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藍柯教授武漢大學

藍柯教授武漢大學

發布時間: 2021-02-20 17:08:03

Ⅰ 李薰的主要成就

金屬研究所
金屬研究所是中國科學院成立後新建的第一所大型研究所。李薰在籌建中首先面臨的是建成什麼樣的研究所和建在什麼地方的問題。他留學英國的學術成就主要是在金屬學方面,但國內當時正值三年經濟恢復時期和第一個國民經濟五年建設計劃的前夜,首要解決的是鋼鐵生產問題,而重點又在冶煉。他不顧本人學術專長,決定以冶煉、燃料、耐火材料為建所主要內容。研究所選址時,他考慮,中國重工業基地在東北,有肩負支援全國的重任;沈陽是當時東北人民政府所在地,是東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且位居以鞍鋼、本鋼、撫鋼和大連鋼廠構成的鋼鐵工業群體的中心,選址當以沈陽為宜。李薰的意見正與當時中國科學院和東北人民政府的意向一致。1951年冬,李薰等一行到東北勘址,踏上了經東北人民政府商定的沈陽南郊五里河子。在一片荒地上,他暢談規劃藍圖,興奮地說:「我們的事業就在這里開始!」在東北人民政府的全力支持下,歷時僅年余,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即拔地而起。
李薰主持金屬研究所30年,成績斐然。1978年英國金屬學會訪華代表團在中國參觀後,發表文章說:「中國冶金方面的研究所,水平參差不齊,而其高點可能是在沈陽的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
綜括李薰辦所的成就,有四個方面特點:
1.科學研究面向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主戰場,不偏廢基礎工作,提高理論水平。金屬研究所建立初期,李薰主要抓三方面研究工作:一是接受國家任務,為武漢鋼鐵公司,包頭鋼鐵公司的興建,集中選礦研究室全部力量和分析化學室大部分人員,從事大冶和白雲鄂博兩鐵礦的選礦研究,並調集耐火材料研究室的主要研究力量,配合地質勘察,為蘇聯援建工程提供技術設計的科學依據;二是指導耐火材料研究室為鞍鋼煉鋼平爐強化冶煉過程,對新發明的鎂鋁磚深入研究使用損毀機理,奠定科學基礎,並與鞍鋼合作,改進煉鐵高爐用高鋁磚的質量;三是研究提高鋼質量,強化煉鋼過程。例如,與大連鋼廠合作,在國內首先實現電爐氧氣煉鋼。為鞍鋼當時生產鋼板、鋼軌等,從壓力加工到熱處理,研究改進質量;並建立測定鋼中氫、氧和非金屬夾雜物的技術培訓工廠檢驗人員。同時結合改進鋼質量,開拓了冶金過程物理化學研究。他的學術成就榮獲1956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三等獎。
50年代末,國內冶金科技力量逐漸成長,國際上科技發展步入新階段,李薰審時度勢,引導金屬研究所在研究方向上作較大轉變。從以服務於鋼鐵工業為主轉變為主要發展新材料、新技術和相應的新的測試方法。他迅速組織力量,建成高溫合金、難熔金屬、金屬陶瓷、鈾冶金、二氧化鈾陶瓷核材料、熱解石墨等研究室,增強研究高強度鋼和合金鋼的人力,在較短的時間內,成效顯著。金屬研究所為中國成功地爆炸第一顆原子彈,發射第一枚重返地面的人造地球衛星、造出第一架超音速噴氣飛機、建成第一艘核潛艇等,成功地研製出某些關鍵材料,作出了重要貢獻。金屬研究所首先在國內採用真空冶煉技術、等離子噴塗和焊接技術、高壓電子束焊接技術、聲發射技術、液壓伺服疲勞試驗技術和俄歇能譜分析技術等。李薰受國家科委的委託,主持全國高溫物理性能測試工作,在金屬研究所建成基地,為開發新材料,提供設計依據和仲裁事故原因,起了重要作用。
1971年,某廠因金屬材料脆斷,影響幾百架機交付使用,周恩來總理和葉劍英元帥親自過問此事。李薰受命帶領幾位科技人員到現場實地考察,很快得出結論。在葉帥召集的會議上,周總理和葉帥均對李薰和金屬研究所的工作獎勵有嘉。似此失效分析,探知事故起因,尋求改進工藝和材料的途徑,一直是李薰重視的工作方向。
開發智力,培養人才,量才以德,知人善任。為組建金屬研究所,李薰努力羅致人才,先從留英人員中邀請了張沛霖、張作梅、庄育智、方柄、柯俊等,又在北京特邀了葛庭燧、何怡貞夫婦,還有隨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選礦研究室、大連工業化學研究所耐火材料研究室和擬議中的工業檢驗所合並來的張綬慶,譚丙煜、劉靜宜、梁樹權等高級研究人員。李薰主動誠摯地團結他們,充分發揮他們的才幹。50年代中期,國外回來的學者如師昌緒、郭可信、斯重遙,吳鼎銘等,在李薰的禮遇下,也均來所任研究員,各自開拓學術領域,作出了卓越貢獻。
