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眼鏡復旦大學教授
① 復旦大學:配眼鏡在哪個店最合適
經過對比寶島眼鏡店,服務態度很好,眼鏡質量也好。價錢是貴了一些,不過對於度數不太高的朋友,還可以接受。而且最近還有活動,配眼鏡送鏡框的。
② 復旦大學教授工資單來了,收入不低,會有多少人「眼紅」
上海復旦大學教授曬工資,讓我們更能清楚地了解到大學教授的收入情況,滿足了我們的好奇心。在我心目中,復旦大學教授的工資都很高,特別是那些搞科研的教授,我覺得他們一年的工資收入相當於普通人工作一輩子。從這份工資表上來看,這應該是一個4級教授的工資單,月收入1萬左右,這個工資並不算高,不知道他們的年終獎怎麼樣?如果有10萬到20萬的年終獎,大學教授的工資還算可以。
大學教授的工資,有的是年薪制,上百萬年薪的都有,關鍵要看是什麼崗位,不能以個別情況來看待教授的工資。工資越高的大學教師,給社會帶來的財富也越多,這是合情合理的酬勞制度。
工資,關乎到每個行業,每個個體最直接的利益,工資的每一次變化都會引起大家的議論,復旦大學副教授這一次曬出工資單其實也反映了大家的共同心理:付出和回報應該成正比。
只有和付出相匹配的回報才能夠調動大家的積極性,也才算是對每個人付出勞動的尊重。
③ 現在中國平均100個人里有多少帶眼鏡的
北京醫科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所長季成葉教授日前透露;「中國的學生近視發病率在全世界的排名,已從1998年的第4位,上升為第2位了!」
「中小學生近視絕大多數是因在晚上燈光下看書,致使眼睛長期處於疲勞狀態造成的,而真正的遺傳性近視只佔全部近視的55%左右。」這是記者日前從中國少年兒童活動中心得到的研究結果。
據披露,兒童近視的發病率在中國逐年上升,正嚴重危害少年兒童的健康。中國兒童近視率在70年代中期還較低,約佔15%至20%。但現在自小城鎮、中等城市到大城市有逐步上升的趨勢,並且明顯從兒童高齡組向低齡組發展。
「我們在1萬多名中小學生視力下降者中發現,近視佔70%至80%。」據對4個城市高中三年級學生的調查表明,近視發生的比例由70年代的15%左右,發展到90年代末的55%,甚至80%左右。這說明中國近視發病率上升之快,已到了全社會必須關注和採取措施的時候了。值得重視的是,進入90年代,中國大城市的高中學生近視發病率已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即50%至60%,僅次於日本相同學生群體的發病水平。
隨著中國相當數量的城市和農村經濟迅速發展,生活不斷改善,多數家庭正從溫飽型向小康型過渡。與此同時,社會競爭的加劇也滲透到學校的教育領域,使得學生負擔增加,造成學生患近視的比例日益上升。
專家指出:兒童近視將影響中國高素質人才職業的篩選,縮小不少特殊職業人員的選取范圍。這一結果將是對實現中國二十一世紀健康目標的嚴重挑戰
④ 上海復旦大學眼鏡店哪裡最好
復旦大學南區裡面就有,配一副也只要一兩百塊
⑤ 上海復旦大學配眼鏡哪裡比較劃算的
看你喜歡什麼眼鏡了?有進口的有國產的,價位肯定不一樣了啊!
最主要的還是要選擇自己喜歡的類型,我覺得loho眼鏡還可以,
不但價錢合適,戴著也舒適!
