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美國弗大學徐榮祥教授貢獻

美國弗大學徐榮祥教授貢獻

發布時間: 2021-02-18 10:50:20

教授饒毅:我為什麼不建議中國學生上美國頂尖大學

你好,下面是您想要知道的答案,希望對你有幫助,望採納。

導語

很多父母內心希望通過孩子彌補自己在學歷方面的缺失或不足,也有更多華人父母將子女所讀大學的名頭,當作自己身為家長的「畢業證」,而不考慮特定院系對孩子一生可能產生的具體影響。上頂尖大學的本科或研究生院,對於大多數華人來說,或許真的不如去上「次尖」大學或研究生院,能讓自己獲得更好的發展。

來源: 饒毅海外留學政策(ID:fgzhwlx)

01

事實未必有看起來那麼光鮮

一般而言,無論海內外的華人父母,大都簡單地認為上頂尖大學或研究生院只會對子女有好處。這當然是有可能性的,有時也的確會發生。但是,還有另一種可能性,也許發生更頻繁——那就是對於大多數華人的孩子來說,上頂尖學校也可能對其造成影響一生的負面作用。

一般國內的人會覺得這種說法令人驚訝,海外華人中也不流傳這種看法,原因是絕大多數華人並不知道這是事實:因為絕大多數華人或沒進過頂尖院校,或即便進過但也不願對外講出全部事實——特別是不令人喜悅的事實;也因為華人父母經常簡單地迷信,或臆測頂尖大學的好處。

02

什麼是「頂尖」大學?

首先定義「頂尖」。這里說的頂尖意味著至少在前10名,特別是指那些排在前5名之內的大學。從大學來說,公認的頂尖綜合性大學本科包括哈佛、耶魯、普林斯頓、斯坦福,而頂尖的理工科院校也就是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麻省理工學院(MIT)。從研究生來說,頂尖並非僅以學校綜合實力為標准,而通常只在某專業領域做到頂尖的系科。

當然,本文大概基本無用,因為絕大多數的華人,不僅不了解這些學校對他們的孩子實際上意味著什麼,而且也不願去了解。很多父母內心希望通過孩子彌補自己在學歷方面的缺失或不足,也有更多華人父母將子女所讀大學的名頭,當作自己身為家長的「畢業證」,而不考慮特定院系對孩子一生可能產生的具體影響。

⑵ 創立了人體再生復原科學的徐榮祥,究竟是個怎樣的背景

徐榮祥,1958年生,山東沾化人。1978~1982年在青島醫學院北鎮分院臨床醫學系學習。1990年創立美寶國際集團,致力於濕性燒傷療法的發明和推廣普及,同時致力於人類生命再生復原科學研究。現任美寶國際集團董事局主席,北京榮祥再生醫學研究所所長,中華中醫葯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常務理事及燒傷專業委員會第一、二屆主任委員,中國燒傷創瘍科技中心主任,《中國燒傷創瘍雜志》主編,原全國青聯常委,中央國家機關青聯副主席、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創會副會長。為國務院1991年授予的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
徐榮祥發明創立的「燒傷濕潤暴露療法及濕潤燒傷膏」(MEBT/MEBO)1988年獲國家重大科技成果獎,同時,衛生部將濕潤燒傷膏列入國家級新葯,1989年衛生部發出向全國推廣普及濕性醫療技術的通知。1989年,國家科委、新聞出版署批准創刊《中國燒傷創瘍雜志》,將徐榮祥的燒傷創瘍理論及技術作為獨立學科確立下來。1991年,被國家衛生部列人首批十年百項科技成果向全國推廣的十項重大醫葯技術之一。徐榮祥對多個國家的成批特重度燒傷病人進行的成功的治療,使中國的燒傷醫學快速傳播到了世界。
徐榮祥先後獲巴黎國際發明展覽會授予MEBO的特別榮譽證書、美國燒傷受難者基金會授予的「人道主義獎」、泛阿拉伯燒傷整形會議授予的「精英成就獎」、聯合國授予的「國際和平貢獻獎」、阿拉伯國家授予的「科學榮譽獎」。國家科技部、團中央授予「中國十大傑出青年科技創業獎」、民政部授予「愛心捐助獎」等獎項。
2002年以來,徐榮祥教授多次應邀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並做主題演講。他先後在美國、中東、英國、法國、德國、新加坡等國際專業會議上作學術報告和專題演講,受到與會專家學者的好評,美國史丹佛大學專門頒發了演講證書。

⑶ 近20年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的主要貢獻是什麼

貢獻有:社會選擇理論,福利和貧困標準定義,不同匯率制度下的貨幣和財政政策,選擇抽樣原理和方法的發展,將心理學的全面洞察力運用到經濟學研究中,經濟時間序列分析,博弈論,宏觀經濟學。

1、1998年,印度人阿馬蒂亞·森(Amartya Sen)

