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人民大學教授蘇聯秘史

人民大學教授蘇聯秘史

發布時間: 2021-02-21 22:55:08

A. 關懷老師進入解放區後曾在哪個大學學習

關懷教授解放前就讀於北平朝陽大學法律系,在校期間積極參加學生運動,成為中共地下黨領導的青年組織「青工」的成員。1948年由中共地下黨安排赴解放區參加革命,入華北大學政治學院學習,畢業後留校工作。1949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9月調入由謝覺哉同志任校長的中國政法大學教育科工作。1950年3月中國政法大學與華北大學合並成立中國人民大學後,任法律東京助理,同年10月任法律系民法教研室教員,1953—1964年先後任民法教研室副主任、主任。1964年8月任中國人民大學蘇聯東歐研究所政治法律研究室主任,1973年6月調任北京大學蘇聯東歐研究所政治法律研究室主任,1978年重返中國人民大學任教。1979年評為副教授,1986年晉升為教授。從1950年起在中國人民大學講授勞動法,獻身於勞動法的教學與研究,與此同時也從事經濟法、民法的研究。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貢獻專家」津貼。1999年中國法學會在人民大會堂召開建會五十周年慶祝大會,關懷教授從中央政治局常委尉健行同志手中接過由中國法學會頒發的《從事法學研究和教學五十年榮譽證書》。2004年12月,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有關單位及中國勞動法學研究會召開的「《勞動法》實施十周年理論研討會暨中國勞動法學研究會年會」上,關懷教授受到了表彰,獲得兩個獎項:「勞動法學理論研究傑出貢獻獎」和「勞動法優秀科研成果教材獎」。

