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與大學生
Ⅰ 大學生學習法律的意義和重要性
大學生學習法律的意義和重要性
(1)作為當代的大學生,作為未來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者,作為21世紀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高素質人才,如果沒有相應的法律知識,沒有較強的法制觀念和較高的法律素質,就不能適應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2)培養良好的法制觀念和法律素質,有助於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公民意識,增強公民權利義務和當家作主的責任感,為將來投身到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並在社會生活中帶頭學法、守法、用法,減少犯罪起到重要作用。對於改變我們民族多年來形成的輕視法律的心理、為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創造良好的心理環境,有其重要的作用。
因此現在的大學生不僅要了解法律知識,更要增強法制觀念和法律素質。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其法律素質的高低對於國家的長治久安、實現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傢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大學生法律素質的提高,法制觀念的樹立,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學校法制教育。一個人的法律素質不會自發的形成,必須進行有意識的培養,其培養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灌輸和宣傳馬克思主義法律觀、價值觀;二是普及法律常識。對於高校學生來說,應該把重點放在馬克思主義法律觀、價值觀教育方面。在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
高校培養各類專門人才,以滿足社會的不同需要。當今社會需要具備各種素質的人才,法律素質是現代公民必不可缺少的一種素質,現代法制社會要求每個社會成員都應該學法、知法、守法,依照法律從事生產和生活,一切活動必須納入法制的軌道。
Ⅱ 與大學生活有關的法律法規
婚姻法,繼承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價格法,就業促進法,勞動法,勞動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暫行實施辦法》
《普通高等學校檔案管理辦法》
《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暫行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
《掃除文盲工作條例》
《普通高等學校設置暫行條例》
《學校衛生工作條例》
《學校體育工作條例》
《普通高等教育學歷證書管理暫行規定》
《國家教育考試違規處理辦法》
《教育行政處罰暫行實施辦法》
《高等學校培養第二學士學位生的試行辦法》
《成人高等學校設置的暫行規定》
《廣播電視大學暫行規定》
《高等職業學校設置標准》(暫行)
《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暫行規定》
《研究生學籍管理規定》
《關於授予具有研究生畢業同等學力人員碩士學位的規定》
《社會力量辦學教學管理暫行規定》
《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實踐性環節考核管理試行辦法》
《普通話水平測試管理規定》
《高等教育自學考試開考專業管理辦法》
《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
《學校食堂與學生集體用餐衛生管理規定》
《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
《中國漢語水平考試(HSK)辦法》
《中小學校長培訓規定》
《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管理處罰暫行規定》
《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規定》
《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
《特殊教育學校暫行規定》
