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浙江工業大學唐根年教授

浙江工業大學唐根年教授

發布時間: 2021-02-19 05:16:48

⑴ 陳惠紅老師

浙江工業大學碩士生導師名單(560人、跨學科257人)

化學工程(17人):計建炳、程榕、蔣春躍、李肖華、潘海天、裘俊紅、孫勤、王建黎、楊阿三、姚克儉、於鳳文、章連眾、祝鈴鈺、艾寧、陸向紅、貟軍賢、計偉榮

化學工藝(4人):任傑、金寧人、慎煉、趙德明

應用化學(24人、〇8人):馬淳安、陳麗濤、丁成榮、高雲芳、胡信全、李國華、李祖光、劉文涵、倪哲明、潘富友、史鴻鑫、童少平、王連邦、項斌、徐振元、許丹倩、嚴新煥、杜曉華、宋慶寶、鄭華均、周瑛、褚有群、李美超、劉運奎、張誠②、高建榮①、莫衛民①、王麗麗①、俞傳明①、、張文魁②、黃輝②、許響生①

工業催化(13人、〇4人):李小年、嚴巍、陳銀飛、郭紅雲、胡樟能、霍超、劉化章、馬磊、周春暉、王紅、王建國、張波、鄭遺凡、劉迎新①、裴文①、王桂林①、、施介華④

農葯學(5人、〇4人):沈德隆、孔小林、來虎欽、魏優昌、譚成俠、李祖光①、莫衛民②、丁成榮①、李永曙①

材料物理與化學(2人、〇9人):王德海、馮傑、黃輝①、姜力強①、盧建樹①、錢欣①、張誠①、盛嘉偉①、張文魁①、鄭國渠①、鍾明強①

材料學(14人、〇5人):鍾明強、姜力強、劉俊成、盧建樹、錢欣、盛嘉偉、王旭、張誠、鄭國渠、張文魁、黃輝、李涓、胡曉君、喬梁、樓白楊①、王德海①、葉青①、姚建華①、馮傑①

化學(4人、〇6人):莫衛民、胡偉、沈振陸、孫楠、李祖光①、劉文涵①、倪哲明①、許丹倩①、王麗麗②、周瑛①

有機化學(7人、〇5人):高建榮、單尚、許響生、嚴捷、李郁錦、許孝良、胡信全、劉運奎①、杜曉華①、宋慶寶①、裴文②、許丹倩②

物理化學(6人、〇1人):祝一峰、呂德義、王力耕、俞衛華、劉宗健、寧文生、李小年①

固體力學(7人):劉勇、張淑佳、周旺民、杜時貴、吳鋒民、梁利華、王效貴

機械及其自動化(18人、〇5人):彭偉、趙燕偉、翁澤宇、許雪峰、董星濤、魯建廈、馮定忠、陳呈頻、陳勇、董紅召、金傑、歐長勁、謝列衛、鄭家錦、劉雲峰、姚春燕、胡曉冬、湯洪濤、王秋成①、謝偉東①、袁巨龍①、姚建華①、樓建勇①

機械電子工程(26人、〇4人):張立彬、計時鳴、阮健、袁巨龍、胥芳、楊慶華、戴勇、李偉、沈希、張憲、趙、熊四昌、孫建輝、俞浙青、趙文宏、文東輝、裴翔、李勝、楊繼隆、姜偉、高紅俐、殷建軍、宋玉泉、艾青林、蔣建東、邢彤、馮定忠①、張淑佳①、肖剛①、歐長勁①

機械設計及理論(16人):柴國鍾、應富強、盧炎麟、劉紅、魯聰達、胡夏夏、姜獻峰、秦寶榮、孫毅、潘柏松、鮑雨梅、李俊源、葉永偉、章巧芳、陳德生、姜少飛

車輛工程(3人,〇2人):謝偉東、王秋成、李芳、董紅召①、李偉①

材料加工工程(6人、〇1人):樓白楊、馬曉春、宋仁國、謝德明、、姚建華、肖帆、金傑①

熱能工程(6人、〇4人):鍾英傑、方德明、曹志錫、蔣寧、任建莉、徐璋、高增梁①、盧志明①、、盛頌恩②、陳江①

流體機械與工程(6人、〇4人):盛頌恩、張生昌、彭旭東、牟介剛、方誌民、金偉婭、張淑佳②、陳冰冰①、孫偉明①、高增梁②

化工過程機械(14人、〇6人):高增梁、陳冰冰、陳江、任欣、孫偉明、蔣炎堯、盧志明、楊鐵成、陳學東、關衛和、張瑋、白少先、李相鵬、熊纓、盧炎麟①、方德明①、彭旭東①、張生昌①、盛頌恩①、柴國鍾①、鍾英傑①、曹志錫①