B. 烏雲畢力格的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烏雲畢力格

1、一般情況
姓氏:孛兒只斤
名字:烏雲畢力格
英文名字:Borjigidai Uyunbilig (Oyunbilig)
性別:男
民族:蒙古
出生年月:1963/2/16
籍貫: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
職務: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西域歷史語言研究所副所長、清史研究所滿文文獻研究中心主任,兼中國蒙古史學會會長。
職稱:教授
地址:北京市中關村大街59號
2、學歷
大學:1984年內蒙古大學歷史系歷史學專業畢業,獲歷史學學士學位。
研究生:1987年內蒙古大學蒙古史研究所碩士研究生畢業,獲歷史學碩士學位,導師亦鄰真教授。
1998年德國波恩大學中央亞語言文化研究所中央亞語言文化學專業博士生畢業,主專業為中亞語言文化學,副專業為滿學和漢學,獲哲學博士學位。
3、社會兼職
中國蒙古史學會會長、中國歷史學會理事、中國民族史學會理事、內蒙古國際文化交流協會理事;日本國際蒙古文化研究協會會刊Quaestiones Mongolorum Disputatae(《蒙古學問題與爭論》)主編;曾任內蒙古史學會會長。 1975/09-1978/07,在內蒙古昭烏達盟巴林右旗益和諾爾中學學習;
1978/09-1980/07,在內蒙古昭烏達盟赤峰市蒙古族中學學習;
1980/09-1984/07,在內蒙古大學歷史系歷史專業學習,並獲歷史學碩士學位;
1984/09-1987/07,在內蒙古大學蒙古史研究所攻讀碩士學位,並獲歷史學碩士學位(在這期間,1984-09至1985-01在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學習清史);
1987/09-1994/1, 在內蒙古大學蒙古史研究所工作,先後任助教、講師(在這期間,1987-09至1988-01在中央民族學院學習藏文;1990-09至1991-07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學習德語);
1994/01-1998/10,在德國波恩大學中央亞語言文化研究所擔任蒙古語講師,同時在職攻讀博士學位,1998/04/29獲德國波恩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1998/10-2001/03,內蒙古大學蒙古學學院蒙古史研究所擔任副教授、教授、碩士生導師;
2001/03-2002/11,擔任內蒙古大學蒙古學學院副院長;2002/06增列為博士生導師;
2001/08-2001/10,作為德國技術交流中心(DAAD)訪問學者在波恩大學進行訪問研究;
2002/11-2004/11,作為日本學術振興會(PSJS)外國人特別研究員和東京外國語大學合作研究員赴日進行學術研究;2004/11月回內蒙古大學蒙古學學院工作;
2005/04-2006/05擔任蒙古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兼蒙古學學院蒙古史研究所所長。
2006/05至今,中國人民大學西域歷史語言研究所、清史研究所雙聘教授。
2009/02-2009/08,日本地球環境學研究所客座教授,參加伊犁河流域歷史文化研究項目。
2010/10-2011/09,德國德國波恩大學東方學與亞洲研究學院蒙古學教授。
2012/05至今,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滿文文獻研究中心主任。 本科生課程:
蒙古歷史與文化專題研究、蒙文、滿文、蒙文文獻研讀
碩士生、博士生課程:
蒙古史研究、滿蒙史料學、蒙文、滿文文法、古典蒙古文、滿文文獻研讀 1、主要研究領域
15-19世紀蒙古政治與社會史;蒙藏關系史;滿蒙關系史;滿洲史及清代史;滿蒙檔案文書與文獻研究等領域。
2、科研項目
完成:1,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十七世紀前半期蒙古喀喇沁部與後金(清)》(2004年11月通過鑒定);2,日本學術振興會自主項目《17世紀前半期南蒙古政治史研究》(2004年11月結項)。
在研:1,教育部留學人員基金項目《17-18世紀西藏、衛拉特與清朝關系研究》;2,全國高校古籍整理委員會項目《<西域同文志>整理》;3,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項目《清史-議政王大臣表》;4,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內蒙古通史》(明代卷主編)。
參加:1,國家社科重大項目《蒙古史史料與滿蒙關系研究》(齊木德道爾吉主持),已完成;2,教育部高等學校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作者專項資金資助項目《15至17世紀蒙古史研究》(寶音德力根主持);3,國家社科項目《蒙古學網路全書-國際卷》(齊木德道爾吉主持);4,國家社科重大項目《西域歷史語言研究》(沈衛榮主持,課題號:10ZD&086)。 1、專著
1,《關於和碩特汗廷》,內蒙古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內蒙古大學,1987年。
2,《和碩特蒙古史綱要》(Qoshuud Tobciyan,蒙古文),內蒙古文化出版社,1990年;
3,《蒙古民族通史》(第四卷),合著,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2002年第二版;
4, Ueberlieferungsgeschichte des Berichts ueber den persoenlichen Feldzug des Kangxi-kaisers gegen Galdan (1696-1697), Otto Harrassowitz Verlag, Wiesbaden, Deutschland, 1999;
4,《衛拉特蒙古簡史》(上),合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
5,《喀喇沁萬戶史》,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
6,《蒙古史綱要》(合著),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
7,《衛拉特史綱》(合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
8,《內蒙古通史綱要》(合著),人民出版社,2006年。
9,《<阿薩喇克其史>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年。
10,《土謝圖汗——奧巴評傳》(合著),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09年
11,《十七世紀蒙古史論考》,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
12,Qalq-a Jirum(合著),烏蘭巴托,2009年。
2、編著
1,《碩果》(蒙古文),紀念札奇斯欽教授八十壽辰學術文集,烏雲畢力格、娜仁高娃編,內蒙古文化出版社,1996年;
2,《亦鄰真蒙古學文集》(蒙漢文),齊木德道爾吉、烏雲畢力格、寶音德力根編,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