《高等學校校園秩序管理若干規定》
《教師和教育工作者獎勵規定》
Ⅲ 法律和我們的關系演講稿大學生
大學生與法律的關系演講稿如下:談到法律,大家都不會陌生,或多或少的對它都有一定的了解。21世紀是一個法制社會,所以一定要了解法律的重要性。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了法律生活將無法正常的運行。也許有些人對此會不以為然,認為人應該擁有自由,而自由是由自己來決定的。可是大家有沒有想過,在一個有規則、有規矩的社會中生活,能不顧一切地去追求這樣的自由嗎?當然不能!做為一個社會人,不能完全以自己為中心,不能隨心所欲、為所欲為。因為在這個社會里,並不是只有一個人,所擁有的自由是在法律約束下的自由,如果沒有法律,或者不遵守法律,那麼也不會擁有自由。法律和生活息息相關,所做的每一件事都離不開它的束縛。有了法律,社會才有和平和秩序,否則將生活在一個混亂的世界,想像一下就知道那是一件多麼可怕和痛苦的事情啊!既然法律是如此的重要,那就應該要遵守法律,遵守規則。中國有句古話叫「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就是告訴凡事要講道理,如果人人不講理,那國家將是怎樣一副場面,這個國家怎能還稱其為一個國家呢?所以一定要培養法律意識,提高法律素質,這是非常有必要的。這就需要不但要好好學習它,還要合理的運用,才能更好的遵紀守法,維護自身的利益。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點滴小事,積累成山。別看這「學法用法,從自己做起」,說著容易,可要真正做到,還是得有很強的法律意識和覺悟的。養成遵紀守法的好習慣,要從身邊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
Ⅳ 有關大學生與法律的論文
大學生與法律
「法律基礎」課是黨中央確定的一門在高等學校開設的公共課,必修課,在大學生中普及法律常識,是提高國民素質的重要,是加強高校學生素質教育,要求大學生知法,懂法,護法。在高校學生中也經常發生一些違法犯罪行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這些學生不懂法,而更重要的原因是法制觀念淡薄。
傳統觀念一般會認為,學歷越高犯罪的可能性就越低,而大學生或更高學歷的人即使犯罪,也是和計算機智能化聯系在一起的。但有一位有關人事指出,這種觀點與事實相差甚遠——「學歷與素質不成比例」。近年來,大學生犯罪人數逐年上升,而且以盜竊、故意傷害人為主。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區分局副局長金志海說:「校園里的浮躁讓一些大學生急功近利,偏離了正確的價值取向,面對物質誘惑容易迷失,其中,以不正當,甚至違法犯罪的手段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大學生為了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而迷失自己的正確價值取向的是屢見不鮮,就本校區而說,在剛開學不久,就有好幾次同學的手機被盜,存摺、現金被偷,有的甚至連別人剛買回的新衣物也不問自「取」。可見這些行為在一般人的眼裡是很難與大學生掛鉤起來的,在一般情況下,人們會認為只有那些低學歷,很早就出到社會混的人或是那些外來的民工才會干這些見不得光的事。但這事卻恰恰發生在大學生群中,而且經過校領導多次強調:這是違法行為,是不應發生在大學生上身上的。但校領導的重視,而學生卻不屑一顧,依然我行我素。
小市民的思想在大學生群中滋生著,不是大學生不懂法,因為學校開設的「法律基礎」這課也有講到其中的細節,但這類事卻屢次發生,可見一個重要原因不是這些學生不懂法,而是因為法制觀念淡薄。其中有這樣一則這樣的報道:小文成績優異,順利考入某知名學府法律系就讀,曾經是父母引以為傲的掌上明珠。2005年,她卻因為盜取同學的筆記本電腦被刑事拘留。小文的家境條件非常好,但父母家教嚴格,以為筆記本電腦、MP3什麼的都是奢侈品,不允許小文買,可是周圍的同學一個比個 「現代化」,手機、筆記電腦、MP4、MP3樣樣俱全。最終,小文抵擋不住誘惑,把同學的筆記本電腦抱回家,一個讀法律系的學生可不能再說她不懂法了吧,但在面對誘人的物質時,她就迷失其中,急功近利,偏離了人生正確的價值取向,小文她懂法,並且知道自己在干什麼,但物質的誘惑使她失去控制,從而變成一個法制觀念淡薄的大學生。
大學生與法律的關系,不是大學生不懂法,而是大學生的法制觀念淡薄。面對大學生頻頻出現犯罪的現象,一方面要求大學生提高法律的觀念 ,考入高校後逐漸接觸社會,要提高和加強社會經驗和判斷能力,遇事要冷靜,提高自我控制能力,預防大學生犯罪是一項長期並且系統的工作,同時也需要整個社會各個環節的配合,高校更是義不容辭。
法學,又稱法律科學,是一門以法律現象為專門研究對象的歷史悠久的社會科學學科。《法律基礎》是法學中的「法律入門」,它使我們充分認識依法治國的必要性,同時教導我們如何樹立正確的法律意識。
