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大學本科 » 大學生網路行為論文

大學生網路行為論文

發布時間: 2025-07-03 05:47:49

大學生網購行為特徵與心理論文

網路購物作為電子商務的一種重要形式,在我國展現出強勢的勁頭。大學生是網路購物消費者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未來網路購物的消費主體。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大學生網購行為特徵與心理論文,供大家參考。

大學生網購行為特徵與心理論文篇一

《 大學生網購市場特徵分析與營銷方案 》

摘 要:大學生群體網路購物行為受朋輩、潮流影響較明顯,且具有季節性、時段性等特徵,網路銷售方需要針對群體網購行為特徵有計劃的制定營銷策略才能獲得競爭優勢。

關鍵詞: 大學生;網購市場;購物特徵

隨著網路時代的到來,網路購物已經成為大學生這一群體重要的購物途徑。作為對新鮮事物接受能力最強的一代人,大學生群體不但是當前的重要網購顧客,更是未來購物市場上的主要用戶。對大學生群體網購行為開展調查,了解並尋求大學生消費趨向以及購物傾向性等對網商了解當代大學生對網路購物的消費態度,制定 市場營銷 方案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次調查對溫州大學、溫州醫科大學、溫州職業技術學院等三所高校進行分年級的簡單隨機抽樣調查,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277份,有效問卷271份,有效率達97.8%,調查發現在校大學生網購消費特徵較為明顯。

一、群體網路購物特徵分析

1.消費行為頻繁但規模較小,消費力有限。調查統計發現,98.7%的大學生有過網路購物經歷,所購商品涵蓋數碼產品、圖書、服裝、化妝品等,購物平台包括淘寶網、京東商城、當當網、卓越網等,在網購頻率方面:受訪大學生回答“平均每周一次以上”者佔27.4%,“平均每月一次以上”者佔49.5%,可見多數學生網路購物行為的頻率較高。在學期平均購物金額調查方面,38.7%的學生回答“在2000元以上”,41.3%的學生回答“在1000元-2000元之間”,僅不到20%的學生回答“1000元以下”。在平均每宗網購所花費金額方面,48.5%的學生選擇“100元以下”,30.5%的學生選擇“100元―200元之間”,約20.4%的學生選擇“200元以上”。調查顯示,由於網路購物價格低廉、支付便捷,且受時間、空間限制較少,這一購物方式在大學生群體中較流行,但由於該群體無固定收入,消費能力有限,對商品的性價比等要求較高。

2.受朋輩消費行為影響明顯。在選擇具體網店的原因方面,受訪大學生的回答顯示出該群體間受朋輩影響的突出特徵。在回答“您為什麼選擇該網店來購物“時,53.5%的學生回答“朋友介紹的”,24.6%的學生回答“瀏覽了網店介紹和信用等級”,僅約10%的學生回答“搜索排名或網站推薦”。在回答“您為什麼選擇購買該商品”時,約46.4%的學生回答“同學、朋友推薦的”,約31.5%的學生回答“瀏覽了產品介紹和網友評價後決定”,其餘約18%的學生有選擇“ 廣告 ”或“品牌知名度”等。可見由於大學生社區集中生活,課堂交流頻繁,QQ群、微信等交流形式繁多,同學、朋輩的購物選擇對該群體影響較大,消費偏好集中度明顯高於其他顧客群體。

3.網購行為呈現季節性、時段性等特徵。調查發現,在大學生網購經歷中,隨著學期、課業時段的變化,其網路購物消費行為也發生相應改變。如電腦等數碼產品,多數受訪者均表示會選擇在學期初購買,一般是由於該時間段資金充裕,課余時間多。在購物具體時間方面,超過60.5%的學生選擇在晚上8:00之後,因為該時段才會回宿舍。可見網路購物具體時間受大學生學習生活時間表制約程度較高。

