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給中國大學生的信
⑴ 李開復寫給中國大學生的信要其中一封的讀後感。要800字。
《李開復給中國大學生的六封信》讀後感1
上個學期就讀過這本由文傳學院編印的《李開復給中國大學生的六封信》了,當時感觸就很大,在組織部內部學習的時候還申請討論了「選擇的智慧」。大家都談到很多,上了一堂很好的人生哲理課。
今天再次打開這本書,有很多要說的,卻又不知道從何處說起。辛辛苦苦奮鬥了十二年,很不容易地走到了今天,走進了大學,猛然間發現,一切才剛剛開始,腳下的路還有很遠很遠。今天的社會競爭不言而喻,就這樣停止,一切都會從你的身邊消失,僅僅只能做個對社會無用,對家庭無用,對自己都無用的無用之人。心裡明白,也對自己說過一萬遍:Go!Go!加油!要奮不顧身地向前走!
一路向前也應有人的指點,李開復博士的話總能告訴我些東西,可能平時會一時忘記,我卻提醒自己經常去看看,經常去想想,希望能讓道路更加平坦。
李開復博士說:要從誠信談起!要從優秀到卓越!要做到成功、自信、快樂!我讀到了勿以惡小而為之;諾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從記事開始,我就被告知,細節決定成敗,平時的一舉一動最能看清一個人,時時都不能鬆懈,積極努力地去做好每一件事,不做最好,卻一定要努力做更好,不能做到完美,卻一定要努力去接近完美!要挑戰自我、開發自身潛力。要相信自己,努力去拼,努力去博,不畏懼,只是勇敢向前!時間總是過得很快,只說只想卻不做,一切都沒用,沒有一點意義,行動永遠比語言有效果。我也將時時刻刻告訴自己,不做語言上的巨人,更不做行動上的矮子。
作為一名學生,作為一名學生幹部,作為一名學生黨員,沒有任何一個理由能讓自己不嚴格要求自己。總結上個學期,確實還有很多的不如意,最顯而易見的就是學習。一個學期下來,以各種理由擠掉學習時間的情況不知出現了多少,還是在拿到成績單的時候才發現不踏踏實實學習是真的出現不了天才的,沒有人能只靠聰明戰勝別人。付出真的很重要,我必須努力努力再努力!
作為一名學生,作為一名學生幹部,作為一名學生黨員,沒有任何一個理由能讓自己在某一小方面鬆懈。在學習上,我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在工作上,我應是個積極主動的人;在生活上,我必須樂觀熱情……做一個堅守誠信、正直的人,培養自己的表達和溝通能力,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堅信:一個人品不完善的人是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有所作為的人的。堅信:付出的越多,得到的越多。
我一直很喜歡這樣一句話: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剩下的就交給命運!加油加油!努力努力!成為最好的我自己就是我的成功!
當我們這些正在接受中國最高層次教育的當代大學生彷徨的時候,當我們在思考自己如何度過自己的大學生涯的時候,當我們在思考畢業之後我們將何去何從的時候,我們收到了李開復給我們的信。 李開復是全球IT業最頂尖的專家之一,他的學識、修為都可以作為我們學習的楷模,我們需要向他學習,但我們又不能一味的模仿,我們更需要的是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所處的環境,確定自己奮斗的目標。 到目前為止李開復已經給我們寫了五封信,這五封信的內容既有所同又有所不同,具體可以總結為: 誠信天下,堅守誠信,正直的原則。 自古以來誠信就是人們研究的話題,當代中國人的誠信問題已經非常嚴重了。由於國人在國外因貪圖小利而背信棄義的比比皆是,導致他國人已經對中國人的誠信已經不再「感冒」了。所以無論你的學識如何誠信都是根本,只有做一個誠信的人才能立足於世界否則即便你取得了短暫的成功也必將失敗。所以無論如何都要恪守「堅守誠信,正直的原則」。 生活在群體之中,曾經日本人說我們中國是「一個中國人一條龍,十個中國人一條蟲。」這是一句值得我們深思的一句話。其語義是一個中國人有很強的能力,但是一個由中國人組成的團隊就不能展現出其應有的實力來。為何小小的日本敢侵略我們呢?不僅僅是他們有現代化的武器,更重要的是中國內部的四分五裂,蔣介石的一句「襄外必先安內」使鬼子更加有恃無恐的侵略中國。以前很多人能夠依靠其強大的單兵作戰能力闖出了一番天地,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團隊協作能力日趨顯得重要,一個windows 2000操作系統已經薈集了三千多名IT精英的成果才得以完成,如果這三千多人沒有一個良好的協作能力能完成如此復雜的系統工程嗎?我們需要協作,需要團隊,需要用團隊的力量來實現自己的抱負。我們需要的是「在讀書之餘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團體的工作。在與他人分工合作、分享成果、互助互惠的過程中體會團隊精神的重要性」。 做一個主動的人,五千年的中華文化造就了禮儀之邦的中國,同時也使中國的「謙謙君子」們過於含蓄,缺乏主動意識,採取敵不動我不動,敵動我才動的行為方式,殊不知在高速信息化的今天時間是極其寶貴的,哪怕晚一秒鍾也足以讓你失敗。做一個積極主動的人,「主動去了解自己要做什麼,並且規劃它們,然後全力以赴地去完成。同時還要虛心聽取他人的批評和意見」。 挑戰自我,開發自身潛力。人只有一次生命,只有短短的幾十個春秋,在這有限的時間里我們要不斷的挑戰自己,挖掘自己最大的潛能,要相信自己張揚而不張狂,時刻准備著迎接屬於我們的世界。「在二十一世紀,競爭已經沒有疆界,你應該放開思維,站在一個更高的起點,給自己設定一個更具挑戰性的標准,才會有準確的努力方向和廣闊的前景,切不可做"井底之蛙"」。選擇一個你真心熱愛的事業,不斷地挑戰自我、完善自我,讓自己的一生過得精彩和充實。 客觀直接了當的溝通。 含蓄的中國人喜歡拐彎抹角的向他人表達自己多意願,這樣既浪費了大家的時間有容易導致他人誤解李開復在信中提到「做一個開誠布公,敢於說"不"的人,這才是尊重自己思想意願的表現。 」 珍惜校園生活。我們每個人的大學生活就這短暫的四年,但這四年如果能夠很好的把握的話相信這必將使你人生進步最快的時期,所以我們要珍惜我們的校園生活,這四年我們應該為自己的人生規劃鋪好道路,扎實的打下基礎。李開復在信中提到反對大學生打工,但是我個人認為大學生去打工如果所從事的工作有助於提高自身素質的,為解決生活困難的,打工也是不錯的選擇,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全面提升自己。 在第二封信中李開復主要針對個人品質作出了詳盡的描述。人要做事首先要學會做人,如何做一個成功的人呢?做一個城實、正直、主動、客觀、謙虛的人。具有這寫品質要想達到卓越還是還遠遠不夠的,我們要注重自身的修為,樹立自己良好的形象,真誠的以他人相處搞好人際關系。嚴格的要求自己,寬容的對待他人,設身處地的從他人的角度來想問題辦事情。 成功、自信、快樂簡簡單單的三個詞卻富含這時刻的人生哲理,因為成功而自信,因為成功而快樂;因為自信而成功,因為自信而快樂;因為快樂而成功,因為快樂而自信。成功、自信、快樂是一個良性循環:從成功里可以得到自信和快樂,從自信里可以得到快樂和成功,從快樂里可以得到成功和自信。如何獲得成功,如何自信在李開復的信中都已作了詳盡敘述,自信+快樂=成功。 如何度過大學四年?努力的學習基礎學科數學、英語、計算機、互聯網,學會自學地方法,學會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學會如何用理論去解決實際問題,學會為人處事。把握時間,積極主動的像自己的目標方向前進。 選擇,人生需要作出無數次的選擇。考試的時候需要選擇正確答案,但是人生沒有正確答案,只有不悔的抉擇,付出之後即便失敗也無愧於心,沒有進全力即便獲得成功也將因為沒有達到更好而遺憾,用積極的態度去面對人生,用自己的意願去選擇道路。為自己的生命之舟掌舵,無畏的面對狂風巨浪,勇往直前駛向勝利的港灣。 李開復給我們寫了五封信,我們應該感謝他對我們當代中國大學生的關懷,感謝他對我們的教誨,感謝他引領我們邁向成功。我們應該細細的品味這五封信,吸收其中的精華,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確定自己的目標,從現在起用積極主動的心態向勝利的港灣起航。
⑵ 李開復給大學生的十封信全部內容
李開復給大學生的第一封信
堅守誠信、正直的原則
我在蘋果公司工作時,曾有一位剛被我提拔的經理,由於受到下屬的批評,非常沮喪地要我再找一個人來接替他。我問他:「你認為你的長處是什麼?」他說,「我自信自己是一個非常正直的人。」我告訴他:「當初我提拔你做經理,就是因為你是一個公正無私的人。管理經驗和溝通能力是可以在日後工作中學習的,但一顆正直的心是無價的。」我支持他繼續幹下去,並在管理和溝通技巧方面給予他很多指點和幫助。最終,他不負眾望,成為一個出色的管理人才。現在,他已經是一個頗為成功的公司的首席技術官。