以前我一直認為只要自己安守本分,循規蹈矩,不做那些違法犯罪的事就等於懂得了法律。其實,事實上並非如此,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實行人民當家做主。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人民是享有很大程度上的自由,但又不允許人民超越法律法規之外,常言:無規矩不成方圓。沒有法律的監督,我們這樣的一個泱泱大國又怎能持續繁榮下去呢?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使是天子犯法也應與庶民同罪。
學習《法律基礎》使我受益匪淺,身為二十一世紀的大學生,在享有權利的同時也應履行相應的義務。這些法律法規都教導我如何做到知法、守法、護法。
《法律基礎》中對法學的有關原理和法律規定進行了概略敘述。其中很多東西都要記,死記硬背是一件令人頭痛的事,在這里我介紹一種簡單輕松的方法就是堅持每天看新聞和報紙,這些媒體傳播的消息都是實實在在存在現實生活中,其中的一些有關法律的案件如果我們能運用自己所學到的法律知識來加以分析和研究,必定會加深我們對法律知識的了解。不用找借口說自己很忙沒有時間,魯迅先生說過,「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與其把時間花在觀看電視連續劇上,倒不如每天花上半個鍾細細閱讀一份有價值的報紙更有意義多了。
我們一定要從維護社會穩定,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高度去認識學習「法律基礎」課的重要性,爭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四有」新人。
作為一個大學生,我們要有「大志向,大學問,大紀律,大修養」,學習法律知識就是我們向這「四大」中的「大紀律」邁進一個台階。為此,首先要明確法學,是一門以法律現象為專門研究對象的歷史悠久的社會學科。其中《法律基礎》是對法學有關原理和法規規定進行概述。學習它的主要目的是讓我們更好地正確樹立法律意識和公民意識,增強法制觀念,提高法律素質,能正確地行使公民權利,嚴格履行公民義務,自學遵紀守法,依法辦事,依法律已,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專門人才。其中,了解法的本質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保證實施的,反映統治階級意志的規范體系。所以法就具備規范作用和社會作用。它能夠對人們的行為做出評價,預測,也能在經濟,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科技以及對外方面發揮作用。成為國家,集體以及個人日常生活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Ⅳ 求大學生與法律的關系演講稿一篇
大學生與法律的關系演講稿如下:
談到法律,大家都不會陌生,或多或少的對它都有一定的了解。21世紀是一個法制社會,所以一定要了解法律的重要性。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了法律生活將無法正常的運行。也許有些人對此會不以為然,認為人應該擁有自由,而自由是由自己來決定的。可是大家有沒有想過,在一個有規則、有規矩的社會中生活,能不顧一切地去追求這樣的自由嗎?當然不能!做為一個社會人,不能完全以自己為中心,不能隨心所欲、為所欲為。因為在這個社會里,並不是只有一個人,所擁有的自由是在法律約束下的自由,如果沒有法律,或者不遵守法律,那麼也不會擁有自由。法律和生活息息相關,所做的每一件事都離不開它的束縛。有了法律,社會才有和平和秩序,否則將生活在一個混亂的世界,想像一下就知道那是一件多麼可怕和痛苦的事情啊!既然法律是如此的重要,那就應該要遵守法律,遵守規則。
中國有句古話叫「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就是告訴凡事要講道理,如果人人不講理,那國家將是怎樣一副場面,這個國家怎能還稱其為一個國家呢?所以一定要培養法律意識,提高法律素質,這是非常有必要的。這就需要不但要好好學習它,還要合理的運用,才能更好的遵紀守法,維護自身的利益。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點滴小事,積累成山。別看這「學法用法,從自己做起」,說著容易,可要真正做到,還是得有很強的法律意識和覺悟的。養成遵紀守法的好習慣,要從身邊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
Ⅵ 與大學生相關的法律,具體一點
1、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 19980829
