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學劉軍老師
⑴ 采訪諸暨名人作文
王統照:(1897—1957年)字劍三,曾用名:息廬,源蒙、梅如等,著名作家,山東諸城人。1927年王統照定居青島,創作了描寫青島的著名散文《青島素描》、詩集《這時代》、長篇小說《山雨》,主持創辦了文學期刊《青潮》。1946年被聘為國立山東大學中文系教授,後因支持學生運動被解聘。1949年返校任中文系主任。王統照故居位於市南區觀海二路49號。
王獻唐:(1896—1960年),山東日照人。歷史考古學家。曾任《山東日報》《商務時報》編輯、山東省省立圖書館館長、山東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故宮博物院銅器研究員。在金石、版本、音韻、目錄學等方面均有建樹。著有《中國古代貨幣通考》、《楚辭新論》、《公孫龍子懸解》、《炎黃氏族文化考》等書。王獻唐故居位於市南區觀海二路13號甲。
毛漢禮:(1919-1988年),浙江諸暨人,中國物理海洋學家、教育家。中國物理海洋學奠基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學部委員。著有《動力海洋學》《海洋》《灣流》等論文、論著40多篇(部)。其主持的《全國海洋綜合調查資料匯編及圖集》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黃東海陸架水文物理學調查研究》獲1985年中國科學院重大成果二等獎。毛漢禮故居位於市南區福山路36號。
馮沅君:(1900—1974年),原名馮淑蘭,河南唐河人。現代作家、教育家。1947年應國立山東大學之聘來青島任教。曾任山東大學副校長。與林庚合編的《中國歷史詩歌選》獲全國統編材料一等獎。馮沅君、陸侃如故居位於市南區魚山路36號。
陸侃如:(1903—1978年),江蘇海門人。現代作家、教育家。1947年受聘國立山東大學任教。著有《屈原》、《宋玉》、《楚辭選》、《杜甫詩選》、《韓非子選注》、《中國詩史》、《中國文學史簡編》等著作。馮沅君、陸侃如故居位於市南區魚山路36號。
老 舍:(1899—1966年)北京人,原名舒慶春,字舍予,筆名老舍,著名作家。1934年到青島,任國立山東大學中文系教授。1936年辭去教職專事創作。在青島期間創作了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和兩部散文集。代表作《駱駝祥子》被譯為多國語言,並被改編成舞台電影劇本搬上舞台銀幕。老舍故居位於市南區黃縣路12號。
華 崗:(1903—1972年),浙江龍遊人,史學家、學者、教育家。1951年至1955年任山東大學黨委書記兼校長,在青期間完成了《中國大革命》等著作。創辦《文史哲》並任第一任社長。著有《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大綱》等著作。華崗故居位於市南區龍口路40號。
朱樹屏:(1907―1976年),字錦亭,山東昌邑人,海洋生態學家、水產學家和教育家。是中國海洋生態學、水產學及湖沼學研究的先驅和奠基者。1946年任國立山東大學教授兼水產系主任、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島海洋生物實驗室研究員。新中國建立後,任山東省水產廳副廳長,全國政協委員,青島市政協副主席。撰有《中國近海浮游植物與水文及漁業的關系》、《十年來我國海洋浮游植物的研究》等論文40餘篇,其《海帶施肥養殖》、《海帶自然光育苗》、《壇紫菜人工育苗與養殖的研究》3項成果均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朱樹屏故居位於市南區金口二路13號。
劉知俠:(1918-1991年),河南汲縣人。現代作家。新中國建立後,歷任山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編創部部長、秘書長、副主席,山東省作家協會主席等,1985年任青島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名譽主席,定居青島。畢生致力於軍事文學創作,著有《鐵道游擊隊》、《紅嫂》、《鋪草集》、《沂蒙飛虎》等長篇小說。劉知俠故居位於市南區金口二路42號。
束星北:(1907—1983年),江蘇江都人。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海洋物理學家和教育家。新中國建立後在山東大學、青島醫學院任教。1978年到國家海洋局進行動力學研究和教學工作。是我國早期從事量子力學、相對論研究的物理學家之一。曾發表大量中外文論文,著有《狹義相對論》等。束星北故居位於市南區魚山路36號。
沈從文:(1902——1988年)湖南鳳凰人,原名沈岳煥,別名小兵,筆名懋林、休芸芸、甲辰、王旋若等。1931—1933年在青島任國立青島大學講師。在青期間完成了幾十個中短篇小說和散文,有《自傳》、《八駿圖》、《月下小景》等。1949年後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會主任、全國政協常委。著有小說《邊城》、《長河》,輯有《從文子集》、《沈從文甲集》、《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沈從文故居位於市南區福山路3號。
楊振聲:(1890—1956年),山東蓬萊人,現代作家、教育家。1930年至1932年任國立青島大學第一任校長。期間邀請大批學有專長的著名教授、學者赴青任教,使國立青島大學創建後進入鼎盛時期。代表作有中篇小說《玉君》。楊振聲故居位於市南區黃縣路7號。
張 璽:(1897—1967年),河北平鄉人,中國海洋動物學家、教育家。中國湖沼學、動物學研究的先驅,1932年後在國立山東大學兼任教授。新中國建立後,參與籌建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今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並任副主任。1957年任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所長。畢生致力於海洋科學的研究及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曾發表《青島沿海後腮類動物的研究》、《中國海洋動物之進展》等論文近百篇。著有《牡蠣》、《近江牡蠣的養殖》、《中國北部海產經濟軟體動物》等。張璽故居位於市南區萊陽路28號甲。
洪 深:(1894—1955年):字伯駿,號淺哉,江蘇武進人,中國早期電影開拓者、劇作家。1913年考入清華大學後,開始從事戲劇創作活動,歷任復旦大學教授、暨南大學教授、上海戲劇社排演主任、中華電影學校校長、明星電影公司編導主任、中國左翼劇團聯盟總書記。1934年回到青島,在青期間創作了著名電影文學劇本《劫後桃花》。洪深故居位於市南區福山路1號。
聞一多:(1899--1946年),本名家驊,湖北浠水人,現代學者、詩人,從事詩歌創作,出版有《紅燭》、《水》詩集,在全國有很大影響。1930年9月任國立青島大學文學院院長時著有《奇跡》等詩。授課之外從事詩經、唐詩研究,有突破性成就。1946年7月15日被特務殺害。著有《聞一多全集》等八卷四冊。聞一多故居位於市南區魚山路中國海洋大學院內。
赫崇本:(1908—1985年),遼寧鳳城人。物理海洋學家、海洋教育學家,1949年任國立山東大學教授。新中國建立後,歷任山東大學海洋研究所副所長、山東大學海洋學系主任,山東大學海洋學院教務長、副院長兼山東海洋學院海洋研究所所長。畢生致力於海洋科學的研究及海洋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是中國物理海洋學奠基人、原山東海洋學院(現中國海洋大學)創建者之一。《中國大網路全書》海洋科學卷副主編,《海洋與湖沼》副主編等。著有《黃海冷水團的形成及其性質的初步探討》等。赫崇本故居位於市南區魚山路9號甲。
康有為:(1858—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廣東南海縣人。是中國近代維新派領袖。1923年來青島購屋寓居。題名「天游園」。康有為故居位於市南區福山支路5號。
梁實秋:(1902—1987年)浙江杭縣人,原名梁沼華,字秋實,筆名子佳、秋郎、程淑等。翻譯家、作家、學者。1930-1934年梁實秋教授受聘為國立青島大學外文系主任兼圖書館館長。在青期間開始翻譯影響廣泛的《莎士比亞全集》,出版了2本論文集。梁實秋故居位於市南區魚山路33號。
蕭 紅:(1911—1942年),女,黑龍江呼蘭縣人,原名張乃瑩,筆名悄吟,作家。1934年來青居住,1942年病逝於香港。蕭紅、蕭軍故居位於市南區觀象一路1號。
蕭 軍:作家,原名劉鴻霖,曾用名劉呤飛、劉羽捷、劉燕白、劉軍,筆名三郎、田軍、簫軍。遼寧義縣人,早年從軍,後從事文學創作,1934年夏到青島任青島晨報副刊編輯。在青期間,蕭軍完成了長篇小說《八月的鄉村》,蕭紅完成了長篇小說《生場》。蕭紅、蕭軍故居位於市南區觀象一路1號。
童第周:(1902—1979年),浙江鄞縣人。生物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34年至1937年在青島任國立山東大學生物系教授。1946年後任國立山東大學動物學系教授、系主任。其《硬骨魚胚胎發育的研究》獲1956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細胞核與細胞質的相互關系的研究---文昌魚的器官發育與演化》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童第周故居位於市南區魚山路36號。
宋春舫:(1892—1980年),浙江吳興人,現代戲劇家。1930年在青創辦了圖書館「褐木廬」,主要收藏中、外文劇本及戲劇理論著作,並創作話劇本《原來是夢》。宋春舫故居位於市南區福山支路6號。
⑵ 青島的名人有哪些
王統照:(1897—1957年)字劍三,曾用名:息廬,源蒙、梅如等,著名作家,山東諸城人。1927年王統照定居青島,創作了描寫青島的著名散文《青島素描》、詩集《這時代》、長篇小說《山雨》,主持創辦了文學期刊《青潮》。1946年被聘為國立山東大學中文系教授,後因支持學生運動被解聘。1949年返校任中文系主任。王統照故居位於市南區觀海二路49號。
王獻唐:(1896—1960年),山東日照人。歷史考古學家。曾任《山東日報》《商務時報》編輯、山東省省立圖書館館長、山東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故宮博物院銅器研究員。在金石、版本、音韻、目錄學等方面均有建樹。著有《中國古代貨幣通考》、《楚辭新論》、《公孫龍子懸解》、《炎黃氏族文化考》等書。王獻唐故居位於市南區觀海二路13號甲。
毛漢禮:(1919-1988年),浙江諸暨人,中國物理海洋學家、教育家。中國物理海洋學奠基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學部委員。著有《動力海洋學》《海洋》《灣流》等論文、論著40多篇(部)。其主持的《全國海洋綜合調查資料匯編及圖集》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黃東海陸架水文物理學調查研究》獲1985年中國科學院重大成果二等獎。毛漢禮故居位於市南區福山路36號。
馮沅君:(1900—1974年),原名馮淑蘭,河南唐河人。現代作家、教育家。1947年應國立山東大學之聘來青島任教。曾任山東大學副校長。與林庚合編的《中國歷史詩歌選》獲全國統編材料一等獎。馮沅君、陸侃如故居位於市南區魚山路36號。
陸侃如:(1903—1978年),江蘇海門人。現代作家、教育家。1947年受聘國立山東大學任教。著有《屈原》、《宋玉》、《楚辭選》、《杜甫詩選》、《韓非子選注》、《中國詩史》、《中國文學史簡編》等著作。馮沅君、陸侃如故居位於市南區魚山路36號。
老 舍:(1899—1966年)北京人,原名舒慶春,字舍予,筆名老舍,著名作家。1934年到青島,任國立山東大學中文系教授。1936年辭去教職專事創作。在青島期間創作了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和兩部散文集。代表作《駱駝祥子》被譯為多國語言,並被改編成舞台電影劇本搬上舞台銀幕。老舍故居位於市南區黃縣路12號。
華 崗:(1903—1972年),浙江龍遊人,史學家、學者、教育家。1951年至1955年任山東大學黨委書記兼校長,在青期間完成了《中國大革命》等著作。創辦《文史哲》並任第一任社長。著有《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大綱》等著作。華崗故居位於市南區龍口路40號。
朱樹屏:(1907―1976年),字錦亭,山東昌邑人,海洋生態學家、水產學家和教育家。是中國海洋生態學、水產學及湖沼學研究的先驅和奠基者。1946年任國立山東大學教授兼水產系主任、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島海洋生物實驗室研究員。新中國建立後,任山東省水產廳副廳長,全國政協委員,青島市政協副主席。撰有《中國近海浮游植物與水文及漁業的關系》、《十年來我國海洋浮游植物的研究》等論文40餘篇,其《海帶施肥養殖》、《海帶自然光育苗》、《壇紫菜人工育苗與養殖的研究》3項成果均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朱樹屏故居位於市南區金口二路13號。
劉知俠:(1918-1991年),河南汲縣人。現代作家。新中國建立後,歷任山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編創部部長、秘書長、副主席,山東省作家協會主席等,1985年任青島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名譽主席,定居青島。畢生致力於軍事文學創作,著有《鐵道游擊隊》、《紅嫂》、《鋪草集》、《沂蒙飛虎》等長篇小說。劉知俠故居位於市南區金口二路42號。
束星北:(1907—1983年),江蘇江都人。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海洋物理學家和教育家。新中國建立後在山東大學、青島醫學院任教。1978年到國家海洋局進行動力學研究和教學工作。是我國早期從事量子力學、相對論研究的物理學家之一。曾發表大量中外文論文,著有《狹義相對論》等。束星北故居位於市南區魚山路36號。
沈從文:(1902——1988年)湖南鳳凰人,原名沈岳煥,別名小兵,筆名懋林、休芸芸、甲辰、王旋若等。1931—1933年在青島任國立青島大學講師。在青期間完成了幾十個中短篇小說和散文,有《自傳》、《八駿圖》、《月下小景》等。1949年後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會主任、全國政協常委。著有小說《邊城》、《長河》,輯有《從文子集》、《沈從文甲集》、《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沈從文故居位於市南區福山路3號。
楊振聲:(1890—1956年),山東蓬萊人,現代作家、教育家。1930年至1932年任國立青島大學第一任校長。期間邀請大批學有專長的著名教授、學者赴青任教,使國立青島大學創建後進入鼎盛時期。代表作有中篇小說《玉君》。楊振聲故居位於市南區黃縣路7號。
