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書記觀後感大學生
Ⅰ 《第一書記》觀後感!(300字左右)
昨天觀看了電影《第一書記》,今天又學習了沈浩同志的模範事跡,情節專生動,事跡突出,屬感人至深。一位省財政廳幹部能放下架子,放棄都市生活,拋下老母妻女,來到農村任職,和群眾一起同甘苦共患難,帶領小崗村走上致富路,他卻因勞累成疾長眠在自己熟悉和熱愛的土地上。 回想一幕幕,他為解決矛盾身遭痛打不還手,他為順利遷墳披麻戴孝安故人,他為群眾疾苦慷慨解囊掏腰包,他為帶動大家身先力行走在前,他為脫貧致富爭取資金跑項目,他為改變面貌積勞成疾獻青春。任期已滿,鄉親們用紅手印挽留他留任小崗村,年關將至,鄉親們用真情挽留他吃年飯,獻身農村,鄉親們又是用紅手印挽留他的骨灰。他用實際行動踐行了黨的宗旨,得到了小崗村的認可。文章說得好,「每個基層幹部都能像沈浩那樣老百姓就省心了」,為什麼這樣的好乾部距離我們卻是那麼的遙遠,我們只能聽到,不能看到,更沒有遇到啊。
Ⅱ 跪求《第一書記》觀後感
主旋律電影可以不作「催淚彈」
七月一日,北京下起了小雨。
在去參加電影《第一書記》首映式暨圖書《沈浩日記》首發式的路上,我給自己准備了一包紙巾。根據八個月前在小崗村采訪的經驗,這是有必要的。當時的情景,是媒體同行們集體潸然淚下,不能自已。
早就聽說這部電影從主演到配角都是由知名演員來承擔,首映式也果然星光熠熠。
當片頭的音樂響起,鳳陽縣的古城牆在一個長長的寫意鏡頭中出現時,那被明星吸引的注意力跑了回來,觀影的人們安靜了。
沈浩故居、房東家的廚房、小崗村的牌坊、大包干紀念館、紅手印這些符號,很快勾引了回憶。而修路、建房、遷墳等等情節,也是熟悉的故事。
然而也有全新的感受。相對於在采訪過程中聽人描述、查看資料而想像的場景,電影的畫面、聲音等等帶來的,是更直觀具象的沖擊力。比如,影片所呈現的沒有修路、建新房之前的小崗村,與我所見到現在的小崗村的巨大反差,更讓人感到沈浩工作的意義,他所付出心血的意義。
電影以沈浩的猝然長逝開頭,以女兒的一段深情而堅強的告白結尾。突然發現,120分鍾的時間里,事先准備的紙巾並沒有派上用場。有落淚卻沒有失聲痛哭,某些細節的處理甚至是幽默的,引發觀者的會心一笑。總體來說,這個電影並不是一顆「催淚彈」。
電影製片人張暘的觀點印證了我的這一感受。他說,這個電影從一開始創作,就沒有定位在「苦哈哈」上,而是希望記錄一個真實的人生。沈浩是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他想做實事,並不在乎人們是否知道。他是典範,但不應該被神化。沈浩在小崗生活的六年,不只有苦,也有成功和收獲的喜悅。把這些真實地通過電影呈現出來,才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一個觀眾能夠接受的真實的人。因此,電影沒有走苦情的路線,而是一種平實的紀錄風格。
一位觀眾說,她之前只是在網上看到沈浩的事跡,而電影讓她十分感動。
一位從北京市昌平區趕來觀看電影的女大學生村官對我說,可能是同在基層的關系,她對沈浩經歷的感觸就更深,因為了解農村基層工作的不易。「他很值得敬佩。」對於沈浩勇於改變小崗村面貌的精神,大學生村官印象深刻。
這或許就是真實的力量。真實引起了共鳴,引發了思考。回想起在安徽采訪結束准備返程的那一天,我們一群媒體同仁抓緊最後的時間,聚在一起交流對沈浩的理解和看法。沒有人要求我們這樣做,只是在知道許許多多關於他的真實後,心底里受到了觸動。這種觸動,已在采訪者的生命中打下烙印;相信,會帶給更多人一些精神上的力量。
學習沈浩 奉獻人民
要把學習沈浩轉化為推進科學發展的強大動力,轉化為加速安徽崛起的具體行動。學習沈浩對科學發展的那份堅定,對加快發展的那份追求,紮根基層、奉獻人民的那種境界。
要牢固樹立和自覺踐行科學發展觀,切實強化「不發展最不科學、抓發展必須科學」的理念,聚精會神搞建設,奮發有為促崛起。堅持發展不動搖,把發展作為履職盡責的第一要務,作為解決一切問題的「金鑰匙」,以心無旁騖的執著、咬定青山的堅韌、永不放棄的頑強,加速發展不懈怠,樹立強烈的爭先進位意識,拓展視野、抬升標桿,堅定信心、奮力趕超,努力在中部崛起中走在前列。緊緊圍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個重大戰略任務,著力擴大有效需求,著力調整經濟結構,著力推進自主創新,著力深化改革開放,著力保障改善民生,推動經濟社會長期平穩較快發展。
