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學賈三強教授
『壹』 研究唐代文學的著名學者或專家有哪些
清華大學的傅璇琮教授、陝西師范大學的霍松林教授、西北大學的李浩教授、賈三強教授、蘇州大學的羅時進教授等。
『貳』 考研!西北大學!古代文學!求助~~
導師方面,不知道你想要上哪個時期的,明清時期賈三強比較牛,唐宋時期李浩(我內們院長,容主要是唐代詩歌方面,不過他一年到頭不見人,跟了和沒跟一樣)、張文利(主攻宋詞),先秦時期劉衛平(我們副院長),魏晉時期沒有專攻的老師。其他的老師也還好,不過相對就弱一些了。
獎學金方面,西大已經取消公費制度,改為獎學金制度了。一等1萬2,比例是15%,二等好像是9000,比例好像是20%,三等7000,比例記不太清了。
真題的話你可以去西大北區研究生招生辦買呢。
全國排名和競爭情況我倒是不太清楚,不過身在其中感覺西大文學院還是古代文學最強,尤其是唐宋部分,還是很熱門的報考專業的。
我本身就是西大文學院的,希望以上信息對你能有所幫助。
『叄』 題淮南寺的作品鑒賞
詩的起筆突兀,一開始就指出:不論是南去北來,還是北去南來,詩人總是想去就去,想休息就休息,無優無慮,恬然適意。詩的第二句緊承首句寫道:「白蘋吹盡楚江秋。」詩人象是回答說,正是在蕭蕭秋風把白蘋都吹落了的深秋季節才如此這般說來。他身處秋氣瀟殺、萬物凋零的深秋季節,絲毫沒有悲哀凄涼的感覺,反而無優無愁,安然處之。本來,詩人得休便休已經夠灑脫了,再有後一句蕭瑟景象的襯托,就更顯示出超塵脫俗的氣質。在中國歷史上,歷來有「悲秋」的傳統。一到秋天,西風瑟瑟、枯葉飄零,這蕭條凄清的景象極易引發詩人對不如意的人生大興悲嘆之辭。早在戰國時期,楚人宋玉作《九辯》,第一句就嘆道:「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而此詩作者能如此逢秋而不悲,隨遇而安、怡然自得。詩的前兩句在敘述詩人不尋常的舉止的同時也留下了一個問號。
詩的三、四句緊扣首二句之意、「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對愁。」在這里,詩人以道人自比,表現出詩人對閑適味道。飄逸、淡泊無求境界的嚮往。詩人之所以能夠「南去北來休便休」,就是因為他不是見秋生悲的「悲秋客」,而是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的道人。因此,當眾人對秋生悲時,詩人自然無悲可言,「一任晚山相對愁」。此時,作者遠遠望去,楚江兩岸的山脈凄清寥落,像是在颯颯秋風中相對發愁。晚山本來不會悲愁,在超脫淡泊的道人看來,晚山也不會悲愁。只有在悲秋人眼裡,晚山連同周圍的一切才看上去象是都在悲嘆哀傷。在此,詩人沒有直接去寫愁容滿面的「悲秋客」,而是通過「悲秋客」眼裡所看到的秋暮中凄涼悲傷的景物來寫「悲秋客」,這樣寫,更顯示出詩人超然物外的瀟灑飄逸。
程顥是北宋有名的理學家,他這首詩就有些談禪(佛教道理)的味道。但詩人並不是真的那麼曠達,真的能超凡脫俗。其實他寫要「休便休」,恰恰說明他對「南去北來」已經感到疲倦,渴望守著家人過寧靜安逸的生活;他寫「白蘋吹盡楚江秋」,可見他對秋天的到來是敏感的;他寫「晚山相對愁」,恰恰反映了詩人內心深處的憂愁。所以欣賞詩歌,既要看詩歌中的議論,更要看詩歌中所描寫的形象。 西北大學教授賈三強:程顥是宋代的理學家,是講究「自強不息」的,為什麼這首詩反映出隨遇而安,流連忘返的思想呢?不,這首詩不是主張流連忘返,而是不凝滯於物,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當眾人對秋興悲的時刻,能超然物外,不以心為形役,這正是詩人的自強不息處。沒有這個克制工夫就隨波逐浪,流連忘返了。
『肆』 我心中的一所大學
建議你寫西北大學!