張 璽:(1897—1967年),河北平鄉人,中國海洋動物學家、教育家。中國湖沼學、動物學研究的先驅,1932年後在國立山東大學兼任教授。新中國建立後,參與籌建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今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並任副主任。1957年任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所長。畢生致力於海洋科學的研究及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曾發表《青島沿海後腮類動物的研究》、《中國海洋動物之進展》等論文近百篇。著有《牡蠣》、《近江牡蠣的養殖》、《中國北部海產經濟軟體動物》等。張璽故居位於市南區萊陽路28號甲。
洪 深:(1894—1955年):字伯駿,號淺哉,江蘇武進人,中國早期電影開拓者、劇作家。1913年考入清華大學後,開始從事戲劇創作活動,歷任復旦大學教授、暨南大學教授、上海戲劇社排演主任、中華電影學校校長、明星電影公司編導主任、中國左翼劇團聯盟總書記。1934年回到青島,在青期間創作了著名電影文學劇本《劫後桃花》。洪深故居位於市南區福山路1號。
聞一多:(1899--1946年),本名家驊,湖北浠水人,現代學者、詩人,從事詩歌創作,出版有《紅燭》、《死水》詩集,在全國有很大影響。1930年9月任國立青島大學文學院院長時著有《奇跡》等詩。授課之外從事詩經、唐詩研究,有突破性成就。1946年7月15日被特務殺害。著有《聞一多全集》等八卷四冊。聞一多故居位於市南區魚山路中國海洋大學院內。
赫崇本:(1908—1985年),遼寧鳳城人。物理海洋學家、海洋教育學家,1949年任國立山東大學教授。新中國建立後,歷任山東大學海洋研究所副所長、山東大學海洋學系主任,山東大學海洋學院教務長、副院長兼山東海洋學院海洋研究所所長。畢生致力於海洋科學的研究及海洋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是中國物理海洋學奠基人、原山東海洋學院(現中國海洋大學)創建者之一。《中國大網路全書》海洋科學卷副主編,《海洋與湖沼》副主編等。著有《黃海冷水團的形成及其性質的初步探討》等。赫崇本故居位於市南區魚山路9號甲。
康有為:(1858—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廣東南海縣人。是中國近代維新派領袖。1923年來青島購屋寓居。題名「天游園」。康有為故居位於市南區福山支路5號。
梁實秋:(1902—1987年)浙江杭縣人,原名梁沼華,字秋實,筆名子佳、秋郎、程淑等。翻譯家、作家、學者。1930-1934年梁實秋教授受聘為國立青島大學外文系主任兼圖書館館長。在青期間開始翻譯影響廣泛的《莎士比亞全集》,出版了2本論文集。梁實秋故居位於市南區魚山路33號。
蕭 紅:(1911—1942年),女,黑龍江呼蘭縣人,原名張乃瑩,筆名悄吟,作家。1934年來青居住,1942年病逝於香港。蕭紅、蕭軍故居位於市南區觀象一路1號。
蕭 軍:作家,原名劉鴻霖,曾用名劉呤飛、劉羽捷、劉燕白、劉軍,筆名三郎、田軍、簫軍。遼寧義縣人,早年從軍,後從事文學創作,1934年夏到青島任青島晨報副刊編輯。在青期間,蕭軍完成了長篇小說《八月的鄉村》,蕭紅完成了長篇小說《生死場》。蕭紅、蕭軍故居位於市南區觀象一路1號。
童第周:(1902—1979年),浙江鄞縣人。生物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34年至1937年在青島任國立山東大學生物系教授。1946年後任國立山東大學動物學系教授、系主任。其《硬骨魚胚胎發育的研究》獲1956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細胞核與細胞質的相互關系的研究---文昌魚的器官發育與演化》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童第周故居位於市南區魚山路36號。
宋春舫:(1892—1980年),浙江吳興人,現代戲劇家。1930年在青創辦了圖書館「褐木廬」,主要收藏中、外文劇本及戲劇理論著作,並創作話劇本《原來是夢》。宋春舫故居位於市南區福山支路6號。
⑶ 大連外國語大學俄語本科課程表
專業主幹課程和主要專業課程描述表(俄語系俄語專業)
課程
名稱
教學方法、手段
考核
方法
理論教學(學時)比例
實踐教學(學時)比例
總學時
課程1
基礎俄語綜合課1-4
多媒體手段支持下的教師講授、師生互動和學生生互動
考試
60%
40%
520
課程主要內容:
本課程以語法、詞彙、語篇知識為基礎,依託富有知識性、趣味性和人文內涵的教學材料,提高學生的口筆頭語言運用能力和理解俄羅斯文學文化的能力。課程內容涉及俄羅斯政治、經濟、教育、歷史、社會文化、文學及自然科學諸多方面。教師通過任務教學、項目教學、問題驅動等多種方法,輔以大量的語法、詞彙等練習,全面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譯等語言技能、思辨技能及人文素養。
選用教材:
《大學俄語》(新版東方)1-2冊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大學俄語3》,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
《大學俄語4》,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年。
課程2
高級俄語綜合課1-4
多媒體手段支持下的任務型教學和交際教學法
考試
60%
40%
328
課程主要內容:
本課程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俄語語言基本功,擴大詞彙量,豐富國情文化知識,提高對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科技等題材文章的分析理解及進行語言表述能力。通過增加詞彙量、強化常用詞語、句式的積極運用,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提高口、筆語的語言交際能力。
選用教材:
《俄語》5-8冊,北京大學出版社
課程3
俄語會話
1-2
多媒體支持下的講授、師生互動和生互動
考試
20%
80%
68
課程主要內容:
本課程注重提高學生聽和說的綜合能力,注重交際能力的培養,同時訓練學生的俄語表達技能。本課程聽力訓練包括涉及與政治、經濟、科技、交通、社會、教育、歷史、文化等諸內容的聽力和言語表達訓練、日常言語會話練習等。
選用教材:自選教材
課程4
俄語語音
多媒體支持下的講授、學生參與式教學
考試
20%
80%
34
課程主要內容:
本課程的目的是向學生系統傳授語音和語調知識,使學生通過本課程內容的學習和語音的訓練,熟練掌握俄語的語音、語調和朗讀技巧,幫助學生提高英語發音的准確性。本課程包括以下幾個部分:聽辨、聽力訓練;發音、口語訓練;語音語調模仿訓練;語音語調的診斷。
選用教材:
自選教材
課程5
俄語閱讀1-2
多媒體支持下的講授、學生參與式教學
考試
70%
30%
68
課程主要內容:
本課程主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鞏固他們所學的語言知識,增進學生對所學語言國家國情知識的了解,擴大他們的知識面,帶動聽,說,寫,譯技能的訓練,進而提高他們綜合運用俄語的能力,使學生能讀懂俄語原文中等難度的各種文章(包括新聞電訊與特寫、短文、電報、史地、傳記、游記、科普文章)。
選用教材:
《俄語閱讀教程》,王辛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2月1版;
《俄語專業閱讀教程》,史鐵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俄語泛讀》,阮福根,周日榮,張友毅,上海譯文出版社。
課程6
國際商務俄語筆譯
多媒體支持下的講授、學生參與式教學
考查
70%
30%
34
課程主要內容:
本課程講授的內容大體分成兩部分:一是講授相關的翻譯理論,每節課一個專題,針對專題准備實踐材料,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理解和吸收;二是通過練習和測驗檢驗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情況。目的主要是提高學生的俄語與漢語互譯能力,提高學生從事商務翻譯應該具備的素質幫助學生掌握主要的篇章類型的經貿文本翻譯的理論、技巧和方法,培養學生從事商務翻譯應該具備的素質。
選用教材:
自編教材;Теория перевода. Швейцер
А.П.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ЛИБРОКОМ, 2010.等
課程7
國際商務俄語口譯
多媒體支持下的講授、學生參與式教學
考查
70%
30%
34
課程主要內容:
本課程內容包括組織商務活動與參觀展覽話語交替口譯、商務活動中開場白視譯等,對於培養學生未來在商務領域中運用俄語進行口頭交際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其教學目標主要是提高學生的俄語與漢語話語的口頭互譯能力,提高學生從事商務翻譯應該具備的素質。通過大量的商務口譯實踐練習,注意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包括獨立思考能力、邏輯分析能力、良好的記憶能力、自如表達的能力,以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除了具備基本的口譯技能和技巧外還要具備口譯人員的職業道德,能夠承擔一般的商務口譯工作。
選用教材:
自編教材;
Профессиональное обучение
переводчика Алексеева И.С.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ИИЯ, 2000等
課程8
基礎俄語視聽說1-3
多媒體手段支持下的教師講授、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
考試
60%
40%
102
課程主要內容:
本課程主要是通過聽、說訓練學生能聽懂俄羅斯國家人士關於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的談話及中等難度的聽力材料,能理解大意,捕捉所需信息(如事件、人物、時間地點、數目等)領會說話者的態度、感情和真實意圖,就聽所聽材料全篇或段落,說出其內容大意,簡述某事的發展過程,掌握聽說的基本技能,能夠聽懂適合基礎階段學習的聽力材料並能夠轉述其大意和准確記錄其中的關鍵信息,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
選用教材:
《大學俄語聽說教程》(1、2)(第二版),劉玉英、白振海,高等教育出版社;
《俄語視聽說教程》(1、2),吳克禮,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俄語視聽說教程》,孫玉華,長春出版社。
課程9
高級俄語視聽說
1-3
多媒體手段支持下的任務型教學和交際教學法
考試
20%
80%
130
課程主要內容:
本課程是俄語聽力和口語相結合的課程。在聽力理解方面通過各種形式的訓練,使學生能聽懂俄羅斯人在社交場合的交談、講話,聽懂俄羅斯聯邦電視台、電台的有關政治、外交、經濟、社會文化的新聞報道、采訪講話和電視文獻片。要求能理解大意,抓住主要論點,了解說話人的真實意圖。在口語表達方面,通過各種形式的訓練使學生能就熟悉的題材進行交談和發言,能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就我國和俄羅斯的政治、外交、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常見話題與外賓進行交談。要求語音語調自然、語言基本正確、連貫達意,根據不同的交際對象和交際場合正確運用語言的各種表達形式,完成交際任務。
選用教材:
《俄語視聽教程》,張家驊,黑龍江大學出版社,1997年;
《俄羅斯電視新聞視聽教程》,付曉霞,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年。
課程10
經貿俄語報刊閱讀
多媒體手段支持下的教師講授、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
考查
60%
40%
34
課程主要內容:
本課程通過選取不同難度的俄語報刊、雜志中不同體裁的文章或評論,結合報刊文體的基本特點,通過大量的閱讀實踐練習,使學生熟悉報刊文章的思想觀點、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了解篇章布局、語言技巧以及文體特點等。同時有針對性地進行閱讀訓練,講解主要詞彙、言語範例及相關背景知識,使學生掌握後學會運用。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鞏固他們所學的語言知識,增進學生對該國文化國情知識的了解,擴大他們的知識面,帶動聽,說,寫,譯技能的訓練,進而提高他們綜合運用俄語的能力。
選用教材:
自編教材。
課程11
俄羅斯交際禮節
多媒體手段支持下的教師講授、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
考查
20%
80%
28
課程主要內容:
本課程從國情概況、國家標志、節日、禮俗、姓名、生活習慣、宗教、社交等方面對語言對象國俄羅斯的文化背景、民風民俗、國情知識進行詳細的介紹,採用自組教材,內容系統、翔實、全面,結構簡明、清晰、合理。本課程在對知識進行介紹和傳達時,緊緊圍繞著交際禮節這一中心思想,闡述做為俄羅斯文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交際禮節方方面面的特點,培養學生對俄羅斯語言文化的興趣和熱愛,有助於剛剛開始俄語學習的處於基礎階段的一年級學生更好地了解俄羅斯民族的交際文化和交際習慣,為順利、成功的跨文化交際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以形成良好的文化對話和文化溝通。
選用教材:
《俄漢語言文化習俗探討》,胡文仲,劉光准,黃蘇華,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年;
《當代俄羅斯社會與文化》,吳克禮,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年。
課程12
國際商務俄語函電寫作
多媒體支持下的講授、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
考查
20%
80%
34
課程主要內容:
