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交通大學二級教授
Ⅰ 重慶交通大學的機電與汽車工程學院在哪裡
重慶市南岸區學府大道66號重慶交通大學第一辦公樓
重慶交通大學機電與車輛工程學院經過30餘年的建設和發展,現開設有機械設計製造、車輛工程、機械電子與自動化三個系,有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國家卓越工程師計劃、重慶市特色專業)、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車輛工程(重慶市專業綜合試點改革專業)、能源與動力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等6個本科專業,擁有機械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7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全日制在校本科2813人,研究生233人。確立了以機械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建設為目標,大力發展六個特色方向:現代車輛設計理論與方法、工程機械性能及運用、新能源汽車與技術、軌道交通裝備與技術、交通裝備先進製造技術及應用、機電系統智能化技術。
學院現有教職員工103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副高)29人,博士47人,有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及其後備人選、重慶市高校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共13人,中國汽車工程領域的首位院士郭孔輝教授等20餘位國內知名專家學者被聘為我院兼職教授。
學院學術氛圍濃厚,科技成果突出,近年來學院承擔了國家「863」項目子課題、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子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國家級科研項目10餘項,省部級科研項目100餘項,獲得省部級科技成果獎10項;擁有「重慶市軌道交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慶市汽車摩托車零部件產業發展研究中心」等。
學院教學科研條件優越,擁有3個實驗中心,實驗室設備1800餘台套,實驗室面積達5000平米,其中軌道交通車輛實驗室為市級重點實驗室,交通裝備製造與工程實訓中心為市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學院先後與長安集團、重慶機床集團等單位建立了10餘個校外實習基地,與重慶市其它高校和企業聯合組建了「工業裝備製造基地」和「重慶市船舶工業產學研聯盟」,為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搭建了良好平台。
學院一貫重視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近年學院學生先後獲得全國大學生「挑戰杯」科技競賽、全國大學生機械設計創新大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等國家級獎勵20餘項,有20餘項學生成果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已連續12年超過90%。
學院重視對外學術交流與合作,組建了「重慶市船舶工業產學研聯盟」、「長安集團公司『3+1』人才培養計劃」等,並與德國亞琛工業大學汽車工程研究院、美國凱特林大學、日本琦玉工業大學、德國英飛凌公司等國外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學術交流機制。
Ⅱ 重慶交通大學研究生畢業條件是什麼,
只需要發一篇文章,順利完成畢業論文答辯就可以的。
重慶交通大學創建於1951年,是一所具有博士、碩士、學士學位授予權,以工為主,工、管、理、經、文、法等學科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大學。1951年11月,鄧小平領導的西南軍政委員會為建設大西南,創建了重慶交通大學的前身——西南交通專科學校;時任西南軍政委員會交通部部長、川藏公路築路指揮部政委的穰明德任首任校長。2006年,學校新增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並更名為重慶交通大學。[1]
學校由南岸校區、雙福校區及大坪分部(重慶西南水運工程科學研究所)組成。學校佔地面積3120畝(2080070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72萬多平方米,其中教學行政用房42萬平方米,學生宿舍19萬余平方米;現有教學科研儀器設備14000餘台(套)。[2]
學校現有3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3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3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含2個自主設置學科),13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55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含7個自主設置學科)。9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培養領域、59個普通本科專業、28個高職(專科)專業,是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含本科專業及研究生層次學科領域),具有授予同等學力人員碩士學位、推薦優秀本科生免試攻讀碩士學位資格。
師資力量
學校現有教職工1926人,專任教師1412人,其中「百千萬人才工程」 國家級人選7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人,交通部「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交通部科技英才、重慶市首批學術技術帶頭人以及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者等省部級專家120餘人次;聘請了包括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外籍院士在內的150餘位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擔任兼職教授。
學科建設
