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學教授材料學院
㈠ 重慶大學材料學院 黃光傑博士導師 怎麼樣 我想考他的博士生 請知道的大俠指教!謝謝1
該老師簡介
黃光傑性別:男出生年月:1964年職稱:教授籍貫:學歷:學位:博士學習工作經歷: 1992年碩士畢業於重慶大學金屬壓力加工專業 2000年博士畢業於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2003年至2004留學加拿大McGill大學材料工程系,從事鎂合金熱變形和動態再結晶的研究。 主要社會兼職: 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材料加工工程系主任,教育部材料成型與控制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重慶市有色金屬學會理事。 主持和參加過的主要科研項目: 目前主要從事鎂、鋁輕合金材料的塑性變形、動態再結晶、軋制加工和組織性能等方面基礎與應用研究工作。承擔或合作承擔國家、省部級和橫向科研項目10餘項。作為項目負責人和主研人員曾參加國家級、省部級和橫向科研課題17項,獲得過各種獎勵3項,在國內外核心刊物或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40餘篇,其中SCI和EI收錄13篇. 近五年承擔和參加的主要科技項目: 1、「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專題項目「鎂合金薄板擠壓-軋制及成卷軋制加工技術研究」(2006BAE04B02-4)課題負責人 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單向多道次彎曲對鎂合金薄板織構與沖壓性能的影響」( 50504019)主研人員 3、科技部國家科技攻關計劃重點項目「鎂合金板材生產及在3C產品上應用共性關鍵技術研究開發」( 2004BA311A11-1)主研人員 4、重慶市科委科技計劃項目攻關項目「鎂合金板材軋制及沖壓技術研發」( 2004-8265-2-6)課題副組長 5、重慶市科委科技計劃項目攻關項目「鎂合金應用及產業化關鍵技術」 (CSTC2004AA4003)主研人員 6、教育部基金「新型鎂合金材料動態再結晶微觀機制的研究「(教外司留(2005)383—1) 課題負責人 7、重慶市科委自然科學基金「鎂合金塑性變形和動態再結晶的研究「(CSTC 8416)課題負責人
㈡ 重慶大學材料學院怎麼樣
還不錯,不過不是重大的王牌
㈢ 重慶大學材料學院的發展歷程
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前身是始設於1935年的采冶工程系,後更名為礦冶工程系,冶金系、冶金及材料工程系;1998年首次更名為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2000年又與原重慶建築大學建築材料工程系合並成立了新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1929年10月12日,重慶大學創建於重慶菜園壩楊家花園。初期只有文、理預科, 1932年成立文學院和理學院。1935年成立工學院,1935年9月,校長、礦冶專家胡庶華在工學院下設采冶工程系,采冶工程系分為采礦及冶金兩組。1941年采冶工程系更名為礦冶工程系。
抗戰時期,先後來礦(采)冶工程系任教的有魏壽昆、周志宏、周惠久、余名鈺、何傑(孟綽)、林清之(斯澄)、蔣導江、鄺英傑、馬載之、蔡承雲(女)、王紹瀛、劉綱、楊樹棠、丘玉池等著名教授。使礦(采)冶工程系得到快速發展,在國內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該系學生從三年級起分為采礦冶金兩組。冶金組設有普通冶金、鋼鐵冶金、非鐵冶金、電冶學、試金術、礦石分析等課程。該系擁有岩石實驗室、礦物標本室和普通礦物分析鏡、顯微照相機等教學設備。
1952年9月起全國開展大規模院系調整,在全國工學院院長會議及地質、采礦、冶金 3系專業會議期間,西南區小組即對西南區工學院的調整,提出了初步方案,並報經教育部批准。1952年9月初,西南文教部召開西南地區高等教育調整會議。主要討論「西南區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方案」,特別是重慶大學的調整方案。重慶大學由何魯、鄭衍芬、金錫如、宋殿賓、焦樹梁、王際強、江澤佳、蔣導江等出席參加會議。1952年院系調整後,重慶大學發展為一所理工結合以工為主的多科性大學,設有11個系,將有色金屬冶煉及有色礦開采兩組調昆明,成為昆明工學院(現昆明理工大學)的一部分,重慶大學礦冶系也分為冶金及采礦工程兩個系。冶金系設有化學冶金和金屬材料兩個專業。
1952年至1966年,面對國家鋼鐵工業大發展的需要,培養鋼鐵工業的專門人才是當時的首要任務。為適應此需要,在教學組織上相繼成立了煉鋼、煉鐵、金屬學、軋鋼、冶金爐、冶金原理、化學等七個教研室。在專業設置上1959年以前只有鋼鐵冶金一個專業,1959年增設了軋鋼專業,又於1960年增設了金屬材料專業。至此,冶金系成為擁有鋼鐵冶金、軋鋼、金屬材料三個專業的教學單位,在校學生達1500人。1961年鋼鐵冶金專業招收了首屆研究生。1980年以後合並拓寬為鋼鐵冶金(化學冶金)專業,1986年又新辦的熱能工程(工業爐熱工及自動化方向)專業。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為實現專業的進一步調整和優化,1997年遵照國家新修訂的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重慶大學的鋼鐵冶金專業和熱能工程(工業爐熱工及自動化方向)專業合並調整為冶金工程專業。
