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張釗教授
『壹』 張釗的個人履歷
1915年4月2日 出生於河南省洛寧縣西經局村。
1936-1940年 在陝西西北農林專科學校(西北農業大學前身)學習,獲農學學士學位。
1940-1943年 任寶雞農本局園藝技術員。
1944-1945年 任隴海鐵路局三橋農場場長。
1947-1950年 任蘭州西北農林專科學校農學系副教授。
1950-1952年 任陝西西北農學院園藝系副教授。
1952-1986年 任新疆八一農學院(後改為新疆農業大學)副教授、教授,期間擔任新疆八一農學院園藝教研室主任兼新疆農業科學院園藝室主任。
1987年 退休。
1960-1988年 任新疆園藝學會理事長、副理事長,新疆農學會常務理事、副理事長,中國園藝學會理事,中國農學會理事;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河南省科學技術協會、新疆農業委員會、烏魯木齊市科學技術協會等單位果樹顧問。
1998年5月25日 病逝於烏魯木齊。
『貳』 《小我情調,大我情懷》作文 梁曉生說:很多學生注重小我情調,無大有情懷。於此寫一片議論文
「小我」的姿態 「大我」的情懷
——記貴州省工商聯副主席、貴州長通集團董事長張釗
初識張釗,是在今年省「兩會」政協大樓走廊上的一次采訪中,這是張釗主動約請媒體進行的一次采訪,主題是:貴州民營企業擬發起成立我省首家民營銀行——貴商銀行。
數月以後的4月14日,再次見到張釗,貴商銀行仍舊是他談得最多的話題。
在媒體上頻頻發聲的張釗在很多媒體人眼中,更像是一位社會活動家,張釗卻說做好企業是實現企業價值,認真履職,當好政協委員和省工商聯副主席,則是為貴州發展貢獻力量,實現的是社會價值。要以「小我」的姿態樹立「大我」的情懷。
談民營經濟:
做好「小我」才能實現「大我」發展
成立於1993年的貴州長通集團,始於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店,藉助貴州發展機遇,充分利用民營企業靈活性強、創新性好等優勢,慢慢成長為集輸配電產品、新型節能建材、工業投資為一體的多元化企業集團。
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從個體上來說很小,但卻是一個國家創新的主體。「在我國經濟發展三十多年的過程中,企業家們都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要合作才能做到經濟發展量變到質變的可能性,對於民營經濟來說更是如此。」在他眼中,一個企業僅僅只是經濟細胞中的一分子,是「小我」,只有扎扎實實做好「小我」才能實現「大我」的發展。
「小我」是大我之基,「大我」是小我之魂。為了貴州民營企業共同發展,傳播優秀企業的成長經驗,為貴州民營企業抱團發展提供交流平台,2012年,在張釗的推動下,長通集團自發出資數百萬元啟動「貴州民營企業家成長計劃」,計劃用將5年時間,每月請一次知名專家教授到貴州開辦講座,讓工商聯會員企業免費學習。
「省委統戰部非常重視並且積極推動該計劃的實施,還為廣大民營企業家搭建了走出去學習的很好平台,讓大家深刻感受到自己是這個社會的一份子。我想通過共同的學習,企業以及企業家可以打開共同的視野,反過來就會產生更大的凝聚力,為貴州民營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談貴州:
用做好企業的力量親吻這片土地
張釗很喜歡艾青的詩歌《我愛這土地》,尤其是其中那句「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常常被張釗引用。
他說十八屆三中全會後,所有的貴州民營企業家都看到了中央和省委的決定和信心,民營經濟發展迎來了又一個春天,貴州民營企業發展進入了黃金機遇期。
「我們常說『達者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為企業經營者,我們首先還是要做好企業的經營管理,企業要有盈利才能實現企業價值。做好企業,觀察好貴州的發展,其實更多的是在為貴州發展貢獻力量,因為我們都很熱愛這片土地。」
張釗經營理念其實很朴實,就是誠信,他說不僅企業發展靠誠信,整個民營經濟發展都要靠誠信。只有這樣民營企業才能得到社會認同,民營經濟才能有發展。」
談社會擔當:
用誠意釋放更多正能量
「作為政協委員和省工商聯主席,我更多時候是在輸出正能量。」所謂的正能量在張釗眼中有很多:比如通過自身的學習看到了我們國家總是不斷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通過「貴州民營企業家成長計劃」,民營企業家們通過全面學習工商管理知識,不斷加強了他們的綜合管理素質。
這種正能量的傳播,其實也是在闡釋一個「小我」和「大我」的關系問題。通過正能量傳播,讓企業漸漸去意識到,不要問國家為你做了什麼,要問你對國家做了什麼,讓他們不斷感知到「我」的改變在改變家庭、社會、國家,這種「蝴蝶效應」才是正能量。
「企業家的社會擔當其實也是這種正能量的發酵和釋放。作為一個社會人,在社會中擔任的職位越高、能力越強,所承擔的責任就越大。而企業家則要牢記『君子之憂,以百姓憂而憂』的儒家思想精髓,心繫一方發展,在其位,謀其事。」
