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道教外國教授
① 現在在外國有沒有道教,為什麼道教沒有傳到國外.
古代朝鮮自古就有崇尚神仙的仙風。這種神仙思想可在史籍中找到。中國史書《漢書》、《史記》也有記載。古代朝鮮的道教具有禳災祈福(祭祀禮儀)、人體內有不死靈葯(內丹)和俗信雜術(民間信仰)的特點。唐武德七年(624 年),中國道教傳入朝鮮半島,在國家的保護下,使原有的仙道傳統得到進一步發展,繼續對朝鮮半島的文化產生影響。這可從流傳下來的許多古籍看出來,如《高麗圖經》(1123年)、《三國史記》(1145年)、《三國遺事》(1280年)、《高麗史》(1451年)、《玉樞經》(1570年)、《東醫寶監》 (1613年)、《海東傳道錄》(1632年)、《周易參同契註解》(1639年)、《揆園史話》(1675年)、《新注道德經》(1681年)、《南華經註解刪補》(1682年)、《莊子辯解》(1716年)、《文獻備考》(1770年)、《林園十六志》(1845年)等,這些古籍大多用漢文寫成。
不僅如此,中國許多道教秘籍隨著交流而傳入朝鮮半島。在道教中,秘典屬師徒私下傳授,一般非特許不能示以外人,故而能留存下來,在韓國也是這樣。如今在韓國既有明《正統道藏》、《萬曆續道藏》所未收的版本,也有清代秘密宗門的善書、寶卷及章回、小說之類存書。據台灣丁煌教授所寫《南韓公藏道教文獻窺略兼論其價值》(見1991年他主編的《道教學探索》第4號)一文稱:經韓國同行協助求得部分原件書目達63種,如《孤雲訣》(清抄本,正一天師道教咒語類)、《金口妙訣》(清抄本,道教占課卜選孤虛之法)、《關聖帝君聖跡圖志全集五卷》(康熙二十三年,盧湛輯)、《呂帝君尊生治心妙經》(光緒六年重刊)、《文昌帝君醒世經》(清寧子注釋,崔晃跋)、《繪圖白蓮教演義四卷》(民國十一年6月出版,上海世界書局)等。丁教授說:「道教及民間秘密宗教書籍之作者與初出行世年代多有不可考者,以至於教史上常有大片空白處,謎團難解,而其書又散落各地,此類之書,韓國擁有不少,倘能善加利用,應該可以解決一些問題。」以上舉書顯示了它們對宗教學與史實的意義和價值。韓國的道教研究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按當代韓國學者的看法,對道教研究始於19世紀,李景圭 (1788_?年)被認為是道教研究的先行者。李氏系朝鮮王朝實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字五洲,有《五洲衍文長箋散稿》一書留世。這部書共60卷,文千五百篇,用漢文寫成,內收《道教仙書道經弁證說》、《東國道教本末弁證說》、《返還弁政記》、《元曉義湘弁證說》、《三韓始末弁證說》、《白頭山弁證說》、《二斗下降弁證說》、《宮室制度弁證說》、《靈寶真靈位業圖弁證說》等卷具有重大史料價值的考證性文章,被視為古代朝鮮的「網路全書」。1959年,韓國東國文化社將這部漢文手寫本縮印影印出版。1990年,日本京都的中文出版社再版公開發行。李景圭的繼承者當推無能居士——李能和(1867—1945 年),他承襲了朝鮮文化歷史傳統,長於朝鮮道教和民俗的研究,先後撰寫了《朝鮮神事志》(1912年)、《百教會通》(1912年)、《朝鮮佛教史》 (1918年)、《朝鮮解語花史》(1927年)、《朝鮮巫俗考》(1929年)等書,還寫下了許多朝鮮儒教史、社會史、醫葯史、基督教史方面的論文。他的漢文手寫本《朝鮮道教史》在朝鮮思想史、道教思想史上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這是第一部朝鮮道教通史,為後人的道教研究開辟了道路。1959年,漢城東國大學以《韓國道教史》為書名影印出版,開始在內部發行。1977年李鍾殷將其譯成朝文,與原漢文手寫本合編在一起,由普成文化社公開出版發行。這部書共分29章:(1)總說, (2)朝鮮檀君神話最近於道家說,(3)神市肇降之太白即是三神仙說,(4)三神山在海東說,(5)秦之方士來東之跡,(6)高句麗道教輸入,(7)百濟道家思想,(8)新羅道家思想,(9)新羅仙派,(10)高麗道教:道佛行事思想雜糅,(11)高麗史上道教的行事,(12)醮祭青詞,(13)明太祖遣道士來,(14)高麗仙派,(15)李朝道教之昭格殿,(16)昭格署像設及醮祭,(17)大清觀沿革,(18)太一殿及太一神,(19)摩利山壇祭天, (20)老人星(壽星),(21)朝鮮丹學派,(22)道教與盲人,(23)家宅行事與道教,(24)年中行事與道教,(25)星象星精說,(26)七星,(27)善陰騭教,(28)自謂儒佛仙合宗之教,(29)支那道教源流大概。
