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博士返鄉筆記思考
① 謝炎延:殘疾不是借口!腦癱兒旁聽8年,考上蘭州大學博士,是怎麼做的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堅強的人可以到達彼岸。」--馬克思
通常來說,苦難是我們最為抵觸的字眼。
可生而為人,生活中的苦難其實無處不在又避無可避。
謝炎廷便是如此,一出生就被確診為腦癱,雙手雙腿嚴重畸形,不能握筆,不能說話,謝炎廷的人生似乎要比常人擁有更大計量的苦難。但雖然生活的如此艱難,這些過量的苦難卻依舊沒有打倒他。
也許是為了改變現狀,又也許是為了證明自己,身殘志堅的謝炎廷跑到了蘭州大學旁聽了8年,到28歲時居然成功考上了博士。
這對我們來說也依然適用。
既然被診斷為腦癱的男孩尚且可以堅持讀博追求自己的夢想,那身為普通人的我們又憑什麼可以被一點點挫折打倒,從而頹廢下來,止步不前呢?
② 一位上海大學博士生的返鄉筆記材料作文立意
車的時候,無論有票的還是沒票的,都一窩蜂往車上擠。
我對過年回家的第一印象就是:我背著一個包,提著一個包,與同學一起,從第一節車廂狂奔到第十幾節車廂,然後被後面的人推著擠上了車。上車後一分鍾,車就開動了。我記得火車廣播里號召大家發揚風格,讓站著的乘客擠一擠。大家真的很友好,四個人的坐位,擠了五六個。火車過道里人貼著人,想蹲下來都沒有辦法,連廁所里也擠著好幾個人。
男乘客還可以想辦法,可苦了女乘客。記得有一次我身邊坐著一個在西安讀書的大學生,他要小便,就脫下外套讓我給他擋住身體,想把尿撒在礦泉瓶里,但他很緊張,用了十幾分鍾才勉強撒出來。我還記得有一次身旁坐著一個從西北打工回家的河南婦女,盡管有位子,但她實在太困,太想睡覺了,就把位子讓給別人坐,自己鑽到座位底下睡覺去了。
應該要肯定,我們國家這十年間的鐵路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鐵路線路的增加,尤其是動車和高鐵的開通,極大緩解了交通壓力。火車站、火車上,起碼不會像過去那麼擁擠了。
過年回家那種路途的遙遠、時間的漫長、競爭的激烈、擁塞以及不安全感,讓我對「男兒有志在四方」的觀念產生了極大厭倦。所以,本科畢業時,我找工作堅決要回到湖北。後來我就在家鄉隔壁的縣城一中當老師。自2004年到2011年來上海讀研之前,我再也沒有遭受春節回家難的痛苦。盡管從隔壁縣回家的汽車在過年時依然被塞得滿滿的,但畢竟只有兩個多小時,實在擠不下,還可以花兩百多塊錢請出租。我在上海讀研的這幾年,其實也沒有遭受回家難的痛苦,因為上海到武漢的高鐵和動車很多,普通車也有幾趟,買票很方便。
今天各位出行,如果坐火車,不是高鐵就是動車吧?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那種速度慢、見站停的普通列車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
大家有沒有想過:到底是誰在乘坐普通列車?
我想大家肯定一下子就能給出答案:除非沒有其他更好的交通工具,學生不會坐,城市人不會坐,主要是那些底層的老百姓,比如農民、農民工在坐。
去年暑假和寒假回家,我特意選擇坐慢車,16個多小時的硬座。就是要看看是哪些人在坐慢車,看看慢車上還是不是過去那個樣子。的確,主要是農民、農民工在坐慢車。對農民工來說,選擇坐慢車,比動車起碼節約一半的錢,比高鐵節約三分之二以上的錢。從深圳到武漢,高鐵一等座要八百多,二等座五百多,但慢車硬座不到兩百。尤其對於全家在外打工的人,從深圳到武漢,可能要節約一千多元,這對農民家庭來說不是小數目。
不過,慢車也沒有過去那麼擠了,因為農民工雖多,但很多都被動車和高鐵分流了——既有主動的分流,也有被動的分流,因為價格便宜的慢車越來越少了。
大家可以注意到,今年12306網站通告的春運期間的加班車,三分之二以上的是非動車高鐵。這個安排還是挺人性的,因為說到底,加班車就是為了農民工而加,低價位的車符合他們的需求。
而且,你會發現,普通火車與動車的氛圍完全不同。
在動車上,相對比較安靜,大家不是玩電子產品就是睡覺,相互間很少交流,;但是,在普通火車上,熟悉的、不熟悉的,都在熱烈地交流,還有打牌、吃東西的,做什麼的都有,也有用劣質手機放歌曲的,大家都不擔心打擾到別人,也沒有人認為別人的做法對自己是一種干擾。慢車上的風格是粗獷的,是人間生活的那種氛圍。