2、教育部關於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若干問題的意見
以下是相關涉及大學生的法規、規章。
1 教育部關於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 20100504
2 中國共產黨教育部黨組關於在教育系統開展向長江大學「全國見義勇為捨己救人大學生英雄集體」學習活動的通知 20091109
3 教育部社科司關於推薦使用《時事報告大學生版》進一步加強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工作的通知 20090714
4 共青團中央等部門關於印發《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志願者管理辦法》及《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各級項目辦和服務單位職責》的通知 20090714
5 全國婦聯婦女發展部等部門關於開展全國女大學生創業導師行動的通知 20090318
6 教育部、財政部關於批准2008年大學生競賽資助項目的通知 20090122
7 衛生部辦公廳關於做好大學生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有關工作的通知 20090110
8 共青團中央辦公廳關於充分發揮共青團組織作用積極推動大學生村官工作的通知 20081230
9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關於印發將大學生納入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范圍的宣傳提綱的通知 20081117
10 教育部、財政部關於批准第二批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的通知 20080716
11 全國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項目管理辦公室關於進一步做好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志願者就業服務工作的通知 20080710
12 共青團中央、全國學聯關於開展全國大學生「強國之路,青春使命」主題教育活動的通知 20080421
13 全國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項目管理辦公室關於加強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服務縣管理服務工作的通知 20080318
14 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印發《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的通知 20071228
15 教育部關於追授李瑩同學「全國優秀大學生」榮譽稱號的決定 20071122 16 教育部、財政部關於批准第一批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的通知 20070925
17 人事部辦公廳、衛生部辦公廳關於支醫「三支一扶」大學生在農村基層服務期間參加執業醫師考試等有關問題的通知 20070712
18 國務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等部門關於印發《大學生預防艾滋病宣傳教育活動方案》的通知 20070604
19 共青團中央、教育部、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全國學聯關於舉辦首屆中國大學生校園文化節的通知 20051028
20 共青團中央、教育部、全國學聯關於舉辦第三屆中國大學生校園歌手大賽的通知 20051024
21 共青團中央辦公廳關於協助組織「振興之旅青春之約」中國(世界)大學生沈陽行系列活動的通知 20050913
22 共青團中央關於深入學習貫徹胡錦濤總書記對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重要指示精神的通知 20050718
23 教育部辦公廳關於推進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的通知 20050628
24 共青團中央、教育部、財政部、人事部關於做好2005年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工作的通知 20050426
25 教育部關於做好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組織工作的通知 20050415
