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醫葯大學姜教授瘟病方
A. 北京中醫葯大學翟雙慶教授在北京什麼地方坐診
北京中醫葯大學博士生導師-翟雙慶:
翟雙慶,男,1962年12月生,教授、醫學博士、中醫基礎理論專業博士生導師。北京中醫葯大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教學管理處處長,本科教學水平評估評建工作辦公室常務副主任,《中醫教育》雜志副主編。中華中醫葯學會內經專業委員會委員、秘書長,內經教學研究會委員、秘書組長,北京市中醫葯學會基礎理論專業委員會委員,全國高等中醫葯教學管理研究會副理事長,全國高等醫學教育學會醫學教育科學研究分會常務理事等。
工作領域:《內經》教學與文獻、實驗和臨床研究,中醫臨床門診,中醫教育研究與教學管理等。
研究方向:《內經》藏象理論研究;《內經》五臟藏神研究;《內經》理論體系研究;《內經》體質研究。
科研情況:現作為主要參加人參加國家級、局部級及校級課題9項,其中作為主持人承擔國家中醫葯管理局課題2項。現已出版專著及教材十餘部、發表論文四十餘篇。
獲獎情況:96年獲北京市高等學校優秀青年骨幹教師稱號;作為總副主編及第七編主編的《黃帝內經研究大成》獲第四屆國家圖書獎、首屆立夫醫學著作獎、99年全國優秀科技圖書暨科學技術進步獎(著作類)一等獎、99年國家中醫葯管理局中醫葯基礎研究二等獎(排序第二);臟腑與神志關系的研究獲2003年北京中醫葯大學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並通過國家教育部科技成果鑒定。
通訊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三環東路11號北京中醫葯大學教學管理處
B. 北京中醫葯大學陳明教授的小青龍湯的成分有哪些
薑桂麻黃芍葯甘,細辛半夏兼五味
C. 北京中醫葯大學 陳明教授:看病怎麼樣
不好掛了,前一陣我在陳老師那裡看病,號非常好掛,基本上隨到隨版掛,掛完不用等多久就看權,上周聽說陳老師上北京電視台養生堂節目了,現在許許多多的人慕名而來,上午就有人來掛號,不過下午的號只能12點半後掛吧。。。
看來北京電視台的影響力真夠大的。
D. 天天吃點啥好呢
六分細糧,四分粗糧。切忌生冷油膩,多吃水果蔬菜。最重要是精神愉悅!
E. 北京中醫葯大學陳明教授的炙甘草葯方中都有哪些成分
【方名】 炙甘草湯
【異名】復脈湯(《傷寒論》)。
【出處】 《傷寒論》
【分類】 補益劑-氣血雙補
【組成】 炙甘草(12克) 生薑(9克) 桂枝(9克) 人參(6克) 生地黃(50克) 阿膠(6克) 麥門冬(10克) 麻仁(10克) 大棗(10枚)
【功用】 益氣滋陰,通陽復脈。
【主治】 1.陰血陽氣虛弱,心脈失養證。脈結代,心動悸,虛羸少氣,舌光少苔,或質干而瘦小者。2.虛勞肺症。乾咳無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氣,虛煩不眠,自汗盜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結,脈虛數。(本方常用於功能性心律不齊、期外收縮、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狀腺功能亢進等而有心悸氣短、脈結代等屬陰血不足,陽氣虛弱者。)
【用法】 上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服,阿膠烊化,沖服)。
【禁忌】 斟酌。