對比動車高鐵與普通火車,很容易就能發現這里的階層差別、生活方式的差別。而且你還能感覺到,底層人的心理,比我們想像的要樂觀得多,健康得多。底層的
狀況雖然普遍很糟糕,但大家還是很聽話地活著,這裡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如果在外面活不下去,還有家園可以退守。
開私家車回家過年,在青年打工者中越來越普遍。我待會進一步講這個事情,因為它的意義大大超出了交通工具本身。
騎摩托車回家的情況,大家可能在新聞里看到了。每年春節,總有摩託大軍回家過年。我的一個表哥,每到過年時就讓他的兒子坐汽車回家,而自己騎摩托車帶老婆回家,路上要兩天一夜。另一個表哥也是騎摩托帶老婆回家,有一年在途中撞了人,不知是真撞還是被訛詐了,反正被人家扣了一天多,賠了一萬多塊才放人,半年的收入就這樣沒有了。
人與人之間聯系的失落
我覺得,當前農村的親情關系,很大程度上是靠老一輩建立的關系維系著。在老一輩那裡,這種關系處在一種相對穩定的時空里,但對年輕一代來說,大家的關系早已被現實割裂了。比如,我和我的眾多表哥,小時候一起上山捉鳥,下河摸魚,關系好得不得了,但這一二十年來,他們一直在外打工,我一直在外讀書和工作,一年最多在過年時見一次,平均下來每年還沒有一次,因為他們不是年年都回家。拜年的時候,大家也不再像過去那樣,在親戚家吃飯喝酒聊天,甚至留宿一晚,現在大家都騎著摩托車拜年,去親戚家匆匆走一遭,放下東西,客套幾句,就要離開了。平時的生活啊情感啊什麼的,都沒有來得及交流。大家拜年,不再是為了親戚間互相走動,饋贈禮物,交流感情,而只是為了完成傳統和長輩交代的一項任務。
悲哀的是:如果老一輩都不在世了,新一輩的聯系也就慢慢斷了。
更讓人悲哀的是:農村的日常生活充滿著深刻的悲劇。自打工潮於九十年代興起以來,很多農村人一直在外打工,二十多年來與父母團聚的時間,平均到每一年可能就十來天。很多農村老人倒斃在田間地頭,病死在床上,兒女都不在身邊。沒有來得及為父母養老送終,成為許多人終身的悔恨。
每次回家,看到我身邊的老人搖搖欲墜的樣子,我就覺得心裡難受得很。 如果一個人為了生存,連愛父母愛子女的機會都被剝奪了,你怎麼可能指望他去愛別人,愛社會,愛自然?你怎麼可能指望他能用超出金錢的標准來衡量別人的價值?所以我想說:現代生活是一種讓人心腸變硬的生活。
③ 原文閱讀:《一位博士生的返鄉筆記:近年情更怯,春節回家看什麼》
車的時候,無論有票的還是沒票的,都一窩蜂往車上擠。
我對過年回家的第一印象就是:我背著一個包,提著一個包,與同學一起,從第一節車廂狂奔到第十幾節車廂,然後被後面的人推著擠上了車。上車後一分鍾,車就開動了。我記得火車廣播里號召大家發揚風格,讓站著的乘客擠一擠。大家真的很友好,四個人的坐位,擠了五六個。火車過道里人貼著人,想蹲下來都沒有辦法,連廁所里也擠著好幾個人。
男乘客還可以想辦法,可苦了女乘客。記得有一次我身邊坐著一個在西安讀書的大學生,他要小便,就脫下外套讓我給他擋住身體,想把尿撒在礦泉瓶里,但他很緊張,用了十幾分鍾才勉強撒出來。我還記得有一次身旁坐著一個從西北打工回家的河南婦女,盡管有位子,但她實在太困,太想睡覺了,就把位子讓給別人坐,自己鑽到座位底下睡覺去了。
應該要肯定,我們國家這十年間的鐵路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鐵路線路的增加,尤其是動車和高鐵的開通,極大緩解了交通壓力。火車站、火車上,起碼不會像過去那麼擁擠了。
過年回家那種路途的遙遠、時間的漫長、競爭的激烈、擁塞以及不安全感,讓我對「男兒有志在四方」的觀念產生了極大厭倦。所以,本科畢業時,我找工作堅決要回到湖北。後來我就在家鄉隔壁的縣城一中當老師。自2004年到2011年來上海讀研之前,我再也沒有遭受春節回家難的痛苦。盡管從隔壁縣回家的汽車在過年時依然被塞得滿滿的,但畢竟只有兩個多小時,實在擠不下,還可以花兩百多塊錢請出租。我在上海讀研的這幾年,其實也沒有遭受回家難的痛苦,因為上海到武漢的高鐵和動車很多,普通車也有幾趟,買票很方便。
今天各位出行,如果坐火車,不是高鐵就是動車吧?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那種速度慢、見站停的普通列車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
大家有沒有想過:到底是誰在乘坐普通列車?