本課程有針對性的准備講解相關函電理論,總結商務函電基本技巧,根據俄語商務活動的規律,結合商務寫作的特點,強調簡明完整、清楚正確的寫作風格,通過模擬商務函電寫作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掌握主要的俄語商務函電寫作理論、技巧和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俄語與漢語話語的書面表達能力,培養學生從事國際商務應該具備的素質。
選用教材:
《國際商務單證理論與實務》,姚大偉,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年;
《國際貿易實務》,高運勝,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
課程13
俄漢翻譯理論與實踐
1-2
多媒體支持下的講授、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
考試
60%
40%
68
課程主要內容: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主要包括翻譯理論和翻譯實踐兩大部分。
在理論方面,本課程的重點是講授翻譯理論知識、俄漢語言的異同和俄譯漢技巧,俄譯漢的技巧及俄漢文體差異與轉換。講授翻譯技巧時,為更加直觀地介紹翻譯技巧並使學生內化相關技能,課程中配備了足夠量具有典型意義的翻譯實例進行演示。
在實踐方面,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印發一系列課後訓練材料,材料緊緊圍繞每次課的教學內容,選材涉及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科技、旅遊、文學等領域。此外,選材中包含一些人文內容,教會學生翻譯技巧的同時,開闊其視野,培養學生的人文性。
選用教材:
《俄譯漢教程》,蔡毅,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俄譯漢教程》,王育倫,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3;
《俄漢翻譯理論教程》王秉欽,南開大學出版社,1999。
課程14
漢俄翻譯理論與實踐
多媒體支持下的講授、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
考查
60%
40%
34
課程主要內容:
本課程是俄語專業本科三年級《俄漢翻譯理論與實踐》課的延續,俄譯漢和漢譯俄的主要理論和翻譯技巧基本相似,具有共通性,因此,《漢俄翻譯理論與實踐》以翻譯實踐為主。該課程主要分析俄漢語在各種語體材料上的異同和語際翻譯時的注意事項,並通過翻譯一些具有典型性的材料,培養學生的翻譯實踐能力。
選用教材:
《實用俄漢漢俄翻譯教程》,張永全主編,山東大學出版社,2000
課程15
俄羅斯概況
多媒體支持下的講授、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
考查
70%
30%
34
課程主要內容:
課程教學內容主要是系統講授俄羅斯國情與文化的基礎知識,包括當代俄羅斯、俄羅斯歷史、俄羅斯文學、俄羅斯藝術、俄羅斯科學技術、俄羅斯風俗習慣等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識。
在授課過程也常常使用中俄文化的對比的方法,比較中俄兩國生活習俗、國情文化的差異,以加強學生對語言對象國的了解。
選用教材:
《俄羅斯文化國情教程》,商玉潔、趙永華、山鷹 (А. С. Шанин)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俄羅斯歷史之路》,
李英男、戴桂菊,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俄羅斯概括》,王仰正,趙愛國,周民權,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當代俄羅斯》,戴桂菊,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課程16
國際貿易
多媒體支持下的講授、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
考查
70%
30%
34
課程主要內容:
國際貿易是俄語專業的一門專業選修課,主要內容是國際貿易的基礎理論知識、基本政策,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國際經濟與貿易問題的能力。本課程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和增強學生的國際商務知識和從事國際商務工作的能力。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國際貿易的一般理論和方法,既為今後工作積累知識,又為今後繼續從事有關研究奠定基礎。
選用教材:
《國際貿易——理論.政策.案例》(第二版)陳憲,張鴻,上海財經大學
2008。
課程17
俄羅斯藝術
多媒體支持下的講授、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
考查
70%
30%
34
課程主要內容:
本課程屬於專業選修課。本科的主要內容是俄羅斯藝術,包括俄羅斯的建築、繪畫、音樂、舞蹈、雕塑及電影等,俄羅斯藝術以自己獨特的民族風格和藝術特色在世界文化藝術的版圖上占據自己的位置,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課程旨在介紹俄羅斯各種藝術發展及特色,是俄語專業提高階段的課程,是使學生掌握俄羅斯國情文化知識及提高俄語水平的重要課程。
選用教材:
自編教材
課程18
俄語實踐語法1-4
多媒體支持下的講授、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
考試
70%
30%
272
課程主要內容:
本課程對俄語語法系統講解結合分析語言現象。主要內容包括名詞和形容詞的性、數、格以及形態變化規律,動詞的體、時、人稱以及形態變化規律,各類前置詞的結格關系和意義,帶前綴的動詞的用法,副動詞和形動詞的構成和使用,三個人稱命令式的構成及意義,定向動詞和不定向動詞的用法;句子的不同分類標准,肯定句和否定句的劃分,主從復合句的用法。本課程旨在使學生對語言的本質和交際功能有一初步認識,從而促使學生更科學地認識語言的內部結構和普遍規律。
選用教材:
《大學俄語》(新版)學生用書第一冊,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大學俄語》(新版)學生用書第二冊,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大學俄語》(新版)學生用書第三冊,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大學俄語》(新版)學生用書第四冊,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課程19
國際金融
多媒體支持下的講授、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
考查
70%
30%
34
課程主要內容:
《國際金融》闡述的是國際金融學科的最一般規律、國際金融學的基本理論,介紹國際金融的基本業務和基礎知識。這一課程要求學習者掌握國際金融學的基本知識與基礎理論,理解開放經濟的運行特點與內外均衡目標的實現途徑。要求學習者能夠運用所學的國際收支、匯率、國際資金流動等基本理論,正確分析國際金融領域的現實問題,並能系統了解和運用國際金融市場的金融工具防範匯率風險,進而實現金融專業為國家培養開放型和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同時也為今後工作積累知識。
選用教材:
劉軍善、王月溪,《國際金融學》,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
課程20
當代俄羅斯社會生活
多媒體支持下的講授、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
考查
70%
30%
34
課程主要內容:
本課程是俄語專業基礎階段增長學生語言背景知識的重要課程,屬於俄語專業所開設的專業知識課。系統講授俄羅斯文化、國情、日常生活習俗等方面的知識,著重擴展學生對語言背景知識的了解,以此來提升學生對語言對象國的了解,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該課程涉及俄羅斯民族的風俗、習慣、國情、文化等語言背景知識,對學生了解語言對象國,提高語言修養與交際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授課過程也常常使用中俄文化的對比的方法,比較中俄兩國生活習俗、國情文化的差異,以加強學生對語言對象國的了解。
選用教材:自編教材
課程21
俄羅斯文學史
多媒體支持下的講授、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
考查
50%
50%
68
課程主要內容:
1、文學史
1)給學生介紹俄羅斯文學史每一階段發展的歷史背景;
2)給學生介紹有關的社會政治知識;
3)相應介紹每一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其創作特色及對後世的影響。
2、文學作品選讀
1)在以史為主要講解內容的同時,選取當時個別著名作家的著名作品進行賞析;
2)通過作品的講解和賞析,使學生對當時文學史的發展具體內容有更深刻的了解;
3)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選用教材:
1、《俄羅斯蘇聯文學名著選讀》(上、下兩冊,商務印書館,1984);
2、《蘇聯當代文學作品選讀》(商務印書館,1989)。
課程22
俄語科學語言分析
多媒體支持下的講授、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
考查
30%
70%
34
課程主要內容:
俄語科學語言分析課程是俄語專業高年級階段的專業必選課,是在俄語科學語言理論知識指導下的實踐課。通過學習,使學生能夠在基本的科技俄語知識的指導下,藉助專業詞典,完成一般的與科技俄語相關的交際活動注意要求學生將科學語言的典型特徵運用到俄語語言交際的實踐中。
選用教材:
孫玉華等
俄語科學語言教程 外語與教學研究出版社 2010;
李志喬,俄漢科技翻譯教程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6.;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а Л.А. Лингводидактическая модель обучения
студентов-нефилологов письменным формам научной коммуникации 2003;
Буре Н.А.
Основы научной речи,2003.
課程23
俄語寫作1-2
把成果法和過程法相結合,利用多媒體設施和課件,通過課堂講授、小組討論、寫作任務練習、教師反饋、同儕反饋等方式進行寫作教學
考試
40%
60%
68
課程主要內容:
俄語寫作系統傳授用俄語寫作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的文字應用能力,為良好的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通過具體的寫作實踐,使學生掌握提綱、摘要、記事、說明、議論及應用文的基本寫作方法和技巧。同時培養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濃縮信息和擴放信息的能力,講授說明文、議論文的篇章結構,修辭特點及寫作方法。以此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文章的鑒賞能力,清晰的思維能力和准確運用語言表達自己思想的能力。
選用教材:自選。
課程24
俄羅斯歷史地理
多媒體支持下的講授、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
考查
70%
30%
34
課程主要內容:
本課程主要介紹地理概念,重大歷史事件,使學生對俄羅斯的重要山川、峽谷、河流、湖泊等有清晰的認識。培養學生快速反應能力且在短時間內在地圖上找到城市、河流、海洋等著名地點,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擴大知識面,全面提高俄語技能。在介紹相關內容的同時積極引導學生閱讀,使學生掌握且學會講解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的前後經過及其當時的俄羅斯國情。
選用教材:自編教材、地形圖。
課程25
中國文化(俄語)1-2
多媒體支持下的講授、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
考查
80%
20%
68
課程主要內容:
課程主要內容是用俄語向學生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包括哲學、思想、藝術、文化、習俗等,符合現代外語教學跨文化交際原則,旨在指導學生在兩種語言文化中搭建一座溝通的橋梁,用所學外語描述、介紹中國文化,並從文化對話的視角解讀文化現象,是一種有建設意義的嘗試,使處於外語學習提高階段的高年級學生已有的俄語聽、說、讀、寫、譯的語言能力得以更廣泛的運用和發揮,在熟練掌握俄羅斯社會、歷史、文化的同時,對偉大的中華文化如何用所學外語進行流暢表述有所了解和掌握。
選用教材:
1、《中國文化常識》,華文出版社,2009年
2、《中國文化—北語對外漢語精版教材》,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1999年。
課程26
同聲傳譯
多媒體支持下的講授、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
考查
40%
60%
34
課程主要內容:
本課程是在對俄語語言文學專業學生講授俄漢、漢俄翻譯理論、俄語經貿口譯、俄漢口譯的基礎上,開設的一門可進一步提高學生翻譯能力的課程。本課程主要培養學生在未來實際工作中熟練進行俄漢語對譯,熟練進行俄漢語的迅速轉換及提高口頭交際能力,特別是培養學生未來進行俄漢語同聲傳譯的基本能力。其教學目的主要是提高學生進行俄漢語口語互譯的能力,使學生具備從事同聲傳譯應有的基本素質。
選用教材:
1、貝文力、施國安:《俄語高級口譯技能訓練與實踐演練教程》,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
2、黃忠廉等:《俄漢翻譯開發基礎》,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等。
課程27
俄語國際貿易實務
多媒體支持下的講授、學生參與式教學
考查
70%
30%
34
課程主要內容:
俄語國際貿易實務是一門通過俄語了解國際貿易實踐的課程,旨在培養俄語技能和國際貿易知識兼容的復合型人才提供幫助。該門課程能夠為相關的國際商務俄語課程提供背景知識和俄語語言訓練奠定基礎。
選用教材:
1.
