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社會
『壹』 大學生社會活動
社會活動所包括的內容要廣泛些,只要是走出校園所參加的所有活動都屬於社會活動,包回括公益活動、見習答實習等活動,如去小學或是幼兒園支教,照顧留守兒童或殘疾兒童,去敬老院陪一些孤寡老人聊聊天、談談心,舉行社會募捐幫助一些需要幫助的人,還有就是義務幫社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反正只要是有利於社會發展與進步的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包括任務則較少,主要是指見習實習,是在專業學習過程中,結合理論學習而進行的有針對性的實踐運用,即可以是與某一門課程相結合來進行的實踐活動(即見習),也可以是綜合所學專業知識而進行的實踐活動(即實習)。
『貳』 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是什麼
現代大學生培養目標和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
目前,中國教育面臨很多問題,在高校,龐大的貧困生階層已成為一個現實的問題,而且在今年作為中國現代教育的百年這樣一個特殊的關鍵點上,認識在學生的歷史責任是適當其時的。現在的大學生面臨著紛繁復雜的各種問題,如學費昂貴,就業困難等等,而近兩年出現的劉海洋、馬加爵等個案使人們意識到中國大學生心理上的問題。直到現在,專家學者也無法對這種現象作出一個令人信服的解釋。在當前高等教育大力發展的情況下,「什麼是好的校園,什麼樣的教育是好的教育?」這樣的問題層出不窮。
到底什麼者真正的教育呢?愛因斯坦曾說過:「當你把學校教給你的地切都忘記了以後那麼剩下的就是教育。」他還說過「一個人四分之三以上的知識都是在課堂外學到的。」哈佛大學的校門上刻著:「為增長智慧走進來,為服務祖國和同胞走出去。」這也許在某些方面揭示了教育的內涵。目前,中國的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分化成兩個方面,因而帶來的兩種文化的沖突也越來越激烈。人文積極分子認為科技分子是粗俗的,對人類的歷史和文化漠不關心,缺少美學常識,只關心現實的功利。而科技知識分子認為人文積極分子缺乏對同胞的熱愛和關心,他們更多關心的是與民生無關的古典知識,有一種文化的優越感,窮酸迂腐,對現實社會滿懷不滿。人文學者和科技學者站在對立的兩端,互相攻擊使整個教育造就的人才只能是專才,這對社會的發展是極其不利的。
現在大學過於嚴格的分門別類,把學生限制在一個狹隘的專業里。雖然能使學生學到一定的專業知識,但同時也使學生喪失了對整個文化的把握,於是就造就了一批近乎無用的超級專家,白痴博士。我們現在的教育制度與西方相比,存在很多問題,這在很大一方面,也是由於歷史的緣故。西方的高等教育緣自古希臘的自由教育,他們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寬大的、博大的、無所不能的,立於善良的全人」,也就是培養身心盡善類的人,像歌德就是這樣一個世界性的天才,但遺憾的是在歌德經後就幾乎再也沒有出現過這樣的天才。這種教育理念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也曾在中國得到過一定范圍的傳播。
當前,中國高等教育的目和就是培養「具有獨立的生產能力,具有一定的專業 技能和職業能力」的人,通俗的講,就是培養能夠養家糊口的知識分子。而我們大學生要承擔的社會責任就是社會教化和轉移社會風氣。在本質上講,專家和知識分子是不同的,能夠研製核武器的知識分子是專家,而能夠在反核宣言上簽名的專家者真正的知識分子。
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的教育一直有著非常強烈的功利主義,即非常的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普及的都是那些工程基礎教育。目前,中國的教育界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太注重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忽視了人文教育。,已經 給中國的教育造成了不小的麻煩。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有關教育部門已開始制定一些方案,例如在高考制度上以前是完全的文理分科,現在是小綜合,有些地方已實行大綜合,這從某個側面也反映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是通才而不是專才。
對於中國的工業化,需要的不僅僅是技術人才,更重要的是組織人才,管理人才,他們所要具備的知識不僅僅局限在技術上,而且在心理,倫理哲學、道德社會等方面也要有所研究。社會所需要者通才為大,而專家為次,沒有通才為基礎的專家不能算作真的專家。在技術上,是比較容易能夠達到某一個具體的水平的,但是社會管理者,應該怎樣管理是技術本身所不能回答的,所以,培養超越專業知識以外的知識對於我們大學生來說非常重要的。
當前的大學生應當觀注重大問題和社會問題,特別是自己專業外的問題,努力吸引各方面的知識,使自己盡可能成為一個通才,而不是一個專才,像近段時間發生的礦難事件屢禁不止?為什麼沒有有效的方法來維護礦工的人身安全?為什麼有那麼多的經營者不顧礦工的死活去追求所謂的經濟價值?「這咱問題都是我們大學生同學應當考慮一下的。