我想大家肯定一下子就能給出答案:除非沒有其他更好的交通工具,學生不會坐,城市人不會坐,主要是那些底層的老百姓,比如農民、農民工在坐。
去年暑假和寒假回家,我特意選擇坐慢車,16個多小時的硬座。就是要看看是哪些人在坐慢車,看看慢車上還是不是過去那個樣子。的確,主要是農民、農民工在坐慢車。對農民工來說,選擇坐慢車,比動車起碼節約一半的錢,比高鐵節約三分之二以上的錢。從深圳到武漢,高鐵一等座要八百多,二等座五百多,但慢車硬座不到兩百。尤其對於全家在外打工的人,從深圳到武漢,可能要節約一千多元,這對農民家庭來說不是小數目。
不過,慢車也沒有過去那麼擠了,因為農民工雖多,但很多都被動車和高鐵分流了——既有主動的分流,也有被動的分流,因為價格便宜的慢車越來越少了。
大家可以注意到,今年12306網站通告的春運期間的加班車,三分之二以上的是非動車高鐵。這個安排還是挺人性的,因為說到底,加班車就是為了農民工而加,低價位的車符合他們的需求。
而且,你會發現,普通火車與動車的氛圍完全不同。
在動車上,相對比較安靜,大家不是玩電子產品就是睡覺,相互間很少交流,;但是,在普通火車上,熟悉的、不熟悉的,都在熱烈地交流,還有打牌、吃東西的,做什麼的都有,也有用劣質手機放歌曲的,大家都不擔心打擾到別人,也沒有人認為別人的做法對自己是一種干擾。慢車上的風格是粗獷的,是人間生活的那種氛圍。
對比動車高鐵與普通火車,很容易就能發現這里的階層差別、生活方式的差別。而且你還能感覺到,底層人的心理,比我們想像的要樂觀得多,健康得多。底層的
狀況雖然普遍很糟糕,但大家還是很聽話地活著,這裡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如果在外面活不下去,還有家園可以退守。
開私家車回家過年,在青年打工者中越來越普遍。我待會進一步講這個事情,因為它的意義大大超出了交通工具本身。
騎摩托車回家的情況,大家可能在新聞里看到了。每年春節,總有摩託大軍回家過年。我的一個表哥,每到過年時就讓他的兒子坐汽車回家,而自己騎摩托車帶老婆回家,路上要兩天一夜。另一個表哥也是騎摩托帶老婆回家,有一年在途中撞了人,不知是真撞還是被訛詐了,反正被人家扣了一天多,賠了一萬多塊才放人,半年的收入就這樣沒有了。
人與人之間聯系的失落
我覺得,當前農村的親情關系,很大程度上是靠老一輩建立的關系維系著。在老一輩那裡,這種關系處在一種相對穩定的時空里,但對年輕一代來說,大家的關系早已被現實割裂了。比如,我和我的眾多表哥,小時候一起上山捉鳥,下河摸魚,關系好得不得了,但這一二十年來,他們一直在外打工,我一直在外讀書和工作,一年最多在過年時見一次,平均下來每年還沒有一次,因為他們不是年年都回家。拜年的時候,大家也不再像過去那樣,在親戚家吃飯喝酒聊天,甚至留宿一晚,現在大家都騎著摩托車拜年,去親戚家匆匆走一遭,放下東西,客套幾句,就要離開了。平時的生活啊情感啊什麼的,都沒有來得及交流。大家拜年,不再是為了親戚間互相走動,饋贈禮物,交流感情,而只是為了完成傳統和長輩交代的一項任務。
悲哀的是:如果老一輩都不在世了,新一輩的聯系也就慢慢斷了。
更讓人悲哀的是:農村的日常生活充滿著深刻的悲劇。自打工潮於九十年代興起以來,很多農村人一直在外打工,二十多年來與父母團聚的時間,平均到每一年可能就十來天。很多農村老人倒斃在田間地頭,病死在床上,兒女都不在身邊。沒有來得及為父母養老送終,成為許多人終身的悔恨。
每次回家,看到我身邊的老人搖搖欲墜的樣子,我就覺得心裡難受得很。 如果一個人為了生存,連愛父母愛子女的機會都被剝奪了,你怎麼可能指望他去愛別人,愛社會,愛自然?你怎麼可能指望他能用超出金錢的標准來衡量別人的價值?所以我想說:現代生活是一種讓人心腸變硬的生活。
在農村,還有什麼可以將農民動員起來?