自李能和以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再無人涉足這一領域。據車柱環教授稱,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是因為知識界把宗教分成「上等和下等」,視道教為下等的「迷信」:60年代,國際漢學界掀起道教研究熱(尤其在美國、法國和日本),韓國國內也出現傳統文化研究熱。70年代起學術界開始注意本國的道教文化,研究從文學方面擴大到史學和哲學方面。1982年和1984年先後成立了兩個道教研究機構——韓國道教協會和韓國道教思想研究會(現改名為韓國道教文化學會),形成了以都珧淳和車柱環兩教授為代表的兩支研究隊伍,在他們的領導下,韓國的道教研究有了長足的發展,引起了國外(特別是日本)同行們的重視。
都珧淳,1927年生,慶尚北道人,慶北大學大學院畢業。現為漢陽大學教授、韓國道教學會會長:韓國人文科學研究所所長、日本道教學會的外國評議員之一。著有《崔孤雲的道教思想》i《韓國的神仙思想》、《風流道與神仙思想》、《李栗谷(誠) 的思想》、《檀君神話的思想》、《儒教與人本主義》、《菜根譚》、《退奚生自省錄》、《近思錄》。譯著有《論語》和《孟子》。1983年為日本《道教》第三卷撰寫了《韓國的道教》一章對古代朝鮮道教的歷史發展作了全面的回顧。1991年主編出版了《道教與科學》論文集(比峰出版社出版)。1992年又將台灣武陵出版社出版的《台灣寺廟葯簽研究》譯成朝文出版。都教授還積極舉辦有關道教文化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如1986年10月21日至22日主辦的「東亞文化與韓國文化」國際文化研討會,韓國、法國、英國、日本等國及台灣的學者37人與會,韓國檀國大學東方學研究所所長金東旭博士和高麗大學崔東熙教授分別在會上發表了題為《東亞文化中韓國文化的特性與角色》和《韓國韻原始宗教與東學》的講演;1989年主辦了「東亞的道教文化與科學」國際研討會。據報道,他所領導的韓國道教學會還創辦了《道教學研究》刊物,到1995年底共出了13期。
車柱環,生於1920年,江原道人,1948年在漢城大學文理科中國語文科畢業,後又獲該校的大學院的學位並留校任教,先後擔任講師、副教授、教授。1986年退休,同年3月任檀國大學大學院教授。他是韓國道教思想研究會會長、韓國中國學會會長、敦煌學會會長、漢城大學名譽教授。他還是美國哈佛燕京學社的研究員、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訪問學者、香港大學中文系的客座教授和法蘭西學院的招聘教授。主要著作有《鍾嶸詩歌校證》、《中國詞文學論考》、《孔子》、《高麗唐樂之研究》、《中國文學史》(合著),翻譯過錢穆的《中國文化史導論》和胡適的《四十自述》,著論文百餘篇。道教專著有《韓國道教思想研究》,1978年由設韓國文化研究的漢城大學作為《韓國文化研究叢書》第十九種出版,1984年作了若干補充,改名為《韓國道教思想》,由同和出版社出版。1990年9月日本三浦國雄教授和野崎充彥博士將這本書譯成日文,改名為《朝鮮的道教》,由日本京都的人文書院出版。全書共分十部分:(1)道教思想序說(前言,道家思想與道教,國家與道教,民間的道教,結語);(2)道教的傳人和朝鮮的接受I(神仙思想,道教與固有信仰結合,道家思想,新羅的仙風,新羅的方術);(3)道教的傳人與朝鮮的接受Ⅱ(留唐學人與道教,昭格署與齋醮,修煉的道教,地理圖讖思想);(4)新羅社會與道教思想(新羅社會之道家的側面,新羅人的生活意識與仙風,對藝人的敬愛心,奇行與方術,新羅末學人與修煉的道教);(5)高句麗的道教思想(始祖的神異性,道教的傳來,道教的尊崇,道家思想);(6)高麗的道教思想(圖讖思想,睿宗與道教,守庚申的習俗,道教思想的推移,地理圖讖說);(7)朝鮮王朝初期的道教思想(前言,科儀的道教與儒者的反對,地理圖讖思想,民間的道脈與修煉的道教,道教養生論與醫葯研究,結語);(8)金丹道(前言,《抱朴子》所見金丹道,與金丹道煉造有關的事項,精、氣、神與內丹、外丹統合,胎息與龍虎秘訣);(9)科儀道教(前言,科儀的種類,科儀的一例,科儀道教的定位與變遷,我國的道士與道教科儀);(10)計數的功過思想與司過神的信仰(功過格,庚申習俗)。
