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鳴教授第三軍醫大學
❶ 吳軍的專家簡介
吳軍,男,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燒傷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1984年畢業於第三軍醫大學臨床醫學系,獲學士學位,1987年畢業於第三軍醫大學病理專業獲碩士學位,1991-1995 年在義大利維羅納大學醫學院客座研究員,從事移植免疫學研究。
從事教學、科研工作30餘年,針對燒傷創面覆蓋與修復、再生等重大科學問題有深入研究。以第一申請人或項目負責人獲得國家、軍隊及重慶市等多項重大重點科研項目,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50餘篇,獲授權專利25項,成果轉讓5項。主編專著2部,參編專著6部。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50餘名。被評為首屆解放軍總後勤部科技新星,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重慶科技進步二等獎、以色列燒傷學會「Williams Prize」獎等。創立了中國第一個民間燒傷兒童慈善基金「春苗燒傷兒童慈善基金會」、創辦了中國第一個燒傷兒童夏令營、創辦了中國的第一本燒傷英文期刊Burns & Trauma,發起了並組織了國際燒傷康復與創面修復學術論壇「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urn Rehabilitation and Wound Healing」,組建了中國康復學會燒傷治療月康復學專業委員會並任首屆主委。
❷ 重慶第三軍醫大學大坪醫院最著名的婦科專家姓名
婦科:李力教授
產科:鄭英茹教授
❸ 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全軍燒傷研究所的介紹
第三軍醫大學西抄南醫院襲全軍燒傷研究所是在國內外著名燒傷外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黎鰲教授領導下,由1958年的6張病床發展而來。先後成為全軍第一個燒傷專科中心,全國第一批博士學位授權點,全軍第一個燒傷研究所,全軍燒傷專科實驗室,全軍燒傷研究重點(開放)實驗室,博士後流動站。目前是全軍研究生培養單位重點建設學科,全軍重中之重醫學專科研究所,燒傷專業國家重點學科。2002年和2007年再次成為國家重點學科,2005年成為全軍第一個和我國燒傷醫學研究惟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
❹ 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的研究專家
南京軍區總醫院普通外科研究所——黎介壽院士黎介壽院士,男,漢族,著名普通外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1924年10月生,中國湖南省瀏陽人。1949年畢業於前國立中正醫學院,獲學士學位。現任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南京大學醫學院臨床學院、第二軍醫大學臨床學院副院長與科學委員會主任,解放軍普通外科科研究所所長,解放軍專科重點實驗室主任,山東醫科大學、華西醫科大學、浙江大學醫學院、青島大學醫學院、南京大學醫學院、解放軍第二、第三軍醫大學教授、名譽教授或兼職教授,碩士、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後流動站聯系導師。是國際外科學會國家級會員,歐洲腸外與腸內營養學會會員,歐洲消化道外科學會會員,解放軍醫學科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創傷學會常務理事。
南京軍區總醫院腎病研究所——黎磊石院士黎磊石院士,國際著名腎臟病專家。湖南長沙人。1926年10月26日出生。1948 年畢業於國立中正醫學院。解放軍腎臟病研究所所長,南京大學醫學院臨床學院副院長、教授。1990~1997年任國際腎臟病學會理事,是中華腎臟病學會及亞太地區腎臟病學會創始人之一。他首創IgA腎病分型治療,革新腎活檢免疫病理技術,創造了斜角進針法,成功率達99.7% ;他發明了雷公藤治療腎炎,大黃素治療尿毒症,在腎臟病領域所進行的傳統醫學現代化工作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在國際上首創霉酚酸酯及普樂可復治療狼瘡性腎炎;倡導持續性血液凈化技術救治危重病例,成功地創造了免疫吸附療法治療脂蛋白腎病。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五項,均為第一作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三項和二等獎九項,發表論文700多篇,主編專著12部。2003年被授予國際腎臟病學會終身榮譽會員的稱號。 1994年首批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任醫葯衛生部常委,並於1998年入選為中國工程院主席團成員。