自從2006年免收農業稅之後,中國農村的基層組織主要起著上傳下達的作用,不再與農民的根本利益發生關系,也不再能將農民組織起來,農民處於「個人自治」的狀態。
(1)春節的力量。親人團聚,過年拜年。過年的力量,親情的力量,是當下動員中國人最有效的力量。這也是過年最讓人感覺溫暖的東西。當然,以前過年時的各種集體活動,都已消失殆盡了。
(2)祭祀。中國農村還是保持著過年、過十五給祖宗上墳「送亮」的習俗——家家戶戶都要去祖宗的墓地給祖先點蠟燭,燒紙錢,放鞭炮,與祖先交流。很多已經在城市安家的人,也會趕在大家三十這一天開車回老家給祖宗上墳。許多曾被廢棄的祠堂,這些年也逐漸恢復起來了。
(3)葬禮。很多老人沒有挨過冬天。過年前後,是老人逝世的高峰時段。喪葬在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的生活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對今天的社會來說,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媒體上動不動就喜歡報道某某地方為舉辦葬禮大肆揮霍,讓大家誤以為這是普遍現象。其實恰恰相反。相比古代,今天的喪葬已是在最大程度上簡化了。「貴生重死」的觀念早已失衡了——大家越來越貴生,對於死,不再有敬重,
不再讓死者享受哀榮;對於天地,不再有敬畏。
但喪禮,在現實中依然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去年快過年的時候,本家一個叔叔亡故——本家人和四面八方的親戚來給他守喪,守喪的時候大家聚在一起交流,像過節一般,交流一年的生活情況、見聞和感想,稱贊中央的政策,譴責幹部的腐敗„„深夜裡交談的聲音傳得很遠很遠。守喪完畢,大家集體出力,將他抬到山上,讓他入土為安。
社會學者經常用「原子化」來形容今天農村的現狀,說白了就是,農村原有的那種共同體已經消失了,人與人之間不再像原來那樣有著密切的關系和交往,不再像過去那樣每到過年時相互串門,集體上街玩等等。為死者守喪和送葬,在農村反而成了村裡人團聚和交流的一個契機。這也是我在家鄉看到的唯一能夠讓大家團聚的方式。
妻子 房子 車子
(1)妻子。這一點主要是針對農村的男青年來說的。在今天的社會,農村男青年在本地找媳婦越來越難。一來,這是由中國男多女少的現狀決定的。而且,農村稍微長得好看點的女孩子,基本都嫁到城裡去了,願意嫁在農村的女孩子越來越少。二來,農村青年討媳婦,要具備的物質條件很高,現在普遍的一個情況是:彩禮六到八萬,房子兩套:在老家一棟樓,在縣城一套房。這個壓力,並不比城市青年討老婆的壓力小。
過年的時候,打工的青年男女都回來了。只要哪一家有適齡女孩子,去她家的媒人可謂絡繹不絕。這在鄉村已成了一門生意,農村說親,幾乎到了「搶」的地步。如果初步說定一個,男方至少要給媒人五百塊,最終結婚時,還要給上千的報酬,有的甚至要給到兩三千。
傳統的農村婚姻,從相親到定親到結婚,要三四年時間,男女雙方有一個了解和熟悉的過程。現在卻不同,年裡看對的,過了年,馬上定親,然後女青年跟著男青年出去打工,等到半年過去,女方懷孕了,立刻奉子成婚。
曾聽過一個搞量化統計的學者對農民工的調查報告,得出的結論之一是:農村孩子結婚越來越遲。但我看到的情況恰恰相反:因為女孩子難找,男孩子一到二十歲,父母就張羅著給兒子物色對象,物色好對象之後,既怕女孩子變心,又考慮要到城市討生活的現實情況,就催著孩子趕快結婚。可以想像:在現代社會這種動盪不安的生活中,這樣的婚姻會出現多少問題!事實上,農村離婚的情況,也是與日俱增的。