學校按照「穩定與優化工科,強化經管與理科,扶持人文與社會學科」的專業建設思路,以優化學科與專業結構為重點,加大專業結構調整力度,建設品牌專業和優勢專業群,形成了與學校辦學定位和發展目標相符合的專業結構與布局。有11個省部級一級重點學科(涵蓋39個二級學科)、3個國家特色專業、7個市級特色專業及9個校級特色專業。同時學校緊貼需求,設置並重點建設了新辦專業,新辦專業均具有學科基礎,大部分在原有專業方向基礎上發展而來,教學條件好,師資充足,教學質量有保證,學生滿意。
Ⅲ 重慶交通大學的辦學條件
學校現有3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3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3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含2個自主設置學科),13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55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含7個自主設置學科)。11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培養領域、59個普通本科專業,是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含本科專業及研究生層次學科領域),具有授予同等學力人員碩士學位、推薦優秀本科生免試攻讀碩士學位資格。 學校按照「穩定與優化工科,強化經管與理科,扶持人文與社會學科」的專業建設思路,以優化學科與專業結構為重點,加大專業結構調整力度,建設品牌專業和優勢專業群,形成了與學校辦學定位和發展目標相符合的專業結構與布局。有10個省部級重點學科(涵蓋39個二級學科)、3個國家特色專業、7個市級特色專業及9個校級特色專業。同時學校緊貼需求,設置並重點建設了新辦專業,新辦專業均具有學科基礎,大部分在原有專業方向基礎上發展而來,教學條件好,師資充足,教學質量有保證,學生滿意。
重點學科
「十二五」期間,學校有省部級重點學科10個(涵蓋39個二級學科),涉及3個學科門類。 門類 學科代碼學科名稱 備注 工學0801 力學 0802 機械工程 0805 材料科學與工程 0812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0814 土木工程 0815 水利工程 0816 測繪科學與技術 0823 交通運輸工程 管理學1201 管理科學與工程 法學0305 馬克思主義理論 碩士學位
截止2013年7月,學校擁有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交通運輸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力學、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測繪科學與技術、馬克思主義理論、地理學、工商管理、軟體工程等13個一級學科碩士點,55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包括2個一級學科不分設二級學科碩士點——管理科學與工程、軟體工程和7個目錄外二級學科碩士點——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及實踐研究、交通電氣裝備及控制、土木工程安全與環境、基礎設施管養工程、空間數據應用及雲計算、道路安全理論與技術、交通運輸經濟),涉及4個學科門類。 門類一級學科代碼一級學科名稱 二級學科代碼 二級學科名稱 備注 法學0305馬克思主義理論* 030501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030502 馬克思主義發展史 030503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030504 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 030505 思想政治教育 030506 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 0305Z1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及實踐研究自設理學0705地理學* 070501 自然地理學 070502 人文地理學 070503 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 工學0801力學* 080101 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 080102 固體力學 080103 流體力學 080104 工程力學 0802機械工程* 080201 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 080202 機械電子工程 080203 機械設計及理論 080204 車輛工程 0802Z1 交通電氣裝備及控制 自設0805材料科學與工程* 080501 材料物理與化學 080502 材料學 080503 材料加工工程 0811控制科學與工程 081103 系統工程 0812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081201 計算機系統結構 081202 計算機軟體與理論 081203 計算機應用技術 0814土木工程* 081401 岩土工程 081402 結構工程 081403 市政工程 081404 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 081405 防災減災防護工程 081406 橋梁與隧道工程 0814Z1 土木工程安全與環境 自設0814Z2 基礎設施管養工程 自設0815水利工程* 081501 水文學及水資源 081502 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 081503 水工結構工程 081504 水利水電工程 081505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 0816測繪科學與技術* 081601 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 081602 攝影測量與遙感 081603 地圖制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 0816Z1 空間數據應用及雲計算 自設0823交通運輸工程* 082301 道路與鐵道工程 082302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082303 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 082304 載運工具運用工程 0823Z1 道路安全理論與技術 自設0823Z2 交通運輸經濟 自設0835軟體工程* 083500 軟體工程** 管理學1201管理科學與工程* 120100 管理科學與工程** 1202工商管理* 120201 會計學 120202 企業管理 120203 旅遊管理 120204 技術經濟及管理 博士學位