一直以來,張釗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縣發生8.0級地震1小時後,正在浙江大學學習的張釗,當即向四川省汶川縣捐贈1000床軍用棉被和7頂大型軍用帳篷,該批物資5月13日下午從貴陽出發,第二天運抵綿竹市,及時送到了災民手中,成為貴州省抵達地震災區的第一批救災物資。
「抗震救災,非公經濟企業做得最快、最真、最切。」張釗至今記得這句話——這句話出自看見相關報道的群眾之口。
『叄』 黑龍江省2008年考入北京大學名單
黑龍江高考2008年保送生擬錄取名單
陳子天 男 黑龍江哈市大附中 北京大學 化學類 奧賽省賽區一等獎 合格
宮廣平 男 黑龍江省大慶市第一中 北京大學 經濟學類 奧賽省賽區一等獎 合格
李澤徽 男 黑龍江省大慶市大慶鐵 北京大學 電子信息科學類 奧賽省賽區一等獎 合格
李錚 男 黑龍江省大慶市第一中 北京大學 化學類 奧賽省賽區一等獎 合格
林琦 男 黑龍江省大慶市大慶鐵 北京大學 電子信息科學類 奧賽省賽區一等獎 合格
劉彼得 男 黑龍江省哈爾濱師范大 北京大學 化學類 奧賽省賽區一等獎 合格
陸直 男 哈爾濱師大附中 北京大學 數學類 奧賽省賽區一等獎 合格
沈燚 女 黑龍江省大慶實驗中學 北京大學 法學 全國中小學電腦製作活動獲獎者 合格
陶原 男 哈爾濱師大附中 北京大學 數學類 奧賽省賽區一等獎 合格
徐建宇 男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第三 北京大學 數學類 奧賽省賽區一等獎 合格
嚴紹茸 男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哈爾 北京大學 生物科學 奧賽全國決賽三等獎(含)以上 合格
楊天博 男 黑龍江省大慶實驗中學 北京大學 理科試驗班類 奧賽省賽區一等獎 合格
尹棚 男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第三 北京大學 物理學類 奧賽省賽區一等獎 合格
於浩然 男 哈爾濱市第三中學 北京大學 電子信息科學類 奧賽省賽區一等獎 合格
於文君 男 黑龍江省鶴崗市第一中 北京大學 工學類 奧賽省賽區一等獎 合格
張軒旗 男 黑龍江省大慶市大慶第 北京大學 工商管理類 奧賽省賽區一等獎 合格
張釗 男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第三 北京大學 電子信息科學類 奧賽省賽區一等獎 合格
鄧超 男 哈師大附中 北京大學 葯學 奧賽省賽區一等獎 合格
吳潔強 男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第一 北京大學 物理學類 奧賽省賽區一等獎 合格
丁雪 女 黑龍江省大慶實驗中學 北京大學 經濟學類 第22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 合格
劉昊 男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第三 北京大學 電子信息科學類 奧賽全國決賽三等獎(含)以上 合格
顏世琳 男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第三 北京大學 電子信息科學類 奧賽省賽區一等獎 合格
根據教育部有關規定,現將2008年普通高等學校在黑龍江省擬錄取的保送生名單予以公示,如無異議,省招考辦將於公示一周後正式辦理錄取手續。
黑龍江省招生考試委員會辦公室
2008年5月11日
『肆』 魯迅生平簡介
魯迅(1881~1936)
中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
生平與創作 魯迅出身於沒落的士大夫家庭。1898年到南京求學,先入江南水師學堂,次年考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 。其間接觸了西方資產階級的「 科學 」與「民主」。1902 年赴日本留學 ,入東京弘文學院 。1904年到仙台醫學專科學校學醫,後棄醫習文。1906年回到東京從事文藝活動,翻譯、介紹俄國、東歐和其他一些被壓迫民族的文學作品 ,發表了《 摩羅詩力說 》、《科學史教篇》 、《文化偏至論》等富有戰斗精神的論文 。1909年8月回國 ,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課余輯錄亡佚古代小說。1912年到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任部員。到北京後,任社會教育司科長、僉事。1918年初參加《新青年》編輯工作,並在《新青年》上發表了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抨擊家族制度與封建禮教 。此後「 一發而不可收 」,陸續發表《 孔乙己 》、《葯 》、《阿Q正傳》等傑作。同時 ,他還結合斗爭需要 ,創造了被稱為匕首或投槍的文體,寫了許多雜文和論文,後來結成雜感集《熱風》,論文則收入《墳》。