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大學本科 » 大學生新聞

大學生新聞

發布時間: 2021-01-29 11:12:46

1. 當前大學生看新聞主要關注有社會,國家政治,文體娛樂,時尚,這是為什麼

高等學校的教育應該是以培養具有「博雅」氣質的人才為基本目標的,所謂博是指知識涉及面的廣博,不僅要博學多聞,還要博學審問,不僅要博物通達,還要博古通今,只會一味埋頭苦學的學生已經不是當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了,只有博學、博文、博知,才是能符合社會與國家的發展要求;所謂雅就是內容高雅不低俗,自覺學習與關注經典的、內容積極向上的、符合社會發展的時事與知識內容,做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人。
社會熱點問題引領著時代的價值導向[1]。每天出現的新的社會事件、時事熱點都劇烈的沖擊著當代大學生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影響著大學生的政治觀與世界觀。因此如何更好地利用社會熱點這一有利資源對高校學生進行政治觀、人生觀教育,是當今社會對大學提出的新的教育任務。
一、社會熱點的界定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專家學者對國內國際當前社會熱點的關注越來越密切,對具體社會熱點的分析和解釋也越來越深入,然而對「社會熱點」這一概念卻沒有統一的定義。在查閱了各類資料,咨詢了數位學者後,發現對「社會熱點」的定義主要可以從狹義和廣義這兩個角度進行理解。從狹義的角度上說,社會熱點普遍是指在社會中引起廣泛關注、參與討論、引起民眾情緒,引起強烈反響的事件,簡單的說就是已發生的社會影響重大,輿論嚴重關切,有一定的波及范圍和代表性意義的事件。縱觀近年社會熱點,雖內容不同,形式各異,但可以大致將其分為自然災害類、國際關系類、文體娛樂類、重大事件類和國內問題類這五類。
從性質上說,社會熱點是有啟發意義的,是積極有益的推動社會發展的事件或現象。通過深入的分析與研究,公民可以從中學習知識,反思人生,提升自我。作為當代大學生,關注社會熱點,運用所學知識對其進行分析,鍛煉處理社會時事的能力,從而提升政治敏銳度,可以增強公民意識。反觀熱議話題,只是一種賺取評論的話題,甚至其中可能包含不健康的內容,也可能對社會發展或個人成長沒有可以借鑒的積極因素。
從影響范圍上說,社會熱點的影響范圍遠遠大於熱議話題,是全球性或者是國家角度的關注。相對來說,熱點問題就具有局限性,主要體現在關注者年齡階段與所在地區的局限這兩個方面。
從影響程度上說,社會熱點的影響度明顯高於熱議話題。十八大的召開,朝美關系一度緊張,此類事件不僅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也是我國大學生熱議的社會熱點。這種關繫到全球和平與發展的重大事件,我們相信其會記入歷史,甚至可能在多年後仍對全球政局的穩定有一定的影響,而熱點話題則不會有如此持久的影響力。
二、大學生關注社會熱點的現狀
掌握大學生對於社會熱點的理解與關注程度,分析大學生關注動向與途徑方式,挖掘大學生關心社會的動機,把握其真實的思想趨勢與價值取向,從而提出針對性強、操作性高的用以增強大學生正確對待社會熱點的能力的解決之道。
(一)關注途徑
對於全日制大學的學生而言,網路、報刊雜志是大學生了解社會熱點的主要途徑與選擇,其中選擇網路這一方式的學生數又明顯多於選擇雜志電視這類平面媒體的人數,其中微博、貼吧、手機報、天涯論壇等更是學生在網路獲取最新熱點的重要來源。
(二)大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動機
通過關注的基本內容可以分析得出大多數學生關注社會熱點都是出於個人需要這一主觀原因,不論是因為個人興趣、專業要求還是未來發展,這種以個人需要為出發點的關注原因都是積極主動的。由此可見,大部分學生已經充分了解到關注熱點、了解時事的重要意義。同時,不難發現女性大學生普遍更加關注娛樂、法律等方面的社會熱點,男性被調查者則對國際政治、軍事、體育方面的社會熱點興趣較高。對於涉及到大學生自身利益的社會熱點,比如大學生就業問題,公務員招考新政策,考研政策等,更是被頻繁提到。