⑥ 復旦大學哪裡有配眼鏡的地方
北區門口一條街上,有兩家,不貴,現場驗光
⑦ 戴過眼鏡的眼睛如何恢復正常
激光手術需要10年的臨床試驗才能有結果,現在正在試驗階段,還沒被證實,所以你要慎重考慮。
近視眼手術不可能「根治」近視
專家呼籲進一步加強廣告監管
去年一年,全國至少有50萬人接受了準分子近視眼手術。這是不是意味著「中國又少了50萬近視眼患者」呢?專家的回答是否定的。
趙家良教授指出,現階段對近視眼的所有治療方法,都屬於「對症」治療,而不是「對因」治療,準分子激光術只能「矯正視力」,而不能「根治」近視。每一個已經或即將接受準分子激光手術的患者都應當明確:手術只能讓你摘掉眼鏡,並不能改變你是近視眼的本質。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術前近視1000度,術後裸眼視力達到1.0,不用戴眼鏡,雖然表面看起來和正常人無異,但你的眼內結構、視網膜還是原先的高度近視狀態,所有高度近視可能發生的並發症,如青光眼、視網膜脫離等,都有可能發生,切莫因為不需要戴眼鏡了,而忽略用眼衛生,忽略對眼睛的保護。
而且,準分子激光手術並不是誰都能做的。以下情況的患者不宜做:年齡在18歲以下的少年兒童近視眼患者(因其眼屈光系統未發育定型);近視度數不穩定,近年仍有逐年加深趨勢者;眼部有活動性病變(如炎症、青光眼、嚴重乾眼症等)者;角膜中央厚度小於450微米者;有其他嚴重眼病(如圓錐角膜等)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瘢痕體質及嚴重糖尿病的患者。另外,近視度數在1600度以上者,準分子激光手術不作為矯治近視的首選方法。
「視覺質量是比視力更高層次的概念。」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準分子激光中心於志強博士說。它不僅要求達到1.0以上的正常視力,還要求清晰、舒適、穩定,除了屈光度是正視狀態外,還涉及像差、對比敏感度、夜間視力、淚膜穩定性等因素。目前的準分子激光技術只能提高裸眼視力,而不能提高視覺質量,相反,手術還可能導致視覺質量下降。如夜間視力下降。一部分300度以上的近視患者在準分子激光手術後早期通常會抱怨晚上的視力沒有白天好,或者碰到陰雨天有視力下降的現象。事實上,這是準分子激光手術目前尚未克服的一個難題,主要原因就是手術使患者視覺對比敏感度下降和像差增大。
明白了上述道理,人們對社會上形形色色誇大其辭的廣告就能增強「免疫力」了。
據悉,由於設備來源不同等原因,目前準分子激光手術治療還缺乏統一的國家技術規范和標准。今年年初,由溫州醫學院牽頭,北京協和醫院、廣州中山眼科中心、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等10餘家醫療單位共同參與的國家「十五」攻關課題「提高屈光性角膜手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正式鋪開。這項大規模研究將進一步探索影響視覺質量的因素;探索如何在符合安全性、有效性、准確性、穩定性、最小損害的原則基礎上,同樣達到視光學上清晰、舒適、持久的要求。
不少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加強行業指導,是現階段規范準分子激光手術最重要,也是可操作性較強的一個切入點。要通過學術交流、科技攻關和組織協調,拿出全國適用的指導性意見。
5月21~22日在京召開的全國準分子激光手術高層研討會重點研究了「術前」問題,強調兩個「嚴」字,一是嚴把病人入選關,一定要將那些患有糖尿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高眼壓、青光眼、角膜炎症等病人排除在外;二是嚴把醫生入門關,即使通過衛生部(委託中華醫學會)進行的培訓,考試合格拿到上崗證書者,也不一定都讓上手術台。要通過採取類似汽車司機「年檢」一樣的措施,加強對已經上崗的醫生的監督管理。李瑩介紹說,這次會後不久將推出準分子激光術前的指導性意見或建議。接下來,還將逐步對術中、術後等系列問
題「各個擊破」。