自編
2.
黎孝先國際貿易實務,對外經貿大學出版社,2011年
3. 彭福永國際貿易實務教程(第四版),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9年。等。
⑷ 有關科學知識的資料,急!!!!!!!
雖然已經有將近300年的歷史了,但這個題目在國內可能還很陌生。與其他相關學科相比,這一領域的引進算是比較慢的。這個現象本身也是值得研究的。一般來說,其他學科在10年左右就會傳到中國來,但科學知識社會學比這要晚了20年。雖然在90年代國內有一些零星的介紹,但整體上還屬於空白。從新世紀開始,這一學科開始被大規模的引進來。我今天講的內容只是對這一學科進行介紹性概述,其中也提出幾個問題,但由於時間關於科學知識社會學跟科學社會學的關系,簡單說二者是個包含關系。科學社會學中包含了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傳統的科學社會學,也叫美國默頓學派科學社會學,它在70、80年代處於正統地位,其首領人物默頓曾經得過美國總統科學獎,當年戈爾給他發過獎章。但目前起源於英國愛丁堡學派的科學知識社會學(SSK)已經取而代之,取得了統治地位,尤其在90年代這種現象非常明顯。關於這一學科最近的進展,南開大學劉軍軍博士寫了一本綜述性著作,這本書全面的介紹了SSK的一些理論和實踐,文獻非常齊全。另外這本書是一個三階的研究,正如他自己說的那樣,這本書的目的是「我看SSK如何看科學」。目前國內正在對這一學科做大規模的引進。有限,在這里不可能做非常詳細的回答。
SSK的前身很復雜,根據Bloor和Barnes講,這種思想可以追溯到19世紀,當時德國的圖賓根學派有一個「教會編史學」,認為應該把正統的思想與非正統的思想都給予中肯的對待。SSK的倡導者認為這對他們有啟發,但我個人認為這是他們後來找出來的,也就是他們在提出自己的學科以後又回到前人那裡尋找佐證。第二個前身是舊知識社會學。我們知道知識社會學哲學味比較濃,而且有觀念論的色彩,屬於歐洲哲學跟社會學相結合的產物。但它在19世紀20、30年代發展起來以後,就停滯不前了。接下去是美國默頓學派的統計性、宏觀的對社會運行的科學佔了主導地位。SSK是繼承了舊知識社會學的一些東西,而反對美國的那套東西。還有一個淵源是1962年科學哲學家Kuhn寫的一本小冊子,就是《科學革命的結構》。這本小冊子在美國賣了上百萬冊,一本哲學著作能賣到這個冊數,是一個很令人吃驚的現象。現在什麼人都引用Kuhn的理論,以至於Kuhn都急了,說人們經常誤解他的意思。Kuhn在80年代的一次演講中特別批評了SSK,說我的觀點跟你們的理解根本是兩回事。再一個淵源是Wittgenstein後期的哲學。Wittgenstein自己創造了兩套哲學體系,一個是邏輯原子論,另一個是他後來的哲學研究。SSK自稱是受到了Wittgenstein的一些啟發,但也有人說他們曲解了Wittgenstein的觀點。但無論是正解還是曲解,至少它對SSK起到了一個促進的作用,尤其是Bloor受其影響比較大。最後一個淵源是反對傳統的科學哲學。傳統的科學哲學主要是邏輯經驗主義和批判理性主義。SSK認為這些正統的科學哲學對科學的描述都給了人錯誤的印象,是過分理想化的描述,是有問題的。
SSK真正的發展是起源於英國的愛丁堡大學。我們知道休謨是愛丁堡的,SSK在某種程度上也繼承了休謨的傳統。我最近看了一個材料,上面說SSK的起源有一個特殊的背景。當時斯諾討論兩種文化之爭,最後的結果是跟英國首相合作,對科學本身進行研究,找了一批有自然科學背景的人物,包括Barnes、Bloor等。當時起了一個題目就叫「Science Study」。非常有趣的是,30年過去以後,他這一套思想又回到了起點。這里三個重要的人物可以簡稱BBC,就是Barnes、Bloor和Coollins。其中Barnes和Bloor屬於創始性人物,Coollins則是巴斯學派的首領人物。現在SSK在世界上影響最大的就是Collins。他寫的論文最多,影響也最大。還有一個代表人物是Mulkay,他跟後現代也有一定關系。英國SSK起源以後,馬上影響到法國。法國有個重要人物,就是巴黎高等礦業大學的Latour。Latour當時是一個年輕的哲學工作者,他受到SSK的啟發,70年代到美國做了一項關於人類學的調查工作。他到了美國西海岸聖地亞哥非常有名的一個研究所。他在那裡做了2年多的工作,主要任務就是把科學家當動物一樣進行觀察,觀察結果寫了一本書,名字叫《實驗室生活》,這本書已經成為這一領域的一部名著,奠定了巴黎學派的基礎。Latour本人英語不太好,他是跟英國一個學者合作寫成這本書的。
⑸ 關於生命起源的最新報道
上海交大一項研究為生命起源提供新的啟示
新華社上海2004\1月8日電(記者劉軍)上海交通大學研究人員在世界上率先報道了宏觀自組裝現象,這項研究為生命起源提供了新的啟示。
今年1月2日在美國出版的《科學》雜志,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顏德岳教授及其博士生周永豐、侯健的論文《形成宏觀管子的超分子自組裝行為研究》。論文在國際上率先報道了宏觀自組裝現象,由一類新型的不規則的大分子自組裝得到了厘米長度、毫米直徑的多壁螺旋管,將超分子自組裝研究領域拓展到了宏觀尺度,使我國在這一研究領域處於國際領先的地位。
據介紹,超分子自組裝是近年來國際科技界關注的一個前沿熱點。人們知道蛋白質,細胞乃至生命的形成都是通過自組裝來實現的,因此自組裝的研究對揭開生命現象奧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另外,自組裝是目前用來製造納米材料的最方便最普遍的途徑之一。特別對於製造結構規則的功能材料,自組裝已經顯示出獨一無二的優越性。可以說,自組裝研究不僅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而且具有廣泛的技術應用前景,因此吸引了眾多科學家的目光。
由顏德岳教授課題組進行的這項研究,始於1998年冬。經過5年多的努力,終於成功地自組裝得到了形貌更為完美的宏觀多壁螺旋管,並經多次重復測試,都重現了自組裝現象。
這項研究結果所展示的從分子直接自組裝得到宏觀物體的過程和生命物體的形成過程有關,為生命起源研究提供了新的啟示。另外,這項研究開創了不規則大分子自組裝的先河,拓寬了超分子自組裝的研究范圍,同時提出和證明了宏觀超分子自組裝機理,不僅闡明了所觀察到的實驗現象,而且對其他不規則大分子自組裝具有指導作用。由於諸多的自然現象,如血管、腔腸和植物莖稈都是由有機分子通過宏觀自組裝形成的,這項研究成果對相關學科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專家新說:中國泥河灣可能是人類起源地
中新網2003年2月19日電 近日,中國專家指出:中國泥河灣遺址的發掘,首次發現了距今約二百萬年前人類進餐的遺跡,使世界人類不僅可能從東非的奧杜維峽谷中走來,也有可能從中國的泥河灣走來。
據光明日報消息,在18日舉行的河北省泥河灣文化研究會成立大會上,來自中國的上百名文物考古工作者建議:應該加強對泥河灣遺址群的發掘,深入研究解決泥河灣地層的劃分與對比,深入開展泥河灣盆地舊石器考古學研究,建立科學准確的年代學框架。
據報道,泥河灣遺址群位於中國河北省張家口市陽原縣桑乾河畔。經過中外專家80年的考古發掘和研究,在東西長82公里、南北寬27公里的桑乾河兩岸區域內,發現了含有早期人類文化遺存的遺址80多處,出土了數萬件古人類化石、動物化石和各種石器,幾乎記錄了從舊石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發展演變的全部過程。在中國目前已經發現的25處距今100萬年以上的早期人類文化遺存中,泥河灣遺址群就佔了21處。泥河灣早期文化遺存的密度之高,年代之久遠,不僅在國內絕無僅有,在世界上也極為罕見。特別是2001年馬圈溝遺址的發掘,首次發現了距今約二百萬年前人類進餐的遺跡,使世界人類不僅可能從東非的奧杜維峽谷中走來,也有可能從中國的泥河灣走來。2000年泥河灣舊石器考古被評為中國百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其中小長梁遺址作為人類活動最北端的見證和中華大地古人類早期發祥地之一,被鐫刻在北京中華世紀壇270米長的青銅甬道的第一個台階上;2001年,泥河灣遺址群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泥河灣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目前正在積極籌備申請「世界文化遺產」。
專家建議,泥河灣遺址的發掘、保護與研究應開拓新思路,創新研究和保護機制。其經費來源除國家撥款外,應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建立泥河灣遺址博物館;搞好防洪設施建設,確保遺址不受洪水沖淹;結合退耕還林還草,搞好泥河灣遺址綠化美化工作;抓緊通往泥河灣遺址道路的修建。並以研究會的形式組織強有力的中外文物考古隊伍,加強對遺址群的深入發掘和研究。
生育研究稱人類進化朝新方向發展
[英國<獨立報>2001.4月23日文章]題:生育研究稱人類進化朝新方向發展 —項首創性研究顯示,人類進化正朝著新方向發展,自然選擇在婦女生有上仍發揮著重要作用,基因決定了如今的年輕婦女傾向於更早生育。
科學家們發現,女性何時組建家庭只是部分決定於她們的成長教育環境。而令人吃驚的是,基因對決定女孩是否可能會在青少年時期懷孕起了重要作用。盡管發達國家有許多廣泛的文化因素促使職業婦女推遲生台年齡,但新的研究表明,現存正有一股相反的潮流,即相當一部分女孩在青少年時期懷孕。此項研究發表在今天出版的《演變》月刊上,其中對2710對卵雙胞胎和非—gp雙胞胎的女性進行了調查,為的是找出遺傳因素對生育孩子的數量;第—胎和最後一胎以及月經初潮年齡的可能影響。
由澳大利亞、英國和美國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發現,人類的進化仍在依照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理論進行著,而此前一些科學家認為,由於飲食、住房和醫療方面的進步,人類進化已經停止了。此頂研究的主要發現是:自然選擇使女性第一次生育的年齡提前了,這種傾向有部分遺傳性。其結果是,進化給女性帶來了更多的生理壓力,迫使她們更早地開始組建家庭。
在今後的幾代人——大約200到300年——時間里,這—進化的趨勢將在生育較早和生育較晚的女性之間顯示出嚴格的區別。那些對抗生理趨勢、刻意推遲組建家庭的婦女,患心理疾病的可能性會增大。
倫敦帝國學院的伊恩·歐文斯博士說:「這是遺傳與文化在進化中發生沖突的例證。較早生育在遺傳上行得通,但在文化上就並非如此了。 盡管有調查發現,信仰羅馬天主教的婦女生育幾率比信仰其它宗教的婦女高出20%,而受過高等教育的婦女比受教育較少的婦女要低35%。但這次的研究顯示,這種文化上的影響並不能解釋婦女在生育方面的差異。 歐文斯博士說,研究結果令人吃驚的是,在這方面,遺傳與宗教或社會階層等因素起了同等重要的決定作用。 <參考消息>2001.5.4
生命性別的起源
在貴州中部的磷礦化石中,發現了多細胞化石,觀察到類似現代某些紅藻的果胞體和精子囊的有性生殖結構。同位素年齡測定是6億2千萬年,比代表後生動物的第一次適應輻射的伊迪卡拉化石群早5千萬年。所以,性別分化大約發生在元古宙晚期,發生在後生動、植物最早能適應輻射之前不久。
原核細胞的繁殖是靠自身的分裂,而真核細胞出現了有性繁殖,繁殖率大大提高,一對細胞一次可繁殖出成千上萬的後代。