二、對網路營銷方案的啟示

針對大學生群體網購特點,網店或電商創業者需要在提高產品質量與售後服務的前提下注意針對群體特殊性作出必要的營銷方案,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根據學生學期及學習生活時間表調整宣傳促銷方案。大學生群體的消費行為受學校學期及學習時間安排表影響,所以網路促銷方案應符合其季節性和時段性特徵。大宗數碼產品、化妝品、生活用電器應在學期初分年級、分地區有針對的開展營銷宣傳,如大一新生的消費需求和偏好較固定,其開學所需的數碼產品、床上用品、電腦桌、風扇等數量巨大,且主要集中在幾周內購買,網商需重視集中促銷、銷售組合套裝、團購等形式的靈活運用,否則將失去商機。網路店鋪經營者還應重視周末、節假日等時間段有針對對大學生開展促銷宣傳,並針對 畢業 生、 考研 生、學生情侶等不同群體開展定向促銷。

2.針對群體消費特點制定營銷策略。調查發現,大學生群體的購物受同學、朋友的影響較大,常會出現宿舍、班級為單位的集中購買行為,情侶、社團、老鄉會等標志類購物也較為普遍,所以網店營銷應重視利用這一特徵。首先,應重視商品質量與售後服務,一般來說,質量過硬是朋輩推薦購買的前提,商家不應不盲目降價推銷次品,還必須對買家做好必要的解釋說明工作,贏得良好評價,這是群體推廣的基礎。其次,要針對特殊群體團購做重點營銷宣傳,如班服、情侶裝、社團衣帽、球隊服裝等,注重性價比與色彩搭配,並適當推出好評返利、推薦返利等群體推廣活動。

3.重視研究大學生群體的品牌與選擇傾向性,走在潮流前端。研究證明,大學生網購有追風、追星、追求品牌的傾向性,其消費行為受影視劇、動漫、明星等潮流因素影響明顯。以韓劇為例,《繼承者們》、《來自星星的你》等劇熱播之後,馬上會掀起大學生對韓劇中明星同款的衣裙、提包、領帶、鞋帽的追捧熱潮,抓住機會的網店會獲利匪淺。一部《火影忍者》熱播之後,劇中動漫人物的服飾、仿製兵器等紀念品均會創造商機。因此,網商必須研究大學生群體的最新消費特點,走在潮流前端,推出受這一群體歡迎的產品。

另外,對於網商而言,大學生群體不但是現在的顧客,隨著學習結束和畢業工作的到來,這一群體購買力不斷提高,更成為重要的營銷對象。重視研究該群體消費行為,積累良好評價,十分必要。

參考文獻:

[1]劉士全,張圳,崔聖琰.大學生網購調查分析[J].大學 教育 ,2013,(3)

[2]劉保喜,閻耀軍.大學生網上購物現狀及對策分析[J].經營管理者,2012,(18)

[3]岳樹嶺.關於大學生網購行為的調查研究[J].市場研究,2012,(8).

[4]賈雲華,吳丹萍,謝皖.大學生網上購物現狀調查及相關因素分析[J].全科護理,2012,(7).

大學生網購行為特徵與心理論文篇二

《 大學生網購心理優勢與劣勢分析 》

【摘 要】網購成為大學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許多大學生通過網購獲得各種各樣的心理滿足和物質需求,也有部分大學生對網購持疑慮、不信任的態度。因此,對大學生網購的心理優勢和心理劣勢的分析有助於了解大學生網購的心態,也有助於大學生正確健康網購,避免盲目網路消費和上當受騙,保證大學生活健康、有序、快樂地度過。

【關鍵詞】大學生;網購;心理優勢;心理劣勢

當代大學生越來越宅,越來越離不開網路,幾乎吃穿住用行都靠網路解決,因此,大學生網購也越來越盛行。有研究表明,大學生有網購經歷者占總人數的四分之三,而約54%的學生不能接受取消網購,可見,網購對大學生而言已不可或缺[1]。

有研究認為大學生網購的直接動機為產品選擇多樣化、新奇、時尚化,價格選擇范圍寬廣,經濟實惠,購買方式方便靈活[2]。這主要是從網路商品因素而言,而從大學生自身分析網購的心理優勢與劣勢有哪些呢?

