一書,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
1982年5月至9月,雲南省民族研究所結合中國西南民族學會「六江流域民族綜合考察規劃」的任務,派出由蔡家麒、楊毓驤、趙嘉文、和志祥組成的調查組,前往怒江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的獨龍族聚居地區,楊毓驤、和志祥又沿怒江上行,歷經艱苦險危,到達西藏的察瓦龍、松嶺和察隅等地,對獨龍族、藏族、珞巴族和僜人的社會歷史與文化習俗、宗教、語言等進行了實地考察。這是本所1979年恢復之後組織的第一次集體性調查,調查之後,由蔡家麒、楊毓驤分別整理出《獨龍族社會歷史綜合考察報告》、《滇藏高原考察報告》等。
雲南省民族研究所恢復後,為集中反映本所科研人員的研究成果,擴大本所的社會影響,創辦編輯了以下幾種刊物:《民族學報》於1981年經省委宣傳部和省新聞出版局批准而創辦,並於1981、1982、1983年以年刊形式出版公開發行了三期。該刊發表了國內許多知名學者及本所部分專家的學術論文,《民族學報》的出版發行,在國內民族學界影響巨大,贈與國外同行也引起廣泛關注。《民族學報》與中國社科院的《民族研究》屬當時國內最早的民族學研究期刊。《民族調查研究》和《民族研究譯叢》、《民族考古譯叢》均為本所內部刊物。《民族考古譯叢》1981—1983年共編了3期;《民族研究譯叢》從1981年—1989年共編輯11期。《民族調查研究》從1983年下半年編輯第一期起,直至1998年被迫停刊,共編輯出版了49期,刊發了所內外大批的民族類研究文章,在社會上具有較好的影響。 (1985-1995年)
20世紀80年代初期,雲南省民族研究所部分專家學者參加了《中國大網路全書·民族卷》、《中國歷史大辭典》、《中國少數民族》等辭書的撰寫和編寫。參加了《中國各民族原始資料集成》等項目、著作的撰寫。開展了以下重要的集體性學術調查活動。 1979年1月,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召開「民族問題五種叢書」規劃會議,並成立了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民族問題五種叢書」編輯委員會。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影響,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的整理研究和「民族問題三套叢書」的修訂出版工作停頓下來,原來參加調查和編寫的人員,有的遭迫害,有的已經改行,資料書刊大多散失,這是一個很大的損失。因此,擬繼續編輯、修訂、出版《中國少數民族》、《中國少數民族簡史叢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簡志叢書》、《中國少數民族自治地方概況叢書》、《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等「民族問題五種叢書」。
雲南編輯、修訂、出版「民族問題五種叢書」的辦公室即雲南省編輯組設於民族研究所,由宋恩常、朱德普、高立士等人具體負責參與有關工作。從1980——1989年,先後編輯、出版了《雲南少數民族》、《雲南簡史》以及25個少數民族的簡史、語言簡志叢書,出版了雲南8個民族自治州的民族自治地方概況叢書;出版了涉及25個少數民族和有關尚未認定族別的族群的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數十部。還出版了《雲南少數民族文物》、《雲南方誌民族民俗資料瑣編》等資料文集。1989年,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召開的「民族問題五種叢書」工作會議,對叢書的編寫、出版工作進行了總結,標志著此項工作已經基本完成。 由中國民族學會與雲南省民族研究所聯合舉辦的第二期全國民族學講習班於1985年4月至6月在本所舉行。