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情緒
① 大學生常見的負面情緒有哪些具體有什麼表現
1、焦來慮。焦慮是十分常見的現象,自是一種類似擔憂的反應或是自尊心受到潛在威脅時產生擔憂的反映傾向,是個體主觀上預料將會有某種不良後果產生的不安感,是緊張、害怕、擔憂混合的情緒體驗。人們在面臨威脅或預料到某種不良後果時,都有可能產生這種體驗。2、抑鬱。抑鬱症狀不單指各種感覺,還指情緒、認知與行為特徵。抑鬱最明顯的症狀是壓抑的心情,表現為彷彿掉入一個無底洞之中,正被淹沒或窒息。其他感覺容易發火,感到憤怒或負罪感。抑鬱常常伴隨著焦慮,對所有活動失去信心,渴望一個人獨居。抑鬱也伴隨著個體思維方式的轉變,這些認知改變可以是一般性的,比如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衰退或者很難做決定。在思考可能有更多的心境轉變,消極地看待世界、自我和未來。3、憤怒。憤怒是由於客觀事物於人的主觀願望相違背,或因為願望無法實現時,人們內心產生的一種激烈的情緒反應。心理學研究表明,當憤怒發生時,可能導致人體心跳加快、心律失常、高血壓等軀體性疾病,同時還會使人的自製力減弱是指喪失,思維受阻、行為沖動,甚至或干出一些事後後悔不迭的蠢事或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② 簡述大學生的情緒特點
消極迷茫,QQ加不完的群聊,回不完的信息,高額的生活費用差點壓挎人,人生前的十八年一直以高考為目標理想,而現在卻不知道該往哪走,生活圈變大,朋友圈卻變小了。
③ 大學生情緒特點及影響因素
大學生正處青年早期、生理發育趨向成熟的同時,心理也正在經歷急劇的變化,尤其是反映在情緒上。
情緒的產生是由於人的需要是否得以滿足而引起的一種心理體驗。大學生的社會地位、知識素養、與社會一文化的緊密聯系以及特有的年齡階段上的生理狀況,使得大學生有著其特殊的需要,從而也使得他們的情緒帶有自己的特色。
一、情緒的沖動性與復雜性
大學生有著豐富、強烈而又復雜的感情世界,情緒體驗快而強烈,喜怒哀樂常常一觸即發,表現出熱情奔放的沖動性特點。心理學家常用「急風暴雨」來比喻這種激情性的情緒特徵。這種沖動性的情緒尤其在群體中往往會變得更激烈。大學生有較強的群體認同感,喜歡模仿,易受暗示,容易受當時情境氣氛的感染、鼓動,表現出比單個人時更大膽的舉止,因為群體可以增強一個人的力量感,同時在群體中個人可減少其應負的責任。
大學生的情緒沖動性是有其生理和心理基礎的。由於性成熟,性激素分泌的旺盛會通過反饋影響下丘腦(此為情緒的定價部分)的興奮性,而大腦皮層的調節作用一時還不能適應這種情況。因此在皮層和皮層下之間出現了不平衡狀態。心理發展的相對緩慢,心理調節機制的不完善,缺乏對外界變化的彈性和應變能力,缺乏對心理活動調節和支配的意志和能力,從而使得大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發展出現了某種程度的不平衡,影響了情緒的表現,使得情緒容易沖動。
二、情緒的搖擺性和彌散性
大學生的情緒容易從一個極端跳到另一個極端,情緒跌宕起伏,表現出動盪不安的狀況,他們的積極性往往隨情緒起伏而漲落。
大學生情緒還有較強的彌散性。一種情緒一經產生,就可能越出原先的對象而擴散開來。在不自覺中,使得他們把自己的情緒賦予外物,轉移到其它事物中去,即具有較明顯的情緒遷移性。正是由於大學生對事物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因而他們有時就很難保持實事求是的客觀態度。
