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學占軒教授
Ⅰ 深圳大學真有那麼好嗎
深圳大學當然好。
深圳大學與廣州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廣東商學院、廣東金融學院5校,並稱為「四廣一深」,是廣東省二A本科的龍頭。即使是往年,深圳大學的錄取分數線都是在重本的華農、汕大、廣中醫之上的。
Ⅱ 深圳大學法學院的師資力量
深圳大學法學院現有教職工78人,其中專職教師66人。專職教師中現有教授20人、副教授32人、講師17人、外籍教師1人,博士生導師3人,碩士生導師44人。專職教師高級職稱教師佔82%,青年教師全部具有博士學位。 有近20人曾分別在美國耶魯大學、俄國莫斯科大學、日本一橋大學、日本廣島大學、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日本大阪大學、德國明斯特大學、德國科隆大學、歐洲大學研究院、英國蘭開夏大學、英國東安哥利亞大學、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加拿大約克大學、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香港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等世界知名學府留學獲得博士學位、進修或講學。有3位博士後或博士後在站人員。學院聘請紐西蘭前總理、世界貿易組織(WTO)前總幹事長穆爾和世界著名國際法學家馬蘭祖克等為客座教授,聘請李廣鎮、高銘暄和韓德培為名譽教授,同時還聘請梁定邦、馮華健、饒戈平和肖志明等法律界知名人士作兼職教授。
師資隊伍具有以下明顯特點:
1.學緣廣泛且國際化程度高。均畢業或來自數十所國內外知名院校,近半數教師曾分別在世界知名大學留學、進修和交流,其中有十多位教師在國(境)外獲得博士學位。
2.年齡、學歷、職稱結構有優勢。平均年齡不到40歲。高級職稱教師佔70%,青年教師全部具有博士學位。
3.同行知名度高。第六屆全國十大傑出青年法學家1人,第五屆全國十大傑出青年法學家提名獎1人,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人,廣東省十大傑出法學家1人,2位教授獲得深圳市高層次專業人才榮譽。現有20人(次)任全國性法學學術團體的理事以上職務,12人任廣東省各類法學研究會的會長或副會長。
Ⅲ 深圳大學某教授問; 一個魚缸裝滿了水,然後放進去一條魚,水沒有滿出來,這是為什麼
水的表面存在張力,就像平面上的半球水珠。如果魚缸溢口足夠大,放進魚水不會溢出版。類似實權驗可以在家中做,裝水平放置的滿水杯子里加米或豆類,注意觀察杯口,會出現水面高出杯口的情況,等水面張力無法承受時水才會溢出
Ⅳ 現在深圳大學的數學系教授大都在么
難不成都死了
///////
Ⅳ 深圳大學師范學院的學院領導
潘海東,男,1954年5月生,江西人。
1968年後當知青、工人、會計、秘書、解放軍戰士,1982年大學畢業到省人事部門工作,1984年任副處長,1987年任處長,先後做過兩個雜志的總編輯。1990年當選江西省秘書學會常務理事,1993年在廣東獲副編審職稱,1999年評為深圳市教育系統優秀黨務工作者,2001年評為深圳大學優秀共產黨員。
鍾曦教授,1963 年10月生,中共黨員。深圳大學師范學院院長兼藝術系主任、碩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廣東省美術家協會理事、版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深圳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版畫》雜志副主編,中國「魯迅版畫獎」獲得者,俄羅斯國立列賓美術學院榮譽教授。
姚正武,男,1963年5月生,副教授。
1994年調入深圳,歷任深圳大學師范學院中文系教師,深圳大學教務處處長助理、副處長,深圳大學師范學院附屬中學校長,黨總支書記。獲深圳大學優秀共產黨員,深圳市優秀校長,深圳市禁毒工作先進個人、法制宣傳教育先進工作者,南山區第四、第五屆人大代表等。現為深圳大學師范學院副院長、紀委書記。
葛幸平,女,浙江寧波人,西安理工大學自動控制專業畢業,高級工程師,現任深圳大學師范學院院長助理、深圳大學基礎教育與教師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Ⅵ 深圳大學何傳新教授人怎樣
深圳大學何傳新教授,
也是不錯。
可詢問學校教務處和辦公室。
以學校的解釋為准。
Ⅶ 深圳大學當年清華大學教授調來不為什麼在不窮的地方還是二本
這個太容易理解了
畢竟當年草創階段,沒有市場認可度,知名度不夠
所以只能在二本開始招生,但是以深圳強大的經濟實力和投入
沒有幾年就不在本科二批招生了,現在的進檔分已經排名廣東第四了
希望可以幫到你
Ⅷ 深圳大學文學院的師資力量
深圳大學文學院教師具有較高學術水平,在全國學術界已產生很大影回響。學院現有教職員答工7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59人。教授20人(其中博士生導師6人),副教授22人,具有高級職稱者占專任教師的80%。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30人,有研究生學歷者占專任教師的90%以上。
本院教師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特別是文藝學、比較文學、中國哲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等學科,在全國有一定影響。《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文學遺產》、《哲學研究》、《方言》等文學、哲學、語言類全國核心期刊及各大學學報發表論文300餘篇,其中,章必功教授主編,本院教師集體編寫的《華夏人文概覽》,被納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規劃教材」;出版學術專著和教材等100餘部;獲得省部級獎勵26項;在研的國家級和省部級重大課題27項。