3,《明清檔案與蒙古史研究》第一輯,教育部高等學校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作者專項資金資助項目《15-17世紀蒙古史研究》成果系列,主編:寶音德力根、烏雲畢力格、齊木德道爾吉,第一輯,2001年;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4,《明清檔案與蒙古史研究》第二輯,教育部高等學校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作者專項資金資助項目《15-17世紀蒙古史研究》成果系列,主編:寶音德力根、烏雲畢力格、齊木德道爾吉,2002年,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5,《明清檔案與蒙古史研究》第三輯,教育部高等學校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作者專項資金資助項目《15-17世紀蒙古史研究》成果系列,主編:寶音德力根、烏雲畢力格、齊木德道爾吉,2004年,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6,日本蒙古文化研究協會《QUAESTIONES MONGOLORUM DISPUTATAE》主編,東京(2005年創刊,已出版9集)
7,《清內閣蒙古堂檔》(全23卷,蒙古文,滿文)寶音徳力根,烏雲畢力格,吳元豐主編,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
8,《蒙古史研究211叢書》(蒙漢文,1-4本)烏雲畢力格主編,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
9,《西域歷史語言研究叢書:蒙古學卷》(1-7卷),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2012年。
10,《清前期理藩院滿蒙古文題本》(1-23卷),烏雲畢力格,吳元豐,寶音徳力根主編,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年。
11,《滿文檔案與清代邊疆和民族研究》,烏雲畢力格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
3、論文
1,庚戌之變發生的原因及其意義,《內蒙古社會科學》,1986年第4期。
2,關於綽克圖台吉,《內蒙古大學學報》,l987年第3期。
3,關於拜巴噶斯汗的若干問題(蒙古文),《內蒙古大學學報》,1991年第2期。
4,略論和碩特汗廷對西藏的統治,《西北史地》,1988年第3期。
5,和碩特汗廷的建立過程,《內蒙古大學學報》,1988年第4期。
6,和碩特的起源與名稱,《青海社會科學》,1988年第5期。
7,論和碩特汗廷在青海的統治體制,《民族研究》,1989年第2期。
8,拉藏汗與和碩特汗廷的命運,《西北史地》,l989年第2期。
10,和碩特西北游牧地考,《內蒙古大學學報》,1989年第3期。
11,關於尹咱呼圖克圖(蒙古文),《蒙古史研究》,第四輯,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呼和浩特,1993年。關於尹咱呼圖克圖(漢文),《內蒙古大學學報》,1994年第1期。
12,衛拉特大庫侖與五集賽(蒙古文),《豐碑——紀念海希西教授80壽辰》,內蒙古文化出版社,1993年。
13,和碩特南遷青海的原因(蒙古文),《內蒙古大學學報》,1989年第4期。又:特·阿故拉、策·傑日噶拉、那·賽吉日呼編《蒙古學研究論文選》(蒙古文),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年。
14,康熙皇帝上皇太後的一份秘密奏摺及其相關事宜(蒙古文),《碩果——紀念札奇斯欽教授80壽辰》,內蒙古文化出版社,1996年。
15,札奇斯欽教授傳略(蒙古文),《碩果——紀念札奇斯欽教授80壽辰》,內蒙古文化出版社,1996年。
16,從17世紀上半葉的蒙古文和滿文「遺留性史料」看內蒙古歷史的若干問題一(1)昭戰(蒙古文),I999年第3期。
17,從17世紀上半葉的蒙古文和滿文「遺留性史料」看內蒙古歷史的若干問題一(2)敖木林之戰與喀喇沁-愛新國聯盟(蒙古文),《內蒙古大學學報》,1999年第4期。
18,著名的蒙古學家海西希及其著作,《國際漢學》,第三輯,大象出版社,1999年。
19,書評:十七世紀蒙古文文書檔案 (1600-1650),《內蒙古大學學報》,1999年第6期。
20,從17世紀上半葉的蒙古文和滿文「遺留性史料」看內蒙古歷史的若干問題一(3)喀喇沁部的台吉與塔布囊(蒙古文),《內蒙古大學學報》,2000年第2期。
21,17世紀20-30年代喀喇沁部的台吉與塔布囊,《蒙古史研究》,第六輯,2000年。
22,懷念二十世紀蒙古學巨匠亦鄰真教授(合著),《蒙古史研究》,第六輯,2000年。
23,史料的二分法及其意義——以所謂的「趙城之戰」的相關史料為例,《清史研究》,2001年第1期。
24,從17世紀上半葉的蒙古文和滿文「遺留性史料」看內蒙古歷史的若干問題——(4)東土默特諸諾顏、塔布囊與愛新國(蒙古文),《內蒙古大學學報》,2001年第2期。
25,康熙皇帝親征噶爾丹的滿文檔案及其流傳,《明清檔案與蒙古史研究》,第一輯,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
26,從17世紀上半葉的蒙古文和滿文「遺留性史料」看內蒙古歷史的若干問題——(5)東土默特部善巴塔布囊書及其「史料縱觀」(蒙古文),《內蒙古大學學報》,2002年第1期。
27,東土默特部舊牧地考(基里爾蒙古文),蒙古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阿奧其爾主編《中亞各部族的起源與分布》,烏蘭巴托,2002年;又:東土默特部舊牧地考(蒙古文),《明清檔案與蒙古史研究》,第2輯,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4月。
28,The Hoshuud Polity in Khokhnuur (Kokonor),Inner Asia,Vol.4,No.2, Cambridge 2002。
29,元代蒙古語言文字及其文獻,《蒙古民族通史》(第二卷第七章第一節),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2年。
30,元代蒙古人的生活習慣,《蒙古民族通史》(第二卷第七章第五節),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2年。
31,喀爾喀偉征諾顏的奏摺及其相關事宜(蒙古文),Mongolica, An International Annual of Mongol Studies, Vol.13(34),Ulaanbaatar,2003。又:《內蒙古大學學報》蒙古文版,2003年第1期。
32,明朝兵部檔中的17世紀前期蒙古史資料(日文),《史資料叢刊》,東京外語大學,2003年第2期。
33,關於朵顏烏良哈人的若干問題,《蒙古史研究》,第七輯,2003年12月。
34,阿蘇特的結局,《明清檔案與蒙古史研究》,第三輯,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年。
35,明朝兵部檔案中有關林丹汗與察哈爾的史料,Reserching Archival Documents on Mongolian History: Obsevations on the Present and Plans for the Future, 東京外國語大學大學院21世紀COE項目「史資料地域文化研究據點」叢書,2004年3月。