西北大學文學院的賈三強教授,有一個理想,那就是有那麼一天,可以中興西北大學的文學院。畢竟對於這個培養出賈平凹、王剛、何西來、雷抒雁……等等一大批文化界名人的地方,它已經沉默了許久。
西北大學經管院的任保平教授的一個願望,就是能夠在西北大學再培養出一批如張曙光、張唯迎、魏傑、劉世錦……那樣的經濟學家。
西北大學考古學的王建新教授,當他提出率先在中國考古界提出「三位一體」的理論時,在他身後,依然是要思考著該讓西北大學,這個曾經是支撐著中國考古界半壁江山的高等學府,如何重新恢復「兩大一院」的聲威。
西北大學的舒德干教授,這個在《自然》、《科學》以第一作者發表10篇論文的大學者,在北京的高校出重金挖他時,他說了一句話:我愛西北大學。
…………
西北大學,這所中國西北最早的國立綜合大學,坐落在西安六百年古老明城牆下,到今天已經走過了105年。
當1901年,西太後慈禧為八國聯軍所累,一夜狂奔幾百里,惶惶乎如喪家之犬從北京城一路逃到13朝古都西安時,她才明白,是應該頒發昭令廢科舉,辦新式學堂,維新變革才能拯救國家的時候了。次年,陝西西安,這個西北重鎮,第一所大學堂就在這樣的救亡圖存的歷史大背景下成立了。第一任校長,當時還是稱呼為總辦,是個清朝光緒朝的進士,叫吳樹棻。10年之後,陝西大學堂正式改名為西北大學,原籍河南沁陽,出生於西安,同盟會成員的張鳳翙大都督,出任西北大學創設會會長,原陝西省法政學堂校長錢鴻鈞則成為西北大學第一任正式校長。
只可惜,在風雨飄盪中的舊中國,也是今日變換大王旗,亂烘烘你方下場,我上場。當張鳳翙因為政見與袁世凱不合被調離陝西後,新來的都督陸建章為了推行袁大總統的命令,其中一條居然是要停辦西北大學。這一停就是10年。等到河南軍閥劉鎮華入主陝西,為收取民心,提出要重辦西北大學時,已經是1924年。僅僅過了兩年,劉鎮華為了恢復自身在陝西的統治,調集十個師的兵力圍困西安達8個月之久,史稱「兩虎守長安」。在這一場古都西安滔天浩劫中,西北大學遭受了滅頂之災,人員傷亡慘重,以至時任校長去上海北京措款時,一去不返,進城的英雄馮玉祥先是把西北大學降格為中山學院,接著又成了一所高級中學。 西北大學兩個源頭之一「陝源」就這樣在軍閥混戰中恢恢湮滅了。 是時已是國共之爭的尾聲,國內大局已定,而此刻的西北大學,距離安定下來剛剛不到三年,就要又面臨一次生死的抉擇。南京的教育部與地方軍政長官胡宗南的電報一封就著一封,要這所西北教育界領軍學府盡速南遷成都。延安方面則派出專人游說,希望西大老師學生們留下來一起建設新中國。楊鍾健有些迷茫,西北大學也有些迷茫,數月之間,遷校與護校之間的爭斗愈演愈烈,校長本人甚至險遭行刺,何去又該何從,校園里兩派之間態度已是涇渭分明之勢。
校長楊鍾鍵最終還是選擇留了,教務長岳劼恆也留了下來……,但是法商學院院長孫宗鈺卻是帶著幾十個學生出走了。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
次年仲夏,史學巨匠侯外廬帶著毛澤東的任命狀和周恩來簽署的政務院委任狀,到西安就任西北大學校長來了。那是西北大學歷史上最好的一個時代,侯外廬頗有大家之氣,兼容並包,禮聘賢士,在他主政下,西北大學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中央教育部考察各地後,號召全國高校要向西北大學學習,西北大學成了當時教育界的一面旗幟,那一刻,西北大學是如此的意氣風發。是中央教育部直屬的14所綜合大學之一不說,各個學科更是大師雲集,主持之人均是當時中國學術界的曉楚之材。除了校內四大院士(當時稱呼為學部委員)如雷貫耳外,在校的其他學術大師也是大名鼎鼎,如歷史系的陳直、陳登原、馬長壽,體育界的王耀東,地理界的傅角今、王成組,文學的張西堂、傅賡生、郝御風,物理的岳劼恆、旺仁壽……
『伍』 西北大學的歷史