任何一個有性個體都可能將其基因型不變地傳遞到下一代。一個有性個體一生要產生成千上萬的卵子或成億的精子,如果原核細胞在遺傳時有10個位點發生突變,那麼它就會出現11種變異;而有性繁殖時,如果有10個位點出現突變,它就會有3 10種變異。有性生殖給生物帶來的第二個重大利益是使生殖與營養的分化、生物結構的復雜化和生物個體由微觀體積向宏觀體積轉變成為可能。生命自從有了雌雄之分,就有了它的大量繁殖,就有了它的種類類爆炸。動物與植物的遺傳變異極大地增加,進化的步伐加快,生活變得更復雜、更豐富了。
細胞起源和生命起源
生命的起源和細胞的起源的研究不僅有生物學的意義,而且有科學的宇宙觀的意義。細胞的起源包含三個方面:(1)構成所有真核生物的真核細胞的起源;(2)與生命的起源相伴隨的原核細胞的起源;(3)最新發展的三界學說,即古核細胞的起源。
在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原生生物學和微生物學有了巨大發展的基礎上,近30年來真核細胞起源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進展,例如葉綠體和線粒體的起源。有的正在取得重大突破,如鞭毛和細胞骨架的起源問題,開創了進化分子細胞生物學,其目的在於從生命的發展、進化的角度考察一切細胞生物學現象。
真核細胞起源的根本關鍵是細胞核的起源,因為具有核被膜的細胞核是真核細胞在形態結構上的最根本的標志。近年來,我們對所有現存的真核生物中目前所知的最為原始的類群--雙滴蟲類(diplomonads)的細胞核及核分裂方式進行了研究,已發現了一系列獨特的極為原始的特徵,如尚核仁,核被膜不完整,核分裂方式極為原始,賈第蟲(Giadia)的核分裂中看來沒有紡錘體參與。這些發現結合近年來國外在原核生物的染色質結構及其分裂機理上的一些重要發現,正在給細胞核的起源研究和有絲分裂的起源研究帶來重大的新突破。
貴州出土6億年前不明動物胚胎
一些形如米粒的化石原來是地球生命大爆發前的動物胚胎。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的一個研究小組最近發現了兩枚非常珍貴的動物化石,它們的樣子呈現一種不明動物從囊胚發育到原腸胚時的形態。這一發現證明在貴州甕安發現的許多生命大爆發前的生物化石不僅不是植物,而且也不是簡單的原生動物,它們是多細胞的後生動物。但具體是什麼動物現在不得而知。 關於這一發現的論文刊登在最近一期的我國權威學術雜志《科學通報》上。該文第一作者、中國地質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尹崇玉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從1995年起,南京古生物所、美國哈佛大學等國內外許多不同研究機構的中外學者不斷在國際權威學術雜志《科學》、《自然》等發表文章,對貴州甕安發現的球狀化石是植物還是動物進行了長久的爭論。其中有的說是藻類化石,有的說是動物胚胎化石,還有人進一步提出是海綿的胚胎化石。 尹崇玉說,我們此次發現的兩枚原腸胚化石有力地結束了這一爭論,證明這些震旦紀的化石是動物不是植物。由於這么早期的動物化石非常罕見,這兩枚化石非常珍貴。 關於這些動物化石的年代,國外研究人員認為在5.9億年前至5.7億年前之間。但國內研究認為在6.5億年前。這意味著,貴州甕安發現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動物,因為在此之前已知最古老的澳大利亞埃迪卡拉生物群化石距今時間為5.8億年。
無獨有偶,國外學者上周發表論文說發現了5.11億年前的甲殼類動物化石。 7月20日,美國《科學》雜志刊登英國和德國科學家的論文說,在英國希羅普郡的寒武紀沉積石灰岩中,發現了保存精美的甲殼類動物化石,這種動物與龍蝦、螃蟹和小蝦屬於同一個類群。這些具有5.11億年歷史的化石屬於迄今所發現的最古老的甲殼類動物之列。這一發現可能把甲殼類動物的起源提前到前寒武紀。這些動物的軟體部分被磷酸鈣完好地「鑄造」下來,使得研究人員能描繪出動物軀體和肢體的三維結構。 不斷涌現的新發現為科學家破解生命大爆發之謎提供了更多的證據。在7月20日《科學》雜志的相關評述中,研究者論述了這一發現和其它化石的形成以及分子時鍾數據如何表明,在所有主要類型動物在寒武紀期間「爆炸性」出現之前,存在一個長期的進化分叉「導火線」。 生命大爆發是科學家至今沒有解開的謎團之一:沉寂了40億年的地球為何突然間出現了五花八門的生命? 地球大約是在46億年前誕生的。在地球誕生後的40億年時間里,地球上的生命,包括植物和動物,幾乎沒留下任何實質性的痕跡。然而,在此後不超過500萬至1000萬年的這段短短的時間里,卻產生了生命的大爆發。專家發現,現今世界上所有的動物的門都在這一時期同時出現,而且之後再沒有產生新的門。這一時期出現的生命的形狀同今天的生物已很相近,從星形對稱的海星到左右對稱的甲殼綱動物,以及具備脊椎雛形的動物等。僅在我國雲南省澄江縣發現的5.8億年前的動物化石中,即使不包括現在已經絕滅了的門,所發現的動物的門仍多達20多個,而現在地球上熱鬧非凡的上千萬種生物總共才35 個門。這說明,在寒武紀早期,動物多樣性的基本體制就已經建 立了。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里寫道,如果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是真實的話,他的學術將受到致命的打擊。 19世紀30年代,達爾文在其著名的《物種起源》一書中預言:今後如果有人對我的理論提出挑戰,那很可能來自對寒武紀動物突然大量出現的解釋。進化論認為,生命的演化是漸變的結果,多種生物門類的出現是在長期的演化過程中逐漸發生的,「生命界沒有飛躍」。 然而,寒武紀的地球生命大爆發如果確鑿無疑,那麼,地球上生命是由最低等的單細胞原核生物, 突然性地爆發出形態造型多樣、 構造復雜的生物類群,中間缺少生物循序演進的階段和類型。大爆發從開始到結束的數百萬年只相當於地球歷史46億年的一個瞬間。 這種突如其來的生物種類大爆發給生物學出了一個難題:生物是如何進化出來的?對於一些生物學家來說,小規模的累積的基因變異結果似乎不足以解釋如此激烈而快速的生物變化。 有的專家進一步提出疑問: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原始的單細胞微生物、多細胞微生物、海中低等生物、有殼生物、魚類、兩棲類、爬蟲類、鳥類、哺乳類、靈長類、猿、人類,但是從來就沒有發現介於兩類之間的生物,那麼從一類進化到另一類,是如何慢慢進化的?為什麼沒有發現兩者之間的中間體? 進化論者對這些疑問的解釋是:寒武紀時期是保存化石的最好時期,在寒武紀大爆炸前 ,有很漫長的進化期,這時期的地質記錄已毀,化石的記錄不完整 。至於中間體,目前還沒有發現證據,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能夠尋找到。
最近說法:隕石撞擊地球迫使生命為適應環境而出現「爆發」。 美國《科學》雜志刊登研究者文章認為,約35億年前,隕石撞擊地球的頻率開始平穩下降,但在4億年前,這一數字突然轉跌為升,回復到35億年前的水平。研究人員說,災難也可能成為一種契機,它形成的「生存壓力」迫使地球生命加速朝新的方向進化,使物種增加、生物適應環境的能力增強。正是在這段時間前後,地球生命的數量和種類突然大規模增加,復雜的多細胞生物大量出現,形成了所謂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由於土壤侵蝕、物質沉積和地殼運動,研究地球遭受隕石撞擊的歷史較為困難。而月球上的隕石坑保存得相對完好,可以作為判斷地球受隕石撞擊情況的參考。為此,研究人員對1克由阿波羅14號飛船於1971年帶回的月塵進行了分析,認為這1克月塵中的155個球形微粒分別來自146個不同的隕石坑。他們通過分析微粒中氬同位素的含量來確定微粒的年代,從而得出了隕石撞擊地球頻率變化的曲線圖。 我國科學家提出了生命毀滅——復甦——大爆發進程的科學模型 發現貴州甕安動物化石後,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陳均遠研究員提出了地球冰凍期前後生命毀滅、復甦和大爆發進程的科學模型。他認為,距今6.1億到5.9億年之前,地球生命經歷了大劫難。當時地球表面經歷了持續長達1500萬年的零下50℃極端寒冷的環境,超低溫使已經在地球上演化繁衍了幾十億年的絕大部分生物都滅絕了,只有極少數生命在海洋底部依然靠化學能量頑強地延續下來。此後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快速增加,當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積累到相當高的時候,強大的溫室效應使地球冰蓋幾乎在瞬間消失,並很快轉為高溫環境。隨之而來的風化作用和碳酸鈣沉積使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又迅速降到了正常狀態,地球再次成為了生命的樂土。風化過程中產生的磷作為生命元素也為生命復甦提供了條件,隨後發生了寒武紀生物大爆發。
人猿揖別在何年 [美]赫爾曼
科學進步是一個探索的歷史進程,其間充滿了曲折和爭論,書中以獨特的視角對此進行了生動的闡述。《真實地帶:十大科學爭論》擷取了17-20世紀科學史上十次有影響的大爭論,以明晰淺顯、引人入勝的表述,向讀者展示了科學觀念和科學思想的艱難演進。下面就是其中的一段:
1979年元月18日,美國《紐約時報》出乎尋常地在頭版以醒目的標題--"類人猿"發現問題上的人類學家之爭,載文介紹了人類學家間一場廣泛激烈的爭論,並刊載了大幅照片。 這場爭論的焦點是,新發現的猿人化石是否為迄今已知最古老猿人或類人猿化石,主角是兩位著名的人類學家,英國人類學家理查德·利基和全美知名人物唐納德·C·約翰遜博士,這稱得上是一場勢均力敵的真正的戰斗。
當前這場爭論的主角、英國人類學家理查德·利基的父親路易斯·S·B·利基(簡稱"老利基")是一位了不起的考古學家。理查德·利基也像他父親年輕時一樣,足跡踏遍了整個東非大地。他從童年時代起,就和他的兩個兄弟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跟隨父母外出考察。年輕的利基兄弟們所具有的考古經驗和田野調查的工作經歷,遠遠超過大多數學院派古人類學家整個職業生涯的積累。
1972年,小利基終於獲得了他的第一項重大發現--挖到了一個相當完整的顱骨化石,且頭蓋骨比以往發現的類似化石要大,沒有明顯的眉嵴骨。老利基欣慰地笑了--小利基找到了一個真正的人類祖先,生活在200萬年前或更早些時期的非洲大陸,再一次肯定了老利基長期堅持的人類起源非洲說。經審慎分析,認定該頭骨化石的年代為190萬年前。1973年,小利基公布了他的發現,並簡單地將他的重大發現稱作為"1470號"。
70年代初,小利基進行的三次考古探險都很成功,他在自己獨具慧眼選定的地區,僅用四年時間便獲得了其雙親苦苦尋找30年才等到的重要發現。1975年,35歲的小利基成了科學界的一位超級明星。
"露西"出世
年輕的美國人唐納德·C·約翰遜曾回憶說:"在中學時代,我從《國家地理雜志》上得知東非人的消息,意念中奧杜威峽谷的神奇聲響猶如洪鍾般時時撞擊我的心房。畢業那年,盡管我的老師保羅·萊塞很希望我能進一步學習化學,但我卻越來越痴迷於古人類學。老利基的經歷證明,一個人完全可以把挖掘化石作為職業。"