36,清初「察哈爾國」封地考,《內蒙古大學第四屆蒙古學國際研討會論文紀要》,2004年8月,內蒙古大學。
37,綽克圖台吉的歷史與歷史記憶,日本蒙古文化研究協會會刊QUAESTIONES MONGOLORUM DISPUTATAE, No.I , Executive Editors:Hiroshi FUTAKI and Borjigidai OYUNBILIG,The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ongolian Culture,April 30. 2005, Tokyo.
38,《一份黑城出土畏吾體蒙古文的釋讀和漢訳》,《黑水城人文與環境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
39,《關於<侯年大律令>的幾個問題》,,與図雅合著,《內蒙古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 pp.105-109
40,《清初「察哈爾國」游牧地考》,《蒙古史研究》第九輯,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7年41,《車臣汗汗位承襲的變化——以《蒙古堂檔》満蒙文檔案史料為中心》,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辦《西域歴史語言研究集刊》,第一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42, 《鄂飛滿文奏摺箋注》,載 Quaestiones Mongolorum Disputatae III, Tokyo, 2007年;43, 《關於猴年律令》(與圖雅合作),載《內蒙古大學學報》(蒙古文版),2007年第1期;44, Subandi- üggügsen Qung tayiji-yin urban bicig,載Quaestiones Mongolorum Disputatae III, Tokyo ,2007年;45, 《碩壘稱汗考》,《內蒙古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46,《喀爾喀三汗的登場》,載《歷史研究》,2008年第3期;47, 《關於阿蘇特蒙古》,載《中國民族史研究》,第一輯,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8年;48, 《清太宗與喀爾喀右翼扎薩克圖汗素班第的文書往來—兼談喀爾喀-衛拉特聯盟的形成》,載《西域研究》,2008年第2期; 49, 《1705年西藏事變的真相》,載《中國藏學》,2008年第3期;50, 《關於清代著名蒙古文人烏珠穆沁公滾布扎卜的幾點新發現》,載《清史研究》,2009年第1期51,《關於阿薩喇克其史作者的若干問題》,《民族研究》, 2009-6。52,《關於內齊托音喇嘛的順治朝滿問題本》, 《西域歴史語言研究集刊》第3集, 科學出版社,2009年53,《內齊托音喇嘛與錫埒圖庫倫旗》, 《西域歴史語言研究集刊》第4集, 科學出版社,2010年54,《十七世紀衛拉特各部游牧地考(一)》,《西域研究》,2010年第1期55,《十七世紀衛拉特各部游牧地考(二)》, 《西域研究》,2010年第2期56, 喀爾喀和托輝特部青袞咱布相關的一份滿蒙文題本(Qalq-a-yin qotogoid-un Cinggünjab- qolbugdaqu nigen manju mongol ayiladqal-un tuqai),《內蒙古大學學報》,2010年第5期57,《亦鄰真先生與黑城出土畏吾體蒙古文文本研究》,《西域歴史語言研究集刊》第4集,科學出版社, 2010 年58,《十七、十八世紀之交的西藏秘史——圍繞關於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的滿蒙文秘檔》,QUAESTIONES MONGOLORUM DISPUTATAE,VI, Oct, 15. 2010 59,《烏珠穆沁某些民間故事的歷史根源:關於民間故事和歷史研究的關系問題》(蒙古文), QUAESTIONES MONGOLORUM DISPUTATAE,VI, Oct, 15. 201060,《金輪千輻》所載扎魯特蒙古,《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0-661,《關於內扎薩克蒙古盟的雛形——以理藩院滿文題本為中心》(與宋瞳合作),《清史研究》2011年第4期。62,1655年以前的喀爾喀扎薩克問題,QUAESTIONES MONGOLORUM DISPUTATAE,VII, October, 15. 2011
63,《十六世紀蒙古「渾臣」考》,《內蒙古大學學報》2012年第6期。
64,《佚名《四衛拉特史》三部原著研究》,《內蒙古社會科學(蒙文版)》2012年第3期。
65,《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圓寂的真相》,《西域歷史語言研究集刊》第5集, 科學出版社,2012年。
66,《王政者,文武二治也——釋《白史》中的ANKKA與KILBAR (CINK、IIQ—A)》,《西域歷史語言研究集刊》第6集,科學出版社,2013年。
67.The Torghut Khanate and Tibet: With Special on Focus Manchu Documents from 1732 ,QUAESTIONES MONGOLORUM DISPUTATAE,IX,2013年10月。
4 譯文
德文譯蒙古文:
1,文學對當代史的接受——東蒙古人關於僧格林沁的一首贊美詩(Walther Heissig文),烏雲畢力格、娜仁高娃編《碩果——紀念札奇斯欽教授80壽辰》,內蒙古文化出版社,1996年。
2,關於1635年喀喇沁的合並(Michael Weiers文),烏雲畢力格、娜仁高娃編《碩果——紀念札奇斯欽教授80壽辰》,內蒙古文化出版社,1996年。
3,關於1628年滿洲——喀喇沁聯盟的邊注(Michael Weiers文),《明清檔案與蒙古史研究》,第一輯,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
日文譯漢文:
1,俄文史料中所見之顧實汗事跡(若松寬文),若松寬著、馬大正等編譯《清代蒙古的歷史與宗教》,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5月。
2,阿勒坦汗傳考證(若松寬文),若松寬著、馬大正等編譯《清代蒙古的歷史與宗教》,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5月。
3,察罕諾門汗事跡(若松寬文),若松寬著、馬大正等編譯《清代蒙古的歷史與宗教》,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5月。
4,關於蒙疆政權時期蒙古語定期報刊(二木博史文),《明清檔案與蒙古史研究》,第三輯,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
日文譯蒙古文:
1,關於北元的國家正統——大元的國號與政權(岡田英弘文),烏雲畢力格、娜仁高娃編《碩果——紀念札奇斯欽教授80壽辰》,內蒙古文化出版社,1996年。
布里雅特蒙古文轉寫蒙古文:
1,阿穆爾撒納、成袞咱布領導的民族解放運動(其米德道爾濟耶夫文),烏雲畢力格、娜仁高娃編《碩果——紀念札奇斯欽教授80壽辰》,內蒙古文化出版社,1996年。
2,布里雅特早期學者多爾濟班咱羅夫、噶勒桑貢布耶夫——蒙古早期的中亞學研究者們(烏勒姆濟耶夫文),烏雲畢力格、娜仁高娃編《碩果——紀念札奇斯欽教授80壽辰》,內蒙古文化出版社,1996年。

