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劉忠耀教授
㈠ 是劉忠旭,好還是劉忠耀好啊,都是什麼寓意
個人覺得劉忠耀好,既忠心又光宗耀祖~
㈡ 劉忠耀書法簽名設計
請採納
㈢ 忽必烈、成吉思汗和鐵木真是什麼關系
忽必烈生於金貞祐三年(1215年)9月23日,是鐵木真之孫,拖雷的第四子,母親為唆魯禾帖尼。即忽必烈是鐵木真(成吉思汗)的孫子。成吉思汗就是鐵木真,鐵木真是本名,成吉思汗是尊稱。
成吉思汗,孛兒只斤氏,名鐵木真,生於金朝世宗大定二年(1162年),後因父親被殺,所部就分散了。經不斷努力,聯合札木合以及父親的安答脫斡領勒,重組乞顏,最後慢慢發展最終統一蒙古。
(3)北京大學劉忠耀教授擴展閱讀: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孫子,憲宗蒙哥的弟弟。他出身於古貴族,是一個有作為的地主階級政治家,也是一位出色的軍事統帥。1251年,蒙哥繼承汗位,把漠南地區的軍政事務交給了忽必烈,使他控制了中國北方的大量人力和雄厚物力,接觸到高度發展的封建政治、經濟和文化。
在這個客觀社會環境的影響下,忽必烈聯合漢族和其他各族的官僚,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裝,籠絡大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以及商人和上層侶,擴大自己的封建統治基礎,以實現統治全國的最後目的。
因此,象劉忠、許衡、姚樞等漢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象李理(tan坦)、史天倪、張柔等漢族地主武裝的首領;象阿合馬、桑哥等色目商人,都成為忽必烈所要爭取的力量。
忽必烈成為蒙、漢各族地主階級統治的總代表。1271年,忽必烈建立了元朝。他就是歷史上的元世祖。1279年,腐敗透頂的南宋王朝被消滅了,他終於完成了國家的大統一。
忽必烈是一個帶有兩重性的歷史人物,既有進步的一面,這是為主的,也有反動的一面。忽必烈的後繼者,發展了忽必烈反動的一面,使元朝中後期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趨激烈,統治集團內部的奪權斗爭也就更加尖銳了。這就是統一的元朝為什麼不到一個世紀就要滅亡的根本原因。
㈣ 劉忠的人物履歷
1986.09--1990.07 武漢工業大學企業管理專業學習,獲工學學士學位
1990.07--1994.09 四川省萬縣地區(萬縣市)經委生產科辦事員、科員
1994.09--1996.12 四川省萬縣市經委企業管理科副科長(其間:1995.03--1996.01下派任巫山煙廠廠長助理)
1996.12--1997.06 四川省萬縣市加強企業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經委企業管理科科長(1996.02--1997.02下派任萬鑫化學工業公司副總經理)
1997.06--1998.08 重慶市萬州區加強企業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經委企業管理科科長
1998.08--2001.09 重慶市萬州區經委副主任、工交工委委員
2001.09--2002.10 重慶市萬州區政府副秘書長、區府辦黨組成員
2002.10--2003.02 重慶市萬州區政府副秘書長、區府辦黨組成員,渝東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江南開發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2003.02--2003.04 重慶市萬州區政府副秘書長,渝東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江南開發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2003.04--2007.02 重慶市萬州江南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江南開發公司董事長、總經理(2001.09--2003.12北京大學行政管理研修班學習)