系統與集成(1人、〇4人):孫明軒、葉楓①、南余榮②、余世明③、俞立③

通信與信息系統(9人、〇6人):厲魯衛、孟利民、彭宏、石旭剛、覃亞麗、張江鑫、趙新建、華驚宇、徐志江、①、郭淑琴①、樂孜純①、邱飛岳①、隋成華②、張有兵③

與信息處理(3人、〇10人):樂孜純、郭淑琴、、彭宏①、厲魯衛①、孟利民①、石旭剛①、隋成華①、覃亞麗①、朱藝華①、余世明②、趙新建②、邱飛岳②

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19人、〇17人):王萬良、曹一家、陳國定、陳勝勇、顧偉駟、管秋、郝平、金燕、李未、李章維、潘建根、王守覺、應時彥、張有兵、張貴軍、劉盛、鄒濤、張端、楊旭華、何通能①、計時鳴①、孫明軒①、楊馬英①、余世明①、鍾德剛①、陳慶章①、姚明海①、俞立④、樂孜純⑤、南余榮②、馮浩②、沈永增④、張聚①、張霓①、何熊熊①、吳根忠①

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9人、〇4人):南余榮、陳明軍、馮浩、何通能、沈永增、吳根忠、余世明、鍾德剛、李國麗、王萬良③、金燕②、張有兵①、俞立⑤

系統工程(3人、〇7人):楊馬英、何熊熊、張霓、陳國定①、南余榮①、俞立①、黃德才②、沈永增②、張有兵②、朱藝華③

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8人、〇8人):姚明海、胡凈、王晶、張聚、余佩瓊、馮遠靜、龍勝春、宋加濤、陳勝勇①、何通能②、王萬良②、陳慶章③、孟利民③、沈永增③、金燕①、管秋、①

導航、制導與控制(3人、〇3人):俞立、何劍春、李如春、孫明軒①、南余榮③、應時彥①

計算機應用技術(19人、〇22人):陳慶章、古輝、胡同森、黃德才、梁榮華、呂麗民、湯、肖剛、、趙小明、李國麗、劉端陽、丁維龍、高飛、毛劍飛、周德龍、楊良懷、高家全、朱藝華、陳江①、陳勝勇①、范菁②、郝平①、蔡家楣②、劉志②、方路平②、沈永增①、孫毅①、王麗萍①、王萬良①、姚明海①、顏志英①、張敏霞①、趙新建①、趙燕偉①、孟利民①、楊東勇②、俞立②、樂孜純④、楊旭華①、董紅召③

計算機系統結構(6人、〇6人):楊東勇、方路平、劉志、張敏霞、顏志英、張美玉、蔡家楣①、王萬良③、范菁①、王衛紅①、秦緒佳①、黃洪②

計算機軟體與理論(8人、〇9人):范菁、蔡家楣、陳志楊、秦緒佳、王衛紅、董天陽、潘翔、簡琤峰、陳慶章①、王萬良④、方路平①、古輝①、黃德才①、黃洪①、劉志①、肖剛①、楊東勇①

產業經濟學(5人、〇1人):徐維祥、綦方中、許強、郭東傑、崔新明、唐根年①

國際貿易學(15人):程惠芳、陳春根、郭關夫、章和傑、賴存理、李雅珍、阮明烽、譚晶榮、王謙、王治平、姚利民、張禕、鍾山、杜群陽、孫林

管理科學與工程(5人、〇7人):周根貴、黃洪、孟志青、王麗萍、葉楓、朱藝華②、陳呈頻①、馮定忠①、魯建廈①、綦方中①、趙燕偉②、楊志民①

會計學(5人):魯愛民、祝錫萍、酈解放、盧冶飛、王斐波

企業管理(10人、〇5人):梁祖晨、胡遠華、蔣建華、金惠紅、秦輝、王益寶、許強、張一青、梁磊、章海鷗、徐維祥①、宣勇①、魯愛民②、施放②、鄭勝華①

旅遊管理(4人):施放、吳向明、項文惠、鄭勝華

技術經濟及管理(19人、〇1人):池仁勇、陳多長、馮勤、龔建立、凌雲、馬馳、唐根年、汪貴浦、汪少華、吳添祖、余浩、虞曉芬、周偉強、王飛絨、張化堯、李正衛、楊蓮芬、呂宏芬、李楨業、陳前虎①

微生物學(2人、〇2人):裘娟萍、崔志峰、陳小龍①、陳建孟②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6人、〇1人):鍾衛鴻、陳曉萍、錢海豐、朱廷恆、靳遠祥、吳石金、傅正偉①

生物化工(17人、〇10人):鄭裕國、陳小龍、傅正偉、劉璘、裴文、沈寅初、孫培龍、汪釗、宣日成、薛建萍、張朝暉、鍾光祥、朱勍、王遠山、王亞軍、沈雪亮、石浩、陳仁爾①、金志敏①、裘娟萍①、施介華①、王普①、顏繼忠①、楊根生①、應國清①、趙培誠①、錢俊青②