與之相反,我曾面試過一位求職者。他在技術、管理方面都相當的出色。但是,在談論之餘,他表示,如果我錄取他,他甚至可以把在原來公司工作時的一項發明帶過來。隨後他似乎覺察到這樣說有些不妥,特作聲明:那些工作是他在下班之後做的,他的老闆並不知道。這一番談話之後,對於我而言,不論他的能力和工作水平怎樣,我都肯定不會錄用他。原因是他缺乏最基本的處世准則和最起碼的職業道德「誠實」和「講信用」。如果僱用這樣的人,誰能保證他不會在這里工作一段時間後,把在這里的成果也當作所謂「業余之作」而變成向其它公司討好的「貢品」呢?這說明:一個人品不完善的人是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有所作為的人的。
在美國,中國學生的勤奮和優秀是出了名的,曾經一度是美國各名校最歡迎的留學生群體。而最近,卻有一些學校和教授聲稱,他們再也不想招收中國學生了。理由很簡單,某些中國學生拿著讀博士的獎學金到了美國,可是,一旦找到工作機會,他們就會馬上申請離開學校,將自己曾經承諾要完成的學位和研究拋在一邊。這種言行不一的做法已經使得美國相當一部分教授對中國學生的誠信產生了懷疑。應該指出,有這種行為的中國學生是少數,然而就是這樣的「少數」,已經讓中國學生的名譽受到了極大的損害。另外,目前美國有很多教授不理會大多數中國學生的推薦信,因為他們知道這些推薦信根本就出自學生自己之手,已無參考性可言。這也是誠信受到損害以後的必然結果。
我在微軟研究院也曾碰到過類似的問題。一位來這里實習的學生,有一次出乎意料地報告了一個非常好的研究結果。但是,他做的研究結果別人卻無法重復。後來,他的老闆才發現,這個學生對實驗數據進行了挑選,只留下了那些合乎最佳結果的數據,而舍棄了那些「不太好」的數據。我認為,這個學生永遠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的學術突破,也不可能成為一名真正合格的研究人員。
最後想提的是一些喜歡貪小便宜的人。他們用學校或公司的電話打私人長途、多報銷計程車票。也許有人認為,學生以成績、事業為重,其它細節只是一些小事,隨心所欲地做了,也沒什麼大不了的。然而,就是那些身邊的所謂「小事」,往往成為一個人塑造人格和積累誠信的關鍵。一些貪小便宜、耍小聰明的行為只會把自己定性為一個貪圖小利、沒有出息的人的形象,最終因小失大。對於這些行為,一言以敝之,就是「勿以惡小而為之」。
生活在群體之中
與大多數美國學生比較而言,中國學生的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和團隊精神要相對欠缺一些。這也許是由於文化背景和教育體制的不同而造成的。今天,當我們面對一個正在走向高度全球化的社會時,生活在群體之中,做出更好的表現,得到更多的和收獲,是尤為重要的。
表達和溝通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不論你做出了怎樣優秀的工作,不會表達,無法讓更多的人去理解和分享,那就幾乎等於白做。所以,在學習階段,你不可以只生活在一個人的世界中,而應當盡量學會與各階層的人交往和溝通,主動表達自己對各種事物的看法和意見,甚至在公眾集會時發表演講,鍛煉自己的表達能力。
表達能力絕不只是你的「口才」。哈佛大學的Ambady教授最近做過一個非常有趣的實驗,他讓兩組學生分別評估幾位教授的授課質量。他把這幾位教授的講課錄像帶先無聲地放兩秒鍾給一組學生看,得出一套評估結果。然後與那些已經聽過這幾位教授幾個月講課的學生的結果進行對比,兩個小組的結論竟然驚人的相似。這表明,在表達自己思想的過程中,非語言表達方式和語言同樣重要,有時作用甚至更加明顯。這里所講的非語言表達方式是指人的儀表、舉止、語氣、聲調和表情等。因為從這些方面,人們可以更直觀、更形象地判斷你為人、做事的能力,看出你的自信和熱情,從而獲得十分重要的「第一印象」。
2李開復給大學生的第一封信對於一個集體、一個公司、甚至是一個國家,團隊精神都是非常關鍵性的。微軟公司在美國以特殊的團隊精神著稱。象Windows 2000這樣產品的研發,微軟公司有超過3000名開發工程師和測試人員參與,寫出了5000萬行代碼。沒有高度統一的團隊精神,沒有全部參與者的默契與分工合作,這項工程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
相對來說,以前我在別的公司時也曾見到這樣的現象。一項工程布置下來,大家明明知道無法完成,但都心照不宣,不告訴老闆。因為反正也做不完,大家索性也不努力去做事,卻花更多的時間去算計怎麼把這項工程的失敗怪罪到別人身上去。就是這些人和這樣的工作作風幾乎把這家公司拖垮。
為了培養團隊精神,我建議同學們在讀書之餘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團體的工作。在與他人分工合作、分享成果、互助互惠的過程中,你們可以體會團隊精神的重要性。
在學習過程中,你千萬不要不願意把好的思路、想法和結果與別人分享,擔心別人走到你前面的想法是不健康的,也無助於你的成功。有一句諺語說,「你付出的越多,你得到的越多」。試想,如果你的行為讓人覺得「你的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當你需要幫忙時,你認為別人會來幫助你嗎?反之,如果你時常慷慨地幫助別人,那你是不是會得到更多人的回報?
在團隊之中,要勇於承認他人的貢獻。如果藉助了別人的智慧和成果,就應該聲明。如果得到了他人的幫助,就應該表示感謝。這也是團隊精神的基本體現。
做一個主動的人
三十年前,一個工程師夢寐以求的目標就是進入科技最領先的IBM。那時IBM對人才的定義是一個有專業知識的、埋頭苦乾的人。斗轉星移,事物發展到今天,人們對人才的看法已逐步發生了變化。現在,很多公司所渴求的人才是積極主動、充滿熱情、靈活自信的人。
作為當代中國的大學生,你應該不再只是被動地等待別人告訴你應該做什麼,而是應該主動去了解自己要做什麼,並且規劃它們,然後全力以赴地去完成。想想今天世界上最成功的那些人,有幾個是唯唯諾諾、等人吩咐的人?對待自己的學業和研究項目,你需要以一個母親對孩子那樣的責任心和愛心全力投入不斷努力。果真如此,便沒有什麼目標是不能達到的。
一個積極主動的人還應該虛心聽取他人的批評和意見。其實,這也是一種進取心的體現。不能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並從中汲取教訓,就不可能有更大的進步。比爾
⑶ 李開復給中國學生的第四封信:大學四年應該是這樣度過
是要 這篇文章嗎
李開復
2005年2月
--------------------------------------------------------------------------------
今天,我回復了「開復學生網」開通以來的第1000個問題。關掉電腦後,始終有一封學生來信縈繞在我的腦海里,揮之不去:
開復老師:
就要畢業了。
回頭看自己所謂的大學生活,
我想哭,不是因為離別,而是因為什麼都沒學到。
我不知,簡歷該怎麼寫,若是以往我會讓它空白。
最大的收獲也許是……對什麼都沒有的忍耐和適應……
這封來信道出了不少大三、大四學生的心聲。大學期間,有許多學生放任自己、虛度光陰,還有許多學生始終也找不到正確的學習方向。當他們被第一次補考通知喚醒時,當他們收到第一封來自應聘企業的婉拒信時,這些學生才驚訝地發現,自己的前途是那麼渺茫,一切努力似乎都為時已晚……
這「第四封信」是寫給那些希望早些從懵懂中清醒過來的大學生,那些從未貪睡並希望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運的大學生以及那些即將邁進大學門檻的未來大學生們的。在這封信中,我想對所有同學說:
大學是人一生中最為關鍵的階段。從入學的第一天起,你就應當對大學四年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規劃。為了在學習中享受到最大的快樂,為了在畢業時找到自己最喜愛的工作,每一個剛進入大學校園的人都應當掌握七項學習:學習自修之道、基礎知識、實踐貫通、興趣培養、積極主動、掌控時間、為人處事。只要做好了這七點,大學生臨到畢業時的最大收獲就絕不會是「對什麼都沒有的忍耐和適應」,而應當是「對什麼都可以有的自信和渴望」。只要做好了這七點,你就能成為一個有潛力、有思想、有價值、有前途的快樂的畢業生。
大學:人生的關鍵
大學是人生的關鍵階段。這是因為,進入大學是你終於放下高考的重擔,第一次開始追逐自己的理想、興趣。這是你離開家庭生活,第一次獨立參與團體和社會生活。這是你不再單純地學習或背誦書本上的理論知識,第一次有機會在學習理論的同時親身實踐。這是你第一次不再由父母安排生活和學習中的一切,而是有足夠的自由處置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各類問題,支配所有屬於自己的時間。