C. 如何評價沈志華教授

關於沈志華的評價,請看看周新城教授(文章)對他的評價,就知道了。
《如何看待專科學社會主義基屬本原則和評價蘇聯社會主義模式——關於我們同沈志華的分歧》
作者:周新城(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
看到《北京青年報》2013年4月14日刊載的沈志華的講演:《斯大林模式的症結與終結》一文,實在不敢苟同。文章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進而完全否定蘇聯社會主義模式,並把它看作是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文章涉及一系列原則問題,這里不可能一一評述。這里只講三個問題:一是如何認識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這一基本原理?二是如何評價斯大林模式(即蘇聯社會主義模式)?三是如何分析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
一、社會主義必然取代資本主義
二、蘇聯社會主義模式是科學社會主義發展的一個時間段
三、必須正確分析蘇聯向資本主義演變的原因

D. 劉向文的鄭 大 法 學 學 人

劉向文,男,河南開封人,生於1943年9月,1966年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學院,獲俄語、波蘭語專業學士學位;1982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蘇聯東歐研究所蘇聯政法專業,獲法學碩士學位;1990年畢業於蘇聯列寧格勒大學法律系國家法專業,獲法學博士學位。現任鄭州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河南省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鄭州大學憲法與行政法研究中心主任、鄭州大學俄羅斯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憲法學研究會顧問、中國俄羅斯東歐中亞學會常務理事、河南省法學會憲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憲政與行政法治研究中心比較法研究所副所長、蘇州大學法學院兼職教授、中國政法大學俄羅斯法律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和黑龍江大學法學院俄羅斯法律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曾兼任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研究室負責獨聯體東歐國家議會研究的特約研究員。同時,還兼任俄羅斯《法律政策與法律生活》期刊編委會成員、俄羅斯《刑事政策雜志》編委會成員等。
自1982年7月至今,劉向文教授一直任教於鄭州大學法學院。數十年來,他一直以憲法學與行政法學為專業,以外國憲法學與行政法學為研究方向,以俄羅斯憲法學與行政法學為科研側重點。他勤勤懇懇,兢兢業業,淡泊名利,醉心學術,努力探索俄羅斯憲法學與行政法學的精髓,矢志不渝。「天佑勤人」——三十年的學習與實踐、二十六載辛勤的執教生涯以及對學術孜孜追求的學者情懷,使劉教授成為國內俄羅斯憲法學與行政法學研究方面的知名專家,得到學界乃至國家中央機關、實務(實踐)部門的一致認可與高度評價,並影響海外。在教學育人方面,劉教授先後為本科生、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專業研究生和國際法學專業研究生講授中國憲法、外國憲法、外國憲政的理論與實踐、比較憲法學、俄羅斯聯邦憲政制度、外國憲法與行政法專題研究、俄羅斯投資法等課程。劉教授溫和謙遜、平易近人,其生動有趣、極富感染力的授課方式更是深得學生喜歡和好評。良好的教學效果,使他獲得了一系列的嘉獎:1997-1998學年度被評為鄭州大學優秀共產黨員;1998-1999學年度被評為鄭州大學和鄭州市兩個「先進工作者」稱號;2003- 2004兩個學年度,在被連續評為鄭州大學「學生最滿意教師」光榮稱號的基礎上,他又獲得鄭州大學教學優秀獎一等獎;2007年被評為鄭州大學三育人先進工作者。
在學術科研方面,劉向文教授始終把蘇聯、東歐獨聯體與俄羅斯聯邦的憲政問題作為自己科研的側重點。他以嚴謹的治學態度、開闊的學術視野和極強的創新研究能力,取得了輝煌的學術成績。迄今為止,他已經獨著、獨譯、主編與參編學術著作二十多部,其中《俄羅斯聯邦憲政制度》(與宋雅芳合著)、《俄國政府與政治》(獨著)、《俄羅斯聯邦憲法司法制度研究》(與韓冰、王圭宇合著)、《俄羅斯聯邦行政違法法典》(獨譯)、《刑事政策的基礎》(獨譯)《蘇聯憲法講話》(群眾出版社1983年版)等著作,填補了國內學界在相關研究領域的空白。此外,他還先後在《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法學家》、《法學評論》、《世界經濟與政治》、《行政法學研究》等核心學術期刊和其他報刊上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其中,《俄羅斯聯邦國家杜馬的選舉制度》、《俄羅斯聯邦議會上院的改革》、《借鑒俄羅斯聯邦立法經驗,完善我國選民登記制度》、《俄羅斯聯邦總統選舉制度》、《俄羅斯聯邦的政黨制度》和《俄羅斯聯邦的檢察制度》等多項研究成果,先後被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研究室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理論研究所予以採用。劉向文教授還曾出席向黨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提供咨詢的小型高層次會議。所有這些都充分彰顯出劉教授的學術地位。
在學科建設方面,劉向文教授於1996年作為兩個學科帶頭人之一,申辦憲法學與行政法學碩士學位點並獲得成功;2004年作為研究中心主任申辦河南省普通高校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獲得成功;2006年作為三個方向的學科帶頭人之一,與其同事齊心協力,申報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專業博士點,並取得成功,實現了河南法學領域博士點零的突破。此外,2000年劉教授作為兩個學術帶頭人之一,申報了國際法學碩士點並獲批准。同時,劉教授還作為刑法學三個研究方向之一(外國刑法方向)的負責人,參與了2002年申報刑法學博士點的工作。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時至今日,劉向文教授依然堅持在學術研究的崗位上,盡心竭力地為國家培養法律人才。同時,其不輟的筆耕也必將為自己璀璨的人生增添新的光輝。最後,衷心祝願劉向文教授學術與生命之樹長青!