發酵工程(3人、〇4人):周立平、胡忠策、柳志強、丁玉庭①、汪釗①、張朝暉①、鄭裕國①

環境工程(10人、〇5人):陳建孟、黃立維、金漫彤、潘理黎、潘志彥、宋爽、王家德、張國亮、周紅藝、何志橋、劉維屏①、盛光遙①、黃海鳳①、林春綿①、童少平①

環境科學(9人、〇6人):劉維屏、盛光遙、林春綿、陳德全、陳金媛、黃海鳳、林坤德、邱宇平、姜理英、陳建孟①、黃立維①、潘理黎①、潘志彥①、宋爽①、張國亮①

食品科學(4人、〇1人):丁玉庭、趙培誠、聶小華、孟祥河、孫培龍①

葯物化學(21人、〇6人):蘇為科、陳仁爾、崔冬梅、李景華、李永曙、王桂林、王麗麗、王平、謝媛媛、楊根生、俞傳明、張興賢、鍾為慧、陳志衛、蔣華江、於海寧、占扎君、趙金浩、楊芳莘、O .I.Lomovky、Dushkin. A .V 、錢捷②、施介華②、王普②、單偉光③、錢俊青③、王鴻①

葯劑學(4人、〇3人):單偉光、馮海、熊素彬、鍾大放、牛泱平①、楊根生②、應國清②

生葯學(4人、〇2人):錢俊青、郭輝、李敏、楊勝利、顏繼忠②、應國清③

葯物學(4人、〇4人):施介華、李成平、劉迎新、饒國武、鍾大放①、單偉光②、王桂林②、王鴻②

微生物與生化葯學(9人、〇2人):王普、林陳水、牛泱平、錢捷、王鴻、顏繼忠、應國清、歐志敏、金志敏、錢俊青①、宋必衛②

葯理學(3人、〇2人):宋必衛、李樂、齊敏友、牛泱平②、王平①

岩土工程(7人):丁伯陽、丁翠紅、胡敏雲、盧成原、王國才、潘曉東、王哲

結構工程(13人、〇7人):楊俊傑、葉青、彭衛、蒲軍平、吳劍國、楊楊、張俊芝、趙滇生、趙志方、鄭建軍、孔德玉、袁偉斌、於文波、丁伯陽①、董志勇①、胡敏雲①、劉勇①、盧成原①、徐偉良①、張新軍①

政工程(6人、〇6人):董志勇、丁春生、李軍、劉宏遠、陳前虎、王紅宇、胡敏雲②、宋爽②、童少平②、張國亮②、董紅召①、張俊芝②

橋梁與工程(4人、〇5人):張新軍、施穎、孟海寧、周欣竹、彭衛①、蒲軍平①、楊楊①、張俊芝①、鄭建軍①

應用數學(8人、〇1人):邸繼征、壽華好、王定江、楊志民、張雋、周明華、繆永偉、沈守楓、黃德才③

光學(5人、〇3人):隋成華、徐志君、張航、黎忠恆、李海彬、程成①、樂孜純②、姚建華③

光學工程(4人、〇4人):程成、李博、張明、陳鋼、樂孜純③、隋成華③、姚建華④、宋仁國①

科學技術哲學(4人):鮑健強、曹增節、、嚴新根

主義中國化研究(3人):邢樂勤、吳偉強、楊菁

思想教育(6人、〇1人):方巍、陳傑、韓翼祥、金曉明、周必彧、張暉、陳小鴻①

教育經濟與管理(9人):宣勇、陳龍根、張金福、趙敏祥、何智蘊、洪曉軍、錢佩忠、周守軍、羅永彬

職業技術教育學(7人、〇1人):徐偉良、常雪梅、陳小鴻、李海宗、史旦旦、張常潔、李敏、嚴新根①

教育技術學(3人、〇2人):邱飛岳、顧容、樓建勇、陳慶章④、王麗萍②

中國古代文學(9人):肖瑞峰、孫力平、宮雲維、李劍亮、劉成國、錢國蓮、萬潤保、馬曉坤、彭萬隆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6人):王福和、姚莫詡、蔣承勇、褚蓓娟、賴騫宇、毛信德

傳播學(3人、〇1人):張雷、王哲平、劉陽、曹增節①

設計藝術學(12人):周旭、余永海、袁宣萍、張露芳、張新宇、朱上上、黃薇、林曦、李娟、盧純福、孫以棟、冀榮德

訴訟法(6人):張旭、陳紅、李永紅、廖中洪、於世忠、丁娟

註:1.符「〇」為跨學位點導師;

2.此統計日期截止為2008年10月10日。

⑵ 請問在哪裡能看到浙江工業大學的研究生導師的介紹了研究方向啊,謝謝!