1972年,正在做博士論文的約翰遜經歷了一次戲劇性的轉折。當時,小利基認識的一位學地質的研究生莫里斯·泰伯正在衣索比亞荒漠中收集地質史料,他對大裂谷北部終端一個叫做阿法爾的三角地特別感興趣,小利基建議他邀請古人類學家對相關地區進行一次田野調查。約翰遜雖然尚未完成他的博士論文,但還是應邀陪同泰伯一起前往。1973年,他們在阿法爾一處被稱作哈達爾的荒涼不毛之地安營紮寨,建立了研究基地。
一年之後的1974年秋天,約翰遜和他的小組找到了一具骨架保留著近40%的化石,與現代人極為相似、距今年代為300萬年,約翰遜給他取了一個頗有詩意的名字--"露西"。這一發現使約翰遜名聲大噪,成了一位國際知名的古人類學家。
進攻與反擊
正在人們對小利基的1470號化石年代尚存疑慮時,約翰遜卻聲稱他的發現"是尋找人類起源歷程中的一次史無前例的突破……我們在短短兩天時間里,使人們對人屬的認識向前推進了150萬年……以往所有關於人類演化的譜系和發現,現在都必須被重新估價。"在之後的一次會議上,小利基等公布了在奧杜威峽谷及庫比福勒地區的一些新發現,以澄清有關化石年代的問題。約翰遜卻在隨後出版的《露西》一書中表示,"小利基等的種種努力都是為了迴避年代問題,小利基及他的小組其實很明白他們的處境。"約翰遜的態度開始引起利基家族的強烈反感,他們真的生氣了。
提出一個新種往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約翰遜引入的南方古猿阿法種也在古人類學界掀起了波瀾。關於化石分類譜系的論戰終於在1978年的一次諾貝爾討論會上拉開了帷幕,雙方的爭論在約翰遜及其合作者公開發表了他們的分類譜系後達到了白熱化。
約翰遜等人在文章中將"露西"及"第一家庭"稱為人類最早的祖先,如果正是如此的話,這無疑將是人類進化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缺失環節"。在約翰遜的譜系圖上,阿法種位於人類進化"Y形樹"的底端。人類之母"露西"是樹的主幹,並產生出兩個分支。約翰遜這一思想不僅與利基家族長期堅持的"人類起源於尚未確定的遠古"的觀點相左,還試圖將利基家族的一系列重大發現納入其進化譜系,有著獨享最古老人類發現者殊榮的意圖。
在這場爭論中,小利基認為,約翰遜的結論過於草率,缺乏足夠的化石證據,"露西"的歸屬還是一項有待商榷、懸而未決的化石發現。在約翰遜出版有關"露西"的著作後,雙方的關系日趨惡化,隨著論戰的升級,逐漸演變成了小利基與約翰遜兩人之間的對峙。
新的發現
隨著鑒別、區分物種基因技術的改進,有關基因證據表明,人猿揖別的時間正如小利基猜想的那樣,至少應在500萬年乃至700萬年之前。只是由於尚未找到支持如此遙遠年代的化石證據,因而分子基因學的研究結果還不能作為定論。
最近的一些考古新發現又使類似的爭論再度升溫,做出最重要貢獻者是利基家族的成員梅薇·利基。1994年,她在大裂谷中一處叫卡納波依的不毛之地出土了年代為420萬年到390萬年前的人科化石碎片。這些發現不僅是因為年代古老,更重要的是它們似乎不同於以往發現的任何物種,梅薇·利基的研究小組已將其命名為"南非古猿阿蒙種"。
大約在同一時期,另一些研究者在衣索比亞的阿拉米斯找到了年代為440萬前的另一個新種。盡管目前對此種的歸屬與命名尚有爭議,但卻能肯定無疑地表明,人類進化進程中確實有過相似種屬重疊共存的時期。
這些驚人的事實預示著,人類進化的簡單直線思想正面臨嚴峻的挑戰和危機。應當說,人類如今對人類起源模式和途徑的認識,不但沒有變得清楚,反而更復雜了。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利基父子長期以來竭力倡導的"灌木叢"式的進化思想,比以往更具說服力。
因此,有關"露西"歸屬問題的爭論再次引起人們廣泛的關注。人類進化史上缺失的環節依然未知嗎?也許是,也許不是。
1996年,約翰遜在當年的《國家地理雜志》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又情不自禁地表白說:"露西"也許不是我們最古老的祖先,但她仍是我們了解得最多的先人。
小利基早已拒絕對這類爭論發表任何評論,他依然自得地仰躺在輪椅上,笑看世人為是非恩怨而一爭短長。 摘自《真實地帶:十大科學爭論》,該書由赫爾曼著,趙樂靜譯
人頭啟示錄
一 問題的提出
生物進化論在經過大量事實的檢驗之後,現在已被人們廣泛地接受了。但當我照著鏡子,用進化論解釋人臉的形成時,卻遇到了困難,進化論的重要觀點之一便是適者生存,但仔細觀察體驗,卻發現人臉並不適應或者說並不能更好地適應環境。比如,人是直立向前走的,人臉在前進方向的前面,容易受到前進時的傷害,如樹枝的刮碰、寒風的襲擊等,而頭的後部則相對安全些,可偏偏是人的臉部毛發退化了,而位於頭後面的頭發卻沒有退化。再說頭發,起到保護頭顱及保溫的作用,但人如果不理發的話,那麼頭發就過長了,這樣,發梢部分對於保護或保溫已沒有任何作用,有時還礙手礙腳的。與相近的動物如猴或猩猩的頭發相比,人的頭發還進化了,但這種進化的結果對於適應環境幾乎沒有任何作用。
難道進化論不全面或者是錯誤的?臉是我們自己的,所以我們對它的感受比生物學家對動物的考察要更直接更真實,那麼如何解釋這種現象呢?
二 尋求解釋
人臉是漫無目的地進化成今天的模樣,還是有其特定的內在方向性呢? 生物進化有一個協調適應的普遍特性,比如鳥為了適應飛翔,不僅前肢進化成翅膀,而且肺部的氣囊結構、骨胳的蜂窩結構以及身體的紡錘流線外形等都具有協調適應飛翔的特性。人類是向智慧型方向進化的,腦是這種進化的最重要器官,人臉的進化是否與腦的進化有關呢?
如果仔細觀察或體驗實際生活,我們就不可能不發現人臉在生活中的作用,這種作用在人選擇配偶時顯得尤為突出,容貌是人選擇配偶的考慮因素之一,選擇配偶後一般要生育後代,這樣就形成了人的容貌進化的自然選擇機制,這種選擇雖然不是絕對的,但有其一定的幾率影響作用,從而我們可以看到人臉的進化仍然符合自然選擇規律,經過數百萬年的這種選擇,使人臉變成了今天的樣子。
人對容貌的審美顯然是由腦來完成的,那麼腦形成審美觀的根源是什麼呢?根源只能是腦對自然界的反映,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說:「人(和動物一樣)賴無機自然界來生存,而人之運動越是萬能,那麼,人賴以生活的那個無機自然界的范圍也就越廣闊。從理論方面來說,植物,動物,石頭,空氣等等,部分地作為自然科學的對象,部分地作為藝術的對象,都是人的意識的一部分,都是人的精神的無機界,是人為了能夠宴樂和消化而事先必須准備好的精神食糧……實際上,人的萬能正是表現在他把整個自然界……變成人的無機的身體。」
按照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心靈深處的審美結構看上去是自動地、無意識地完成的,象是藝術家的某種生物本能組織活動,實質上已經不是生物性的了。在這種生物性中,滲透著千萬代人類實踐造成的理性成分,它本質上是社會性的,而不是純生物性的。
心理分析學派的重要人物之一的容格也證明:人的深層中的結構是一種審美的結構,這種結構的出現並不是偶然的,進化過程本身就是篩選和淘汰相結合的過程。在進化中,只有那些使生物既節省精力又能迅速地對外界作出判斷和反應的能力才被保留下來,只有那些極為簡化的形態才會被記憶儲藏;而經驗轉變成意識所依賴的抽象的形式和符號,實質上也是一種簡化,這種不斷的積淀和簡化的過程,使人類心靈有了最基本、最經濟、最穩定的模式,使我們能夠領會理解、反應、具有智慧,在最初級的水平上,這種結構使我們的機體保持著與自然之有機規律和宇宙之物質規律之間的一致。
另一著名審美心理學派----格式塔學派,則用異質同構論解釋審美經驗的形成。按照這種理論,在外部事物、藝術式樣、人的知覺組織活動以及內在情感之間,存在著根本的統一。其代表人物阿恩海姆說過:「我們必須認識到,那推動我們的自己的情感活動的力,
⑹ 青島有哪些名人
目前明星類的
1.唐國強----中國電影協會會長
2.黃曉明
3.黃勃
4.陳好
5.江濤(歌手)
6.倪萍
7.趙保樂
8.林永健
9.蓋麗麗
10.王寧(中央電視台主播)
11.宋佳
12.夏雨
歷史名人
王統照:(1897—1957年)字劍三,曾用名:息廬,源蒙、梅如等,著名作家,山東諸城人。1927年王統照定居青島,創作了描寫青島的著名散文《青島素描》、詩集《這時代》、長篇小說《山雨》,主持創辦了文學期刊《青潮》。1946年被聘為國立山東大學中文系教授,後因支持學生運動被解聘。1949年返校任中文系主任。王統照故居位於市南區觀海二路49號。
王獻唐:(1896—1960年),山東日照人。歷史考古學家。曾任《山東日報》《商務時報》編輯、山東省省立圖書館館長、山東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故宮博物院銅器研究員。在金石、版本、音韻、目錄學等方面均有建樹。著有《中國古代貨幣通考》、《楚辭新論》、《公孫龍子懸解》、《炎黃氏族文化考》等書。王獻唐故居位於市南區觀海二路13號甲。
毛漢禮:(1919-1988年),浙江諸暨人,中國物理海洋學家、教育家。中國物理海洋學奠基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學部委員。著有《動力海洋學》《海洋》《灣流》等論文、論著40多篇(部)。其主持的《全國海洋綜合調查資料匯編及圖集》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黃東海陸架水文物理學調查研究》獲1985年中國科學院重大成果二等獎。毛漢禮故居位於市南區福山路36號。
馮沅君:(1900—1974年),原名馮淑蘭,河南唐河人。現代作家、教育家。1947年應國立山東大學之聘來青島任教。曾任山東大學副校長。與林庚合編的《中國歷史詩歌選》獲全國統編材料一等獎。馮沅君、陸侃如故居位於市南區魚山路36號。
陸侃如:(1903—1978年),江蘇海門人。現代作家、教育家。1947年受聘國立山東大學任教。著有《屈原》、《宋玉》、《楚辭選》、《杜甫詩選》、《韓非子選注》、《中國詩史》、《中國文學史簡編》等著作。馮沅君、陸侃如故居位於市南區魚山路36號。
老 舍:(1899—1966年)北京人,原名舒慶春,字舍予,筆名老舍,著名作家。1934年到青島,任國立山東大學中文系教授。1936年辭去教職專事創作。在青島期間創作了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和兩部散文集。代表作《駱駝祥子》被譯為多國語言,並被改編成舞台電影劇本搬上舞台銀幕。老舍故居位於市南區黃縣路12號。
華 崗:(1903—1972年),浙江龍遊人,史學家、學者、教育家。1951年至1955年任山東大學黨委書記兼校長,在青期間完成了《中國大革命》等著作。創辦《文史哲》並任第一任社長。著有《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大綱》等著作。華崗故居位於市南區龍口路40號。
朱樹屏:(1907―1976年),字錦亭,山東昌邑人,海洋生態學家、水產學家和教育家。是中國海洋生態學、水產學及湖沼學研究的先驅和奠基者。1946年任國立山東大學教授兼水產系主任、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島海洋生物實驗室研究員。新中國建立後,任山東省水產廳副廳長,全國政協委員,青島市政協副主席。撰有《中國近海浮游植物與水文及漁業的關系》、《十年來我國海洋浮游植物的研究》等論文40餘篇,其《海帶施肥養殖》、《海帶自然光育苗》、《壇紫菜人工育苗與養殖的研究》3項成果均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朱樹屏故居位於市南區金口二路13號。
