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消費觀念
『壹』 大學生應當樹立怎樣正確的消費觀
大學生要多了解金融知識,樹立正確價值觀,形成科學消費觀,謹慎貸款、合理消費,認清各類網貸可能帶來的風險,謹防受騙。
消費金融領域專家葉大清認為,大學生消費心理還不成熟,攀比消費心理比較嚴重。首先,社會家庭層面上,父母應對孩子進行適當教育,幫助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
其次,對於「校園貸」自身,普遍存在市場准入門檻太低和行業標准缺失的弊病。國家應對大學生消費分期平台進行適當監管,備案平台信息,將各家平台借貸信息共享,避免過度信貸,同時將借貸信息數據接入央行徵信平台。
從自身而言,大學生應提高金融消費知識水平。一方面,大學生應該衡量當前消費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即使通過正規渠道進行分期消費,也要充分評估自己的還款能力,綜合自己的月收入評估。一般來說每月還款額不應該超過當月總收入的50%。在確認需求後,慎重選擇借款和分期平台。
(1)大學生消費觀念擴展閱讀
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消費觀
正確消費觀的形成離不開學校的引導。高校除了要抓好文化教育的主業外,對於學生的心理教育也要予以更多關注。當前大學校園里彌漫的物質之風、功利主義並不鮮見,學生間相互攀比、追求享樂的現象大量存在。
高校應加強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將樹立正確的生活和消費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大力弘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優秀傳統,增強學生抵禦和防範不良風氣侵染的能力。
在校園內要積極營造崇儉尚廉、厲行節約的風氣,通過校園廣播、宣傳欄、校內刊物、公益廣告、校內網等形式和渠道,讓學生能夠更有效地接受到正面教育,認清校園貸的極度危害性,養成理性消費、健康消費的良好習慣和理念。
『貳』 大學生消費觀念調查意義
1、過於盲目消費,感性多於理性
對於大學生來說,大家的主要經濟來源還是父母的生活費。沒有自食其力的經歷,不知道賺錢的難處。此外,由於大學生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穩定的消費觀念,自控能力不強,多數消費都是受媒體宣傳誘導或是受身邊的同學影響而產生的隨機消費,沖動消費,比如,很多大學生都用蘋果手機之類的高端機,這就是一種互相攀比引發的消費,覺得別人都有自己沒有會很沒面子,這種消費心理是很不健康的,是很危險的。
2、追求時尚和是不老的話題
很多大學生都會買一些品牌的衣服或生活用品。這種消費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攀比消費,比如上述有同學用蘋果手機,這也就是一種崇尚品牌的消費觀念。消費應該建立在自己的親身實踐上的,比如自己用過某種肥皂覺得不錯,那麼就可以一直用下去,這里並不是說不提倡嘗試多元消費,只是不提倡過分的品牌消費。
3、消費傾向多樣化
在這個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日益豐富的時代,當代的大學生已不再滿足於宿舍、教師、圖書館三點一線的單調生活。娛樂、運動、手機、電腦以及新型的IT產品成了大學生消費的熱點。大學生的消費已呈現明顯的多元化趨勢。如果經濟條件允許,大部分學生會去旅行,去歌廳、酒吧消費,或是購買電腦,手機、MP3,反映出大學生具有走出校園、融入社會、擁有高質量生活的渴望。
『叄』 當代大學生的消費觀念
(1)追求時尚和新穎。大學生消費者思維敏捷、思想活躍、內心豐富、敢於創新回,對未來充滿希答望和幻想,具有強烈的冒性精神和獻身精神,其反映在消費心理與消費行為上,就是追求時尚、新穎和美麗,以圖站在時代前列。在市場銷售中,大學生的感覺敏銳、最易接受新鮮事物,是各種新產品、和流行產品的消費牽引者。
(2)追求個性和自我表現。大學生的消費觀念正處於過渡時期,自我意識正在迅速的增長,他們追求個性與獨立,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希望形成自我個性形象。在消費過程中,標新立異,強調個人主義,十分注重追求個性化的商品和能夠展現自我的消費觀念。