(2)房子。剛才已經說了,現在農村人娶老婆要房子兩套:一套在家裡,一套在縣城。其實縣城的那套房,平時都空著,只是過年時回來住,但對年輕人來說,那就是城市生活的一種代表。過年時,有的也會把父母接到縣城過年,但父母住不慣,在縣城過了大年,初一就趕回來了。在老家的生活是「老米酒,蔸子火,除了神仙就是我」,而在縣城除了那套房,什麼都沒有。
但是,為了添置這兩套房,將來給兒子娶媳婦,很多家庭是舉全家之力在外打工。
下面給大家看我在去年過年的時候寫的一則筆記,涉及到房子和婚姻的問題,但還有其他的含義在其中。
2013年冬天的一則筆記
跟大哥、細哥到二郎廟水庫捕魚。(細哥承包的這座小水庫只有三十畝的水面,在海拔八九百米的山上,水很純凈,可直接飲用,魚放在裡面長得非常慢,一年下來甚至還要瘦。每年臘月底或者年初,細哥就要從外面進魚秧,雖說是魚秧,其實
有三斤多一條——這種魚是在平原地帶的池塘里用飼料喂養的,進價是兩塊多,但是魚在純凈水裡清洗了一年之後,肉味大大改善,可以賣到五塊多一斤。)
一個拉磚的師傅把車停在壩上。我們問他,從山下往山上拉一趟要多少錢。他罵了一句話粗話,然後說:「兩百塊,劃不來!」又說,就是這樣的生意,也越來越少了。山裡的樓房基本都做完了,沒有做的也都在縣城裡買了房。大哥說:「在縣城買房又么樣,到時住在那裡做什麼呢?」司機說:「只要是人,總有個生存的法子。」又來了一個人,是細哥的同學,他的摩托車上帶著老婆和還在讀初中的兒子。得知他在這山裡做了樓房,還在縣城買了一套房。細哥問:「你要買那麼多房做么事!」他嘆了一口氣:「我們這時代不叫人過的時代!沒辦法!」「做了一棟樓,買了一套房,還叫沒辦法!明年還去打工嗎?」「不去打工,在家裡做么事?」而這座水庫上頭的兩個塆子的人家,基本上都在這里做了一棟樓,在縣城買了一套房。
其間來了一人,開小車,戴墨鏡,手腕上戴著很粗的黃金鏈子。老遠就用粗嗓子喊正在水上下網的細哥,問有魚沒有。細哥正劃著獨木船,一隻手劃,一隻手下網,笑著答:「你又不買,問著做么事!」同我們說話時,他的墨鏡始終沒有摘下來,神氣得不得了。墨鏡又對細哥喊:「別撲了麻雀(翻船)哈,我是秤砣,到水裡就沉了,幫不了你。」說完就獨自哈哈地笑。他同我們說起晚上要陪開挖機的鬥地主。說是挖山種天麻,規模很大,已經買了十五萬斤樹。從言談中得知,他平時在縣城住。細哥的同學也說,他准備將家裡幾面山的樹都賣了——分田到戶後交了幾十年的稅,沒有沾過任何光。後來聽細哥講,墨鏡小學沒讀完,就在外面混,替人討債,拿斧頭砍人,就這樣起家的。
一會兒又來了母女三人,帶著一個三歲的小孩。她們是來買魚的。跟墨鏡是親戚。墨鏡卻不認識那個年紀最小的女孩。「跟以前長得不一樣了呀!」墨鏡說,「在哪裡打工?」她說在溫州。「屬什麼?」「屬雞。(剛滿20)」 墨鏡說:「還沒有說人家吧?我幫你介紹個。」女孩的母親說:「她回來這幾天,已經有好幾個人來介紹。」「某某某正為兒子找媳婦急得哼,我把你說到他家。」(說,替人說親的意思)女孩母親連忙說:「那怕是不行,她想嫁到縣城裡。」墨鏡說:「他家在縣城有套房子。那男孩的娘脾氣不好,但你們又不跟她過,你們到縣里住,做點小生意。他家也有錢,你叫他們現在拿個四五十萬,輕而易舉就拿出來了。」墨鏡走的時候,表示過兩天,要帶那男孩上門相親。(2013年臘月25)
(3)車子。近些年來,對在外打工五年以上的農村青年來說,對一種東西的渴求,可能比對房子和妻子更為強烈,那就是車子。車子不一定要多麼好,五萬,八萬,二十萬,各種檔次的都有。老百姓不認識車子的牌子,不知道車子的價位,只知道這些車叫「小車」。不管什麼小車,關鍵是要有!
在農村,房子是一個媒介,車子更是一個媒介——是你在外面混得好,有身份的代表,房子不能移動,車子卻可以四處招搖,表示衣錦還鄉。很多二代、三代農民工,當下最大的期待就是買一個車子。尤其對那些好些年沒回家的人來說,他再次回家,必須要有輛車,否則他怎麼證明自己?