劉知俠:(1918-1991年),河南汲縣人。現代作家。新中國建立後,歷任山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編創部部長、秘書長、副主席,山東省作家協會主席等,1985年任青島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名譽主席,定居青島。畢生致力於軍事文學創作,著有《鐵道游擊隊》、《紅嫂》、《鋪草集》、《沂蒙飛虎》等長篇小說。劉知俠故居位於市南區金口二路42號。
束星北:(1907—1983年),江蘇江都人。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海洋物理學家和教育家。新中國建立後在山東大學、青島醫學院任教。1978年到國家海洋局進行動力學研究和教學工作。是我國早期從事量子力學、相對論研究的物理學家之一。曾發表大量中外文論文,著有《狹義相對論》等。束星北故居位於市南區魚山路36號。
沈從文:(1902——1988年)湖南鳳凰人,原名沈岳煥,別名小兵,筆名懋林、休芸芸、甲辰、王旋若等。1931—1933年在青島任國立青島大學講師。在青期間完成了幾十個中短篇小說和散文,有《自傳》、《八駿圖》、《月下小景》等。1949年後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會主任、全國政協常委。著有小說《邊城》、《長河》,輯有《從文子集》、《沈從文甲集》、《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沈從文故居位於市南區福山路3號。
楊振聲:(1890—1956年),山東蓬萊人,現代作家、教育家。1930年至1932年任國立青島大學第一任校長。期間邀請大批學有專長的著名教授、學者赴青任教,使國立青島大學創建後進入鼎盛時期。代表作有中篇小說《玉君》。楊振聲故居位於市南區黃縣路7號。
張 璽:(1897—1967年),河北平鄉人,中國海洋動物學家、教育家。中國湖沼學、動物學研究的先驅,1932年後在國立山東大學兼任教授。新中國建立後,參與籌建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今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並任副主任。1957年任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所長。畢生致力於海洋科學的研究及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曾發表《青島沿海後腮類動物的研究》、《中國海洋動物之進展》等論文近百篇。著有《牡蠣》、《近江牡蠣的養殖》、《中國北部海產經濟軟體動物》等。張璽故居位於市南區萊陽路28號甲。
洪 深:(1894—1955年):字伯駿,號淺哉,江蘇武進人,中國早期電影開拓者、劇作家。1913年考入清華大學後,開始從事戲劇創作活動,歷任復旦大學教授、暨南大學教授、上海戲劇社排演主任、中華電影學校校長、明星電影公司編導主任、中國左翼劇團聯盟總書記。1934年回到青島,在青期間創作了著名電影文學劇本《劫後桃花》。洪深故居位於市南區福山路1號。
聞一多:(1899--1946年),本名家驊,湖北浠水人,現代學者、詩人,從事詩歌創作,出版有《紅燭》、《死水》詩集,在全國有很大影響。1930年9月任國立青島大學文學院院長時著有《奇跡》等詩。授課之外從事詩經、唐詩研究,有突破性成就。1946年7月15日被特務殺害。著有《聞一多全集》等八卷四冊。聞一多故居位於市南區魚山路中國海洋大學院內。
赫崇本:(1908—1985年),遼寧鳳城人。物理海洋學家、海洋教育學家,1949年任國立山東大學教授。新中國建立後,歷任山東大學海洋研究所副所長、山東大學海洋學系主任,山東大學海洋學院教務長、副院長兼山東海洋學院海洋研究所所長。畢生致力於海洋科學的研究及海洋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是中國物理海洋學奠基人、原山東海洋學院(現中國海洋大學)創建者之一。《中國大網路全書》海洋科學卷副主編,《海洋與湖沼》副主編等。著有《黃海冷水團的形成及其性質的初步探討》等。赫崇本故居位於市南區魚山路9號甲。
康有為:(1858—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廣東南海縣人。是中國近代維新派領袖。1923年來青島購屋寓居。題名「天游園」。康有為故居位於市南區福山支路5號。
梁實秋:(1902—1987年)浙江杭縣人,原名梁沼華,字秋實,筆名子佳、秋郎、程淑等。翻譯家、作家、學者。1930-1934年梁實秋教授受聘為國立青島大學外文系主任兼圖書館館長。在青期間開始翻譯影響廣泛的《莎士比亞全集》,出版了2本論文集。梁實秋故居位於市南區魚山路33號。
蕭 紅:(1911—1942年),女,黑龍江呼蘭縣人,原名張乃瑩,筆名悄吟,作家。1934年來青居住,1942年病逝於香港。蕭紅、蕭軍故居位於市南區觀象一路1號。
蕭 軍:作家,原名劉鴻霖,曾用名劉呤飛、劉羽捷、劉燕白、劉軍,筆名三郎、田軍、簫軍。遼寧義縣人,早年從軍,後從事文學創作,1934年夏到青島任青島晨報副刊編輯。在青期間,蕭軍完成了長篇小說《八月的鄉村》,蕭紅完成了長篇小說《生死場》。蕭紅、蕭軍故居位於市南區觀象一路1號。
童第周:(1902—1979年),浙江鄞縣人。生物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34年至1937年在青島任國立山東大學生物系教授。1946年後任國立山東大學動物學系教授、系主任。其《硬骨魚胚胎發育的研究》獲1956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細胞核與細胞質的相互關系的研究---文昌魚的器官發育與演化》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童第周故居位於市南區魚山路36號。
宋春舫:(1892—1980年),浙江吳興人,現代戲劇家。1930年在青創辦了圖書館「褐木廬」,主要收藏中、外文劇本及戲劇理論著作,並創作話劇本《原來是夢》。宋春舫故居位於市南區福山支路6號。
⑺ 中山大學海洋學院的現任領導
院長:何建國
主持全面工作,分管學科建設、本科教學、人事和財務工作。
黨總支書記:陳省平
主持黨務工作,分管幹部、組織、紀檢、宣傳、學生工作和學院辦公室。
副院長:孫曉明
分管科研、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建設與管理、研究生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港澳台事務。
副院長兼副書記:劉軍
分管設備、實驗室、後勤、校友、產學研合作,協助院長分管本科教學、教風與學風建設,協助書記分管學生就業指導。
合作交流
截止2014年,中山大學已與31個國家和地區的逾200所院校簽署了校級合作協議,開展了近50個聯合培養項目和147個交換生項目;學校通過各種形式派出的學生累計逾萬名;每年約10%以上的本科生有過海外學習的經歷。2005年起,學校先後與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開展了本科生和研究生聯合培養項目,積極鼓勵與港澳台高校及教育研究機構的短期交流項目。
學校2010年與法國民用核能工程師教學聯盟、2012年與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簽訂合作協議,分別共建中山大學中法核工程與技術學院和中山大學—卡內基梅隆大學聯合工程學院,借鑒其在人才培養上的模式和經驗,培養國家急需的工程領域人才。2013年3月,學校與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簽訂合作協議,在臨床與轉化研究領域建立長期合作夥伴關系,攜手推動兩國乃至全人類的醫學與健康事業的發展。為積極推動人文社會科學「走出去」,2013年12月,該校與德國呂訥堡洛伊法納大學簽訂合作協議,合作舉辦中山大學-洛伊法納大學政治、哲學與經濟項目,整合國際優質教育與研究資源,培養具有全球視野、了解中歐文化的人才。
⑻ 青島的名人作文
張娟娟,中國女子射箭隊領軍人物張娟娟。2008年 北京奧運會射箭女團銀牌,個人冠軍;2006年射箭世界盃總決賽個獲得人第一名;2004年雅典奧運會團體淘汰賽獲得第二名;2001年第41屆世錦賽團體淘汰賽獲得第一名;2001年;第14屆亞洲錦標賽個人淘汰賽獲得第一名。
生於1981年1月2日 ,在2001年9月舉行的第41屆世界射箭錦標賽上,中國女子射箭隊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獲得團體金牌。這是中國射箭隊首次在世界大賽上拿到團體金牌。而在12月舉行的亞洲射箭錦標賽上,小將張娟娟獲得了女子反曲弓個人冠軍,一舉打破了中國女子射箭長期以來逢韓不勝的歷史。張娟娟也以其出色的表現獲得了2001年首屆中國電視體育最佳新人獎的提名。 如今的張娟娟已經成為中國女子射箭隊的領軍人物。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張娟娟在1/4決賽、半決賽和決賽中連勝三位有著夢之隊之稱的韓國選手,其中包括衛冕冠軍朴成賢、世界紀錄保持者尹玉姬,奪得中國射箭史上第一枚奧運金牌。此前中國隊自1984年參加奧運會射箭比賽以來已獲得過5枚銀牌,但從未摘金。連斬三位韓國名將,號稱一個人打敗了韓國隊!徹底打破了韓國人在這個項目上不可戰勝的神話,中國射手終報雅典一箭之仇!娟娟長到14歲的時候,尚不知射箭是怎麼回事,但命運偏偏來敲響大門。娟娟最早學的是鐵餅、鉛球和標槍。她的長相、骨架都像爸爸,肩寬體壯,像個男孩。
女兒「從小就長得棒實」。到小學五年級,娟娟就長到了1米64,被萊西體校錄取,教練選了去擲鐵餅。時間不長,教練又說:「你去練個輕松的吧。」當時,萊西體校沒有射箭這一項,張娟娟被高秀英教練看中,開始練射擊,為將來練射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後來,她遇到青島市射箭隊教練曲月風。曲月風問她願不願意練射箭?「射箭是啥呀?」那時的她還不知道射箭是什麼呢。「練就練吧!」直到最後她又隨射箭教練王國章訓練。所以,娟娟有時說:「不是我選的射箭,是射箭選擇了我。」
其實,射箭這項運動,在我們國家並不普及,但卻有它的神奇之處,就是很多人一練就會「上癮」,越練越離不開。娟娟就是這樣迷上了射箭,而且一發不可收拾。射箭,也成為娟娟一生的夢想和情結。
娟娟開始訓練的那天是1995年7月的一天。第一天練射箭,滿懷好奇的她壓根連弓的影子都沒看到,一整天做的就是擺射箭的姿勢。第二天,仍然沒有弓,教練給她們的是一根皮條,練力量。後來一根皮條換了兩根,再過些天變成了三根。每天她們就是那麼分腿一站,然後拉「皮條」。不時有脆響的「啪」聲,那是教練彎腰給她們拍腿上的蚊子。有的隊員不愛練,教練就拿了張弓,給那些聽話的隊員試試。一張弓要一萬多元錢,在當時的運動隊里很珍貴。通過這種方式,教練給那些不聽話的隊員小小的懲罰。
懷著珍惜的心情,娟娟也試了,拉不開,開始有些浮躁的心就又踏實下來。每天都是拉弓訓練,一天拉開弓300多次,拉開了還得停住,剛開始還行,次數多了,停住弓的時候胳膊直抖,實在撐不住了想往回縮,就會聽到教練「拉回去」的吼聲。這時候娟娟的淚水在眼眶裡直打轉。有時她往家裡打電話說太累了,也曾經灰心過,父母就跟她說,「咱農家娃連這點苦都吃不消還能幹啥」,「就好像推小車爬坡,只能進不能退」。從那以後,她再也沒打退堂鼓,有一次,還特地打電話和父母說:「爸媽,我懂事了,你們等我的好消息吧!」