E. 武則天秘史里唐太宗和哪個夫人發生過關系

唐太宗李世民 (599年~649年),626年—649年在位,共23年。
武則天 順聖皇後 武曌(內624年~705年),690年—705年在位16年。
1 從以上容生卒及在位時間,推斷如下。太宗在登基前兩年,則天才出生。
2 唐朝君主制度中,後宮中的女人(可與皇上發生性關系的人)是所有封建王朝中相比較之下最多的(之前的隋也是)。
高祖李淵還沒上位,就有能力從隋煬帝的行宮中搞一些女人出來「色賄」權臣。所以,一來太宗(任禁父殺兄奪帝位)上了誰都有可能,二來則天的「秘史」里的材料未必可信。如果你想比較真實地了解這位太宗的歷史,建議你看《百家講壇》之《玄武門之變》,主講人是人民大學國學院的副教授孟憲實老師。他是研究唐太宗的專家(現在可能轉正了呵呵呵)。

F. 誰最先開講新中國"外法史

林榕年,1928年5月出生,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新中國最早從事外國法制史教學與研究者,外國法制史研究開拓者之一。曾任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法制史教研室主任,兼任廈門大學、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汕頭大學法律系主任等職。

「林老是新中國第一位講授外法史的老師,在上世紀50年代初的幾年裡,林老經常晚上聽蘇聯專家講課,第二天就要給本科生講課……」5月5日上午,在中國人民大學一次學術活動現場,全國外國法制史研究會副會長葉秋華教授這樣介紹林榕年。

6月1日上午9點,林榕年早早准備好,在寬敞明亮的客廳里等候記者的到來。

結緣外法史

多災多難,是林榕年對自己小學、中學時代的切身感受。

1928年5月,林榕年出生在天津北郊區的宜興埠村(現在的北辰區宜興埠鎮)。父親是天津工業大學的木工,他希望自己的孩子們多讀書、有文化。但是清貧的家境以及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的苦難遭遇,讓林榕年的學習時斷時續。

1949年1月,天津解放了。正在讀高三的林榕年異常激動,他全心全意地歡迎解放軍入駐學校,擔任校學生會主席的他,積極協助共產黨幹部開展學生工作,並希望將來可以到新型的革命學校學習。

1949年7月,林榕年高中畢業,考取了天津師范學院中文系,家人都為他高興。這時,他看到了一份來自華北人民政府關於成立「中國政法大學」的簡章,寫明要「培養新中國的法律人才」。他不顧家人的埋怨,不怕丟掉已被天津師范學院錄取的機會,毅然乘火車來到北京,直奔海運倉報考了「中國政法大學」,立志當一名「革命的法官」。他順利地考取了。

「這所政法大學,不是現在的中國政法大學,她是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的前身。」林榕年對這段歷史了如指掌。1949年10月23日,林榕年參加了中國政法大學的開學典禮,校長謝覺哉主持了典禮。1950年3月,林榕年等100多名學員搬到了北京城東的鐵獅子胡同,成為即將成立的中國人民大學第一屆法律系本科生。同年10月3日,林榕年親歷了中國人民大學開學典禮的盛況,校長吳玉章主持,劉少奇等領導人到場講話。

「這一年,我經歷了『三級跳』,先變成本科生,繼而變為研究生,最後變成了老師。」對這個過程,林榕年難以忘懷。1950年7月的一天,他和傅興嶺、張晉藩等4名同學被法律系領導叫去談話。林榕年很開心,以為自己參加抗美援朝的申請被批准了。可是,領導沒談到抗美援朝,而是想讓他們幾個去法制史教研室當研究生。

創建之初的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仿照蘇聯莫斯科大學設置了法制史專業。但當時蘇聯的法制史專家沒有到位,而教研室的工作卻要開展,於是,1950年底,剛學了一些研究生基礎課的林榕年、傅興嶺又被選調到法制史教研室當教師。

當時,法制史教研室共設置三門課程,即中國國家與法權歷史、蘇聯國家與法權歷史、國家與法權通史(即中、蘇以外的外國法制史)。林榕年被指派為國家與法權通史(即現在的外國法制史)老師。於是,林榕年成為新中國最早講授外法史的老師。

對這個過程,林榕年戲稱,自己是「趕鴨子上架」,「不過,這個『架』上得值」。

邊教邊學

雖然變成了研究生和教師,但是對法律、外國法制史,林榕年畢竟沒有深入學習過,覺得壓力很大。但這是組織的信任,林榕年覺得無論如何都要干好。

白天,沒有教學任務的時候,林榕年要和研究生們一起向蘇聯專家學習外國法制史專業課程;晚上,還要趕著去上「夜大」,那是蘇聯專家給中國人民大學校內的老師、幹部開設的課程,內容包括俄語、政治經濟學、《聯共黨史》(蘇聯共產黨歷史知識)、新民主主義革命史等。「那什麼時間備課呢?」對記者的問題,林榕年笑了,他說:「當時年輕啊,天天『開夜車』。」那些年,林榕年幾乎沒有在凌晨1點以前睡過覺。

林榕年的努力沒有白費,第一堂課下來,同學們滿堂鼓掌。「這給了我很大的支持和鼓勵,聽我講課的,就是我的本科同學啊!」林榕年更加努力了。學生們很喜歡他,因為第一節課他講的是《漢謨拉比法典》,便給他起了一個「漢謨拉比法典」的綽號。

林榕年覺得,講法制史,應該注意史料積累,盡可能多地掌握歷史知識。於是,他的身影經常出現在各大高校的圖書館以及琉璃廠等地的舊書攤上,「可惜,舊的法制史著作幾乎無處尋覓。」但是林榕年仍不放棄一切搜集、整理資料的機會,慢慢積累,讀書有感的時候就寫在卡片上。漸漸地,他研究《世界通史》等書籍所積累的卡片便小有規模了,講起課來,也順手多了。