截止2013年7月,學校有水利工程、交通運輸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等3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3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其中11個目錄內二級學科博士點,2個目錄外二級學科博士點——道路安全理論與技術、交通運輸經濟),涉及2個學科門類。 門類一級學科代碼一級學科名稱 二級學科代碼 二級學科名稱 備注 工學0814土木工程 081406 橋梁與隧道工程 0815水利工程* 081501 水文學及水資源 081502 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 081503 水工結構工程 081504 水利水電工程 081505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 0823交通運輸工程* 082301 道路與鐵道工程 082302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082303 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 082304 載運工具運用工程 0823Z1 道路安全理論與技術 自設0823Z2 交通運輸經濟 自設管理學1201管理科學與工程* 120100 管理科學與工程** 註:標注*為一級學科授權點,標注**表示該一級學科不分設二級學科。
博士後流動站
學校現有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交通運輸工程3個一級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涵蓋15個博士學位授權點,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內人數逐年不斷增加,為學校創造高水平研究成果、拓展學術領域、擴大學術交流提供活力,推動學校產、學、研的不斷結合。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道路與橋梁實驗教學中心
市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力學實驗教學中心
材料實驗教學中心
航海實驗教學中心
水利水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交通運輸工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校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交通經濟管理實驗教學中心
信息技術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工程與工商管理實驗教學中心
物理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工程實訓中心(機電工程實驗中心)
岩土與地質工程實驗教學中心 學校重視國際交流與合作。改革開放初期,學校便開始派遣出國留學生,隨著學校的的不斷發展,學校國際交流與合作范圍越來越廣,先後公派赴美國、日本、加拿大、英國、挪威、瑞士、澳大利亞、丹麥等國留學及出席國際學術會議、考察訪問、合作研究、援外工程等各類出國人員數百人次。學校與美國堪薩斯大學、俄國聖彼得堡大學,德國漢諾威大學、越南河內大學等校簽訂有校際交流協議。
學校自2004年開始面向世界各國招收留學生,幾年間接收了來自美國、比利時、越南、韓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哈薩克、尼泊爾、貝南、剛果(布)等10多個國家的留學生。學校留學生教育體系完善,教學質量得到廣泛認可,管理體制健全。學校成立了「留學生會」,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課余文化活動。留學生可申請 「孔子學院獎學金」、「重慶市人民政府外國留學生市長獎學金」、「重慶交通大學外國留學生校長獎學金」等獎學金。學校配備留學生公寓由專人管理,設施齊備,安全方便。
1987年學校開始聘請長期外國文教專家,迄今已聘50餘人次。邀請短期講學專家近130餘人次,聘請10名外籍學者為我校名譽教授。學校接受了美籍華人張劍潭先生、日籍華人宋永琨教授的專業書籍、期刊等數千冊,定期接受德國港口工程協會贈送的專業期刊。
2009年3月25日學校首個孔子學院在貝南科特努揭牌。國家漢辦正式同意重慶交通大學與非洲貝南共和國阿波美卡拉維大學共建孔子學院。3月25日,孔子學院揭牌儀式在阿波美-卡拉維大學校園舉行,中國外交部部長助理翟雋和貝南共和國高等教育和科學研究部部長阿比約拉為孔子學院揭牌。
2011年3月15日學校成立國際學院。
Ⅳ 請問下重慶交通大學好還是湖北大學好啊..急!!
這么說吧,交大的幾個專業非常的好
土木工程學院的土木工程(特別是橋梁專業),內十大容橋梁人物有5個在這兒畢業!另外就是港口航道與近海工程,是這個領域的老七所!另外測繪航海機械的就業也非常的好,但是由於工科很累。
學校的校園比較小,新校區要到2011年才能使用
湖北大學畢竟總體實力強,中文,新聞,歷史,數學,哲學,旅遊管理,生命科學,工商管理等都是很棒專業。
就看你選擇學什麼了
我對湖北大學不是很了解
Ⅳ 重慶交通大學河海學院的師資力量
王昌賢 男,生於1955年10月,中共黨員,工學博士,教授。1981年在中國礦業學院獲工學學士學位; 1982年至1988年在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研究生部先後獲工學碩士、博士學位。1988年至1993年,重慶大學資源及環境工程學院任教;1993年至1994年,英國NOTTINGHAM大學進修;1994年至1998年,重慶大學任教,曾任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二級學院副院長,1998年至2003年,任重慶市學位委員會辦公室主任、重慶市教委學位與研究生處處長;2003年10月至今,任重慶交通大學副校長,協助校長分管學校學科、科研、研究生等工作。主講過地質學基礎、礦床勘探及水文地質、礦井地質、構造地質、岩石與礦物學、礦床學等課程;出版專著、教材、譯著各一部;發表論文30餘篇;主研項目8項;曾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重慶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吳宋仁 男,1937年生,1960年畢業於大連理工大學港航工程專業,教授,加拿大高級訪問學者,交通部優秀教師,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主編「港航工程模型試驗 」、「 海岸動力學」( 「九五」國家級重點教材)。主持完成的主要科研項目:「波浪對於系泊船舶荷載的數學模型」 、 「格型板樁碼頭施工期防浪措施試驗研究」、「雲南瀾滄江曼廳沙壩整治優化試驗研究」、「21 世紀交通主幹專業設置與培養」 。