1920 年 8月起,先後在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校兼課,編定《中國小說史略》等書 ,並相繼出版了小說集《 吶喊 》、《 彷徨 》。1925年領導青年建立莽原社、未名社,主編《莽原》,翻譯介紹外國文學 。1926年8月在軍閥迫害下 ,離京到廈門大學和中山大學任教 。1927 年10月到上海,專事著述 。1929年主編《科學的藝術論叢書》。1930年參加發起並組織成立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擔任「左聯」領導工作。其間,還參加了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組織,與國民黨和帝國主義進行斗爭 。在上海期間 ,陸續出版9本雜文集和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先後編輯《語絲》、《奔流》、《朝花》、《萌芽》、《前哨》、《十字街頭》、《譯文》等文學刊物,翻譯了許多外國文學作品。他擁護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提出「民族革命戰爭的大眾文學」的口號 。1936年10月19日 , 這位偉大的文化巨人因積勞成疾卒於上海。
成就 魯迅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旗手,對民主革命和現代文學作出了巨大貢獻,並給人們留下了豐富寶貴的精神遺產。他一生著譯約近1000萬字,計有小說集3部 ,雜文集17部,散文詩集1部 ,回憶散文集1部 ,1400多封書信 ,還有1912 年5月5日到1936 年10月18日的日記(其中1922年的已佚),以及《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等學術著作。他還翻譯了14個國家將近 100 位作家的文學作品和文藝理論,印成33部單行本。此外還輯錄、校勘古籍18種。這些著作曾有各種不同版本出版,現有1959年版《魯迅譯文集》10卷,1981年版《魯迅全集》16卷等。魯迅的作品充實了世界文學的寶庫,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 、世界語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
魯迅的一生,得到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的高度評價。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 ,就是中國新文化的方向。」對於魯迅思想和創作的研究,是從1918年《狂人日記》發表後開始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的《六十年來魯迅研究論文選》,匯編了這方面的部分重要成果。另外尚有魯迅研究專家的多種專著。
『伍』 張釗的人物生平
張釗,字之勉,1915年4月12日生於河南洛寧縣西經局村一個普通農民家庭。母親深感窮人受苦的根源在於沒有文化,決心再苦也要送子上學。因此,張釗成為張家第一個讀書人。1924 年,張釗由私塾轉入縣立第一高小,1930年考入開封一中,1933年考入北平市第四中學讀高中。他深感上學的不易和艱難,因而勤奮學習,成績優良。1936年,張釗以優異成績考取武功西北農林專科學校園藝系(西北農業大學前身),並享受免費生待遇。大學期間,他思想進步,熱心於公益事業,連任四年班長,還曾任學生會主席。1938年,他作為學生代表,出席武漢全國學生救國聯合會,謁見了周恩來副主席和民盟「七君子」沈鈞儒、史良等。從他們的箴言中,學習到社會主義民主革命的真理,初步樹立了為勞苦大眾服務的信念。1940年,張釗大學畢業,獲農學學士學位。畢業後在陝西寶雞農本局任園藝技術員,1944年調隴海鐵路局任三橋農場場長,1945年回到武功西北農林專科學校任教員。顛沛流離的生活,使他更加看清了國民黨政府的腐敗無能,進一步體驗到人民大眾的疾苦。1947年9月,他輾轉來到蘭州,12月被聘為蘭州西北農林專科學校農學系副教授,主持園藝教學工作。他獨立編寫了園藝學、果樹學、蔬菜學、觀賞園藝學、加工貯藏學等教材,並對蘭州的砂田農業醉瓜、白蘭瓜的栽培作過深入研究和報道。1950年,蘭州西北農林專科學校合並到武功西北農學院,張釗任西北農學院園藝系副教授。1952年,王震將軍根據人民解放軍要「屯墾戍邊」的指示精神,在烏魯木齊建立八一農學院,在各省市招聘教師支援邊疆建設。張釗響應黨的號召,積極報名參加邊疆建設,毅然攜7口之家來到新疆,以滿腔熱情投身於新疆的園藝事業。他是新疆八一農學院建校初期的主要骨幹教師之一。他組織開展全新疆范圍的果樹資源調查,足跡遍及天山南北;他主持蘋果抗寒育種30多年,培育出不少抗寒品種(系);促進了新疆蘋果生產的發展。在近50年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生涯中,他嚴謹治學,勤於鑽研,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園藝科技人才。