春節的縣城,到了水泄不通的地步,這些車子絕大部分都是從外面回來的,與此同步的情況是:物價飛漲。
知識的無力感
這十多年來,外界對於農村的關注主要集中於農民工身上。眾所周知,他們在城市打工的日子很苦,而家裡的老人和孩子往往無人照料。其中酸甜苦辣自不待言。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現在農村日子過得較為殷實的,也恰恰是這些有幾個成員在外務工的家庭。(僅僅只有一個成員務工,通常不足以改變家庭的經濟狀況。)應該
說,他們的辛勞和淚水還是得到了適當的回報。
倒是有兩類家庭,他們處於最困難的境地,卻往往被忽視。一類是孤寡老人。一類是舉全家之力,把子女培養成大學生的家庭。
在第一類家庭中,這些老人的年紀一天比一天大,身體一天比一天衰敗,沒有任何經濟來源,日子過得異常艱難。有人會問:國家不是有低保嗎?是的,他們中的確有部分人吃上了低保。在我的家鄉,低保的額度是每年八百。但是,絕大部分這樣的老人,仍在低保的福利之外。因為他們處在農村的最底層,沒有人替他們說話。低保名額通常被身強體壯者拿走。甚至,有些村幹部為了堵住所謂「刁民」的嘴,不讓他們到鎮上或縣里反映村裡的問題,就把這些人變成低保戶,有的甚至全家吃上低保。「有錢人吃低保」,早已成為農村公認的一樁怪事。過年的時候,大家也不再像傳統社會那樣,家家戶戶給這些孤寡老人送點東西。
這里所謂第二類家庭,主要是指有孩子在1980年代出生的家庭。這些孩子,從小學讀到大學,一直都在經受教育收費的最高峰,沒有哪一坎能夠躲過。並且,二十多年來,農村稅費多如牛毛,家裡一年的收入,不夠交稅。大人內外應付,心力交瘁。最要命的是,作為滿載家庭希望的大學生,畢業之後勉強找到一份餓不死的工作時,又面臨結婚、買房等種種壓力。可以說,幾乎每一個農村的80後大學生,都是以犧牲整個家庭的幸福為代價來讀大學的。但他們中的絕大部分,畢業後沒有希望收回成本,倒是讓年邁的父母繼續陷入困頓。
最近一個博士師兄請吃飯,他說他現在最害怕的就是回家,感覺很難融入到村子的生活,所以他每年過年他都回去得很遲,來學校很早。為什麼呢?因為當你一出現在村子裡,村裡人其他的不問,就問一個問題:「你現在能拿多高的工資?」所以,他過年回家,基本不出門。這個體驗跟我是一樣的。你要問我過年在家鄉看什麼,其實我沒看什麼,因為一大半時間是呆在家裡看書,看電視,寫東西。
作為農村大學生,當你回到家鄉的時候,你童年那些夥伴都衣錦還鄉了,而你連自己的問題都不能解決,你還能做什麼呢?沒有人信任你的知識!
小結
說了上面這些,相信大家能夠理解,對於我這樣漂在外的農村大學生,回家過年既是一件非常急迫的事情,也是一件情怯的事情。
回家究竟看什麼?其實真的沒有刻意去觀察,但是很多事情卻不停地往你心裡撞,也就有了很多感受。越看,對鄉村的未來越迷茫。
④ 博士返鄉筆記走紅:是魯迅變了,還是閏土變了
《少年閏土》讀書筆記600字
暑假中我讀了《少年閏土》,這一篇文章是從魯迅先生的《故鄉》中節選下來的,讀後感想很深,讓我對魯迅先生和閏土都產生崇敬的心情,為他們的深厚感情而感動。
文章主要講了當時的魯迅是一位富家少爺,住在城市裡,過的是無憂無慮的富足生活;因為大祭祀回老家而認識了一個鄉下貧苦農民的兒子——閏土。
他們在交往中成為了好朋友。通過雪地捕捉鳥類、海邊拾貝、看瓜剌猹、青跳魚兒等活動,玩的很開心,從而結成了好朋友。但正月過去了,魯迅必須回城了,就這樣,他們分別了。自從閏土走後,就沒了音訊,只寄來了一包貝殼……魯迅也送了他一、二次東西,但從此就再也沒有見面了。
讀完這篇課文後,我覺得魯迅盡管是富家子弟,但是他能與農村的閏土相交往,在日常的活動中建立是深厚的交情,這就是深入生活不嫌棄貧苦,不會看不起窮人,是一種非常高尚的品格,魯迅後來能成為偉大的文學家我想是與這種品格是分不開的;同時我也深感閏土是個健康堅強、可親可愛、勇敢機敏的農家孩子,在他身上有著非常優良朴實無華的品德,與這樣的人交往可以學到好多知識、好多本領,好多樂趣!