26 共青團中央關於進一步做好服務大學生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 20050410
27 共青團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意見 20050410
28 共青團中央、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做好大學生勤工助學工作的意見 20050408
29 關於公布首屆大學生城市水情調查大賽評選結果的通報 20050316
30 教育部辦公廳關於推薦使用「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系列學習輔導材料」的通知 20050310
31 建設部關於認真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的通知 20050308
32 建設部、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會關於舉辦首屆大學生城市水情有獎調查大賽的通知 20040726
33 教育部關於追授陳野平同學「捨己救人的優秀大學生」榮譽稱號的決定 20031121
34 關於追授許志偉同學「捨己救人的優秀大學生」榮譽稱號的決定 20030923
35 共青團中央、教育部、財政部、人事部關於實施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的通知 20030608
36 教育部關於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 20010316
37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於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 19980410
38 國家教委辦公廳關於印發「國家教委直屬高校實施《大學生體育合格標准》工作檢查結果公告」的通知 19930201
39 關於號召高等學校廣大學生向郭峰等四位張華式的優秀大學生學習的通知 19910424
40 國家教委關於印發《大學生體育合格標准》及《大學生體育合格標准實施辦法》的通知 19901011
41 國家教委辦公廳關於嚴格管理全國大學生體育競賽的通知 19891013
Ⅶ 找一篇法律與大學生的論文
一.法律意識的內涵。
法律意識是社會意識的一種特殊形式,是人們關於法律和法律現象的思想、觀點、知識和心理的總稱。它表現為探索法律現象的各種學說,對現行法律的評價和解釋,人們的法律動機(法律要求),對自己權利和義務的認識(法律感),對法、法律制度的了解、掌握、運用的程度以及對行為是否合法的評價等等。
法律意識屬於歷史范疇,具有明顯的階級性和政治性。法律意識也屬於法律文化范疇,它是人類法律實踐活動的精神成果,包含著人類在認識法律現象方面的世界觀、方法論、思維方式、觀念模式、情感、思想和期望,蘊涵著個人及群體的法律認知、法律情感、法律評價。法律意識不是自發形成的,它是人們在社會生活學習和自覺培養的結果,也是法律文化傳統潛移默化的影響的結果。
二.對青少年進行法律意識培養的必要性、緊迫性。
青少年是一個從年齡上講橫跨少年和成年的群體,他們既有青年人的朝氣,又有少年的稚氣。他們一方面思維逐步走向成熟,另一方面充滿青春的躁動和思想的波動。他們渴望了解和認識這個豐富多彩然而紛繁蕪雜的大千世界,也渴望融入社會並得到社會的理解。他們對世界因好奇而不免有時盲從、盲動。外界隱藏在美麗外表下的誘惑,社會轉型時期產生的各種陰暗現象,常常使他們在困惑、迷惑中隨波逐流,甚至於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傷害。那麼,如何去引導和規范青少年的思想和行為,提供維護他們合法權利的方式、方法?我們怎樣才能幫助他們去學習法律知識進而形成基本的法律意識,培養他們對法律規范的內在信仰從而自覺遵守,遏制住日益嚴重的青少年違法犯罪及針對青少年的犯罪?在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今天,我們的專業法律人士就應該去思考並試圖解決這些問題。以下我想就談一點認識,求教於方家。
三 培養青少年基本法律意識的主要途徑。
(一)通過學習《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刑法》,灌輸基本法律規范,幫助青少年守法觀念和法律信仰的初步形成。