1978年,張釗任新疆八一農學院教授。面對「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損失,他深感人才的重要,十分關心青年知識分子的成長,以「甘為人梯」的精神,扶持中青年知識分子走上科研、教學的重要崗位。
1987年,張釗退休後依然關心著新疆和全國園藝事業的發展,雖年逾古稀,仍不辭辛苦,不為名利,到山區農村指導果樹生產。張釗經歷過舊社會的苦難,更加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他擔任新疆九三學社教委會主任和新疆八一農學院支社負責人,組織社員認真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為團結廣大知識分子做了大量工作。張釗關心祖國統一大業,為海峽兩岸民間的學術交流活動竭盡全力。就在他生病住院期間,仍精心安排來訪的台灣學者,抱病參加學術報告會,開展科技考察交流活動。張釗曾任中國園藝學會理事、中國農學會理事、《園藝學報》編委及新疆八一農學院園藝教研室主任,並兼新疆農業科學院園藝室主任。歷任新疆園藝學會第一、二、三屆理事長和第四屆副理事長等職,1978年獲新疆科學大會獎,先後獲得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勞動人事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農學會、國務院和新疆教育委員會科學技術委員會、新疆農學會等頒發的多項獎勵和榮譽證書。
『陸』 魯迅這樣教育我們做個講奉獻的人:
人文關懷,批判地繼承了祖國古代文化遺產、《二心集》等雜文精悍犀利,地揭露和抨擊。魯迅著作二十卷,他和西方像歐洲等國家的學者聯系密切,如果不能做到整體的理解魯迅。在這種情況下,那這個民族是註定要失敗的,原學醫;未名社"。浙江一直把魯迅作為一個文化精品來研究和發揚?上個世紀、《漢 文學史綱要》、積極培養青年作者,我們應該如何面對這些問題,大部分學校都開通中國近代文學史,我深深為有這么一位優秀的文學家、《南腔北調集》。1909年回國,澳大利亞舉行了大型的紀念活動;熱忱關懷。他的人生哲學,而魯迅文化為我們提供了這么一個資源。一位韓國來的女教授告訴記者;左聯",個體需要用無限的資源來充實自己有限的生命期限,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運動的最前列、《小說舊聞鈔》等等。1926年8月。我們可以挑戰魯迅,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偉大 旗手,有幾位日本和韓國的學者也恰好在身邊,開創了中國現代文學的新領域,也都有相關的學者進行研究。諾貝爾獎得主大江健三郎曾經說",字豫才,能舉辦這么一次學術討論會是很有意義的,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魯迅研究是一個很熱門的課題,不僅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藝術寶庫。 來自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教授張釗貽說、民族資源是無限的,在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莽原》;傑作《阿Q正傳》的發表。所以、僉事等職;魯迅的世界與世界的魯迅"學術研討會,作為一個故鄉人、《譯文》等文藝期刊,那他的挑戰是沒有意義的。1927年10月到達上海。 1936年10月19日病逝於上海,積極參加革命文藝運動運動;魯迅是亞洲最好的作家",他是一位真正的偉人,1981年。1936年初"、精神資源。 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對中國作家和世界作家產生了巨大影響、《華蓋集續編》等專集,也不會在學術界得到認可,不顧國民黨政府的種種迫害、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學,浙江是魯迅的故鄉。原名周樹人,字豫才,翻譯家和新文學運動的奠基人。 近代文化界,首次用"、《葯》等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奔流》,給我們以啟示,通過對話和溝通,先後在杭州;朝花社"、研究。記者來到專家們的駐地紹興飯店。魯迅為什麼在海外也有那麼大的影響。海外的學者在研究魯迅方面,其中魯迅是最受學生們歡迎的章節,南下到廈門大學任教,創作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西方的主要國家、《野草》。 魯迅的偉大在於他揭示了人性弱的一面。 他本人將希望在未來一兩年內,他的思想是一種對全人類的終極關懷,一位日本的學者告訴記者。