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大學本科 » 大學生自殺

大學生自殺

發布時間: 2021-02-02 04:37:49

大學生自殺的主要原因

研究者發現,自殺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心理、生理和社會問題。大學生自殺的危險因素很復雜,個體差異較大。總的來說,大學生自殺的原因大體可以分為三大方面:精神障礙、性格偏差和長期存在的應激。
2.1
精神障礙
全世界范圍內的各種研究一再證實,精神障礙是自殺的主要原因。而抑鬱症和精神分裂症則是導致自殺的主要精神障礙。
研究數據告訴我們,在自殺死亡的人群中,大約有70%生前患有精神障礙(吳才智, 2015)。以往的研究也表明,患有一種以上精神障礙的人自殺風險會更高(Nordentoft, Mortensen, & Pedersen, 2011)。
2.2
性格偏差
性格偏差在心理學中通常叫做人格問題。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自殺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格問題,在這里列舉比較突出的三類(吳才智, 2015):
1 抑鬱性人格
這是自殺大學生中最為常見的性格偏差類型。這類學生自卑、內向、自限、敏感;自我評價低,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封閉自己,從不跟人吐露心事;興趣少而狹隘,整天生活在個人世界裡,咀嚼自己的痛苦,不關心身外事。
2 自戀性人格
這類學生的特點是過分追求完美,事事要強,自戀,不能跟人建立密切的情感聯系,沒有知心朋友。他們往往表現好,各方面顯得很優秀:懂事、上進、學習好、同學關系表面上也不錯,但他們長年生活在自己的高標准和壓力下,沒有歡樂和放鬆,只有一個接一個的需要實現的目標和壓力。
3 沖動性人格
這類人格問題在專業上叫作「邊緣性人格障礙」。這類學生的特點是依賴、任性、沖動,往往心情波動特別大,經常出現情緒和行為失控,非常需要跟人建立親密的關系,並在關系中表現得特別糾結,特別容易沖動。在面臨要失去自己所要依賴的對象,用其他辦法都不能挽回的情況下,他們以死要挾,期望能挽回對方。
2.3
長期存在的應激
應激指的是人在某些情境下,或面對某個目標任務時,所經受的心理壓力。
某省的研究顯示,89%的自殺大學生在自殺前一年內至少遭遇過一個應激事件;排在前五位的應激事件分別是學業受挫(44%)、愛情受挫(38%)、嚴重家庭沖突(19%)、身體疾病(12%)和人際沖突或關系惡化(10%)(吳才智, 2015)。
可以看到,絕大部分自殺者的行為都與應激事件有關;外部應激事件甚至會成為一個人自殺的主要原因。
大學生自殺往往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一個人身上,可能精神障礙帶來的功能損傷與失控是其自殺的主因;在另外一個人身上,負性應激事件起到了更大的作用。事實上,往往是多個因素之間的互相影響,形成惡性循環,共同推動自殺者走上了這條道路。

❷ 關於大學生自殺

老師沒辦法面面俱到,每個學生都關心是不可能的,大學生要想開點,大好青春死了不值。

❸ 大學生自殺類型

這種話題還是少討論的好,負能量太重。人活著本就不容易,時間也短,我們應該努力奮斗,開心,到老離開時沒有遺憾。

❹ 大學生的自殺行為

大學生自殺行為肯定是不好的行為,所以需要去做正確的引導,多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進行交易,這樣有助於減少這種自殺情況的形式。可以多做一些心理輔導和心理健康。