大學是人生的關鍵階段。這是因為,這是你一生中最後一次有機會系統性地接受教育。這是你最後一次能夠全心建立你的知識基礎。這可能是你最後一次可以將大段時間用於學習的人生階段,也可能是最後一次可以擁有較高的可塑性、集中精力充實自我的成長歷程。這也許是你最後一次能在相對寬容的,可以置身其中學習為人處世之道的理想環境。
大學是人生的關鍵階段。在這個階段里,所有大學生都應當認真把握每一個「第一次」,讓它們成為未來人生道路的基石;在這個階段里,所有大學生也要珍惜每一個「最後一次」,不要讓自己在不遠的將來追悔莫及。在大學四年裡,大家應該努力為自己編織生活夢想,明確奮斗方向,奠定事業基礎。
大學四年每個人都只有一次,大學四年應這樣度過……
自修之道:從舉一反三到無師自通
記得我在哥倫比亞大學任助教時,曾有位中國學生的家長向我抱怨說:「你們大學里到底在教些什麼?我孩子讀完了大二計算機系,居然連VisiCalc[1] 都不會用。」
我當時回答道:「電腦的發展日新月異。我們不能保證大學里所教的任何一項技術在五年以後仍然管用,我們也不能保證學生可以學會每一種技術和工具。我們能保證的是,你的孩子將學會思考,並掌握學習的方法,這樣,無論五年以後出現什麼樣的新技術或新工具,你的孩子都能游刃有餘。」
她接著問:「學最新的軟體不是教育,那教育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呢?」
我回答說:「如果我們將學過的東西忘得一干二凈時,最後剩下來的東西就是教育的本質了。
我當時說的這句話來自教育家B. F. Skinner的名言。所謂「剩下來的東西」,其實就是自學的能力,也就是舉一反三或無師自通的能力。大學不是「職業培訓班」,而是一個讓學生適應社會,適應不同工作崗位的平台。在大學期間,學習專業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還是要學習獨立思考的方法,培養舉一反三的能力,只有這樣,大學畢業生才能適應瞬息萬變的未來世界。我認識的不少在中國讀完大學來美國念研究生的朋友。他們認為來美國後,不論是學習,工作還是生活他們最缺乏的是獨立思考的能力因為在國內時他們很少獨立思考和獨立決策。
上中學時,老師會一次又一次重復每一課里的關鍵內容。但進了大學以後,老師只會充當引路人的角色,學生必須自主地學習、探索和實踐。走上工作崗位後,自學能力就顯得更為重要了。微軟公司曾做過一個統計:在每一名微軟員工所掌握的知識內容里,只有大約10%是員工在過去的學習和工作中積累得到的,其他知識都是在加入微軟後重新學習的。這一數據充分表明,一個缺乏自學能力的人是難以在微軟這樣的現代企業中立足的。
自學能力必須在大學期間開始培養。許多同學總是抱怨老師教得不好,懂得不多,學校的課程安排也不合理。我通常會勸這些學生說:「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亮蠟燭」。 大學生不應該只會跟在老師的身後亦步亦趨,而應當主動走在老師的前面。例如,大學老師在一個課時里通常要涵蓋課本中幾十頁的信息內容,僅僅通過課堂聽講是無法把所有知識學通、學透的。最好的學習方法是在老師講課之前就把課本中的相關問題琢磨清楚,然後在課堂上對照老師的講解彌補自己在理解和認識上的不足之處。
中學生在學習知識時更多地是追求「記住」知識,而大學生就應當要求自己「理解」知識並善於提出問題。對每一個知識點,都應當多問幾個「為什麼」。一旦真正理解了理論或方法的來龍去脈,大家就能舉一反三地學習其他知識,解決其他問題,甚至達到無師自通的境界。
事實上,很多問題都有不同的思路或觀察角度。在學習知識或解決問題時,不要總是死守一種思維模式,不要讓自己成為課本或經驗的奴隸。只有在學習中敢於創新,善於從全新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學生潛在的思考能力、創造能力和學習能力才能被真正激發出來。
《禮記·學記》上講:「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也就是說,大學生應當充分利用學校里的人才資源,從各種渠道吸收知識和方法。如果遇到好的老師,你可以主動向他們請教,或者請他們推薦一些課外的參考讀物。除了資深的教授以外,大學中的青年教師、博士生、碩士生乃至自己的同班同學都是最好的知識來源和學習夥伴。每個人對
⑷ 李開復寫給大學生的七封信讀後感
我是在去年才知道並開始關注李開復的。我想如果我不是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今天我就會錯過了《李開復給中國大中學生的七封信》。這七封信不僅鼓勵了我的意志讓我懂得了如何去過好剩餘的大學生活,還讓我懂得了如何去發現生活的真諦。
李開復1961年出生台灣,1998年獲得計算機博士學位,在蘋果工作六年後於1998年7月加盟微軟,2005年加入Google公司擔任全球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裁,2009年Google離職,現任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李開復曾經說過:大學是人生的關鍵階段。這是因為,這是你一生中最後一次有機會系統性地接受教育。這是你最後一次能夠全心建立你的知識基礎。這可能是你最後一次可以將大段時間用於學習的人生階段,也可能是最後一次可以擁有較高的可塑性、集中精力充實自我的成長歷程。這也許是你最後一次能在相對寬容的,可以置身其中學習為人處世之道的理想環境。李開復寫給大學生寫的第四封信《大學四年應該是這樣度過的》讓我從懵懂中清醒過來,希望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運。
這七封信中李開復曾多次提到並用自己的經歷告訴我們誠信、主動、敢於挑戰自我的重要性,還總結出了自己的結論:一個人的成功與否並不只是智商的高低,而是智商(IQ)、情商(EQ)與靈商(SQ)的平衡。不管是在大學階段還是在以後的事業中,我們都不會是一個人生活,我們需要同熟悉的或者陌生的人交流交往,我們需要真誠的去對待別人,那麼才會得到別人的信任與尊重。天上不會掉餡餅,如果想要成功,就要主動一點,沒有機會的時候創造機會,看到機會的時候要用於把握機會。也許把握住機會不一定會成功,但是如果老是錯過機會,你怎麼可能成功?要相信自己的潛能,當你真正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它也許並沒有你想像中那麼艱難,不要因為害怕失敗,而不敢去嘗試,成功總是更親睞於那些敢於挑戰自我的人。
李開復的七封信給了我很多啟示,讓我明白如何不去浪費大學這段光陰,可是能否做到還是需要付出很大努力的,但是我相信自己。最後,我想將這段李開復贈給中國大學生的話寫下來:
你們的時間有限,所以不要浪費時間活在別人的生活里。
不要被信條所迷惑,盲從信條是活在別人的生活里。
不要被任何人的意見淹沒你內在的心聲。
最重要的,擁有跟隨內心和直覺的勇氣,你的內心和直覺知道你真正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任何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
⑸ 李開復《給中國學生的第四封信》的內容
2005年2月
今天,我回復了「開復學生網」開通以來的第1000個問題。關掉電腦後,始終有一封學生來信縈繞在我的腦海里,揮之不去:
開復老師:
就要畢業了。
回頭看自己所謂的大學生活,
我想哭
⑹ 李開復給中國大學生的第三封信
李開復寫給中國大學生的第三封信 [轉]
給中國學生的第三封信
成功、自信、快樂
李開復
2004年5月
此前,我和中國學生的多次交流都是圍繞如何達到優秀和卓越、如何成為領導人才
而展開的。最近,在新浪網的聊天室和我收到的許多電子郵件中,我發現更多的中
國學生需要知道的不是如何從優秀到卓越,而是如何從迷茫到積極、從失敗到成功
、從自卑到自信、從惆悵到快樂、從恐懼到樂觀。
一個極端的例子是2004年2月發生在雲南大學的馬加爵事件。馬加爵殘忍地殺害了自
己的4名同學。但從馬家爵被捕後與心理學家的對話內容看來,他應該不是一個邪惡
的人,而是一個迷失方向、缺乏自信、性格封閉的孩子。他和很多大學生一樣,迫
切希望知道如何才能獲得成功、自信和快樂。
我這一封信是寫給那些渴望成功但又覺得成功遙不可及,渴望自信卻又總是自怨自
艾,渴望快樂但又不知快樂為何物的學生看的。希望這封信能夠帶給讀者一個關於
成功的嶄新定義,鼓勵讀者認識和肯定自己,做一個快樂的人。也希望這封信能夠
幫助讀者理解成功、自信、快樂是一個良性循環:從成功里可以得到自信和快樂,
從自信里可以得到快樂和成功,從快樂里可以得到成功和自信。
成功就是成為最好的你自己
美國作家威廉·福克納說過:"不要竭盡全力去和你的同僚競爭。你應該在乎的是,
你要比現在的你強。"
中國社會有個通病,就是希望每個人都照一個模式發展,衡量每個人是否"成功"采
用的也是一元化的標准:在學校看成績,進入社會看名利。尤其是在今天的中國,人
們對財富的追求首當其沖,各行各業,對一個人的成功的評價,更多地以個人財富為
指標。但是,有了最好的成績就能對社會有所貢獻嗎?有名利就一定能快樂嗎?