趙家良教授透露,準分子激光手術的國家規范和標准將有望在年內出台。
⑧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的周行濤教授做全飛秒手術 怎麼樣啊我要怎麼預約
可以通過掛號網、好大夫、醫院的官網預約。
周行濤教授的團隊包括王曉瑛、於志強、錢宜珊等等。
⑨ 長時間帶有色眼鏡對眼睛有害么
炎炎夏日,在耀眼的陽光下,人們都戴上了色彩各異的太陽鏡。但眼科專家卻告誡市民,不要只顧扮酷,更要愛護自己的眼睛。
昨天,4位因配戴太陽鏡不當或選用劣質太陽鏡而造成眼睛被紫外線灼傷的病人,就診於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和新視界眼科醫院。
眼科專家鄭一仁教授說,戴沒有防紫外線功能的太陽鏡比不戴更傷眼睛,然而市民對此卻沒有足夠的意識,對太陽鏡的認識還存在著很多的誤區。
有色眼鏡不等於太陽鏡
紅的、黃的、紫的、綠的就是太陽鏡嗎?以往,太陽鏡的顏色主要以深棕色和深藍色為主,而這兩年,市場上出現了五顏六色的有色眼鏡,一些人認為有色眼鏡就是太陽鏡,而且戴起來特別酷,於是紛紛趕時髦去選用。其實這是一個誤區。
實驗證明,有色眼鏡因顏色不同,對眼睛本身確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但由於本身不能阻擋紫外線,就失去了太陽鏡的功能。
如果戴上了沒有防紫外線功能的有色眼鏡,比不戴太陽鏡更危險,因為人體有自我保護的本能反應,眼睛遇到強光時,瞳孔會自然變小,使得進入眼睛的紫外線能量減少,一旦戴上沒有防紫外線功能的眼鏡,會使瞳孔放大,再加上這種眼鏡沒有隔離紫外線的作用,這時的眼睛等於門戶大開,任憑紫外線侵入,而且能量大大增加,對眼睛的傷害可想而知。
劣質太陽鏡危害大
太陽鏡之所以能夠阻擋紫外線,是因為鏡片上加了一層特殊的塗膜。鏡片塗膜後,在阻擋、吸收紫外線的同時,也阻擋了一部分有用的光線,使鏡片的透光度有所下降。一般質量優良的太陽鏡,阻擋紫外線的能力強,透光度下降又不多,不影響一般的視物清晰度,而且鏡片塗膜有一定的硬度,表面不易磨損。
劣質太陽鏡卻完全不同,不但阻擋紫外線的性能不強,塗膜容易破損,而且鏡片透光度嚴重下降,眼睛猶如在暗室中看物,此時瞳孔會變大,殘余的紫外線反而會大量射入眼睛內,使眼睛受損。再則鏡片表面不正規,看到外界物體產生變形扭曲,使眼球酸脹,逐步出現惡心、食慾下降、健忘、失眠等視力疲勞症狀。
有鑒於此,市民在購買太陽鏡時,可以根據視物是否清晰來作判斷。對普通市民來說,要買優質的太陽鏡,唯一能夠做到的就是到光學專業商店、正規眼鏡店選購太陽鏡。
⑩ 段玉裁,徐珂的簡介。
段玉裁(1735~1815)清文字訓詁學家、經學家。字若膺,號懋堂,晚年又號硯北居士,長塘湖居士,僑吳老人。江蘇金壇人,乾隆舉人,歷任貴州玉屏、四川巫山等縣知縣,引疾歸,居蘇州楓橋,閉門讀書。曾師事戴震,研究文字訓詁音韻之學。著有《說文解字注》、《六書音均表》、《古文尚書撰異》、《毛詩故訓傳定本》、《經韻樓集》等,對我國音韻學、文字學、訓詁學、校勘學諸方面作出了傑出貢獻。清代文學家、思想家龔自珍為其外孫。
段玉裁祖籍原為河南省,其先祖隨宋王朝南遷,落戶金壇。他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是秀才,以農耕為主業,以讀書為樂事。父親段得莘是一位廩生,曾在鎮江、揚州等地任過塾師,對子女家教甚嚴,望子成龍心切。段玉裁有一姐二弟一妹,父親雖為塾師,但收入微薄。由於父親常年在外執教,家務全由母親史氏操勞。全家人衣著粗布,常年是大麥粥糊口,很少吃上白米飯,家境非常清貧。