《條例》是對有輕微違法的行為的人進行行政處理的行政性行為規范,《刑法》是對構成犯罪的人進行刑事處罰的刑事法律規范。兩者的共同點是對違法犯罪的人追究責任,只不過《條例》和《刑法》所針對的行使處罰權的部門及程序、處罰對象、違法的輕重程度、處罰的輕重程度不同而已。通過學習《條例》和《刑法》,青少年可以初步認識和區分什麼是違法行為,什麼是合法行為,哪些行為是法律、法規禁止的,哪些行為又是法律、法規准許乃至鼓勵的。不但要灌輸理論知識,而且應從身邊人、身邊事上著手分析,針對青少年的年齡、特點從鮮活的日常生活中總結、提煉典型案例,讓其自我教育,明辨是非, 理論密切聯系實際,有的放失地預防和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教育學生如何應對處理別人的違法、犯罪行為,避免和減輕不必要的傷害,怎樣更好地保護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權益,達到一般預防和維護青少年權利的雙重目的。
(二)通過對《憲法》的學習,促進青少年權利意識的形成。
權利文化是與人道主義文化、科技文化一起構成當今世界三大文化主流的文化之一。權利文化的核心是權利本位的理論。權利本位的思想有兩大內涵。其一,它是解決公民和國家主體關系的理論。主僕型文化產生義務本位。在這種本位中,國家主宰一切,公民只有無條件服從的義務。權利本位則不然,它把公民對國家的關系顛倒過來,認為公民有權主宰國家,國家以保證公民主人地位的獲得為絕對義務。其二,它是解決權利與權力互動關系的理論。國家權力的行使以公民創設權利的實現條件為目的,權力的行使如果背離了公民權利得到保障的宗旨,權力便會得到改造。國家權力以公民權利為運行界限。而兩者界限由法律明定之。權利本位思想的的實質是個人權利的實定化和義務的相對化。在這種文化的熏陶下,人與國傢具有三種關系,即義務領域里的服從,自由領域里的排斥,權利領域里的依靠和參與,於是就產生社會和諧。
權利文化的形成有賴於公民的權利意識的勃發。所以培養公民的權利意識必須從小著手進行。而青少年公民的權利意識則必須通過對憲法的學習,樹立憲法至高無上,憲法是公民權利的保障書這一基本的觀念。我們不僅要讓青少年知道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在內容上,憲法規定國家的最根本、最重要的問題;在法律效力上,憲法的法律效力最高;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憲法比其他法律更加嚴格;我們更應讓青少年懂得憲法是公民權利的保障書。眾所周知的是憲法是安邦治國的總章程,但這一結論卻主要是就國家管理的角度而言,因而與憲法的核心價值取向並不完全統一;事實上,憲法最主要、最核心的價值在於,它是公民權利的保障書。1789年法國《人權宣言》中就明確宣布,凡權利無保障和分權未確立的社會就沒有憲法。列寧也曾指出:憲法就是一張寫著人民權利的紙。故由此可知,憲法與公民權利之間存在著極為密切的聯系,而且,這也可以從憲法的發展歷史和憲法的基本內容中的到證明。從歷史上看,憲法或者憲法性文件最早是資產階級在反對封建專制的斗爭中,為了確認取得的權利,以鞏固勝利成果而制定出來的。從憲法的基本內容來看,盡管作為國家根本法的憲法涉及國家生活的各個方面,但其基本內容仍然可以分為兩塊,即國家權力的正確行使和公民權利的有效保障。然而,這兩塊並非地位平行的兩部分,就二者的關系而言,公民權利的有效保障居於支配地位。因此,青少年就可以理解到:憲法不僅是系統全面地規定公民基本權利的法律部門,而且其基本出發點就在於保障公民的權利和自由。
(三) 學習《民法》,促進平等和契約觀念(誠實信用)的形成。
人人平等和遵守契約觀念的形成必須依賴於《民法》的學習。民法起源於簡單商品經濟獲得相當發展的古代羅馬社會。經過人類歷史演進的熏陶,民法逐漸成為調整各國不同社會形態下的與商品經濟相適應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基本法律規范。從本質上講,民法就是把一定社會里商品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直接上升為法律規范。《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可見,民法一個重要的特點是:民事法律關系主體地位的平等性。平等的主體在商品生產和交換的過程中,要取得對方的財產就必須支付相應對價,體現等價有償的原則。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要受以民法為主的法律的保護,而保護的一個重要途徑是民事主體間簽定合法、有效的契約(即合同)。契約各方在自願的原則下按自己的意願依法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契約必須遵守,契約即是交易各方間必須遵守的「法律」,這也是「公平」原則和「誠信」原則的體現。通過學習,我們的青少年將更好地理解和樹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契約必須遵守」的平等、守約思想。
(四) 清除舊的「厭訟」觀念的不良影響,強化訴訟意識,樹立新型的訴訟觀念。
