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問題案例
① 大學生心理健康案例
呵護光環下脆弱的心
與紛亂的春天一起到來的,是大學生自殺的旺季!
2010年3月22日,北郵09級博士吳某從該校本部主樓一躍而下。3月28日,南京林大化學工程系一女生在宿舍內上吊…
舍棄如花的生命,他們為何選擇毀滅?
大學生給我們的第一印象總是青春飛揚,活力四射!是的,我們如鮮花般絢爛,但同時我們也是脆弱的。社會和家庭在我們身上寄託了太多太多的期望,付出了太多太多的心血!我們總在努力拚搏,有時我們需要的僅僅是一個安慰,一個短暫的休息,否則我們的靈魂將跟不上我們的腳步!
「大學生」——呵呵,多麼耀眼的名稱。可實際上我們卻像玻璃瓶中的蒼蠅,前途一片光明,卻又找不到出路。我們,是個弱勢群體!
我們經濟上很難獨立,掌握的只有無法轉換成金錢的基礎理論知識;我們情感上大都很蒼白,期待著一場完美的戀愛,卻又總是受傷;我們學業上很無奈,周邊的氛圍總是輕易把一切雄心壯志消磨殆盡。環境的劇烈變化,理想與現實的劇烈沖突,家庭的殷切期望,貧窮的困擾,於是,便有了焦慮、抑鬱、恐懼、自閉,便有了馬加爵,便有了一個個如花的生命的凋謝。
拿破崙曾言:「一個人能否成功,關鍵取決於他的心理。成功與失敗的分水嶺往往就是靠心理劃分的。」所以,要想贏得成功人生,首先要有一個良好的心理。我們大學生要學會調節自我,保持心理健康。
在大學這樣一個相對寬松但有多變的環境中,大學生極易產生各種心理問題。南開大學一項對天津市20 所高校2.3萬余名學生進行的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結果顯示,天津市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總體情況良好,占學生總人數的74.74%,但仍有25.26%的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障礙或疾病。這些問題的嚴重程度從重到輕依次為強迫症、人際敏感、人格偏執、敵意、憂郁及附加症狀。
回首大學逝去的歲月,你迷茫過嗎?你孤獨過嗎?你頹廢過嗎?你放縱過嗎?
當QQ里又發出了讓人手癢的聲音;網路游戲里又出了讓人覺得興奮無比的廝殺聲;湖邊的路燈下又站著一對對相互依偎的情侶;牌桌前又擺滿了好像可以唾手可得的鈔票……在我們的身邊有太多的混日子的大學生,他們過著同齡人嚮往的瀟灑生活;我們要耐得住孤獨與寂寞,這好像是大學生活格格不入的。但是成功與偉大的人都是孤獨與寂寞的,他們忍耐的過程中培養了他們超強的毅力與過人的智慧;大學里有太多的誘惑,我們需要拒絕這些誘惑,在別人眼裡像苦行僧一樣在大學里穿行……上天給了我們每個人一雙手和一個大腦,就是要讓我們去創造與思考。大學這段時間是我們最佳的學習階段,所以請放棄享受,努力地重塑自我,為以後的騰飛積聚力量。
如何才能擺脫這種困境,達到完善自我,成人成才的目的?我想我們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完善人格。良好的人格品質首先應該正確認識自我,培養悅納自我的態度,揚長避短,不斷完善自己。其次應該提高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對挫折有正確的認識,在挫折面前不驚慌失措,採取理智的應付方法,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與個人的思想境界、對挫折的主觀判斷、挫折體驗等有關。提高挫折承受能力應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樹立科學的人生觀,積極參加各類實踐活動,豐富人生經驗。
第二:情緒調節。大學生處於青年期階段,青年期的突出特點是人的性生理在經歷了從萌發到成熟的過渡之後,逐漸進入活躍狀態。從心理發展的意義上說,這個階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進行自我調節,合理疏導不良情緒極其重要。
第三:確立目標,規劃未來。人生,需要啟明燈,沒有目標,沒有規劃,極易走彎路,造成不必要的損失。樹立目標,做好職業規劃是一條避免迷茫頹廢的良策,人無志不立!