2007.02--2009.08 重慶市萬州區人民政府副區長
2009.08--2011.02 重慶市萬州區委常委,區人民政府副區長、黨組副書記
2011.02--2012.02 重慶市南川區委常委,區人民政府副區長、黨組成員
2012.02--2012.04 重慶市南川區委常委,區人民政府常務副區長、黨組副書記
2012.04--2016.02 重慶市南川區委常委,區人民政府常務副區長、黨組副書記,區行政學校校長(兼)
2016.02---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成員。
㈤ 劉忠的人物簡介
英國劍橋大學博士,美國喬治梅森大學博士後,現任西南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在進入學術界之前,曾在中國電信行業工作過十一年,擁有豐富的管理經驗,曾先後擔任原湖南省郵電管理局電信業務處新業務開發部主任、湖南省電信公司電信業務處理中心執行副主任。目前的主要社會兼職包括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s理事、美國喬治梅森大學信息經濟研究組高級研究員、美國Arlington Economics咨詢公司兼職研究員、美國經濟學會會員、ACM會員。
文章見諸於Communications of AIS等國際著名刊物,即將由著名學術出版社倫敦Routledge出版China』sTelecommunications:Organizing BroadbandAccessandCompetition(獨著)一書,其相關論文已被印度ICFAI出版社編輯的Antitrust LawandRegulationof Telecommunication一書中重印出版。曾是 2008年年度會議頻譜管理分會的應邀演講專家。2009年12月,受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邀請,在華盛頓舉辦的Empowering E-Consumers: Strengthen Consumer Protection in the Internet Economy會議上作了專門演講。
㈥ 常言道:巾幗不讓須眉。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許多巾幗英雄的感人故事。請你列舉一
穆桂英:
傳說故事人物。生長於山東穆柯寨,寨主木羽之 女,武藝高強,有勇有謀。因在陣前自招楊宗保為婿,歸於宋營。在抗擊遼的入侵時,她颯爽英姿,躍馬橫刀,與楊家諸將領一道,所向披靡,屢建戰功。宗保在抗擊西夏的戰爭中死去後,佘太君百歲掛帥,率十二寡婦征西時,她已五十歲,但她銳氣不減,仍掛先鋒印,一馬當先,力戰番將。是古代流傳的巾幗英雄形象,深為群眾所喜愛。民間以「穆桂英掛帥」 、「大破天門陣」等故事流傳最廣。
樊梨花:
「薛家將」中人物。原為寒江關關主樊洪之女。後投唐,與薛丁山結為夫婦。二人智勇雙全,登壇掛帥。在薛家滿門抄斬後,她率子薛剛殺進長安,除奸報仇。在民間傳說中,她是一個富於反抗精神,武藝高強,神通廣大的女英雄。
梁紅玉
梁紅玉生於宋徽宗崇寧元年。原籍池州,祖父與父親都是武將出身,梁紅玉自幼隨侍父兄練就了一身功夫。宋徽宗宣和二年方臘起義,祖父和父親因貽誤戰機被殺,梁紅玉也淪落為京口營妓。朝廷派童貫率軍平定方臘,最後方臘被韓世忠所捉。
平定方臘後,在慶功宴上,韓世忠與梁紅玉初次見面,二人對視生情,終成眷屬。他們相親相愛的生活一直伴隨著戰爭度過。梁紅玉有身孕後留在京城,卻被苗傅和劉正彥扣押,但二人礙於韓世忠的勇猛並不敢難為他們母子。
此時宋高宗沒有行動的自由,隆裕太後和宰相朱勝非密派梁紅玉馳往秀州,催韓世忠前來救助,並封韓世忠為御營平寇左將軍,封梁紅玉為安國夫人。韓世忠很快平定了苗傅等人的叛亂,授武勝軍節度使。
這年冬天,金人再度進犯,從黃州和採石磯兩處渡江,直逼臨安。宋高宗逃至越州。韓世忠留守秀州,建炎四年元宵節金兀術下戰書與韓世忠,約定第二天開戰。韓世忠聽從梁紅玉的計策把宋軍兵分兩路,看中軍搖旗為號,進行包圍截殺。結果金軍大敗。韓世忠放聲高歌:萬里長江,淘不盡壯懷秋色,漫說秦宮漢帳,瑤台銀闕,長劍倚天氛霧外,寶光掛日煙塵側!向星辰拍袖整乾坤,消息歇。龍虎嘯,鳳雲泣,千古恨,憑淮說。對山河耿耿,淚沾襟血。汴水夜吹羌管笛,鸞輿步老遼陽幄。把唾壺擊碎,問蟾蜍,圓何缺?