魯迅先生和閏土的這份深厚的情誼值得珍藏,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我也要和我身邊的同學、朋友搞好關系,許多年以後回想起來,也許會有魯迅先生的這份感受吧!
⑤ 「返鄉記」能反映真實的農村嗎
春節前後,媒體迎來一年一度的「返鄉文學季」。
繼2015年春節王磊光的「博士生返鄉筆記」一枝獨秀刷爆網路之後,2016年春節,覆蓋更多角度、地域、立場的返鄉手記呈現井噴態勢,作者以學生、學者、記者居多。
今年的「返鄉記」熱潮,由廣東金融學院財經傳媒系教授黃燈的《一個農村兒媳眼中的鄉村圖景》於1月率先拉開序幕,繼而在網帖「上海女孩逃離江西農村」的瘋轉中達至高潮(中國江西網已於近日證實此事為虛假內容)。截至上周,元宵前夕,返鄉文仍層出不窮。篇幅眾多的文章涉及農村的不同面向,有的聚焦天價婚姻、高額彩禮(婚姻),有的聚焦老人自殺(養老),有的聚焦教育資源公平問題(教育),還有關於環境破壞、賭博成風等等。
和往年「農村衰敗論」與「鄉愁論」唱主調不同,今年圍繞返鄉文學的討論出現了反思的聲音。
財新網2月16日發文,探討如何看待「返鄉記」背後真實的農村。「返鄉體」日益流行,然而其中到底有多少認知是客觀理性的,又有多少夾雜著返鄉客的「一廂情願」?北京工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的學者陳鋒認為,不同的人返鄉,可能會看到很不一樣的農村,每個人返鄉基本都是個案呈現。
但是中國農村的區域差異非常明顯,觀察它需要整體視野。另外,作者是深陷「鄉愁」之中,還是以單純的研究眼光進行外部觀察,還是「同情地理解」農民和農村,往往也會導致返鄉日記有不同側重。
陳鋒在多地農村調研,他指出南方村莊的傳統和宗族結構等保留得相對更好,也比較團結,原子化進程也不會那麼快。但是,東北等地的村莊,村落歷史短,結構相對鬆散,社會關聯度低,公共道德約束非常弱,一旦受到市場經濟和現代性的沖擊,很容易出現極端情況,比如老年人自殺頻繁,賺錢不問手段等等。
他認為從發展的視野來看,中國農村有一些問題是必然趨勢,難以避免,有的則是政策失位,可以進一步完善,「很多返鄉人群對農村及其發展趨勢不太了解,一旦把個案擴大或延伸解讀,就很容易給人印象是中國農村毫無希望了。」比如,有的行政村四分之三的村民都移走,到城鎮買房,村莊顯得很凋零,事實上,這也意味著「農民生活水平在提高,有了進城的實力,盡管有些人是被迫的,比如為了孩子娶媳婦或者為了孩子教育」。
新華社也在16日發表時評《「返鄉記」不能片面放大悲情》,認為部分返鄉記的確道出了鄉村中存在的真問題,但也有些筆記折射出的鄉村閉塞與蕭索,是因為在潛意識中拿鄉村與城市對比。橫向看,城鄉差距自然客觀存在。但如果以時間為軸縱向看,鄉村的很多新風貌與新變化都令人印象深刻。
時評指出,對很多人來說,回鄉寥寥數日的觀察,註定只是對鄉村的驚鴻一瞥,記錄的也只是鄉村的皮毛和側影。「過度聚焦於消極和不足,難免有失偏頗,絕不應漠視鄉村的積極和改變……城鄉二元結構之下,諸多鴻溝和壁壘的消除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⑥ 翟天臨事件的思考,演藝界該不該設立「博士」學位
謝邀
鄙人粗淺的認識如下:我的觀點是藝術類的沒必要設立博士學位,所謂的博士是要突破現有的人類認知,要研究一個點突破圓,是要出理論成果的。而藝術類的,真正的是要自己實際的作品,比如導演要有代表作,有好的電影,演員要有自己的成名電影,畫家要有自己的作品,具有收藏價值的,如果有這些東西這些作品,比博士學位更服人心。平心而論,翟天臨如果不是秀博士人設,他的演技是值得認可的。王寶強沒有學歷,但是他更受到大家的尊重,娛樂圈就要靠作品說話!藝術類他們哪有時間去用心做研究,輕而易舉就得到博士學位對比工科理科博士真是最大的不尊重。什麼樣的人做什麼樣的事,天才哪有那麼多,各方面你都要當第一除非你能經得住考驗不然都是水中月。