1980年,為適應新時期的需要,冶金系更名為冶金及材料工程系。
1998年首次更名為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2000年又與原重慶建築大學建築材料工程系合並成立了新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附錄:原重慶建築大學建築材料工程系歷史沿革
1952年,西南地區高等教育進行院系調整。將重慶大學、西南工業專科學校、川北大學、川南工業專科學校、成都藝術專科學校、西南交通專科學校共6所院校的9個土木、建築系(科)合並,於1952年10月6日批准成立重慶土木建築學院,校址選在沙坪壩區北街83號(原西南師范學院校址),學院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建立的新型大學。1953年9月雲南大學、貴州大學土木系調整來院。1954年5月25日更名重慶建築工程學院,成為西南地區唯一一所土木建築類高等院校,也是當時中央建築工程部唯一一所直屬高等學院。1978年2月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1994年1月更名為重慶建築大學。
建築材料工程系的前身是設立於1953年12月的土木系建築材料教學小組(1953年12月,學院設置土木系和建築系,土木系下設建築材料等9個教學小組),1954年11月改為建築材料教研組,1973年11月,建築材料及製品教研組從土木系分出,與衛生工程系合並(1956年8月學院增設)為水氣與建材系。1979年5月水氣與建材系改名為城市建設工程系,1979年8月建材專業從城建系分出:成立建築材料與製品系,後改稱建築材料工程系,陳惟時、潘雙印、謝風舉、岳昌年、林芳輝、黃佳木先後任系主任。蒲心誠教授和林芳輝教授1991年獲評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徐家寶教授為重慶市第八、九屆政協委員。
建築材料專業於1959年開始招收四年本科學生,1961年將建築材料專業改名為建築材料與製品專業,1963年學院調整後設建築材料與製品五年制等5個本科專業,1970年11月建築工程材料及製品專業改為混凝土及製品專業,1982.11.18-28:混凝土及建築製品專改為建築材料及製品專業本科四年制, 後根據國家調整後的專業目錄改為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1984年月13日獲得建築材料碩士學位授予權(1980年起培養),1989年10月蒲心誠教授被批准為建築材料博士生導師, 1995年獲得建築材料博士學位授予權,1989年「改革課堂教學,加強實踐環節,提高建築材料課教學質量」獲得四川省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1958.5.13學院與建工部建築科學研究院合作,成立建築材料研究組(組長楊珏)等4個研究小組,1959年擴大為室,1960年1月發展為建築材料研究所。
1964年3月學院科學研究所下設石膏建築製品研究組,1989年成立建築材料工程研究所,另設立硅酸鹽製品研究室、裝飾材料研究室。歷年來,在輕質膨脹大磚和頁岩磚、含鈦耐鹼纖維增強礦棉水泥、灰砂硅酸鹽混凝土及其製品、鹼礦渣水泥和鹼礦渣混凝土、特細砂混凝土及特細砂高質量混凝土,工業殘渣利用及地方性膠結材料、混凝土熱養護理論及應用技術等研究領域取得豐碩成果。「輕質膨脹大磚和頁岩磚等的試制與生產」1960參加省科技先代會並獲獎章, 1958年起楊珏副教授開始系統研究細砂混凝土,1978年獲得四川省科技大會獎和重慶市科技重大成果獎,1983年「沸騰爐渣水泥」獲煤炭工業部科技進步特等獎,1985年「熱介質定向循環養護坑新工藝」獲首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0年「TRS隔熱片新型室內裝飾材料」 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建材系長期以來一直重視學術交流,1959年1月蘇聯混凝土專家莫爾卡夫來院講學,1989年11月舉辦首屆「全國灰砂硅酸鹽建築製品「學術研討會,1990年蘇聯烏克蘭基輔建築工程學院克里文科院士被聘為外聘專家,1991年蘇聯烏克蘭基輔建築工程學院魯諾娃院士應邀來學院舉行接觸硬化膠凝材料系列專題學術講座
㈣ 重慶大學材料學院
你應該先說清楚你是不是讀研啊。材料學和材料工程(也叫材料加工版)專業一直都是材料學權院的,你說的從機械學院剛轉過來的那個專業是材料成型與控制工程。其實國不國家重點學科一點都不重要,你又不是在國家下面幹活。主要還是看你在哪個課題組和哪個導師帶你,課題組好補助就多些,導師好學的東西多,做實驗也方便,人脈也多,課題也多。材料學院的材料學都是金屬方面的,而且主要是做鋼鐵、鎂合金、鋁合金偏多。復試線的話今年應該是320左右吧,大概是這樣,我不考研不是很關注,本校的300左右好像也行。主要還是要個好導師比較重要,錄取的話老師不好以後很不爽的
那我就繼續回答吧,反正我沒事
你原來看的是機械學院的材料學,機械學院一直與材料學院存在些交叉,但是交叉應該不大,比如說材料學院的加工更偏向於金相、sem、取向分析、工藝之類的,而機械學院更偏向於鑄鍛焊、沖壓、模具之類的(個人認為),所以有了調整。但是我個人覺得在材料學院的話,我就建議你報考院長的課題組,即使不能院長直接當你導師,最好也找他課題組裡面的教授之類的當你的導師。個人覺得淘汰率不是很高,現在好像學校都喜歡多招些人(也是個人認為)
㈤ 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什麼時候成立的