第四:加強交流。交流,是雙方的。交流時,不僅可以把自己想傾訴的訴諸於人,同時還能從他人那裡吸取經驗和教訓,或者消除彼此間的誤會矛盾等不安定因素。
總之,欲成才,先成人。只有時刻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工作中,才能無愧於心,無愧於父母,無愧於天地。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弱,則國弱,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與地球,則國雄於地球。」梁啟超先生這一名言震盪著一代代年輕大學生的心靈,我們大學生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質迎接未來的挑戰,為國家的富強奉獻自己的青春。
上面是開頭的文章有一些最近的心理健康的案例,下面是分點的論述,你可以在上面適當的找東西進行參考的
② 大學生心理案例分析[急]
「馬加爵」類似症狀,
心裡抑鬱
自我意識沒有。
③ 大學生心理問題案例
一,壓力過大瘋狂殺人。馬加爵
二,最近的新聞,某某地方承受不了壓力跳樓自殺。
三,在家服用鎮定劑,過量導致死亡。
四,憂鬱症
五,自卑症
④ 大學生心理分析案例
最根本的是你不敢,害怕心理在誘使你不敢跟別人交流,你怕說了如果說錯了,或說幼稚了別人會嘲笑你,看不起你,其實,你應該這么想,不在乎別人對你的看法,自己認為對的就說,大學了,人們的思想成熟了,心思也比在高中時期強多了,你不跟別人說,別人也無法同你交流,其實,無論怎麼樣,其他同學也是願意和你交流的,只是你平常不愛說話,所以你看其他人,就感覺別人好像對你太冷淡了,你有一點怯懦心理,這不怪你,但是,也不能硬來,硬改變幾乎不可能,要真正從中看到交流的必要性和樂趣,從內心底認為就應該這么做,性格內向的人都很敏感,所以你常常會覺得周圍的人很不友善.多和人接觸,不要害怕失敗,不要害怕別人的眼光.你可以多給自己一些這樣的心理暗示,有一天你會讓所有這些目光變成喜歡或者羨慕你的目光.
不要害怕初與人交往的笨拙,每一個人都在學習和實踐與人交往,不能與你成功交往的人,說明他們在你這里也是失敗的.
多給自己一些自信,在人前多展示自己的優點,當你的缺點暴露時也不用過分自卑,因為每一個人都有缺點.
經常保持微笑和愉快的情緒,情緒是很容易感染人的東西,你對別人心存戒備,別人是不會感覺愉快的,那麼他們反饋給你的也就不會是愉快.
⑤ 大學生心理案例分析 原因分析及如何做
劉同學高中時期開始嚮往心中理想的大學生活,這是千萬個同學都會產生的美好憧憬。然而,現實單調的學習生活(當然,有同學生活豐富多彩一些),與理想憧憬不符,這就會不知不覺地產生失落感,就是俗語說的「希望越高失望越大」。隨後,大一成績也不如理想(不是不及格,只是達不到自己的理想),說明劉同學高中時期上進心很強,成績也不錯,是個學習比較順利,個性比較自信的人。現在,這在許多同學看來是正常情況的「成績不理想」,對她就是挫折。由這個挫折引起的不良情緒疊加在上述失望的情緒上,按照《知覺生長模型》理論的說法,就是兩次深刻的「刻痕」過程──不愉快的情緒表象被兩次深刻地刺激,每次都留下了深刻的痕跡,兩次重刻,這個痕跡就更加深刻了。人腦知識結構中所有深刻的信息痕跡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容易吸引興奮能量進入。劉同學這個不愉快的情緒表象也一樣,不斷地、不知不覺地吸引興奮能量進入,興奮能量進入就會反映出所貯存的信息,這個表象反映出的就是不愉快,持續時間長就是心境了。
隨後,生活上與舍友鬧矛盾,又是一次深刻的刻痕,重刻在不愉快的情緒表象上。持續不愉快的心境引起一系列心理過程:對比別的成績優異、舍友關系好的同學,產生更大的失敗感,失敗感會加重不愉快的心情,並且動搖了自信心,自信心動搖,自然而然地是懷疑自己……而懷疑的過程和結果又都會再次刺激不愉快的情緒表象,加深它的痕跡。深刻痕跡又不斷吸引興奮能量進入並反映出不良心情,而每一次心情不愉快都是一次刻痕過程……這是個可怕的惡性循環,不少精神病人就是從這種情緒狀態開始進入病態的。中醫認為人的致病因素有內因、外因和不內外因。情緒因素就是內因。所以,劉同學現在需要盡快從不良心境中走出來,就是病從輕治,或者說防重於治。
首先,是要她思想上認識到問題所在:
1、文藝作品是生活的提煉精品,平凡生活才是實在感受,做好平凡事,做個快樂人,天天都精彩。
2、學會接受挫折:挫折和失敗是成功之母,也是疾病和沉淪之母。自信+堅忍不拔=成功;自卑+放棄=沉淪。讓她重拾自信:她確實不差。讓她知道真實的人生: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這是絕大多數過來人的體會。走向社會,就要學習接受挫折:①允許錯誤和失敗,但不允許同樣的錯誤和失敗──接受教訓,以利再戰!②挫折中學會肯定進步,成功中學會挑出「骨頭」,挑出毛病,挑出運氣成份。③學做樂觀主義者:比如,哈哈,壓斷幾根骨頭我還活著,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啊!如果反過來唉聲嘆氣,我真倒霉,怎麼又是我?不言自明,兩者後果天壤之別。