三、大學生思想特點
在全面、直觀的了解大學生關注社會熱點現狀的基礎上, 結合社會心理學等科學知識,可以將學生的思想特點剖析為思維特點和價值取向兩個方面進行深入分析與研究:
(一)思維上的層次性
大學生的思維存在層次性,主要表現為不同年齡、不同級別的學生,他們的思維方式、思維傾向是不同層次的,具有層次上的高低之分。
首先,從所關注的社會熱點的大方面來說,在訪談中,多數年級較高的學生(大三、大四)表示關注的社會熱點大多數集中在國內時政、國際關系、國家頒布的政策與法律法規等這幾方面。這部分社會熱點涉及的各種關系比較復雜、內容較為晦澀,理解與吃透均有一定難度,需要良好的社會關注習慣和較高自覺性以及政治敏銳度,而這正是大三大四的學生經過幾年的大學生活與學習,鍛煉積累才能具備的。他們已經逐漸接受社會,產生了解社會、進入社會的強烈的主觀意識,因而主動了解這部分內容。反觀年級較低的學生(大一、大二),他們的關注熱點集中反映在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社會時事新聞、人際關機這幾方面,與前者相比,層次較低,具有明顯的自我關注性,是以尋求自我角色轉變為主要特徵,表現為思維上低層次。
其次,對於關注的同一社會熱點問題,高年級與低年級的學生所體現出的也是不同層次的思維側重與差別。以美國對台軍售這一事件來說,大三大四的學生會從中國與美國今後的國家關系加以思考與分析,探究美國這種行為的動機和後期對中國的政策、態度,預測中國政府的反應。大一大二的學生則更有可能關注此次軍售的具體武器、價值以及兩岸關系的發展走向。
最後,對於熱點問題的分析,不同年級的學生也體現出不同層次的分析能力。高年級學生的鑒賞能力水平較高,對於社會事件與政治問題的分析趨向更趨於理性化與冷靜化,相對低年級學生則會更容易被某種思潮或某種勢力所左右而產生過激的言論與行為。[3]
(二)價值觀的四特點
通過對大學生關注社會熱點的調查,發現同學們在價值取向上表現出:
1、兼容並存性。我國的國家性質決定了國家利益與集體利益的至高無上性,然而近年來精神文明建設與社會進步所體現的崇尚自由、追求個性也作為時代烙印深深的刻在了新一代大學生的心靈上。這就使得追求整體利益與倡導個人發展呈現出極強的兼容並存性,在實現社會繁榮穩定的過程中體現不同個性的魅力。
2、多樣選擇性。隨著大眾傳媒的發展與普及,大學生接觸各種價值觀念的途徑與手段也日趨多樣,他們不再局限於某一領域或者對某一問題持單一的看法,而是尋求不同的觀念與價值。概括起來說,多視角、多方位、多途徑越來越成為當代更多大學生進行價值觀念選擇時的標准與依據。
3、自我主體性。大學生對自我的關注更為主動與自覺,尤其是注重個性與個人理想的實現,尋求自身的飛躍與進步,強調個人價值的實現。但這也往往使他們忽視了個體與社會的聯系,割裂了自我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內在關系,這與高等教育預期培養的目標對象還有不小的差距,所以如何將當代大學生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相結合也是高校必須面對與亟需改變、解決的現實問題。
4、不穩定性。青年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心理狀態的不穩定,而且作為游離於學校與社會的之間的「半社會人」,大學生對環境的認知與分辨水平較差,承受外界壓力的能力體系並沒有完全形成,造成其內心的波動較大。尤其在大眾傳媒的過度傳播之下,是非善惡美醜的價值判斷都被標准化、模式化、化,作為個體的青年學生往往來不及消化就不自覺地盲從和跟風。[3]這一現象的結果不僅不能使外界的評判標准內化為大學生內心的觀念趨向與價值追求,反而加重了他們選擇的迷茫與困頓。但凡事均有利弊,從樂觀方面來看,這也恰好證明了大學生的三觀還有很強的可塑性。
四、培養大學生形成良好的關注習慣、提升分析社會熱點的能力
(一)提高大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問題的自覺性