南京軍區總醫院腎病研究所——劉志紅,主任醫師 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志紅院士,腎臟病內科學專家。1958年12月26日出生。1989年畢業於第二軍醫大學研究生院。1993-1996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學習。現任南京軍區總醫院腎臟病研究所主任醫師,教授。南京大學醫學院臨床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後聯系導師。第二軍醫大學、第四軍醫大學客座教授。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首席科學家,南京中醫學大學名譽教授。 她在醫療和科研中貢獻突出,發表論著250篇,SCI收錄80篇。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三項,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一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二項、二等獎四項。在糖尿病腎病發病機制的研究中成績突出。發現大黃酸是一種獨特的治療糖尿病腎病的良葯。獲中國及美國專利,立項為863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開發。研究了多種腎臟病的相關基因多態性及功能變化與臨床表型,預後的關聯以及腎臟病患者腎小球基因表達譜的變化規律。在IgA腎病的研究中發現腸粘膜免疫異常在其發病中的作用,提出臨床分型治療,顯著提高了療效。對免疫抑制劑的臨床應用有獨特的研究,經驗在國際上推廣。獲中國青年科技獎,求是傑出青年工程獎,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工程院光華工程科技青年獎,中國人民解放軍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中央軍委記一等功。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代表大會代表。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200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❺ 中國人民解放軍白求恩軍醫學院的院校師資
趙鎖安,男,1944年11月出生,教授,第四軍醫大學畢業,碩士生導師,全軍優秀教師,全軍醫學科技學術委員會委員,河北省生理科學委員會理事,學科帶頭人,生理學教研室主任,從教23年,發表學術文章118篇,出版專著、教材11部。
王玉祥,男,1945年8月出生,教授,北京醫科大學畢業,學科帶頭人,葯理學教研室主任,發表學術文章40篇,出版專著4部,獲河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
梅清海,男,1948年3月出生,教授,大校軍銜,南京政治學院畢業,全軍優秀教師,全軍醫學倫理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學科帶頭人,政治理論教研室主任,從教25年,發表學術文章56篇,獲軍隊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出版專著、教材22部。
黨酉勝,男,1957年4月出生,副教授,博士學位,西安交通大學畢業,獲中國化學會優秀青年化學獎,北京軍區優秀中青年科技幹部,文化教研室學科帶頭人,發表學術文章24篇,出版專著5部,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
金玉祥,男,1960年5月出生,教授,博士後,白求恩醫科大學畢業,全國解剖學專業委員會委員,軍事病理學重點實驗室主任,學科帶頭人,發表學術文章12篇,承擔全軍十五計劃重點課題1項,面上課題1項。
王仁傑,男,1949年11月出生,副教授,南京大學畢業,中國醫學裝備學會理事,實驗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優生優育,發表學術文章17篇,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承擔國家計生委重點科研課題1項。
庄甲舉,男,1951年5月出生,教授,河北醫科大學畢業,碩士生導師,生理學教研室副主任,學科帶頭人,發表學術文章12篇,獲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現在美國做訪問學者。
杜軍英,女,1958年4月出生,教授,第三軍醫大學畢業,碩士生導師,全軍病理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全軍軍事病理學專業組委員,全軍生理與病理生理專業委員會委員,病理學教研室主任。發表學術文章5篇,出版專著3部,獲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承擔全軍九五和十五科研基金課題2項。
實施戰術進攻。
李紅兵,男,1962年9月出生,副教授,河北師范大學畢業,碩士生導師,實驗中心副主任。總後科技新星,發表學術文章15篇,獲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河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現在西班牙做訪問學者。
馬文領,男,1965年9月出生,副教授,延邊醫學院畢業,碩士生導師,解剖學教研室副主任。發表學術文章20篇,獲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3項。
王志玲,女,1963年1月出生,副教授,河北師范大學畢業,全軍檢驗專業委員會委員,總後優秀教師,科研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細胞信號傳導,發表學術文章10篇,獲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承擔全軍十五科研基金面上項目1項。
王 滿,男,1955年9月出生,副主任醫師,第四軍醫大學畢業,碩士生導師,外科教研室副主任,學科帶頭人,發表學術文章58篇。
馮洪強,男,1959年9月出生,副教授,河北醫科大學畢業,碩士生導師,外科教研室學科帶頭人,發表學術文章35篇,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現在丹麥做訪問學者。
黃慶軍,男,1963年6月出生,副教授,博士後,北京醫科大學畢業,赴美留學回國,科研中心學科帶頭人,發表學術文章22篇。
崔澄,女,1970年12月出生,講師,河北醫科大學畢業,全軍優秀教師,承擔國家計生委指令性課題1項,軍隊青年基金課題1項,教育部教育科研規劃課題1項。