貢獻:因在社會選擇理論、福利和貧困標準定義、稀缺性研究等福利經濟學若乾重大問題上的貢獻而獲獎。

2、1999年,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教授蒙代爾(robert mondale)

貢獻:對不同匯率制度下的貨幣和財政政策以及最優貨幣區域進行了深入分析。

3、2000年,james j.heckman和macfadden贊揚了heckman

貢獻:對分析選擇抽樣原理和方法的發展和貢獻,以及macfadden對分析離散選擇原理和方法的發展和貢獻。

4、2001年:美國三位教授斯蒂格利茨、斯賓塞和阿克洛夫

貢獻:「信息不對稱市場分析」領域的重要貢獻而獲獎。

2002年:弗農·史密斯和丹尼爾·卡尼曼。

貢獻:將心理學的全面洞察力運用到經濟學研究中,史米斯為實驗經濟學奠定了基礎。

2003年: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恩格爾和英國經濟學家克萊夫·格蘭傑。

貢獻:對經濟時間序列分析的貢獻表示肯定。

7、2004年:挪威經濟學家基德蘭(Finn Kidland)和美國經濟學家普雷斯科特(Edward Prescott)

貢獻:對動態宏觀經濟學的傑出貢獻而獲獎。

8、2005年:以色列希伯來大學數學研究所教授羅伯特·奧曼和馬里蘭大學公共政策學院教授托馬斯·謝林。

貢獻:對博弈論的貢獻而獲獎。

9、2006年: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經濟學教授邁克爾菲爾普斯(michael phelps)

貢獻:對宏觀經濟政策研究的貢獻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該研究旨在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通貨膨脹與其對失業率的影響之間的關系。