這是繼1983年在武漢舉辦首次全國民族學講習班後再次舉辦,來自全國二十個省區,22種民族的60多名學員參加了這次講習班。擔任這次講習班教學任務的有中國民族學會會長秋浦以及林耀華、金天明、陳永齡、吳從眾、李一夫、黃淑娉、何耀華、杜玉亭、李昆聲、尤中、馬曜、王叔武、宋恩常、黃惠焜、王敬騮、楊德鋆、蔡家麒、王築生等專家教授。開設了《民族學》、《世界民族學概論》、《世界民族志》、《中國民族志·中國民族學概論》、《民族理論問題研究》、《考古人類學》、《體質人類學》、《民族藝術》、《雲南各族古代文化研究》、《民族學田野調查理論與方法》等共27門專題課程。
雲南省民族研究所還以辦講習班形式,開展民族學人才的培訓工作。1984年11月至12月,舉辦了「雲南省第一期民族調查研究講習班」,招收的學員都是雲南省各地從事民族工作的幹部,開設了民族學概論和側重雲南少數民族的民族歷史、文化方面的課程。 、《典靖市民族志》的調研撰寫
1988年—1992年,雲南省民族研究所為完成曲靖地、市民族志的撰寫組成兩個調查組,傅於堯、魯剛、雷宏安、劉剛、馬世雯等人完成《曲靖市民族志》,傅於堯、雷宏安、蔡家麒、高立士、金少萍、張橋貴、白興發、朱德普等人完成《曲靖地區民族志》。《曲靖地區民族志》於1996年7月由德宏民族出版社出版。 1984年,日本女學者橫山廣子到雲南調查,由王均陪同,訪問了昆明郊區彝族、路南石林的彝族撒尼人和大理的白族。
1985年3月2日—9月,日本東京女子大學山本英治(社會學)、福田一郎(民族植物學)、森山昭郎(政治學)、馬場優子(文化人類學)組成的學術訪問團應邀訪問了雲南省民族研究所。在此次學術交流中,中日雙方作了如下報告:王叔武《雲南少數民族概況》、王築生《少數民族經濟》、田敬國《少數民族與雲南的植物》、宋恩常《少數民族的社會結構》、蔡家麒《中國民族學的動向》、楊德鋆《少數民族的藝術》,福田一郎《尼泊爾的植物與民族》、山本英治《社會結構研究的方法——著重以亞細亞生產方式為例》、森山昭郎《日本的中國研究動向》、馬場優子《阿伊努族的生活與問題》等報告。
根據中國雲南省民族研究所所長王叔武與日本東京女子大學雲南研究會代表山本英治於1985年3月8日在昆明簽訂的《關於學術交流的協議》,雲南省民族研究所所長王叔武、副所長王敬騮、助教劉剛以及雲南民族學院副院長黃惠焜等一行4人,應日本東京女子大學校長隅谷三喜男先生和該校雲南研究會代表山本英治教授的邀請,於1986年1月15日至27日去日本進行學術訪問。王叔武所長等去到了日本的東京、京都、大阪,參觀訪問了東京女子大學、比較文化研究所、早稻田大學、北方語言研究所、日中人文社會科學交流協會、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東京歷史博物館、藤井齋成會有鄰館、NHK(日本國家廣播電視台)東京總部和京都放送局、大阪放送局,會見了日本社會學關系者、日中留學協會有關人員,與有關單位和學者進行了學術交流。
此後,雲南省民族研究所與國外交往不斷。1990—1991年,雲南省民族研究所接待了來訪的美、日、德、泰等國和台灣及其他學術機構的專家學者十餘批,先後舉辦了兩次國際交流學術報告會和一次國際學術交流座談會,即1991年初美國弗吉尼亞大學人類學系petermetoaif 教授主講《國際人類學、民族學的變化和成就》,1991年6月美國弗吉尼亞大學人類學系Freddamon教授主講《區域模式的研究和庫拉交易圈》,1990年7月與日本東京女子大學福田一郎、毛里和子教授舉行中日合作考察「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究」學術座談會。1992年,本所王均、劉光智等參加雲南民族學院學術代表團訪問了日本。 民族研究所的中青年學者在民族文化、民族理論、民族政策、民族社會學、民族心理學、民族經濟學、影視民族學、民族學系現代化、民族教育學、民族宗教、民族語言、跨境民族研究等學術領域做出了出色的成績,這些新學科的開辟崛起,很好地推動了雲南省民族研究所的科研和教學工作,使本所成為民族研究的一個重要中心。(
4. 黃君璧的人物年表
1898年 1歲