要大力弘揚敢為人先精神,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永不停滯、永不僵化,敢闖敢試、勇於擔當。要堅定不移地解放思想,積極研究新情況,敢於解決新問題,努力在解放思想中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在更新觀念中理清發展思路、激活發展動力。切實做好「結合」文章,把中央精神與自身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把發展所需與群眾所求緊密結合起來,找准切入點,尋求突破口,創造性地開展工作,走出一條具有安徽特色的崛起之路。
要始終保持幹事創業的蓬勃朝氣,把心思放到促發展上,把功夫下到抓落實上,多干打基礎、管長遠的工作,多做利和諧、促崛起的實事,創造經得起歷史、實踐和群眾檢驗的實績。始終保持知難而進的昂揚銳氣,振奮精神,增強信心,不懼風險,不畏困難,有效化解制約發展的不利因素,積極應對前進中的各種挑戰,奮力奪取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新勝利。
盡管崛起道路上還存在困難和風險,盡管還面臨著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挑戰和壓力,以沈浩事跡為榜樣,以沈浩精神為動力,我們就能始終保持一股迎難而上的勇氣,始終保持一股敢為人先的銳氣,始終保持一股干不上去誓不罷休的志氣,就能振奮崛起精神、凝聚發展合力,不斷創造推進科學發展、加速新疆崛起的新業績!
「第一書記」 響亮的名字
「第一書記」,一個響亮的名字。我懷著一顆期待的心,走進這個曾經熟悉卻又另人感動的藝術創作中。
也許是我一直在農村,一直在鄉鎮,那泥濘的路,那黃色的菊花,那純朴的臉,那熱情的期待,那真誠的心,那倔強的沖動,那憤怒的對抗,那一根根家族系脈,那一條條只有用心才能開啟的民心綠色通道,沈浩真實面對了。
真誠讓我一直在流著淚,序幕一拉開,我已覺不出自己是在電影院看電影,就好似走進鳳陽小崗,和沈浩的心一同起伏,和小崗村幹部百姓的喜怒衰樂一同起伏。一聲大爺、一聲奶奶,一句我記住了;一隻能產奶的小羔羊,一個說不清楚話的多孩殘疾家庭,一個隆重的葬禮;一台鏟車,一條通村路,一條開放路,一個新的紀念館,一個高科技企業;一次次的奔走祈求,一次次的真情表白,一次次的力量相擁,;一眼一眼的深情,一個一個發自心底的愛的信息,一雙一雙牽手的默契;一次特殊的年夜飯,一次一次的紅手印;那是什麼樣的人才能贏來的大愛,是什麼樣的人才能凝聚的力量,是什麼樣的人才能源於人民無限需求的動力;是沈浩,是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是60年代的大學生,是一名普通的國家公務人員,是響應組織部門號召的一名機關幹部。也許是自己和沈浩具有相同的工作背景,相同的心裡感受,總之,一切都是那麼的期待與親切。我從第一書記里看到了一個好人的影子,一真正基層幹部的影子。
這是一好電影,一個由好演員、好導演、好團隊用心演出的好電影。我為沈浩自豪,為正在奮戰在農村基層的人們自豪;為自己曾是一名基層幹部而自豪,也為沒能用更執著的行動留在需要的農村而深思。
一座巍峨的豐碑
很早就聽說過了沈浩同志的事跡,所以當我聽說電影《第一書記》上映時,早早地就趕到影院觀後這部觸動每一個心靈的片子。
《第一書記》的原型就是國優秀共產黨員沈浩同志,2004年2月,沈浩同志積極響應省委號召,作為全省第二批選派到農村任職幹部來到鳳陽縣小崗村,任小溪河鎮黨委副書記,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在小崗村任職近6年來,沈浩始終以黨和人民的事業為重,幹事創業,勤奮務實,勇於創新,無私奉獻,以實際行動踐行科學發展觀,忠實履行共產黨員的神聖職責,直到2009年11月6日去世,沈浩同志在廣大幹部群眾心中豎起了一座巍峨的豐碑。
雖然很多人已經看過很多沈浩同志的事跡,但是當片頭的音樂響起,鳳陽縣的古城牆在一個長長的寫意鏡頭中出現時,那所有觀影的人們都安靜了。沈浩故居、房東家的廚房、小崗村的牌坊、大包干紀念館、紅手印 這些符號,很快勾引了回憶。而修路、建房、遷墳等等情節,也是熟悉的故事。
與以往的宣傳資料不同的是,電影真實客觀的記錄了沈浩在小崗村的工作與生活,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活生生的基層工作者的形象。從電影的序幕一拉開,我已覺不出自己是在電影院看電影,就好似走進鳳陽小崗,和沈浩的心一同起伏,和小崗村幹部百姓的喜怒衰樂一同起伏。