事實上,早在1977年,韓國哲學會就編輯出版了一本實為道教研究的特輯——《韓國哲學研究》(上冊,東明社出版)。這本特輯的主要內容是:車柱環的《高句麗的道教》及宋恆龍、安炳周對車文的論評;宋恆龍的《百濟的道家哲學思想》及金忠烈和車柱環對宋文的論評;車柱環的《新羅社會的道家思想》及裴宗鎬、李楠永對車文的論評;裴宗鎬的《高麗的道教思想》及金忠烈、車柱環對裴文的論評。
自1986年起韓國道教思想研究會展開學術活動,舉辦以《抱朴子》輪讀會為形式的道教研究發表會,成果反映在該會編輯出版的《韓國道教思想研究叢書》中,到1994年底止由亞細亞文化社出版了七本論文集:《道教與韓國思想》(1987年)、《道教與韓國文化》(1988年)、《韓國道教思想的展開》(1989年)、《韓國道教思想理解》(1990年)、《韓國道教與道家思想》(1991年)、《韓國道教之現代的照明》(1992年)、《韓國道教文化的形態》(1994年)。從上述文集所收集一百二十餘篇論文的目錄看,主要限於對古代朝鮮道教典籍的考據和對歷史人物思想的分析、道派的研究等,後增加了外國學者的文章,如日本坂出祥伸的《日本道教研究的現狀與展望》、利維婭?科恩的《西方道教研究的現狀與趨勢》(1991年)及中國北京大學湯一介的 (80年代以來中國大陸道教研究概況》(1994年)等。
韓國道教思想研究會最初參加者有宋恆龍(成均館大學)、李鍾殷(漢陽大學)、卞圭龍(師范大學)、李楠永(漢城大學)及圓光大學的柳炳德、梁銀容、金洛必等教授。據韓國梨花女子大學中文科主任鄭在書博士告知,該會會員後已發展到三十多人,他本人是該會的編輯理事,研究《列仙傳》、《抱朴子》、《太平經》、《山海經》等。
相繼出版的專著還有許多,如金得棍的《韓國宗教史》(1978年第7版,1992年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柳雪峰中譯本)、李鍾殷的《韓國詩歌上的道教思想研究》(1978年)、宋恆龍的《韓國道教哲學史》(1987年)、金泰坤和朴容淑的《韓國的巫神圖》(1990年)、任榮子的《朝鮮的宗教服飾》(1991年)、鄭在書的《民族秘傳修煉法》(1992年)、崔三龍的《韓國文學與道教思想》(1992年)等。
在韓國,道教經典翻譯不多。但還是有的。據延世大學林采佑稱:「現在已翻譯的文獻有《周易參同契》、《抱朴子》、《黃庭經》、《太乙金華宗旨》、《慧命經》、《金仙論證》、《天仙正理》、《仙佛合宗》等古典著作及現代修行者的體驗紀錄和氣功等方面的書籍。」(見1997年第2期《世界宗教研究》所載《韓國道教的歷史和問題——有關固有仙道與中國道教問題的探討》一文,這篇文章是筆者任主編時特約他撰寫的。)
在中國道教經典的翻譯和研究方面頗有成就的當推漢城梨花女子大學的鄭在書教授,他於1994年出版了《不死的神話與思想》(韓國民音社),並榮獲年度文化獎。這部著作以《山海經》、《抱朴子》、《列仙傳》和《神仙傳》為中心,研討了中國道教關於不死的神話和思想,也是鄭教授本人多年來的研究的總結。全書分六章。第一章緒論,闡明本書的研究目的、從神話到傳說的變遷過程、道教的起源及本質和文學的吸收;第二章神仙思想的定義和內容,考察神仙思想的概念,如養神、養形(服葯、呼吸、房中等);第三章神話說的起源及變遷,探討了神話說的發生時期和地域,認為戰國時代以前中國東北地區有薩滿教的基礎,說明它與道教哲學的關系及方士和薩滿教的關系;第四章神話說的類型和結構,指出中國的神話說分天仙型、地仙型、屍解型三種,此外還有仙境型、得仙型;第五章神話說的意義,指出神仙的存在從本質上說不是神而是人,需要從內在意義(宗教和心理)和外在方面(歷史和社會)進行考察;第六章中國文學對神仙說的吸收,探討了中國詩歌、小說、戲曲所受神仙說的影響。