大學生作為特殊的社會群體,其生活環境是經過一定設計與加工的,是社會、國家提供給青年學子的避風港。大學生活是成長成才的關鍵環節,是一個已經具備較高文化素質以及較強分析能力和學習能力的學生從不成熟到成熟的必經階段。然而在這個階段,青年學生群體因學業原因仍然不能完全開放的接受現實社會,在這個階段內的的社會實踐只能是最初級的嘗試,可以說大學生對於社會的了解是停留在較淺層的認識上的。因此,想要更好的認識自己,認識社會,關注社會熱點就成為大學生的重要選擇。
(二)提升大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問題的能力水平
認識指導行動。大學生這一特殊的群體只有全面、正確、理智的認清社會熱點事件,運用所學科學知識與專業知識,自覺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上,及時與其他人交流想法、表達觀點,才能真正的提高對社會熱點的分析處理能力。由於社會熱點的類型多樣,牽扯的因素也錯綜復雜,因此一個社會熱點的出現,往往都會涉及到許多社會現象,只有「立場、觀點、方法正確,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形成正確認識;立場、觀點、方法不對,必然陷入主觀和片面,造成認識偏差」[4]。大學的學習作為大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重要階段,在指導分析社會熱點這一復雜、多變的社會學科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做到以及下幾點:
首先,應該全面的看。大學生對新出現的社會熱點應從整體把握,系統分析。世上不存在孤立的沒有聯系的事物,對復雜的社會熱點時政事件和現象的分析更應注重這一特點。我國住房難,房價高是現在普遍討論的熱點,也是政府民生工作重中之重。看待這個問題,不能僅僅從開發商追逐利益的角度看,也不能一味控訴政府前幾年在房價調控上的「心慈手軟」,更不能將所有責任推到炒房一族上,要結合現階段的我國經濟現狀、金融市場、人口情況、政府政策與人民群眾的觀念等各個因素進行全面的把握。
其次,學會具體的看。面對一個社會熱點事件,在宏觀把握的基礎之上,同時也要學會從微觀考慮,抓住事物的本質。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認真研究事件的成因與性質,不同事件的形態可能類似,但是具體表現一定會有所差別,即使是同一事件也會隨著時間的發展而變化。作為大學生,應牢牢記住以條件為轉移這一基本原則來科學的看待每一個社會熱點。
再次,需要嚴肅的看。就是要客觀的承認熱點的發生,積極面對,不能選擇逃避、視而不見,應高度重視,認真對待。尤其對於一部分現階段與自身關聯較小的熱點時事,更加不能置身事外,隔岸觀火。
最後,堅持理性的看。許多時候,一些社會熱點的發生與大學生有著緊密的聯系,由於種種因素,大學生對待一些牽扯到自身價值觀念的社會熱點可能會產生過激、片面、不成熟的想法與觀點,這不僅對提升自身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沒有絲毫幫助,更可能的是影響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的行成。把握時代脈搏,雖然日本侵華戰爭是我國青年學生不可磨滅的記憶,但是許多愛國學生在日本地震後,發布了一些不成熟的、僅代表個人觀點的偏激言論。例如,地震發生後,某同學的主頁狀態立即改為 「讓你們小日本在汶川地震時嘲笑中國,現在輪到你了,活該!」這位大學生的愛國之情令我們感動,同時,這種言論的表達與該行為背後所隱藏的不成熟、不理智也是值得我們反思與討論的。卡耐基曾說過:「與其詛咒報復我們的敵人,何不給他們諒解、同情、援助、寬容以及為他們祈禱[5]。總之,面對這類熱點新聞,我們要拋掉個人主觀因素,扔掉有色眼鏡,冷靜而理性的分析、對待新聞事件。
五、結語
高校學生對社會熱點的關注度與對待社會熱點的態度與處理能力影響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進展,也關系著今後社會發展的方向。作為社會學科的社會熱點問題教育可以作為日常工作參與到教育與管理中來,也可以滲透進學生平時的大學生活之中。營造良好的全民關注社會熱點新聞的氛圍,培養青年學生關注熱點的習慣,進而提升當代大學生分析社會熱點的能力,科學地對待最新社會事件,也正是本次調查研究的積極意義與立足點所在。