10、2007:明尼蘇達大學的Hewitz、芝加哥大學的馬斯金和普林斯頓高級研究中心的邁爾森

貢獻:分享了經濟學獎,奠定了機構設計的理論基礎。

11、2008年:美國學者、普林斯頓大學教授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

貢獻:分析國際貿易格局和經濟活動地區方面所做的貢獻。

⑷ 徐榮祥教授與美國哈佛大學有什麼關系

美國哈佛大學專門為徐榮祥教授成立了一個再生科學系。美國加州有一所公立大學四十萬學生,四萬多的教職員工,在2016年6月正式更名為徐榮祥學院。

⑸ 徐榮祥的人物成就

1989年首次發表了在用一種植物葯治療的燒傷創面上,發現了皮膚中的一種具有生長活躍細胞可使深度燒傷創面無疤痕癒合的文章。
1990年美國《新聞周刊》專題采訪報道燒傷再生醫療技術。
1990年創立美寶國際集團,致力於濕性燒傷療法的發明和推廣普及,同時致力於人類生命再生復原科學研究。
2000年8月,中國燒傷創瘍雜志第三期,以中英文系列報道了皮膚原位幹細胞再生復制皮膚器官的詳細研究。
2000年國際幹細胞研究網,報道了中國皮膚組織變為角蛋白十九型幹細胞的研究新聞。
2001年2月,徐榮祥在美國夏威夷國際會議上作了組織細胞轉變幹細胞而後再形成各組織器官的專題學術報告。
2001年徐榮祥向美國和歐洲、日本、中國等國家申報了將體細胞在體外和體內培養為幹細胞並形成組織器官的專利平台,在專利依法公布後,相關國專利局網站均公開研究資料而獲得著作權。
2002年10月,徐榮祥在美國召開的「世界幹細胞與再生醫學大會」上,作為十個演講人之一向大會作「組織潛能再生細胞再生組織器官」專題報告。
2003年徐榮祥相繼在新加坡等國召開的幹細胞國際會議和世界皮膚學大會上作相關用組織細胞變為幹細胞的學術專題報告。
2004年世界著名醫學、生物學文獻出版社KARGER,正式出版徐的再生醫學英文專著《燒傷再生醫學與療法》,公布了組織細胞變為幹細胞以及形成組織器官的圖譜及詳細的使用方法。
2005年至2006年間,徐獲得美國體外培養組織細胞變幹細胞並形成組織器官、原位再生組織器官、相關再生醫學的多項專利權。
2007年8月,徐在北京用中英文發布了206個組織器官克隆和轉變癌細胞研究承諾兌現的研究報告。
2010年12月22日消息,美國著名的《自然》雜志刊登了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的科學家利用多能幹細胞體外克隆腸器官組織的科學研究報告,世界各媒體也報告了這一新聞,將其稱為「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實現幹細胞克隆組織」,其科學研究報告的內涵如何。
2012年5月25日,首屆國際燒傷創瘍學術會議在江蘇南通召開。徐榮祥首次正式公布人體再生復原科學體系,他稱高等動物具有再生功能,人人都有返老還童的再生機制,人類生命長度為300年。
2013年8月28日,徐榮祥「潛能再生細胞及其培養方法」獲得中國專利授權。
徐榮祥發明創立的「燒傷濕潤暴露療法及濕潤燒傷膏」(MEBT/MEBO)1988年獲國家重大科技成果獎,同時,衛生部將濕潤燒傷膏列入國家級新葯,1989年衛生部發出向全國推廣普及濕性醫療技術的通知。1989年,國家科委、新聞出版署批准創刊《中國燒傷創瘍雜志》,將徐榮祥的燒傷創瘍理論及技術作為獨立學科確立下來。1991年,被國家衛生部列人首批十年百項科技成果向全國推廣的十項重大醫葯技術之一。徐榮祥對多個國家的成批特重度燒傷病人進行的成功的治療,使中國的燒傷醫學快速傳播到了世界。
徐榮祥先後獲巴黎國際發明展覽會授予MEBO的特別榮譽證書、美國燒傷受難者基金會授予的「人道主義獎」、泛阿拉伯燒傷整形會議授予的「精英成就獎」、聯合國授予的「國際和平貢獻獎」、阿拉伯國家授予的「科學榮譽獎」。國家科技部、團中央授予「中國十大傑出青年科技創業獎」、民政部授予「愛心捐助獎」等獎項。
2002年以來,徐榮祥教授多次應邀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並做主題演講。他先後在美國、中東、英國、法國、德國、新加坡等國際專業會議上作學術報告和專題演講,受到與會專家學者的好評,美國史丹佛大學專門頒發了演講證書。
2013年「GOLDEN BIATEC」 國際獎頒獎典禮和全球在線演講儀式在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瓦舉行。美寶國際集團董事局主席、北京榮祥再生醫學研究所所長、人體器官再生復原科學發明創立人徐榮祥教授因發明「器官再生科學及其路線和方法」而獲得該獎。
2015年10月29日,由中國著名生命科學家徐榮祥教授創立的北京美寶燒傷創瘍研究所發起「徐榮祥再生生命公益基金」在北京成立。 2007年9月13日,美寶國際集團董事局主席徐榮祥在做客騰訊網時稱:「我的確成功克隆出超過206個人體組織器官,並且已經公布了所有的實驗圖片,請相關科學家們和專業的人士一定要重視這些資料,如果你們發現這是編造的,就讓我遺臭萬年」。
徐榮祥還介紹說,他所研究的組織器官與我們平時所說的器官不一樣,人是由細胞組成的,人的最大體是一個整體,人的最小體是細胞生命體。細胞先是連接在一起組成了一個組織,然後才組成器官。比如一個人得了心臟病死了,並不是說心臟壞了,而是心臟中的某個組織器官壞了,所以才導致死亡。
「如果指頭意外斷掉,利用組織器官研究可以再生出來」徐榮祥說:「我們現在完成的水平是達到你只要斷一節,留一個骨頭就長出這一節。但長不了第二節、第三節。人體的骨頭是206塊,它最老的祖宗一下子生了206個孩子,兄弟之間互相不能代替,不是一個生命體。所以說,用第一節的骨頭長不出第二節、第三節,目前能夠長到兒子那一輩,上一輩將來怎麼解決,是下一步科學家在探索,我們現在只能到這一步了」。
徐榮祥曾經公開宣布,由他所領導的研究團隊成功克隆出超過206個人體組織器官。
徐榮祥說,之前對他器官克隆研究批評、質疑者可以「閉嘴了」。 憂的則是美日科學家在國際權威科學雜志上發表人體皮膚細胞誘導成類似胚胎幹細胞相關研究報告中,均未註明其研究引用徐榮祥很早之前即已公開發布過的體細胞誘導成組織幹細胞再進行器官克隆的成果,而且「隻字未題」,「這太不像話了,也太欺負人了」,徐榮祥對美日同行這種不尊重他人成果的做法相當惱火。
徐榮祥對媒體說,雖然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尊重事實,事實是美日科學家不久前才發表的體細胞誘導成幹細胞研究成果,具體方法雖不同,但通過體細胞轉化為組織幹細胞再進行器官克隆的思路,卻是徐榮祥最早提出的。徐認為,美日科學家發表論文中隻字不題自己最早提出的相關科研思路,顯然侵犯了他的榮譽權,這既違背科學事實,也違反基本科學准則,犯了科技界的一個大忌。
為此,徐榮祥發布聲明以正視聽,他在聲明中說,「近些天,美國和日本等世界各國的主流媒體紛紛報道『將人體細胞誘導成成體多潛能幹細胞(iPS:In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的研究成果,稱是人類生命科學新的里程碑。我作為人類的一分子也為此感到高興,也為他們用病毒及因子誘導的方式實現體細胞轉變幹細胞的研究成果表示贊揚。但當我看到其中應用了中國早已報告的研究思路而沒有標明時,又為中國為人類貢獻的榮譽和權利被侵犯而感到不平,因美日的相關科技人員,在報告研究論文中,沒有標明引用中國人創立發明的『將組織細胞誘導為多功能幹細胞』的早已公布的文獻。將體細胞誘導成具有『成體多潛能幹細胞』並形成組織器官的研究是我早在2002年前就發布、出版和申報了多國專利、並已獲得了美國專利權的研究成果文獻,這在國內外同行業學術界早已是公知的。可美日的研究報告者、特別是評論者,故意置中國人的研究成果於不顧,稱他們開創了生命科學的里程碑。我認為作為科學研究者,不標明他人成果的行為違反了基本的科學准則,誤導了美國、日本等世界各國的媒體。」
徐榮祥表示,作為抗議美日同行侵犯其榮譽權的第一步,他先通過媒體發表聲明以正視聽,呼籲美日相關科學家尊重科學事實並道歉,如果美日相關當事人沒有反應,第二步將在美國舉行一場體細胞誘導轉化組織幹細胞的新聞發布會,讓全世界同行了解事實,若美日相關侵權科學家仍置若罔聞,他將就此訴諸法律,通過法律手段來解決問題。