【方解】 本方是《傷寒論》治療心動悸、脈結代的名方。其證是由傷寒汗、吐、下或失血後,或雜病陰血不足,陽氣不振所致。陰血不足,血脈無以充盈,加之陽氣不振,無力鼓動血脈,脈氣不相接續,故脈結代;陰血不足,心體失養,或心陽虛弱,不能溫養心脈,故心動悸。治宜滋心陰,養心血,益心氣,溫心陽,以復脈定悸。方中重用生地黃滋陰養血為君,《名醫別錄》謂地黃「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脈,益氣力」。配伍炙甘草、人參、大棗益心氣,補脾氣,以資氣血生化之源;阿膠、麥冬、麻仁滋心陰,養心血,充血脈,共為臣葯。佐以桂枝、生薑辛行溫通,溫心陽,通血脈,諸厚味滋膩之品得姜、桂則滋而不膩。用法中加清酒煎服,以清酒辛熱,可溫通血脈,以行葯力,是為使葯。諸葯合用,滋而不膩,溫而不燥,使氣血充足,陰陽調和,則心動悸、脈結代,皆得其平。
F. 北京中醫葯大學走出過哪些醫學翹楚
首先,我想這抄個問題我還是襲可以回答一下的,本人北京中醫葯大學17級學生。由於我的老師是王琦導師的學生,我對王琦老師也有些了解,我也有幸近距離接觸過王琦老師。
我曾讀過他的很多書,不過我還是最喜歡《中醫體質學說》這本書,因為它和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對我們平時養生保健都有很大作用。而王琦教授也帶領團隊於北京中醫葯大學深圳醫院啟動了中醫體質學研究團隊,我也相信中醫體質學這門學科也會發展的越來越好!
G. 北京中醫葯大學門診部誰擅長看免疫方面的病
主要是體質的問題推薦找北京中醫葯大學的王琦教授王琦北京中醫葯大學博導男,1943年2月生,江蘇高郵人,國家級重點學科中醫基礎理論學科帶頭人,現任北京中醫葯大學博士生導師、北京中醫葯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中醫體質與生殖醫學研究中心主任,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有突出貢獻專家,國家人事部、衛生部、中醫葯管理局遴選的全國第二、三批五百名著名老中醫之一。還擔任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葯名詞審定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委員評審專家,中華醫學會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專家庫成員,中國醫師協會理事,中華中醫葯學會常務理事,中華中醫葯學會體質分會主任委員,國際體質研究會主席,中華中醫葯學會臨床葯物評價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中醫葯管理局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項目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性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性科學》副主編等職。作為男科學的創始人、學科帶頭人,主編出版了我國第一部男科系統專著《中醫男科學》,將男科分化成一門獨立的臨床學科。此後又主編出版了在男科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中華中醫男性學叢書》、《王琦男科學》等多部專著。由他創立的「陽痿從肝論治」等理論,帶來了男科疾病診治的重大變革。王琦教授是一位飲譽中外的名醫,對男性性功能障礙、男性不育、前列腺疾病等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研製了我國治療勃起功能障礙的國家新葯「疏肝益陽膠囊」和治療男性不育新葯「黃精贊育膠囊」,獲得兩項發明專利。還創建了中醫體質學,主編出版了第一部中醫體質學專著《中醫體質學說》,對過敏體質與肥胖體質的研究達到了國內外先進水平。