真正的成功應是多元化的。成功可能是你創造了新的財富或技術,可能是你為他人
帶來了快樂,可能是你在工作崗位上得到了別人的信任,也可能是你找到了回歸自
我、與世無爭的生活方式。每個人的成功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凌志軍在其《成
長》一書中得出的重要結論是"成為最好的你自己"。也就是說,成功不是要和別人
相比,而是要了解自己,發掘自己的目標和興趣,努力不懈地追求進步,讓自己的
每一天都比昨天更好。
成功的第一步:把握人生目標,做一個主動的人
在新浪聊天室里,當網友問我的人生目標是什麼時,我是這么回答的:"人生只有一
次,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最大的影響力(impact),能夠幫助自己、幫助家庭
、幫助國家、幫助世界、幫助後人,能夠讓他們的日子過得更好、更有效率,能夠
為他們帶來幸福和快樂。"我回答這個問題時絲毫不需要思考,因為我從大學二年級
起就把"影響力"當作自己的人生目標。
對我來說,人生目標不是一個口號,而是我最好的智囊,它曾多次幫我解決工作和
生活中的難題。我當初放棄在美國的工作,隻身來到中國創立微軟中國研究院,就
是因為我覺得後一項工作有更大的影響力,和我的人生目標更加吻合。此外,當我
收到一封封迷茫學生的來信,給他們寫回信時,我也會想:"如何讓回信有更大的影
響力?"我先後公開的三封"給中國學生的信"都是如此誕生的。
馬加爵也悟出了他的人生目標,只可惜他是在案發被捕後才悟出的。他說:"姐,現
在我對你講一次真心話,我這個人最大的問題就是出在我覺得人生的意義到底是為
了什麼?……在這次事情以後,此時此刻我明白了,我錯了。其實人生的意義在於
人間有真情。"如果馬加爵能早幾個月悟出人生目標,他在做傻事前就會問問自己,
充滿真情的父母、姐姐會怎麼看待這件事?這樣,他可能就不會走上歧途了。
所以,無論是為了真情,為了影響力,還是為了快樂、家人、道德、寧靜、求知、
創新……一旦確定了人生目標,你就可以像我一樣在人生目標的指引下,果斷地做
出人生中的重大決定。每個人的人生目標都是獨特的。最重要的是,你要主動把握
自己的人生目標。但你千萬不能操之過急,更不要為了追求所謂的"崇高",或為了
模仿他人而隨便確定自己的目標。
那麼,該怎麼去發現自己的目標呢?許多同學問我他們的目標該是什麼?我無法回
答,因為只有一個人能告訴你人生的目標是什麼,那個人就是你自己。只有一個地
方你能找到你的目標,那就是你心裡。
我建議你閉上眼睛,把第一個浮現在你腦海里的理想記錄下來,因為不經過思考的
答案是最真誠的。或者,你也可以回顧過去,在你最快樂、最有成就感的時光里,
是否存在某些共同點?它們很可能就是最能激勵你的人生目標了。再者,你也可以
想像一下,十五年後,當你達到完美的人生狀態時,你將會處在何種環境下?從事
什麼工作?其中最快樂的事情是什麼?當然,你也不妨多和親友談談,聽聽他們的
意見。
成功的第二步:嘗試新的領域、發掘你的興趣
為了成為最好的你自己,最重要的是要發揮自己所有的潛力,追逐最感興趣和最有
激情的事情。當你對某個領域感興趣時,你會在走路、上課或洗澡時都對它念念不
忘,你在該領域內就更容易取得成功。更進一步,如果你對該領域有激情,你就可
能為它廢寢忘食,連睡覺時想起一個主意,都會跳起來。這時候,你已經不是為了
成功而工作,而是為了"享受"而工作了。毫無疑問的,你將會從此得到成功。
相對來說,做自己沒有興趣的事情只會事倍功半,有可能一事無成。即便你靠著資
質或才華可以把它做好,你也絕對沒有釋放出所有的潛力。因此,我不贊同每個學
生都追逐最熱門的專業,我認為,每個人都應了解自己的興趣、激情和能力(也就
是情商中所說的"自覺"),並在自己熱愛的領域里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
比爾·蓋茨曾說:"每天清晨當你醒來的時候,都會為技術進步給人類生活帶來的發
展和改進而激動不已。"從這句話中,我們可看出他對軟體技術的興趣和激情。197
7年,因為對軟體的熱愛,比爾·蓋茨放棄了數學專業。如果他留在哈佛繼續讀數學
,並成為數學教授,你能想像他的潛力將被壓抑到什麼程度嗎?2002年,比爾·蓋
茨在領導微軟25年後,卻又毅然把首席執行官的工作交給了鮑爾默,因為只有這樣
他才能投身於他最喜愛的工作--擔任首席軟體架構師,專注於軟體技術的創新。雖
然比爾·蓋茨曾是一個出色的首席執行官,但當他改任首席軟體架構師後,他對公
司的技術方向做出了重大貢獻,更重要的是,他更有激情、更快樂了,這也鼓舞了
所有員工的士氣。
比爾·蓋茨的好朋友,美國最優秀的投資家,華倫·巴菲特也同樣認可激情的重要
性。當學生請他指示方向時,他總這么回答:"我和你沒有什麼差別。如果你一定要
找一個差別,那可能就是我每天有機會做我最愛的工作。如果你要我給你忠告,這
這是我能給你的最好忠告了。"
比爾·蓋茨和華倫·巴菲特給我們的另一個啟示是,他們熱愛的並不是庸俗的、一
元化的名利,他們的名利是他們的理想和激情帶來的。美國一所著名的經管學院曾
做過一個調查,結果發現,雖然大多數學生在入學時都想追逐名利,但在擁有最多
名利的校友中,有90%是入學時追逐理想、而非追逐名利的人。
我剛進入大學時,想從事法律或政治工作。一年多後我才發現自己對它沒有興趣,
學習成績也只在中游。但我愛上了計算機,每天瘋狂地編程,很快就引起了老師、
同學的重視。終於,大二的一天,我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放棄此前一年多在全美
前三名的哥倫比亞大學法律系已經修成的學分,轉入哥倫比亞大學默默無名的計算
機系。我告訴自己,人生只有一次,不應浪費在沒有快樂、沒有成就感的領域。當
時也有朋友對我說,改變專業會付出很多代價,但我對他們說,做一個沒有激情的
工作將付出更大的代價。那一天,我心花怒放、精神振奮,我對自己承諾,大學後
三年每一門功課都要拿A。若不是那天的決定,今天我就不會擁有在計算機領域所取
得的成就,而我很可能只是在美國某個小鎮上做一個既不成功又不快樂的律師。
即便如此,我對職業的激情還遠不能和我父親相比。我從小一直以為父親是個不苟
言笑的人,直到去年見到父親最喜愛的兩個學生(他們現在都是教授),我才知道
父親是多麼熱愛他的工作。他的學生告訴我:"李老師見到我們總是眉開眼笑,他為
了讓我們更喜歡我們的學科,常在我們最喜歡的餐館討論。他在我們身上花的時間
和金錢,遠遠超過了他微薄的收入。"我父親是在70歲高齡,經過從軍、從政、寫作
等職業後才找到了他的最愛--教學。他過世後,學生在他抽屜里找到他勉勵自己的
兩句話:"老牛明知夕陽短,不用揚鞭自奮蹄。"最令人欣慰的是,他在人生的最後
一段路上,找到了自己的最愛。
那麼,如何尋找興趣和激情呢?首先,你要把興趣和才華分開。做自己有才華的事
容易出成果,但不要因為自己做得好就認為那是你的興趣所在。為了找到真正的興
趣和激情,你可以問自己:對於某件事,你是否十分渴望重復它,是否能愉快地、
成功地完成它?你過去是不是一直嚮往它?是否總能很快地學習它?它是否總能讓
你滿足?你是否由衷地從心裡(而不只是從腦海里)喜愛它?你的人生中最快樂的
事情是不是和它有關?當你這樣問自己時,注意不要把你父母的期望、社會的價值
觀和朋友的影響融入你的答案。
如果你能明確回答上述問題,那你就是幸運的,因為大多數學生在大學四年裡都在
摸索或悔恨。如果你仍未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那我只有一個建議:給自己最多的
機會去接觸最多的選擇。記得我剛進卡內基·梅隆的博士班時,學校有一個機制,
允許學生挑老師。在第一個月里,每個老師都使盡全身解數吸引學生。正因為有了
這個機制,我才幸運地碰到了我的恩師瑞迪教授,選擇了我的博士題目"語音識別"
。雖然並不是所有學校都有這樣的機制,但你完全可以自己去了解不同的學校、專
業、課題和老師,然後從中挑選你的興趣。你也可以通過圖書館、網路、講座、社
團活動、朋友交流、電子郵件等方式尋找興趣愛好。唯有接觸你才能嘗試,唯有嘗
試你才能找到你的最愛。
我的同事張亞勤曾經說:"那些敢於去嘗試的人一定是聰明人。他們不會輸,因為他
們即使不成功,也能從中學到教訓。所以,只有那些不敢嘗試的人,才是絕對的失
敗者。"希望各位同學盡力開拓自己的視野,不但能從中得到教益,而且也能找到自
己的興趣所在。
成功的第三步:針對興趣,定階段性目標,一步步邁進
找到了你的興趣,下一步該做的就是制定具體的階段性目標,一步步向自己的理想
邁進。
首先,你應客觀地評估距離自己的興趣和理想還差些什麼?是需要學習一門課、讀