人生難免會有挫折。到省隊不久,張娟娟就犯了射箭運動員獨有的「黃心病」,只要一瞄到箭靶的黃心(9環和10環),弓就晃動。很多射箭運動員因為過不了「黃心病」這一關而「夭折」。但娟娟是好樣的,在王國章的耐心指導下,硬是挺了過去,為改掉這「黃心病」竟下了兩年多的苦功。
1996年6月,在學箭一年後,張娟娟參加山東省「希望杯」射箭比賽就拿了冠軍。那次比賽設了單項距離獎、全能獎等共10個獎項,她一個人拿了8個。頒獎儀式上,獎是一項一項發的,她領了一個又一個,有時,還沒走回去,廣播里就又傳出她的名字。末了,脖子上沉甸甸地掛了8個獎牌。
在張娟娟家的客廳里,擺滿了獎杯和獎牌,將相冊里微笑著的張娟娟襯托的更加美麗。
2001年9月份在北京舉行的世界射箭錦標賽,是娟娟第一次參加世界高水平比賽,也是娟娟第一次作為國家隊員參加比賽。和她一起參賽的,有獲得過亞特蘭大奧運會女子個人銀牌的何影,有參加過悉尼奧運會的楊建平。要知道,1996年何影拿奧運會銀牌時,娟娟還僅參加過省里的「希望杯」賽呢。娟娟說,大姐姐們有很多優秀的地方值得自己學習。而這次參加世錦賽,來自韓國、義大利、俄羅斯等更多高手,是她的對手,也是她的老師。
在女子個人賽中,中國隊中只有娟娟打進了前八名。當時隊里的「任務」是在世錦賽上奪取獎牌,對她抱有很大的希望,可爭取前4名的淘汰賽中,娟娟的第3支箭射出時,箭尾突然意外脫落,失去平衡的箭斜著飛向箭靶,只中了3環。這一支「遠箭」,使娟娟痛失良機,排名第八。面對失利,娟娟說,這對她應該是一種激勵,她相信只要更認真、更刻苦地訓練,能和她們一樣好。
娟娟是個說到做到的姑娘,正如她對自己的要求一一干什麼都要干好。打團體淘汰賽的時候,很多知情人,包括隊友、教練都對娟娟捏了一把汗——個人賽意外失利後,她的壓力太大了,她能行嗎?而娟娟卻似乎早把前兩天的事甩到一邊,神情專注地打比賽。雖與何影、楊建平比,她的表現不是最出色,但她付出了自己的最大努力。張娟娟和隊友一起,奪得了團體冠軍,但她沒有滿足。她知道,對中國射箭來說,世界冠軍固然重要,但還不夠,中國射箭需要奧運獎牌。
2004年雅典奧運會射箭女團決賽正是朴成賢最後一箭射出10環,幫助韓國隊以一箭的優勢讓中國射箭奧運金牌的夢想瞬間化為泡影。而四年後的射箭女子個人決賽,張娟娟以1個9環戰勝了朴成賢,拿到了中國第一枚射箭奧運金牌。對此張娟娟說:「我感覺這枚金牌的意義非常重大,對於中國射箭人來說終於出了一口氣,感覺特別高興。」
決賽第一輪朴成賢29對26領先張娟娟3環,在12支箭的決賽中開局這樣的差距似乎很難彌補。但是因為朴成賢出現的失誤,張娟娟在最後一輪比賽開始之前竟然領先朴成賢1環進入到最後三箭的爭奪。最後三箭,兩人第一次都打出了10環的成績,不過第二箭朴成賢打出8環而張娟娟打出了9環,在最後一箭之前張娟娟反而以2環的優勢領先。盡管朴成賢最後一箭打出了10環的成績,但是張娟娟只要在比賽中打出9環就可以足以保證奪冠,最後時刻,張娟娟不辱使命,9環成績命中,終於為中國射箭隊拼得了這枚女子射箭個人的金牌。
獲勝後的張娟娟興奮的和現場的教練擁抱在了一起,這位中國射箭隊的老將也像個孩子一樣興奮的跳躍著,但是似乎這樣都無法釋放她此時激動的心情。現場的廣播也興奮的用中文喊出了張娟娟的名字,現場的掌聲和吶喊聲全部獻給了這位打破韓國射箭壟斷的中國女箭手。獲勝後的張娟娟和教練向現場觀眾揮手致意,這位一直在比賽中表情堅毅的老將也在此時展現出了難得的笑容。連克三名韓國射箭高手創造中國射箭的歷史,張娟娟用一個奧運冠軍頭銜完成了個人最靚麗的表演
⑼ 關聯詞填空40句,有答案,急
1.(只要)不經過兩性細胞結合而直接繁殖後代,(就)叫無性繁殖。
2.(如果)植物可以克隆,動物(就)可以克隆。
3.海倫(不僅)學會了拼寫自己的名字,(還)學會了閱讀、書寫和算術、學會了用手了用手指「說話」。
4.(只有)到了夜晚,(才)能看見爸爸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家。
5.(如果)我們善於把精讀和略讀結合起來,(就)能取得最佳的讀書效果。(只要……就……)
6.(因為)遊人接連不斷,(所以)廣場上經常很熱鬧。
7.(如果)刮風下雨,明明(就)不來我家。
8.(因為)刮風下雨,(所以)明明不來我家。
9.(雖然)刮風下雨,(但是)明明不來我家。
10.(即使)刮風下雨,明明(也)不來我家。
11.(只要)學會恰當地使用禮貌語言,(就)能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更加和諧,社會生活更加美好。
12.文雅、和氣、寬容的語言,(不但)溝通了人們的心靈,(而且)
反映出一個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養。
13.(因為)老人見岳飛很有禮貌,(所以)就耐心地給他指路。
14.王剛同學(雖然)考了第一名,(但是)他非常謙虛。
15.(如果)說宇宙像茫茫大海,那麼地球(就)是其中的一葉扁舟。
16.(雖然)你晚到十分鍾,(但是)汽車還沒有開車。
17.(因為)你晚到十分鍾,(所以)汽車晚開了十分鍾。
18.(如果)你晚到十分鍾,汽車(就)開走了。
19.你晚到十分鍾,(既)耽誤了自己,(又)耽誤了大家。
20.人(如果)沒有毅力,(就)一定一事無成
21.(因為)獲取更多的知識,更多的信息,就必須讀大量的書,(所
以)我們還要學會泛讀。
22.(因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書籍卻浩如煙海,(所以)我
們必須學會泛讀。
23. 音樂(既)能給人美的享受,(又)能陶冶人的性情。
24. 人藏在地道里(不但)不氣悶,(而且)不嫌暗。
25. 朱自清(寧可)餓死,(也不)吃帝國主義的「救濟糧」。
26. 你(既然)知道錯了,(就)應該馬上改正。
27. (因為)劉軍對班集體的事情總是十分熱心,(所以)同學們選他當班長。
28. 張老師(既)是我們的班主任,(又)是我們的輔導員。
29. 每天上學(不是)李平來找我,(就是)我去找她。
30. (如果)你不願意去看電影,那咱們(就)到公園去玩吧。
31. (雖然)車長把愛迪生做實驗的東西全部扔了,還打了他一個耳光,(但是)愛迪生鑽研科學的決心並沒有動搖。
32. 趙州橋( 不但 )堅固,(而且)美觀。
33. 這個玩具汽車(既)好看,(又)好玩。(不但……而且)
34. (如果)你要同車去北京,明天(就)早點兒起床。
35. (因為)黃偉觀察得仔細,(所以)才把文章寫得詳細。
36. 這座建築(不僅)形式優美,結構(還)非常堅固。
37. (即使)他今天不來,我們的會議(也)會准時召開的。
38. 一個人( 不僅(不但、不光)要做到外表美,( 而且(還) )要做到心靈美。
39. 爸爸( 無論(不管))有多忙,( 都(總))要抽出時間來檢查我的作業。
40. (只要)你平日注意觀察事物,積累材料,作文時(就)會有內容可寫。
41. 這個房間(既)寬敞,(又)布置得很美觀。
42. 蜜蜂(雖然)認識陸地上的路線,(但是)不能認識水路上的路線。
44. 老師(不僅)白天給我們上課,(還)深夜給我們批改作業。
45. 我( 所以 )熱愛自己的家鄉,(因為)這是我生長的地方。
46. 他(一方面)投身寫作,(一方面)學習微機操作。
47. 我們(既要)思想品德好,(又要)學習成績好。
48. (由於)小秋平時刻苦努力,(因而)她期末考試名列前茅。
49. (即使)你考試得了一百分,(也)不能驕傲。
50. 他(不但)聰明過人,(而且)學習也很用功。
51. (如果)明天晴天,我(就)到你家來。
52.小花(雖然)經常受到老師的誇獎,(但是)她從不驕傲。
53.他(不但)會開汽車,(而且)會修汽車。
54.張海迪(雖然)身體殘廢,(但是)她身殘志堅,一直努力學習,向命運挑戰。
55.(如果)沒有你的幫助,我(就)不能取得這么好的成績。
56.(因為)他堅持早起長跑,(所以)身體很健壯。
57.你(是)去達籃球,(還是)去踢足球。
58.(既然)楊金海不想去,(就)不要勉強他了。
59.(即使)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我們(也)不能驕傲。
60.(無論)什麼困難,(都)無法阻擋我軍前進的步伐。
61.人類(不但)要生存,(而且)要發展。
62.學習成績不夠理想,(不是)接受能力差,(而是)學習態度不端正正造成的。
63.江姐(寧可)犧牲自己,(也不)泄露黨的機密。
64.凡卡(寧可)回到鄉下與爺爺一起吃苦,(也不)願意留在莫斯科的鞋鋪。
65.凡卡(與其)在莫斯科的鞋鋪受折磨,(不如)回到鄉下爺爺那裡去。
66.音樂(之所以)能給人美的享受,(是因為)能陶冶人的情操.
67.我和張平是好朋友,暑假裡(不是)我到他家去玩,(就是)他到我家來做作業。
68.(即使)我們的生活條件很好,(也)不能丟掉勤儉節約的好傳統。
69.激光作為一種新興的人造廣源,(不但)可用於科研、軍事、醫學方面,(而且)可用於通訊、教育、宣傳等方面。
70.台灣(不是)獨立的國家,(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71.作物(之所以)能生長,( 是因為)土壤里含有水分和養料。
72.我和小玲每天上學都一起,(不是)是我叫她,( 就是)她叫我。
73.邱少雲(寧可)犧牲自己,(也不);暴露目標。
74.(與其)大家都過窮日子,(不如)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
75.我們(不僅)要珍惜自己的時間,(還)要珍惜別人的時間。
76.你(既然)答應過他,(就)該跟他去。
77.(只有)不怕困難的人,(才)能攀登科學高峰。
78.(之所以)樟樹不招蟲子,(是因為)樟樹有一種拒蟲的香氣。
79.(無論)是夏天還是冬天,樟樹(總是)那麼蓬蓬勃勃。
80.他(不要)許多人一齊吹,(而要)一個一個地單獨吹。
81.每個人(既)要講究「公德」(也)要講究「私德」。
82.休息的時候爸爸(要麼)拉小提琴,(要麼)看電視。
83.(盡管)我做的不好,(但)我已經盡力了。
84.星期天(與其)呆在家裡,(不如)出去和同學放風箏。
85.(自從)認識了你以後,我們(就)成了好朋友。
86.(無論)我長得多大,(都)是爸爸媽媽眼中的孩子。
87.(哪怕)今天晚睡覺,我(也)要把作業完成。
88.他(寧願)自己吃苦,(也)不願意讓父親受累。
89.(由於)天氣驟然變冷,(因而)不少人患了感冒。
90.我(與其)穿三件毛衣,(不如)穿一件棉襖。
91.(如果)人類亂伐森林,(就)會破壞生態平衡影響人類生存環境。
92.(即使)是很小的問題,我們(也)要把它弄明白。
93.做作業(寧可)做慢些,(也)不馬虎了事。
94.(只有)勇於攀登的人,(才)能到達科學的頂峰。
95.(只要)有信心、有耐心、有恆心,(就)一定能成功。
96.我們(雖然)暫時分別了,(但是)我們的友誼永世不絕。
97.(只有)研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才)能掌握它的規律。
98.經常讀報(既)能開闊視野,(又)陶冶情操樂趣無窮。
99.(如果)沒有文化,我們(就)很難在社會上生存。
100.(自從)認識了你以後,我們(就)成了好朋友。
⑽ 上海世博會的吉祥物叫什麽名字呢
上海世博會的吉祥物叫{海寶},參考一下,祝你愉快。(*^__^*) 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