Ⅸ 李光亞的副教授
李光亞 副教授 男 祖籍湖北黃陂 1950年12月生於重慶市渝中區,中共黨員。現任深圳大學 高爾夫學院黨總支書記、 深圳大學第一屆工會工作委員會副主席。
1973年上山下鄉,1976年華西醫科大學(現四川大學華西醫學院)化學制葯專業畢業,在華西醫科大學葯物化學教研室任教,1983年華西醫科大學理學碩士。1984年到深圳大學工作,參加了深圳大學應用化學系的創建;曾任深圳大學應用化學系實驗室主任、系主任助理、副系主任,1991年評定為副教授;主要講授《有機化學》、《儀器分析》等本科專業基礎課程、《普通化學》全校本科公共課程等;長期從事葯物化學、有機合成、食品化學等方面的應用研究,在應用化學系參加大蒜素的萃取分離研究、荔枝保鮮新方法的研究、彩色漂定廢液提銀與再生中試研究等科研項目; 彩色漂定廢液提銀與再生中試研究1988年通過市級鑒定、 1989年獲廣東省高教系統科技進步三等獎;發表《小包裝氣調法保鮮荔枝的研究》、《取代苯基乳酸的化學結構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等論文; 1990年 參加全國高等工業學校應用化學專業協作組、高等化學教育中心重點研究課題「應用化學專業培養目標、課程結構、業務規格、教學要求的研究」項目,在課題組第6次協作會議作報告《培養適應特區建設的專業人才》。1995年任深圳大學教務處副處長;1999年任深圳大學師范學院教務處處長;2002年任深圳大學師范學院教學科研處處長。長期從事教學業務、科研項目、儀器設備、對外辦學等管理工作;1999年參加教育部「高等師范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重點項目:「綜合性大學師范教育辦學模式與培養模式研究」課題研究,發表《完善主副修制 探索特區師范教育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深圳特區師范教育辦學模式與培養模式的理論與實踐》等論文。
2006年9月任深圳大學高爾夫學院黨總支書記。
Ⅹ 深圳大學區域經濟學哪個導師好
陶一桃,教授,女,滿族,黑龍江哈爾濱人,1987年考取上海財經大學中國經濟思想史博士研究生,師從著名經濟學家胡寄窗先生,1990年獲得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西方經濟思想比較。現任深圳大學黨委副書記。長期從事西方經濟思想與理論研究,近年開始致力於制度經濟學和經濟文化研究。
鍾堅,1965年生,江西萬安人,法學博士,經濟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廣東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級培養對象。1995年獲得博士學位,現為深圳大學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和經濟學院經濟學教授、政治經濟學專業博士生導師,省重點學科和博士點學科——政治經濟學學科帶頭人之一,兼任華中師范大學政治學博士生導師,全國台灣研究會理事,廣東省經濟學會常務理事,廣東省台灣研究會理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評審專家庫成員,廣東省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專家組成員、深圳市決策咨詢委員會專家組成員。
獨立出版《大試驗:跨世紀的中國經濟特區》(武漢出版社1995)、《台灣經濟特區發展與轉型研究》(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2003獲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九五規劃課題優秀成果三等獎)、《世界矽谷模式的制度分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已被引用350多次)、《深圳與香港經濟合作關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已被引用30餘次)、《世界經濟特區發展模式研究》(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等5部學術專著;在《經濟學動態》、《台灣研究》、《馬克思主義與現實》、《中共黨史研究》、《人民日報》等公開發表發表學術論文120多篇,其中被《新華文摘》、人大復印資料、CSSCI等轉摘、美國世界日報等轉載或收錄30餘篇, 在中外經濟特區比較和港澳台經濟等方面研究成果較突出,其中有關觀點被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節目、光明日報、人民日報、科學時報,香港南華早報、明報和近20家網站等新聞媒體所反映,曾獲省級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多項。