作者鄭在書,1952年生於漢城,漢城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1981年)和博士(1988年),先後任梨花女子大學中文系專職講師、副教授、教授(1994年起),曾為美國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1983--1989年),兼任韓國道教思想研究會編輯理事、中語中文學會監事。致力於中國道教研究。其主要論著有:《葛洪文學論研究》(1981年,漢城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列仙傳)之成立及其與(抱朴子)內篇之關系》(《中國學報》,1981年)、《鏡子之巫俗上功能及文學上反映》(《中國語文學》,1982年)、《魏晉神仙家之文學認識》(《中語中文學》,1983年)、《山海經譯注》(民音社,1985年)、《山海經神話與神仙說》(《中國語文學》,1986年)、《神仙說之類型及結構》(《中國語文學》,1987年)、《神仙說研究》(1988年漢城大學博士學位論文,1991年漢城民音社出版)、《試論(太平經)之成立及思想》 (《梨花女大論叢》,1991年)、《(太平經)與漢代文學》(《中國文學》,1991年)、《民族秘傳精修煉法》(1992年)、《(太平經)與道教文學觀》(《當代韓國》,1994年)等。目前正在完成《抱朴子譯注》。
韓國道教思想研究會也主辦國際性道教學術會議。1994年9月27日至28日,漢陽大學韓國研究所為紀念本所創辦20周年,在韓國學術振興財團資助下,聯合本校博物館,主辦了「東方與道教文化」國際會議,日本和中國的學者應邀與會。日本方面有早稻田大學教授楠山春樹和關西大學教授坂出祥伸,他們分別提交了論文《日本文化與老莊思想》和《日本文化中的道教》;中國方面有北京大學教授湯一介和韋旭開,他們分別提交了論文《道家與魏晉玄學》和《中國古典文學中所見道教的影響》。韓國方面有漢陽大學韓國學研究所所長李鍾殷、成均館大學教授宋恆龍、梨花女子大學教授鄭在書、漢陽大學副教授鄭珉、民族文化促進會的金侖壽,他們分別作題為《道教思想的現代意義》(基調講演)、《韓國官方道教的狀況和特性》、《游山辭賦的道教想像力》、《韓國參同契學的淵源與系譜》的報告。作為會議評論者出席的有漢城大學教授金學主和仁荷大學教授金洛必。會議總結時,主辦者李鍾殷教授建議繼續召開三國的國際道教會議,韓國學研究所決定出版這次會議的論文集。
韓國對養生法也非常關心,1993年5月底曾召開第一次國際養生學術會議,中國上海中醫葯大學、北京中日友好醫院、韓國圓光大學的韓醫大、慶熙大學的韓醫大、漢陽大學的體育大有關學者和專家就養生學問題進行了學術交流。
據報道,除上述官方機構外,韓國還有一個民間修養團體——韓國丹學會。總裁權泰勛,人稱「風宇道人」,著有《丹》(1985年)。會員信奉檀君神話,其所屬研精院於1987年創辦了機關刊物《研精會報》。
② 請問北大的宗教學佛學專業考研需要看哪些書呢
北京大學碩士專業只有宗教學,沒有佛學。宗教學中除了英語、政治、還要學習《宗教學》、《中西哲學史》。
宗教學屬於哲學系,2018年復試分數線是:
(2)北京大學道教外國教授擴展閱讀:
北京大學碩士生報考學業水平必須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1、國家承認學歷的應屆本科畢業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舉辦的成人高等學歷教育應屆本科畢業生)及自學考試和網路教育屆時可畢業本科生。考生錄取當年9月1日前必須取得國家承認的本科畢業證書,否則錄取資格無效。
2、具有國家承認的大學本科畢業學歷的人員。
3、獲得國家承認的高職高專畢業學歷後滿2年(從畢業後到錄取當年9月1日,下同)或2年以上的人員,以及國家承認學歷的本科結業生,按本科畢業同等學力身份報考。
以同等學力身份報考我校的考生,須在國家核心期刊上發表一篇以上與所報考專業相關的學術論文(署名前2位);除復試外還須加試兩門本科專業基礎課,部分專業還將加試實驗等科目。
③ 急!!!北大教授或白雲觀道長請進!!!中國道教學院的問題!