⑹ 徐榮祥教授上過哈佛大學名人牆嗎

這個啊,他是唯一一個被美國哈佛大學掛在名人牆上的中國科研教授。

⑺ 為美國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華人華僑及其事跡

美籍華人 楊振寧 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籍華人 李政道 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籍華人 丁肇中 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籍華人 朱棣文 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籍華人 崔 琦 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籍華人 李遠哲 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
美籍華人 高行健 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

諾貝爾獎自1901年頒發以來,共有六位華人獲諾貝爾科學獎,他們分別是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和崔琦 。

1957年,李政道和楊振寧因「發現宇稱原理的破壞」而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1976年丁肇中因「發現一類新的基本粒子」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86年李遠哲因「發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詳細了解化學反應的過程成為可能,為研究化學新領域—反應動力學作出貢獻」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97年朱棣文因「發明了用激光冷卻和俘獲原子的方法」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998年,崔琦與德國的霍斯特·斯托爾默和美國的羅伯特·勞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學研究做出的重大貢獻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簡介
楊振寧,安徽省合肥縣人,民國十一年八月二十二日出生。
一九二八年就讀廈門國小、一九三三年就讀北平崇德中學、一九三八年插班昆明昆萬中學高中二年級、一九四二年西南聯大畢業、一九四四年西南聯大研究所畢業、一九四五年在西南聯大附中教學後赴美、一九四八年夏完成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一九四九年秋天普林斯頓大學研究、一九五七年獲諾貝爾物理獎、一九五八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一九六五年應紐約州立大學校長托爾邀請籌備創立石溪分校研究部門、一九六六年離普林斯頓赴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主持物理研究所,擔任教授至今。楊氏於一九三八年以高二的同等學歷,考取當時由清華、北大、南開三個大學合並的西南聯大的化學系,後來改念物理系。
一九五七年,和李政道合作推翻了愛因斯坦的「宇稱守恆定律」,獲得諾貝爾物理獎學金。他們這項貢獻得到極高評價,被認為是物理學上的里程碑之一。盡管他們早已入了美籍,但也是「美籍華人」,消息傳來,中國人無不引以為傲。楊氏也是以曾經接受中國文化的薰陶為自傲的,那年他們在接受諾貝爾獎金的時候,由他代表致辭,最後一段,他說:「我深深察覺到一樁事實,這就是:在廣義上說,我是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產物,既是雙方和諧的產物,又是雙方沖突的產物,我願意說我既以我的中國傳統為驕傲,同樣的,我又專心致於現代科學。