3、掌握情緒調節方法:每當不良情緒出現,馬上轉移注意力,比如聽音樂、多想些快樂的事情、逛逛街,找點事乾等等,都可以調節情緒。
希望能夠幫助她。
⑥ 高分求大學生心理問題引發悲劇的實例
給你一個最典型的大學生心理問題引發悲劇的實例:馬加爵事件。
【馬加爵事件】
2004年2月23日,在雲南昆明雲南大學北院鼎鑫學生生活區6幢317室男生宿舍內發現一起四人被殺案件,警方在案發現場發現大量噴濺的血跡並提取了一把石工錘。後經檢驗,警方認定317室即作案現場,被害人均系鈍器打擊頭部致顱腦損傷死亡,死亡時間約一周左右,案發時間初步認定為2月13~15日,作案工具即現場遺留的石工錘。
警方進行了大量的調查走訪和痕跡鑒定工作,專案組確定,該宿舍失蹤的學生馬加爵有重大嫌疑。2月23日晚11時,雲南省公安廳向全省公安機關發出公安部A級通緝令,24日向全國發出A級通緝令。
馬加爵,男,23歲,漢族,廣西人,雲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技術專業2000級學生,現住317室。被殺害的四名大學生分別是:楊開宏,雲南紅河州人;龔博,陝西人;唐學李,雲南怒江人;邵瑞傑,廣西梧州人。據老師、學生介紹,馬加爵和被害的四名大學生平時關系都不錯,五人是同班同學,他們經常在一起活動。
2004年3月15日晚19時35分,馬加爵在海南三亞被抓獲,經警方審訊,他交代了殺人原因,對犯罪事實供認不諱。
馬加爵供述說:上大學後,他一直有很大的壓力,過得不好;同時,總覺得同學們看不起他,在背後議論他的一些生活習慣甚至是個人隱私。引起這場連環殺人案件的導火索是:血案發生前幾天,馬加爵和幾個同學打牌,有同學認為馬加爵作弊,讓馬加爵積怨多年的怨氣終於爆發,他覺得,他們既然看不起自己,不如殺了他們,慘案終於發生了……
2004年4月24日,昆明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以故意殺人罪判處被告人馬加爵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法院認為:馬加爵為報復殺人而進行了一系列周密細致的准備,積極實施犯罪,最終致四人死亡。其主觀上具有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故意,客觀上實施了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犯罪後果特別嚴重,構成故意殺人罪。
法院一審後,馬加爵沒有提出上訴。2004年6月17日,馬加爵被執行死刑。
從作案過程看,嫌疑人馬加爵有明顯的心理問題,心理學上稱之為「人格異常」,這種人的自我概念有偏差,有一種「我不好,你也不好」的心理,往往具有攻擊性和毀滅性,只要一點小事就會激起他不安全的防範心理。
這種人在攻擊別人時往往想不到結局。馬加爵殺完人後,並不是銷毀屍體,而是放在卧室內,這明顯是不成熟甚至幼稚的人做的「游戲」,從這點可以斷定,他是個封閉簡單的人,很少與外界接觸,不了解別人的感受,做事不考慮結果,也就是具有「變態性人格特質」。
這種人格缺陷與家庭教育有關,由於成長在農村,馬加爵的外部環境處於相對封閉狀態,他的個人空間非常狹隘,個人需求往往得不到滿足,他對社會、對別人的理解只能從圖片、游戲中獲得。游戲是一種虛擬的環境,很容易使人隱藏很深的東西被激發出來,馬加爵很可能就是受暴力游戲的影響,將殺人也當成一種游戲,當成探索自己的途徑,並從中獲得滿足感。
像馬加爵這樣極端的人只是極少數,但幾所高校最近發生的幾起自殺案件也暴露了大學生的心理問題。
目前大學生最主要的心理問題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類:一是學業問題,因為學業沒有達到預期目標而產生各種心理障礙;二是人際交往問題,人際交往費用大,一些經濟困難家庭的學生往往因此變得孤僻;三是由於家庭不穩定導致的個性問題;四是失戀問題。
通過對幾起自殺和他殺事件的調查後發現,大學生極端行為往往並不因單一因素引發,而是多樣問題集中引起。而這些問題包括:學業競爭、人際關系緊張、就業壓力太大等因素。
隨著大學生提前進入社會,他們往往發現,自己許多方面比不上別人,於是就產生了不如意、不幸福感。往往文化層次越高,對自己期望越高的人,這種不幸福感越強烈,就越容易走極端。這個時候,他們並不知道應該如何調整心態,而是採取各種自虐或攻擊的做法。
社會競爭激烈,社會對人的要求越來越高,找工作壓力等等,都是導致大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因素。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急功近利的心態和焦慮的心情。
