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中山大學退休教授普寧泥溝籍

中山大學退休教授普寧泥溝籍

發布時間: 2021-02-19 05:38:51

❶ 普寧泥溝村除了白坑湖之外還有什麼好玩的嗎

泥溝山美、水美、人更抄美。在春寒料峭的時候,在「崎頭山」至「土徑巷」的一帶梅林,綻開了點點無數的潔白花朵,清幽冷艷,凝靜之中充滿著生機,處處暗香浮動,沁人心肺。每當荔熟蟬鳴,便是盛夏時節,晴川歷歷,白坑湖波光瀲灧,漁舟處處、帆影點點。每年的八、九月間,金風送爽,天氣晴朗,正值蟹肥鯉美,藍天白雲,炊煙裊裊,秋光的可愛與迷人盡收眼底。泥溝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無不令人思索、嚮往與懷念。
夕陽虎山、仙羅鼓山等著名風景區

❷ 普寧 泥溝英歌 的歷史

關於泥溝英歌舞的起源,據載,是先祖從福建南下定居後才有的,至今已有數百年歷史。
如普寧其他英歌一樣,泥溝英歌源於人民群眾勞動之餘喜習武(學拳頭),藉以消除疲勞、健身壯體,後又在習武的基礎上,根據宋朝梁山泊英雄攻打大名府的故事創編了「唱英歌」,後代代相傳,發展為南方漢民族優秀民間傳統舞蹈。(清乾隆年間旱塘人成技創編「英歌舞」,傳教於民。清咸豐年間鐵山許亞梅、大長隴陳娘康借唱英雄為名練習武藝,以備義師再起,也是普寧英歌較早的著名傳人)。最初先祖傳下來的泥溝英歌舞前棚是八槌八鼓一蛇,雖套路不多,卻極為精堪。經過一代代的相傳加工,形成自己獨有的風格,具有嚴謹的身法,步法,槌法,陣法。
風格特點
泥溝英歌的特點是:扣槌在下,從下而上,雙提臂,單踢腿,幅步大。雙槌起落,扣擊對舞,手腕轉動打普寧市泥溝鄉英歌舞頭槌
活槌,產生漂亮的槌花。上身和頭部左右自然晃動,極富舞蹈感。 套路有:觀音坐蓮,單鎖鏈,雙鎖鏈,鉤腳,飛鷹等。 槌法有:推槌,背槌,合槌,搓槌,釗槌等。 陣法有:8字雙金錢,雙龍擺尾,八卦螺旋等。 套路槌法陣法舞動時候,粗獷豪爽,氣勢磅礴,剛柔並濟,變化多端。環套環,圈套圈,層層交織,隊隊相應,有如猛虎下山,萬馬奔騰,讓觀眾百看不厭。
上世紀80年代,泥溝英歌隊組織前棚、後棚到惠來、陸豐、揭西、潮陽等地演出。使當地群眾大開眼界。 1989年9月,廣東省英歌研討會在普寧召開,泥溝英歌前棚組織32槌上縣城參加表演,收到與會的藝術家的好評。廣州舞蹈學校的楊美琦校長、北京舞蹈學院民族舞蹈系的潘志濤主任帶領一班人馬專程來到泥溝,選定泥溝作為廣州舞蹈學校的「實驗田」,雙方定下「合同」。 1990年元宵節,普寧舉行英歌大會演。泥溝英歌組織了64槌的前棚參加演出,在廣州舞蹈學校李永祥主任、黃汝麟副主任以及講師張小彰的指導下,泥溝英歌推陳出新,打出了新水平、新風格。參加表演的共有10個隊,9個稅單槌的,獨泥溝英歌是雙槌的。南山英歌安排第一出場,先聲奪人,而泥溝英歌安排最後出場,也起到了壓軸的效果。觀眾看完泥溝英歌五分鍾的表演,還依依不捨,不願離場。主席台上的領導和專家看後笑容滿面,頻頻點頭。同年秋,泥溝英歌被選定為省參加「90中國旅遊藝術節暨廣東歡樂節」表演,好評如潮。 1991年7月,應深圳市政府邀請,泥溝英歌在深圳「荔枝節」上大顯身手。英歌所到之處,便於許多潮汕老鄉圍觀。他們說,泥溝英歌為潮汕人在深圳爭了一口氣。 同年9月,泥溝英歌又代表汕頭地區參加「第一屆世界女子足球錦標賽抽簽儀式」開幕式的表演,在廣州天河體育館大顯身手。嶺南台(現廣東衛視)現場直播,為潮汕英歌走向世界打響了第一炮。中央電視台一位記者和長春電影製片廠的一位導演看後,握住總教練的手說:太棒了,這才是真正的民間廣場藝術,有 機會我們要拍成電影故事片。 同年12月,泥溝英歌又上省城,由中央電視台「東南西北中」製片組織天河體育館拍攝了路套,濃縮提煉,在中央電視台播了5分鍾。 1996年秋,泥溝英歌再次上羊城,參加「96中國旅遊藝術節暨廣東歡樂節」。再次為羊城觀眾和外國來賓獻藝,載譽而歸。 1999年歲末跨進新世紀之際,泥溝英歌再次應慎重市政府邀請,參加深圳市政府舉辦的跨世紀狂歡夜。當時真真正正的萬民同樂,幾十萬深圳市民從夜9點到凌晨2點,沉醉在歡樂之中。英歌所到之處,觀眾人山人海。
2002年春,泥溝英歌又被深圳市政府邀請到深圳「世界之窗」表演,收到各界人士贊揚。 2003年12月,泥溝英歌代表潮汕文化之一,參加在澳門舉行的世界旅遊節暨潮州美食節的表演,轟動澳門。2004年澳門慶回歸5周年,2005年12月澳門國際旅遊節。泥溝英歌又應邀參加表演。 2004年7月,泥溝組織一支20多人的少年英歌隊,創新了動作與路套,把廣場藝術搬上舞台表演,參加廣東省第六屆少兒藝術花會暨CIOFF第三屆亞洲兒童民間藝術節比賽,榮獲金獎。同年10月,少年英歌隊上北京慶祝建國55周年的游園活動,收到中央首長的親切接見。 泥溝英歌結果幾代藝術的努力,知名度不斷提高。2004年泥溝被評為「藝術之鄉」,泥溝編導兼總教練張伯琪老師,也被授予「廣東省優秀民間藝術師」稱號。