由王琦教授主持的研究中醫腹診的衛生部課題,挽救了我國瀕臨失傳的寶貴診療方法--腹診,在中日醫學界產生巨大影響。其有關男科、體質、腹診的研究成果均被載入新中國40年及50年中醫葯科技成就。還確立了中醫藏象學這一中醫基礎理論的重要學術地位。先後獲各種獎項16項,主編《中醫男科學》、《王琦男科學》、《中醫體質學》、《中國腹診》、《中醫藏象學》等醫學專著40餘部,發表論文500餘篇,培養博士後、博士生、碩士生、學術經驗繼承人共23名。多次應邀赴亞、歐、美洲等國家、地區講學。中央電視台「東方之子」、《人民日報》、《新華社》等海內外50多家新聞媒體對其作了報道。
H. 北京中醫葯大學陳凱教授什麼時間出診
北京中醫葯大學針灸學院老師--程凱簡介程凱,男,32歲,博士,副教授。現任中國針灸學會腧穴分會秘書長,北京針灸學會針灸臨床研究分會理事。其在碩博連讀學習期間一直跟隨著名針灸專家耿恩廣教授,從事腧穴主治特異性研究,對十四經穴的主治普遍性規律和主治特異性規律進行了系統整理和研究。博士論文《小腸經腧穴對慶大黴素中毒性耳聾的特異性研究》曾獲2000年度北京中醫葯大學優秀論文獎。2000年博士畢業後留校任教,並擔任北京中醫葯大學針灸學院科研管理工作。工作期間,並不停留於單純的科管事務性工作,而是充分發揮自己思維活躍、勤奮好學的特點,參與到多項科研項目的前期准備工作當中,使我院科研中標課題和到位經費均有明顯增長:(1)2001年執筆撰寫了《腧穴主治標准化臨床研究項目建議書》、《可行性報告》,後被國家中醫葯管理局立項為2002年重大科研項目――《中華人民共和國針灸穴典》;(2)2001-2002年間,執筆撰寫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針灸穴典專項研究經費預算》、《經穴主治臨床研究實施步驟及時間安排》和《經穴主治臨床研究招標指南》,促進了《穴典》項目的開展;(3)2001年,執筆撰寫了《針灸學科規劃書》,結合本單位特點對針灸學科中科研方向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為北京中醫葯大學針灸學院最終成為國家中醫葯管理局針灸學重點學科建設單位作出了貢獻;(3)2002年,執筆撰寫了《不同針灸方法對經穴主治的影響規律及機制研究》項目建議書,後被列為2003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重點項目招標范圍;(4)2002-2003年,參與我院教育部大修大購項目申報工作,執筆撰寫了「針灸科研實驗室改擴建計劃」、「針法灸法教研中心」等部分內容,並成功獲得項目資助;(5)2003年,作為主要執筆者撰寫了《北京中醫葯大學逸夫中醫研究大樓可行性報告》,並成功獲得資助;目前,其承擔國家中醫葯管理局課題1項、校級課題2項,參與國家自然基金課題1項、教育部課題1項、國家中醫葯管理局重大科研項目1項、校級課題6項。主持和參與的科研項目獲各類獎勵共10次,出版專著8部,發表論文近十篇。
I. 這是感染甲流么
北京地壇醫院用純中葯治療8名甲型H1N1患者,已有6名康復出院。6月29日,中國醫葯衛生發展基金會、北京醫學會、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召開北京中醫葯防控甲型H1N1流感專家座談會,與會的中醫專家曹洪欣、高思華、黃璐琦、晁恩祥、姜良鐸、周平安,都是國家和北京市中醫葯防治甲型H1N1流感專家組成員,經歷過防治SARS的醫療實踐,並在第一時間就參與了對甲型H1N1患者的防治工作。中醫應對流行病的准則是: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北京市中醫管理局趙靜局長的簡介了北京市中醫葯防控甲型H1N1的進展,北京地壇醫院中西醫結合科副主任王玉光和北京佑安醫院中西醫結合科主任李秀惠,分別講述了兩所醫院中醫葯治療甲型H1N1有顯著療效。
