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大學本科 » 大學生就業狀況

大學生就業狀況

發布時間: 2021-01-28 10:36:18

大學生就業形勢現狀

有數據顯示,近6成畢業生深感就業壓力,有76%畢業生通過綜合型招聘網站求版職,視頻面試普及權率近半,2020屆畢業生第一份工作平均起薪為5290元/月,工學專業就業收入更高,機械工程專業以6851元月薪位居榜首。

② 大學生就業現狀

摘要:現如今,由於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就業已經成為當下的一個熱點的社會問題。而就業形勢的嚴峻,意味著就業轉型對於解決就業困難、勞動力過剩等一系列就業問題的重要性。中國大學生面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圍繞中國大學生就業現狀展開,分析了影響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因素包括有:社會因素、高校因素和用人單位的因素。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現狀 就業困難 原因
一、中國大學生就業現狀
(一)大學生畢業人數基數不斷增長
當前,我國大學生畢業人數基數大,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壓力非常大,大學生就業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近年來,伴隨著中國對教育的重視與發展。大學教育的普及,高校大規模擴招使大學生畢業數量一直處於一個遞增的趨勢。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的增加,大學畢業生群體的就業問題將會變得更加的突出。大學生就業現狀最大特點就是:就業基數大,就業人數增長迅速。目前,就業市場的供需能力不足,就業崗位的競爭大,大學生群體的幾何式增長與就業崗位數量之間的關系失衡,更多的大學生無法走上就業,大學生的就業率下降,大學生就業形勢很不理想。大學生就業人數的增長使我國就業形勢更加的嚴峻。
(二)就業區域集中
大學生就業區域結構分布不合理,就業區域的分布存在著一系列不平衡現象

③ 如何正確認識大學生就業形勢

一、
要找準定位,調整好心態。
在嚴峻的就業形勢面我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必須認清就業形勢,正視就業現狀,轉變就業觀念,調適就業心態,切忌好高騖遠,可根據自身情況適當放低薪酬要求,為自己爭取到更多的就業機會。同時,提前做好步入社會的准備,「深挖洞、廣積糧」,多充實、提升競爭力,即便是可以「高成」也不妨先「低就」,抱著學習的心態去適應社會,從基礎做起,不要眼光過高。凡事做到「預則立,不預則廢」,我們只有認清就業形勢,正視就業現狀,方能做到心中有數、處驚不亂。對於我們這中缺少社會經驗的我們來說更要做到這點,特別是在個人形象、氣質、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方面需要加強。
二、審清情勢,確定就業范圍
應屆畢業生需要對應聘的部門進行分析,規避掉那些在企業經營壓力下容易被裁減的部門。比如在新經濟形勢下,公關廣告、品牌推廣等不能直接產生利潤的部門,預算是最先被截流的。求職者,盡可能地選擇公司核心或者有潛力的部門就職,企業在擴張期和鼎盛期才考慮到的職位可能會被縮減,與其四面碰壁,不如尋找一個大的入職空間。
三、
增強大學生自身素質
危機才是鍛煉能力、提高自身素質的好機會。我們可以通過在危機意識中了解現狀,慢慢摸索,培養和提高自己的投資意識和風險意識。
四、
變壓力為動力,降低期望值
大學生要客觀認識到現在的就業形勢很嚴峻,應該變壓力為動力,只有正視就業壓力我們才會迫使自己積極行動起來,產生求勝的心理和行動。適當降低期望值,還要加強職業能力的培養,也就是要放低姿態,要懂得從基層做起,吃苦耐勞,這樣的態度更能獲得就業機會,要打破傳統的事事求穩,事事就順的思想,樹立新的市場競爭觀念。
五、另謀出路、繼續深造
考研及公務員也是就業途徑,但是這畢竟是少數。
路何去何從,都得靠自己把握,要有不怕失敗的精神。人才是既具有理論素養,還要有適應社會環境、企業環境、家庭環境的能力,要有學習新知識的學習能力。

④ 大學生就業現狀分析

三成未找到工作、五成缺社會經驗、七成期望值過高 >> (轉載《科技日報》)
大學生就業難是近年來困擾我國社會的一個突出問題。特別是2006年,我國應屆畢業生人數激增至413萬,就業形勢更顯嚴峻。近日,共青團中央學校部、北京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聯合發布了「200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狀況調查」。該報告對今年大學生就業狀況作了詳實分析,同時也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

此次問卷調查以填寫調查問卷的形式進行,調查人員共向全國近百所高校大學本科畢業生發放調查問卷4000份,回收率為86.88%%。該調查對44位服務於不同類型用人單位的人事部門、人力資源部門負責人以及具體部門的負責人所進行的訪談結果,與大學生問卷調查結果基本吻合。