❸ 泥溝村的傑出人物

張錦程,普寧市燎原鎮泥溝人,系泰國順和成集團、泰國億王亞哥大眾公司創始董事長。出生於泰國北柳府。他是泰國經營農產品出口的大戶,1988年榮獲泰國藍甘杏大學工商管理學博士,2006年又榮獲泰皇御賜泰國農業大學森林學名譽博士,還曾任泰國上議院議員、泰國總理經濟顧問等顯要職務。
張錦程長期僑居海外,為僑居國的經濟發展、社會公益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而對故國家園拳拳眷眷,一片赤忱。他至誠期望祖國富強,家鄉繁榮,百業俱興。多年來,他積極致力發展泰中友誼,並熱心支持家鄉建設。早在80年代初期,他與海外鄉親協力興建泥溝華僑學校,又為家鄉建市場、修道路慷慨解囊。1987年,張錦程首次回到普寧,便向普寧縣政府提出獨資創辦一所專業技術學校的高見。經過海內外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普寧教育事業有史以來最大項目----廣東省普寧職業技術學校於1990年元宵奠基,1992年9月竣工 開學。同年11月5日,經廣東省人民政府、省僑聯及有關部門大力支持,在廣州舉行順和成(集團)公司與汕尾市政府聯合營林造紙綜合協議簽字儀式,由順和成(集團)公司斥巨資在汕尾市創辦營林造紙等建設項目。
張錦程先生關心祖國建設,致力於泰中友好事業的發展,致力桑梓教育事業,受到了各界的稱贊。因貢獻卓著,張錦程先生多次受到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李鵬、朱鎔基和時任全國政協主席的李瑞環等的親切接見。為表彰張錦程先生愛國愛鄉、興學育才的善舉,普寧市政府特授予其「鐵山蘭花獎」金質獎章和榮譽證書,揭陽市政府、汕頭市政府、汕尾市政府分別授予其「榮譽市民」稱號。 張順,名壽南,字仲薰,廣東省普寧市燎原鎮泥溝村人。
張順1922年出生於泰國,幼年時返回家鄉讀書。礪青學社專修班學生。
1938年秋就讀於南僑中學,是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6年任普寧二、三區組織委員。
1948年2月任二區區委書記,二區武工隊指導員。
解放後,任普寧縣流沙區區委書記、洪陽區委書記、普寧縣委宣傳部部長、普寧縣委書記、海豐縣委書記、汕頭地委委員,廣東省農業機械管理局管理處副處長、省農業機械研究所副所長。
1984年離休。他關心桑梓各項事業,受到海內外鄉人敬仰。 張華雲(1909~1993)是潮汕地區早期知名的潮劇大師,廣東省普寧市燎原鎮泥溝村人。潮劇編劇、詩人、教育家。
1934年畢業於中山大學文學院歷史系。長期從事教育工作,曾任普寧簡易師范、廣東省立韓山師范學校教務主任。
1938年任中共創辦的西山公學校長。
1939年後在潮汕各地從事中學教育。
1950年,供職於普寧興文中學任校長的張華雲應李雪光之邀請,擔任建國後汕頭市第一中學的第一任校長。
1952年後任中國民主同盟汕頭分部主任,農工民主黨廣東省委常委,政協汕頭市委副主席,汕頭市文聯副主席。
1954年在汕頭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上當選為汕頭市副市長。
1957年的反「右」運動中被列為汕頭市「第一號右派分子」,長期受到不公的對待,
1981年才得以平反昭雪,出任汕頭市政協委員會副主席。張華雲愛好潮劇,尤其是喜劇。
許斯相,彩龍玩具廠創始人。
張靜君:163創始人,時代財富總裁。
張慶民:獲利集團總裁。張仲彩:泰國巨富,曾獲泰皇御賜紀念章,八世皇慈善基金會主席訕蘭上將為其頒發鑽石獎章。
張貴龍:十七家公司企業老總,曾創辦寮國第一家民營商業銀行、第一座五星級酒店,萬象市潮州鄉親會會長、寮國國家教育基金會顧問。
張作波:美國金塔燒臘飯店連鎖董事長。