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簡介

一九四五年的春天,忽然有一個胖胖的,十幾歲孩子來找我。拿了一封介紹信。信是一九三一年我初到密其根大學遇見的梁大鵬兄寫的。梁不習物理,十幾年未通音訊了,不知怎樣會想起我來。他介紹來見我的孩子叫李政道。他原在宜山浙江大學,讀過一年級,因為日軍逼近宜山,他便奔去重慶。他的姑姑認識梁,梁便介紹李來昆明見我。那時是學年的中間,不經考試,不能轉學,我便和聯大教二年級物理數學課程的幾位先生商量,讓李去隨班聽講考試,如他合格,則候暑假正式轉學入二年級時,可免他再讀二年級的課程。其實這不過是我自己以為合理的辦法,並未經學校正式承認許可的
李應付課程,綽有餘裕,每日都來我處請我給他更多的閱讀物及習題。他求知心切,真到了奇怪的程度。有時我有風濕痛,他替我捶背。他幫我作任何家裡的瑣事。我無論給他甚麼難的書和題目,他很快的做完了,又來索更多的。我由他的作問題的步驟,很容易的發現他的思想敏捷,大異尋常。老實的說,在此後的一年中,我因為自己的問題——冠世(吳博士之夫人——編者)的卧病;每日的買菜,升爐,煮飯;物價的日日上漲,實在沒有心緒來預備許多的參考書和題目給他。好在他的天資高,亦不需我的講解。
一九四五年,曾昭掄先生忽然來找我,說軍政部部長陳辭修先生、次長俞大維先生,想約我和華羅庚談談為軍政部計劃些科學工作事。我和曾雖是同事十年多,華亦六七年,但都無深交。陳俞二先生,更從未晤面。我所習的物理,亦與實用無關。但想想,去談談亦無礙。於是和華去渝,先後見俞、陳二先生。
陳俞二先生想知道怎麼計劃,以有助國防的科學工作機構的意思。我即想了幾日,擬就一建議,以為我國人材缺乏,任何計劃,必須從根做起,即是:(1)成立研究機構,培植各項基本工作人材,(2)初步可派物理,數學,化學人員外出,研習觀察近年來各部門科學進展情形,擬一具體建議,計劃籌建一研究機構,並即時選送優秀青年數人出國,習物理、數學等基本科學。
我擬寫的建議,陳俞二先生考慮後,以為可行,即令華和我負責數學及物理二部門。我們並建議請曾昭掄負責化學部門。
返昆明後,我告冠世一切經過。談到推選青年習物理者二人時,冠世和我皆不猶疑的決選李政道。當時在西南聯大的研究生及助教中,天賦勤奮未有如李的(楊振寧已考取清華留美;黃昆考取中英庚款留英)。
李政道表示,雖然他在吳大猷門下只有一年二個月的時間,但卻是他一生中獲益最多的時期。他說,我從吳師學到的不僅包括人格的涵養,最重要的是學到對知識的『忠誠』(dedication)。然而對這樣一段重要過程,李政道卻談得不多。因為他認為,我與吳師的關系很長,不是一句可以說得完的,否則也就不重要了。他承認,吳大猷是影響他最深遠的一位師長。

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簡介

1936年1月27日出生於美國,3個月後隨父母回到中國。
1956年到美國密西根大學,在物理系與數學系學習。
1960年獲碩士學位。
1962年獲博士學位,在瑞士歐洲核子中心工作一年。
1964年起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工作。
197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朱棣文簡介
瑞典皇家科學院1997年10月15日宣布,本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美國斯坦福大學物理教授朱棣文、美國標准與技術研究所的菲利普斯和法國學者科昂.塔諾季,以表彰他們發明了用激光冷卻進行低溫下俘獲原子的方法。這是繼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和李遠哲之後又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美籍華裔科學家,也是華人4次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崔琦簡介

瑞典皇家科學院九八年十月十三日宣布,把一九九八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德國科學家霍斯特·斯托爾默、美籍華人科學家崔琦和美國科學家羅伯特·勞克林,以表彰他們為量子物理學研究做出的重大貢獻。崔琦是香港培正中學的畢業生。
瑞典皇家科學院十三日在斯德哥爾摩發表的新聞公報說,斯托爾默教授和崔琦教授在一九八二年對在強磁場和超低溫實驗條件下的電子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在這種條件下大量相互作用的電子可以形成一種新的量子流體,這種量子流體具有一些特異性質。
一年之後,勞克林教授對他們的實驗結果做出了解釋。在這一發現的基礎上,科學家又陸續作出一些重大發現。公報強調說,這三位科學家的成果是量子物理學領域內的重大突破,它為現代物理學許多分支中新的理論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崔琦和斯托爾默在一九八二年對在強磁場和超低溫實驗條件下的電子進行了研究。他們將兩種半導體晶片砷化鎵和砷氯化鎵壓在一起,這樣大量電子就在這兩種晶片交界處聚集。他們將這種晶片結合體放置在僅比絕對零度高十分之一攝氏度(約攝氏零下二百七十三度)的超低溫環境中,然後加以相當於地球磁場強度一百萬倍的超強磁場。他們發現,在這種條件下大量相互作用的電子可以形成一種新的量子流體,這種量子流體具有一些特異性質,比如阻力消失、出現幾分之一電子電荷的奇特現象等。一年之後,勞克林教授對他們的實驗結果做出了解釋。在這一發現的基礎上,科學家又陸續作出一些重大發現。
電子量子流體現象的發現是量子物理學領域內的重大突破,它為現代物理學許多分支中新的理論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今年四月,崔琦因此獲得美國著名的弗蘭克林獎。
崔琦在互聯網自己開設的網址上稱,他的主要學術興趣是研究金屬和半導體中電子的性質。他的這些研究將可應用於研製功能更強大的電腦和更先進的通信設備。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之一的崔琦,一九三九年生於中國河南省,五十年代到香港接受教育,一九五七年在培正中學畢業,隨後到美國繼續深造,一九六七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獲物理學博士學位,此後到貝爾實驗室工作,一九八二年至今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目前他從事電子材料基本性質等領域的研究。崔琦的妻子是美國人,他們有兩個女兒。
在美國,據新華社引述崔琦教授來自中國的學生李濟群等人介紹,崔琦為人隨和,但對學生要求非常嚴格。他思維敏銳,在師生中威望很高。十三日清晨崔琦像往常一樣來到學校,當大家向他表示祝賀時,他像平常那樣微微一笑,只說了句「謝謝」就躲了起來。據介紹,崔琦非常關心祖國,經常與中國學生談論祖國的發展情況。