缺乏社會經驗制約就業

調查結果顯示:高達52.14%的大學生將「缺乏社會經驗」視為最困擾就業的主要因素。另有24.14%的學生表示個人能力不足成為制約成功擇業的首要問題,有19.86%的學生認為求職技巧的缺失是求職過程中最為頭痛的問題。

而從用人單位對各種能力的要求來看,要求最多的是環境適應能力,高達65.9%%,其次是人際交往能力(56.8%%),然後依次是自我表達能力、專業能力和外語能力。用人單位表示,大學生與其他的就業群體相比,缺乏工作經驗是其明顯的劣勢。

此外在接受訪談的單位中,有59.1%的用人單位認為當前大學的課程設置不合理,其中50%的用人單位明確提出,課程設置不合理是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一個制約因素。

近三成單位有性別傾向

據調查顯示,男性畢業生的「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未簽約」的比例為55.71%%,而女性畢業生該比例則為41.08%%。可見,求職者的性別對於求職成功與否還是有著一定程度的影響。

而且也有27.3%%用人單位也表示進行人員招聘時有性別傾向,有72.7%%的單位認為在招聘時沒有性別傾向,但會考慮到工作性質、崗位要求來招收不同的性別。

除性別因素外,地區差異是影響就業水平的另一重要因素。數據顯示,東部地區高校「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沒有簽約」的學生比例為62.43%,中部地區高校「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沒有簽約」的學生比例為47.88%,西部地區高校這類學生比例為41.73%,東北地區比例為43.39%。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部四個地區的就業狀況呈梯狀分布,表明大學生總體就業水平與大學所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可能存在某種相關性。

薪酬要求日趨理性

薪酬一直被比喻為大學生就業理性程度的「風向標」。而這次的調查顯示,大學生大多已走出開價虛高的誤區,有6成以上(66.1%%)的學生將月收入定位於1000—2000元之間。在大學生對收入要求日趨合理的同時,有1.58%%的大學生提出了「零工資」,這折射出大學生對個人發展機會的極度渴望、對自己能力和職業前景的復雜心態以及面對就業窘境的無奈。

報告中顯示,有77.3%的用人單位認為大學生存在期望值過高的情形,主要表現在薪酬、地域、個人發展機會、職位要求、行業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專業對口等方面。其中,在就業地區的選擇方面,大學生「重東部,輕西部」、「重大城市,輕中小城市和農村」的想法仍沒有得到明顯改觀。

「托熟人」成求職主要途徑

特定的社會關系網路影響整個用人環境的公正、公平,但就個體而言,它仍不失為進入就業市場、尋找就業機會的重要途徑。本次調查結果就顯示,有41.61%%的學生認為通過家庭和個人關系、托熟人是求職最有效的求職途徑;來自大城市的學生中,比例更高達51.29%%。 對於此次調查,出席報告會的有關專家給予了充分肯定。民盟中央秘書長高拴平認為,該調查報告系統、深入、詳實、可信,是他近幾年看到的較好的一篇研究報告。

同時,他就如何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提出了三點意見:第一,政府要提高政策有效性,完善調控體系。另外,政府部門應建立健全的就業信息網路和檢測、預警系 統,制定鼓勵大學生就業的有效政策,引導大學生合理流動。第二,大學生自身要轉變觀念,全面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質。第三,要面向市場,深化教育改革。教育主 管部門要加大和促進高校的教育改革,進行高校學科建設及專業結構的合理調整。高校應把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作為轉變辦學理念的長期工作,樹立新的質量觀,以市 場為導向,按照寬口徑、厚基礎、靈活專業方向的要求,不斷調整學科和專業結構,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大學生。

⑤ 現在大學生就業形勢如何

現在大學生就業,應該說形勢還好。
由於中國老齡化的出現,年輕人找工作內應該不難。
但是想找容份高工資、工作輕松、朝九晚五。這樣的工作的話,肯定有不少難度。
如果可以吃苦,不怕環境差,先要鍛煉自己,這樣的工作應該有的選。
先放下身價,找到適合自己,有發展前途的工作,就OK了。