有奸細向金兀術獻了一計:以土覆船板,以火箭燒毀韓世忠戰船。但韓世忠用梁紅玉的計策以少勝多,圍困敵軍近五十天,使金軍不敢隨便渡江侵犯。
岳飛被害後,韓世忠也被罷去兵權,他索性辭去官職,與梁紅玉白頭
㈦ 劉墉祖居的簡介
近年來,黃墩鎮黨委、政府先後三次舉辦劉墉文化研討會,濰坊學院教授劉墉研究所所長張其鳳、北京大學教授張傳熙以及劉氏後人(包括諸城逄戈庄一支)等各界人士,一致認可劉墉祖居地在草澗村。 草澗村地處嵐山區黃墩鎮駐地西北8公里處,西與莒縣接壤。原名「喜鵲窩」。明朝成化年間改名為「草澗」。
明太祖朱元璋(1368-1398年)為鞏固初建的大明江山,組織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移民活動。洪武三年(1370年),劉氏始祖劉思源與眾族人遵奉朝廷詔命,由江南徐州府碭山縣(今屬安徽)大劉家村,北上遷徙至日照喜鵲窩村定居,繁衍生息,先後生下福、祿、壽、禧、詩、書、忠、厚八子。後因家庭遭遇大火之災,發生變故,劉氏兄弟四處流散,僅四子劉禧陪伴劉思源留守故里。長子劉福和次子劉祿遷往大劉家溝村(今屬東港區三庄鎮),老三劉壽乞討定居劉家莊子(今東港區三庄鎮),老五劉詩去了大洙洲,老六劉書定居西劉家溝(今莒縣中樓鄉),老七劉忠去了臨沂蘭山區劉家莊,老八劉厚定居沂水縣劉家甸。經這次變故,鳳凰嶺下的喜鵲林滿目荒涼,劉氏家中少了往日的喜氣鼎盛景象。劉思源公睹物生情,黯然神傷,於是在明朝成化年間將喜鵲窩改名為「草澗」。
明弘治年間,劉福將長子志干、次子志貞託付給劉祿公,又攜三子劉恆遷居逄戈庄(明屬青州府諸城縣,今屬高密市)。經過幾代人的創業,家境從貧窮漸至小康。其後代有多人科舉考中,特別是到第九代劉統勛、第十代劉墉和第十一代劉繯之三代同在朝廷為官,劉氏一門出了「三公兩宰相」,轟動朝野。
清道光末年,劉墉後裔出資在草澗村建立了劉氏祠堂,以追祭先祖。祠堂佔地1.2畝,院內植有黃楊、銀杏、柏樹等。祠堂正堂五間,磚木結構,重梁掛柱。東西兩山尖,安有鋼叉手。祠堂正面懸掛著御賜「清愛堂」橫匾,堂內安放著始遷祖思源公先祖的靈位,祠堂正中供奉著「吏部天官劉墉之位」。神位前香案兩側插有旗牌三扇、金瓜、斧、朝天蹬、半台鑾駕、龍鳳棍、銅鑼等儀仗。祠堂正門檐分別懸掛御賜紗燈一對,光彩照人。整個祠堂富麗堂皇,威嚴肅穆。據傳,清朝凡路過此地的文官武將,三里外步行到劉氏祠堂行大禮、拜鑾駕。祠堂邊古柏參天,林地東側一棵古槐,樹粗兩合抱,高約50米。林前有一塊幾千斤重的大白火石。思源公後裔遍布諸城、臨沂、莒縣、沂水以及江蘇贛榆等全國各地。「四清」以前,常有各地劉氏後裔來草澗祖墓祭奠、憑吊。社會上也稱「大白火石劉」。
村西南處有劉氏祖林,前有山崖為天然屏壁,草澗河上游小溪自西北向東南潺潺流淌,成玉帶環繞之狀。此地現存劉氏始遷祖劉思源及其後代墳墓11座,是歷年劉氏家族尋根祭祖必到之地。
草澗村背依丘陵,由南而望,三峰並列,猶如一隻展翅待飛的鳳凰,故得名鳳凰嶺。東西兩翼林木茂盛,綠草如茵。村前為平坦的谷地,竹林茂密,桑原良田。草澗河穿村而過,流經鳳凰谷地,向南匯入黃墩河。鳳凰嶺九道綿延的山脈似九條巨龍,將整個草澗村合圍成前有溪流為朱雀,後有靠山為玄武,左側山脈如青龍,右山橫亘如白虎的格局,村前月牙河成帶狀分布,似水龍形狀,與三面山勢呼應形成「三台文星龍」式的風水布局。
㈧ 歷史名人
▲唐姓名人
【唐姓得姓始祖——唐堯】
唐堯姓伊祁,名放勛,堯是他的謚號。他最初被封為唐(今山西翼城西)侯,即位後,又立國號唐,所以稱為唐堯。唐堯是傳說中的聖明天子,被後人尊為「良師帝范」、「文明始祖」。據說,他做了一百年天子,後來禪位給舜。他死後,帝舜又封他的子孫為唐侯。唐國經歷夏商兩代,周初被周公滅掉。周成王封弟弟叔虞在唐,改封唐侯後人為杜伯(把唐公及其後人遷於杜城,降爵為伯),稱為唐杜氏。唐杜氏的後裔有以國為氏者,此為陝西唐姓。唐氏後人奉唐堯為唐姓的得姓始祖。
【唐姓其他歷史名人】