⑦ 原文閱讀:《一位博士生的返鄉筆記:近年情更怯,春節回家看什麼》
看那些漸漸消失的年俗和無可奈何的鄉愁,其實,這不是一種矯情,是社會發展特別是農村變化過程中帶給人們的一種迷茫。因為一個人無論有怎樣的發展,故鄉永遠是你解不開的結。
⑧ 蘭州大學旁聽8年,28歲腦癱男孩成博士,現在過得怎麼樣
人生似苦海,彼岸看似花開,但當你踏上通向彼岸的道路,就會看到天空的烏雲密布,路上的荊棘泥濘,一些人看到這些就原路返回,尋找新的「夢中花園」,但總還有一些人,就算傷痕累累,就算腳步顛簸,也願意披荊斬棘,穿過陣陣風暴,去尋找彼岸的那片花園。而謝炎廷就是這樣一個勇士,甚至和旁人相比,他走的更慢,更辛苦,但他從未放棄,一直摸索著蹣跚前行。
雖身體殘缺但在愛中成長
1992年,謝炎廷出生,然而在出生的第11個月,謝炎廷就被確診為腦癱。因為疾病,他自小就與別人不同,他的面部,雙手,雙腿嚴重畸形,他不能控制自己的雙手,不能握筆,走路姿勢十分奇怪,說話也只能一個字一個字往外蹦。但就算這樣,他自小就沐浴在家人的關懷之中,在愛中成長。
正是因為這樣,謝炎廷把追求夢想當做一件浪漫無比的事情,因為身後有家人的支持,心中有數學構建的瑰麗世界,他從不怕流言蜚語,不怕困難重重,他忍得住寂寞,守得了清貧。正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他就是星空下的追光者,抬頭就可以看到耀眼的星光。
⑨ 轉載:《一位博士生的返鄉筆記:近年情更怯,春節回家看什麼》
車的時候,無論有票的還是沒票的,都一窩蜂往車上擠。 我對過年回家的第一印象就是:我背著一個包,提著一個包,與同學一起,從第一節車廂狂奔到第十幾節車廂,然後被後面的人推著擠上了車。上車後一分鍾,車就開動了。我記得火車廣播里號召大家...5355
⑩ 近年情更怯,春節回家看什麼原文
「你會發現,普通火車與動車的氛圍完全不同。在動車上,相對比較安靜,大家不是玩電子產品就是睡覺,相互間很少交流;但是,在普通火車上,熟悉的、不熟悉的,都在熱烈地交流,還有打牌、吃東西的,做什麼的都有,也有用劣質手機放歌曲的……」
「我覺得,當前農村的親情關系,很大程度上是靠老一輩建立的關系維系著。在老一輩那裡,這種關系處在一種相對穩定的時空里,但對年青一代來說,大家的關系早已被現實割裂了……大家拜年,不再是為了親戚間互相走動,饋贈禮物,交流感情,而只是為了完成傳統和長輩交代的一項任務。悲哀的是:如果老一輩都不在世了,新一輩的聯系也就慢慢斷了。」
春節期間,一個上海大學博士生的返鄉筆記《一位博士生的返鄉筆記:近年情更怯,春節回家看什麼》在微信朋友圈及微博瘋傳。這篇文章的作者是80後博士生王磊光,在上海大學文化研究繫上學。在這篇筆記中,他描述了自己返鄉的見聞:交通沒有以前那麼擁擠,但家鄉人與人之間聯系漸漸疏遠,而農村裡年輕人的婚姻受到了物質的壓迫,知識的無力感也十分強烈。
就是這些在他眼裡看似普通的鄉村生活見聞,卻觸動了一大批讀者,在春節返鄉之際引發了人們對鄉土的思考。許多網友都用「感同身受」四字評價。但同時也引來一些質疑。關於「普通火車和動車」的論調,就被許多網友認為有美化綠皮車之嫌。對此,王磊光感到很奇怪:「為什麼有人讀出了美化,我提到慢車及其生活狀況,從來都沒有贊美,指出慢車上的那種人與人的聯系,是人間應該有的自然聯系。」
此外,文章還讓中國農村的現狀,在春節期間成為社交媒體上的熱門話題,尤其是「知識的無力感」這一觀點。對此,王磊光回應,自己從未說過讀書無用,只是強調知識的無力感。「本來讀書出來是應該有所為的,但是回到家鄉卻不能做什麼。」對於突然走紅,王磊光表示很不安,也不能理解,他認為這是一起媒體事件,而媒體用「返鄉筆記」撬動的正是每個都市人心底的那一抹鄉愁。
本文來源:華龍網-重慶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