雖然目前中國的教育現狀非常令人不滿,教育腐敗也為神聖的教育抹上了一層煤灰,但作為接受高等教育的主體――當代大學生還是應當樹立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看問題要從全面的觀點出發,不要只現狀,而不看歷史和未來。學知識也同樣要這樣,不要局限於某一個專業或者某一方面,要知道,通才比專才有更大的市場,只有成為通才,才可能更好的領會專業知識。最後,希望所有的大學生都能夠朝這個方面努力,20年後改變中國教育就是你們。
『叄』 大學生社會責任有哪些
1、政治方面:大學生是構成國家主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層次較高的公民,是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命力的力量,擔負著開拓未來的光榮使命,有責任和義務參與政治。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們要時刻關注國家大事,不只是是大事,還有其他一些關於國家的事件,我們都要關注。但是我們並沒有去關注,反而有漠視的痕跡在裡面的。對於國家所發生的事情,我們都應該去主動思考當中的意義和利益所在,要時刻保持高度關注國家的政治責任意識和政治責任感的,我們要有自己的看法,對於國家所發生的事情我們要適當地發表自己的意見,不管的意見是有用還是沒有用的,這都代表你時刻關注國家的時事政治,都代表你自己還有一個大學生的責任感在裡面的。
2、公益方面:社會公益實踐的核心是「人」,既是服務「人」的公益行動,也是培養「人」的有效方法。過促成大學生親身參與社會服務,達到深入社會、了解社會的目的,從而實現培養大學生的擔當精神、探索精神、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目標。在這里,服務和學習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雙螺旋結構」,體現出「作育英才、服務社會」的人才培養主旨。
3、理想方面: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社會責任感的源泉和精神動力,社會責任感是實現理想的條件。理想與責任是互相聯系的,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能激勵我們自覺承擔應盡的社會責任,認真搞好本職工作和學習。培養社會責任感就要從具體工作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在具體的活動中培養。
4、集體主義原則:堅持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利益相結合,促進社會和個人的和諧發展、倡導把國家、集體利益防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維護個人的正當利益。當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發生沖突時,個人利益應服從國家和集體利益。現在的大學生都太自我,應該讓他們樹立起來主人翁和集體主義價值觀的意識。
5、艱苦奮斗的社會責任感:長期以來,艱苦奮斗作為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作為我們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政治本色,又是凝聚黨心民心、激勵全黨和全體人民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共同奮斗的強大精神力量,是我們黨保持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一個重要法寶。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讓他們正確認識社會發展規律,認識國家的前途命運,認識自己的社會責任,有助於他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理想和信念,不斷追求更高的目標。
『肆』 大學生社會實踐
自己要線列一個提綱,表明自己的住址,然後再用一些形象的詞語點綴。給你舉個例子,我已經把順序安排好了。現在的人都很聰明,我覺得你多看幾遍,你就會明白怎麼寫。
這是我在高中的時候寫的,有改動!
高1學生水平的社會實踐活動報告
炎炎夏日,暑假生活已經開始了,在以前的這個時候,我們總是東奔西波的上各種暑假班,每天早出晚歸,有時甚至比在校上課還忙。此情此景,不得不由我們深思:我們是自願的嗎?我們快樂嗎?因此經過我們一組的商討,我們決定了這次實踐活動的課題是:暑假是否是學生的第三個學期?
作為同齡人的我們一路走來,有太多的感想需要訴說,面對這個話題首先我們去了常州市第十五中學找了相關部門進行了了解,但令人感到惋惜的是他們拒絕了我們,我們滿懷希望就像是被冷水潑過了一樣,多少有些失望。但是我們並沒有因此而放棄。緊接著我們去了文化宮,兩年前我在文化宮上過一個多月的課,沒想到兩年後的今天我會以不同的身份來這里進行調查,並認識到了教育參事徐琰先生。
我們大致的說了我們來的目的,他很熱情的接待了我們,並對我們在暑假中參加這種活動表示支持並鼓勵。經過半小時的交流,我們明確了目前需要做的工作。就是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寫好調查問題,我們才能做後面的工作,經過我們一組的共同的努力,在兩天中就完成了這項任務,等待他們的答復,我們信心十足,但又一次的失望:調查問卷沒有得到他們的批准,這等於在告訴我們這幾天的努力都白費了,又必須重頭開始。其實我很能理解他們,作為培訓機構如果接受了我們對學生的調查,很容易影響到他們的教育、利潤問題,這是非常現實的,這給我們的調查又增加了難度,我們不知道接下來應該怎麼辦?不知道是否能夠繼續堅持這個主題?