唐 昧:一作唐蔑,戰國時代任楚國(今湖北省北部一帶)大將。周赧王十四年(公元前301年),齊、韓、魏聯合攻楚,楚將唐昧戰死。周赧王十六年(公元前299年),楚懷王受騙往秦,被扣留,最後死於秦國。從此,楚國一蹶不振。
唐 勒:戰國時期楚國(今湖北省北部一帶)辭賦家。仕頃襄王為大夫,後於屈原,大約和宋玉、景差同時期人。皆好辭而以賦見稱。
唐 舉:戰國時期梁國(今陝西韓城南)相術家,以善相術著名。相人之形狀、顏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稱之。
唐 寅:江蘇吳縣人,字伯虎,明代畫家、文學家。擅畫山水,並工畫人物、花鳥,與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稱「明四家」。唐順之:江蘇武進人,明代散文家,官至右僉都御史、代鳳陽巡撫。「唐宋派」人物之一。
唐 甄:達州(今四川省達縣)人,清初思想家,著有《衡書》九十七篇,後更名為《潛書》。宗陽明良知之學,反對空談心性,主張「富民」。
唐 英:清陶瓷藝術家。字俊公,關東沈陽人,隸漢軍正白旗。初授內務府外郎兼佐領,歷任淮關、九江關、粵海關監督以及督陶使等。他能文善畫,兼書法篆刻且又精通制瓷。清《熙朝雅頌集》收集了唐英的23首詩;故宮博物院中珍藏著他的許多精美字畫;清人曾集其詩文為《陶人心語》。
唐 蘭:現代文學家、音韻學家、歷史學家、業余曲家、古文字學家。字立庵,號立廠,浙江秀水(嘉興)人。1920年入無錫國學專修館。曾教周學熙家館。1931年後在北平師范大學、輔仁大學和中國大學任教。1932年受聘為北平故宮博物館金石鑒定專門委員。雅好崑曲,工大官生,喜清唱《驚變》、《慘睹》等劇目。1935年至1937年間是俞平伯所組清華大學谷音社成員,參加曲集。亦參加北平城內各曲社活動。1939年在昆明任西南聯合大學中文系副教授、1940年任教授。參加昆明三高等學校崑曲研究會等業余崑曲活動。抗日戰爭勝利後任北京大學教授,是曲家許麗香所組藕香曲社成員。1949年出版專著《中國文字學》。五十年代後曾任北京故宮博物院陳列部主任、副院長、研究員。其間亦參加北京崑曲研習社曲事活動。
唐寓之:南朝宋時三吳地區農民起義軍首領,在攻佔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後稱帝建吳國。改元興平,立太子,置百官。隨即遣高道度攻東陽郡。東陽太守、齊高帝族弟蕭崇之、長山(今浙江金華)令劉國重拒戰被殺,一時朝野震動。時值會稽太守王敬則進京述職,禹之乘虛襲擊,命孫泓取山陰(今浙江省紹興)。軍至浦陽江,郡丞張思祖使浹口戌主楊休武抵禦,孫部失利;而齊武帝又出禁軍數千,前往鎮壓,戰於錢江南岸。禹之所部無充分應戰之准備,又無抗禦騎兵之經驗,潰敗而死。
唐慎微:字審元(1086-1094),蜀州晉原(今四川省崇慶)人,北宋代醫葯學家。他世世代代以醫為業,自己又精通經方,在當地很有名氣。盡管如此,他仍然好學不倦,又拜李端伯為師,並因此從晉原遷到成都華陽。據當地一位很有名氣的大臣宇文虛中回憶,他小的時候曾見過唐慎微。唐慎微貌不驚人,甚至可以說是醜陋。從外表來看,他舉止樸拙,且不善言詞,但內心卻極為明敏,有著一顆善良的心。如果有人求他出診,他決不會考慮病人的身份、地位和財富,而是有求必往,不避寒暑雨雪。著有《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唐賽兒:山東省蒲台人,明末山東農民起義女首領。為山東蒲台人林三之妻,略識文字。丈夫死後,削發為尼,自稱佛母,傳教於山東一些州縣。永樂年間,明朝為營建北京、修治會通河,北征蒙古,耗資巨大。山東是負擔最重的地區之一,加之連年水旱,農民無以為生。唐賽兒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二月起事,迅速發展至數萬人,殺死青州衛指揮高鳳、都指揮僉事劉忠。但因遭山東都指揮僉事衛青、鰲山衛指揮同知王真的突然偷襲,於三月失敗。明廷搜捕唐賽兒,而唐賽兒等人安然逃走,不知所終。