一本書、做一個更合群的人、控制自己的脾氣還是成為更好的演講者?十五年後成
為最好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會有什麼差別?還是其他方面?你應盡力彌補這些差距
。例如,當我決定我一生的目的是要讓我的影響力最大化時,我發現我最欠缺的是
演講和溝通能力。我以前是一個和人交談都會臉紅,上台演講就會恐懼的學生。我
做助教時表現特別差,學生甚至給我取了個"開復劇場"的綽號。因此,為了實現我
的理想,我給自己設定了多個提高演講和溝通技巧的具體目標。
其次,你應定階段性的、具體的目標,再充分發揮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勤奮、向上
和毅力,努力完成目標。比如,我要求自己每個月做兩次演講,而且每次都要我的
同學或朋友去旁聽,給我反饋意見。我對自己承諾,不排練三次,決不上台演講。
我要求自己每個月去聽演講,並向優秀的演講者求教。有一個演講者教了我克服恐
懼的幾種方法,他說,如果你看著觀眾的眼睛會緊張,那你可以看觀眾的頭頂,而
觀眾會依然認為你在看他們的臉,此外,手中最好不要拿紙而要握起拳來,那樣,
顫抖的手就不會引起觀眾的注意。當我反復練習演講技巧後,我自己又發現了許多
秘訣,比如:不用講稿,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來表達時,我會表現得更好,於是,我
仍准備講稿但只在排練時使用;我發現我回答問題的能力超過了我演講的能力,於
是,我一般要求多留時間回答問題;我發現自己不感興趣的東西就無法講好,於是
,我就不再答應講那些我沒有興趣的題目。幾年後,我周圍的人都誇我演講得好,
甚至有人認為我是個天生的好演說家,其實,我只是實踐了中國人勤奮、向上和毅
力等傳統美德而已。
任何目標都必須是實際的、可衡量的目標,不能只是停留在思想上的口號或空話。
制定目標的目的是為了進步,不去衡量你就無法知道自己是否取得了進步。所以,
你必須把抽象的、無法實施的、不可衡量的大目標簡化成為實際的、可衡量的小目
標。舉例來說,幾年前,我有一個目標是擴大我在公司里的人際關系網,但"多認識
人"或"增加影響力"的目標是無法衡量和實施的,我需要找一個實際的、可衡量的目
標。於是,我要求自己"每周和一位有影響力的人吃飯,在吃飯的過程,要這個人再
介紹一個有影響的人給我"。衡量這個目標的標準是"每周與一人一餐、餐後再認識
一人"。當然,我不會滿足於這些基本的"指標"。擴大人際關系網的目的是使工作更
成功,所以,我還會衡量"每周一餐"中得到了多少信息,有多少我的部門僱用的人
是在這樣的人際網中認識的。一年後,我的確從這些衡量標准中,看到了自己的關
系網有了顯著的擴大。
制定具體目標時必須了解自己的能力。目標設定過高固然不切實際,但目標也不可
定得太低。對目標還要做及時的調整:如果超出自己的期望,可以把期望提高;如
果未達到自己的期望,可以把期望調低。達成了一個目標後,可以再制定更有挑戰
性的目標;失敗時要坦然接受,認真總結教訓。
最後,再一次提醒同學們,目標都是屬於你的,只有你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制定最
合適的目標,主動提升自己,並在提升過程中客觀地衡量進度,這樣才能獲得成功
,才能成為更好的你自己。
自信是自覺而非自傲
自信的人敢於嘗試新的領域,能更快地發展自己的興趣和才華,更容易獲得成功。
自信的人也更快樂,因為他不會時刻擔心和提防失敗。
很多人認為自信就是成功。一個學生老得第一名,他有了自信。一個員工總是被提
升,他也有了自信。但這只是一元化的成功和一元化的自信。
其實,自信不一定都是好事。沒有自覺的自信會成為自傲,反而會失去了別人的尊
重和信賴。好的自信是自覺的,即很清楚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自覺的人自
信時,他成功的概率非常大;自覺的人不自信時,他仍可努力嘗試,但會將風險坦
誠地告訴別人。自覺的人不需要靠成功來增強自信,也不會因失敗而喪失自信。
自信的第一步:不要小看自己,多給自己打氣
"自"信的關鍵在於自己。如果你自己總認為自己不行,你是無法得到自信的。例如
,馬加爵曾說:"我覺得我太失敗的,同學都看不起我……很多人比我老練,讓我很
自卑。"雖然馬加爵很聰明也很優秀,但他從沒有真正自信過。
自信的秘密是相信自己有能力。中國古諺:"天生我才必有用","一枝草,一點露"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性和長處,值得看重和發揮。我記得我11歲剛到美國時,課
堂上一句英語都聽不懂,有一次老師問"1/7換算成小數等於幾?"我雖然不懂英文,
但認得黑板上的"1/7",這是我以前"背"過的。我立刻舉手並正確回答了這個問題。
不會"背書"的美國老師詫異地認為我是個"數學天才",並送我去參加數學競賽,鼓
勵我加入數學夏令營,幫助同學學習數學。她的鼓勵和同學的認可給了我自信。我
開始告訴自己,我有數學的天分。這時,我特別想把英文學好,因為只有這樣才能
學習更多的數學知識。這種教育方式不但提高了我的自信,也幫助我在各方面取得
了長足的進步。
中國式教育認為人的成長是不斷克服缺點的過程,所以老師更多是在批評學生,讓
學生彌補最差的學科。雖然應把每科都學得"足夠好",但人才的價值在於充分發揮
個人最大的優點。美國蓋洛普公司最近出了一本暢銷書《現在,發掘你的優勢》。
蓋洛普的研究人員發現:大部分人在成長過程中都試著"改變自己的缺點,希望把缺
點變為優點",但他們卻碰到了更多的困難和痛苦;而少數最快樂、最成功的人的秘
訣是"加強自己的優點,並管理自己的缺點"。"管理自己的缺點"就是在不足的地方
做得足夠好,"加強自己的優點"就是把大部分精力花在自己有興趣的事情上,從而
獲得無比的自信。
凌志軍的《成長》一書里還有很多得到自信的例子:微軟亞洲工程院院長張宏江說
他從小就"相信我是最聰明的。即使再後來的日子裡我常常不如別人,但我還是對自
己說:我能比別人做得好";微軟亞洲研究院的主任研究員周明小時候在"學生勞動
"中刷了108個瓶子,打破了紀錄,從而獲得自信。他說:"我原來一直是沒有自信心
的,但是這件事給了我自信。這是我一生中最快樂的經驗,散發著一種迷人的力量
,一直持續到今天。我發現了天才的全部秘密,其實只有6個字:不要小看自己。"
自信是一種感覺,你沒有辦法用背書的方法"學習"自信,而唯一靠"學習"提升自信
的方法是以實例"訓練"你的大腦。要得到自信,你必須成為自己最好的拉拉隊,每
晚入睡前不妨想想,今天發生了什麼值得你自豪的事情?你得到了好的成績嗎?你
幫助了別人嗎?有什麼超出了你的期望嗎?有誰誇獎了你嗎?我相信每個人每天都
可以找到一件成功的事情,你會慢慢發現,這些"小成功"可能會越來越有意義。
有個著名教練在每次球賽前,總會要求隊員回憶自己最得意的一次比賽。他甚至讓
隊員把最得意的比賽和一個動作(如緊握拳頭)聯系起來,以便使自己每次做這個
動作時,就會下意識地想到得意的事,然後在每次比賽前反復做這個動作以"訓練"
大腦,提升自信。
希望同學們都能成為自己最好的拉拉隊,同時多結交為你打氣的朋友,多回味過去
的成功,千萬不要小看自己。
自信的第二步:用毅力、勇氣,從成功里獲得自信,從失敗里增加自覺
當你感覺到自信時,無論多麼小的成功,你都會特別期望再一次得到自己或別人的
肯定,這時,你需要有足夠的毅力。只要你有毅力,就會像周明所說的那樣,"什麼
事情只要我肯干,就一定可以干好。你能學會你想學會的任何東西,這不是你能不
能學會的問題,而是你想不想學的問題。如果你對自己手裡的東西有強烈的慾望,
你就會有一種堅韌不拔的精神,尤其當你是普通人的時候。"
有時,你可能沒做過某一件事,不知道能不能做成。這時,除了毅力外,你還需要
勇氣。我以前在工作中,一般的溝通沒有問題,但到了總裁面前,總是不敢講話,
怕說錯話。直到有一天,公司要做改組,總裁召集十多個人開會,他要求每個人輪
流發言。我當時想,既然一定要講,那不如把心裡話講出來。於是,我鼓足勇氣說
:"我們這個公司,員工的智商比誰都高,但是我們的效率比誰都差,因為我們整天
改組,不顧到員工的感受和想法……"我說完後,整個會議室鴉雀無聲。會後,很多
同事給我發電子郵件說:"你說得真好,真希望我也有你的膽子這么說。"結果,總
裁不但接受了我的建議,改變了公司在改組方面的政策,而且還經常引用我的話。
從此,我充滿了自信,不懼怕在任何人面前發言。這個例子充分印證了"你沒有試過
,你怎麼知道你不能"這句話。
有勇氣嘗試新事物的同時,也必須有勇氣面對失敗。大家不能只憑匹夫之勇去做注