巧遇民間高人,年歲老休。八十有二,宣堂印記,胡須寸長,乃回道人也。自修於答民間,何然以休矣?!通陰陽,識八卦,知天地三界,此乃高人也。吾欲試之,忽見飄然而至人也。起初若隱若現,然數分便至。真人也。男女,老少,長者小孩,紛至沓來,眾人笑之,吾者同人而在混世,何謂之有?!
④ 北京大學宗教學博士聶建松是基督徒嗎
福生無量天尊。怎麼拜道教神。
1、 澄心存神,敬對祖師。全身放鬆,內兩目平視,雙臂自然容 下垂,中指與褲縫對齊,兩足平行分開,與肩同寬。
2、 兩手結太極陰陽印( 男左女右,即女子右手在上,男子左手在上),舉至眉際(一般高以不超過眉際為度),
3、 左手放於心窩,同時右手下行,腰徐徐下蹲;右掌向 下按於拜墊中央;
4、 左掌向下,覆蓋於拜墊中央右手之上,與右手交叉成十字。兩手按於拜墊中央後,兩膝隨即跪下;同時整個身體拜下,額頭 平貼於地面。注意跪拜時勿抬臀,而是全身俯伏如靈龜狀。
5、 左手拾起,依前放於心窩處,同時 右手按住拜墊將身撐起,頭與兩膝離墊起身。
6、 兩手仍結太極陰陽印, 同前舉起額前。此為一禮。
7、 如是三次,是為三禮(如遇重大場合,則 為九禮,名曰「大禮」)。
8、 三禮完畢,結印彎腰,垂至膝前,同時退後一步,兩手結印再次舉至額前,此為「謝祖師」。如是禮畢
⑤ 北京大學道教專業怎麼報考
如果立復志於道教事業制的話,你還是去報考中國道教學院的比較,那是正統的道學院。不要去讀那種半吊子的學校。中國道教學院成立於1990年5月,設在北京白雲觀內。它是中國道協所辦道教知識專修班和進修班的基礎上成立的。1961年,中國道協即擬定了《培養道教知識分子計劃大綱》。中國道教學院地址 : 中國北京市西城區復興門外白雲路東側的北京白雲觀內
⑥ 北大的哲學系教授有哪些
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研室 主任: 王東
黃楠森 資深教授 領域: 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史
王東 教授 領域: 列寧哲學思想、社會發展與現代化理論
豐子義 教授 領域: 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社會發展與現代化理論
聶錦芳 教授 領域: 馬克思文獻學、馬克思與西方思想傳統
仰海峰 教授 領域: 馬克思主義哲學,國外馬克思主義,大眾文化研究
曾志 副教授 領域: 辯證唯物主義
席大民 副教授 領域: 歷史唯物主義、社會形態理論
楊學功 副教授 領域: 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存在論(ontology);全球化
徐春 副教授 領域: 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社會發展與現代化理論、人學、環境哲學
中國哲學教研室 主任: 張學智
湯一介 資深教授 領域: 中國哲學
胡軍 教授 領域: 中國現代哲學、知識論,中國現代思想史,中國現代知識論史
張學智 教授 領域: 中國哲學史、儒家哲學、近現代哲學
王中江 教授 領域: 先秦哲學 道家哲學 儒家哲學 近現代哲學
王博 教授 領域: 中國哲學史、道家、早期經學
彭國翔 教授 領域: 宋明理學;當代儒學;中國哲學、思想史和中西哲學與宗教的比較
楊立華 教授 領域: 中國哲學史、儒學、道家與道教
外國哲學教研室 主任: 韓水法
靳希平 教授 領域: 西方哲學、現象學、古希臘哲學
趙敦華 教授 領域: 西方哲學、基督教哲學、中西比較哲學
張祥龍 教授 領域: 東西方哲學比較,西方現代哲學(現象學,海德格爾,解釋學,維特根斯坦等),西方哲學史,中國哲學,東西方宗教哲學
尚新建 教授 領域: 西方哲學史、現代西方哲學
葉闖 教授 領域: 語言哲學、知識論、科學哲學
韓水法 教授 領域: 德國哲學、現代西方哲學、政治哲學
韓林合 教授 領域: 西方哲學(分析哲學,維特根斯坦哲學),老莊哲學;形而上學,心靈哲學,語言哲學
李超傑 副教授 領域: 現代西方哲學 德國哲學 解釋學
吳增定 副教授 領域: 近代政治思想,德國哲學
先剛 副教授 領域: 德國古典哲學、古希臘哲學、西方哲學史
劉哲 副教授 領域: 德國古典哲學,德國和法國現象學,心靈哲學和主體性理論
吳天岳 副教授 領域: 中世紀哲學,希臘哲學
邏輯學教研室 主任: 周北海
劉壯虎 教授 領域: 符號邏輯
周北海 教授 領域: 符號邏輯
陳波 教授 領域: 邏輯哲學、邏輯史、分析哲學
葉峰 教授 領域: 數學哲學,邏輯,心靈哲學,語言哲學