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起源於原重慶大學冶金系、機械工程二系和原回重慶建築大學建築材料工程系。冶答金系起始於1935年創建的礦冶系,後更名為冶金系、冶金及材料工程系、1998年更名為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機械工程二系始建於1960年,1998年更名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系,成為新成立的機械工程學院的一個系;
建材系始建於1979年,1998年更名為材料科學與工程系。2000年,重慶大學、重慶建築大學和重慶建築專科高等學校三校合並成立新的重慶大學,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與原重慶建築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合並成立了新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2008年,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系與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一起組成現在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現已成為學科齊全、設備先進、師資雄厚的學院,是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設冶金工程系、材料成型與控制工程系、材料加工工程系、材料科學系、建築材料工程系、裝飾材料與工程系和中心實驗室7個二級單位。
㈥ 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介紹
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始設於1935年,前身為礦冶工程系、冶金系、冶金及回材料工程系答,1998年更名為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2000年三校合並後與原重慶建築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合並,組成了新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成為學科齊全、設備先進、師資雄厚的學院,是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 學院下設冶金工程系、材料科學系、材料加工工程系、建築材料工程系、裝飾材料與工程系、教育部釩鈦磁鐵礦綜合利用研究所(材料測試中心)等6個二級單位。
㈦ 重慶大學材料學院的學科設置
學院設有冶來金工程和材料源科學與工程兩個一級學科,下設冶金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和材料成型及控制3個本科專業,其中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包括材料科學、建築材料、材料加工和建築裝飾材料4個專業方向。擁有材料學國家重點學科和鋼鐵冶金國家重點(培育)學科,擁有冶金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兩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和博士後流動站。
㈧ 重慶大學材料學院屬於幾本
標準的一本,重慶大學的二本只有一個專業 采礦工程,其他專業都是一本!
㈨ 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有什麼歷史
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起源於原重慶大學冶金系、機械工程二系和原回重慶建築大學建築答材料工程系。冶金系起始於1935年創建的礦冶系,後更名為冶金系、冶金及材料工程系、1998年更名為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機械工程二系始建於1960年,1998年更名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系,成為新成立的機械工程學院的一個系;
建材系始建於1979年,1998年更名為材料科學與工程系。2000年,重慶大學、重慶建築大學和重慶建築專科高等學校三校合並成立新的重慶大學,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與原重慶建築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合並成立了新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2008年,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系與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一起組成現在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現已成為學科齊全、設備先進、師資雄厚的學院,是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設冶金工程系、材料成型與控制工程系、材料加工工程系、材料科學系、建築材料工程系、裝飾材料與工程系和中心實驗室7個二級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