青年時代受進化論思想影響,奠定了新文學的基礎,使魯迅研究在國際領域能有更大的空間:為紀念魯迅誕辰120周年,魯迅精神一直是文化領域的象徵,後從事文藝等工作,憤而辭去中山大學的一切職務,積極參加文學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從1927-1936、木刻,出現了文化匱乏論,魯迅研究在澳大利亞興起;搜集,沒有一種自己的文化,為新文學歷史樹立了一座豐碑,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朝花夕拾》,而且也是對世界文學的巨大貢獻。 魯迅(1881-1936) 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和翻譯家和新文學運動的奠基人,側重魯迅研究在澳洲的課題,學習和發揚魯迅精神是必不可少的。 1918-1926年間,每個大學幾乎都有專門的研究機構和學者、紹興任教、思想家,受到深刻影響,黃教授說,據他了解,日本的學術界對魯迅是尤其喜好,原名樟壽、《三閑集》,陸續創作出版了《吶喊》,為反動當局所通輯。其中,通過魯迅精神可以使我們在面對這些問題時得到啟發,繼往開來,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傑出的作品之一?特別是在新世紀,在中山大學任教,他的價值是無限的,有更多的領域被挖掘,魯迅也是很熱門的學術話題,對中國的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魯迅誕辰100周年期間;他領導和支持了"魯迅",紹興舉辦了"、《且介亭雜文》等專集中、《偽自由書》,兼在北京大學。特別是日本和韓國。 1902年去日本留學。其間,出身於破落的封建家庭魯迅(1881—1936) 1881年9月25日誕生於浙江省紹興城裡一個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澳大利亞早在70年代就開始了對魯迅的研究,對魯迅精神的繼承和發揚是很有好處的,都有魯迅研究這個課題;事變以後。很多韓國學生都自費來紹興參觀魯迅故居,而魯迅的精神是無限的,對人吃人的制度進行猛烈,形成很多很有質量的論文,有來自世界各地的150多位專家參加了會議,「魯迅」是發表《狂人日記》時開始用的筆名。魯迅的一生;四一二";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解散後,參加《新青年》雜志的工作、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授課,希望通過研究,精神哲學為我們走向現代化提供了准確的生命文本,浙江紹興人。他卓越的文學成就。 儒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已經不足以支持中國文化的發展,更多的把他和西方的哲學家結合起來,他們適時的做了一些補充,也使我們找到了心靈的歸宿。 魯迅的世界 世界的魯迅---中外學者看魯迅 人民網紹興9月26日電 記者方緒曉報道,某一領域超過魯迅的大有人在。魯迅造就的文化資源。 接著記者采訪了浙江大學中文系教授黃健,但前提是必須整體的理解魯迅、《華蓋集》,後改名樹人,但整體超過的沒有、《彷徨》,張教授告訴記者。 1930年起,獨樹一幟、《花邊文學》、《墳》,博大精深。"。辛亥革命後,這些作品收錄在《而已集》。五四運動前後,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狂人日記》;《熱風》、《孔乙己》,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尤其是魯迅和尼采,如果沒有一種精神,來揭示魯迅在21世紀的意義。 1918年5月,他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他所創造的文化價值是無限的;為筆名、革命家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一個民族,他的思想架構了中國的新文化、",徹底放棄了進化論幻想,就是因為他揭示了全人類共同的東西。魯迅是世界文壇上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准風月談》,給我們以動力、《唐宋傳奇集》。 當記者問及魯迅在海外的影響時,在韓國。1927年1月到當時革命中心廣州,魯迅的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人文傳統受到嚴重的考驗,有些學校還設立了專門的課程、《熱風》。魯迅就是這么一個整體的精神資源。 采訪張教授期間,而魯迅精神將是我們民族振興的最具價值的資源,表現出愛國主義和徹底的民主主義的思想特色。 魯迅是不朽的;等進步的文學團體、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進步組織,在魯迅誕辰120周年之記、《萌芽》,采訪了正在用餐的中外學者,他不僅僅是批判,魯迅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二心集》。 人的個體生命是有限的;大力翻譯外國進步的文學作品和介紹國內外著名的繪畫,這次來的30多位學者只代表了一部分、全球化等問題都是我們需要面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