邢滔滔 副教授 領域: 邏輯學、數學哲學
王彥晶 講師 領域: 模態邏輯 動態認知邏輯 認知協議
倫理學教研室 主任: 徐向東
王海明 教授 領域: 倫理學與國家論
何懷宏 教授 領域: 倫理學原理、應用倫理學、中西倫理思想史
陳少峰 教授 領域: 中國倫理學史、應用倫理學
徐向東 教授 領域: 倫理學與政治哲學,知識論,早期現代哲學,形而上學
李猛 副教授 領域: 倫理學,政治哲學, 西方近代哲學,古希臘哲學
美學教研室 主任: 章啟群
葉朗 資深教授 領域: 美學原理、中國美學史
朱良志 教授 領域: 中國美學、中國藝術
章啟群 教授 領域: 西方美學史,解釋學,魏晉思想和藝術
王錦民 副教授 領域: 中國美學史
寧曉萌 講師 領域: 西方美學史,梅洛龐蒂,現象學
佛教與道教教研室 主任: 姚衛群
姚衛群 教授 領域: 佛教、東方哲學
王宗昱 教授 領域: 道教、中國民間宗教
李四龍 教授 領域: 中國佛教史;佛教哲學
周學農 副教授 領域: 中國佛教史、近現代佛教
王頌 副教授 領域: 佛教
程樂松 副教授 領域: 魏晉道教史、道教經典、宗教學研究方法
基督教與宗教學原理教研室 主任: 張志剛
張志剛 教授 領域:
徐鳳林 教授 領域: 東正教、俄羅斯哲學
孫尚揚 教授 領域: 中國基督教史,宗教社會學
徐龍飛 副教授 領域: 基督教史,中世紀神學和哲學
沙宗平 副教授 領域: 伊斯蘭教、阿拉伯哲學
吳飛 副教授 領域: 基督教哲學 宗教人類學
吳玉萍 講師 領域: 基督教史、基督教與中國文化
科學技術哲學教研室 主任: 吳國盛
吳國盛 教授 領域: 自然哲學、科學思想史、科學哲學、技術哲學
周程 教授 領域: 科學社會史、科學技術與社會、科技政策與管理
劉華傑 教授 領域: 博物學史,科學哲學、科學傳播學
冀建中 研究員 領域: 數學哲學、科學社會學、科學與宗教
任元彪 副教授 領域: 科學社會學、科技政策
孫永平 副教授 領域: 科學哲學、科學思想史、西方哲學
王駿 副教授 領域: 科學的社會研究、科學與公共政策
蘇賢貴 副教授 領域: 科學社會學,科學與宗教,環境倫理學
朱效民 副教授 領域: 科技政策與科學傳播
外國哲學研究所 主任: 尚新建
科學與社會研究中心 主任: 吳國盛
⑦ 北大最年輕的哲學教授
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研室 主任: 王東
黃楠森 資深教授 領域: 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史
王東 教授 領域: 列寧哲學思想、社會發展與現代化理論
豐子義 教授 領域: 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社會發展與現代化理論
聶錦芳 教授 領域: 馬克思文獻學、馬克思與西方思想傳統
仰海峰 教授 領域: 馬克思主義哲學,國外馬克思主義,大眾文化研究
曾志 副教授 領域: 辯證唯物主義
席大民 副教授 領域: 歷史唯物主義、社會形態理論
楊學功 副教授 領域: 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存在論(ontology);全球化
徐春 副教授 領域: 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社會發展與現代化理論、人學、環境哲學
中國哲學教研室 主任: 張學智
湯一介 資深教授 領域: 中國哲學
胡軍 教授 領域: 中國現代哲學、知識論,中國現代思想史,中國現代知識論史
張學智 教授 領域: 中國哲學史、儒家哲學、近現代哲學
王中江 教授 領域: 先秦哲學 道家哲學 儒家哲學 近現代哲學
王博 教授 領域: 中國哲學史、道家、早期經學
彭國翔 教授 領域: 宋明理學;當代儒學;中國哲學、思想史和中西哲學與宗教的比較
楊立華 教授 領域: 中國哲學史、儒學、道家與道教
外國哲學教研室 主任: 韓水法
靳希平 教授 領域: 西方哲學、現象學、古希臘哲學
趙敦華 教授 領域: 西方哲學、基督教哲學、中西比較哲學
張祥龍 教授 領域: 東西方哲學比較,西方現代哲學(現象學,海德格爾,解釋學,維特根斯坦等),西方哲學史,中國哲學,東西方宗教哲學
尚新建 教授 領域: 西方哲學史、現代西方哲學
葉闖 教授 領域: 語言哲學、知識論、科學哲學
韓水法 教授 領域: 德國哲學、現代西方哲學、政治哲學
韓林合 教授 領域: 西方哲學(分析哲學,維特根斯坦哲學),老莊哲學;形而上學,心靈哲學,語言哲學