引起情緒搖擺性與彌散性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由於大學生對事物的認識還不穩定,對事物還缺乏完整的把握,因而往往輕易地加以絕對的肯定或否定,易走極端。他們的思想發展過程,是一個伴隨著正確與錯誤、全面與片面、深刻與膚淺的曲折前進的過程,他們還沒有形成系統的、固定的觀點。當他們用這種不成熟的認識去看待外界時,就容易發生矛盾,從而引起情緒的波動起伏。同時他們在對事物的認識過程中,伴隨有強烈的情緒色彩,從而容易用有色眼鏡去看待外界。人學生自殺時的心理狀況往往帶有明顯的情緒彌散性。二是此時大學生的內在需要正處在不斷的改組過程中。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正在逐步確立中,他們的情緒狀態會隨著對需要的再認識而不斷變化,他們對是否符合他們需要有聯系的事物會表現出情緒的彌散性。三是由於大學生的生理成熟(尤其是性成熟)而帶來的一系列情緒騷動、不安。這種情緒的騷動往往會因為主觀評價而被放大、擴散。
大學生情緒的動盪性,是應該理解的。這是處在青年早期的大學生在發展過程中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的表現。然而正是通過搖擺起伏,他們逐漸地認識了自己,認識了社會,從而逐漸地走向成熟。
三、情緒的壓抑性與高情感性
處在青年早期的大學生是情感最豐富最強烈的時期,同時也是一個充滿壓力和沖突的時期,而這往往會導致情緒的壓抑性。
相當多的大學生常常感到自己的情感不能盡情地得到傾訴,據筆者所做的243份抽樣調查材料統計表明,約70%的大學生「時時感到有一種壓抑感」。這種感覺有些是自己意識到的原因引起的,有些則是連自己也不知道究竟這種壓抑來自何方,只覺得自有一種不滿、煩惱,有一種空虛感、孤寂感。鄧麗君的歌,瓊瑤、三毛的小說等,能在大學生中引起如此大的反響,決不是偶然的。這是大學生情感飢餓的表現。處在這個年齡階段的大學生都有高情感的需求,他們覺得自己的內心充滿了情感,充滿了愛,但在現實中不能得到充分的滿足和寄託。於是,他們就到書籍、音樂中尋找某種程度的共鳴、滿足。這其實是一種情感的補償。
導致大學生情緒壓抑性的原因,一是大學生正好處在人格發展的「自我同一性」階段上。此時的他們常常會思考著「我是誰」、「我生活的目的是什麼」、「我應該如何發展」等問題。正確地解決好自我同一性,就可以比較順利地完成個體與環境、主體我與客體我、理想我與現實我相統一的任務,為投身社會生活作好准備。然而伴隨著這一過程,會給大學生帶來精神上的迷茫,情緒上的苦悶,心理上的不安。當大學生在確立自我同一性的過程中,對他人社會對宇宙感到不可把握,對自己不可理解時,往往會陷入苦悶、煩惱乃至憂郁悲傷的情緒中去。二是由於在實際生活環境中,大學生遇到了諸多的問題,他們的需要沒能得到滿足。比如,學習生活的緊張;三點一線的枯燥;人際關系的煩惱;成績下降的焦慮;失戀帶來的痛苦;性沖突的苦悶;需求難以實現的不滿;情感豐富而無所寄託帶來的寂寞;精力充沛而難以施展導致的空虛;對社會現實難以理解產生的疑惑;對當代社會壓力增多而難以適從的緊張感等等。
④ 大學生情緒發展的特點
大學生情緒特點及調節
我們的生活與情緒息息相關,上學遲到會感到緊張,考試結束會覺得輕松,獲得表揚會快樂,遭到批評會難過,我們的生活時時刻刻都在感受著各種各樣的情緒。當代大學生朝氣蓬勃,處於生理日趨成熟的青年期,同時心理方面也在走向成熟,表現為注重自身的發展,希望通過挖掘自身的潛能來增長才幹獲得成功。同時大學生也面臨著來自家庭、學校、社會的多重壓力,如就業、人際交往、戀愛、經濟等。如果不能正確應對這些壓力,會引發大學生一些負性情緒體驗,從而影響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1大學生的情緒特點
情緒的產生是由於人的需要是否得以滿足而引起的一種心理體驗。大學生的文化水平、生理發展特點、社會角色等因素使得大學生的情緒有其不同於其他年齡階段的特徵,主要表現為情緒的豐富性、沖動性、壓抑性、理智性、遷移性等。
大學生處在情感最為豐富以及強烈的青春期,告別了高中單調枯燥的學習生活,在大學中他們接觸到了更為廣闊的天地。環境自由,朋友來自五湖四海,新鮮的刺激充實了大學生情緒活動的對象以及內容,使得大學生有了更為豐富的情緒體驗。