浙江工業大學碩士生導師名單(560人、跨學科257人)

化學工程(17人):計建炳、程榕、蔣春躍、李肖華、潘海天、裘俊紅、孫勤、王建黎、楊阿三、姚克儉、於鳳文、章連眾、祝鈴鈺、艾寧、陸向紅、貟軍賢、計偉榮

化學工藝(4人):任傑、金寧人、慎煉、趙德明

應用化學(24人、〇8人):馬淳安、陳麗濤、丁成榮、高雲芳、胡信全、李國華、李祖光、劉文涵、倪哲明、潘富友、史鴻鑫、童少平、王連邦、項斌、徐振元、許丹倩、嚴新煥、杜曉華、宋慶寶、鄭華均、周瑛、褚有群、李美超、劉運奎、張誠②、高建榮①、莫衛民①、王麗麗①、俞傳明①、、張文魁②、黃輝②、許響生①

工業催化(13人、〇4人):李小年、嚴巍、陳銀飛、郭紅雲、胡樟能、霍超、劉化章、馬磊、周春暉、王紅、王建國、張波、鄭遺凡、劉迎新①、裴文①、王桂林①、、施介華④

農葯學(5人、〇4人):沈德隆、孔小林、來虎欽、魏優昌、譚成俠、李祖光①、莫衛民②、丁成榮①、李永曙①

材料物理與化學(2人、〇9人):王德海、馮傑、黃輝①、姜力強①、盧建樹①、錢欣①、張誠①、盛嘉偉①、張文魁①、鄭國渠①、鍾明強①

材料學(14人、〇5人):鍾明強、姜力強、劉俊成、盧建樹、錢欣、盛嘉偉、王旭、張誠、鄭國渠、張文魁、黃輝、李涓、胡曉君、喬梁、樓白楊①、王德海①、葉青①、姚建華①、馮傑①

分析化學(4人、〇6人):莫衛民、胡偉、沈振陸、孫楠、李祖光①、劉文涵①、倪哲明①、許丹倩①、王麗麗②、周瑛①

有機化學(7人、〇5人):高建榮、單尚、許響生、嚴捷、李郁錦、許孝良、胡信全、劉運奎①、杜曉華①、宋慶寶①、裴文②、許丹倩②

物理化學(6人、〇1人):祝一峰、呂德義、王力耕、俞衛華、劉宗健、寧文生、李小年①

固體力學(7人):劉勇、張淑佳、周旺民、杜時貴、吳鋒民、梁利華、王效貴

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18人、〇5人):彭偉、趙燕偉、翁澤宇、許雪峰、董星濤、魯建廈、馮定忠、陳呈頻、陳勇、董紅召、金傑、歐長勁、謝列衛、鄭家錦、劉雲峰、姚春燕、胡曉冬、湯洪濤、王秋成①、謝偉東①、袁巨龍①、姚建華①、樓建勇①

機械電子工程(26人、〇4人):張立彬、計時鳴、阮健、袁巨龍、胥芳、楊慶華、戴勇、李偉、沈希、張憲、趙國軍、熊四昌、孫建輝、俞浙青、趙文宏、文東輝、裴翔、李勝、楊繼隆、姜偉、高紅俐、殷建軍、宋玉泉、艾青林、蔣建東、邢彤、馮定忠①、張淑佳①、肖剛①、歐長勁①

機械設計及理論(16人):柴國鍾、應富強、盧炎麟、劉紅、魯聰達、胡夏夏、姜獻峰、秦寶榮、孫毅、潘柏松、鮑雨梅、李俊源、葉永偉、章巧芳、陳德生、姜少飛

車輛工程(3人,〇2人):謝偉東、王秋成、李芳、董紅召①、李偉①

材料加工工程(6人、〇1人):樓白楊、馬曉春、宋仁國、謝德明、、姚建華、肖帆、金傑①

熱能工程(6人、〇4人):鍾英傑、方德明、曹志錫、蔣寧、任建莉、徐璋、高增梁①、盧志明①、、盛頌恩②、陳江①

流體機械與工程(6人、〇4人):盛頌恩、張生昌、彭旭東、牟介剛、方誌民、金偉婭、張淑佳②、陳冰冰①、孫偉明①、高增梁②

化工過程機械(14人、〇6人):高增梁、陳冰冰、陳江、任欣、孫偉明、蔣炎堯、盧志明、楊鐵成、陳學東、關衛和、張瑋、白少先、李相鵬、熊纓、盧炎麟①、方德明①、彭旭東①、張生昌①、盛頌恩①、柴國鍾①、鍾英傑①、曹志錫①

