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的作用
『壹』 大學生學習有哪些意義作用
大學可培養各類專門人才,以滿足社會的不同需要。當今社會需要具備各種素質的人才,法律素質是現代公民必不可缺少的一種素質,現代法制社會要求每個社會成員都應該學法、知法、守法,依照法律從事生產和生活,一切活動必須納入法制的軌道。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法律素質的提高更為迫切。他們是祖國的未來,其法律素質的高低對於國家的長治久安、實現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傢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大學生法律素質的提高,法制觀念的樹立,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學校法制教育。。在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其目的不僅僅在於使學生了解法律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增強廣大學生的法制觀念和法律素質。作為當代的大學生,作為未來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者,作為21世紀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高素質人才,如果沒有相應的法律知識,沒有較強的法制觀念和較高的法律素質,就不能適應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另外,培養良好的法制觀念和法律素質,有助於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公民意識,增強公民權利義務和當家作主的責任感,為將來投身到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並在社會生活中帶頭學法、守法、用法,減少犯罪起到重要作用。對於改變我們民族多年來形成的輕視法律的心理、為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創造良好的心理環境,有其重要的作用。
『貳』 大學的作用
現代大學將越來越難以提供人們曾經期待的那種「社會地位配置」作用,而「回歸」教育機構的本質。大學幫助學生獲得知識與能力,而學生運用知識和能力尋求就業,並逐步獲得自己的社會地位。大學不可能直接給學生工作和社會地位。一個人選擇讀大學,根本意義在於形成幫助自己發展的人力資本,或者說勞動能力,用這樣的資本和能力謀取就業和持續進步
公元12世紀,大學在歐洲誕生,那時僅僅是作為講學者行會而成立的。歷經近800年「遺傳與進化」,大學在今天已經是對社會具有深刻、廣泛影響的機構。然而,面對就學成本不斷高漲、畢業生就業比較困難,以及高考報名人數減少與「棄考現象」出現等等新情況新問題,公眾之中疑惑的聲音隱約再現:今天我們為什麼要讀大學?大學還值得讀嗎?大學能為我們提供什麼?
大學文憑在「能力信號」之上的「社會溢價」正在消失
在世界上,很少有別的國家的高考像我國這樣成為一種重大的社會公共事務,牽動每個人的神經,興起一波又一波的應試高潮和擇校大戰。究其根源,是因為在我國,大學在「配置」個人的「社會地位」中發揮著獨特作用。在中國的歷史文化中,通過教育和考試「配置」人的「社會地位」,向來被認為是最公平的形式,最能為全社會所接受。這極大地推動了公眾對高考和大學的追求,但同時也成為中國大學發展的最大羈絆。
人們因此經常忘記大學的本質,把拿到文憑當成了讀大學的目的。就業市場需要一種「能力信號」來降低交易成本,沒有這個信號,招聘者和應聘者達成交易就會很麻煩,交易成本會大大增加。高等教育文憑正是這樣的「能力信號」。然而,隨著高等教育普及程度的迅速提高,與之伴生的社會現象和心理現象出現了:大學文憑在謀取好職業乃至較高社會地位中的作用不斷降低,就讀大學帶來的價值感、榮耀感逐漸減退,個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成本」相應增加。換言之,大學文憑在「能力信號」之上的「社會溢價」正在消失。對此,每個選擇上大學的人,的確該思考一下自己為什麼要讀大學,又期待從大學得到什麼。
其實,給文憑擁有者一個好工作和一定的社會地位,從來不是設立大學的本意。中世紀以來,大學從來就沒有把給予學生某種功利回報作為追求。現代大學更是這樣。大學幫助學生獲得知識與能力,而學生運用知識和能力尋求就業,並逐步獲得自己的社會地位。大學不可能直接給學生工作和社會地位。一個人選擇讀大學,根本意義在於形成幫助自己發展的人力資本,或者說勞動能力,用這樣的資本和能力謀取就業和持續進步。由此而言,大學值得讀,對年輕人來說是實現個人理想的「機會之路」。
大學幫助學生「讀書明理」,更幫助提升修養、品質、智慧
那麼,我們應當怎樣讀大學?