雍正十三年乙卯(1735年),段玉裁出生於江蘇省金壇西門外大壩頭村,十三歲補諸生,曾至揚州安定書院就讀,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二十五歲中舉人,任國子監教習,入都會試,屢不中。經人介紹,段玉裁在京就教職,獲讀顧炎武的《音學五書》,有意於音韻之學,遂邊教邊做學問,歷時約10年。在京時,師事戴震,並結識了錢大昕、邵晉涵(1743~1796) 、姚鼐(1731~1815)等學者。 返里後,又得與劉台拱、汪中(1744~1794)、金榜(1735~1801)等人相交。55歲時,二次入都,得識王念孫、王引之父子,商討音韻、訓詁,頗為契合。乾嘉時代漢學昌盛,段、王兩家在音韻學、訓詁學方面的貢獻極大。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吏部銓授貴州玉屏縣知縣,兩年後,調到四川省,先後任富順、南溪和巫山縣知事,仕宦期間,均攜《六書音韻表》於身邊,|「每處分公事畢,漏下三鼓,輒篝燈改竄是書以為常」。 經10年,他以父母年邁多病、自身有疾為由,辭官歸故里,時年僅47歲。58歲時移居蘇州閶門外之枝園。
出身寒素的段玉裁,畢生銘記「不耕硯田無樂事,不撐鐵骨莫支貧」的祖訓,一生以著述為樂事,他克服重重困難,潛心注釋《說文》。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的四月,不幸跌壞了右腿,從此成為殘疾之人。當時的段玉裁曾對友人說,「說文注」三年必有可成。可謂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段氏壞足,「說文注」成。」 其後健康每況愈下,蓋春夏秋三季多不適,而春季尤甚,瘡爛疥煩,兩眼昏花,心脈甚虛,稍用心則夜間不能安宿,又左臂疼痛不可耐。此時段玉裁最為擔心的事,是注釋「說文」能否完成,他曾對友人說,「賤體春病如故,慄慄危懼『說文注』恐難成矣,精力衰甚,既成而死,則幸矣!」 到段玉裁注釋「說文」完成時,他又對自己的學生說,「吾以春蠶一般,繭既成,惟待斃焉。」
經過30多年的時間完成的《說文解字注》30卷,王念孫推祟說,自許慎之後「千百年來無此作矣」。嘉慶二十年(1815年)五月《說文解字注》全書刻成,為將此書刻成付印,他用去了全部積蓄。嘉慶二十年乙亥(1815年),9月8日在貧病交加之中去世,王念孫悲曰:「若膺死,天下無讀書人矣!」。 段玉裁高足弟子之中,長洲徐頲、嘉興沈濤、女婿仁和龔麗正較為知名,長洲陳奐尤其得其學識真傳。
個人成就
段玉裁博覽群書,著述宏富,由經學以治小學。在小學范圍內,又從音韻以治文字訓詁。根基充實,深得體要。所著有《六書音均表》、《詩經小學》、《古文尚書撰異》、《周禮漢讀考》、《儀禮漢讀考》、《汲古閣說文訂》、 《說文解字注》及《經韻樓集》等書。 《六書音韻表》在顧炎武《音學五書》和江永 (1681~1762) 《古韻標准》的基礎上剖析加密,分古韻為17部,在古韻學上是一部劃時代的著作。中國當代語言學家周祖謨認為此書「在古韻學上是一部劃時代的著作」。
《說文解字注》積30餘年的功力寫成,體大思精,為前所未有。他先為《說文解字讀》,每字之下博引群書,詳注出處,晚年才刪去繁文,簡約成《說文解字注》。嘉慶二十年(1815)五月全書刻成 ,風行一時,大為學者所稱贊,《說文》之學也由此而盛。《說文》段注的主要特點是:①比勘二 徐(徐鉉、徐鍇)本,刊正傳寫和刻本的謬誤。②闡明許書著作的體例。③引證經傳古籍,解釋許說,推求許說所本。④在許慎訓解之外,說明字義的引申和變遷;指出字有古今,義也有古今。⑤闡發音與義之間的關系,根據諧聲聲符說明音義相通之理。與同時學者桂馥、朱駿聲、王筠並稱《說文》四大家。
段玉裁注《說文》的成就極大。他不僅貫串全書,詳加註釋,把《說文》在考訂文字、聲音、訓詁三方面的真實價值闡發無遺,而且創通許多研究詞義的方法,對漢語訓詁學的發展開拓了新的內容和新的門徑。盡管書中不免有偏執武斷之處,可是其中精粹之處終不可沒。其後鈕樹玉作《段氏說文注訂》,徐承慶作《說文段注匡謬》,王紹蘭作《說文解欄位注訂補》,徐灝作《說文段注箋》,雖各有發明,然成就不大,且有以不謬為謬者,轉增煩擾。段書舊有經韻樓原刻本,後又有蘇州書局翻刻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原刻本影印行世。惟原刻本誤字不少,蘇州局本稍勝。學者可參考馮桂芬《段注說文考正》,馮將原書誤處均已校出。