唐才常:湖南省瀏陽人,清末維新派人物之一。早年參與時務學堂的創辦,編輯《湘學報》,後被張之洞勾結英國領事將其殺害。
唐廷樞:清末廣東省中山人,曾任職英商怡和洋行總買辦、輪船招商局總辦,後開辦開平煤礦和修建鐵路,為洋務運動中主幹分子。
唐正才:又名正財。湖南祁陽人。早年以販運木材、糧米為業。咸豐二年(1852年)秋,聯合船戶在益陽參加太平軍,被任命為典水匠,職同將軍,統轄水營。後串聯大批船戶水手加入太平軍,隨洪秀全從洞庭湖進入湖北。12月22日太平軍攻佔漢陽城,擬在長江上架設浮橋,以利水陸兩軍合力攻取武昌,由唐負責設計浮橋方案並主持架設工程。24日晚,架橋開始,大批船隻進駛江中,以鐵索緊鎖群船,銜頭接尾,橫跨大江,進抵對岸;又將鸚鵡洲上的木材、漢陽城內的木板搬運上船鋪為橋面。次日黎明,從漢陽鸚鵡洲到武昌白沙洲,從漢陽南岸嘴到武昌大堤口,兩座浮橋架成。29日,太平軍攻佔漢口後,又在漢陽、漢口之間的漢江上架起一座浮橋,第一次把三鎮連接起來。次年1月12日,太平軍通過長江浮橋,一舉攻克武昌城。25日,長江浮橋纜繩被大風吹斷,27日,仍由其主持重建武昌漢陽門至漢陽晴川閣浮橋,上以巨纜橫縛大木,下系三四千斤重鐵錨沉於江中,以穩固橋身,人馬往來,如履坦途。因功升為指揮。太平天國建都天京後,歷任恩賞丞相、殿左五指揮、提水營事務,並封為航王。1863年戰死於蘇州。
唐紹儀:廣東省香山(今中山)人,清政府時任天津關道、外務部侍郎等職,袁世凱任職臨時大總統時,他任國務總理,後任護法軍政府代表、國民黨政府國府委員等職。
唐繼堯:雲南省會澤人,為滇軍軍閥,曾任職貴州、雲南都督。唐澍:河北人,陝西渭華起義的領導人,曾任職西北工農革命軍前敵總指揮。
唐生智:湖南省東安縣人,中國國民黨高級將領。曾擔任中國國民黨革委會中央常委、南京衛戍司令長官。建國後任職湖南省副省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唐生明:號季澧,湖南省東安縣人。系曾與蔣介石爭奪過中國統治權的唐生智先生的弟弟,在舊社會被人稱為「福將」。但更多的人卻在背地裡叫他為「花花公子」,並公開說他是一位「哪裡有福享就那裡去的人」,這是指在抗日戰爭中,他跑到南京去投汪逆精衛,他去投靠汪逆,不是為了追求淪陷區的生活享受,而是奉命去搞「曲線救國」的。直到解放後,但誰也不會料到,他能一心一意跟著共產黨,在新社會歡度晚年,保持了崇高的晚節。
▲張姓名人
【張姓得姓始祖——張揮】
張姓的誕生很古老,約有五千年歷史。在人文初祖黃帝時代,黃帝有一子叫少昊清陽氏,少昊之子揮自幼聰明過人,愛動腦筋。一次,他觀看夜空,從星星的組合中得到啟發,經過研究,發明了弓。在當時人類基本以狩獵為生,弓的發明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於是黃帝封揮為專門製造弓的官叫「弓正」,也稱「弓長」,又將官名合二為一賜他「張」姓。張揮成了張姓人的始祖。
【張姓其他歷史名人】
張 儀:戰國時期魏國著名的政治活動家、軍事家和外交家,張儀的連橫戰略增強了秦的力量,加快了中國的統一進程。
張 良:西漢謀臣。(公元前?-公元前186),漢初大臣,城父(今安徽省亳縣)人,劉邦的重要謀士。和蕭何、韓信等人輔佐劉邦創建了西漢王朝,封留侯。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張 騫:西漢外交家,陝西城固人。兩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國與中亞各國的友好往來。公元前139年,漢武帝派張騫前往大月氏國(在今中亞阿姆河流域)。他的使命是幫助該區人民起來抵抗侵略者。張騫被匈奴族捉去囚禁了11年,但他獲釋後再度前往中國以西的地方探險。他的旅行路線經過阿富汗,直達現在的烏茲別克共和國境內的撒馬爾罕。當時尚無人到過中國以西這么遠的地方。因此,張騫給皇帝帶回了在中國第一次聽到的關於印度、中東以及歐洲諸國的消息。後來中國商人帶著絲綢和玉石,沿張騫所經過的路線,翻山越嶺來到中國西北並穿過了戈壁沙漠。這條路線後來被稱為「絲綢之路」。