❻ 吳力克教授目前主要有哪些頭銜
吳力克教授頭銜很多,主要有:
1)第三軍醫大學特聘教授、主任醫師、研究員,專微生態研發中心主任;
2)世界屬健康生活方式促進會聯合總會副主席暨臨床微生態國際聯盟主席;
3)中國醫葯教育協會副會長暨專家委員會常委
4)中國預防醫學會微生態分會資深常委暨特種醫學學組組長;
5)中國醫葯生物技術協會常務理事暨生物治療專委會委員;
6)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常務理事;
7)中國保健協會專家委員會常委;
8)山東預防醫學會微生態分會主任委員;
9)重慶健康管理研究會執行會長;
10)國際養生保健學會高端論壇秘書長;
11)中國管理科學院特邀研究員;
12)中國微生態學雜志資深編委。
❼ 中國醫葯教育協會的理事成員
(2015年11月)
會 長: 黃正明(解放軍302醫院葯學部葯理研究室原主任、教授、博導)
副會長: 於 福 (北京市節能環保處處長、副教授)
副會長: 王仁傑(原石家莊軍醫學院主任、教授)
副會長: 賈萬年(人民軍醫出版社原副社長、解放軍醫學雜志總編、研究員)
副會長: 殷進功(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副校長、教授)
副會長: 徐建功 (國家食葯總局高級研修學院)
副會長: 陳 錦 (廣東醫群科技有限公司CEO、研究員)
副會長: 李曉輝(第三軍醫大學葯學院教授、博導)
副會長: 劉俊義(北大葯學院院長、教授、博導)
副會長: 宋 輝(北京醫葯集團培訓中心學校校長)
副會長: 趙錫濤(濟南軍區衛生部部長)
副會長: 吳志成(南京軍區衛生部副部長)
副會長: 陸國民(上海醫葯學校校長)
副會長: 張 福(解放軍總醫院海南分院副院長、副教授)
副會長: 翟所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耳鼻科研究所副所長)
副會長: 夏禹富(解放軍總後勤部衛生部科委會辦公室原主任)
副會長: 陳開安(哈爾濱武警黃金部隊醫院院長、主任醫師)
副會長: 高劍英(解放軍95醫院原院長、主任醫師)
副會長: 陳海生(第二軍醫大學天然葯物化學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導)
副會長: 季玉峰(上海海軍411醫院原院長、專家組組長、主任醫師)
副會長: 李雪飛 (原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培訓中心辦公室主任)
副會長: 夏 文(貴州百靈企業集團制葯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
副會長: 徐 濤 (北京康明恆遠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
副會長: 孫尚傳(深圳得道健康管理公司董事長)
副會長: 吳立克(重慶健康管理協會會長)
副會長: 陳文傑(上海邦泰醫院投資公司副總經理)
副會長: 桂邡鈞(上海醫葯集團國風葯業副總經理)
副會長: 李明焱(浙江省壽仙谷葯業總公司董事長)
副會長:鄧列華 (暨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皮膚科主任、教授)
❽ 重慶第三軍醫大學的請進~~(*^__^*) ……關於重慶第三軍醫大的 吳玉章 教授~
那些專家的電話我們是找不到的哦。你是學生還是要去看病哦
❾ 第三軍醫大學的歷任校長名單
從第三軍醫大學創立到2020年12月,一共有十四位校長,分別是:
第一位譚壯,任期為1948年到1949年卸任。
第二位祁研仁,任期為1951年5月到1970年3月。
第三位羅亨洲,任期為1970年3月到1977年10月。
第四位鍾有煌,任期為1977年10月到1983年12月。
第五位楊立璇,任期為1983年12月到1986年11月。
第六位程天民,任期為1986年11月到1988年8月。
第七位士友,任期為1988年8月到1992年8月。
第八位李沅少將,任期為1992年8月到1996年。
第九位王謙少將,任期為1996年3月到2002年1月。
第十位吳燦少將,任期為2002年1月到2007年。
第十一位登高少將,任期為2007年到2010年。
第十二位羅長坤少將,任期為2010年9月到2016年8月。
第十三位雲貴少將,任期為2016年8月到2017年。
第十四位2020年4月至今2020年12月4號,任第三軍醫大學校長 。
2020年1月24日晚,醫療隊在重慶江北國際機場停機坪集結。
除夕夜,由第三軍醫大學抽調精幹醫務人員,組建的150人醫療隊連夜從重慶出發,飛赴武漢支援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
2020年5月12日,加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校聯盟」 。
(9)陳鳴教授第三軍醫大學擴展閱讀
學校先後參加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中印和中越自衛反擊戰等衛勤保障任務,多次遂行抗擊非典、汶川特大地震和玉樹抗震救災等非戰爭軍事行動中。
兩次被中共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授予「全國抗震救災英雄集體」稱號。先後培養7萬多名專業技術人才,成長出13位院士、47位將軍和127位三級以上專家教授。
陸軍軍醫大學以第三軍醫大學為基礎,整合白求恩醫務士官學校、西部戰區陸軍烏魯木齊綜合訓練基地軍醫訓練大隊和西藏軍區第8醫院,形成重慶、石家莊、呼圖壁、日喀則四地辦學格局,校本部定在重慶,對外仍可稱第三軍醫大學。
❿ 徐啟旺教授是第三軍醫大學的教授嗎
是真的,在網上查資料就能查到啊,這個徐啟旺是第三軍醫大學的教授,還是博士專生導師呢,在網路圖屬片里還有他軍人時期的照片,以及做科研的照片,一搜都有啊。還有樓上說什麼獲得專利也沒有說服性,什麼搞專利的、做媒體的不是搞科學的,我覺得你可以去申請個專利看看,咱們自主知識產權的東西能獲得專利是好事啊,難道什麼都要進口的嗎?怎麼申請國家專利讓你說的是做無用功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