西北大學(Northwest University),簡稱"西大",始建於1902年,由清末光緒皇帝御筆硃批設立 ,坐落於古都西安,是國家教育部與陝西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211工程"、"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大學,是中國西北地區歷史最為悠久的高等學府。
西北大學肇始於1902年的陝西大學堂和京師大學堂速成科仕學館。1912年始稱西北大學。1923年改為國立西北大學。1937年西遷來陝的國立北平大學、北平師范大學、北洋工學院和北平研究院等組成國立西安臨時大學,1938年改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1939年復稱國立西北大學。新中國成立後為教育部直屬綜合大學。1950年復名西北大學。1958年改隸陝西省主管。1978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
在長期的發展歷程中,西北大學形成了"發揚民族精神,融合世界思想,肩負建設西北之重任"的辦學理念,匯聚了眾多名師大家,產生了一批高水平學術成果,培養了大批才任天下的傑出人才,享有良好的學術聲譽和社會聲望,被譽為"中華石油英才之母""經濟學家的搖籃""作家搖籃"。
截至2015年5月,學校有太白校區、長安校區、桃園校區三個校區,總佔地面積2360餘畝。有全日制在校生25000餘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6000餘人,外國留學生700餘人 。
『陸』 西北大學現當代文學研究生導師是誰古代文學導師是誰具體詳細些的資料更好。
姜彩燕是現當代的,李浩,李芳民,賈三強是古代的
『柒』 西北大學古代文學考研參考書目
西北大學古代文學實力還是很強的 比較著名的導師 有 李 浩 賈三強 張文利
李芳民 劉衛平
方蘊回華答 成明明
考試試題以往不難 把書看好就可以了 參考書如下
試卷一:中國古代文學史:
1.《中國文學史》,袁行霈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中國文學作品選注》,袁行霈主編,中華書局。
試卷二:文學綜合(二)
1.《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教程》,張少康著,北京大學出版社;
2.《古代漢語》郭錫良著,商務印書館;
3.《文獻學概要》,杜澤遜著,中華書局;
『捌』 賈三強教授是還帶碩士嗎
賈承造 賈福海 賈蘭坡 金玉玕 金振民 樂森璕 李鈞 李崇銀 李春昱 李德仁還隨身帶著一份珍貴的文件,這就是導師給錢三強在法國學習與工作的鑒定。
『玖』 西北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方面的老教授都有哪些,尤其是那些比較有威望的老教授~
先秦兩漢有劉衛平;
魏晉隋唐有李浩、李芳民、孫尚勇;
宋元明清有賈三強、張文利。
『拾』 西北大學文學院的學位點
●中國古代文學 為國務院批準的首批碩士授權點,1988年獲准為陝西省省級重點學科,2003年批准為博士授權點。張西堂、傅庚生、劉持生、宋漢濯、安旗、趙俊玠、薛瑞生、閻琦、費秉勛、房日晰、雷樹田、張懷榮等先生曾為本學科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本學科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三個穩定的研究方向:先秦兩漢文學研究,以《詩經》研究、《史記》研究以及漢賦研究凸顯實力;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學研究,以地域文學、佛教與文學、士族文學等研究最見實力;宋元明清文學研究,以作家、作品的專題、專書研究最有特色。本學科帶頭人為博士生導師李浩教授和李志慧教授,梯隊成員有劉衛平副教授和張文利副教授(博士)、成明明副教授(博士)、方蘊華副教授等。