張 角:東漢傑出的農民起義軍領袖,他組織發動的農民戰爭給漢政權以沉重的打擊。
張 衡:東漢科學家、文學家,河南南陽人。他在天文上一改「蓋天說」,提出「渾天說」,繪制星象圖,發明「渾天儀」、「地震儀」等。
張 飛:字冀德,燕人,三國時名將。為蜀國五虎上將,戰長坂名震於時。傳與劉備、關羽結義於桃園,世稱桃園三結義,被後世所傳誦。
張 遂:唐朝天文學家,河南省南樂人,唐初開國功臣張公謹之孫,少聰敏,博覽經史,尤精於歷象、陰陽、五行之學。為避武則天之侄武三思,而出家做和尚,法號一行。唐玄宗即位,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歷法、氣象、地震的調查統計工作,支持「渾天說」。後人只知其善演算法,他演算法方面的書籍早已散佚,是世界上第一個測出子午線的人。
張 旭:唐代大書法家,江蘇蘇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後乃下筆,逸勢奇絕,連綿回繞,人稱「草聖」。
張 謇:江蘇南通人,清代著名實業家和政治活動家。張謇創辦的大生紗廠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並開創了士林一代新風。
張 瀾,愛國民主人士。(1872-1955),四川南充人。他是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創始人和領導人,著名愛國人士和教育家。1949年9月,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先後擔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和全國政協副主席。
張擇端 字正道,北宋畫家,東武(今山東省諸城)人。曾在北宋宋徽宗時供職翰林圖畫院,專事繪畫,因為丟失官位家居,以賣畫為生。宣和年間翰林待詔,擅長「界畫」,尤善畫舟車、市街、城廓、橋架皆獨具風格。他的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圖》、《煙雨風雪圖》和《西湖爭標圖》等。最著名的作品是《清明上河圖》,據說歷時十年完成,歷經輾轉,後為明賈似道得手,迭經明清兩朝皇室收藏。曾被溥儀帶至關外,是中國古代繪畫作品中的極品,存北京故宮。
張道陵:原名張陵,字輔漢。東漢沛國豐(今江蘇省豐縣)人,留候張良九世孫,生於吳之天目山。通達五經,曾入太學,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任巴郡江州(今重慶)令。後棄官隱居北邙山(今洛陽北)。漢章帝、漢和帝征沼皆不就。與弟子王長杖策入淮,經鄱陽(今波陽),溯流至雲錦山(今貴溪龍虎山)煉丹,修長生之道,三年丹成。聞巴蜀診氣為害,遂與弟子赴四川鶴鳴山(一作鴿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傳道。在四川灌縣創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稱張天師。
張仲景:東漢醫學家,河南鎮平人。勤求古訓,博採眾方,著《傷寒雜病論》,造福人民,為後人尊為醫聖。
張僧繇:南朝梁代吳中(今江蘇省蘇州)人,著名書畫家。創造了「凹凸法」的繪畫手法,與顧愷之、陸探微並稱魏晉三大畫家。