定要失敗的事。但當你畏懼失敗時,不妨想一想,你怕失去什麼?最壞的下場是什
么?你不能接受嗎?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總裁否定了我的看法,他會不尊重我嗎
?不但不會,別人很可能還會認為我勇氣可嘉。而且,自覺的人會從失敗中學習,
認識到自己不適合做什麼事情,再提升自己的自覺。因此,不要畏懼失敗,只要你
盡了力,願意向自己的極限挑戰,你就應為自己的勇氣而自豪。
一個自信和自覺的人,如果能勇敢地嘗試新的事物,並有毅力把它做好,他就會從
成功里獲得自信,從失敗里增加自覺。
自信的第三步:自覺地定具體的目標,虛心地聽他人的評估
培養自信也要設定具體的目標,一步步地邁進。這些目標也必須是可衡量的。我曾
把我在總裁面前發言的例子講給我女兒聽,因為她的老師認為她很害羞,在學校不
舉手發言,我希望鼓勵她勇於發言。她同意試一試,但她認為只有在適當的時候,
有最好的意見時才願意發言。但是,我認為有了"最好的意見"這個主觀的評估,目
標就很難衡量。於是,我和她制定了一個可衡量的、實際的目標:她每天舉一次手
,如果堅持一個月就有獎勵。然後,我們慢慢增加舉手的次數。一年後,老師注意
到,她對課堂發言有了足夠的自信。
自信絕非自我偏執、不容許自己犯錯,或過度自我中心,失去客觀的立場。我有個
絕頂聰明的同事,他一生認准了"我永遠不會錯"這句"真理"。他表現得無比自信,
一旦證明他某句話是對的,他就會提醒所有人幾個月前他早就說過了。但因為他幾
乎是為了自信而活著,一旦證明他某句話是錯的,他就會顧左右而言他,或根本否
認此事。雖然他的正確率高達95%,但5%的錯誤讓他失去了自己的信譽和他人的尊敬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自傲的自信或不自覺的自信甚至比不自信更加危險。
情商中的自覺有兩個層面:對自己和環境皆能俱到,掌握主客觀的情勢。有自覺的
人不會過度地自我批評,也不會天真地樂觀,他們能客觀地評估自己。所以,他們
會坦誠地面對自己的能力極限,不會輕易地接受自己能力范圍外的工作。當然,他
們仍樂於接受挑戰,但會在接受挑戰時做客觀的風險評估。這樣的人不但對自己坦
誠,對他人也坦誠。坦誠地面對失敗會得到別人的信賴,因為他們知道你接受了教
訓。坦誠地面對自己的缺點也會得到別人的尊敬,因為他們知道你不會自不量力。
所以,自覺的人容易成功,也容易自信。
自覺的人不但公平地評價自己,還主動要求周圍的人給自己批評和反饋。他們明白
,雖然自己很自覺,但別人眼中的自己是更為重要的。一方面,別人眼中的自己更
為客觀,另一方面,別人眼中的自己才是真正存在的自己("Perception is reali
ty"),也就是說,如果別人都認為你錯了,只有你自認為沒有錯,那麼在社會、學
校或公司眼中,你就是錯了。所以,你必須虛心地理解和接受別人的想法,而且以
別人的想法作為最終的目標。比如,我女兒可以每天評估自己的發言,但最終,只
有當老師和同學們認為她是個開朗的、有想法的學生時,她才達到了最終的目標。
獲得坦誠的反饋特別是負面的回饋並不容易。所以,你最好能有一些勇敢坦誠的知
心好友,他們願意在私下對你說真心話。當然,你不能對負面的反饋有任何不滿,
否則你以後就聽不到真心話了。除了私下的反饋外,在美國的公司里,還有一種"3
60度"意見調查,可以對員工的上司、下屬同時做多方面的調查。因為這種調查是匿
名的,它往往能獲得真實的意見,如果很多人都說你在某方面仍須改進,這樣的說
法就比自己的或老闆的看法更有說服力。雖然在學校里沒有這種正式的調查,但是
你仍然可以盡力地去理解他人對你的想法。我的父親常教誨我們凡事謀之於眾,就
是指開放心胸,切勿以井觀天,局限了自己的視野。
馬加爵說:"同學都看不起我。"其實,如果他有勇氣向他信任的同學求證,他也許
會發現自己錯怪了同學,也許會發現交錯了朋友,也許會證實同學確實看不起他並
了解其中的原因,然後自我改進。坦誠的交流和真心的朋友或許都可以幫助馬加爵
避免悲劇的發生。
有自覺的人會為自己制定現實的目標,客觀地衡量自己,並會請他人幫助評估。這
樣的人能持續提升自己的自信,並能避免自信發展為自傲。
快樂比成功更重要
科學研究證明:心情好的人最能發揮潛力;快樂能提高效率、創造力和正確決策的
概率;快樂的人有開明的思想,願意幫助別人。但與其說快樂帶來成功,還不如說
成功的目的是帶來快樂。我曾建議同學們追逐自己的理想和興趣,其實做自己理想
的、有興趣的事情就是一種快樂。所以,快樂比成功更應成為我們的最終目標。
快樂的第一步:接受你的父母、環境、自己
不快樂的人總對一些無奈的事生悶氣,不喜歡自己、父母和老師,不願意讀枯燥的
書、不願意應付考試。對於這些無奈的事,我希望同學們能學會坦然地接受它們。
在所有"不能改變的事情" 中,最不能改變的是父母,最應接受的也是父母。有不少
學生說:"父母不理解我,不接受我,不體會我的想法,總要求我用他們的價值觀和
理念來做事、讀書、求學。所以我總是避開他們,越來越孤獨。"對這些同學,我的
回答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你應該接受你的父母,千萬不要因為感覺父母不理解你而自我封閉。父母的
成長環境不同,思維方式不同,他們對成功的定義可能也不同,對你的期望與你對
自己的期望就有較大的差異。但他們人生的路走得比你長,經驗比你豐富,你不能
先入為主地排斥他們。另外,你必須理解,父母是世界上最愛你的人,他們也是唯
一可以無條件為你付出的人,你應該無條件地接受你的父母。作子女的經常把父母
親過度理想化,而疏忽了絕大多數的父母,在他們生長的環境中,比我們更為匱乏
、不足,他們可能沒有機會學習如何當一個稱職的父母,但以他們的條件,也盡力
了。如果我們鄙視、排斥父母,無異是對自己生命的來源不敬,那如何能快樂?
第二,你可以試著去改變父母的想法,但你首先應反問,你
⑺ 李開復給中國大學生的六封信》讀後感
[李開復給中國大學生的六封信》讀後感]
如果不是學辦老師的要求,我可能要到很久以後才會接觸這深刻的六封信,或許是在大二,大三彷徨的某一天,或許是在大學畢業後找不到工作的某一天,或許就在生命的最後懊悔自己過於平淡的某一天…幸運的是,在這一些不幸發生之前我研讀了它,李開復給中國大學生的六封信》讀後感。我不能說讀了這六封信之後以上的一切就可以避免,我將能站在人生的頂端,但是,我很確定,它提醒了,已經是時候為避免不幸的發生做准備了。
一:學會積極主動
我不是一個主動的人,甚至可以說我相當被動。在高三的時候,我曾經為自己從來不做課外資料沾沾自喜,結果就是一遇到新的題型就無可奈何,還將此歸咎於自己的天資。現在想來,那是的自己真是愚蠢無比。原因很簡單:我缺乏主動性。當別的同學正在不斷地吸收新知識的時候,我卻講自己封閉在了一個自我滿足的空間里,就像井底之蛙,以為那個小小的世界就是全部,從不試著走出這口暗井。該是時候學會主動地和同學、老師打招呼,或許就因為這樣能多交一個朋友,老師也會因此記住這張微笑的臉,在我問他問題的時候可以不自覺的告訴我更多;該是時候學會主動地選擇看一些書了,而不是老師推薦什麼就看什麼,或許我會從這些書中發現一個不一樣的世界;該是時候學會主動地做一些事情,比如說社團工作,或許會發現自己隱藏的一些能力…
二:自信
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英雄是我很崇拜的一句話,但這並不是我的真實寫照,讀後感《李開復給中國大學生的六封信》讀後感》。記得小的時候,因為看不過去一個學長站在石堆上對一群小孩頤指氣使的樣子,就沖上石堆想和他理論,可是當發現自己比他矮一截的時候,剛剛的氣勢完全沒有了,甚至低著頭不敢與他對視,結果就是被他從石堆上推了下來,後來這件事還成了小孩們的笑柄。如果那個時候我能夠多出一份自信,理直氣壯地告訴他,欺負小孩是可恥的,告訴他這樣做就不會有人願意和他做朋友,或許我可能是瀟瀟灑灑地離開,而不是被受了傷被爸媽抱走。當面對比你強勢的人的時候,你首先要讓自己相信和他是平等的,這樣你就會有自信,處之泰然,而聽的人也會因此攝於你的威勢,不自覺得就會重視你的想法。
三:學會選擇
人的一生需要做的選擇可能數上十年也數不完,小到選擇衣服的顏色,大到選擇陪伴一生的伴侶。盡管一部分的選擇無關痛癢,比如走路時是左腳先還是右腳先,但是絕大多數的選擇卻關繫到你一生的命運,所以必須學會選擇。事實上,又有多少人可以對自己做出正確的判斷呢?選擇對了,加之付出,是頂峰;選擇錯了,即使付出再多,也是深谷。《第六封信》中的一句「在抉擇前『重重』思考,抉擇後『輕輕』放下」將選擇做了最為簡潔的詮釋。在未思考清楚前不要輕易選擇,選擇過後,不論是喜還是憂,都要輕輕地放下,做到勝不驕,敗不餒。
............