晁恩祥教授:
北京純中葯治療成功多個案例
突破了達菲一葯應對的嚴峻局面
國家中醫葯防控甲型H1N1流感專家組副組長、北京中日友好醫院中醫內科首席專家晁恩祥教授日前剛與全國各地的甲流防控中醫專家進行學術交流,他說:大家認為現在我國的甲型H1N1患者尚沒有重症。「首先沒犯肺」?D?D流感侵肺最為嚴重,因此稱較溫和。這已與墨西哥4月突發症就高死亡率大不相同。
第二,全國十幾個有甲流患者的省市都採用了中醫葯方式治療,特別是北京、廣東,中葯非常有效,不亞於達菲,且無達菲的副作用,甚至有外國葯學家、外籍華人一進病房就要求服中葯。北京純中葯治療成功的多個案例,在全球都是突破。因為5月份,有衛生專家說,只有達菲才能對付這次甲流。
中醫葯在臨床實踐中豐富的流行性感冒的防治經驗,對時行感冒(流感)療效是肯定的。在總結古今文獻的基礎上,針對不同人群制定本預防方案。
一、生活起居預防
(一)「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及時增減衣物,以適寒溫。
(二)「食飲有節」,飲食要適時、適量、適溫,少進刺激之品。
(三)「起居有常」,作息要有規律,多動、早睡。
(四)「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保持心態平衡,「恐則氣下,驚者氣亂」,對流感產生恐懼之心,也可導致氣機逆亂,更易招致外感。
二、飲食預防
飲食宜清淡,少食膏粱厚味之品(易化生積熱),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些簡單、美味的小葯膳,對預防流感也有幫助。
二白湯:蔥白15g、白蘿卜30g、香菜3g。加水適量,煮沸熱飲。
姜棗薄荷飲:薄荷3g、生薑3g、大棗3個。生薑切絲,大棗切開去核,與薄荷共裝入茶杯內,沖入沸水200—300ml,加蓋浸泡5—10分鍾趁熱飲用。
桑葉菊花水:桑葉3g、菊花3g、蘆根10g。沸水浸泡代茶頻頻飲服。
薄荷梨粥:薄荷3g、帶皮鴨梨1個(削皮)、大棗6枚(切開去核),加水適量,煎湯過濾。用小米或大米50g煮粥,粥熟後加入薄荷梨湯,再煮沸即可食用,平時容易「上火」的人可吃。
鮮魚腥草30—60g,蒜汁加醋涼拌。
鮮敗醬草30—60g,開水焯後,蒜汁加醋涼拌或蘸醬吃。
鮮馬齒莧30—60g,開水焯後,蒜汁加醋涼拌或蘸醬吃。
赤小豆、綠豆適量熬湯服用。
綠豆60g、生甘草6g(布包)、生薏米20g熬湯後去甘草包,服用。
若口鼻乾燥較重,可以棉簽蘸香油外塗,具有潤燥的功用。
三、葯物預防
(一)成人
1.太子參10g、蘇葉6g、黃芩10g、牛蒡子10g
適用人群:素體虛弱,易於外感的人群。
煎服方法:每日1付,清水煎。早晚各一次,3—5付為宜。
2.大青葉5g、紫草5g、生甘草5g
功能:解毒清熱
適用人群:面色偏紅,口咽、鼻時有乾燥,喜涼,大便略干,小便黃。
煎服方法:每日1付,清水煎。早晚各一次,3—5付為宜。
3.桑葉10g、白茅根15g、金銀花12g
功能:清熱宣肺
適應人群:面色偏紅,口咽、鼻時有乾燥,喜涼,大便略干,小便黃。
煎服方法:每日1付,清水煎。早晚各一次,3—5付為宜。
4.蘇葉10g、佩蘭10g、陳皮10g
功能:健脾化濕
適應人群:面晦無光,常有腹脹,大便偏溏。
煎服法:每日1付,清水煎。早晚各一次,3—5付為宜。
建議不同人群在執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在流行期間可連服用3—5劑。
(二)兒童
藿香6g、蘇葉6g、銀花10g、生山楂10g
功能:清熱消滯
適應人群:兒童易夾食夾滯者。此類兒童容易「上火」,口氣酸腐,大便臭穢或乾燥。
煎服方法:每日1付,清水煎。早晚各一次,3—5付為宜。
(三)服用中葯預防感冒需要注意事項:
1.老人應在醫師的指導下適當調整用量服用;