❹ 泥溝村的文化積淀


以僑鄉和文化之鄉著稱的普寧市泥溝村,是個以張、許、陳等姓村民為主的多姓氏人口雜處的明代古村,總人口1.8萬多人,各姓村民和睦相處,用勤勞的雙手,在練江上游的虎山下創建了一方文明,成為璀璨的潮汕文化百花園中一朵奇葩。如今,泥溝鄉除了教育、養老等設施之外,還建有書畫室、歸根閣、烈士紀念陵園等精神文化活動陣地,這是一般鄉村所鮮見的。泥構村文化積淀深厚,泥溝燈謎、泥溝英歌舞享譽海內外;有燈謎、民俗等鄉土著作近20種存世。
學校多過「米鋪」
「同聲學校」舊址是一所老祠堂。是張伯封辦學40載的地方。張伯封生於光緒末年,18歲畢業於本村維新高小學校,學業成績優異,深受族中長輩器重,留校任教。1928年,張伯封舉家遷居泰國,兩年後又回國,在村中創辦「同聲文學專修學校」,親自講授文學課,開設謎語課。張伯封還讓大兒子張仲延協助校務。父子辦學40年,造就了一批批傑出人才,如我國著名的書畫家賴少其、潮劇作家張華雲、謎家莊笑生、張伯人等,都是同聲學校早期畢業生。張伯封遺著有《腐傖詩集》、《一斑謎學》等。
泥溝村社會風尚文明,素有文化之鄉的雅譽,興學育才早已成為村民的共識。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村中辦起了群眾、鍥金、德育、彌高4所完全小學。民間還有平民、新民、新生、寄廬、友德、翠英等初級小學和礪青文學專修班、田間學園等。真可謂「學校多過米鋪」!更可貴的是,學子讀書明理,紛紛走上抗日救國的革命道路。他們中有22人為革命犧牲了。群眾學校是地下黨和革命知識分子創辦、由泰國華僑捐助經費而辦的,是當年普寧抗日救亡運動的據點之一。
在泥溝,我們看到的中、小學校舍,都是非常漂亮的,且多與「華僑」兩字有關。
花園讀書會舊址
在泥溝村書畫室隔鄰有一座別具一格的小樓房,那是清末秀才張鳴知讀書處「東芳別墅」。抗戰時期,村裡一班熱血青年在這里組成「花園讀書會」,閱讀進步書籍,進行抗日救亡宣傳等革命活動。
該樓大門朝南,門楣上塑著「東芳別墅」4字,院子里一排3間朝東小樓房,為二層建築,居中一間較大,前有約1.5米高的平台。正面牆壁塑著唐代詩人劉禹錫的《陋室銘》中的一句話:「斯是陋室」,呈現著書香氣。樓前是一個小花園,東邊是一個4米見方的乾涸水池,欄桿已毀,但仍隱約可見昔日之風韻。創建者張鳴知,曾到泰國謀生,發跡後歸梓定居,修造這座小樓房,作為休閑、讀書之處。據張氏族譜載,張鳴知在光緒年間,曾受命前往河南救災,因功受朝廷誥封「光察使」,官居四品,並受賜「恩榮」牌匾。
歷代人才輩出
泥溝村歷代都有讀書人,人才輩出。清代,有同治癸酉科拔元張珂彥,乾隆戊午科舉人許興讓,光緒二十四年童試第三名(增生)許蕙生,還有近20名貢生、秀才等。這里,有幾位讀書人的治學精神值得一提:
許蕙生。光緒年間參加童試取得顯著成績後,公派留學日本,在東京宏文文學院博物館師范科攻讀。學成回國後,任普寧三都公立高等小學堂校長,後創辦烏石鎮高等小學。上世紀20年代末,他因掩護普寧二中學生的革命行動,遭國民黨當局猜忌,在避居汕頭時病故。故居「淡廬」藏書1300餘冊,遺作有雜文、詩歌、對聯等手稿。(《普寧縣志》有傳)
張聲典。「拔元」張珂彥之次子。邑庠生,例授太學生,學問淵博,教學嚴謹。是微書書法家,有手抄本《張氏手記》11本共150萬字的遺作,已由普寧文史部門收藏。泥溝書畫室保存張聲典另一部手抄本《毗鄰趣聞》,全書約20萬字,全用特細狼毫豎寫,極其工整秀麗,每字只有芝麻粒1/3大小,乍看書頁上好像排列著一條條直線。
張華雲。畢業於廣州中山大學,執教於普寧師范學校等多所學校,解放後,曾任汕頭市副市長、嶺海詩社首任社長。上世紀30年代,他受到陶行知先生教育學論的影響,回到家鄉辦起曉庄師範式的田間學園。他學識廣博,能用比較的眼光審視潮汕歷史文化,文學造詣很高,先後創作了32部潮劇,其中8部喜劇堪稱精品。遺作有《張華雲喜劇集》,詩詞集《築秋場集》,散文集《潮汕功夫茶道》等。
張仲益。歸僑教師,幼年時隨父張伯封在泥溝同聲文學專修所就讀,1947年起在普寧多所學校任教,中學語文一級教師。畢生從事教育工作,退休後又擔任泥溝書畫室主任。工詩詞、書法,有著作《益壽苑詩文集》、《聯文選輯》、《燈謎集》等問世。