大學生的情緒還具有沖動性的特點。大學生的情緒體驗迅速而強烈,易受到當時所處環境的影響,快樂與憤怒常常一觸即發。由於大學生處在自我意識的發展階段,缺乏對外界變化的應變能力,以及情緒的自我調節,容易因不良情緒而影響自己的行為,嚴重者可能會導致如打架斗毆、自殺等惡性後果。
大學生情緒的壓抑性表現在情感長期不能得到有效的訴求,生活中又有很多適應性問題無法解決。大學生的高感情需求不能滿足使得他們感到孤獨、空虛、無歸屬感。他們內心充滿愛,不只是異性的愛,還有對朋友的愛等,但是現實中無法為這種感情找到寄託,只好壓抑在內心。
大學生文化水平較高,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與成熟,理智性也在逐漸的增強。具有一定的客觀分析事物的能力,在一般情況下,能夠較為理智的對待事物,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沖動,理智應對學習和生活。
大學生的情緒具有較明顯的遷移性。大學生不自覺的會把情緒困在兩個極端,情緒跌宕起伏,可能一天中就會有較強的極端體驗。當對某一對象產生情緒時,會將情緒擴散到其他的對象,轉移到別的事物上。
2大學生常見負性情緒
2.1焦慮情緒。焦慮是大學生常見的負性情緒之一,當面臨一些情境如困難、挑戰、危險時產生的擔憂的反應傾向。當個體預測會有某種不良後果時,內心中會產生不安、緊張、思維不順暢、動作不敏捷、身體不舒服等表現。
引起焦慮的原因。對環境的不適應所引起的焦慮。由於環境所引發的大學生焦慮的現象較為常見。大學與中學環境不同。大部分大學生在大學前沒有住過集體宿舍,宿舍間成員的人際交往對於大學生來說是一種新的交往模式。另外大學前,生活中往往是父母照顧子女,而入學後,事事都要靠自己,很多同學就會不適應。在學習方式上大學也與中學有所不同。過去都是老師教什麼自己學什麼,而大學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時間,更注重主動式的學習方式。不能適應學習方式的變化也是引起大學生焦慮的主要原因之一。
對學習成績過分關注引起的焦慮。有些大學生對於考試成績等過分關注,將學習成績的好壞與自己的尊嚴、形象等聯系得過於緊密,如果沒有取得第一名就會極度傷心,自尊心受挫,無法原諒自己,給自己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從而導致了嚴重的焦慮情緒。這類大學生多敏感,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
2.2自卑情緒。自卑是個體在社會比較過程中由於認知歪曲所形成的對自我價值的消極貶義性評價,並由此產生自我否定的態度,同時伴隨著害羞、不安、內疚、失望等。
⑤ 大學生情緒特徵是什麼
大學生的情緒特徵其實有很多,比如說想戀愛,想要學習,想要接觸一些新鮮事物。
⑥ 大學生的情緒特點包括哪些
1、情緒體驗豐富多彩
2、情緒波動較大
3、情緒體驗強烈並易沖動;大學生在外界刺激下很容易版沖動,權表現出強烈的情緒體驗。這說明大學生富於激情,也表明,大學生的情易失去控制。一些大學生參與打架斗毆事件大多因小事引起,大部分同學對體育比賽的勝負表現得非常狂熱。這是由於大學生的頭腦還不夠冷靜,不能客觀地分析問題,還不能很好地約束自我,容易感情用事所致。由此可見,大多數大學生對情緒的自我調節和控制能力明顯不足。
4、情緒表現隱蔽化 大學生對外界刺激反應迅速敏感,喜怒哀樂常形之於色,是外顯性特點。然而,大學生情緒的外在表現和內心體驗並不總是一致的,在某些場合和特定問題上,有些大學生常常文飾、隱藏 或抑制自己的真實情感,不像少兒時期那麼坦率直露,有時還會表現出內隱和含蓄的特點。比如在對異性的態度上,明明樂意接近,卻表現出無所謂的態度。
⑦ 大學生的一般情緒特徵
豐富性和復雜性。從生理發展分段來看,大學生正處於多夢的年齡階段,幾乎人類所具有的各種情緒,都可在大學生身上體現出來,並且各類情緒的強度不一,例如有悲哀、遺憾、失望、難過、悲傷、哀痛、絕望之分。
2
/5