2.慢性疾病患者及孕婦慎用;
3.預防感冒的中葯不宜長期服用,一般服用3—5天;
4.服用期間或服用後感覺不適者,應立即停止服葯並及時咨詢醫師;
5.對上述葯物有過敏史者禁用,過敏體質慎用;
6.不要輕信所謂的秘方、偏方和驗方。
四、其他
根據中醫和民間傳統,多用具有芳香化濁類中葯,製成香囊或香薰,具有除瘴避穢的作用,如蒼術、艾葉、藿香、當歸、白芷、山柰等。
姜良鐸博士:
風熱病僅在肺表,不在肺里
疏風清熱排毒解毒中醫是強項
北京中醫葯大學東直門醫院內科主任醫師姜良鐸是中國首位中醫博士,創立了排毒解毒調補理論與方法,以及中醫微生態理論,他從流感病毒的變異性說起,疫苗的研製速度從來都趕不上病毒的變異速度,而中醫應對流行病的准則是: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中醫的辯證思維和對病理過程的處理,更適於治療甲型H1N1。
姜良鐸教授說,中醫是看病人病症,治療過程並不是把病毒「槍斃」、消滅,而是將毒排出體外,比如賑汗退燒,解決了感冒症狀就是勝利。現在看這次甲流應是風熱病,僅在肺表,不在肺里,疏風基本就可應對。中醫葯里,疏風清熱解毒的感冒葯有多種,都會有好療效。在這個意義上,中國人從不懼怕流感。
講清熱清火,姜良鐸教授特別希望,多宣傳健康的生活行為。他說:中醫認為,有內火易感冒,熬夜三天准感冒,空調太涼就感冒。甲型H1N1也是首先襲擊過勞者?D?D北京發現的患者大多是乘飛機舟車勞頓者。
周平安教授:
精選9味中葯組成良方
創造香療小環境防病毒侵襲
中國中醫葯大學東方醫院中醫內科首席專家周平安教授以瘟熱病為研究對象,已為預防甲型H1N1提供了「兩道湯」、「兩種茶」、「一道涼拌菜」的葯食同源方,並查驗了從明代至當代SARS爆發,中醫應對瘟病的系列葯方、方式,最終選用9味中葯,組成一方,包括:
八角茴香(中醫又稱大茴香)、降真香、蒼術、白芷、山奈、鬼箭羽、藿香、桂皮、甘草(見右圖)。
採用中醫葯「香療」的方式,製成香囊隨身戴,已首先用於甲型H1N1的防控工作者,效果良好。
周平安教授說:中醫古來就有小氣候環境說。利用八角茴香、藿香等所具有的揮發性,不斷發出清香、葯香,在人的鼻口周圍形成一個小環境,這個小小的芳香空間,可以起消毒和抑制病毒的作用;而香氣進入鼻腔,對呼吸道黏膜可起到保護,還有一定的排痰作用。這9味中葯安全、方便、經濟,適於百姓預防流感。
金大鵬:
還要重視病毒重組的危險性
北京醫學會會長金大鵬說:20世紀出現的三種流感病毒,曾在世界范圍內大傳播:
1918年(西班牙流感) H1N1病毒;
1957年(亞洲流感) H2N1病毒;
1968年(香港病毒) H3N2病毒。
科學研究發現,流感大流行的爆發可能通過兩種機制:其一是禽流感病毒與人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重組,導致新的病毒出現;其二是某種流感病毒直接由動物傳播到人類,並在人群中適應的持續傳播。現在,世界衛生組織把預警級別提升到6級,對甲型H1N1這樣一個新型重組病毒,是很有道理的。北京市中醫葯工作者做了不少新探索,一定會在今後的防控工作中大有作為。
王彥峰:
現在是發揮中醫葯作用最好時機
中國醫葯衛生發展基金會理事長王彥峰聽取了發言後,認為北京市對甲型H1N1的防控是積極有效的。他說,這次流感對中醫葯界,既是挑戰,也是發揮傳統中醫葯作用的最好時機。中醫葯為國家民眾分憂,才會有優勢地位
中國歷史上的許多瘟疫,都是中醫葯治療有效;中醫的葯食同源理論和實踐,用於預防更好;全國都有中醫葯資源,可請專家來擺擺家底,篩選葯品,形成良方對公眾公布;地壇醫院、佑安醫院的中醫葯的治療,也應繼續總結規律,以便讓醫務人員乃至公眾了解、掌握。他還特別指出:防控工作要加強做好,特別是向公眾積極有效地傳播預防知識。(記者 紀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