系統分析與集成(1人、〇4人):孫明軒、葉楓①、南余榮②、余世明③、俞立③

通信與信息系統(9人、〇6人):厲魯衛、孟利民、彭宏、石旭剛、覃亞麗、張江鑫、趙新建、華驚宇、徐志江、李剛①、郭淑琴①、樂孜純①、邱飛岳①、隋成華②、張有兵③

信號與信息處理(3人、〇10人):樂孜純、郭淑琴、李剛、彭宏①、厲魯衛①、孟利民①、石旭剛①、隋成華①、覃亞麗①、朱藝華①、余世明②、趙新建②、邱飛岳②

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19人、〇17人):王萬良、曹一家、陳國定、陳勝勇、顧偉駟、管秋、郝平、金燕、李未、李章維、潘建根、王守覺、應時彥、張有兵、張貴軍、劉盛、鄒濤、張端、楊旭華、何通能①、計時鳴①、孫明軒①、楊馬英①、余世明①、鍾德剛①、陳慶章①、姚明海①、俞立④、樂孜純⑤、南余榮②、馮浩②、沈永增④、張聚①、張霓①、何熊熊①、吳根忠①

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9人、〇4人):南余榮、陳明軍、馮浩、何通能、沈永增、吳根忠、余世明、鍾德剛、李國麗、王萬良③、金燕②、張有兵①、俞立⑤

系統工程(3人、〇7人):楊馬英、何熊熊、張霓、陳國定①、南余榮①、俞立①、黃德才②、沈永增②、張有兵②、朱藝華③

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8人、〇8人):姚明海、胡凈、王晶、張聚、余佩瓊、馮遠靜、龍勝春、宋加濤、陳勝勇①、何通能②、王萬良②、陳慶章③、孟利民③、沈永增③、金燕①、管秋、①

導航、制導與控制(3人、〇3人):俞立、何劍春、李如春、孫明軒①、南余榮③、應時彥①

計算機應用技術(19人、〇22人):陳慶章、古輝、胡同森、黃德才、梁榮華、呂麗民、湯一平、肖剛、張健、趙小明、李國麗、劉端陽、丁維龍、高飛、毛劍飛、周德龍、楊良懷、高家全、朱藝華、陳江①、陳勝勇①、范菁②、郝平①、蔡家楣②、劉志②、方路平②、沈永增①、孫毅①、王麗萍①、王萬良①、姚明海①、顏志英①、張敏霞①、趙新建①、趙燕偉①、孟利民①、楊東勇②、俞立②、樂孜純④、楊旭華①、董紅召③

計算機系統結構(6人、〇6人):楊東勇、方路平、劉志、張敏霞、顏志英、張美玉、蔡家楣①、王萬良③、范菁①、王衛紅①、秦緒佳①、黃洪②

計算機軟體與理論(8人、〇9人):范菁、蔡家楣、陳志楊、秦緒佳、王衛紅、董天陽、潘翔、簡琤峰、陳慶章①、王萬良④、方路平①、古輝①、黃德才①、黃洪①、劉志①、肖剛①、楊東勇①

產業經濟學(5人、〇1人):徐維祥、綦方中、許強、郭東傑、崔新明、唐根年①

國際貿易學(15人):程惠芳、陳春根、郭關夫、章和傑、賴存理、李雅珍、阮明烽、譚晶榮、王謙、王治平、姚利民、張禕、鍾山、杜群陽、孫林

管理科學與工程(5人、〇7人):周根貴、黃洪、孟志青、王麗萍、葉楓、朱藝華②、陳呈頻①、馮定忠①、魯建廈①、綦方中①、趙燕偉②、楊志民①

會計學(5人):魯愛民、祝錫萍、酈解放、盧冶飛、王斐波

企業管理(10人、〇5人):梁祖晨、胡遠華、蔣建華、金惠紅、秦輝、王益寶、許強、張一青、梁磊、章海鷗、徐維祥①、宣勇①、魯愛民②、施放②、鄭勝華①

旅遊管理(4人):施放、吳向明、項文惠、鄭勝華

技術經濟及管理(19人、〇1人):池仁勇、陳多長、馮勤、龔建立、凌雲、馬馳、唐根年、汪貴浦、汪少華、吳添祖、余浩、虞曉芬、周偉強、王飛絨、張化堯、李正衛、楊蓮芬、呂宏芬、李楨業、陳前虎①

微生物學(2人、〇2人):裘娟萍、崔志峰、陳小龍①、陳建孟②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6人、〇1人):鍾衛鴻、陳曉萍、錢海豐、朱廷恆、靳遠祥、吳石金、傅正偉①

生物化工(17人、〇10人):鄭裕國、陳小龍、傅正偉、劉璘、裴文、沈寅初、孫培龍、汪釗、宣日成、薛建萍、張朝暉、鍾光祥、朱勍、王遠山、王亞軍、沈雪亮、石浩、陳仁爾①、金志敏①、裘娟萍①、施介華①、王普①、顏繼忠①、楊根生①、應國清①、趙培誠①、錢俊青②