段玉裁不但在整理文獻的實踐中作出了不朽的業績,同時他總結實踐經驗,又提出很多卓越的見解,諸如「改字」問題、誤校問題、分別作者之是非與本子之是非等,卓識宏議,發人之所未發,至今為學者所稱道。其在《經韻樓集·與黃蕘圃論孟子音義書》中有論:「凡宋版古書,信其是處則從之,信其非處則改之,其疑不定者,則姑存以俟之。不得勿論其是非,不敢改易一字,意欲存其真,適滋後來之惑。」 關於「改字」問題,總的說來,他是主張「勇改」的,認為當改則改,知錯不改反而會留下後果。但是他同時又反對妄改、擅改,因為妄改、擅改會造成更惡劣甚至難以挽回的後果。他說:「轉不若多存其未校訂之本,使學者隨其學之淺深以定其瑕瑜,而瑕瑜之真固在。古書之壞於不校者固多,壞於校者尤多。壞於不校者,以校治之;壞於校者,久而不可治。」(《經韻樓集·重刊明道二年國語序》)甘苦有得之言,發人深省!段玉裁校書不迷信古本,而是主張依靠自己的學識,善加判斷。他分析經書的「疏」與「經注」本來都是各自單行的,各家所守的「經注」以及單行的「疏」受授不同,其字其說齟齬者多,自《十三經》合刊註疏音釋,學者能夠識別其源流同異的並不多。在這樣復雜的情況下,僅僅依靠古本來校勘經書的文字,已不能夠解決問題,最後只有憑借自己的學識作出抉擇。《十三經註疏·釋文校勘記序》指出:「顧自唐以來,而徒沾沾於宋本,抑末也。」可見段玉裁不獨鄙視俗本為不足據,就是通常以為的精善宋本,也亦去其積誤而探其義理以定是非,這就恐怕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了。其分析為:「讀書有本子之是非,有作書者之是非(按當指立說),本子之是非,可讎校而定之,作書者之是非,則末易定也……仆以為定本子之是非,存乎淹博,定作書者之是非,則存乎識斷、審定。」(《經韻樓集·與胡孝廉世琦書》)這些議論,給校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具備深厚的學力和扎實的基本功。段玉裁在校勘方面的絕詣,有很多校例已為當代發現的敦煌寫本、阜陽漢簡所證實,不能不令人嘆服。其所著《古文尚書撰異》勘正今本誤字甚多,當時無別本可參,僅憑理校,今與敦煌寫本對校,每多合者。王重民《敦煌古籍敘錄》雲:曾以《尚書》殘卷《益稷》、《禹貢》兩例「持與段氏《撰異》對讀」,其中段氏所定「脞字從肉」、「繇字不從草」等例,「今照此寫本,段君之言為定讞矣」。又如段玉裁在《詩經小學》中判斷《詩經.墓門》「夫也不良,歌以訊之」的「訊」為「誶」之誤,近年,安徽阜陽漢墓出土的《詩經》竹簡正作「歌以誶之」,證實了他的判斷完全正確。
家族溯源
段氏可考之遠祖叫段百三。百三本北宋河南人,靖康之變,隨宋南渡, 遂卜居金壇。此後日就月將,十五世,生有段武,這個人就是段玉裁的曾祖 。段玉裁的祖父名叫段文。段家大概從段文時起,開始定居在金壇縣的大壩頭村。這個居所標明段家在當時是個鄉下的農家。不過,在這個農家裡,從段武到段文,父子二人卻都是邑庠生,也就是縣學的生員,亦即秀才。但這種秀才是需要自己拿錢讀 書的。段文生段世續,這個人是段玉裁的父親。段世續字得莘,得莘和他祖、父一樣,也是秀才,所不同的是他是個邑廩生。廩生每月由官府供給糧米,由有關部門供應魚肉,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公費生。段家祖孫三代都是讀書人,因此,在當時的金壇,段家是屬於書香門第 的一族。但是和有些書香門第不同,段家並不是良田萬頃的富戶,只是普通的耕讀人家。段家先人有句家訓,叫作「不撐鐵骨莫支貧」,劉盼遂《段玉裁先生年譜》(以下簡稱《年譜》)亦用「食貧」、「赤貧」二字來形容當時 段玉裁父、祖的生活狀況,都證明段家生活的拮據。在科舉盛行的年代裡,學而優則仕,年青人要想改變自己終生被束縛在 土地上的命運,就只能走讀書這條路。而在封建社會里,利祿所系,兒孫走科舉之路是每個家庭的最大願望,只要生活條件稍有可能,誰都會這樣做的 。段家祖上自然不能例外。可惜的是在段玉裁以前,段家的讀書人在進取的 路上拼搏,到頭來也只爭到個秀才而已,舉族之中沒有一個中舉者。 秀才不中舉,又惜著自己的滿肚子學問,那就只好走村塾師這條路,因 此,從段玉裁祖父開始。不中舉之後,就都作了村塾師,如《年譜》上說段玉裁的祖父以「誨後進」為務,並且「不倦」,又說段玉裁的父親段得莘「 厲行授徒,嚴課程」,段玉裁自己在《經韻樓集》卷九《先妣梳幾銘序》中 亦有「吾家故貧甚,吾祖父吾父皆以授徒為生,每歲計所人惰脯數十兩以為 出」雲雲就是證據。段家一父一子均以「授徒為生」,可是所授賺來的卻是 家境「貧甚」,顯然他們所授徒,決不是入主縣學,只是本地或外地的書塾 。《年譜》上說段得莘「館於鎮江、揚州」,是說段得莘曾在外地做教書先 生。 村塾師的地位低卑自是不待言的了,但在知識的佔有上卻勝過普通的耕 種人家,這種佔有使他有條件課子,致令書香門祚不衰。 段玉裁是在清世宗雍正十三年乙卯(公元1735)出生的,他是段家的長孫 ,這決定要由他來薪傳段家的三代書香。