這是一好電影,一個由好演員、好導演、好團隊用心演出的好電影。我為沈浩自豪,為正在奮戰在農村基層的人們自豪;為自己曾是一名基層幹部而自豪,也為沒能用更執著的行動留在需要的農村而深思。
永遠的深情,無盡的思念
熱血鑄就英雄魂,浩氣長存天地間。這就是在觀看了沈浩先進事跡報告會後我的第一感受。
沈浩出生於安徽省蕭縣聖泉鄉孫秦庄行政村,為安徽省財政廳派駐小崗村的選派幹部,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黨支部第一書記,2004年到小崗村工作以來一直為小崗村的發展兢兢業業,先後為村裡修了公路、為散居的二十六戶村民集中蓋了住宅樓並在村裡成立了大包干紀念館。2009年11月6日,江河含悲、小崗村動容。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沈浩在小崗村臨時租住的房子內去世,年僅46歲,他的事跡在全國各地引起了強烈的反響,走進了每個人的心中,令人感動,讓人難忘。
工業、興商貿、科學種田,以市場經濟的頭腦發展種植、養殖和高效農業……六年來,沈浩為帶領著小崗村做了太多的事。農家樂生態游促進小崗村振興發展,「大包干」紀念館每年接待各地遊客萬餘人次……他敢於擔負起「中國改革第一村」的歷史重任,團結帶領村「兩委」一班人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大力弘揚敢為人先精神,積極探索科學發展道路,促進了小崗又好又快發展。學習沈浩同志,就要像他那樣,與時俱進,改革創新,不斷提高科學發展能力,創造性開展工作,積極探索適應時代要求、符合本地實際的新思路、新辦法、新舉措,努力創造經得起實踐和時間檢驗的業績。涓涓情感的細流,沈浩同志的感人事跡此時如春雨滋潤了每個人的心田。作為一名大學生村官,因為我熱愛農村才會選擇為農村服務這項工作,在認真學習了沈浩書記的事跡之後,我不禁深思,為什麼這樣一位處級幹部會堅定不移的把自己的青春獻給農村的事業呢?看到小崗村的現實面貌以及強勁的發展勢頭,我懂得,這是一種熱愛,是一種信念,更是人生的一種價值體現!
激動人心的報告,激動人心的時刻,讓每一位聽眾的心靈都得到了凈化,精神都受到了洗禮!作為一名大學生村官,奉獻農村,學習沈浩同志無私奉獻、敢為人先的精神。農村就像一個大舞台,沈浩書記無疑在小崗村這個舞台上展現了他人生最壯麗的一幕,而我們,沒有理由退卻,我們必將踏著沈書記的道路堅持走下去!
「死者長已矣,生者當勉勵」。凜冽寒風,悄然帶來的是您離別的腳步,但我們所有的愛,都將伴隨你青春的腳步,讓夢想綻放,讓我們的熱情在廣褒農村綻放,在廣大農村必將有千千萬萬個「沈浩」!
大學生村官學習沈浩心得體會
提及「安徽鳳陽小崗村」,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它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提出了「包產到戶」,它「中國改革第一村」的盛名傳遍祖國大地。
而今,再提到小崗村的時候,就不得不提到這么一個人——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沈浩。
沈浩是安徽省財政廳幹部,2004年他離開省城合肥,離開了自己的家人,來到小崗村任黨委第一書記、村委會主任,一干就是六年。六年來,他的身影遍布小崗村的各個角落,村民的家中和田間地頭無不閃著他關切的眼神。六年來,美國GLG集團、廣州從玉菜業集團、深圳普朗特集團等企業已經於今年上半年先後落戶小崗,博園園生態農業項目已完成前期企業注冊,投資近億元的小崗村培訓中心項目也正在洽談中……這些大項目、大企業的落戶,為小崗村未來的快速發展蓄積了無窮動力。新形勢下的小崗村在沈書記和村民們擰成一根繩的熱火朝天的辛勤耕耘下,不但成為了新時期和諧社會的標桿式農村,更成為了世界矚目的新時代的現代化新農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沈浩書記的帶領下,在全體村民的齊心協力之下,小崗村正朝著更加現代化的方向前進!
然而,當小崗村正躊躇滿志地走向新的發展的春天的時候,一聲驚雷,將所有村民震呆了:嘔心瀝血帶領村民們奔向幸福生活的好書記沈浩,為小崗人民鞠躬盡瘁的好乾部沈浩,卻永遠地離開了!沈浩書記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熱愛農村、紮根基層、為民謀利」的感人篇章!