⑦ 大學生心理健康典型案例有哪些
極端案例
小林以當地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北京某重點高校,第一學期期末,回本來躊躇滿志准備獲答取獎學金的她未能如願。她的情緒從此一落千丈,變得鬱郁寡歡,無心學習,也無法處理好與同學的人際關系,還整夜失眠。最後不得不去醫院精神科檢查,結果診斷她是患了抑鬱症。
專家分析
據日前一項對大學生抑鬱症的抽樣調查顯示,大學生抑鬱障礙疾患率為23.66%,據此推算,北京患有抑鬱症的大學生不少於10萬人。
在大學生中有抑鬱現象的比較多,究其主要原因,是由於自我價值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對自己進行了一些否定。一般這樣的學生情緒都比較低落、不穩定,不愛搭理人,做事情沒有興致,時間長了,容易造成心理情緒積聚,對學習、生活肯定會造成影響,嚴重的則會患上抑鬱症。如果沒有找到正常渠道發泄,可能會沉迷於一些自己覺得是正確的事物上面,比如網路。這就需要周圍的人群關注他們,給他們溫暖,生活中有這種情緒的大學生也要多和身邊的朋友談心、交流,釋放出自己的壓力,以緩解這些症狀,從而恢復到正常狀態。
⑧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大神回答:
大學時期是人生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迫於學習、工作、人際關系的壓力,再加上社會轉型與變革的時代背景,種種矛盾沖突交織在一起,對大學生的心理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使得部分大學生存在許多心理問題。
在社會處於轉型期間,競爭越來越激烈。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不斷加強對大學生的適應性、承受力、調控力、意志力、思維力、創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使他們真正懂得:要想佔有未來,不僅要做思想品德、智能、體魄的儲備,更要做戰勝各種困難挫折的心理准備。筆者現結合教學經驗,談幾點認識。
一是加強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教育,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教育應針對大學生活人際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和情緒,及時加以耐心引導和幫助,使他們以良好的心理態勢去面對新的人際交往和復雜的人際環境。要培養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方法和技巧,教育大學生加強人際交往的品德修養,教育他們在人際交往中應學會信任、尊重、寬容,以誠相待,用真誠去贏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獲得真誠的友誼。對於那些性格特別內向、不善交際以及患有社交恐懼症的學生,更要關愛有加,耐心引導,鼓勵為主,使這部分學生慢慢擺脫心理障礙,最終走出自我,融入集體大家庭中。
二是採取各種途徑,磨練大學生意志,提高情緒的調適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磨練意志,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是解決心理疾病的根本途徑。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積極引導大學生深入社會實踐,從中接受鍛煉,磨練意志,教育學生正確對待挫折,面對困境積極尋求解脫的途徑並總結教訓;指導學生對自己的情緒進行把握與調節,豁達大度、遇事冷靜,要能做到自我正確的安慰,能合情合理地對待自己的各種需要,培養對挫折的承受力。
三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高校教育工作者應幫助大學生客觀地認識評價自己,善於發現自己的長處,根據客觀現實條件來調整個人需要和心理期望,避免由於自己的期望過高或過低造成心理上的焦慮不安或鬆懈情緒。同時,要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難和挫折,要取得優秀的學習成績,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沒有意志,沒有不屈不撓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
是否可以解決您的問題?