十一月十二日(農歷九月二八日)生於廣東省廣州市。
1901年 4歲
父仰荀公去世。
1904年 7歲
啟蒙入鬍子普書墪。
1908年 11歲
就讀於意養軒,由二伯父問涯公授課。
1910年 13歲
就讀於二伯父家,由易老師授課。
1912年 15歲
就讀於陳貫之書墪,在家另請馮子煜授英文、數學。
1914年 17歲
考進廣東公學,時承長兄少范指導繪畫。
1919年 22歲
廣東公學畢業。
1920年 23歲
從李瑤屏畫師游。
1922年 25歲
入楚庭美術院研究西畫。奉母命與吳麗瑤女士結婚。參加廣東全省第一屆美展,獲國畫最優獎。遇張大千於廣州,遂與訂交。
1923年 26歲由李瑤屏介紹任教於廣州培正中學。
與師、友合組癸亥合作畫社。
在廣州舉行個人畫展,在香港參加聯合畫展。
1924年 27歲
與世好廣東書畫收藏家田溪書屋主何荔甫、冠五父子、小廉州館主劉玉雙,勤學齋主黃慕韓等過從,得臨摹前人名跡,鑒別書畫真偽。
1925年 28歲
與癸亥合作畫社同仁,擴組國畫研究會。購得明末四僧畫軸,對古名作之收藏,更饒興趣。
1926年 29歲
至上海與黃賓虹、鄭午昌、易大庵、馬公愚、鄧秋枚等交遊。神州國光社為其出版仿古人物山水花鳥畫集。
1927年 30歲
任廣州市立美專教師兼教務主任。徐悲鴻來穗,遂與訂交。
1928年 31歲
兼任廣東省立女子師范及江村師范學校美術教師。
1934年 37歲
廣州政府派赴日本考察藝術教育。返國後在廣州畫展。
1935年38歲
在香港畫展。
受孫科、梁寒操邀游桂林寫生,經湖南衡山、南京、上海後居於南京。
1936年39歲
任南京中山文化館研究員,編撰中國繪畫史。
在南京華僑招待所畫展。
留南京期間,常至上海、北平寫生,與黃賓虹結忘年之交 。
瀏覽北平故宮名畫,選購石濤、八大之作品。
1937年 40歲
抗日軍興,入蜀,定居嘉陵江畔。築別墅飲綠軒為作畫之所,梁寒操榜題。
在成都畫展二次。
就聘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與徐悲鴻往還更密。
1939年 42歲
與張大千再游峨嵋。
1941年44歲
兼任國立藝專教授及國畫組主任。
聘為美術教育委員會委員,全國美術展覽會國畫組審查委員。
在渝畫展二次。
1942年45歲
母李德賢太夫人去世。為紀念慈恩,改寓齋名曰「白雲堂」。
1943年46歲
西遊華山,並在西安畫展。
1944年47歲
與張大千、張目寒游廣元。
雲南昆明畫展,並暢游石林。
1946年 49歲
往返寧滬杭各地。
1947年 50歲
在滬展出戰時作品。
1948年 51歲
冬來台,與梁寒操在台北中山堂舉行書畫聯展。
1949年 52歲
在廣州香港畫展。
任省立台灣師范大學藝術系教授兼主任。
1951年 54歲
任台北故宮博物點查委員。
1955年 58歲
聘為學術審查委員會委員。
奉派赴日本文化訪問。
獲第一屆台灣中華文藝獎金美術部門首獎。
1957年 60歲
應美國華美協進社邀請前往巡迴演講畫展及示範。
在加拿大溫哥華畫展並示範。
獲舊金山、薩克拉門托授金勛,加利福尼亞美術協會贈名譽永久委員。
夫人吳麗瑤女士去世。
1958年 61歲
與高信赴西歐及東南亞各地考察,並舉行畫展。
由台北歷史博物館送作品至巴西聖堡羅國立美術博物館參加「國際美展」。
1959年 62歲
獲巴西國家美術學院名譽院士榮銜。
與容羨余女士結婚。
1960年 63歲
獲美國路易安那州紐奧爾良市授金勛及榮譽市民證。
1963年 66歲
六月在台灣省立博物館舉行畫展。
1964年 67歲
任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學位考試校外考試委員。
在新亞書院演講,並示範。
在香港大會堂舉行畫展。
十一月在省立博物館舉行師生國畫欣賞會。
1965年 68歲
歷任大學院校教席三十年,獲教育部頒發「多士師表」匾額。
1966年 69歲
九月與高逸鴻同赴美國參加遠東節文化展覽巡迴展覽及示範教學。
十一月在紐約聖若望大學舉行個展。
受聘任台北故宮博物管理委員會委員。赴香港舉行畫展。
1966年 70歲