(3)注重情感,沖動性強。大學生在購物的時候易感情用事,容易受主觀意識的改變、客觀環境影響、還經常發生沖動性的購買。一般他們的計劃性消費很少,大多數時候都是沖動性消費。只要認為商品合意,就能迅速做出購買的決定,有時候即使消費超出了個人預算。
(4)觀念新穎,超前消費。大學生的消費觀念新穎,片面於追求時尚,但是不顧自身經濟承受能力,愛虛榮,有錢就花盲目「提前消費」,使自己和家庭都背上沉重的負擔。大學生經常出現沒有計劃的消費,而他們的消費行為與他們的消費能力不相符
『肆』 大學生正確的消費觀
一、了解自己的經濟能力,作為一名大學生,在心裡對自己的經濟能力要有一個概念。比如你每個月有多少錢,你每個月要花多少錢,你每個月能賺多少錢,你的錢是父母給的還是自己賺的,你的經濟能力處於偏低還是中等。
拒絕攀比心理,說到攀比,想必大家多多少少有過這樣的心理,並不僅僅表現在消費上。攀比心理是有些情緒化的,我們應該了解自己的經濟能力,拒絕攀比心理。
二、買你真正需要的,不要看價錢。
幾乎所有的大學生第一筆消費就是電腦。有的同學為了省錢覺得電腦只要可以用就好,而有的同學就會從性能各方面考慮。當你花費一筆較少的錢去買到一台電腦,它沒有達到你預期的期望是你會非常的懊惱。所以說,當你真正需要一件東西的時候,不要去為了省錢而去選擇更便宜的。貴有貴的原因,便宜也有便宜的原因,在自己承受能力范圍內選擇最好的。
三、在精不在多
相信很多大學生都有過在淘寶購買衣服的經歷,有人會想這兩件衣服一模一樣,為什麼一個貴一個便宜呢?我還是選擇便宜的吧。你買了很多很多這樣的衣服厚,你會發現它們除了便宜一無是處,有的甚至穿一次就不想再穿了,這些衣服就成了閑置品,用之無味,棄之可惜。所以大學生在購買衣服時寧願去購買一件昂貴的,質量好的衣服,也不要去貪便宜去買很多的便宜衣服。
有時候一味的攢錢並不是正確的消費觀,人們常說,賺錢就是為了更好的花錢,在自己能力范圍內買最好的東西吧,通過時間的沉澱和流逝,你會發現留下來的好東西越來越多,擁有的越來越多。
『伍』 大學生消費有什麼特點
1、 消費觀念復雜,感性消費占優勢:
大學生沒有經濟來源,經濟獨立性差,消費沒有基礎,經濟的非獨立性決定了大學生自主消費經驗少,不能理性地對消費價值與成本進行衡量。
大學生沒有形成完整的,穩定的消費觀念,自控能力不強,多數消費都是受媒體宣傳誘導或是受身邊同學影響而產生的隨機消費,沖動消費,這也正是大學生消費示範效應的結果。
2、盲目消費:
目前在校大學生中有30%擁有手機但對手機的消費存在著很大的盲目性。擁有手機的大學生中,一部分有通信的需要,且家庭經濟條件允許;
另一部分有通信需要,但是家庭經濟條件負擔不起的情況下「趨前」消費;還有一部分是既無通信需要又無家庭經濟條件負擔的「奢侈」消費。而「奢侈」消費則是由大學生消費的示範效應,攀比心理導致的。
3、對品牌的忠誠度很高:
大學生消費在一定程度上會相信自己的真實體驗,如果使用某種品牌產品產生好的體驗,就會堅持使用,從而逐步形成固定偏好,最終形成使用習慣,保持對此產品良好的忠誠度。比如洗發水,感性認識上的氣味清香,質量好,效果明顯,都會促使他們繼續使用下去。
4、消費傾向多樣化:
21世紀是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日益豐富的時代,當代的大學生們已不再滿足於宿舍、教室、圖書館三點一線的單調生活。娛樂、運動、手機、電腦以及新型的IT產品都成了大學生消費的熱點。
大學生的消費已呈現明顯的多元化趨勢。如果經濟條件允許,大部分學生會去旅遊,去歌廳、酒吧消費,或是購買電腦,手機、MP3,反映出大學生具有走出校園、融入社會、擁有高質量生活的渴望。
5、大學生消費層次性明顯:
大學生消費結構呈現出類似於正立錐形的結構。家庭比較富裕的同學位於錐形的上端,他們擁有電腦、名牌手機等貴重物品;
家庭貧寒的同學則處於錐形的下端,他們往往要靠勤工助學或貸款來維持大學正常生活;其他同學則位於錐形的中間,他們衣食無憂,生活水平居中。
同時,從以上的分析可以清醒的看出,從錐形的上端到錐形的下端依次降低,這也鮮明的體現了大學生消費的層次性。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大學生消費 錢都花哪了(走轉改·一線調查)
『陸』 如何看待現代大學生的消費觀
大學生的消費觀念已經變得浮誇了。