洋洋灑灑的六封信,給了我很多感觸,信中提到的人生信仰,我不敢承諾可以一一遵從,但我還是會努力向它靠近。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剩下的就交給命運。
〔李開復給中國大學生的六封信》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⑻ 李開復寫給大學生的一封信具體內容是什麼
堅守誠信、正直的原則我在蘋果公司工作時,曾有一位剛被我提拔的經理,由於受到下屬的批評,非常沮喪地要我再找一個人來接替他。我問他:「你認為你的長處是什麼?」他說,「我自信自己是一個非常正直的人。」我告訴他:「當初我提拔你做經理,就是因為你是一個公正無私的人。管理經驗和溝通能力是可以在日後工作中學習的,但一顆正直的心是無價的。」我支持他繼續幹下去,並在管理和溝通技巧方面給予他很多指點和幫助。最終,他不負眾望,成為一個出色的管理人才。現在,他已經是一個頗為成功的公司的首席技術官。
與之相反,我曾面試過一位求職者。他在技術、管理方面都相當的出色。但是,在談論之餘,他表示,如果我錄取他,他甚至可以把在原來公司工作時的一項發明帶過來。隨後他似乎覺察到這樣說有些不妥,特作聲明:那些工作是他在下班之後做的,他的老闆並不知道。這一番談話之後,對於我而言,不論他的能力和工作水平怎樣,我都肯定不會錄用他。原因是他缺乏最基本的處世准則和最起碼的職業道德「誠實」和「講信用」。如果僱用這樣的人,誰能保證他不會在這里工作一段時間後,把在這里的成果也當作所謂「業余之作」而變成向其它公司討好的「貢品」呢?這說明:一個人品不完善的人是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有所作為的人的。在美國,中國學生的勤奮和優秀是出了名的,曾經一度是美國各名校最歡迎的留學生群體。而最近,卻有一些學校和教授聲稱,他們再也不想招收中國學生了。理由很簡單,某些中國學生拿著讀博士的獎學金到了美國,可是,一旦找到工作機會,他們就會馬上申請離開學校,將自己曾經承諾要完成的學位和研究拋在一邊。這種言行不一的做法已經使得美國相當一部分教授對中國學生的誠信產生了懷疑。應該指出,有這種行為的中國學生是少數,然而就是這樣的「少數」,已經讓中國學生的名譽受到了極大的損害。另外,目前美國有很多教授不理會大多數中國學生的推薦信,因為他們知道這些推薦信根本就出自學生自己之手,已無參考性可言。這也是誠信受到損害以後的必然結果。我在微軟研究院也曾碰到過類似的問題。一位來這里實習的學生,有一次出乎意料地報告了一個非常好的研究結果。但是,他做的研究結果別人卻無法重復。後來,他的老闆才發現,這個學生對實驗數據進行了挑選,只留下了那些合乎最佳結果的數據,而舍棄了那些「不太好」的數據。我認為,這個學生永遠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的學術突破,也不可能成為一名真正合格的研究人員。最後想提的是一些喜歡貪小便宜的人。他們用學校或公司的電話打私人長途、多報銷計程車票。也許有人認為,學生以成績、事業為重,其它細節只是一些小事,隨心所欲地做了,也沒什麼大不了的。然而,就是那些身邊的所謂「小事」,往往成為一個人塑造人格和積累誠信的關鍵。一些貪小便宜、耍小聰明的行為只會把自己定性為一個貪圖小利、沒有出息的人的形象,最終因小失大。對於這些行為,一言以敝之,就是「勿以惡小而為之」。
生活在群體之中與大多數美國學生比較而言,中國學生的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和團隊精神要相對欠缺一些。這也許是由於文化背景和教育體制的不同而造成的。今天,當我們面對一個正在走向高度全球化的社會時,生活在群體之中,做出更好的表現,得到更多的和收獲,是尤為重要的。
表達和溝通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不論你做出了怎樣優秀的工作,不會表達,無法讓更多的人去理解和分享,那就幾乎等於白做。所以,在學習階段,你不可以只生活在一個人的世界中,而應當盡量學會與各階層的人交往和溝通,主動表達自己對各種事物的看法和意見,甚至在公眾集會時發表演講,鍛煉自己的表達能力。表達能力絕不只是你的「口才」。哈佛大學的Ambady教授最近做過一個非常有趣的實驗,他讓兩組學生分別評估幾位教授的授課質量。他把這幾位教授的講課錄像帶先無聲地放兩秒鍾給一組學生看,得出一套評估結果。然後與那些已經聽過這幾位教授幾個月講課的學生的結果進行對比,兩個小組的結論竟然驚人的相似。這表明,在表達自己思想的過程中,非語言表達方式和語言同樣重要,有時作用甚至更加明顯。這里所講的非語言表達方式是指人的儀表、舉止、語氣、聲調和表情等。因為從這些方面,人們可以更直觀、更形象地判斷你為人、做事的能力,看出你的自信和熱情,從而獲得十分重要的「第一印象」。對於一個集體、一個公司、甚至是一個國家,團隊精神都是非常關鍵性的。微軟公司在美國以特殊的團隊精神著稱。象Windows 2000這樣產品的研發,微軟公司有超過3000名開發工程師和測試人員參與,寫出了5000萬行代碼。沒有高度統一的團隊精神,沒有全部參與者的默契與分工合作,這項工程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 相對來說,以前我在別的公司時也曾見到這樣的現象。一項工程布置下來,大家明明知道無法完成,但都心照不宣,不告訴老闆。因為反正也做不完,大家索性也不努力去做事,卻花更多的時間去算計怎麼把這項工程的失敗怪罪到別人身上去。就是這些人和這樣的工作作風幾乎把這家公司拖垮。為了培養團隊精神,我建議同學們在讀書之餘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團體的工作。在與他人分工合作、分享成果、互助互惠的過程中,你們可以體會團隊精神的重要性。在學習過程中,你千萬不要不願意把好的思路、想法和結果與別人分享,擔心別人走到你前面的想法是不健康的,也無助於你的成功。有一句諺語說,「你付出的越多,你得到的越多」。試想,如果你的行為讓人覺得「你的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當你需要幫忙時,你認為別人會來幫助你嗎?反之,如果你時常慷慨地幫助別人,那你是不是會得到更多人的回報?在團隊之中,要勇於承認他人的貢獻。如果藉助了別人的智慧和成果,就應該聲明。如果得到了他人的幫助,就應該表示感謝。這也是團隊精神的基本體現。做一個主動的人三十年前,一個工程師夢寐以求的目標就是進入科技最領先的IBM。那時IBM對人才的定義是一個有專業知識的、埋頭苦乾的人。斗轉星移,事物發展到今天,人們對人才的看法已逐步發生了變化。現在,很多公司所渴求的人才是積極主動、充滿熱情、靈活自信的人。
作為當代中國的大學生,你應該不再只是被動地等待別人告訴你應該做什麼,而是應該主動去了解自己要做什麼,並且規劃它們,然後全力以赴地去完成。想想今天世界上最成功的那些人,有幾個是唯唯諾諾、等人吩咐的人?對待自己的學業和研究項目,你需要以一個母親對孩子那樣的責任心和愛心全力投入不斷努力。果真如此,便沒有什麼目標是不能達到的。一個積極主動的人還應該虛心聽取他人的批評和意見。其實,這也是一種進取心的體現。不能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並從中汲取教訓,就不可能有更大的進步。比爾·蓋茨曾經對公司所有員工說過:「客戶的批評比賺錢更重要。從客戶的批評中,我們可以更好地汲取失敗的教訓,將它轉化為成功的動力。」除了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你還應該努力尋找一位你特別尊敬的良師。這位良師應該是直接教導你的老師以外的人,這樣的人更能客觀地給你一些忠告。這位良師除了可以在學識上教導你之外,還可以在其它一些方面對你有所指點,包括為人處世,看問題的眼光,應對突發事件的技能等等。我以前在蘋果公司負責一個研究部門時,就曾有幸找到這樣一位良師。當時,他是負責蘋果公司全球運作和生產業務的高級副總裁,他在事業發展方面給我的許多教誨令我終身受益。如果有這樣的人給你幫助,那你成長的速度一定會比別人更快一些。中國學生大多比較含蓄、害羞,不太習慣做自我推銷。但是,要想把握住轉瞬即逝的機會,就必須學會說服他人、向別人推銷自己或自己的觀點。在說服他人之前,要先說服自己。你的激情加上才智往往折射出你的潛力,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化學反應。一般來說,一個好的自我推銷策略可以令事情的發展錦上添花。 例如,有一次我收到了一份很特殊的求職申請書。不同於已往大多數求職者,這位申請人的求職資料中包括了他的自我介紹、他對微軟研究院的嚮往、以及他為什麼認為自己是合適的人選,此外還有他已經發表的論文、老師的推薦信和他希望來微軟作的課題等。盡管他畢業的學校不是中國最有名的學校,但他的自我推銷奏效了。我從這些文件中看到了他的熱情和認真。在我面試他時,他又遞交了一份更充分的個人資料。最後,當我問他有沒有問題要問我時,他反問我,:「你對我還有沒有任何的保留?」當時,我的確對他能否進入新的研究領域有疑慮,於是就進一步問了他一些這方面的問題。他舉出了兩個很有說服力的例子。最後,我們僱用了這名應聘者。他現在做得非常出色。
挑戰自我、開發自身潛力我在蘋果公司工作的時候,有一天,老闆突然問我什麼時候可以接替他的工作?我非常吃驚,表示自己缺乏象他那樣的管理經驗和能力。但是他卻說,這些經驗是可以培養和積累的,而且他希望我在兩年之後就可以做到。有了這樣的提示和鼓勵,我開始有意識地加強自己在這方面的學習和實踐。果然,我真的在兩年之後接替了他的工作。我個人認為:一個人的領導素質對於他將來的治學、經商或從政都是十分重要的。在任何時候、任何環境里,我們都應該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領導才能。同時, 我建議你給自己一些機會展示這方面的能力,或許象我一樣,你會驚訝自己在這一方面的潛力遠遠超過了想像中那樣。