2. 大學生:為什麼我們的負面新聞越來越多

「『3P』是什麼意思?」11月3日,北京一所大學的男生宿舍里,王晶(化名)點開某門戶網站高高掛起的一則新聞後,轉頭問同宿舍的其他同學。王晶點開的這則新聞說,三成大學生曾試過一夜情,19%的大學生曾發生過3P性行為。 「大家都有點愣,半天,有個同學開口,『只聽說過3D動畫、3G手機,3P啥意思?』」王晶向筆者回憶當時的情境,「後來上網查了下,才懂了。對那條新聞,我們只有兩個字:扯淡!」 「為什麼大學生的負面新聞越來越多?為什麼負面新聞總愛扯上我們大學生?」王晶很不理解。還好,在對那則新聞參與表態的471名網民中,有159人斥其「無聊」,85人認為「搞笑」,63人表示「憤怒」,這讓他略感欣慰。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與騰訊網新聞中心聯合開展了一項調查,在7450名參與調查的青年中,85.5%的人感覺和以前相比,現在關於大學生的負面新聞正變得越來越多。 「為什麼總是我們?」 「大家好像都愛拿『大學生』說事兒。」一位參與調查者說。 本次調查的參與者,總結了一下近年來媒體拿「大學生」說的各類事兒: ——大學生玩游戲的報道,小則玩到神志不清、生命垂危,大能玩得搶劫婦人、刺殺同學; ——大學生誠信也是被關注的熱點,從大考大抄小考小抄,發展到乾脆不考找槍手代筆;貧困生畢業後不還助學袋款,改名字換地址就讓你銀行找不著人;找工作簡歷造假那更是一堆一堆; ——「××女大學生賣淫案調查:賣身錢多被揮霍」,「高校將成為中國最大妓院」等等,聳人聽聞的報道讓大學生成為「性放縱」群體的代表; ——「清華研究生找不到工作在福建跳樓身亡」、「美女研究生因情變跳樓自殺,留下數萬言遺書」等大學生自殺報道,又給戴上「心理不健康」、「沒有責任感」、「以自我為中心」的帽子; —「搓麻將、賭博等不正之風在高校男生中悄然流行」、「大學生,你為什麼要父母養活」讓大學生背上「意志薄弱、沒有進取心」、「拜金、享樂」的罪名…… 「為什麼總是我們大學生呢?好像現在的大學生都成了『麻煩製造者』。」調查中,有人抱怨。 「鋪天蓋地,那麼多不好的消息,現在有時候我們自己都搞不清楚了,究竟這個群體真的那麼『壞』,還是我們被妖魔化了?」也有參與調查者這樣表達自己的困惑。 有論者認為,現在社會上有一種妖魔化大學生的現象,動輒就把大學校園的個別現象擴大化,把個別大學生的墮落典型化、普遍化。「這當中不排除有人是出於『恨鐵不成鋼』的好心,希望通過觸目驚心的描述來警醒大學生。但也不排除有人這樣做是出於炒作的無聊心理。」 大學生素質下降? 對於負面新聞增多的原因,53.5%的人認為,可能與大學從精英教育變為大眾教育後,大學生整體素質有所下降有關。 「大學生的素質並不是人們想像的那麼高。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這話是對的。」一位參與調查者說,「校園越擴越大,樓房越蓋越高,學生的學習條件越來越好,可學習的風氣越來越淡保時代不同了,環境也不同了,不能拿現在的大學生和以前的大學生相比。」 「校園里的確有些人厭學、好逸惡勞、貪圖享樂、玩物喪志,甚至可以說這也是一種風氣。」很多參與調查的人都承認。 「但那隻是一部分。」北京師范大學大四的李弢弢,有點不滿地對筆者說,「媒體對大學生的報道太誇張了,這些負面新聞,其實只是大學生中的極個別現象,絕對不是大學生的主流,可經過大肆渲染報道,卻讓許多人誤以為我們大學生都很差勁——有好幾次,我父母看了新聞,就憂心忡忡地跟我討論,『你們真那樣嗎』,『你可千萬別學壞呀』,諸如此類的。」 很多參與調查者也說,其實,大部分大學生都很勤奮,他們要面對的學業和就業的壓力與日俱增,「看看現在考研和考公務員競爭多慘烈,就應該知道大學生沒有墮落的資本!在個別現象上大做文章,對其他大學生來說是很不公平的。」 大四的蘇晨則認為,「新聞所能呈現的,最多也不過是一鱗半爪。