1949年2月《中共中央關於廢除國民黨<六法全書>和確定解放區司法原則的指示》發布後,和舊法有關的知識就不能在課堂上講授了。中國人民大學作為一所新興大學,擁有眾多的蘇聯專家,其法律系當時被譽為法學教育的「工作母機」。全國各地的大學老師都來中國人民大學進修,學習新的法學知識,林榕年講授的外法史課也得到了校內外的認可。

1954年,林榕年被借調到北京大學講授外法史,還被校長馬寅初聘為講師,頒發了聘書。

一直在教學一線

1960年,蘇聯專家撤走了。法制史課程該如何設置呢?林榕年認為,以前光講蘇聯法制史、不講俄羅斯法制史做法不科學,他認為「歷史是從舊時代來的,是昨天的延續,也昭示著明天,應該批判地繼承,但是不該『一刀切』,『一棍子打死』一個時代」。在林榕年的建議下,「蘇聯國家與法學歷史」課程被撤銷,代之以俄羅斯法制史,被並入外法史中。

「除了1958年、1961年兩屆本科生外,我幾乎給文革前中國人民大學每一屆本科生都講過外法史,同時還指導教研室的每屆研究生研讀外法史。」林榕年笑稱自己一直在教學一線上當「教書匠」。縱使在文革時,他也依然講授和外法史有關的知識。1971年,在江西五七幹校下放一年後,林榕年提前回到了北京,被調到當時的北京師范學院(現在的首都師范大學)講授共產主義運動史,他編寫了兩章講義。

多年的積累,讓林榕年厚積薄發。文革結束伊始,他結合自己多年的心得寫出了《略論法律的繼承性》一文,寄給了《人民日報》。剛好趕上1979年第一期《法學研究》(創刊號)要出版,這篇文章便被推薦發表在了創刊號上。在文章中,林榕年提出「歷史應該批判地繼承,無論是古代的還是外國的,凡是有價值的,都應該批判地借鑒,對外國法制史,不僅要兼容並蓄,還應推陳出新」。文章發表後,在學界引起一場討論。也引起國外學界的關注,先後被荷蘭、日本等國學術刊物轉載。

林榕年另一篇《談人權問題》的論文,發表在1980年第一期的《學習與探索》(創刊號)上。這篇文章是他和張晉藩合寫的。「理論部分是我寫的,後面關於中國人權狀況部分是他寫的。」這篇文章,結合法學史料,駁斥了西方學者關於人權問題的觀點。

「古羅馬的十二銅表法中就有『物』的概念、『地域權』的條款,後來的物權法有關物權、他物權等概念,就是從羅馬法承繼下來的。外國法制史就應該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兼容並蓄、推陳出新。」在《外國法制史研究中的幾個問題》一文中,林榕年闡述了自己的這一核心觀點,還系統闡述了外法史的概念、研究對象、歷史分歧,以及與其他學科的關系等外法史基本問題。

「我的教學生涯和教材分不開。」1980年,林榕年編寫的《外國法制史講義》(三卷本)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作為「內部交流教材」出版,該教材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最早出版的外國法制史教材之一,為當時大多數高校所採用。

1982年,林榕年任副主編、司法部法學教材編輯部編審、全國統一的高等法學教材《外國法制史》出版,此後的1992年、1994年、1999年、2003年直到今年,他先後主編過不同版本的外法史教材十多部。近日,他主編的第四版外法史教材修訂版剛剛出版。他同時主編《外國法制史匯刊》等論文集若干,發表有代表性的論文多篇。

也是在1982年統編教材的過程中,林榕年等學者推選德高望重的陳盛清(中國外國法制史研究會第一、二屆會長)為會長,成立了全國外國法制史研究會。林榕年成為創始人之一,後來擔任了研究會的第三任會長,現在還擔任顧問。

坐得冷板凳

1928年出生的林榕年已至耄耋之年,但他依然記得58年前範文瀾所說的一句話。

那是在1951年,在主題為「中國法制史如何建設」的座談會上,歷史學家範文瀾應邀出席了會議。在談到「怎麼搞法制史,學問該如何做」的時候,範文瀾對林榕年等法制史教研室的年輕教師們說:「做學問,板凳應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

林榕年說,這句話幾乎影響了他一生。他不僅用這句話鞭策自己,同時也用這句話中昭示的精神來教育學生。

1980年,根據教育部的指示,全國開始招收學位研究生。林榕年作為第一批碩士生導師,招收了兩名研究生,其中就有梁治平(中國藝術研究院法律文化中心主任)。梁治平給他的印象是「喜歡看書,不張揚,很踏實」。他記得當時曾給梁治平布置了閱讀經典著作的任務。沒想到,梁治平把《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的四卷本通讀了一遍!林榕年另一個很引以為自豪的學生是米健(中國政法大學教授),1982年,廈門大學陳朝碧教授招收了米健等3人為研究生,「可惜不久,陳朝碧教授仙逝了。」林榕年應邀成為特聘導師,與當時廈門大學的胡大展老師一起為米健等同學授課。現在,這兩個學生都已是學界知名學者,林榕年很為他們的成就高興。