七十生日暨致力國畫五十年,台灣藝術文化團體發起慶祝,受贈「畫壇宗師」匾額。應邀在台北歷史博物館舉行畫展。
1968年 71歲
獲美國紐約聖若望大學金質獎章。
1969年 72歲
二月應邀在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畫展。
應南非開普敦博物館之請,前往訪問及在約翰尼斯堡美術館舉行展覽。其間,暢觀維多利亞瀑布。
四月赴巴西訪張大千,觀伊瓜蘇瀑布。旋轉美加邊境,再酣觀尼加拉瓜瀑布。十二月在台北省立博物館舉行瀑布獅子特展。
1971年 74歲
十月應韓國東亞日報邀請前赴訪問,在韓國國家博物院舉行畫展,並承慶熙大學贈送最高榮譽大學獎章。
獲辭(退休)台灣師范大學教授兼系主任職務。
1973年 76歲
五月初在香港大會堂舉行畫展。
五月中應新加坡南洋大學邀請講學,並舉行畫展。
八月赴美國參加奧立岡州博覽會舉畫展。
1974年 77歲
十月應台北歷史博物館之邀,舉行個人五十年創作回顧畫展。
台北歷史博物館出版黃君璧畫集。
1975年 78歲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所邀請參加古畫研討會。中大文物館邀請鑒定書畫。
九月台北歷史博物館舉辦中西名家畫展,西畫有畢加索、馬蒂斯、米羅等,國畫為溥心畲、張大千暨先生等三家作品。
十一月受邀至韓國展覽。
1976年 79歲
五月在香港大會堂舉行國畫欣賞會。
1977年 80歲
五月在香港舉行八十歲畫展。六月與張大千應邀在台中省立圖書館舉行「張黃聯合畫展」。
七月應美國加州洛杉磯科學工業博物館、聖地亞哥國際大學、紐約聖若望大學、維州華李大學暨維州丹維爾博物館邀請赴美訪問,並在當地舉辦個展及示範揮毫。
1978年 81歲
十一月參加韓國韓中藝術聯合會在漢城世宗文化會館舉行之「中國古今文字畫展」。獲韓國弘益大學贈授榮譽哲學博士學位。
1979年 82歲
一月在香港舉行張大千、溥心畲、黃君璧三人特展。
二月在新竹社教館與基隆市政府大禮堂舉行「三傑聯展」。
五月赴歐美等十二國訪問。
七月參加太平洋文化基金在洛杉磯舉辦之「中華文化展」並在揭幕當日示範。
九月台北歷史博物館主辦之「中國現代畫壇三傑作品展」在法國魯瓦市波維博物館展出。
1980年 83歲
三月赴新加坡應邀參加新加坡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之「中國畫壇三傑展」。
1981年 84歲
三月參加法國巴黎東方博物館舉辦之「中國現代繪畫新趨勢展」。
五月應邀參加美國克里夫蘭博物館舉辦之八代遺珍中國書畫討論會議。
十月在台北國泰美術館展出收藏古畫261件,並出版《白雲堂藏畫》,套裝一函兩巨冊。
1982年85歲
四月三日在台北歷史博物館與張大千當眾揮毫合繪《慈湖長春圖》
1983年 86歲
四月前往美國參加邁阿密州立入學藝術館主辦之「中國古代造紙印刷展」,並現場揮毫。
七月應台北歷史博物館之邀在植物園畫荷示範並講述。
1984年 87歲
二月應台北歷史博物館之邀舉行「講畫八大、石濤」講座。
三月應高雄市政府之邀在高雄文化中心藝廊舉行個展。
四月赴美訪問,應邀參加在美舉辦之「中國玉器展」揭幕典禮,並在紐約聖若望大學舉行「黃君璧近作畫展」
五月獲台灣第九屆文藝特別貢獻獎。
八月將珍藏五十年之元代真跡《清明上河圖》長卷贈予台北歷史博物館。
1985年88歲
五月在台中市立文化中心舉行個展。
九月捐贈20幅巨幅古人書畫予台北故宮博物院。
1987年 90歲
八月作百書畫義賣以捐贈台北中視公司愛心組織節目。
十月長流畫廊舉行黃君璧書畫展。台北中視公司在省立博物館舉行「黃君璧義賣畫展」
十一月分別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及歷史博物館舉行九十回顧展。
台北市立美術館為其出版《黃君璧繪畫風格與影響》專書。
1991年 94歲
九月在台北歷史博物館舉行「黃君璧九五回顧展」
十月二十八日晚,因肺炎送台北三軍總醫院救治。
二十九日,在三軍總醫院因肺炎而引發並發症,蘧然離世;十月三十日,台灣藝術界籌劃組織黃君璧喪禮事宜,公推黃少谷為治喪委員會主任委員,台灣故宮博物院院長秦孝儀為副主任委員;