●中國審美文化史 為歷史學一級學科自主設置的二級博士點,掛靠於文學院。該學科以中國文學、藝術、宗教、民俗、文物等為主要研究對象,重在探討其審美特性、風尚、趣味、流派等,取得了顯著成績。學科帶頭人為博士生導師張弘(普慧)教授、方光華教授、謝陽舉教授等。
●中國古典文獻學 本學科是與中國古代文學攜手發展起來的,2003年獲准為碩士授權點。黎錦熙、高亨、張西堂等先生為本學科最早的奠基者;李雲逸、閻琦、薛瑞生、費秉勛等先生亦為本學科的發展貢獻良多。本學科在古代文獻典籍的輯佚、校勘、注釋,古代作家別集的整理、古代碑刻的收集和釋讀等方面,成績斐然,影響廣泛。博士生導師韓理洲教授、賈三強教授、郝潤華教授、吳敏霞研究員為學科帶頭人,梯隊成員有李芳民教授、孫尚勇副教授(博士後)等。
●文藝學 本學科曾聞名全國,是西部地區文藝學學科的重鎮之一,為國務院批準的首批碩士學位授權點,校級重點學科。20世紀30、40年代,著名文藝理論家楊晦、著名中國文學批評史家羅根澤曾在這里執教。1950年代後,郝御風、劉建軍、張學仁、董丁誠、陳惠欽、張孝評、毛黎村、劉秀蘭等先生都為本學科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本學科在文藝美學、中國古代文論、中西詩論、西方文論、馬列文論、當代文化批評等方面成果累累。學科帶頭人為博士生導師段建軍教授,梯隊成員有袁峰教授、楊立民教授、時曉麗教授(博士後)、吳寶玲教授、趙小雷副教授等。
●中國現當代文學 中國現當代文學為較早批準的碩士授權點。單演義、張華、孟昭燕、蔣樹銘、閻愈新、李魯歌、周健、趙俊賢、劉建勛、魏秀琴、蒙萬夫先生等都為本學科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本學科在魯迅研究、周作人研究以及中國當代文學史、中國當代小說史、中國現代文學思潮史、流派史及陝西當代作家專題研究方面實力雄厚。學科帶頭人為任廣田教授、周燕芬教授、楊樂生教授,梯隊成員有劉應爭副教授、姜彩燕副教授等。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本學科於1998年獲准為碩士授權點。本學科曾在全國有較大影響。石昭賢、雷成德、薛迪之、曹汾、楊昌龍等先生,以其深厚的學術素養與厚重的著述,為本學科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本學科帶頭人為梅小雲教授,梯隊成員有雷武鋒副教授、張娟芳副教授、張青副教授等。
●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 本學科1998年獲准為碩士授權點。吳天惠、馬天祥、邊興昌、郝萬全等先生是本學科的奠基者。本學科在現代漢語、方言研究、漢字規劃研究、辭書編纂、第二語言教學研究等方面,都有突出成績。學科帶頭人為張崇教授、王軍虎教授,梯隊成員有申麗霞副教授、陳敬璽副教授。
●漢語言文字學 本學科曾經楊春霖、張志民、郗政民等知名學者的努力,形成良好的學術傳統。在古漢語詞彙研究、音韻學研究等方面取得可喜的成績,學科帶頭人為趙小剛博導、劉百順教授、沈文君副教授等。
●美學 本學科曾經在劉建軍教授的帶領下經過數十年的努力,已發展成為具有一定實力的學科。在文藝美學、中國美學史、宗教美學、詩歌美學等方面做出了較為出色的成績。學科帶頭人為博士生導師祝菊賢教授,梯隊成員有谷鵬飛副教授。
●電影學 本學科於2003年被批准為碩士授權點,為西北地區唯一的電影學碩士點。本學科已形成了電影理論、中外電影史、影視劇本創作、影視產業管理4個相對穩定的研究方向。尤其是在中國西部電影藝術的探求上,引起了電影學界的廣泛關注。學科帶頭人為張阿利教授、延藝雲教授,梯隊成員有曹小晶副教授、高字民高級工程師、薛凌副教授、郭越副教授、楊欣講師、孫陽助教、趙濤助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