最要注重的,是個人的自我發展與完善。大學不僅能幫助學生「讀書明理」,更幫助學生提升修養、品質、智慧。大學教育對於年輕人形成人生觀、社會價值觀,對於發現和理解生命的意義和人的社會價值有極大的作用,是人們的精神家園。
大學在現代已經逐漸發展成高等教育系統,由各種類型的高校組成,不同類型的高校的社會職能與社會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對學生的要求、教育教學模式各不相同。就讀不同的高校通常與不同的職業生涯發展有較為密切的聯系,選擇大學,應當是個人對大學意義與價值和自身發展設想充分認識基礎上的理性判斷。從一般意義上講,今天的大學至少能為學習者提供以下服務:
——大學是探究未知世界的場所。具有好奇心的年輕人與致力於探究未知世界的教師結成共同體,大家志同道合,在滿足好奇中推動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這樣的職能是其他社會機構無法替代的。
——大學是年輕人交往的地方。大學把四面八方、有著各種文化背景、生活體驗與經歷的學生匯集起來,讓年輕人相互交往並且相互學習,為每一個學習者提供發現不同的交往夥伴的機會,這是一個人成長中極可寶貴的財富。
——大學是實現學生身份到工作身份轉化的必要預備。大學在幫助學生形成工作所需要的專業能力的同時,幫助他們完成「工作準備」、形成個人就業的「配置能力」(個人在就業市場上發現機會、自我判斷、抓住機會實現就業的能力)。大學對學生在心理、文化、人際交往、專業等方面的訓練,正是為了這樣的「配置能力」。這是推動學生轉型為「職業人」的社會化過程。
——大學幫助年輕人獲得安身立命的專業能力。高等教育往往決定多數人終身的專業方向和職業領域,它幫助學生形成專業化的勞動能力,在今天這樣分工高度專業化的社會,專業教育具有關鍵作用。
現代大學將越來越難以提供人們曾經期待的那種「社會地位配置」作用,而「回歸」教育機構的本質。所以,大學生要認真把握大學能提供什麼和自己需要什麼,在大學里努力提升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給自己的未來加註盡可能多的「能源」。(作者為華東師范大學教育領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導)
『叄』 大學生在國家中的作用
打個比方,國家是老闆,大學生(有文化的人吧)就是科研成員,接受上一代成果,普通公民就是普工,維持國家正常運轉~但也不是絕對的,有時普工比科研成員更有用!不能拿他們比高低
『肆』 大學生學習的重要性
畢竟大學主要目的是來學習知識,如果說實踐更重要的話,大家完全可以不上大學了,專因為工作中就可以順帶獲屬得知識…
另一方面,實踐本身就要以豐富知識為基礎,不要以為高中畢業自己就懂得了很多知識,其實自己要學的還多著呢…
『伍』 大學生社團對我們大學生的作用是什麼呢
隨著高校學生社團的不斷發展壯大,其管理與運作機制也在不斷規范化。社團教育與服務功能日益突出,在促進和諧校園建設中的作用日益明顯。
第一,大學生社團活動的健康開展,有利於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大學生社團作為高校課堂教育的補充和延伸,因為其專業的交叉性、活動的實踐性、組織的社會性而具有實踐和教育的功能,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提供了廣闊的舞台,學生在自覺自願的基礎上形成的各種社團組織,有利於大學生開拓視野,增長知識,培養能力,陶冶情操,促進其全面發展。
第二,大學生社團在學生心理成熟、人格完善上的作用。據調查,有20%的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不少高校開設了心理輔導室、心理咨詢熱線電話。
第三,大學生社團活動的健康開展,有利於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近幾年入學的大學生,從校門到校門,書本知識學了不少,最大的弱點是社會實踐能力差,學生畢業走向社會以後,適應性差,適應周期長,不利於創新能力和開拓型人才的培養。就像拉贊助就是個很好的鍛煉機會,我們可以找像中國移動,中國聯通,還有一個我剛聽說的攀藤網,感覺還不錯啊。
『陸』 當代大學生的重要性
你好,當代大學生是非常重要的,他作為國家人才力量儲備人力是中國實現人力資源強回國的一答個重要的戰略意義。大學生的重要性,如下:
第一就是大學生是經過專業的課程學習,所以他們具備一定的專業課程知識。知識文化是有經濟功能的,所以說這些知識文化是可以轉化成經濟的。那麼通過這些大學生利用專業的知識在企業或者政府部門及事業單位上班那麼可以為社會創造出來一定的經濟力量。
第二,大學生作為社會群體的一員,實際上是拉升整體的國民素質網上再上一個台階的重要保證。
第三,大學生是社會中重要力量的補充。
謝謝,希望您能夠採納並關注我!