人物評價
段玉裁所著《說文解字注》問世以後,很快就贏得了崇高的聲譽,它被公認為解釋「說文」的權威性著作。正如當年嘉定學者錢大昕所說,此書出,將使海內說經之家奉為圭臬。與段玉裁同時代的小學家王念孫也曾推祟說,自許慎之後「千七百年來無此作矣」。
段玉裁在訓詁學方面的卓越貢獻,不僅在清代受到有關學者的贊譽和尊重,直至今日,他的作品仍然為國內外訓詁學者所推崇。殷孟倫在《段玉裁和他的<說文解字注》》的文章中贊譽說,「說文」的問世,標志著中國語言的研究已進人近代語言的革命階段,是一個劃時代的里程碑。他還認為,「說文」有了段注,才真正算作從語言角度來加以研究和闡述,「說文」對語言和文字的作用,也才真正為人們所了解。 上述這些評價,對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來說是當之無愧的。早在20世紀初,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就曾被譯成日文,至今,日本仍有一些學術團體還在研究段玉裁的有關訓詁學著述;在北美、歐洲和東南亞一些國家的漢學家們,也很關心段玉裁著作的研究情況。 段玉裁在文字訓詁學等方面所作出的成就,是繼許慎之後的第一塊里程碑,他的著作已成為我國文化寶庫中的一份極其珍貴的遺產。段玉裁不愧是我國歷史上的一代朴學宗師。
著述名錄
著作段玉裁生平著述有《說文解字注》、《六書音韻表》、《古文尚書撰異》、《經韻樓集》、《毛詩故訓傳定本》、《詩經小學錄》、《戴東原年譜》等。
作品選摘
詩作
【登雅州城樓】 雉堞嵯峨矗素雯,登臨豪興百寮分。灘聲不厭喧終古,山色從來媚夕曛。 洛沫異源同赴海,蔡蒙高處獨干雲。聖朝聲教原無外,偶為籌邊誓六軍。 飛越峰高木葉聲,從軍歲晚不勝情。但知牧圉勤羈紲,敢道潺湲可濯纓。 落落長松樛堞霓,離離幽草人新晴。卻愁一片城頭月,西照關山此夜營。
徐珂(1869年--1928年)原名昌,字仲可,浙江杭縣(今杭州市)人。1889年參加鄉試,中舉人。不過,他在科舉考試中,終未再獲功名。但他在學習傳統文化之外,頗關注於新學,以至於1895年赴京參加會試時,曾參加過梁啟超發起的呼籲變法的「公車上書」活動。又曾成為柳亞子、高旭等人1909年首創的愛國文化團體「南社」的成員。其間,為了維持生活,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練兵時,他曾充當其幕僚,為將士講解古書詩賦,但終因思想不合而離去。
人物生平
1901年他到了上海,與蔡元培、張元濟相交往,因他長於文筆,又熟悉官方文書,喜歡收集邸報,而《外交報》正需要這樣的文人,於是,徐珂便加入了該報。擔任了《外交報》的編輯。外交報的成員有,董理一人(即張元濟)、撰述一人(即蔡元培)、編輯一人(即徐珂)、譯西文報一人(溫宗饒),均由創始股東分任。另設譯東文報一人,司帳一人,校繕一人,雜役二人。股東情況是:張元濟兩股,蔡元培杜亞泉合一股,溫宗饒、商務印書館各一股,趙從蕃、徐珂、沈幼珊股數不詳(以上,據汪家熔先生提供的資料)。在張元濟的收據上的簽名人是趙從蕃、蔡元培和溫宗饒;溫宗饒的股單和收據上的簽名人是趙從蕃、蔡元培和張元濟,全年預算約為銀洋五千五百元(再加開辦費五十元。)《外交報》到1910年,共辦了十年,在社會上有一定影響。
後來他隨《外交報》一起成為商務印書館編譯所的職員。接著又當上了《東方雜志》的編輯。老商務的一位編輯,即大名鼎鼎的章錫琛回憶說:「《東方雜志》創刊於1904年,原是一種選報性質的刊物,剪集每月報章雜志上的記事、論文,分類刊登,供留心時事者查考。《宮門抄》和《奏摺》占首要地位,其次才是時論,只偶爾發表幾篇撰譯的文字。