發酵工程(3人、〇4人):周立平、胡忠策、柳志強、丁玉庭①、汪釗①、張朝暉①、鄭裕國①

環境工程(10人、〇5人):陳建孟、黃立維、金漫彤、潘理黎、潘志彥、宋爽、王家德、張國亮、周紅藝、何志橋、劉維屏①、盛光遙①、黃海鳳①、林春綿①、童少平①

環境科學(9人、〇6人):劉維屏、盛光遙、林春綿、陳德全、陳金媛、黃海鳳、林坤德、邱宇平、姜理英、陳建孟①、黃立維①、潘理黎①、潘志彥①、宋爽①、張國亮①

食品科學(4人、〇1人):丁玉庭、趙培誠、聶小華、孟祥河、孫培龍①

葯物化學(21人、〇6人):蘇為科、陳仁爾、崔冬梅、李景華、李永曙、王桂林、王麗麗、王平、謝媛媛、楊根生、俞傳明、張興賢、鍾為慧、陳志衛、蔣華江、於海寧、占扎君、趙金浩、楊芳莘、O .I.Lomovky、Dushkin. A .V 、錢捷②、施介華②、王普②、單偉光③、錢俊青③、王鴻①

葯劑學(4人、〇3人):單偉光、馮海、熊素彬、鍾大放、牛泱平①、楊根生②、應國清②

生葯學(4人、〇2人):錢俊青、郭輝、李敏、楊勝利、顏繼忠②、應國清③

葯物分析學(4人、〇4人):施介華、李成平、劉迎新、饒國武、鍾大放①、單偉光②、王桂林②、王鴻②

微生物與生化葯學(9人、〇2人):王普、林陳水、牛泱平、錢捷、王鴻、顏繼忠、應國清、歐志敏、金志敏、錢俊青①、宋必衛②

葯理學(3人、〇2人):宋必衛、李樂、齊敏友、牛泱平②、王平①

岩土工程(7人):丁伯陽、丁翠紅、胡敏雲、盧成原、王國才、潘曉東、王哲

結構工程(13人、〇7人):楊俊傑、葉青、彭衛、蒲軍平、吳劍國、楊楊、張俊芝、趙滇生、趙志方、鄭建軍、孔德玉、袁偉斌、於文波、丁伯陽①、董志勇①、胡敏雲①、劉勇①、盧成原①、徐偉良①、張新軍①

市政工程(6人、〇6人):董志勇、丁春生、李軍、劉宏遠、陳前虎、王紅宇、胡敏雲②、宋爽②、童少平②、張國亮②、董紅召①、張俊芝②

橋梁與隧道工程(4人、〇5人):張新軍、施穎、孟海寧、周欣竹、彭衛①、蒲軍平①、楊楊①、張俊芝①、鄭建軍①

應用數學(8人、〇1人):邸繼征、壽華好、王定江、楊志民、張雋、周明華、繆永偉、沈守楓、黃德才③

光學(5人、〇3人):隋成華、徐志君、張航、黎忠恆、李海彬、程成①、樂孜純②、姚建華③

光學工程(4人、〇4人):程成、李博、張明、陳鋼、樂孜純③、隋成華③、姚建華④、宋仁國①

科學技術哲學(4人):鮑健強、曹增節、胡平、嚴新根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3人):邢樂勤、吳偉強、楊菁

思想政治教育(6人、〇1人):方巍、陳傑、韓翼祥、金曉明、周必彧、張暉、陳小鴻①

教育經濟與管理(9人):宣勇、陳龍根、張金福、趙敏祥、何智蘊、洪曉軍、錢佩忠、周守軍、羅永彬

職業技術教育學(7人、〇1人):徐偉良、常雪梅、陳小鴻、李海宗、史旦旦、張常潔、李敏、嚴新根①

教育技術學(3人、〇2人):邱飛岳、顧容、樓建勇、陳慶章④、王麗萍②

中國古代文學(9人):肖瑞峰、孫力平、宮雲維、李劍亮、劉成國、錢國蓮、萬潤保、馬曉坤、彭萬隆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6人):王福和、姚莫詡、蔣承勇、褚蓓娟、賴騫宇、毛信德

傳播學(3人、〇1人):張雷、王哲平、劉陽、曹增節①

設計藝術學(12人):周旭、余永海、袁宣萍、張露芳、張新宇、朱上上、黃薇、林曦、李娟、盧純福、孫以棟、冀榮德

訴訟法(6人):張旭、陳紅、李永紅、廖中洪、於世忠、丁娟

註:1.符號「〇」為跨學位點導師;