這些天來,電視、網路、廣播上對沈浩書記的報道鋪天蓋地,這些報道如一股股清泉,流到了每一個人的心中。我覺得,我們現在的社會,太需要這樣一種精神與正氣了。在當下轟轟烈烈的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學習活動的,沈浩書記的精神應該成為我們最為生動的教科書!
沈浩書記離去的噩耗牽掛著人民群眾的心,他的優秀品質滌盪著太多黨員幹部的思想,他的光輝事跡激勵著太多大學生村幹部。作為我,在悲傷之餘所想到的最多的就是如何以沈浩書記為榜樣,在大學生村幹部這個農村崗位上做出應有的貢獻。
Ⅲ 第一書記觀後感 400字左右。
「第一書記」 響亮的名字
「第一書記」,一個響亮的名字。我懷著一顆期待的心,走進這個曾經熟悉卻又另人感動的藝術創作中。
影片中,那泥濘的路,那黃色的菊花,那純朴的臉,那熱情的期待,那真誠的心,那倔強的沖動,那憤怒的對抗,那一根根家族系脈,那一條條只有用心才能開啟的民心綠色通道,沈浩真實面對了。
真誠讓我一直在流著淚,序幕一拉開,我已覺不出自己是在電影院看電影,就好似走進鳳陽小崗,和沈浩的心一同起伏,和小崗村幹部百姓的喜怒衰樂一同起伏。一聲大爺、一聲奶奶,一句我記住了;一隻能產奶的小羔羊,一個說不清楚話的多孩殘疾家庭,一個隆重的葬禮;一台鏟車,一條通村路,一條開放路,一個新的紀念館,一個高科技企業;一次次的奔走祈求,一次次的真情表白,一次次的力量相擁,;一眼一眼的深情,一個一個發自心底的愛的信息,一雙一雙牽手的默契;一次特殊的年夜飯,一次一次的紅手印;那是什麼樣的人才能贏來的大愛,是什麼樣的人才能凝聚的力量,是什麼樣的人才能源於人民無限需求的動力;是沈浩,是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是60年代的大學生,是一名普通的國家公務人員,是響應組織部門號召的一名機關幹部。也許是自己和沈浩具有相同的工作背景,相同的心裡感受,總之,一切都是那麼的期待與親切。我從第一書記里看到了一個好人的影子,一真正基層幹部的影子。
這是一好電影,一個由好演員、好導演、好團隊用心演出的好電影。我為沈浩自豪,為正在奮戰在農村基層的人們自豪;為自己曾是一名基層幹部而自豪,也為沒能用更執著的行動留在需要的農村而深思。
一座巍峨的豐碑。
很早就聽說過了沈浩同志的事跡,所以當我聽說電影《第一書記》上映時,早早地就趕到影院觀後這部觸動每一個心靈的片子。
《第一書記》的原型就是國優秀共產黨員沈浩同志,2004年2月,沈浩同志積極響應省委號召,作為全省第二批選派到農村任職幹部來到鳳陽縣小崗村,任小溪河鎮黨委副書記,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在小崗村任職近6年來,沈浩始終以黨和人民的事業為重,幹事創業,勤奮務實,勇於創新,無私奉獻,以實際行動踐行科學發展觀,忠實履行共產黨員的神聖職責,直到2009年11月6日去世,沈浩同志在廣大幹部群眾心中豎起了一座巍峨的豐碑。
雖然很多人已經看過很多沈浩同志的事跡,但是當片頭的音樂響起,鳳陽縣的古城牆在一個長長的寫意鏡頭中出現時,那所有觀影的人們都安靜了。沈浩故居、房東家的廚房、小崗村的牌坊、大包干紀念館、紅手印 這些符號,很快勾引了回憶。而修路、建房、遷墳等等情節,也是熟悉的故事。
與以往的宣傳資料不同的是,電影真實客觀的記錄了沈浩在小崗村的工作與生活,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活生生的基層工作者的形象。從電影的序幕一拉開,我已覺不出自己是在電影院看電影,就好似走進鳳陽小崗,和沈浩的心一同起伏,和小崗村幹部百姓的喜怒衰樂一同起伏。這是一好電影,一個由好演員、好導演、好團隊用心演出的好電影。我為沈浩自豪,為正在奮戰在農村基層的人們自豪;為自己曾是一名基層幹部而自豪,也為沒能用更執著的行動留在需要的農村而深思。
永遠的深情,無盡的思念
熱血鑄就英雄魂,浩氣長存天地間。這就是在觀看了沈浩先進事跡報告會後我的第一感受。
Ⅳ 第一書記觀後感範文