1909年前的編者名徐珂。因為編這種雜志完全是剪刀糨糊的工作,他一人在幾個晚上業余時間就能完成,讀者並不很多。」所以,後來徐珂在商務做過雜纂部長,他可說是地道的雜家。章錫琛的話雖然有點誇張,但說的也是事實。
到1911年,杜亞泉接任《東方雜志》主編,對刊物進行了改革,雜志有了很大的改變和發展。於是,徐珂接管了「雜纂部」。據當時在編譯所的同仁介紹,「徐在編譯所擔任雜纂部部長,我進去時,他正全力在搞《清稗類鈔》,同時在他領導下編輯出版的有《上海指南》《日用須知》《醒世文柬指南》《通俗新尺牘》等等。這個部的主要工具是糨糊和剪刀,所有各種資料,均從報紙、雜志、政府公報等剪下或到處找人幫忙抄錄在活頁片上」(引自謝菊曾著《十里洋場的側影》)。目的在於提供有關資料。
社會評價
風趣
據老商務同人說,「徐仲可身材矮小,極度近視,看書寫字必須戴著眼鏡與實物(指書本)接觸在一起,才能看見。但他為人非常風趣,清末他極力提倡婦女天足,即以『天蘇閣』名其書齋,他喜填詞,與寧鄉程子大等互相唱和,作品時見於當時的《小說月報》。」「徐待人接物,和藹可親,對同事相當關心,每年春節照例在自己家中備辦『春酒』,邀請本部同人歡聚,這是別的部從來沒有過。」
勤寫
徐珂沒有一天不寫作。有一回眼睛生病,他彷惶苦悶,竟然終日不知所措。極度近視,看書寫字必須戴著眼鏡與實物(即書本)接觸在一起,才能看見。白天事忙,他用一個小本子提要式的記住要記錄的事,等有空的時候再整理書寫。每天臨睡的時候,他都要准備一支鉛筆,一個小本子,放在床頭,偶然想起什麼來的時候,就爬起來記下,哪怕是影響了睡眠,他也不管。他寫下的東西雖不是按日記述,卻每每十來天連起來整理一次。老朋友夏劍丞曾經說他有聞必錄,是極為勤奮的人,可惜沒有在前清時候的軍機處供職,不然,記下的都會是很珍貴的軍國大事。徐珂自己寫作又一個說法:「君(夏劍丞)不嘗雲,清人少筆記乎?仆欲一學此恥耳。」見他一天到晚忙於纂述,曾是愛國女校教師、給蔡元培作過大媒、用筆記錄過梁漱溟東西文化訪談的夫人何墨君,還有小妾李希都埋冤說:「難道真的真的是寫不到死,不罷休嗎?」孜孜矻矻,日夕握筆,是徐珂寫作的真實形象。
待客
宋朝的陳郁在他的《藏一話腴》里說到姜夔的時候,留下了這樣的名言:「白石道人姜堯章,氣貌若不勝衣,而筆力足以扛百斛之鼎。家無立錐,而一飯未嘗無食客。圖書翰墨之藏,汗牛充棟。」徐珂曾經引用其中的「家無立錐,而一飯未嘗無食客」來述說自己的家庭。徐珂的父祖兩代都有好客家風,徐珂更是這樣,一飯未嘗無客,做了徐家座上的人,多為一時名流俊彥,可舉者有張元濟、蔡元培、康有為、胡適、梁啟超、況周頤、潘仕成、王晉卿、王輯塘、冒鶴亭等人。徐珂是杭州人,清末的杭州風俗,是客人到了,即便是吃飯的時候,家裡也不留人,徐家的家風剛好與此相反。他為人非常風趣,喜填詞,與寧鄉程子大等互相唱和,作品時見於當時的《小說月報》。徐珂待人接物,和藹可親,在商務印書館編譯所任職、主持《東方雜志》雜纂部時,對同事相當關心,每年春節照例在自己家中備辦「春酒」,邀請本部同人歡聚,同仁們說「這是別的部從來沒有過的」。
著作
《清稗類鈔》是他留給後人的一部前人筆記集。「全書48冊。分時令、地理、外交、風俗、工藝、文學等92類,約一萬三千五百餘條。錄自數百種清人筆記,並參考報章記載而成。范圍廣泛,檢查便利,但選錄頗為蕪雜。」(參見《辭海》)80年代,此書還重印過,可見還有眾多讀者。另編有《清朝野史大觀》《天蘇閣叢刊》《康居筆記匯函》等掌故筆記著作
編輯本段一、復旦大學教授——徐珂
徐珂法學(社會學)碩士。現任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社會學系教授。
個人簡歷
1990年進入復旦大學社會學系學習,並獲得 社會學碩士
2001年 獲1999-2001年復旦大學優秀教育工作者榮譽稱號
2001年 獲復旦大學優秀青年教師榮譽稱號
2001年 「西方社會思想史」課堂教學創新設計與實踐(課程),獲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上海市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均為第三獲獎人) 2002年 研究報告《社會穩定指標體系研究》,獲上海市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2000-2001)內部探討優秀成果獎(第三獲獎人)