1991年9 月28日—11月5日在台北的歷史博物館展出了『黃君璧九五回顧展』,展出95幅各時期的畫作,完整地展現了他長年的創作歷程。可惜畫展尚未閉幕,黃君璧卻於10月29日因肺炎不幸逝世了。
1992年2月25日到4月30日,台北故宮博物院為了紀念黃君璧舉辦了《黃君璧先生紀念展——捐贈文物暨其作品展》,展出了他於1985年捐贈的古代書畫及文物。
1998年《台灣國畫宗師黃君璧個人畫展》在中國歷史博物館舉行,此次展出的100件畫作,是近半個世紀以來,黃君璧先生作品在大陸的首次展出。
5. 段穎的學術活動情況
1. 學術會議
⑴.1999年9月赴雲南參加「旅遊、人類學與中國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
⑵.2001年11月赴雲南參加當代民族學/人類學理論研討會,並發表論文「知識話語·文化自覺·人類學本土化——以文化比較為中心的一些思考」;
⑶.2003年12月赴台灣參加台灣文化研討會;
⑷.2004年2月赴泉州參加「僑鄉與海外華人」國際研討會,並宣讀論文「邊陲僑鄉的歷史、記憶與象徵——雲南騰沖和順宗族、社會變遷的個案研究」;
⑸.2004年2月12日應香港城市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之邀作「異域·孤軍·華人族群——泰國北部華人社會變遷」的演講;
⑹.2004年11月赴美國舊金山參加美國人類學年會東亞分會,並宣讀論文「從孤軍到華人族群——泰北雲南華人族群認同的民族志研究」(英文);
⑺.2005年6月赴澳洲賓迪哥參加澳洲華人研究協會第九屆雙年會,並宣讀論文「在變化之跨國語境中創建多重認同——泰國北部雲南人族群特性與歷史變遷的人類學研究」(英文)。
(8).2005年8月赴新加坡參加第三屆海外華人研究與文獻收藏機構國際合作會議「海洋亞洲與海外華人(1405—2005)」,並宣讀論文「地方化中的整合與涵化——泰國北部華人社區的個案研究」。
⑼.2007年11月赴馬來西亞檳城參加第十屆中華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並宣讀論文「飲食方式、認同與族群互動——曼德勒華人飲食的個案研究」(英文)。
⑽.2007年12月赴西雙版納參加「旅遊、少數民族與多元文化」國際研討會,並宣讀論文「誰的古鎮?誰的僑鄉?——雲南騰沖和順旅遊開發與社會發展的個案研究」。
⑾.2009年2月赴廣州參加人類學關鍵詞研討會,並宣讀論文「Cultural Citizenship的理解與中文翻譯」。
⑿. 2009年4月赴台灣參加台灣東南亞區域研究年會,並宣讀論文「曼德勒華人——族群、文化政治與身份認同」。
⒀.2009年5月赴廣州參加第四屆海外華人研究與文獻收藏機構國際會議,並宣讀論文「華文教育、地方化與族群認同——以曼德勒為例」。
⒁.2009年7月赴台灣參加美國人類學會東亞分會暨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年會,並發表論文「緬甸華人——族群與公民歸屬」(英文)。
⒂.2010年2月赴香港參加香港亞洲研究學會年會,並發表論文「公民歸屬與認同政治——緬甸華人的人類學研究」(英文)。
2. 出版
2008a 「Kuomintang Soldiers and Their Descendants in Northern Thailand: An Ethnographic Study」. Journal of Chinese Overseas, Vol. 4(2): 238-257.2008b
「Foodways, Identity and Ethnic Interaction: A Case Study of Chinese Dietary in Mandalay」, In Chang Y. H. May ed., Collection of The 10 Symposium on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pp. 181-198. Taipei: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2007