但是我們又非常想了解整個過程,想聽聽同齡人的新聲。這不僅是學校讓我們進行實踐活動,更重要的這是我們想要的答案。小時候就聽說過上海知青把莊稼地里的青青麥苗當作韭菜的笑話,因為生長在大都市初出校門的年輕人,他從來沒有走過三月的麥地,所以他們不知道麥苗和韭菜的區別是情有可原的。由此我想到了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一個能得到博士、碩士文憑的人,他們能通過各種考試,也許他們能把書上的東西倒背如流,無人能敵,但是他們未必能通過王小丫這一關。他們「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最後竟然在陰溝里翻了船。
現在的教育是不是一種誤區呢?教育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們體會到做人的道理。「誠實、聰明、勤奮」,如果給現在的學生選,我相信他們一定會選擇「聰明」,他們認為現在的社會善人是做不得的;他們不懂什麼叫做競爭,不知在競爭面前要叫一個條件:「公平、公正、公開」,如果沒有這三點,就不叫競爭,叫「自私」。
其實我們的要求並不高我們需要空間;需要輕松的環境;需要一個屬於自己的天空。現在父母總是幫助我們安排著一切,不去考慮我們願不願意,把我們自己心中的真實想法都掩藏起來,去讓我們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因此讓我們叛逆心理越來越大、厭學的學生也越來越多。因為他們找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他們沒有明確自己的目標,所以他們的潛力沒有爆發出來。記得正衡中學陳玉萍老師講過這樣一句話:每一個人的潛能都像一個無底洞,甚至自己都不知道有多大,只有自己知道下一步要做什麼的時候,才是真正爆發實力的時候!作為學生的我們既不是老師也不是教育人事,我們無法改變這一狀況,但是我們所能做的只有走出校園,走向社會,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了解一些日常知識,增加自己的課外知識和內涵。
雖然前期工作以失敗告終,但我們已經朝這個方向努力了,已經盡到自己的最大的能力去做過了,我們並沒有後悔當初定這個話題,也沒有後悔當初做過的努力,有時失敗離成功只有一步。失敗也是一種「成功」,失敗會讓你成長,失敗會讓你獲得更多的人生價值
『伍』 大學生的社會地位
就現在來看,大學生已經不再像從前那樣吃香了,現在大學生遍地都是,現在我們國家缺少的技術型人才啊!!!
『陸』 大學生進入社會最應該注意那些方面的問題
最後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把自己寶貴的時間花在自己認為對的事情上。不要把自己的青春時光浪費在一些愚蠢的爭論上,除了一些原則性的事情,其實很多事情都沒必要太過較真。
再和陌生人交往的時候,你可以真誠相待。但是不要在還不了解對方的情況下,就把自己所有的情況和盤托出。社會中一些紛繁復雜的事,可能讓你無法承受。工作後的環境雖然與學校環境很不一樣,但是要相信自己的判斷,勇敢地去面對新的挑戰。
記住,每個人都有很長的路要走,而只有讓自己足夠強大才能扛住生活的壓力,成為父母的依靠。所以適時調整好自己,整裝再出發,步入社會只是人生精彩的開始,未來依舊美好……
『柒』 大學生對社會的影響力
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主要知識分子,他們在社會文化建設、引導以及管理上,會比普通人要強得多。所以大學生對社會的影響力是巨大的。
『捌』 大學生如何進入社會
大學生抄要適應社會,就不襲要眼高手低,不要瞧不起任何的社會工作。有些大學生畢業後往往還是無所事事,靠家裡供養,他們對待工作好像是寧缺勿爛。這其實是錯誤的,自食其力遠勝過無所事事。
下面的這個故事也許能給大學生朋友們一些啟示:
齊國有個人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自己又沒有一技之長。因為沒有謀生的手段,他每天只有靠在城裡乞討度日,生活十分困窘。
剛好在此時,有個馬醫因為活計太多,忙不過來,需要找一個幫手。這個乞丐便主動找上門去,請求在馬廄里給馬醫打打雜工,以此換取一日三餐。
可是,有人卻取笑他說:「馬醫本來就是一個被人瞧不起的職業,而你不過是為了混口飯吃,就去給馬醫打雜,當下手,這不是你莫大的恥辱嗎?」
所以不要瞧不起或不願去做一些比較底層的工作。其實,很多成功人士都是從最底層做起的。被人稱為「亞洲首富」的李嘉誠小時候就因家境貧困被迫輟學走上社會謀生,在一間玩具製造公司當推銷員。他的成功之路是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出來的。大學生聰明、有知識、思維敏銳,只要肯干,一定能很好地適應社會,為自己闖出一片天地,也為社會做出貢獻的。
『玖』 大學生和社會人還有哪些區別
區別在於大學生畢竟還沒有完全接觸到社會,心中還是保留著一份純凈的,大回學生不用為答家庭的生活負擔而努力賺錢,只要認真學習就行了;
社會人要顧忌的就比大學生多了,他們要賺錢養家,為生活打拚,為自己的事業努力奮斗,在社會復雜的環境中掙扎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