[第一書記觀後感範文]32年前,18位農民的冒死之舉,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從此,這中國改革第一村——小崗村的盛名傳遍祖國大地,第一書記觀後感範文。而之前對沈浩同志的認識僅僅停留在報刊新聞的宣傳上,在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活動中,沈浩同志作為一位優秀共產黨員、模範基層幹部的模範典型,他的先進事跡在廣大黨員幹部群眾中引起強烈反響,沈浩精神廣為傳頌。這次以影片的方式將沈浩同志的事跡在自己眼前重新演繹,真是觸動心靈,當影片中一幅幅細膩而生動的畫面呈現在面前時,彷彿把我帶到小崗村幹部群眾與沈浩書記朝夕相處的歲月和場景。修路、建大包干紀念館、幫助貧困戶渡過難關、大年三十在村民家裡過年、按手印挽留沈浩書記……銀幕上活生生的沈浩形象,讓我熱淚盈眶。影片真實客觀的記錄了沈浩同志在小崗村的工作與生活,不僅讓我看到了一個活生生的基層工作者形象,同時讓我找到了人生的一面鏡子,觀後感《第一書記觀後感範文》。沈浩同志紮根基層、服務農村的奉獻精神感人至深。在小崗村任職6年來,他始終懷著一種重任在肩的使命感,保持一種昂揚向上的精氣神,舍小家、顧大家,盡職盡責,辛勤耕耘,生動展示了共產黨員的無私情懷,充分彰顯了對人民群眾的無私大愛。學習沈浩同志,就要像他那樣,始終以黨和人民的事業為重,立足崗位,恪盡職守,奉獻才幹,努力在服務人民、報效祖國的過程中實現人生價值。沈浩同志心繫百姓、一心為民的公僕精神令人敬仰。他始終與小崗人民同呼吸共命運,把赤誠的心捧給群眾,把無限的愛獻給百姓,嘔心瀝血,鞠躬盡瘁,以模範行動踐行了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用生命代價詮釋了共產黨員的真諦所在。學習沈浩同志,就要像他那樣,視群眾為親人,把自己當公僕,一心想著群眾,一切為了群眾,始終做到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作為一名為大學生村官,工作兩年來,經歷的一次次挫折和困難,使我從起初的滿腔熱情、豪言壯語轉變到現在的面對現實、腳踏實地上來。因為真心付出,所以收獲豐碩,自己一些不起眼的工作得到了群眾的認可,我和群眾之間結下了深厚的感情,贏得了他們的信任。但和沈浩書記相比,我自知差距太大,通過學習沈浩書記的先進事跡,更加堅定了自己幹事創業的信心和決心。記得有句話,誠信為民,民必理解;真心為民,民必擁護。我堅信,只要把群眾當作自己的親人,把自己當作人民的公僕,做好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就是向前邁出了一步。
Ⅳ 第一書記的觀後感
[第一書記的觀後感]《第一書記》以平實、日常化的方式,藝術地再現了小崗村黨回委第一書記沈浩短暫而答絢爛的人生,生動地講述了沈浩在小崗村的主要貢獻和感人事跡,反映了沈浩的優秀品質和崇高精神,展示了當代共產黨員的精神風貌,為全體黨員幹部深入學習沈浩先進事跡、自覺投身創先爭優活動提供了生動的教材,第一書記的觀後感,觀後感《第一書記的觀後感》。我們要學習沈浩不畏艱苦、堅持不懈、秉公執法、大公無私的精神,深入學習沈浩的崇高精神,自覺投身到創先爭優活動中,勇爭第一當先鋒,為黨旗添彩。以沈浩事跡為榜樣、以沈浩精神為動力,振奮精神、凝聚力量,在本職崗位上盡職盡責,振奮精神、凝聚發展合力,不斷推進科學快速發展。
Ⅵ 電影《第一書記》觀後感
[電影《第一書記》觀後感]
電影《第一書記》觀後感
「第一書記」,一個響亮的名字,電影《第一書記》觀後感。我懷著一顆期待的心,走進這個曾經熟悉卻又另人感動的藝術創作中。
影片中,那泥濘的路,那黃色的菊花,那純朴的臉,那熱情的期待,那真誠的心,那倔強的沖動,那憤怒的對抗,那一根根家族系脈,那一條條只有用心才能開啟的民心綠色通道,沈浩真實面對了。
真誠讓我一直在流著淚,序幕一拉開,我已覺不出自己是在看電影,就好似走進鳳陽小崗,和沈浩的心一同起伏,和小崗村幹部百姓的喜怒衰樂一同起伏。一聲大爺、一聲奶奶,一句我記住了;一隻能產奶的小羔羊,一個說不清楚話的多孩殘疾家庭,一個隆重的葬禮;一台鏟車,一條通村路,一條開放路,一個新的紀念館,一個高科技企業;一次次的奔走祈求,一次次的真情表白,一次次的力量相擁,;一眼一眼的深情,一個一個發自心底的愛的信息,一雙一雙牽手的默契;一次特殊的年夜飯,一次一次的紅手印;那是什麼樣的人才能贏來的大愛,是什麼樣的人才能凝聚的力量,是什麼樣的人才能源於人民無限需求的動力;是沈浩,是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是60年代的大學生,是一名普通的國家公務人員,是響應組織部門號召的一名機關幹部。也許是自己和沈浩具有相同的工作背景,相同的心裡感受,總之,一切都是那麼的期待與親切。我從第一書記里看到了一個好人的影子,一真正基層幹部的影子。