2.此統計日期截止為2008年10月10日。

⑶ 國內農業地質研究和發展現狀

(一)農業地質研究現狀

近50年來,我國農業地質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可大致劃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為20世紀50~70年代,以農用資源調查研究為主,開展的工作有農田供水水文地質勘查、鹽鹼地改良、農用礦產品開發,以及土壤侵蝕、荒漠化、土地沙化的調查研究與改造等,為提高我國糧食的單產和總量做出了重要貢獻。第二階段為20世紀80~90年代中期,以名特優農產品的農業地質調查與開發工作為主,如四川對棉花、榨菜、柑橘、水稻等農作物與地質背景關系的調查;廣西對柑橘、羅漢果地質背景的調查;河南通過編制全省農業地質圖,相應開發了一些礦肥、農葯和礦產飼料添加劑;江蘇開展了板栗、柑橘等經濟作物的農業地質背景區劃;雲南研究了烤煙、茶葉種植區地質背景,等等。極大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也對農業地質背景系統、農業生態地質學等農業地質理論進行了總結和實踐應用探索。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以來,我國農業地質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在地質工作開始嘗試拓寬服務領域的過程中,「九五」期間原地質礦產部在傳統的1:5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中增加了農業生態地質調查試點內容,在全國不同地區部署了十幾個試點圖幅。1999~2002年,中國地質調查局開展了珠江三角洲、江漢平原和成都平原多目標地球化學填圖試點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查明了人口密集區土壤中某些重金屬元素和放射性元素高值區(帶)的分布與變化趨勢。2002年,又在浙江進行省級試點,並正式啟動了省部合作農業地質環境調查計劃,掀起了農業地質工作的新高潮。自浙江省率先在全國啟動農業地質環境調查以來,全國各省市相繼開展了以農業、生態為主要對象的多目標土壤地球化學調查。其間,全國各地名特優農林作物的農業地質調查、評價與開發工作也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我國地質工作服務於農業在實際應用方面始於20世紀80年代,當時正值全國開展農業區劃工作,李正積教授在參加四川省農業區劃研究過程中,發現川中地區上侏羅統蓬萊鎮組分布區棉花的質量最好,通過研究根據地質背景調整了農業生產結構,獲得增產增收的良好效果,在全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對促進我國農業地質科學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其後,名特優農林作物的農業生態地質調查與評價工作方興未艾,涉及百餘種名優特產。主要有四川柑橘,重慶涪陵榨菜,廣西荔枝、沙田柚及南寧香蕉和柳江甘蔗,浙江玉環文旦,山東肥城蜜桃,新疆吐魯番葡萄,河北滄州金絲小棗,雲南、貴州、河南、山東煙草,滇西、浙東茶葉,以及山東泰山、河北遷安、北京昌平板栗等,這些工作取得了豐碩的調查和研究成果,積累了大量的研究資料,總結了不少認識規律,利用這些數據資料和成果,尋找和發現了新的優勢區域,擴大了種植面積,促進了地方的經濟發展。

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農業地質學理論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1986年,李正積教授出版了《地質與農業》一書,提出了「農業地質背景系統」的概念,指出「農業地質背景是農、林、牧、副、漁業等密切相關的地質體和內外地質營力作用的特殊綜合」,並強調地質背景與優質農產品有密切的關系,農業地質背景研究的目的是為了發展優質農產品及其進行農業生產結構調整。1996年,他又運用現代生態學觀點、系統工程學原理以及其他前沿學科理論,進一步研究了岩-土-水-植物大生態系統效應。1991年,馮群耀在《大農業地質學》中提出了「大農業地質學是以地質學理論為基礎,結合農林等學科相關理論,研究大農業相關問題的邊緣學科」,認為研究農業地質背景、礦物岩石及其地球化學成分同農業的關系是農業地質科學的核心。1996年,成官文在《農業環境地質理論及其研究內容初探》中提出了「農業環境地質是一門研究農業地質環境及其環境中物質與能量在自然因素、人為因素作用下活化、遷移、轉化的變化規律和伴隨這種變化規律的生物效應,並通過人為作用和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對農業地質環境實施時空優化、因素流動和物料平衡,使農業經濟能持續發展、集約經營與科學管理的學科」。1997年,張宗祜院士將地質無機環境和生態有機環境結合起來,提出了「農業生態地質學」的新概念,認為:「農業生態地質學是一門研究人-農業生產-地質環境整個系統的結構、功能及其相互作用的學科」。1999年,陳夢熊院士從環境地質學的觀點出發,把地質環境作為一個獨立的非生物系統,在自然生態環境與社會環境的雙重影響下,研究地質環境與人類生存環境之間的關系,建議稱為生態環境地質學。2000年,陳昌篤先生提出「地質生態學」,將地質與生態相結合,並更多地考慮地質學理論在生態系統的作用。2001年,曾群望等提出了生物地質環境學的概念,認為生物地質環境學是用地質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生物與其賴以生存的地質環境的關系,著重研究地質環境對生物影響的學科,它是生物學、地質學與環境科學等相互滲透、融合而成的邊緣學科。由此可見,農業地質的研究范圍擴大到生態環境領域,農業地質發展的廣闊前景和農業地質研究的社會功能被大大拓展。

隨著農業化學、環境化學、生物化學、生物技術等學科的迅速發展,對於自然資源、地質環境、生態環境與農業生產、農產品質量關系的研究也日益增多,使得人們認識到農業地質研究的社會功能,農業地質研究成果成為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區域經濟宏觀決策的依據。例如,浙江通過農業地質環境調查,發現杭州市蕭山區北部有些地段的土壤有毒有害元素含量超標,不宜種植糧食和蔬菜,而南部地質背景相對良好,區政府據此及時地調整了農業生產布局,作出了「北菜南移」的科學決策,為當地農業產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二)浙江農業地質工作