張景岳:明朝中醫理論家,浙江紹興人。他闡發了醫易相通的中醫理論,對中醫理論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張居正:明末著名政治家。字叔大(1525-1582),號太岳,湖廣江陵(今屬湖北省)人。穆宗時入閣,神宗時為首輔,綜核名實,信賞必罰,整飭紀綱,推行一條鞭法,為相(明太祖朱元璋時已經沒有宰相的設置,但是他卻有宰相的實權)十年,海內稱治。卒謚文忠。著有《太岳集》、《帝監圖說》等。
張德成:清末義和閉首領。直隸新城(今河北省高碑店)白溝河人。船夫出身。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4月在靜海(今屬天津市)獨流鎮設拳壇,所部團民稱「天下第一壇」。6月下旬串閉民五、六千人至天津,在紫竹林等地抗擊八國聯軍。天津淪陷後,回獨流鎮准備再起,不久在靜海王家門被地主殺害。
張大千:名愛(1899-1983),又名秀,季菱,字大千,別號大千居士,或逕署「署人張大 千」,當代著名畫家。四川省內江人,幼年受擅長繪畫的母親和以畫虎著稱,自號「虎痴」的二哥張善的熏陶指引,並從名師曾農髯,李梅閹學詩文、書法和繪畫。除臨摹歷代名跡外,又遍游名山大川,以造化為師,經過刻苦鑽研,獲得了卓越的成就。一生作畫無數,遺作甚多,與齊白石並稱「南張北齊」。
張自忠:著名愛國將領。字藎忱(1890-1940),山東省臨清市唐元村人。自1914年投筆從戎之日起,張將軍便將自己的生命和熱血奉獻給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抗戰期間馳騁抗日沙場,屢建戰功,一九四零年壯烈殉國於湖北。張自忠將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五十多個同盟國中殉職最高的將領,也是抗日戰爭期間為國捐軀的唯一的國民黨上將級軍官,對於他的壯烈殉國,舉國同悲,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分別題寫「盡忠報國」、「為國捐軀」、「取義成仁」的輓詞。
張太雷: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江蘇省武進人,中共早期黨員之一。1920年參加北京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陪同共產國際代表,先後在北京、上海與李大釗、陳獨秀等會談,參與創建中國共產黨。同年6月以中共代表身份出席共產國際三大。1922年8月參加中共中央杭州會議,主張國共合作,建立反帝反封建統一戰線。曾任中共第四屆中央候補委員、第五屆中央委員,八七會議上當選為中央臨時政治局候補委員。1927年領導廣州起義,任總指揮。同年12月12日,在赴前方指揮戰斗途中,遭敵伏擊,壯烈犧牲。
張學良: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國民黨軍陸軍一級上將。西安事變的組織者。字漢卿,號毅庵,奉天(今遼寧省)海城人。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之長子。發動「西安事變」,促進了國共兩黨合作,共同抗日,為民族解放事業做出了不朽功績。2001年在美國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史特勞比醫院病逝,享年101歲。
㈨ 劉姓忠字輩男孩兒名字,請大家幫忙
劉忠川 劉忠斌 劉忠迦 劉忠楠 劉忠君 劉忠琅 劉忠巍 劉忠和 劉忠輝 劉忠遠 劉忠鑲 劉忠鋒 劉忠天 劉忠姚 劉忠珩 劉忠洲 劉忠祺 劉忠沛 劉忠亮 劉忠涵 劉忠騁 劉忠俐 劉忠敏 劉忠進 劉忠二 劉忠威 劉忠文 劉忠東 劉忠翰 劉忠華 劉忠萌 劉忠琦 劉忠藹 劉忠驫 劉忠曄 劉忠戰 劉忠薏 劉忠霖 劉忠磊 劉忠明 劉忠玥 劉忠煜 劉忠楠 劉忠毓 劉忠舒 劉忠強 劉忠耀 劉忠啊 劉忠鑫 劉忠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