一座巍峨的豐碑。
很早就聽說過了沈浩同志的事跡,所以當我聽說電影《第一書記》上映時,早早地就做好觀後這部觸動每一個心靈的片子。
《第一書記》的原型就是國優秀共產黨員沈浩同志,2004年2月,沈浩同志積極響應省委號召,作為全省第二批選派到農村任職幹部來到鳳陽縣小崗村,任小溪河鎮黨委副書記,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在小崗村任職近6年來,沈浩始終以黨和人民的事業為重,幹事創業,勤奮務實,勇於創新,無私奉獻,以實際行動踐行科學發展觀,忠實履行共產黨員的神聖職責,直到2009年11月6日去世,沈浩同志在廣大幹部群眾心中豎起了一座巍峨的豐碑。
雖然很多人已經看過很多沈浩同志的事跡,但是當片頭的音樂響起,鳳陽縣的古城牆在一個長長的寫意鏡頭中出現時,那所有觀影的人們都安靜了。沈浩故居、房東家的廚房、小崗村的牌坊、大包干紀念館、紅手印
這些符號,很快勾引了回憶。而修路、建房、遷墳等等情節,也是熟悉的故事。
與以往的宣傳資料不同的是,電影真實客觀的記錄了沈浩在小崗村的工作與生活,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活生生的基層工作者的形象。從電影的序幕一拉開,我已覺不出自己是在看電影,就好似走進鳳陽小崗,和沈浩的心一同起伏,和小崗村幹部百姓的喜怒衰樂一同起伏。這是一部好電影,一個由好演員、好導演、好團隊用心演出的好電影。我為沈浩自豪,為正在奮戰在農村基層的人們自豪;為自己曾是一名共產黨員而自豪。
永遠的深情,無盡的思念。
熱血鑄就英雄魂,浩氣長存天地間,觀後感《電影《第一書記》觀後感》。這就是在觀看了《第一書記》後我的第一感受。
沈浩出生於安徽省蕭縣聖泉鄉孫秦庄行政村,為安徽省財政廳派駐小崗村的選派幹部,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黨支部第一書記,2004年到小崗村工作以來一直為小崗村的發展兢兢業業,先後為村裡修了公路、為散居的二十六戶村民集中蓋了住宅樓並在村裡成立了大包干紀念館。2009年11月6日,江河含悲、小崗村動容。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沈浩在小崗村臨時租住的房子內去世,年僅46歲,他的事跡在全國各地引起了強烈的反響,走進了每個人的心中,令人感動,讓人難忘。
工業、興商貿、科學種田,以市場經濟的頭腦發展種植、養殖和高效農業。六年來,沈浩為帶領著小崗村做了太多的事。農家樂生態游促進小崗村振興發展,「大包干」紀念館每年接待各地遊客萬餘人次。他敢於擔負起「中國改革第一村」的歷史重任,團結帶領村「兩委」一班人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大力弘揚敢為人先精神,積極探索科學發展道路,促進了小崗又好又快發展。學習沈浩同志,就要像他那樣,與時俱進,改革創新,不斷提高科學發展能力,創造性開展工作,積極探索適應時代要求、符合本地實際的新思路、新辦法、新舉措,努力創造經得起實踐和時間檢驗的業績。涓涓情感的細流,沈浩同志的感人事跡此時如春雨滋潤了每個人的心田。作為一名大學生黨員,我熱愛服務與每一位同學這項工作,在認真學習了沈浩書記的事跡之後,我不禁深思,為什麼這樣一位處級幹部會堅定不移的把自己的青春獻給農村的事業呢?看到小崗村的現實面貌以及強勁的發展勢頭,我懂得,這是一種熱愛,是一種信念,更是人生的一種價值體現!
激動人心的電影,激動人心的時刻,讓每一位觀眾的心靈都得到了凈化,精神都受到了洗禮!作為一名大學生黨員,學習沈浩同志無私奉獻、敢為人先的精神。農村就像一個大舞台,沈浩書記無疑在小崗村這個舞台上展現了他人生最壯麗的一幕,而我們,沒有理由退卻,我們必將踏著沈書記的道路堅持走下去!