一、網購心理優勢

(一)確保日常生活穩定

當有需要的物品時,即使處於周一至周五上課期間沒有時間去逛街購買,但是可以利用課余休息時間網上購買。對大學生來說無疑確保了學習時間又保證了所需要的物品的購買,能使內心安定,並且省事省力。

(二)保證時間自由安排

現實生活中有時花費一天時間逛街購物都未必能買到滿意的物品,既費時又費力,還影響心情。而通過網購,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在同一台電腦上貨比三家,還能看到已購顧客的評價反饋,既省時又省力而且還可以權衡之後做出選擇。並且網購的時間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而定,自由安排與選擇,還能讓心情放鬆,不至於勞心費力逛一整天毫無所獲疲憊掃興而歸。

(三)獲取意外驚喜刺激

許多大學生會守著網店搞活動打折有優惠或是換季清倉搞特價時搶購物品,當只用一折的價錢買到在現實實體店中一點折扣不打或是折扣不多的物品時,往往會有一種讓人“賺到了”的驚喜,也會覺得自己很有成績感,同樣的商品同樣價值的人民幣,但是同樣數量的錢自己可以買很多件而實體店只能買一件,感覺自己很會理財,畢竟大學生的經濟來源主要還是靠父母,能省則省是好事,而且這種情況也會形成一種習慣,會讓人有一種獲取意外驚喜或刺激的體驗。

(四)滿足與人攀比心理

如前所述,網購商品會以比實體店更加優惠更加便宜的價錢出售,在一定程度上會讓消費者以優惠的價格買到想要的商品。而在經濟不寬裕又有強烈虛榮心和攀比心的情況下,有些學生見到別人用的都是時尚、潮流的物品,自己就會通過網購買到同樣的而價格實惠的物品來填補內心的空虛,以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和攀比心。

(五)經受不住誘惑心理

當宿舍室友在分享自己淘寶成功 經驗 時,或者當看到自己心中念念已久的物品終於降價時,或者自己銀行卡或支付寶上有充足余額時,都會影響或誘惑大學生網購。比起現金消費來說,網銀會讓大學生覺得好像並沒有花費多少錢的感覺,因而會大大提高網購的概率。

(六)不甘落伍從眾心理

一般來說,大家怎麼認為,自己就怎麼認為;大家怎麼做,自己就跟著怎麼做,這就是從眾現象。從眾的主要表現有心理從眾和行為從眾。心理從眾表現為多數人怎麼想,自己就跟著怎麼想;行為從眾表現為多數人怎麼做,自己就跟著怎麼做。當別人都認為這是一個網購的時代,而不網購者則為不入流或是落伍的表現,即使自己原本不屬於網購時代的潮流者,看到周圍的同學們都不約而同的網購成風時,為了讓自己不落伍不脫群,於是便產生了不甘落伍、追逐潮流,熱衷於網購的從眾心理。因為大學是同齡層非常集中的地方,消費的趨同心理,使得大學生們消費時在室友、同學、朋友等的影響下很容易產生從眾心理。

二、網購心理劣勢

也有研究發現,許多大學生其實是擔心和害怕網購的,而阻礙大學生進行網上購物的主要心理障礙因素是:產品的品牌、價格、質量、可靠性、保質期等方面,以及網站上同類產品的信息豐富程度、可篩選性、可對比性是否能夠達到購買者的預期標准。此外,網上交易的安全性、方便與否也是影響因素。男生更多懷疑的是網站信息的可靠性,而女生則更多懷疑的是網上購買產品的質量。求樂、求廉、求便是大學生網上購物的主要消費動機,男女消費動機存在顯著差異。男生比較看重便捷,而女性更加重視價格[3]。此外,大學生網購的獲知 渠道 也是他們質疑的因素之一。他們獲知的渠道主要是通過朋友介紹、網站宣傳、網上廣告、網路連接、電視報紙雜志廣告、傳單等。若是朋友介紹,可信度比較高,但對於其他渠道則產生比較強烈的質疑。另外,網購本是為了圖方便快捷,若是買到不滿意商品,退換貨也是一件麻煩的事情。因此,有些大學生對於網購的獲知渠道也是心裡有所防禦和抵觸的。