給自己設定目標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目標設定過高固然不切實際,但是目標千萬不可定得太低。在二十一世紀,競爭已經沒有疆界,你應該放開思維,站在一個更高的起點,給自己設定一個更具挑戰性的標准,才會有準確的努力方向和廣闊的前景,切不可做「井底之蛙」。另外,只在一所學校取得好成績、好名次就認為自己已經功成名就是可笑的,要知道,山外有山,人上有人,而且,不同地方的衡量標准又不一樣。所以,在訂立目標方面,千萬不要有「寧為雞首,不為牛後」的思想。 一個一流的人與一個一般的人在一般問題上的表現可能一樣,但是在一流問題上的表現則會有天壤之別。美國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納說過:「不要竭盡全力去和你的同僚競爭。你更應該在乎的是:你要比現在的你更強。」你應該永遠給自己設立一些很具挑戰性、但並非不可及的目標。在確立將來事業的目標時,不要忘了捫心自問:「這是不是我最熱愛的專業?我是否願意全力投入?」我希望你們能夠對自己選擇所從事的工作充滿激情和想像力,對前進途中可能出現的各種艱難險阻無所畏懼。談到對工作的熱愛,我認識的一位微軟的研究員曾經讓我深有感觸。他經常周末開車出門說去見「女朋友」,後來,一次偶然機會我在辦公室里看見他,問他「女朋友在哪裡?」他笑著指著電腦說:「就是她呀。」對於工作的熱愛,比爾·蓋茨也曾有過非常精彩的闡述,他說:「每天早晨醒來,一想到所從事的工作和所開發的技術將會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影響和變化,我就會無比興奮和激動。」幾個月前,《北京青年報》上曾有一場探討比爾·蓋茨和保爾·柯察金誰更偉大的討論。由於從小在美國長大,我並不知道保爾和他的那些事跡。但是,我非常贊同保爾的這段名言:「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屬於我們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所以,選擇一個你真心熱愛的事業,不斷地挑戰自我、完善自我,讓自己的一生過得精彩和充實。
客觀、直接了當的溝通有一次,一位中國的大學教授找到我,希望我幫他找一位國外的專家在他組織的會議上去作主題演講,末了還特意加了一句,最好是一個洋人。我很不以為然地對他說:「這個領域最具權威的人士就是在北京的一個中國人,為什麼你一定要找一位洋人呢?」他表面上同意我的說法,但是他仍然請了一個美國人來作這個演講,結果效果很差。所以,我們不應該陷入盲目的崇洋情結。我們應該用客觀的眼光來判斷事物,而不是以他的膚色或他的居住地來決定。
有一句話說,「真理總是掌握在少數人手中」。我們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有自己的眼光,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不一定大多數人認可的,或某個權威說的,就是對的。不論是作學問、搞研究還是經商,我們都不能盲從,要多想幾個為什麼。 有了客觀的意見,你就應該直接了當地表達。如果做任何事情都象「打太極拳」,會讓人不知所雲,也會造成很多誤會。有一次,在微軟研究院工作的一位研究人員就自己所選擇的研究方向來徵求我的意見,我作了一番分析,認為這個方向有不少問題,我個人認為對學術界的貢獻不大,但如果他堅持,我願意支持他試著去做。結果他認為我這句話的意思實際上就是不允許他去做,所以他就選擇了其它的方向。後來他要出差時,負責行政事務的人告訴他,你可以選擇坐火車或者坐飛機。他認為行政人員實際上是在暗示他坐火車,因為坐飛機太貴。其實,他的猜測都是錯誤的。因為我們的溝通方式是直接了當,而他卻在「打太極拳」。這之後,我們通過一系列的公司文化講座,讓員工們了解到:心裡想什麼就講什麼,不要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現在,研究院里這類的誤會少了很多。拐彎抹角,言不由衷,結果浪費了大家的寶貴時間。瞻前顧後,生怕說錯話,結果是變成謹小慎微的懦夫。更糟糕的是還有些人,當面不說,背後亂講,這樣對他人和自己都毫無益處,最後只能是破壞了集體的團結。這樣的人和作風既不能面對社會,也不可能在科學研究中走出新路,更不可能在激烈的商戰中脫穎而出。希望同學們能夠做到開誠布公,敢於說「不」,這才是尊重自己思想意願的表現。當然,在表達你的意見時,無論反對和批評都應是建設性的,有高度誠意的,而不是為批評而批評,為辯論而批評。我贊成的方式是提供建設性的正面的意見。在開始討論問題時,任何人先不要拒人千里之外,大家把想法都擺在桌面上,充分體現個人的觀點,這樣才會有一個容納大部分人意見的結論。當然,你也要學慣用適當的方法和口氣表達你的意見,比如說不要在很多人面前讓別人難堪。這樣,你的批評才會奏效。珍惜校園學習生活幾天前,報紙上登出一條消息,說有中學生輟學去開網路公司。我認為這並不值得提倡。對絕大多數學生來講,在校生活是系統地學習基礎理論知識,學習思考和解決問題方式的好機會。這些知識將成為你未來發展過程中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知識和技能。就象建一棟高樓,如果不打好基礎是經不起風吹雨打的。
在全球范圍內,美國的研究水平無疑是世界一流的。而除了美國之外,你會發現英國的研究水平也是相當突出的。究其原因,其實就是語言問題。英國人可以毫無阻礙地閱讀美國乃至全球各種最新的英文研究報告和資料。這對於他們把握研究方向,跟蹤最新進展,發表研究成果都有很大的幫助。因此,英語學習對於我們作研究的人來說,也是相當重要的。只有加強這方面素質的培養,才能適應將來的發展。我建議:學英語先學聽說,再學讀寫,而且務必在大學階段完全解決英語學習的問題。等到年齡大了,要付出的代價相比就會大得多。除了英語之外,數學、統計學對理工科學生也是很重要的基礎課程,是不可忽視的。數學是人類幾千年的智慧結晶,你們一定要用心把它學好,不能敷衍了事。我今天就很後悔自己當初沒有花更多功夫把數學學得更好些。另外,計算機應用、演算法和編程也都是每一個工科學生應該熟悉和掌握的,它們是將來人人必須會用的工具。科技的發展可謂日新月異。在校學習的目的,其實就是掌握最基本的學習工具和方法。將來利用這些工具和方法,再去學習新的東西。比如:上課學會了C++, 能否自己學會Java? 上課學會了HTML, 能否自己學會XML? 與其說上大學是為了學一門專業,不如說是為了學會如何學習,讓自己能夠「無師自通」。大學畢業後的前兩年,同學們聚到一起,發現變化都還不算大。五年後再聚到一起,變化就大多了。一些人落伍了,因為他們不再學習,不再能夠掌握新的東西,自然而然地落在了社會發展的後面。如果我們要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永不落伍,那就得永遠學習。 我的老闆 - Rick Rashid博士是目前微軟公司主管研究的高級副總裁,他已經功成名就,卻始終保持著一顆學習和進取的心。現在,他每年仍然編寫大約50,000行程序。他認為:用最新的技術編程可以使他保持對計算機最前沿技術的敏感,使自己能夠不斷進步。今天,有些博士生帶著低年級的本科生和碩士生做項目,就自滿地認為自己已經沒有必要再編程了。其實,這樣的做法是很不明智的。 每次到清華和其它學校訪問,被問到最多的就是學生打工的問題。我認為,打工從總體來說對學生是一件好事,是拓寬視野的一種方式。例如:在研究機構打工,可以學到最新的科技;在產品部門打工,可以學到開發的技術和技能;在市場部門打工,可以理解商業的運作。我認為每一個學生都應該有打工的經驗,但不要打一些「沒用的工」。首先要明白打工只是學生生活中的一種補充,學習才是最重要的。打工的目的是開闊眼界,不是提前上班。如果你把翻譯書本、錄入資料庫所花的時間投入學習,將來可以賺更多的錢。那些錢將遠遠超出目前打工的收入。此外,還有一些學生受到目前退學創業的鼓勵,為成為中國的比爾·蓋茨和邁克爾·戴爾而中途輟學。以我的觀點,除了十分特殊的情況,我不建議在校學生退學創業。你所看到的那些退學創業的成功者實際上少之又少。目前,大部分學生雖有創業的想法,但缺少創業的經驗,所以失敗的可能性非常大。如果要成功,我建議你們先把書讀好。如果是要學習創業的經驗,你完全可以利用假期的時間先去一間公司邊打工邊學。比爾·蓋茨也曾說過,「如果你正在考慮自己成立一家新公司,你應該首先明確地知道:創辦公司需要巨大的精力投入,要冒巨大的風險。我覺得你們不必象我,一開始就創辦一家公司。你應該考慮加盟其他公司並在這家公司中學習他們的工作、創業方法。」你想戴一頂什麼樣的博士帽在我進入卡內基梅隆大學攻讀計算機博士學位時,系主任曾對我講,當你拿到你的博士學位時,你應該成為你所從事的研究領域里世界第一的專家。這句話對於初出茅廬的我來說簡直高不可攀,但也讓我躊躇滿志、躍躍欲試。就這樣,在經過五年寒窗、夜以繼日的努力工作後,他所期待的結果就那麼自然而然地出現了。一個打算攻讀博士學位的人,就應該給自己樹立一個很高的目標。如果沒有雄心壯志,就千萬不要自欺欺人,也許經商或從事其它工作,會有更大的成績。
在目標確立之後,我建議你為自己設計一個三年的學習和科研計劃。首先,你需要徹底地了解在相關領域他人已有的工作和成績。然後再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見解,做腳踏實地的工作。另外,還要不斷跟蹤這個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只有這樣,才可以把握好方向,避免重復性工作,把精力集中在最有價值的研究方向上。 在學術界,人們普遍認為「名師出高徒」。可見導師在你的成長道路中作用是多麼的大。所以,你應該主動去尋找自己所研究的領域里最好的老師。除了你的老師之外,你還應該去求教於周圍所有的專家。更不要忘了常去求教「最博學的老師」- Internet!現在,幾乎所有的論文、研究結果、先進想法都可以在網上找到。我還鼓勵你直接發電子郵件去咨詢一些世界公認的專家和教授。以我的經驗,對於這樣的郵件,他們中的大部分都會很快給你回復。 我在攻讀博士學位時,每周工作七天,每天工作16個小時,大量的統計結果和分析報告幾乎讓我崩潰。那時,同領域其他研究人員採用的是與我不同的傳統方法。我的老師雖然支持我,但並不認可我的研究方向。我也曾不止一次地懷疑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真的能夠成功。但終於有一天,在半夜三點時做出的一個結果讓我感受到了成功的滋味。後來,研究有了突飛猛進的進展,導師也開始採用我的研究方法。我的博士論文使我的研究成為自然語言研究方面當時最有影響力的工作之一。讀博士不是一件輕松的事,切忌浮躁的情緒,而要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地工作。也不可受一些稍縱即逝的名利的誘惑,而要200%的投入。也許你會疲勞,會懊悔,會迷失方向,但是要記住,你所期待的成功和突破也正孕育其中。那種一切都很順利,誰都可以得到的工作和結果,我相信研究價值一定不高。 從一定意義上講,一個人如果打算一輩子從事研究工作,那麼從他在讀博士學位期間所形成的做事習慣、研究方法和思維方式基本上就可以判斷出他未來工作的輪廓。所以,你一定要做一個「有心人」,充分利用在校的時間,為自己的將來打好基礎。上述一些觀點,是我在與同學們交往過程中的一些感受。我希望這些建議和想法能對正在未來之路上跋涉的你們有所啟發,能對你們目前的學習有所幫助。或許因為觀點不同、人各有志,或許因為忠言逆耳,這封信可能無法為每一位同學所接受。但是只要一百位閱讀這封信的同學中有一位從中受益,這封信就已經比我所作的任何研究都更有價值。我真誠地希望,在新的世紀,中國學生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無論是做研究,還是經商,都顯得更成熟一些,成功的機率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