「死者長已矣,生者當勉勵」。凜冽寒風,悄然帶來的是您離別的腳步,但我們所有的愛,都將伴隨你青春的腳步,讓夢想綻放,讓我們的熱情在美麗的大學綻放,在中國必將有千千萬萬個「沈浩」!
〔電影《第一書記》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Ⅶ 電影第一書記 觀後感
要把學習沈浩轉化為推進科學發展的強大動力,轉化為加速安徽崛起的具體行動。學習沈浩對科學發展的那份堅定,對加快發展的那份追求,紮根基層、奉獻人民的那種境界。
要牢固樹立和自覺踐行科學發展觀,切實強化「不發展最不科學、抓發展必須科學」的理念,聚精會神搞建設,奮發有為促崛起。堅持發展不動搖,把發展作為履職盡責的第一要務,作為解決一切問題的「金鑰匙」,以心無旁騖的執著、咬定青山的堅韌、永不放棄的頑強,加速發展不懈怠,樹立強烈的爭先進位意識,拓展視野、抬升標桿,堅定信心、奮力趕超,努力在中部崛起中走在前列。緊緊圍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個重大戰略任務,著力擴大有效需求,著力調整經濟結構,著力推進自主創新,著力深化改革開放,著力保障改善民生,推動經濟社會長期平穩較快發展。
要大力弘揚敢為人先精神,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永不停滯、永不僵化,敢闖敢試、勇於擔當。要堅定不移地解放思想,積極研究新情況,敢於解決新問題,努力在解放思想中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在更新觀念中理清發展思路、激活發展動力。切實做好「結合」文章,把中央精神與自身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把發展所需與群眾所求緊密結合起來,找准切入點,尋求突破口,創造性地開展工作,走出一條具有安徽特色的崛起之路。
要始終保持幹事創業的蓬勃朝氣,把心思放到促發展上,把功夫下到抓落實上,多干打基礎、管長遠的工作,多做利和諧、促崛起的實事,創造經得起歷史、實踐和群眾檢驗的實績。始終保持知難而進的昂揚銳氣,振奮精神,增強信心,不懼風險,不畏困難,有效化解制約發展的不利因素,積極應對前進中的各種挑戰,奮力奪取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新勝利。
盡管崛起道路上還存在困難和風險,盡管還面臨著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挑戰和壓力,以沈浩事跡為榜樣,以沈浩精神為動力,我們就能始終保持一股迎難而上的勇氣,始終保持一股敢為人先的銳氣,始終保持一股干不上去誓不罷休的志氣,就能振奮崛起精神、凝聚發展合力,不斷創造推進科學發展、加速新疆崛起的新業績!
Ⅷ 第一書記觀後感
[第一書記觀後感]周二下午看了《第一書記》這部電影,第一書記觀後感。先說好,我不是黨員,也不是幹部,更不是積分(fen),所以我是帶著隨便看看的心情去看的。由於觀後要幫著寫觀後感,所以去之前就把觀後感寫好了,屬上某某大名,然後上交黨組織,最後應該封存在入黨檔案里吧。在網上看到有些人說去之前要帶紙巾,因為它催人淚下。我覺得我是用不著了,因為是報著寫觀後感的心態去觀影的,關於歌功頌德在影片,我覺得自己應該不會被導演的劇情來牽動感情。我自認為是很會猜劇情的人,影片一開始,我就知道了導演想怎麼敘事,而每個小事件發展的結果我也猜到了十之八九,等等,都是一些老掉牙的電影俗套,觀後感《第一書記觀後感》。因為一些紅色電影要歌頌一個人,要講述一個人的豐功偉績,無非就是為群眾辦事,如何為了群眾的利益犧牲小我,如何對不起家人,還有在惡劣天氣中工作的情節。這些這部電影里都有。電影里無論是主演還是一些配角,都是我們平時熟悉的著名演員,據說是人藝演員鼎力加盟。影片里有許許多多我們熟悉的演員,直到最後,我還真把楊建新當成了沈浩,不過我還是最喜歡徐帆的表演。片中沒有過多的詞語和行為想博取人們的眼淚,更多的卻是引得大家不時發出笑聲。漸漸地讓我忘記了這是一部紅色電影了。影片最後以女兒的一段告白為結尾。而這時,我悄悄在看了一下周圍,多數人都有抹眼淚的動作,天啊,了不起的導演。不,這或許就是真實的力量。因為真實引起了觀眾們的共鳴。當然,看完電影後,也會引發大家更深的思考。這就是導演的魅力所在,我想,這部影片對我的教育目的已經達到了。
Ⅸ 第一書記 觀後感
《第一書記》觀後感:
要把學習沈浩轉化為推進科學發展的強大動力,轉化為加速安徽崛起的具體行動。學習沈浩對科學發展的那份堅定,對加快發展的那份追求,紮根基層、奉獻人民的那種境界。