波動性和兩極性。大學時期是人生面臨多種選擇的時期,學習、交友、戀愛等人生大事基本在這一階段完成。社會、家庭、學校及生活事件,都會對大學生的情緒產生影響。盡管大學生的認識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對自己的情緒已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情緒亦趨於穩定,但同成年人相比,大學生相對敏感,情緒帶有明顯的波動性,一句善意的話語,一個感人的故事,一支動聽的歌曲,一首情理交融的詩歌,都可以致使青年情緒發生驟然變化。
3
/5
情緒的沖動性與爆發性。心理學家霍爾認為青年期處於「蒙昧時代」向「文明時代」演化的過濾期,其特點是動搖的、起伏的,他把這一時期稱為「狂風暴雨」時期。由於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的提高,大學生對自己的情緒能夠有所控制,但由於他們興趣廣泛,對外界事物較為敏感,加之年青氣盛和從眾心理,因而在許多情況下,其情緒易被激發,猶如急風暴雨不計後果,帶有很大的沖動性。
4
/5
階段性和層次性。大學階段由於不同年級培養目標和培養重點不同,教育方式和課程設置有所區別,各個年級面臨的問題不同,大學生的情緒特點也不同,呈現出階段性和層次性特點。大學新生所面臨的是環境適應、學習方法的改變、新的交往對象熟悉、了解以及新的目標確立等問題。新生自豪感和自卑感混雜,放鬆感和壓力感並存,新鮮感和戀舊感交替,情緒波動大。
5
/5
外顯性與內隱性。大學生對外界刺激反應迅速敏感,喜、怒、哀、樂常形於色,比起成年人比較外露和直接;但比起中小學生,大學生會文飾、隱藏或抑制自己的真實情感,表現出內隱、含蓄的特點。
⑧ 簡述大學生的情緒特點是什麼
1、情緒的豐富性、狹隘性:情緒體驗因為大學的學習生活環境等的改變而更加豐富。
2、穩定性與波動性並存:穩定性源於大學生的情緒由於刺激消失,引起的情緒反應也會保持一段時間。
3、強烈與細膩並存:強烈性,如大學生因為愛情沖動等等;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學生心智的穩定性、選擇性和親密性也在增長,其情緒體驗表現出更為細膩、理智的一面,尤其是跟尊敬的師長交往,即使有令人不快的情緒,也會冷靜對待。
4、外顯性與內隱性並存。
5、想像性、情緒感覺的低次元與理性的高次元。
(8)大學生情緒擴展閱讀:
大學生的情緒調節策略存在性別和學科差異,男生使用更多的剋制策略,女生使用更多的情感分享、自我激勵、表露和升華策略,理工科學生更善於克制自己的情緒,文科生使用更多的情緒分享和發泄。性別差異和學科差異的結果是相吻合的,因為不同學科的學生性別比例懸殊,文科大多是女生,理工科男生佔多數。
在感受正性情緒時,女生存在較多的情感分享、自我激勵、表露和升華,而男生存在較多的壓抑,這可能是由於社會的性別角色期望所引起的,人們普遍認為男生要堅強、獨立和沉穩,女生較柔弱和情緒化,故男生一般不會輕易地表現他們的情緒,女生相比男生更善於去表達、外露自己的情緒。
⑨ 大學生情緒的重要性
情緒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東西,但是情緒管理的能力卻不是人人都具備的。情緒的管內理其實是逆人性的,人的天性容是什麼?貪圖享樂,短視,不計劃,有情緒不掩飾直接釋放。
慢慢我們開始於人類天性對抗,延遲滿足,計劃行事,情緒管理,對抗過程中發現這些對抗對自己都是有利的,能讓自己變得更優秀,那麼這篇就說說情緒管理的重要性。
情緒管理能力越差的人,邏輯思維,個人能力,學歷越差。
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小學到大學,中間會經歷無數次的困難。有的人為什麼能越挫越勇不斷成長起來?那是因為每次負面情緒上來的時候,他都能及時進行自我情緒管理化解掉。
能力差的人呢,任由負面情緒不斷積累,最終被壓垮放棄自己。學歷的高低和能力的高低是呈正相關的,同時和情緒管理能力也是呈正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