1986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李遠哲簡介

李遠哲(Yuan Tseh Lee),公元1936年11月29日生於中國台灣省新竹市,先後就讀於新竹國民小學、新竹中學;1959年畢業於台灣大學化學,1961年在台灣清華大學原子科學研究所考獲碩士學位。
1962年赴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在化學系讀博士班。1965年獲得博士學位後,加入勞倫斯.柏克萊實驗室,跟布魯士.馬亨教授做博士後研究,1967年轉到哈佛大學繼續博士後研究。1968年,受聘於芝加哥大學,任化學系助理教授,1971年任副教授,1973年任教授。1974年以後在柏克萊加州大學化學系任教授,同時擔任勞倫斯.柏克萊實驗室高級主任研究員。1979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80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94年被聘為中央研究院院長。
李遠哲主要從事化學動態學的研究,在化學動力學、動態學、分子束及光化學方面貢獻卓著。分子束方法是一門新技術,1960年才開始試驗成功,交叉分子束方法起初只適用於鹼金屬的反應,後來由李遠哲在1967年同赫休巴赫(D. R. Herschbach)教授共同研究創造,把它發展為一種研究化學反應的通用的有力工具。此後十多年中,又經李遠哲將這項技術不斷加以改進創近,用於研究較大分子的重要反應。他所設計的「分子束碰撞器」和「離子束碰撞器」,已能深入了解各種化學反應的每一個階段過程,使人們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學反應的每一個階段過程,使人們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學反應所出現的各種狀態,為人工控制化學反應的方向和過程提供新的前景。
李遠哲曾獲得美國化學學會的哈里遜豪獎、彼得.德拜物理化學獎、美源都的勞倫斯獎、美國國家科學獎、英國皇家化學佰法拉第獎和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等。此外,李遠哲獲得各國學術團體、大學授予之榮譽博士、榮譽教授、榮譽講座、傑出校友等榮譽名銜數十項。
李遠哲教授雖然科研、教學工作繁重,仍積極投入社會服務,參與國際學術團體、美國聯邦政府、加州州政府、加州大學的多種委員會咨詢工作。李遠哲始終關心家鄉祖國的科學與教育的發展,近十年來每年回國多次,奔波於海峽兩岸,主持學術講習,參加學術會議,尤其對中央研究院原子分子研究所的籌建,注入大量心血。1994年元月,李遠哲回國接受中研院院長之重擔,同時決定放美國國籍,全力投入推動國內科研的發展,體現出他濃郁的愛鄉情懷與無私奉獻的品格。

在1946年,亞利桑那州的鄧悅寧(Wing F. Ong)成了被選入美國州議會的第一位華人州議員。

當夏威夷於1959年正式成為美國的一個州時,鄺友良(Hiram Fong)當選為美國國會的參議員。這也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華人參議員。

70年代以後,華裔婦女江月桂(March Fong Eu)成了加州的州務卿,是當時美國大陸上當選官員中職位最高的華人。

80年代又有華裔吳仙標當選為特拉華州副州長,陳李琬若當選為加州蒙特雷·帕克市的副市長。吳家瑋成了舊金山州立大學的第一位華裔校長,田長霖擔任了伯克利加州大學的第一位華裔副校長職務。