鋼中氫研究
40年代,李薰在雪菲爾德大學安朱教授指導下,從事鋼中氫的研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飛機曾發生過突然斷裂事故。李薰苦心鑽研,發現鋼中含氫是造成事故的主因,並弄清了鋼中含氫產生白點需要孕育期和鋼中去氫的規律,解決了長期存在的問題。
李薰等找出了鋼中氫含量及機械強度與發裂的關系,即每100克鋼中含氫達2毫升時,就能降低鋼的塑性。而當時一般生產的鋼,其含氫量高達4~6毫升左右,鋼的氫脆難以避免。造成發裂的鋼含氫量一般較高,氫在鋼中的擴散率和溶解度是鋼產生發裂與否的兩個重要因素。李薰等提出一個理論,即在缺陷附近由於氫的聚集而產生內壓,導致裂紋。此壓力的形成,則是由於高溫時原子氫向缺陷擴散,在室溫下原子氫變為分子氫。這些分子氫不能擴散,因而產生巨大內壓力,使鋼發生裂紋。當有碳化物存在時,氫與碳化物反應形成甲烷,其壓力也足以產生裂紋。冷加工時伴有缺陷生成,從而增加分子氫含量,促使氫脆萌生。李薰在1942至1948年間,關於鋼中氫的研究,發表了一系列有價值的論文,為鋼中氫的研究進一步奠定了科學基礎,受到人們贊譽。 1李薰.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是怎樣建立起來的.科學通報,1954(6):47.
2李薰,陳文綉,楊維琛等.冶煉過程中鋼液含氫的變化.東北科學匯報,1954,4:314.
3李薰.對冶金科學長遠規劃以及建立中國合金鋼系統的一些初步意見.科學通報,1955(12):44.
4李薰,陳繼志,李捷報等.鹼性平爐熔煉優質鋼的錳制度.金屬學報,1956,1:15.
5李薰,張子青,賀潛菊等.氫在退火鋼錠中的分布.金屬學報,1956,1:37.
6李薰,陳繼志,嚴鑠等.中板夾層的研究.金屬學報,1956,1:301.
7李薰,楊維琛.平爐熔煉熱工制度對鋼液含氫的影響.金屬學報,1956,1:397.
8李薰,賀潛菊,張振芳等.高鉻不銹鋼中裂紋的研究.金屬學報,1957,2:1.
9李薰,吳汶海.鋼熔池中的錳氧反應和脫碳反應.金屬學報,1957,2:127.
10李薰,王儀康,王清輝等.重軌鋼脫氧的研究.金屬學報,1958,3:1.
11李薰.科學院金屬研究工作的一些動向.科學通報,1963(11):1.
12李薰,十年來中國冶金科學技術的發展.金屬學報,1964,7:442.
13李薰,鄭逸蘋,銀耀德.鉬的中溫氧化.金屬學報,1965,8:221.
14李薰,駱繼勛.銅在200~900℃的氧化.金屬學報,1965,8:311.
15鄭逸蘋,銀耀德,李薰.釔對鉬高溫氧化的影響.金屬學報,1966,9:107.
16張永剛,戚震中.李薰等.鈾在精煉過程中含碳量的變化.金屬學報,1981,17:352.
17李薰.金屬學.中國大網路全書.礦冶.北京: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84:338.
18李薰.冶金學.中國大網路全書,礦冶,北京: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84:760~765

Ⅱ 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學院09復試

武漢理工大學復試計劃將在未來幾天內(公休日除外)公版布,屆時可登權陸http://public.whut.e.cn/gd/ACCESS/index.asp查詢

熱點內容
蘭州大學歷史吳教授 發布:2025-08-22 04:15:08 瀏覽:887
大學生被賣大山後電影 發布:2025-08-22 04:14:58 瀏覽:312
南通大學放假時間 發布:2025-08-22 04:10:24 瀏覽:494
南開大學2012數學學院研究生名單 發布:2025-08-22 04:09:04 瀏覽:938
2014美國東北大學學生評價 發布:2025-08-22 04:08:14 瀏覽:661
清華大學國學客座教授名單 發布:2025-08-22 04:08:10 瀏覽:506
約研究生導師見面發消息模板 發布:2025-08-22 03:54:23 瀏覽:832
大學生康復專業的論文 發布:2025-08-22 03:51:32 瀏覽:37
鄭州大學年輕女教授 發布:2025-08-22 03:50:12 瀏覽:905
紐約大學寒假時間 發布:2025-08-22 03:44:39 瀏覽: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