「學術活動我現在很少參加了,不過,外法史學科建設、青年學者的發展,我是看在眼裡,喜在心上的。」望著窗外,林榕年笑著說。

G. 高銘暄的人物經歷

1928年(民國十七年)5月24日出生於浙江省台州市玉環縣鮮迭村,父親在上海在特區法院擔任書記官,年幼的高銘暄留在家鄉跟著祖母生活。小學畢業後,高銘暄以優異的成績進入溫州甌海中學(後改名為溫州四中)讀書。
1944年春季,高銘暄考入溫州中學高中部。
1947年高中畢業後,由於父親從事的是司法工作,因此在選擇專業時,高銘暄的第一想法就是報考法律專業。由於優異成績同時被浙江大學法學院、復旦大學法學院、武漢大學法學院三所大學同時錄取,考慮到父親在杭州地方法院當推事,自己在杭州讀書,能和父親住在一起,最終選擇了浙江大學法學院就讀。
大學期間,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從武漢大學請來了法律系主任李浩培教授,擔任新組建的浙江大學法學院院長,李浩培先生講授的刑法學引起高銘暄極大的學習興趣,並感覺到刑法裡面有學問很深,很大,下了決心好好學習。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高銘暄利用暑假參加了中共杭州市委組織的青年幹部學校的學習,講課的都是中共著名政治活動家,如譚啟龍、張勁夫等。1949年9月由於浙江大學法學院被迫停辦,法學院的學生只能轉系或者參加地方工作。面臨選擇高銘暄決定繼續學習法律,為了支持高銘暄,李浩培就把他舉薦給了自己在東吳大學上學時的同學——北京大學法律系主任費青教授,費青教授是著名的國際法專家,是社會學家費孝通的哥哥,費青教授同意接收高銘暄。1949年9月16日,高銘暄告別父母北上,轉學到北京大學法律系繼續讀書。
1951年7月,高銘暄從北京大學畢業時,正值新成立的中國人民大學要招收10名研究生。北京大學法律系領導在徵求高銘暄的分配志願時,他選擇繼續做一個刑法學研究生。師從前蘇聯著名刑法學家貝斯特洛娃教授、達瑪亨教授、尼古拉耶夫教授和柯爾金教授,成為較早地系統學習和研究蘇聯刑法理論的中國青年學者。
1953年8月高銘暄研究生畢業後,留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刑法教研室任教。
1954年到1979年期間,高銘暄先生參與了中國第一部刑法典的起草工作。
1956年5月,高銘暄被評為講師。1980年5月被評為副教授,1983年5月,經國務院有關部門批准,晉升為教授。
1984年1月,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成為中國刑法學專業第一位博士研究生導師,從此結束了新中國不能自己培養刑法學博士的歷史,同年,高銘暄獲得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榮譽稱號。
1983年-1986年擔任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主任,1990年-2003年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務委員會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1985-2003年期間還擔任第二、三、四屆學科評議組成員暨法學組召集人、擔任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會刑法學研究會會長。1999年-2009年擔任國際刑法學會副主席兼中國分會主席。
2001年,高銘暄被評為「全國師德先進個人」。
2001年,為了提攜後學,高銘暄不再擔任中國法學會刑法學研究會會長。2003年,高銘暄也不再擔任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暨法學組召集人。
2005年被授予中國人民大學首批榮譽教授稱號,2009年被授予中國人民大學首批榮譽一級教授稱號。
高銘暄現任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特聘顧問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榮譽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法學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法學會刑法學研究會名譽會長、國際刑法學協會副主席暨中國分會名譽主席。

H. 徐之明是哪裡人

徐之明,1964年復9月出生,中國人制民大學畢業,1988年畢業留校任教、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俄國歷史、蘇聯政治、俄羅斯現狀及政治學、先後講授蘇聯政治、獨聯體研究、大國的興亡以及蘇聯政治領袖研究等課程。
中文名
徐之明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64年9月
職 業
副教授
畢業院校
中國人民大學
主要成就
文都教育考研輔導班名師

I. 徐之明的人物經歷

男,1964年9月出生、1981年由廣西師范大學附屬中學考入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社會主義系國回際共產主義運動專業;答1985年進入中國人民大學蘇聯東歐研究所攻讀碩士研究生;1988年畢業留校任教、副教授。
在過去10餘年間,共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合作出版著作10餘部;主持國家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一個、參與8項、累計學術成果逾100萬字。

熱點內容
大學老師和學生會有感情嗎 發布:2025-08-26 06:15:54 瀏覽:295
2016加州大學錄取時間 發布:2025-08-26 06:06:19 瀏覽:190
中國藝術研究院國畫博士導師 發布:2025-08-26 05:59:04 瀏覽:473
沈陽葯科大學葯學考研科目 發布:2025-08-26 05:36:32 瀏覽:759
清華大學教授吳維庫 發布:2025-08-26 05:35:57 瀏覽:904
美國大學生放假時間表 發布:2025-08-26 05:28:03 瀏覽:302
湘潭大學調離的教授 發布:2025-08-26 05:22:23 瀏覽:714
2016年考研浙江大學線 發布:2025-08-26 04:48:53 瀏覽:249
南京財經大學2019開學時間 發布:2025-08-26 04:31:46 瀏覽:265
浙江大學遺傳育種考研 發布:2025-08-26 04:26:56 瀏覽: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