⑨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分析,急急急!!!!!
一、理論依據 融洽的人際關系是心理健康的一種表現,也是心理健康的促進劑。懂得感恩、懂得付出是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前提。一些人之所以人際關系不良究其根本原因都是他不懂得感恩、付出,不體諒別人;有的人總是在抱怨自己得到的太少,可是自己又不願付出。 二、設計目的 1、讓學生懂得感恩、懂得付出 2、讓學生學會體諒他人,學會「用四個手指迎接愛」 三、活動對象 一年級新生 四、活動方式 1、游戲活動 2、講述與討論 五、活動准備 1、錄音機(一盒舒緩的音樂磁帶) 2、大致了解班上同學人際關系的現狀 3、把桌、椅搬到教室後邊,讓教室有一個空曠的場所 六、活動步驟 1、讓一半的同學先圍成一個圓圈,另一半的同學分別站在圍成圓圈的同學的身後,形成一個稍大的圓圈。 2、播放音樂。叫圈裡的同學轉過身來與外圈的同學相對而站。介紹活動規則:「當我說『手勢』時大家來做:如果你與對方都伸一個手指,表明你們互為陌生,不願認識,聽到我喊『動作』時請把臉轉向左邊;如果你們伸兩個手指,表明你們願意相識,聽到我喊『動作』時互相握一下手;如果你們伸出三個手指,表明喜歡對方,聽到我喊『動作』時雙手握一下;如果你們伸出四個手指,就表明你們願意分享對方的快樂、承擔對方的痛苦,能為對方真心誠意的付出,聽到『動作』時請擁抱對方。如果你與對面的同學伸的手指不一樣,就不需要做動作。」 3、開始活動:老師說「手勢」完成一個動作。 4、叫圈裡的同學向左跨一步,再次進行活動......重復活動,直到向左走了半圈。 5、教師小結:總伸一個手指的同學應該明白了吧:為什麼我們的親人、我們的朋友一個一個離開了我們?因為我們根本就不懂得付出。我們總是在抱怨自己得到的太少,可是我們又付出了多少呢?大家回頭看一看,有多少人就因為你的捨不得付出而與你檫肩而過,也許等到你願意付出時,已經沒有機會了! 6、叫里圈的同學再向左跨一步,再次做剛才的活動一次。 7、請同學自由討論(希望出現的結果是:懂得體諒別人,懂得感恩,懂得付出,才能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並應該首先從自己做起--用四個手指迎接愛)。 8、請同學自願到講台談談自己的感受。(鼓勵活動開始時總是伸出一個手指,而最後一次卻伸出了四個手指的同學談談自己的感受) 9、教師總結:我今天之所以帶領大家做這個活動,是想讓大家懂得感恩、懂得付出。當你對生活充滿了感激時,你會覺得自己得到了很多很多,你會覺得自己時可愛的,因為很多人都在為你默默的付出著。縱然生活中有風有雨,你也不會害怕,因為有那麼多愛你的人會支持你......學會用四個手指迎接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