⑻ 哪個語言學家對文化和語用學有卓越貢獻

顧炎武(1613-1682),原名絳,字忠清。明亡後改名炎武,字寧人,亦自署蔣山佣。學者尊為亭林先生。江蘇崑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他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曾參加抗清斗爭,後來致力於學術研究。晚年側重經學的考證,考訂古音,分古韻為10部。著有《日知錄》、《音學五書》等,他是清代古韻學的開山祖,成果累累; 他對切韻學 也有貢獻,但不如他對古韻學貢獻多。顧亭林學術的最大特色,是一反宋明理學的唯心主義的玄學,而強調客觀的調查研究,開一代之新風,提出「君子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詩文而已,所謂雕蟲篆刻,亦何益哉?」
王力先生(1900-1986)字了一,廣西博白人。中國現代語言學的奠基人之一。早年貧寒輟學,在家自學。1924年赴上海求學,1926年考入清華國學研究院,師從梁啟超、趙元任等,1927年赴法國留學,1932年獲巴黎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後返國,先後在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嶺南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等校任教授,並先後兼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中國文學改革委員會委員、副主任,中國語言學會名譽會長,全國政協第四、五、六屆委員,第五、六屆常務委員等職。
呂叔湘(1904-1998)江蘇省丹陽人。呂叔湘先生是中國語言學界的一代宗師,70多年以來一直孜孜不倦地從事語言教學和語言研究,涉及一般語言學、漢語研究、文字改革、語文教學、寫作和文風、詞典編纂、古籍整理等廣泛的領域。
丁聲樹(1909-1989)語言學家。號梧梓。河南省鄧縣人。1932年自北京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後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44~1948年在美國考察。1952年後一直在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1977年改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任研究員,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會委員、中央推廣普通話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普通話審音委員會委員、《中國語文》雜志主編、1959~1964年中國政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1964年和1978年第三、第五兩屆全國人大代表。丁聲樹在語言文字領域奮斗近半個世紀,研究范圍很廣,在漢語語法、漢語音韻、漢語方言、古代漢語及詞典編纂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
潘悟雲(1943-),中國語言學家,浙江瑞安人。漢語音韻學的專家。 1943年3月出生。1982獲復旦大學文學碩士學位。1993年從溫州師范學院調上海師范大學工作,同年評為現代漢語博士生導師,並任該博士點負責人, 1999年任上海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社聯)副主席,上海社聯語言研究中心主任。1986年以後多次應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威斯康辛大學、奧斯陸大學、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大學、科技大學的邀請講學、研究和學術訪問。
周有光,原名周耀平,1906年生於江蘇常州。經濟學教授,傑出的語言文字學家。提出漢字效用遞減率、漢字聲旁的有效表音率,闡述整理漢字的四定原則(定形、定音、定序、定量)。倡導研究現代漢字學;在上海師大、華東師大、北京大學先後開設現代漢字學課程。提倡比較文字學的研究,在世界文字發展史中理解漢字的歷史地位;提出六書有普遍適用性、文字三相分類法;對人類文字的發展規律進行新的探索;清華大學等校採用作為教材。
陸志韋(1894-1970)語言學家、心理學家。別名陸保琦,浙江省吳興縣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還曾經任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籌備委員會主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委員、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委員等。他在語言學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音韻學,現代漢語的詞彙、語法及文字改革等幾個領域。
陸儉明,男,1935年生,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國際著名語言學家。主要從事現代漢語語法研究。著有《陸儉明自選集》、《現代漢語句法論》、《八十年代中國語法研究》、《現代詒語語法研究教程》、《陸儉明選集》、《現代漢語虛詞散論》等。 工作單位:北京大學中文系 所在教研室:現代漢語、研究領域:現代漢語 研究方向:現代漢語句法、現代漢語虛詞、對外漢語教學、中文信息處理以及中學語文教學等方面。國際中國語言學學會會長、世界漢語教學學會會長(曾任)。 諾姆·喬姆斯基,美國當代最著名的語言學家、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結構生成語法的奠基人,深刻影響了語言學、哲學、心理學和計算機科學等;同時也是當代西方知識分子反對霸權主義的泰斗性人物,撰寫了大量政論文章和著作,每當國際政治格局發生重大變動時,西方知識分子常常「仰望喬姆斯基」,而他也屢屢在這些時刻做出標志性發言。「9· 11」後喬姆斯基接受了幾乎世界所有著名媒體的專訪,而他在大學的演講也吸引了數百米的領票隊伍。

布龍菲爾德(Leonard Bloomfield,1887-1949),美國語言學家。布龍菲爾德的早期著作是出版於1914年的《語言研究導論》,立足於心理學來闡釋語言。1933年他的最有影響的著作《語言論》出版。這時,他已從構造心理學轉到行為主義心理學。他在該書中提出了美國結構語言學派研究語言的基本原則和描寫語言結構的總框架,如區分粘附形式和自由形式、關於直接成分的分析、配列學說等等。他的語言觀在20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對大多數美國語言學家的態度和看法起著支配作用,一大批語言學家聚集在布龍菲爾德語言學的大旗之下,形成了一個布龍菲爾德學派。在美國語言學史里,有人把1933--1950年稱為布龍菲爾德世紀,可見布龍菲爾德在美國語言學界的崇高地位和巨大影響。布龍菲爾德還致力於理論的應用,特別是外語教學。20世紀20年代初,他編寫了一套英語教科書和德語初級教科書。二戰期間,編寫了《外語實地調查簡明指南》。1945年,他為美國國防部編的《俄英詞典》寫了俄語語法簡介。布龍菲爾德是美國語言學會的發起人,曾任主席職位。此外他也是美國其他一些著名學會的會員,還擔任過國際語言學家常設委員會的委員,曾經是國際語音協會和丹麥皇家科學院的會員。
愛德華·薩丕爾(Edward Sapir)美國語言學家。弗斯(J· R·Firth)是英國的第一位語言學家。他接受了「語言環境」的思想並發展成語言研究中的「系統」思想。「系統」思想後來成為英國語言學的一個主要特徵。
瑞士語言學家費爾迪南·德·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 1857-1913)是現代語言學的重要奠基者,也是結構主義的開創者之一。他被後人稱為現代語言學之父,結構主義的鼻祖。《普通語言學教程》(Cours de Linguistique Generale)是索緒爾的代表性著作,集中體現了他的基本語言學思想,對二十世紀的現代語言學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由於其研究視角和方法論所具有的一般性和深刻性,書中的思想成為二十世紀重要的哲學流派結構主義的重要思想來源。