隨著生活條件變好衣服父母的過渡寵孩專子,造就很多大學生屬另類的消費觀念。以前的孩子為了讀大學努力賺錢努力省錢,現在的大學生的消費觀念更多則是享受;他們心裏面大學就是自己享受生活的地方,而父母則是供給他們美好大學生活的主要渠道,不懂得珍惜只會隨便的花費。
『柒』 大學生消費觀念 感想 400字
大學生消費觀念
消費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行為,消費是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消費分為生產消費和生活消費兩種。生產消費是指人們在勞動過程中,對勞動工具、原材料、燃料等的消耗,從而生產出某種新產品。生活消費是指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以及人類自身的繁衍對生活資料的消耗。生活消費按消費需要的主體又分為個人消費和社會公共消費,我們通常所說的消費是指個人消費。個人消費的內容包括物質消費和精神文化消費兩方面。衣、食、住、行、用等消費屬於物質消費。文化教育、休閑娛樂、藝術欣賞、度假旅遊以及享受服務性的消費行為都屬於精神文化消費。
現代大學生的日常消費重要集中在幾個方面,第一當然還是吃飯問題。大多數大學生會選擇在學校的食堂解決平時的飲食需要。遇到特殊情況會以班級、宿舍或者社團為單位去學校附近的餐館聚會。其實很多情況下單獨一個人吃飯的時候大家基本不會注意自己吃的是什麼,可以果腹就已足矣。接下來的就是一個不特殊的特殊情況了---戀愛。沒有什麼事情比戀愛更讓人自覺地掏錢包了。找個戀人就意味著花錢如流水的日子來臨。既然有戀人相伴,就免不了要消費,其實這一點誰都明白,有調查結果顯示認為戀愛費用偏高的大學生佔六成以上,戀愛費用有7.6%的學生是由家裡特別提供;84.3%的學生是從生活費中支付。看來從錢的角度能夠理解了愛情兩價目字好辛苦!
現如今,擁有一台手機算不得什麼。但對大學生來說,無論是電話本身,還是話費的支付,都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在手機消費上大學生用上了各種來錢的手段,一個小小的電話牽扯了各方精力。據了解,攜帶手機的學生基本分成兩類,一是真有工作為了方便聯系,以處實習階段的學生居多;一是純屬虛榮,各個年級的學生都有。看來大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將其作為炫耀的奢侈品,實在有悖於手機的用途,如此看來,只要手機對於大學生說沒發揮應有的作用,那就應該算是個昂貴的物件了。
還應看到,在追求時尚的大學生消費群體中,存在著無計劃、盲目攀比、奢侈浪費等一系列問題。一學期結束後,大部分同學都坦然承認自己的消費已經超出了計劃范圍,甚至有些同學還需要向別人借回家的路費。為了擁有一款新手機,有的同學情願節衣縮食,甚至犧牲自己的其它必要開支;一些同學家裡貧困,但是為了追求時尚,他們只好在學習的同時,通過家教,幫人設計軟體,到公司兼職等賺些外快,來補貼家中匯款不足;還有些人不惜向別人借錢甚至偷錢以滿足自己的慾望,以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毋庸諱言,大學生其經濟來源主要靠父母,自己兼職掙錢的並不多,許多大學生花錢還是十分謹慎的,力求「花得值」,他們會盡量購買那些價廉物美的商品。為了能在畢業時找份滿意的工作,大學生不得不參加各種各樣的考試,取得相應的資格證書,僅考試費用就是一筆不小的支出了,而為准備考試進行的考前投資遠遠超過考試費本身的數目。一位大三學生的話頗具代表性:「平時要買書,不得已時還得上培訓班,但不管怎麼貴,也得咬咬牙,否則過不了關反而誤了大事。」像這樣把錢花在購買學習資料上的學生並不少。
當然,更應看到,很多貧困大學生並沒有被生活的困難嚇倒,他們在許多方面表現出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預期。在學習、擇業和面對事業的競爭上他們表現出了比非貧困生更大的信心,他們大都相信憑借自己的努力,前途是可以改變的,這都源於貧困生比非貧困生更為強烈的自尊心。
當代大學生在消費上出現無計劃消費、消費結構不合理、攀比奢侈浪費等尷尬問題,與社會大環境的負面影響有關,也與家庭、學校教育缺乏正確引導不無關系。作為學校更應該關注校園環境對學生消費觀念的培養的重要影響作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