2003年 復旦大學「世紀之星」教學成果突出獎
2006年 上海市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優秀指導老師
2007年 復旦大學教學突出貢獻獎
研究方向
城市社會學
社會學理論與方法
科學社會學
代表成果
「政治文明發展與公民有序政治參與」,《上海政治文明發展戰略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黨在社會自組織領域的行動空間」,《黨建研究內部文稿(2000~2004)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年
《農村社會學》(副主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社,2004年
「上海市民對世博會的態度和社會參與」,社會,2004年第1期
「上海市民的社會生活狀況評價調查報告」,社會,2004年第3期 「業主民主自治:政治文明建設的重要領域」,《建言》第11期,上海市政協辦公廳編,2003年12月22日
「社區參與與社區發展理論」,社區研究通訊,2003年
《社會學概論》(副主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生活家園與社會共同體》(合著),上海大學出版社,2003年 《鄉鎮設區的當代變遷》(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走向社區治理」(合作),《城市管理與市民素質——2002年上海社會發展藍皮書》,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
「浦東新區居民的現代性研究」,社會發展通訊,2001年第3期
「探尋第三域的主導力量」(合作),江蘇社會科學,2001年第1期
「上海市青年人才素質研究報告」,《世紀之交的上海青年》,學林出版社,2000年
「上海市藍領青年的生存與發展」,《世紀之交的上海青年》,學林出版社,2000年
「居委會能成為社區居民自治組織嗎」,社會,1997年第3期
「可利用資源的滿足——浦東新區居民對生活質量評價的研究」,《96浦東新區社會發展報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費孝通社區研究思想和方法的基本形成」,社會學,1996年第1期 「洋涇文明創建與黨建研究」(2006-2007),浦東新區組織部和洋涇街道黨工委委託,課題負責人
「統一戰線應對民間組織發展的戰略與策略研究」(2006),中國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統戰基礎理論上海研究基地委託,課題負責人
「社區和諧指標體系研究」(2005-2006),上海市政治文明辦公室委託,課題組副組長
「長壽街道社區文化發展研究」(2006),長壽街道辦事處委託,課題組負責人
「楊浦區五角場街道社區建設與社會發展研究」(2005-2010),五角場街道黨工委委託,課題組副組長
「上海市女性就業調查研究」(2004),上海市婦聯委託,課題組副組長 「自治、民主和黨的領導力:以業主委員會為研究對象」(2003-2004),上海市黨建研究會和上海政黨研究中心委託,課題負責人
「業主民主自治體制研究」(2003),市統戰部和農工民主黨上海市委委託,課題負責人
「世博會與上海社會發展」(2003),上海市社聯委託,課題負責人 「民間組織的黨組織管理體制研究」(2002-2003),上海市黨建研究會和上海政黨研究中心委託,課題負責人
「社區快樂指標研究」(2002-2003),康健街道黨工委委託,課題負責人
「上海市社會穩定指標體系研究」(2001),上海市委辦公廳委託,課題主要參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