主持完成或正主持「經濟特區實踐與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教育部八五社會科學規劃課題)、「開放經濟中的比較利益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課題)、「中國經濟特區轉型與升級研究」(廣東省重點學科重點研究課題)、「台灣經濟性特區發展與轉型研究」(廣東省九五社科規劃重點課題)、「廣東科技園區發展與競爭力研究」(廣東省軟科學課題)、「世界科學工業園建設與深圳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及科技城發展戰略與對策研究」(深圳市十五社科規劃重點課題)、「深圳高等院校產學一體化研究」(深圳市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深圳二次創業與特區理論研究」(深圳市「八五」社科規劃重大課題)、「深圳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與台灣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建設比較研究」(深圳市政府委託課題)、「深圳市設立科技型出口加工區可行性研究」(深圳市政府委託課題)、「深圳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研究」(深圳市決策咨詢委員會重大委託課題)、「世界賭城模式的制度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課題)等課題的研究,同時參與了多項國家、省、市重大課題的研究和其他橫向課題的研究。
現主要從事宏觀經濟理論、中外經濟特區、港澳台經濟和城市經濟等方面的研究,主講政治經濟學、經濟特區與港澳台經濟專題、城市經濟學等課程
羅清和,湖北武漢人,1961年生,經濟系主任、博士生導師、經濟學教授、博士,廣東省「千百十工程」培養對象。主講課程特區經濟學、政治經濟學,其中特區經濟學課程被評為廣東省省級重點課程。主持國務院研究課題1項、省級重點課題2項、市級課題2項、校級課題3項。先後在《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等刊物上發表論文50餘篇,出版專著《經濟發展中的產業戰略》(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特區經濟學導論》(2001),主編教材1部、合著著作10部。社會兼職:中國區域經濟學會理事、廣東省經濟學會理事、廣東省中青年經濟研究會常務理事。
魯志國,男,浙江舟山人,經濟學博士,畢業於浙江大學經濟學院。現為深圳大學經濟學教授,經濟學院副院長,深圳大學人事工作教授委員會委員,政治經濟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區域經濟學專業碩士生導師,廣東經濟學會理事。主講課程: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政治經濟學、企業管理學、投資環境分析(研究生),獲得深圳大學首屆和第二屆本科優秀課堂教學一等獎。長期致力於西方經濟學、區域經濟增長與發展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出版專著及合作完成學術著作(教材)10部,在核心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其中多篇論文被《新華文摘》、人大復印資料、CSSCI、新華網全文轉載或索引。主持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及深圳市社會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等縱向科研課題6項,主持橫向科研課題多項。
魏達志,男,深圳大學產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經濟學院教授、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特區經濟、產業經濟、區域經濟。1982年春復旦大學畢業,學士學位,畢業後留校任教;1984年底調入深圳。1988——1989年留學澳大利亞1992年晉升高級經濟師,1993年獲准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由中共深圳市委組織部確認為深圳市傑出專家;1998年始主講《特區經濟專題研究》、《跨國公司專題研究》、《產業經濟學——以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為例》等碩士課程;1999年晉升經濟學研究員;2001年被聘為經濟學院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教授;2006年初受聘為深圳大學產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現任深圳市政協常委、深圳市政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任廣東省產業與區域經濟研究會副會長、廣東國際經濟研究會副會長、廣東跨國公司研究中心副理事長、深圳市城市化研究會會長。出版著作共16部,《達志文集》、《特區企業集團跨國經營論》、《體制選擇與結構預期》、《轉型期社會與經濟》、《高科技產業化的十大條件》、《危機與重構——世界國企研究》、《市場經濟的兩大結構》、《城市群與城市國際化》等,其中三部專著分別獲得全國性和深圳市社科優秀著作獎;主編大型叢書《深圳高科技與中國未來之路》共20部計600萬字;發表學術論文150餘篇在北京《近代史研究》、《讀書》、《中國科技論壇》、《國際經濟合作》、《中國科技產業》、《中國改革》、《群言》、《高科技與產業化》,上海《世界經濟研究》、《復旦學報》,四川《經濟學家》、《經濟學消息報》,廣東《學術研究》、《廣東社會科學》、《科技管理研究》、《暨南學報》、《南方經濟》、《特區與港澳經濟》,福建《福建論壇》,湖北《江漢論壇》、《科技進步與對策》、《統一戰線》、《決策與信息》,東北《社會科學輯刊》、《遼寧經濟》,河北《經濟工作導刊》、深圳《深圳大學學報》、《開放導報》、《涉外稅收》、《特區經濟》、《特區理論與實踐》等CSSCI期刊和核心期刊上;有多篇學術論文獲獎並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等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