❺ 大學生為什麼自殺

有的因為壓力太大,有的因為抑鬱症,有的因為感情問題,各種原因都有。

❻ 大學生自殺現狀原因

進入新世紀後,全國頻繁出現大學生自殺事件。在2005年召開的一次會議上,教育部副部長袁仁貴指出,近幾年來,大學生自殺人數逐年增多,呈現上升趨勢。而據筆者不完全統計資料顯示,在2010年的前8個月內,經報刊和網路報道的大學生自殺事件已逾20起。 緊張的生活節奏、激烈的社會競爭、淡漠的人際關系、脆弱的心理素質……大學生自殺的原因越來越復雜。為了有針對性的減少大學生自殺事件的發生,本研究在搜集2008年—2010年部分大學生自殺案例的基礎之上,對有可能導致大學生自殺的原因按照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兩個方面進行了歸納,並提出大學生自殺的干預與預防的相關觀點。 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認為,內因是事物的發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本研究認為針對大學生自殺的不同原因,應採取不同的方式預防與干預大學生自殺,具體說來即是:對大學生整體則應採取危機預防,防止大學生產生自殺意念;對有嚴重自殺企圖或正處於緊急狀況的大學生應採取危機干預,解除當事大學生當前的自殺危機。 針對導致大學生自殺的不同原因,本研究從教育學的角度對如何預防大學生自殺進行了一番探索,認為可以對大學生進行生命價值教育、責任教育、人生規劃教育、抗壓受挫教育和增加「死亡教育」相關內容等方面著手,增強大學生對生命的認識,改變大學生對於生活無意義感的錯覺,正確認識讀大學的價值,學會與壓力共處,並在對死亡的正確認知中體會生命的意義,減少自殺意念的產生,促進大學生健康、全面成長。

❼ 大學生自殺的原因

大學生自殺原因分析

研究者發現,自殺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心理、生理和社會問題。大學生自殺的危險因素很復雜,個體差異較大。總的來說,大學生自殺的原因大體可以分為三大方面:精神障礙、性格偏差和長期存在的應激。

2.1

精神障礙

全世界范圍內的各種研究一再證實,精神障礙是自殺的主要原因。而抑鬱症和精神分裂症則是導致自殺的主要精神障礙。

研究數據告訴我們,在自殺死亡的人群中,大約有70%生前患有精神障礙(吳才智, 2015)。以往的研究也表明,患有一種以上精神障礙的人自殺風險會更高(Nordentoft, Mortensen, & Pedersen, 2011)。

2.2

性格偏差

性格偏差在心理學中通常叫做人格問題。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自殺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格問題,在這里列舉比較突出的三類(吳才智, 2015):

1 抑鬱性人格

這是自殺大學生中最為常見的性格偏差類型。這類學生自卑、內向、自限、敏感;自我評價低,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封閉自己,從不跟人吐露心事;興趣少而狹隘,整天生活在個人世界裡,咀嚼自己的痛苦,不關心身外事。

2 自戀性人格

這類學生的特點是過分追求完美,事事要強,自戀,不能跟人建立密切的情感聯系,沒有知心朋友。他們往往表現好,各方面顯得很優秀:懂事、上進、學習好、同學關系表面上也不錯,但他們長年生活在自己的高標准和壓力下,沒有歡樂和放鬆,只有一個接一個的需要實現的目標和壓力。

3 沖動性人格

這類人格問題在專業上叫作「邊緣性人格障礙」。這類學生的特點是依賴、任性、沖動,往往心情波動特別大,經常出現情緒和行為失控,非常需要跟人建立親密的關系,並在關系中表現得特別糾結,特別容易沖動。在面臨要失去自己所要依賴的對象,用其他辦法都不能挽回的情況下,他們以死要挾,期望能挽回對方。

2.3

長期存在的應激

應激指的是人在某些情境下,或面對某個目標任務時,所經受的心理壓力。

某省的研究顯示,89%的自殺大學生在自殺前一年內至少遭遇過一個應激事件;排在前五位的應激事件分別是學業受挫(44%)、愛情受挫(38%)、嚴重家庭沖突(19%)、身體疾病(12%)和人際沖突或關系惡化(10%)(吳才智, 2015)。

可以看到,絕大部分自殺者的行為都與應激事件有關;外部應激事件甚至會成為一個人自殺的主要原因。

大學生自殺往往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一個人身上,可能精神障礙帶來的功能損傷與失控是其自殺的主因;在另外一個人身上,負性應激事件起到了更大的作用。事實上,往往是多個因素之間的互相影響,形成惡性循環,共同推動自殺者走上了這條道路。