若僅看新聞就將大學生視作問題人群者,那就無異於管中窺豹,耽於浮光掠影了。」 對於大學生整體素質下降的說法,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研究所王長瀟副教授也不認同。他告訴筆者:「經常和大學生接觸,我感覺到,他們的綜合素質都很不錯,比我們那個時代強多了!社會大眾總是以某個特定時期的標准來要求大學生,殊不知時代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與其在大學生身上找原因,不如找找社會和學校的原因,社會環境對大學生的影響太大了!」 民眾獵奇+媒體炒作? 調查中,46.5%的人認為,大學生負面新聞增多,是因為一些人的獵奇心理,加上媒體迎合這種心理的非理性炒作。與此同時,83.9%的人認為媒體對大學生的報道不準確。 「炒作!扯淡!為誰炒作?性學會『學術年』的開幕!報道這個新聞的媒體!誰擁有話語權誰就可以說三成大學生嘗試過一夜情!」這是一位參與調查者的留言。 「哪怕是很小的一件事,一旦沾上了大學生,那標題中就一定會突出大學生,要是女大學生就更好了,名牌大學的女大學生尤其好,點擊率肯定就飆升。」北京一家網站的編輯告訴筆者,「像雲南香格里拉車禍6人死亡,從標題上來說已經簡明扼要了,但一定要點出包括三名北大清華學生,這樣的新聞標題才更吸引眼球。」 一位大學生這樣敘述自己怎樣成為《大學生發帖徵人縫扣子》新聞的「男一號」:「周六晚上心血來潮發了一個《徵人幫我縫紐扣》的帖子,周一一個陌生人給我發站內信件詢問『紐扣事件』,隨便詢問了專業、年齡,周三就見報了。」 「連BBS這種地方的小帖子也要報道,現在的媒體是不是已經沒有新聞可寫,到了無孔不入的地步!?反正我從來都是抱著娛樂的心態上BBS的,一個帖子能代表整個大學生群體嗎?我們去做志願者,我們勤工儉學,怎麼就沒這么大的影響?偏偏BBS上的一點小破事,就被拎出來嚴肅討論,還被無限放大?縫紐扣這些完全私人的事情,怎麼突然就成了我們大學生面臨的嚴重問題了?」他的同學不無憤怒地評論道。 「大學生的心態,早已從精英變成大眾,可在很多人眼裡,大學生還是精英的代表,『精英』們一出問題,有人就開心了,是不是跟仇富心理差不多?」有參與調查者揣測。 在媒體工作的高先生認為,大學生負面新聞多,是由於大學是一個信息集散地,大學生相對無組織性,壞消息不脛而走,紙包不住火,媒體在發掘大學校園的負面信息時較為方便。「媒體也揀軟柿子捏。大學生不是大官沒有權,也不是富商沒有錢,不是既得利益群體,媒體對他們下手,沒有顧慮。」 「說句實話,沒有記者真正喜歡這樣,誰願意一聽污七八糟的東西就興奮呢?但報紙要生存,我們更要生存,我們單位已經實行了零工資制,當生存有壓力時,當別人和自己都認為記者應該活得很好的時候,當我的朋友因為漏掉一對青年男女跳樓自殺的新聞而被迫辭職時,我也在無奈中學會了寫新聞最重要的東西:在稿子里事實是要有的,但在感覺上可以無限地誇大它,強化它。炒作,瘋狂地追求賣點,我也不喜歡,真的不喜歡。」某都市報記者小潭告訴筆者。 對此,王長瀟指出:「媒體始終不能忘記自己所肩負的社會責任。大學生這個群體很特殊,一方面他們是普通人,也有自己的優缺點,在社會轉型時期產生一些問題不足為怪;另外一方面,相對於媒體來說他們是個弱勢的群體,需要得到社會的理解與容忍。」 「媒體不應該總拿大學生來吸引眼球,消費大學生的公眾形象,以至淡化專業精神和社會責任。」王長瀟認為,媒體從業者需用心觀察、用心思考、用心講話、用心作文章,維護真實、客觀,保障社會公德。 值得一提的是,調查中43.0%的人認為目前媒體對大學生的關注太少了。 「我們希望被關注的問題,我們的苦惱,我們的困惑,好像真正關心的人不多。」一位參與調查者認為,重要的是,我們懷著一個什麼樣的心態看大學生。 「大學生雖然不是小孩子,但因為缺少社會閱歷,心理等各方面未必成熟。他們出了事,最需要的是真切的關懷、熱心的教育和引導,而不是冷嘲熱諷,或者一竿子打死一船人。」有論者稱。