⑼ 華裔諾貝爾獎獲得者雀琦的獲獎領域,獲獎時間,主要貢獻是什麼

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崔琦簡介

瑞典皇家科學院九八年十月十三日宣布,把一九九八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德國科學家霍斯特·斯托爾默、美籍華人科學家崔琦和美國科學家羅伯特·勞克林,以表彰他們為量子物理學研究做出的重大貢獻。崔琦是香港培正中學的畢業生。
瑞典皇家科學院十三日在斯德哥爾摩發表的新聞公報說,斯托爾默教授和崔琦教授在一九八二年對在強磁場和超低溫實驗條件下的電子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在這種條件下大量相互作用的電子可以形成一種新的量子流體,這種量子流體具有一些特異性質。
一年之後,勞克林教授對他們的實驗結果做出了解釋。在這一發現的基礎上,科學家又陸續作出一些重大發現。公報強調說,這三位科學家的成果是量子物理學領域內的重大突破,它為現代物理學許多分支中新的理論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崔琦和斯托爾默在一九八二年對在強磁場和超低溫實驗條件下的電子進行了研究。他們將兩種半導體晶片砷化鎵和砷氯化鎵壓在一起,這樣大量電子就在這兩種晶片交界處聚集。他們將這種晶片結合體放置在僅比絕對零度高十分之一攝氏度(約攝氏零下二百七十三度)的超低溫環境中,然後加以相當於地球磁場強度一百萬倍的超強磁場。他們發現,在這種條件下大量相互作用的電子可以形成一種新的量子流體,這種量子流體具有一些特異性質,比如阻力消失、出現幾分之一電子電荷的奇特現象等。一年之後,勞克林教授對他們的實驗結果做出了解釋。在這一發現的基礎上,科學家又陸續作出一些重大發現。
電子量子流體現象的發現是量子物理學領域內的重大突破,它為現代物理學許多分支中新的理論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今年四月,崔琦因此獲得美國著名的弗蘭克林獎。
崔琦在互聯網自己開設的網址上稱,他的主要學術興趣是研究金屬和半導體中電子的性質。他的這些研究將可應用於研製功能更強大的電腦和更先進的通信設備。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之一的崔琦,一九三九年生於中國河南省,五十年代到香港接受教育,一九五七年在培正中學畢業,隨後到美國繼續深造,一九六七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獲物理學博士學位,此後到貝爾實驗室工作,一九八二年至今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目前他從事電子材料基本性質等領域的研究。崔琦的妻子是美國人,他們有兩個女兒。
在美國,據新華社引述崔琦教授來自中國的學生李濟群等人介紹,崔琦為人隨和,但對學生要求非常嚴格。他思維敏銳,在師生中威望很高。十三日清晨崔琦像往常一樣來到學校,當大家向他表示祝賀時,他像平常那樣微微一笑,只說了句「謝謝」就躲了起來。據介紹,崔琦非常關心祖國,經常與中國學生談論祖國的發展情況。

⑽ 徐榮祥教授發現了什麼

徐榮祥教授根據2009年獲得諾貝爾獎的三位美國科學家發現染色體端粒是生命的記錄儀,並由此徐榮祥教授驗證了人類再生生命300年的吻合。

熱點內容
大學老師張彥 發布:2025-08-17 09:01:29 瀏覽:407
5月份雲南師范大學作息時間 發布:2025-08-17 09:01:26 瀏覽:151
中國人民大學2017年博士復試名單 發布:2025-08-17 08:59:48 瀏覽:472
山東財經大學新生報到時間 發布:2025-08-17 08:55:59 瀏覽:486
南京大學附屬中學老師 發布:2025-08-17 08:55:52 瀏覽:140
浙江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名單 發布:2025-08-17 08:48:48 瀏覽:221
上海大學好老師 發布:2025-08-17 08:39:28 瀏覽:244
北京大學2016研究生推免錄取名單 發布:2025-08-17 08:35:56 瀏覽:873
醫學信息學大學教授 發布:2025-08-17 08:31:34 瀏覽:155
同濟大學蔣明鏡教授怎麼樣 發布:2025-08-17 08:22:53 瀏覽: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