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大學法學院沈軍教授
Ⅰ 怎麼找蘇州大學法學院有律師資格證的老師呢
去蘇州大學裡面找有律師資格證的老師。一,蘇大法學全國靠前,權威。二,大學老師在專法律界有屬人脈,打官司成功率高。(一般蘇州法院的法官是蘇大畢業的,一些法官還是會「照顧」老師的面子的)三,老師的負責精神是超越商業性質的律師事務所的。蘇州大學王建法學院。
Ⅱ 蘇州大學 為什麼叫王建法學院
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隸屬於蘇州大學,為江蘇省最早成立的法律人才培養的基地。蘇州大學的前身是創建於1900年的東吳大學。 1915年,以東吳大學為本,於上海創設"東吳大學法學院"。學院教學突出"英美法"內容,專以講授"比較法"為主,其科學的培養目標和鮮明的教學特色,使東吳大學的法學教育在當時飲譽海內外,時有"南東吳、北朝陽"之稱。培養了一大批現當代著名的法學專家,如王寵惠、吳經熊、倪征(日奧) 、李浩培、潘漢典、楊鐵(木樑)等,被人們譽為"華南第一流的而且是最著名的法學院。"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時,東吳大學改名為"江蘇師范學院",法學院也隨之並入他校。1982年經國務院批准,"江蘇師范學院"易名為"蘇州大學",同時恢復法學教育,設法律系,是全國最早恢復法學教育的院系之一。1986年經江蘇省政府批准,擴建為蘇州大學法學院。 2000年5月,畢業於東吳大學法學院的王健教授重返蘇大,參加百年慶典,行走母校故道,難舍百年風光,其心汲汲,其情拳拳。有感於斯,王先生長子王嘉廉先生慷慨出資捐建蘇州大學法學樓,設立獎學金,以推動蘇州大學法學院的法學教育和法學研究。同年,蘇州大學法學院更名為王健法學院,成為全國第一個由海外專項基金參與建設的公辦法學院。
王健教授(Kenneth Wang) 1914年出生於中國。1938年畢業於東吳大學法學院,同年獲得中國律師資格。王健教授自1938年至1945年期間在上海一家知名律師事務所執業。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王健教授被選任為上海上訴法庭法官,成為審判日本戰犯軍事法庭的成員,是當時頗有影響的上海審判日本漢奸法庭的五名主審法官之一。1941年至1950年期間,他還擔任震旦大學、東吳大學和光華大學的法學教授。1947年,王健教授獲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獎學金和法學碩士學位,他遂回中國繼續從事律師職業並在東吳大學法學院授課。1949年他成為震旦女子大學的校長。 1952年王健教授應邀擔任紐約聖約翰大學法學教授,直至1984年退休。1962-1963學年,他還是密歇根大學法學院的法學訪問教授。1964年,他應美國前總統約翰遜(Lyndon B. Johnson)之邀出席為期四天的國際法和國際合作白宮會議。在從事法學教育和律師職業以外,王健教授還是美國仲裁協會的仲裁員。
王健教授1984年退休後成為王和王律師事務所的資深合夥人,這是一家專門從事跨國法律事務、知識產權、外貿、合資等的律師事務所,客戶遍布美國、中國、中國台灣及拉丁美洲和亞洲國家。
王健教授1984年獲紐約聖約翰大學校長勛章,1987年成為該校榮譽法學博士,1992年最終獲得該校榮譽勛章。
王健教授1938年獲得中國律師資格,1958年獲得紐約律師資格,1986年獲得台灣律師資格。
王健教授於紐約時間2007年12月14日凌晨因病去世,享年93歲。
Ⅲ 關於蘇州大學法學院的研究生問題
你好,我是蘇大在讀研究生。且根據我的經驗回答一下。
1、蘇大每年都是報考熱門,特別是法學院,還是挺熱的。據我觀察,蘇大本校考蘇大的不多,當然除去文正學院了。即使由本校報考的一般也是保送。所以和你一起參加考試的基本都是外校的。因此關於不公平競爭的擔憂大可不必。好好復習只要能過國家線一般都沒問題。關鍵就是要看每年國家線是不是像11年這么變態了。。。。另外,如果你想考憲政專業的話還是需要花大力氣的,蘇大憲政還是競爭蠻激烈的,復試的時候刷掉的人比較詭異。有些排名比較靠前的都可能因為發揮不好被刷掉。往年復試比例是1:1.2,今年是1:1.5.以後可能還會調整。不建議上法學法碩。
2、研究生只分專業不分班。比如環境、經濟法、法理這樣的小專業人數都比較少,大概10個左右,上課的時候每個專業的在一個教室,只有一個班。蘇大研究生不多(只限學術碩士)。法碩分為法學和非法學。非法學就是一般的法律碩士啦,總共60個人一個班。法學法碩基本都是考其他法律專業沒有錄取而調劑進去的,人數比較多,一般能進復試的人而又被刷掉的都能上法學法碩,當然了法學法碩裡面也有很多藏龍卧虎的人才的,也只是一個班上課。可能今年會調整吧。整個研究生人數不是很多,蘇大很美。歡迎你來觀摩一下。
本部交通住宿都很不錯。哦了~希望能幫到你
Ⅳ 蘇州大學法學院大四學生花名冊親
你想多了,侵犯隱私權的
Ⅳ 蘇州大學法學院的學院介紹
東吳大學特別是她來的法學院,自曾培養出一批傑出的政治、法律學者或知名人士,如費孝通、雷潔瓊、孫起孟、董寅初、趙朴初、談家偵、王宏惠、董康、楊鐵梁、王紹堉、倪征、梅汝璈、吳德熊、李浩培、呂光、桂裕、丘漢平、梁鋆立、張志讓、查良鑒、查良鏞(金庸)、盛振為、何世禎、馬漢寶、姚淇清、陳霆悅等,堪稱一時之盛。1952年院系調整時,東吳大學改名為江蘇師范學院;1982年改名為蘇州大學。1982年復設法律系,1986年擴建為法學院。