滿意請採納

3. 關於大學生活動的新聞稿怎麼寫

給你一篇中國農業大學學生記者的稿件。是關於英語演講比賽的。

10月日晚7點,五院英語演講比賽決賽在食品報告廳成功舉行。

本次比賽的主題為「Make your voice heard!」由給定話題的三分鍾演講、兩分鍾評委提問以及兩分鍾的現場抽題即興演講組成,另外比賽中還有表演與互動環節。來自五個學院的14名優秀選手在比賽中大顯身手,為觀眾獻上了一場充滿激情的英語盛宴。

比賽伊始,動物科技學院分黨委書記楊志發表了簡短講話,她希望選手們能亮出農大的學生風采,並預祝他們取得優異成績。隨後,14名選手齊齊登台亮相,用最簡練的語言與最富激情的聲音向大家作了自我介紹,這一環節給評委及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演講中,選手們圍繞主題,從發揚愛心、保護環境、增強自信以及奧運等方面闡述了自己的見解,他么呈現的各有側重的獨到立場及迥異的演講風格表明了他們不僅擁有深厚的英語功底,更兼有對社會問題的敏感與關注。來自資環學院的二號高虹憑借飽滿的感情、流利的口語和一曲優美的英文歌曲贏得了評委的一致好評。三號來自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的羅玥用形式新穎的開場白,鎮定自若的語調以及標準的英音闡述了他從一個上台緊張的新生成長為今日賽場上冷靜沉著的選手的過程,令觀眾受益匪淺。而來自動科學院的七號張琪玥更是憑借她動聽的語音、豐富的肢體語言和澎湃的激情成為今晚的亮點。壓軸選手——來自動醫學院的王楠也堪稱一匹「黑馬」,她用不俗的表現為比賽劃上了圓滿的句號。在比賽間隙,參賽選手與觀眾還紛紛登台獻藝,那動聽的歌曲,動感的舞蹈一次次將比賽推向了高潮。

比賽結束時,各評委老師都做出了對大賽的點評。英語教研組的葉艷老師表示:本場比賽的整體水平很高,選手們的表現讓她覺得不可思議。充滿了年輕大學生的激情與活力,對她而言彷彿聆聽了一堂高水平的課程。在隨後的記者采訪中她又補充道:「這次比賽的最大亮點在於選手們的自我介紹和他們的語音,而才藝表演也無疑為他們的表現增色不少。但有些選手應注意不要浪費過多精力在PPT上,而應重點關注演講本身。」

經過近三個小時的激烈爭奪,各個獎項沉埃落定。優勝獎為動科學院的楊焱、生物學院的舒毅、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的李檬溪。三等獎是動醫學院的郭琳琳、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得劉懿以及生物學院的洪川。二等獎得主為資環學院的高虹和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的羅玥。摘取一等獎的是動醫學院的王楠。而奪得特等獎桂冠的是來自動科學院的張琦玥。另外,羅玥和張琦玥還分獲「最佳語音獎」和「最佳表現獎」。

本次大賽由動物科技學院學生會主辦,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生物學院、動物醫學院、資源與環境學院學生會協辦。評委為「新東方」助理教師唐珂、英語教研組葉艷老師以及兩位來自北京大學的外國朋友Rabi和Sendre。五院的分團委記、學生會主席、校學生會主席和「葡萄園」協會首任會長賀子影觀看了比賽。

4. 大學生關注新聞有什麼好處

我想好處是建立在不關注新聞的壞處上的!大學生如果不關注新聞,就實在說不過去,因為大學生給人的感覺就是一種理念和希望。除了說明脫離實際以外,有些事真的也說不大清楚!

熱點內容
全國大學生青年 發布:2025-07-22 21:58:05 瀏覽:632
2016北京師范大學專業目錄考研 發布:2025-07-22 21:51:22 瀏覽:851
重慶交通大學游泳館時間 發布:2025-07-22 21:40:53 瀏覽:898
大學生去美國旅遊簽證 發布:2025-07-22 21:16:01 瀏覽:110
環境工程大學專業排名 發布:2025-07-22 21:08:50 瀏覽:897
南大學位申請時間 發布:2025-07-22 21:08:45 瀏覽:969
北京大學2017畢業時間 發布:2025-07-22 21:01:27 瀏覽:847
大學生活自由 發布:2025-07-22 21:01:16 瀏覽:998
大學生返鄭 發布:2025-07-22 20:44:22 瀏覽:29
大學生活隨筆 發布:2025-07-22 20:41:23 瀏覽: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