李超傑 副教授 領域: 現代西方哲學 德國哲學 解釋學
吳增定 副教授 領域: 近代政治思想,德國哲學
先剛 副教授 領域: 德國古典哲學、古希臘哲學、西方哲學史
劉哲 副教授 領域: 德國古典哲學,德國和法國現象學,心靈哲學和主體性理論
吳天岳 副教授 領域: 中世紀哲學,希臘哲學
⑧ 北京大學哲學系的師資力量
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研室
主任: 仰海峰 豐子義 教授 領域: 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社會發展與現代化理論 楊學功教授領域: 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歷史唯物主義與當代社會理論聶錦芳 教授 領域: 馬克思文獻學、馬克思與西方思想傳統 仰海峰 教授 領域: 馬克思主義哲學,國外馬克思主義,大眾文化研究 曾志 副教授 領域: 辯證唯物主義 席大民 副教授 領域: 歷史唯物主義、社會形態理論 徐春 副教授 領域: 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社會發展與現代化理論、人學、環境哲學 中國哲學教研室 主任: 張學智 湯一介 資深教授 領域: 中國哲學 胡軍 教授 領域: 中國現代哲學、知識論,中國現代思想史,中國現代知識論史 張學智 教授 領域: 中國哲學史、儒家哲學、近現代哲學 王中江 教授 領域: 中國哲學史 張廣保教授領域: 中國經學史、中國道教史鄭開教授領域: 早期思想史、道家哲學、道教心性學王博 教授 領域: 中國哲學史、道家、早期經學 彭國翔教授領域: 宋明理學;當代儒學;中國哲學、思想史和中西哲學與宗教的比較楊立華 教授 領域: 中國哲學史、儒學、道家與道教 外國哲學教研室 主任: 韓水法 靳希平 教授 領域: 西方哲學、現象學、古希臘哲學 趙敦華 教授 領域: 西方哲學、基督教哲學、中西比較哲學 尚新建 教授 領域: 西方哲學史、現代西方哲學 葉闖 教授 領域: 語言哲學、知識論、科學哲學 韓水法 教授 領域: 德國哲學、現代西方哲學、政治哲學 韓林合 教授 領域: 西方哲學(分析哲學,維特根斯坦哲學),老莊哲學;形而上學,心靈哲學,語言哲學 李超傑 副教授 領域: 現代西方哲學 德國哲學 解釋學 吳增定 教授 領域: 近代政治思想,德國哲學 先剛 副教授 領域: 德國古典哲學、古希臘哲學、西方哲學史 劉哲 副教授 領域: 德國古典哲學,德國和法國現象學,心靈哲學和主體性理論 吳天岳 副教授 領域: 中世紀哲學,希臘哲學 邏輯學教研室 主任: 周北海 劉壯虎 教授 領域: 符號邏輯 周北海 教授 領域: 符號邏輯 陳波 教授 領域: 邏輯哲學、邏輯史、分析哲學 邢滔滔 副教授 領域: 邏輯學、數學哲學 王彥晶 講師 領域: 模態邏輯 動態認知邏輯 認知協議 倫理學教研室 主任: 李猛 何懷宏 教授 領域: 倫理學原理、應用倫理學、中西倫理思想史 陳少峰 教授 領域: 中國倫理學史、應用倫理學 李猛 副教授 領域: 倫理學,政治哲學, 西方近代哲學,古希臘哲學 美學教研室
主任: 章啟群 葉朗 資深教授 領域: 美學原理、中國美學史 朱良志 教授 領域: 中國美學、中國藝術 章啟群 教授 領域: 西方美學史,解釋學,魏晉思想和藝術 王錦民 副教授 領域: 中國美學史 寧曉萌 講師 領域: 西方美學史,梅洛龐蒂,現象學 佛教與道教教研室
主任: 姚衛群 姚衛群 教授 領域: 佛教、東方哲學 王宗昱 教授 領域: 道教、中國民間宗教 周學農 副教授 領域: 中國佛教史、近現代佛教 李四龍 教授 領域: 中國佛教史;佛教哲學;比較宗教學 王頌 副教授 領域: 佛教 程樂松副教授領域: 魏晉道教史、道教經典、宗教學研究方法基督教與宗教學原理教研室 主任: 張志剛 張志剛 教授 領域:領域: 宗教學、宗教哲學、基督教、宗教與文化、中西哲學與宗教比較研究、當代中國宗教與政策研究 徐鳳林 教授 領域: 東正教、俄羅斯哲學 孫尚揚 教授 領域: 中國基督教史,宗教社會學 徐龍飛 教授 領域: 基督教史,中世紀神學和哲學 沙宗平 副教授 領域: 伊斯蘭教、阿拉伯哲學 吳飛 教授 領域: 基督教哲學 宗教人類學 吳玉萍 講師 領域: 基督教史、基督教與中國文化 科學技術哲學教研室