劉傳源 男,1944 年1月生,教授。重慶市規劃委員會專家、委員,重慶市首屆學術技術帶頭人。 主要研究領域及學術專長:長期從事港口工程的教學、科研及生產設計工作。參加編寫了國家教委重點教材《港口規劃與布置》、交通部統編教材《港口總體布置》、主編了《港口吞吐量預測及投資評價》選修課教材,曾多次參加部頒標准《河港總體及裝卸工藝設計規范》、國家標准《河港工程設計規范》的編寫修訂,主持了國家教委教育科學重點項目「面向 21 世紀港口航道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內容體系改革」等多項科研課題的研究工作,主持了多項工程設計,重慶市渝中區長江濱江路護岸岸壁項目獲 1996 年重慶市優秀設計一等獎。發表多篇學術論文,獲重慶市首次高等教育科研論文三等獎。
陳洪凱 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重慶交通大學一級崗教授。1993年破格提升講師、1995年破格提升副教授、1999年破格提升教授。從事地表過程動力學研究。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全國優秀教師、振興重慶爭光貢獻獎、重慶市首批學術技術帶頭人、交通部青年科技英才、重慶市名師、國際岩石力學學會會員、國際著名WSEAS(科學與工程學會)學術團隊成員、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理事、中國地質災害研究會防治專委會副主任、重慶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常務理事、重慶市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重慶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岩基及邊坡專業委員會主任、重慶市土木建築學會岩土工程分會理事、重慶市地質礦業協會環境地質專委會委員、《科學中國人》、《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及《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等雜志編委、2007年國際地質與地震科學學術會議(斯洛維尼亞)組委會成員、重慶交通大學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長、岩土與地質工程系主任。指導博士生2名、碩士生14名,出版專著5部,累計發表論文146篇,其中被SCI收錄5篇、EI收錄14篇、CSA收錄1篇、ISTP收錄1篇;獲得專利6項;獲得重慶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廳局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
王平義 男,1964年5月生,1993 年6月畢業於四川大學(原成都科技大學)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專業,獲工學博士學位。河海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學科博士生導師。2001~2002年公派美國密西西比大學訪問學者。全國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交通部「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交通部科技英才,重慶市首批學術技術帶頭人,重慶市水利工程教授級咨詢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主要研究領域及學術專長:港口及航道工程、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航道整治理論及技術、樞紐通航及水工水力學、河流泥沙數學模型、水文水資源及環境工程等。主持或主研國家、部、省、市等科研項目 30餘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4項。出版科技專著4部、交通部標准規范1部。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被國際三大檢索收錄16 篇。
彭 凱 男,1957 年10 月生,1989 年7 月畢業於四川大學(原成都科技大學)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專業,工學博士,教授。主要研究領域及學術專長:自1982 年以來,在河流泥沙起動、河流泥沙數學模型、航道整治及水電工程實體模型試驗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科學研究工作,作為項目負責人、技術負責人和主研人員參加的項目有20多項,累計科研經費300餘萬元、在多種學術刊物和國內外學術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
許錫賓 男,教授,丹麥技術大學博士、博士生導師。現任重慶交通大學教務處處長,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理事,重慶市港航學會會長,重慶市「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重點學科帶頭人,重慶市「港口航道及海岸工程」 專業教學團隊帶頭人,教育部評估專家、重慶市公路水運工程監督專家、重慶市水運工程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3~1994 年受國家教委委派赴挪威科技大學作訪問學者,1998年~2005年赴丹麥技術大學作訪問學者和留學。主要從事港口工程和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的教學、科研和工程勘測設計工作,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交通部、四川省科委、重慶市科委等26項科研項目的研究,在《岩土工程學報》、《同濟大學學報》、《建築結構學報》、《重慶交通大學學報》、《重慶建築大學學報》、《港口工程》以及《水運工程》等刊物和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60餘篇,其中被EI收錄6篇。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和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