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的研究工作起步較早,地質、農業、環境等職能部門和科研院校在各自相關領域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成果推廣工作,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自1979年以來,浙江省各有關部門較系統地開展了農業資源調查和農業區劃工作,開展了全省土地、氣候、水、生物四大自然資源的調查,初步摸清了資源的數量和時空分布狀況,初步揭示了農業生產條件的地域分異規律,並在此基礎上編制了《浙江省農業區劃報告》和《浙江省農業區劃圖集》。20世紀80年代初開展的第二次農業土壤普查,在「查清土壤資源、促進生產、發展土壤科學」三大宗旨指導下,基本查明了全省土壤資源和分布特徵、土壤理化性質及生產性能,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土壤分類系統,對農業增產、土壤改良及土壤學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地質、農業、環保部門和科研院所針對一些名優農產品的立地地質背景進行了專題研究,開展了我國東南沿海名茶產地的地質背景研究(陸景岡,王援高,唐根年,1996~1998)、浙江省農業地質背景與主要名優農業特產的關系(浙江省地質礦產研究所1992~1995)、浙江省玉環文旦品質、產量與地質背景相關性研究(黃澤惠等,1990)、香榧資源調查及區劃(紹興市農業區劃辦公室,1986)等,同時,在農產品安全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基礎研究工作,如杭嘉湖地區的土壤地球化學調查,全省污水灌溉區農業環境質量普查、稻穀及土壤中有機氯、有機砷農葯殘留量監測、菜地有害物質殘留研究,並通過早期開展的杭嘉湖中部平原生態農業綜合開發研究,推廣「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等方面的基礎性應用性研究工作,通過這些大量的工作,省、地(市)、縣在農業區劃和農業區域開發方面得到了大量基礎數據與信息資料,為浙江農業地質環境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研究提供了依據,並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20世紀90年代前後,浙江省環境監測中心站完成了「全省糧食中農葯污染追蹤及重金屬含量水平調查研究」課題,對土壤和植物樣品進行了重金屬和有機氯農葯的測定,掌握了有機氯農葯在土壤中的殘留和糧食作物體內的積累情況,並於1990年重點對寧波和溫州地區土壤中重金屬的環境背景值進行了調查,首次系統地獲得了該區的土壤背景值資料。1996~1999年,由浙江省水文勘測局、浙江省環境監測中心站、浙江農業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完成的「東苕溪流域水污染防治與水環境容量研究」,建立了各類專項系數,提出了切實可行的防治農業和農村面源污染的對策措施,為進一步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有效防治農業面源污染,保護和改善農村和農業環境等提供了科學依據。浙江省地質調查院等地質部門先後開展了杭嘉湖地區農業地球化學環境調查,蕭山、安吉等地區農業地質環境調查和杭州蔬菜基地土壤重6類型微量元素和農作物品質的關系。這些調查為全省土地資源綜合利用、工農業生產合理布局、國土整治、區域環境評價、土壤環境標准制定,以及某些由化學元素豐缺引起的環境疾病防治等提供了重要的基礎資料,為改善和調控農業生態環境,制定農業經濟區劃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規劃提供了科學依據。

值得指出的是,以往的相關研究工作雖然在研究思路、研究方向、研究領域等方面各具特色,但由於在專業領域、研究思路、研究方向及資金投入等方面的局限,無法充分發揮多學科綜合研究的優勢,技術集成程度不夠,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不足,難以全面系統地對全省農業生態環境和農產品安全狀況進行客觀評價,使浙江省特色農產品立地地質背景與適生區劃、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特色農產品原產地保護與管理以及決策等過程中缺乏強有力的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調查」的實踐證明,多部門、多學科、多專業的合作與融合,是拓展地學服務領域、提升地質工作社會服務功能的必然選擇,令人欣喜的是這一理念已得到了廣泛認同。

熱點內容
大學生的支點是考研 發布:2025-08-20 16:14:00 瀏覽:243
武漢大學博士增刊 發布:2025-08-20 16:03:40 瀏覽:651
哪個大學博士補助 發布:2025-08-20 16:03:37 瀏覽:678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的好專業 發布:2025-08-20 16:01:11 瀏覽:248
本科生退伍補助 發布:2025-08-20 15:48:08 瀏覽:542
南大博士墜樓導師處理 發布:2025-08-20 15:43:04 瀏覽:627
湖南大學常德教授 發布:2025-08-20 15:35:28 瀏覽:103
南京大學博士生2013 發布:2025-08-20 15:01:07 瀏覽:521
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 發布:2025-08-20 14:56:33 瀏覽:630
翻譯專業大學2017排名 發布:2025-08-20 14:51:17 瀏覽: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