Ⅵ 蘇州大學法學院八七屆校友
蘇州大學法學院就叫王鍵法學院
是因為一個叫王鍵的美籍華人在蘇大校慶時給蘇大法學院捐資,
因此改名王鍵法學院~~
Ⅶ 蘇州大學法學博士
都要讀博士了,還是做伸手黨,你要的這些資料其實網站上都是可以查詢到的
Ⅷ 蘇州大學的法律系完整介紹
蘇州大學法學院座落在「人間天堂」蘇州市,東眺金雞湖、西依大運河,與「中國新加坡蘇州工業園區」一路之隔。是江蘇省法律人才培養的首要基地。蘇州大學法學院淵源於前東吳大學法學院。東吳大學法學院在中國法學教育史上聲名顯赫,素有「南東吳,北朝陽」之盛譽。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由東吳大學、蘇南文教學院和江南大學數理學院合並建立蘇南師范學院(後更名為江蘇師范學院),在東吳大學余址辦學。1982年,經國務院批准改為蘇州大學,同時恢復法學教育,建立法律系。1986年,經省政府批准成立法學院,成為當時全省唯一的法科學院。蘇州大學法學院弘揚了東吳大學法學院辦學傳統,在黨的改革開放政策指引下,獲得了勃勃生機。1993年行政法學成為江蘇省重點學科,1994年建成行政法學碩士點,1995年獲法理學碩士學位授予權。同年,被江蘇省考試委員會審定為「省律師專業自學考試點」。1998年獲國際經濟法碩士點。並被國家教育部批准成立「憲法與行政法學」博士點,成為華東地區高校中被批準的第三個法學博士點,江蘇省內高校中第一個法學博士點,以及全國省屬高校中第一個法學博士點。最近法學院又獲准訴訟法學碩士點,成為本院的第四個碩士點。
經過16年的發展,法學院現有法律學、經濟學、國際經濟學和律師4個系,開設法律學、經濟法、國際經濟法、律師4個專業及方向。有行政法學,法理學和國際經濟法3個碩士點,和憲法與行政法學1個博士點。行政法學又為江蘇省重點學科。面向「21世紀中國憲法與行政法的發展」已列入國家「211工程」標志性項目。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憲法與行政法學基本理論、經濟行政法(包括涉外經濟行政法)、中外行政法制史比較研究,以及地方政府法制建設,顯現出前瞻性、比較性和服務性的創新研究的鮮明特點。
全院現有全日制在校學生1100多人,其中研究生100多人。法學院擁有一支科研素質高,教學經驗豐富的師資隊伍,有數名享譽全國的法學教授,高級職稱教師比例占總數的50%以上,還有一批海內外兼職教授經常活躍在教壇上。
十八年來,學院教學、科研的物資條件不斷改善。現有容納1000人上課和實驗的教學大樓,面積4000多平方米。資料室藏書40000多冊,中外文期刊500多種。並保存了一批完整的港台期刊和書籍,圖書館被列入國家211工程建設項目「江蘇省法學文獻中心」,文獻將向全省開放服務。法學院還有設備齊全的微機房,配置486-586計算機70多台,以及多功能的語音室和電化教室,為教學、科研和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法學院素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十分重視教學與科研工作。在1986年和1994年先後建立了東吳律師事務所和東吳比較法研究所,將教學、科研和司法實踐融為一體。東吳律師事務所原有公正誠實、業務精湛的執業律師32人,其中高級職稱律師16人,從國外及境外學成歸來的律師6人。與國外及港澳地區十多家律師事務所建立了緊密的合作,取得了良好的社會信譽。根據國家規定,最近該所已與法學院在行政上脫鉤,但仍為法學院師生理論聯系實際的一個便捷的基地與窗口。東吳比較法研究所從事中西法學的比較研究工作,進一步增強了對外的學術交流和國際協作,為法學院贏得了聲譽。《東吳法學》是法學院出版的學術刊物,創刊以來得到了海內外學者的大力支持。
法學院在重視基礎理論、基礎知識的教學和訓練的同時,十分注重開展各類生動活潑的校園及社區活動。學生會定期編制《東吳法苑》、《獨角獸》等法學刊物,開展社會法律咨詢服務,深受各界歡迎。
十八年的幸勤耕耘,法學院已形成以本科與研究生教學為主,普通教育與成人教育相結合,校內辦學與社會聯合辦學相結合的多層次、多渠道的辦學體系,為省內外輸送了各類法律專門人才4000多人。
2000年5月,蘇州大學校慶100周年之際,入籍美國的東吳大學校友王健先生回訪母校,其子王嘉廉先生為其父表示對母校的報答,決定捐款1000萬美元為蘇州大學法學院硬體建設和軟體建設作出貢獻。5月18日舉行了王健法學院新辦公樓和行政樓奠基儀式,爭取在兩至三年內峻工。
目前,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憑借雄厚的基礎,依託「211」工程的強大後盾,以及海內外友人的全力支援與幫助,在科研、教學、為社會服務等各方面努力更上一層樓。展望未來,全院師生充滿信心,決心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培養第一流的法學人才,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出更大的貢獻。我們的總目標是:「努力創建全國一流、國際有影響的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