『柒』 談大學生應如何發揮自己的作用
網上幫你找的············如果有用的話請採納 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不僅影響到他們自身的發展,而且也關繫到全民族素質的提高,更關繫到跨世紀人才的培養,大量調查表明,目前我國大學生發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礙,精神疾病已成為大學生的主要疾病。具體表現為恐怖、焦慮、強迫、抑鬱和情感危機、神經衰弱等。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 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一方面是與他們自身所處的心理發展階段有關,同時也與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分不開。大學生由於心理發展不成熟,情緒不穩定,面臨一系列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的課題時,心理沖突矛盾時有發生,這些沖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導、合理解決,久而久之會形成心理障礙,特別是當代大學生,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爭中取勝,幾乎是全身心投人學習,家長的過度保護、學校的應試教育、生活經歷的缺乏使這些學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學習、生活、交友、戀愛、擇業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們中的一些人難以承受,以致出現心理疾病,甚至離校出走、自殺等。對變化的環境適應不良而出現的各種困惑、迷惘、不安、緊張在明顯增加,社會的變革給正在成長著的大學生帶來的心理沖擊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更強烈、更復雜。各種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極易造成大學生心理發展中的失衡狀態。心理素質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適應高速度、高科技、高競爭的環境,心理負荷沉重便容易導致各種心理疾病。 1、客觀方面 :與中學比,大學時期的學習、生活、人際關系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1)學習的任務、內容、方法發生了變化。 中學學的是基礎知識,大學學的是專業知識,中學有老師天天輔導,日日相隨;大學要有較強的自學能力,獨立地思考和解決問題。新大學生往往不適應這種變化了的學習生活,不知道如何適應和支配時間。 2)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 部分新生在中學有寄讀經歷,但多數新生仍然是上學到學校,放學同家人居住在一起。進入大學後,班集體成為主要生活環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區,日常生活全要自理,這對那些平時習慣於依靠父母、家庭的人來說,確實是個難題。這種變化給他們帶來了一定的精神壓力。 3)人際關系較中學時代要復雜。 大部分新生在中學時期居住的比較集中,從小學到中學,都有一些從小在一塊兒的夥伴;班主任一任數年,天天相見。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語言、習俗,構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跨進大學,周圍的人來自不同地區,素昧平生,語言、習俗各不相同;同學間由原來的熱熱鬧鬧、親密無間變得陌生,有想法也難以啟齒。因此,每逢節假日就會想家、想同學,會產生孤獨感。 2、主觀方面 新生物質生活的依賴性與精神生活的獨立意識發生著矛盾;日益增強的自主自立意識以及主觀願望上的自主自立與客觀條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間發生著矛盾。這兩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適應新環境能力不強的新大學生很容易產生如下心理問題: 一是盲目自滿與自我陶醉 。因為考取了大學,老師表揚,同學羨慕,親友誇獎,父母慶賀,部分學生在這種自我陶醉中漸漸鬆懈了鬥志,終日悠哉游哉,認為自己是中學的尖子,大學里成績也不會差,從而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滿。 二是失望與失寵感 。有的學生入學前把大學生活過於理想化、神秘化,入學後感到理想與現實差距太大,因而產生失望感,有的學生曾是中學的尖子,是家庭與學校的重點保護對象,進入大學一下子不受重視了,就會產生失寵感。 三是松氣情緒與歇腳心理。 有的同學認為考上大學就是端上了鐵飯碗,長期拼搏的目標已經達到,心理上得到了滿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進入大學後奮斗目標不明,適應能力不強,競爭的氣勢也有所減弱,便產生了「鬆口氣,歇歇腳」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進的勇氣了。 四是畏首畏尾。 因為環境變化而瞻前顧後畏縮不前,社會活動不參加,運動場不光顧。整日除了學習之外,無所事事,生活單一,有礙個性發展。 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教育措施 : 人的心理素質不是天賦的,而是取決於後天的教育與訓練,教育對心理素質的提高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1、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咨詢作用。 學校心理咨詢是增進學生心
『捌』 誰給我講講上大學的意義,還有大學生在社會中的作用,地位等等。
上大學是改變自己命運的一次機會,對於農村家庭或不富裕的家庭版來說是一條相對簡單的權一條路。當然不是說上大學就會成功,不上大學就不會成功,只是整體上的,具體還要看自己的努力和機遇。大學生是一個國家的未來,是推進一個國家進步的主要力量,但同時也是思想最進步,最活躍的,這就受到某些人的打壓與嚴密監控。大學里都有政治課,為了什麼也不用我多說。所以這個社會上或多或少會有抹黑大學生的趨勢,什麼高分低能啊,不務正業啊,知識無用啊。另外上過大學,眼界也就不同了,不易被人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