主任: 吳國盛 吳國盛 教授 領域: 自然哲學、科學思想史、科學哲學、技術哲學 劉華傑 教授 領域: 科學哲學、科學傳播學、科學思想史 冀建中 研究員 領域: 數學哲學、科學社會學、科學與宗教 周程 教授領域: 科學技術與社會、創新管理與科技政策 孫永平 副教授 領域: 科學哲學、科學思想史、西方哲學 任元彪副教授領域: 科學社會學、科技政策王駿 副教授 領域: 科學的社會研究、科學與公共政策 蘇賢貴 副教授 領域: 科學社會學,科學與宗教,環境倫理學 朱效民 副教授 領域: 科技政策與科學傳播 外國哲學研究所 主任: 尚新建 科學與社會研究中心 主任: 吳國盛 帶 * 號為博士生導師
⑨ 我想考北京大學宗教學里的宗教研究方向,請問要看哪些書謝謝了!
系所名稱 哲學系
招生總數 49人。
系所說明 其中擬接收推薦免試生28人。應試生復試權重為40%。
招生專業:宗教學 (010107)
人數:8
研究方向:
01.基督教
02.宗教學
03.東正教
04.伊斯蘭教
05.佛教
06.道教
考試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202俄、203日、240法、241德任選一門
③627宗教學
④855中西哲學史 、857中國哲學史
關於考試科目③:宗教學試卷內容分為兩部分:1、必答題50分,包括宗教學原理和宗教史;2、六個研究方向的選做題各100分,考生按報考方向選做。
關於考試科目④:報考01-03方向的考生限考中西哲學史,報考04-06方向的考生限考中國哲學史。
參考書目:
西方哲學參考書目
1《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上下卷),商務印書館,2002年北京
2《西方哲學簡史》,趙敦華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5月。
中國哲學史參考書目
1中國哲學史(第二版),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教研室編
2中國哲學史教學資料選輯(上下),中華書局,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史教研室編
3中國哲學史(上下),馮友蘭著,中華書局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宗教學原理
1 宗教學通論新編 呂大吉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8
2 走向神聖—現代宗教學的問題與方法 張志剛 人民出版社 1995
3 宗教學是什麼 張志剛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2
4 宗教社會學 孫尚揚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1
基督教
5 基督教會史 沃爾克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1
6 基督教哲學1500年 趙敦華 人民出版社 1994
7 基督教與明末儒學 孫尚揚 東方出版社 1994,1996
東正教
8 東正教 布爾加科夫 商務印書館 2001
9 當代東正教神學思想 張百春 上海三聯書店 2000
伊斯蘭教
10 伊斯蘭教概論 金宜久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7
11 伊斯蘭哲學 沙宗平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5
佛教
12 佛學概論 姚衛群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2
13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 呂澄 中華書局 2002
14 印度佛學源流略講 呂澄 上海人民出版社 Sept 1 2002
道教
15 中國道教史 任繼愈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
16 中國道教史(四冊) 卿希泰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9-1994
⑩ 跪求北大宗教學道教方向信息,不勝感激!
不知道,走進大學教堂的是胡孚琛教授的功勞,你可以看下他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