❽ 高校大學生自殺原因分析

您好。也存在學習壓力大,因為獎學金的評選,這種概率相對較小。也有因為失戀的,因為和老師關系處理不好等等

❾ 大學生自殺原因分析

一、當代大學生的自殺原因分析
青年大學生作為自殺群體的一種,下面分析導致大學生的輕生行為的原因。
(一)不可忽視的客觀因素
1.忽視素質教育的教育體制。在高考之前,很多老師、家長給學生們灌輸的觀念就是「只要考上大學,所有的問題都會解決」。在「一切為了高考」的指揮棒下,素質教育顯得蒼白無力,因而學生成了滿負荷運轉的考試機器。所以家長、老師、學校、社會往往會忽視平時學生的心理需求、思想動態等。對學生出現的苗頭性問題也未能及時去引導和疏通,這種性格缺陷一直延續到大學。再加上絕大多數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多少都存在一些孤僻、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一般都不願意主動與他人交流,長期下去,更容易誘發心理疾病。
2.
(二)心理障礙的三個方面
1.抑鬱傾向。較早就已經出現了抑鬱、焦慮等神經症性問題有的可能還是精神病性問題,這些問題到了高校後不僅沒有緩解,反而隨著學業繁重、學生社團等學生工作繁忙、個人感情波動等客觀因素變得可能更嚴重。

2.人格問題。這些大學生比較內向自抑,追求的理想較大,或者自我意識特別強等,比如,進入社會參加工作,社會競爭愈來愈激烈,自己又達不到自己所期待的理想值,即一旦在現實中遭遇沖突如就業困難、考試失利受到處分等等,自己的主體性能動性很快退縮,自我封閉起來,不善於求助,因此很難獲得來自周圍的支持,便容易產生惡性心境障礙導致自殺現象的出現。
3.情感敏感。往往在與他人的親密關系破裂之時,引起較大的情緒波動這種自殺現象容易發生在男女關系或同性戀關系破裂,或者與親人關系出現裂痕之後。自己的精神支柱或者內在動力喪失就很容易失去對生活、生命的熱愛。
二、大學生培養良好心態,珍愛生命的建議
(一)完善自身性格,加強承受能力,提高心理素質。比如和一些正能量的人交往、接觸,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他們的感染,來完善自己的性格。也可以出去旅遊,換換環境,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來提升自身面對逆境的能力。還可以去做一名志願者,在為他人服務的同時,聽聽他人的故事,感受奉獻他人的歡樂。總之,消除自殺行為首先要從自身做起,加強自身性格優化。在遇到挫折和考驗時,要學會用積極樂觀的心態來面對。
(二)心理疏導及心理治療。很多自殺行為都是有預兆的,比如自殺者在自殺前會選擇沉默,把自己一個人關在狹小空間里,要麼會選擇自己之前不敢做的事情、一直想做卻沒有做的事,或者問一些「我死了會怎麼樣啊?」,「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這個世界依舊不會變。」等相似的話語。這個時候,在有自殺動機者旁邊的人要有所覺察,給予他們

社會的迅速發展使人們產生更大的精神壓力和心理問題,從而也導致了更多的自殺現象。特別是對於廣大青年大學生來說,他們很容易在快節奏的生活中迷失自我,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反差,客觀環境與內在自我的矛盾等等,往往會選擇逃避,多用自殺來群求解脫。生命對於每個人來講只有一次,自殺的後果往往會是巨大的痛楚及惋惜。所以青年大學生要培養自身的良好心態,養成健全人格,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❿ 大學生自殺的影響和危害有哪些

對父母的傷害那是巨大的。含莘茹苦撫養,最後白發人送黑發人,不敢想。

熱點內容
男主狐狸精大學教授懸疑 發布:2025-07-27 18:57:18 瀏覽:243
2014東北大學研究生擬錄取名單 發布:2025-07-27 18:57:16 瀏覽:787
美國大學的415協議 發布:2025-07-27 18:49:25 瀏覽:62
復旦大學教授不必讀書目 發布:2025-07-27 18:35:42 瀏覽:999
廣西大學公共管理在職研究生導師 發布:2025-07-27 18:22:12 瀏覽:3
重慶郵電大學唐笑教授 發布:2025-07-27 18:13:42 瀏覽:143
大學生秋冬裝 發布:2025-07-27 18:12:45 瀏覽:613
美國哪些大學支持預科 發布:2025-07-27 18:10:34 瀏覽:164
清華大學教授徐迎慶 發布:2025-07-27 18:08:04 瀏覽:187
北京大學生音樂節 發布:2025-07-27 18:03:20 瀏覽: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