「異域·孤軍·華人族群——泰國北部原國民黨軍隊及其後裔的社會變遷與認同建構」,刊於劉宏主編《海洋亞洲與華人世界之互動》,頁150-172。新加坡:華裔館。2006a
「邊陲僑鄉的歷史、記憶與象徵——雲南騰沖和順宗族、社會變遷的個案研究」,刊於陳志明、丁毓玲、王連茂主編《跨國網路與華南僑鄉》,頁77-112。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2006b
「Review of Monique Skidmore ed. Burma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5). In Asian Anthropology, Vol. 4: 175-179.2001
「權力邊緣的曼春滿——旅遊作為現代化與意識形態的個案研究」(第一作者),刊於楊慧、陳志明、張展鴻主編《旅遊、人類學與中國社會》,頁96-115。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0
「文化人類學的哲學內涵、 經驗與理性」(第一作者),刊於《廣西民族學院學報》,第22卷第5期,頁13-16;139。自2004年起已在香港《文匯報》發表文章數十篇。
3. 教學經驗
2010- 講授中山大學人類學系與南方醫科大學心理學系合開本科生課程《文化人類學概論》
2002-2003 擔任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研究生課程《中國人類學研究》助教;
2002-2003 擔任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本科課程《海外華人文化》助教;
2003-2004 擔任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本科課程《女性、男性與文化》助教;
2005-2006 擔任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本科課程《巫術、神話與超自然力》助教;
2005-2006 擔任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本科課程《香港考古學》助教。
4. 田野經驗
⑴.1999年7月至8月赴雲南省西雙版納州橄榔壩曼春滿村進行旅遊與社會變遷的田野調查;
⑵.2000年7月赴雲南省西雙版納州橄榔壩曼春滿村進行旅遊與社會變遷的跟蹤調查;
⑶.2000年8月赴雲南省石林縣月湖村進行彝族火把節宗教儀式的田野調查;
⑷.2000年9月-10月赴雲南省騰沖縣和順鄉參與雲南民族文化生態村和順課題組的研究,並進行漢族宗族發展與變遷的田野調查,後在此基礎上完成學士論文的撰寫;
⑸.2001年1月-2月赴泰國清邁省差巴干縣熱水塘新村進行華人社區與族群認同的田野調查(愛荷華州立大學、雲南大學、清邁大學合作項目);
⑹.2001年7月-8月赴泰國清邁省差巴干縣熱水塘新村進行華人社區與族群認同的跟蹤調查(愛荷華州立大學、雲南大學、清邁大學合作項目);
⑺.2001年11月赴雲南省紅河州元陽縣、建水市進行元陽哈尼族文化生態村建設和建水古城文化遺產保護的考察;
⑻.2002年8月赴雲南省石林縣月湖村進行彝族文化生態村課題研究;
⑼.2002年12月赴泰國清邁省差巴干縣熱水塘新村進行華人社區與族群認同的跟蹤調查;
⑽.2003年6月至8月赴泰國清邁省差巴干縣熱水塘新村進行華人社區的調查;
⑾.2005年7月赴緬甸曼德勒、臘戌進行華人文化公民身份的初期調查;
⑿. 2006年8月至2007年7月赴緬甸進行博士論文田野調查。
5. 研究方向
東南亞社會與文化;海外華人社會;僑鄉社會發展與變遷;全球化、跨國性與文化;族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