要牢固樹立和自覺踐行科學發展觀,切實強化「不發展最不科學、抓發展必須科學」的理念,聚精會神搞建設,奮發有為促崛起。堅持發展不動搖,把發展作為履職盡責的第一要務,作為解決一切問題的「金鑰匙」,以心無旁騖的執著、咬定青山的堅韌、永不放棄的頑強,加速發展不懈怠,樹立強烈的爭先進位意識,拓展視野、抬升標桿,堅定信心、奮力趕超,努力在中部崛起中走在前列。緊緊圍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個重大戰略任務,著力擴大有效需求,著力調整經濟結構,著力推進自主創新,著力深化改革開放,著力保障改善民生,推動經濟社會長期平穩較快發展。
要大力弘揚敢為人先精神,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永不停滯、永不僵化,敢闖敢試、勇於擔當。要堅定不移地解放思想,積極研究新情況,敢於解決新問題,努力在解放思想中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在更新觀念中理清發展思路、激活發展動力。切實做好「結合」文章,把中央精神與自身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把發展所需與群眾所求緊密結合起來,找准切入點,尋求突破口,創造性地開展工作,走出一條具有安徽特色的崛起之路。
要始終保持幹事創業的蓬勃朝氣,把心思放到促發展上,把功夫下到抓落實上,多干打基礎、管長遠的工作,多做利和諧、促崛起的實事,創造經得起歷史、實踐和群眾檢驗的實績。始終保持知難而進的昂揚銳氣,振奮精神,增強信心,不懼風險,不畏困難,有效化解制約發展的不利因素,積極應對前進中的各種挑戰,奮力奪取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新勝利。
盡管崛起道路上還存在困難和風險,盡管還面臨著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挑戰和壓力,以沈浩事跡為榜樣,以沈浩精神為動力,我們就能始終保持一股迎難而上的勇氣,始終保持一股敢為人先的銳氣,始終保持一股干不上去誓不罷休的志氣,就能振奮崛起精神、凝聚發展合力,不斷創造推進科學發展、加速新疆崛起的新業績!
Ⅹ 大學生村官觀看《第一書記》觀後感
沈書記的無私奉獻和數年如一日的撲在工作第一線,加上村民們的辛勤勞作,才使得今天的小崗村在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建設大發展中始終排名全國前列。無疑,新形勢下的小崗村在沈書記和村民們擰成一根繩的熱火朝天的辛勤耕耘下,不但成為了新時期和諧社會的標桿式農村,更成為了世界矚目的新時代的現代化新農村。全國人民的熱切矚目,各級領導的衷心幫助,村子帶頭人沈書記的兢兢業業,無不指引著新時期小崗村的發展方向,成為小崗村的動力源泉。使得發展中的小崗村一天一小變,一月一大變。村民的經濟收入一年上一個台階。
當他們躊躇滿志的期待來年的春天時,一聲驚雷,將所有村民震呆了,整個村子頓時陷入一種悲愴的氣氛中,嘔心瀝血帶領村民們奔向幸福生活的好書記沈浩,不幸離世。江淮大地,在冬日的陽光里,漫布著一股哀傷的氣息。每一陣風,似乎都是一段低鳴的哀樂;每一場雨,似乎都是眾人漫溢的淚水。
作為一個選派幹部,能在一個偏遠的地方呆了六年,而且實實在在的在那裡幹事創業,最後將自己的生命都獻給了自己生活戰斗過的第一線,我被社會還有這樣一個執著自己理想和忠於組織和人民的人感動了,被他為了工作離家六載以村為家而感動,也被他把最後的時間都獻給了自己生活工作的地方也無悔而感動。
他一心為公,服務基層,用行動實踐科學發展觀。他忘我工作、不懈奮斗,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我深深被沈浩的精神所感動,沈浩同志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群眾在幹部心裡的分量有多重,幹部在群眾心裡的分量就有多重。
沈浩把全部的心血獻給了小崗;沈浩,人民群眾也把他當成自己的親人,沈浩,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獻給了小崗,成為小崗農村群眾離不開的好乾部,為機關幹部樹立了光輝的榜樣。在人民群眾的心裡,沈浩同志是立在農民心中的豐碑,是抹不去的記憶,是為留住他我們又按了三回紅手印,是他帶領小崗走上了致富路,是群眾心中的好書記。這就是共產黨員,是我黨的優秀幹部,是基層幹部的典範。他奏響了共產黨員華彩的樂章。
我作為一個民企的黨員同志,要向沈浩同志學習,學習他牢記宗旨,努力踐行貫徹科學發展觀,學習他無私奉獻,任勞任怨的實干精神,學習他把群眾期盼的事掛在心上作為自己的一份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