❺ 2016年有一家新開說是中山大學的退休教授一起開的大學叫什麼

2016年擬批准設置的高等學校名單,經過籌建「去籌」正式設立高等學校1所:
浙江音樂學院。

❻ 張夢弘是普寧哪裡人。 一曲思鄉是唱交丙壇的。 我是交丙壇的。但是他都不是交丙壇的。他是普寧哪裡人。謝

張夢弘是池尾人。《一曲鄉思》的作詞人應該是交丙壇人,夢弘是照著歌詞唱的

❼ 泥溝鎮拖欠退休教師20年前的工資不還,又只增發在職教師第13個月工資合理嗎

拖欠老師工資不來還肯自定是不合理的。但是這個拖欠是誰定義的?有證據嗎?是國家認可的拖欠嗎?如果這些都是肯定的回答,那麼你可以到相關部門去反應情況。國家一定會給你一個滿意的回答的。至於現在的教師,增發13個月的工資,這就與你無關了。

❽ 請問有沒廣東省普寧英歌——泥溝英歌的聯系方式

如圖

熱點內容
大學生的支點是考研 發布:2025-08-20 16:14:00 瀏覽:243
武漢大學博士增刊 發布:2025-08-20 16:03:40 瀏覽:651
哪個大學博士補助 發布:2025-08-20 16:03:37 瀏覽:678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的好專業 發布:2025-08-20 16:01:11 瀏覽:248
本科生退伍補助 發布:2025-08-20 15:48:08 瀏覽:542
南大博士墜樓導師處理 發布:2025-08-20 15:43:04 瀏覽:627
湖南大學常德教授 發布:2025-08-20 15:35:28 瀏覽:103
南京大學博士生2013 發布:2025-08-20 15:01:07 瀏覽:521
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 發布:2025-08-20 14:56:33 瀏覽:630
翻譯專業大學2017排名 發布:2025-08-20 14:51:17 瀏覽: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