周華君 男,1962年10月出生,1992年7月畢業於河海大學港航治理專業,博士,教授,重慶水利學會常務理事。主持完成了20餘項科研項目,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和學術會議上發表了30餘篇論文。主要研究領域:河口海岸動力學,航道整治技術,河流及海岸工程數值模擬。
張智洪 男,1942年10月生,1996年7月畢業於四川大學水利系河川樞紐及水電站建築專業,教授。主要研究領域及學術專長:港口水工建築結構設計理論、工程項目管理等。公開發表學術論文二十篇,主編交通行業教材一部,主持、參與完成科研項目七項,獲省部級一、二等獎各一項。
Ⅵ 重慶交通大學怎麼樣是國家211工程大學嗎
重慶交通大學是一所工科類普通本科院校,擁有共3個最好專業(特色專業)。 重慶交通大學土木工程、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交通運輸等專業可以說是重慶交通大學最好最有特色的專業了,這些專業為同類型高校相關專業和本校的專業建設與改革起到示範帶動作用,其他的專業比較一般。
就業率還不錯,畢業後工作的地方很多,比如交通局,交管所或其他交通建築之類的單位,每個專業的人就業的方向也不同。
學校簡介:
重慶交通大學創辦於1951年,是一所具有「學士—碩士—博士」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交通運輸部與重慶市部市共建,交通特色與優勢明顯,以工為主,工、管、理、經、文、藝、法等學科協調發展的教學研究型大學。1951年11月,鄧小平領導的西南軍政委員會為建設大西南,創建了重慶交通大學的前身——西南交通專科學校;時任西南軍政委員會交通部部長、川藏公路築路指揮部政委的穰明德任首任校長。2006年,學校新增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並更名為重慶交通大學。
學校由南岸校區、雙福校區及大坪分部(重慶西南水運工程科學研究所)組成。學校佔地面積3120畝(2080070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74萬多平方米,其中教學行政用房42萬平方米,學生宿舍19萬余平方米;現有教學科研儀器設備14000餘台(套)。
學校現有3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3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3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含2個自主設置學科),13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55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含7個自主設置學科)。11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培養領域、59個普通本科專業,是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含本科專業及研究生層次學科領域),具有授予同等學力人員碩士學位、推薦優秀本科生免試攻讀碩士學位資格。
師資力量
學校現有教職工2000餘人,專任教師1500餘人,其中「百千萬人才工程」 國家級人選7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人,交通部「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交通部科技英才、重慶市首批學術技術帶頭人以及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者等省部級專家120餘人次;聘請了包括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外籍院士在內的150餘位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擔任兼職教授。
學科建設
學校按照「穩定與優化工科,強化經管與理科,扶持人文與社會學科」的專業建設思路,以優化學科與專業結構為重點,加大專業結構調整力度,建設品牌專業和優勢專業群,
形成了與學校辦學定位和發展目標相符合的專業結構與布局。有10個省部級重點學科(涵蓋39個二級學科)、3個國家特色專業、7個市級特色專業及9個校級
特色專業。同時學校緊貼需求,設置並重點建設了新辦專業,新辦專業均具有學科基礎,大部分在原有專業方向基礎上發展而來,教學條件好,師資充足,教學質量
有保證,學生滿意。
Ⅶ 華東交通大學與重慶交通大學比怎樣
二者各有各的特點,評價好與不好和個人的觀點和角度不同,下面介紹一下二者的主要對比:
1、師資隊伍
華東交通大學:
截至2020年1月,學校現有教職工近2000人,其中專任教師1200餘人,正副教授590餘人。擁有「雙聘」院士、「國家傑青」、「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井岡學者」特聘教授、「雙千計劃」人選、「贛鄱英才555工程」人選等省部級以上優秀人才170餘人次。入選國家「創新人才推進計劃」重點創新團隊。
重慶交通大學:
據2020年4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有教職工200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1500人,高級職稱700餘人,擁有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交通運輸部「十百千人才工程」、重慶市「兩江學者、巴渝學者」等國家和省部級人才120餘人次。聘有包括王光謙、鄭皆連、孟凡超等兩院院士、知名企業家、工程大師等150餘位特聘或兼職教授。
2、院系現狀
華東交通大學:
截至2018年1月,學校共有18個學院,63個本科專業,涵蓋工、經、管、文、理、法、教育、藝術等8個學科門類。
重慶交通大學:
據2020年4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設有19個學院(部),開辦62個普通本科專業。
(7)重慶交通大學二級教授擴展閱讀:
華東交通大學學科建設:
根據2018年12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有1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院士工作站,有3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另有2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工程專業學位授權領域12個;
11個專業學位類別,為碩士學位研究生推免工作單位;有3個「十三五」江西省「一流學科」,8個「十二五」省級重點學科(含高水平學科、示範性碩士點),4個學科獲江西省高校學科聯盟首批牽頭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