中國傳統的法律思想是「刑治主義」,同時法律規范是「禮法合一」,法律精神的原則是「宗法倫理」。所以從古至今,基於「性善」、「天人合一」的理念,認為教育是可行的,爭訟則是可以避免的。孔子在《論語》中說「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大意就是說他接受人們的訟案後,並不立即進行審理,而是採取拖延的策略,讓人進行自我反省、自我教育,以達到無訟的目的。故而,中國長期以來人們認為爭訟是對自然秩序的破壞。相反,沒有爭訟的社會才是理想、和諧的社會,這一觀念在中國人中可謂根深蒂固,人們不願訴訟,極力避開訴訟。即使到現在,有些人仍然把打「官司」,特別是當「被告」看作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一般地,親人、朋友間如果走進法庭,將矛盾、爭議訴諸法律,無論是外界人士眼中還是事實上,親情、友情必定盪然無存。
我們就是要從學習《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等訴訟法律入手,著重在受傳統「厭訟」思想影響較少的青少年中更新陳舊的訴訟觀念。在我們看來,訴訟不過是使得受損害的權益得到救濟的一種常用手段而已。即使是親友「對簿公堂」也不是撕開臉皮,拋開情理,而是一種讓爭端在公開、公平的前提條件下謀求來自第三方獨立公正地加以解決的爭端解決機制,比之以前的私人調解、裁決等私力救濟更加文明和進步。我們要教育青少年將為保護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權益而進行的訴訟視作一種權利,以及捍衛這種權利的正當行為。鼓勵青少年為了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權益,在現在和將來的社會實際生活中大膽地運用法律的武器,及時充分地利用訴訟權利,為了維護合法權益,未雨綢繆或者亡羊補牢。
Ⅷ 有哪幾部法律與大學生有密切聯系
1、正常情況下
憲法
民法
物權法
合同法
婚姻、繼承法(同等重要)
勞動法、公司法(對勞動者和投資者,兩部法律的重要程度不一樣)
行政法(行政許可,行政處罰,治安管理處罰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等)
2、發生日常糾紛時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民事訴訟法
行政訴訟法
3、特殊情況下
刑法及刑事訴訟法
(8)法與大學生擴展閱讀:
法的作用
明示作用:
法律的明示作用主要是以法律條文的形式明確告知人們,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哪些行為是合法的,哪些行為是非法的。違法者將要受到怎樣的制裁等。這一作用主要是通過立法和普法工作來實現的。
矯正作用:
這一作用主要是通過法律的強制執行力來機械地校正社會行為中所出現的一些偏離了法律軌道的不法行為,使之回歸到正常的法律軌道。像法律所對的一些觸犯了法律的違法犯罪分子所進行的強制性的法律改造,使之違法行為得到了強制性的矯正。
預防作用:
對於法律的預防作用主要是通過法律的明示作用和執法的效力以及對違法行為進行懲治力度的大小來實現的。法律的明示作用可以使人們知曉法律而明辨是非,即在人們的日常行為中,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絕對禁止的,觸犯了法律應受到的法律制裁是什麼,違法後能不能變通,變通的可能性有多少等等。
最終作用:
1、法律的最終作用:就是維護社會秩序,保障社會群眾的人身安全與利益。
2、法的指引功能(作用)是指法律作為一種行為規范,為人們提供某種行為模式,指引人們可以這樣行為、必須這樣行為或不得這樣行為,從而對行為者本人的行為產生的影響,也就是說,法的指引功能(作用)是通過規定人們的權利和義務來實現的,它涉及的對象主要是指本人的行為。
3、法的評價功能(作用)是指法律對人們的行為是否合法或違法及其程度,具有判斷、衡量的作用,也就是說,法的評價作用涉及的是法的律他作用,即對他人的行為的評價,這是區別指引作用(涉本人的行為)和評價作用(涉他人的行為)的關鍵所在。
4、法的預測作用是指人們可以根據法律規范的規定事先估計到當事人雙方將如何行為及行為的法律後果,也就是說,預測作用的對象是人們相互之間的行為,這里的人們應作廣義的理解,即包括國家機關的行為。
5、法的強製作用是指法為保障自己得以充分實現,運用國家強制力制裁、懲罰違法行為的作用,也就是說,法的強製作用只能針對違法犯罪人的行為,如果沒有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那麼法的強製作用就不能顯現。
6、法的教育作用是指通過法律的實施,法律規范對人們今後的行為發生的直接或間接的誘導影響,也就是說,法的教育作用針對的是一般人的行為,例如,通過對違法行為實施法律制裁不僅對違法者本人起到警示、警戒的作用,而且也對一般人產生了教育性影響。
Ⅸ 與大學生有關的法律法規
這個問題你可以去 網路`shu"110 "然後在出來的第一個網站的法規庫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