⑥ 大學生就業現狀是什麼樣的

我國每年有600多萬的新生勞動力湧入勞動力市場,他們包括大學畢業生、中專、職高、技校畢業生和普通初高中畢業後未升學的畢業生。他們都需要工作。如果這樣多的年輕人沒有事做,甚至沒有飯碗,無疑將是一大問題,解決不好會引起社會危機,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 針對這種情況,中國政府專門出台了新的政策措施,從財政、稅收、金融、就業服務等多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鼓勵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畢業生不僅可以在創業地落戶,在創業地申請小額擔保貸款的額度也從5萬元提高到10萬元。畢業生如果創業從事微利項目,中央財政還給予貸款貼息。中國還實施「三年百萬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計劃」和「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 但是對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要從兩方面來看:一方面,很多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很多用人單位又找不到合適的大學生。有很多學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其原因從學校教育方面來看:主要是存在教育忽略了市場需求的問題。學校在專業課程設置和教育培養方面只注重學校的條件,而忽視了市場的需求。大學畢業生還必須從自身來找原因。世界上的事情並不都是天遂人願的,有些客觀因素難以改變。在我們改變不了客觀環境的時候,我們必須改變自己。當前首要的一個問題是大學生要改變就業觀念。從我們中國的情況來說,現在許多大學畢業生眼睛只盯著當公務員,進大型國企。這些有限的崗位成了人人都去擠的「獨木橋」。與此同時,許多民營企業,小型和微型企業人才卻極為缺乏,面臨「人才荒」、「招工難」。許多大學畢業生只盯著大城市,而中小城市和農村極需要有知識有文化的青年人才。因此,大城市人滿為患,形成「漂泊者」群體、「蟻族」和無所事事的「啃老族」,而農村和基層單位卻呈現人才的「空殼化」,造成了人才缺乏與過剩、就業難與人才荒並存的現象。從大學教育來講,大學並不只是傳授知識和做人的道理,同時還應該向學生灌輸正確的就業思想。使學生懂得:萬丈高樓平地起。第一個工作崗位和收入固然重要,但不能決定終身。最關鍵的是鍛煉能力,為今後的事業發展奠定基礎。關於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可以上圓夢園公益免費培訓中心,有挺好的大學生就業創業方面的培訓指導視頻講座。還有討論群:212+360+239

⑦ 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

進入2010年以來,大學生就業問題屢次受到全社會的關注。2010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將達專630餘萬人,社會屬就業壓力很大,加之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就業的不利影響還沒有消除,失業率將進一步加劇。 再加上往屆沒有實現就業的,需要就業的畢業生數量之大。因此,大學生就業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⑧ 大學生就業現狀和對策分析

當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分析與對策 高校大學畢業生作為人才資源中較高層次的一類,其就業過程是國家高層次人力資源配置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當前,大學畢業生就業已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畢業生難以找到好工作,已成為大學生、高校及家長共同的感受。大學生就業難在何處?就業難是不是國家高校擴招所帶來的呢? 一、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的現狀與分析 (一)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 隨著近年來高校的不斷擴招,畢業生人數驟增,2002年畢業生人數為145萬人,2003年為212萬人,2004年的畢業生達到了大學生就業的歷史高峰,人數達到了280萬人,比2003年凈增了68萬,增幅為32%,預計到2005年畢業生將達到340萬人。據教育部公布的數字顯示,2002年7月份,全國待就業畢業生為50萬人,2003年7月份達到70萬人。從整個國家來看,正在調整經濟結構,優化資源配置,部分國有企業的大量職工下崗待就業,同時,農村富餘勞動力正在向非農領域轉移,向城市流動的規模不斷擴大。據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資料顯示,2003年我國共有2400萬城鎮勞動力需安置,其中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下崗職工共600萬人,登記失業人員近800萬人。這樣一來,給大學生就業帶來巨大的壓力,形勢越來越嚴峻。 (二)大學畢業生就業結構不合理 畢業生在就業中出現了結構性矛盾,包括地區結構、專業結構等。就業受到經濟發展的影響,經濟相對較發達的地區,就業形勢好,人才非常多,就業渠道也比較暢通,而西部欠發達地區,就業情況比較糟糕,缺乏人才,又流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經濟發展緩慢。 在專業結構上,存在學校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之間的矛盾。

熱點內容
大學生兼職妹 發布:2025-07-20 21:07:25 瀏覽:731
石油大學英語考研 發布:2025-07-20 21:02:23 瀏覽:2
澳洲大學轉專業 發布:2025-07-20 20:56:38 瀏覽:879
富婆玩大學生 發布:2025-07-20 20:56:38 瀏覽:814
北京聯合大學藝考時間 發布:2025-07-20 20:52:24 瀏覽:820
陝西師范大學考研調劑 發布:2025-07-20 20:52:14 瀏覽:534
北京語言大學德語考研 發布:2025-07-20 20:35:54 瀏覽:430
南京林業大學生態學考研 發布:2025-07-20 20:34:24 瀏覽:712
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教授王維 發布:2025-07-20 20:33:26 瀏覽:665
上海大學會計權威教授 發布:2025-07-20 20:24:34 瀏覽: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