一般來說,網購的生命周期大致可做如下描述:網購初期,一旦成功,便會獲得新鮮感和刺激感,因而繼續網購;如果網購開始就失敗,網購新手往往會很失望,並且覺得退貨麻煩,持認命、花錢買教訓心態,而網購也就很大可能不再繼續。對於網購初期獲得意外驚喜的新手來說,接下來會因為網購成功而沉迷於網購,以至於不分晝夜地網購,以延續幸福感和成就感。網購越頻繁越長時間,便會進入了“之癢”(疲憊,缺乏新鮮感)階段,這個時候,凡是商品有一點點不滿意便要求退貨。而當退貨成為常態和習慣的時候,頻繁退貨與自己支付退貨運費往往很大程度上影響網購者的心情,在這種情況下網購周期便進入了終結階段。這是一個網購的生命周期,這之後,網購者可能過一段時間還會繼續網購。

三、合理科學網購

大學生網購主要因為方便、快捷、產品豐富多樣,並且價格實惠。但也聽聞大學生網購被騙的信息。對於大學生來說,基本生活費用來自於家庭長輩的給予,很大程度屬於純粹的消費者。而大學生中有攀比心和虛榮心的也大有人在,這些學生用有限的生活費用滿足自己的攀比好強之心,就會追求價廉物美的網路產品,而網路詐騙者也往往抓住了學生們的這種心態。因此,我們建議,大學生網購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科學而合理、適度地網購。對於將要網購的商品多看看已買顧客的評論,多貨比三家,多聽聽有網購經驗者的意見,切忌盲目購物,切忌因貪便宜而上當受騙。對於大學生來說,主要的任務還是求知充電,炫耀攀比是不切實際的表現。有需要時適度網購,多把時間精力用在學習、積累經驗、 人際交往 、 社會實踐 等方面,做到有需要才網購,不盲目不沉迷不貪心,有目的有針對性地網購和消費,既能保證自己日常之所需,又不會干擾自己正常的學習生活;既能愉悅網購又能適度、科學、合理網購,這樣才能體現網購對大學生生活的真正價值。

參考文獻:

[1]王雨新. 社會學視野下的當代大學生網購心理探究[J].學理論,2013,3:70-71

[2]楊媛媛,張呂發. “90後”大學生網購行為研究[J].商業 文化 ,2012,9:120-121

[3]《大學生網購:男生重方便 女生重價錢》中國青年報,2009年10月31日

有關大學生網購行為特徵與心理論文推薦:

1. 大學生消費心理與行為探究論文

2. 大學生網路購物心理論文

3. 大學生雙十一網購論文範本

4. 有關大學生網路消費心理論文

5. 2016大學生心理學論文選題

6. 淺議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7. 大學生網路心理健康的調查報告論文

❷ 大學生的網路道德方面建設論文(2)

大學生的網路道德方面建設論文篇2

淺談加強大學生網路交往道德建設

規范大學生的網路交往行為,發揮網路交往的積極作用,盡力克服網路交往的消極因素,對於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培養高素質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作用。因此,加強大學生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發揮道德的導向、規范、約束作用,使大學生在網路交往中真正做到文明、健康、自律,是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必須抓緊抓好,形成長效機制。

一、大學生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基本原則

大學生網路交往道德建設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依照一定的原則,才能確保道德建設沿著正確的方向和軌道發展,並科學而有效。因為原則既是網路交往道德內在規定性的反映,又是網路交往道德建設規律性的概括與總結。因此,網路交往道德建設必須遵循“四項”基本原則。

1、時代性原則

大學生網路交往道德建設針對發生在“特定”時代的特殊交往方式的道德建設,不僅要貼近特定時代,還要符合時代要求,體現時代性原則。基本要求就是這種建設要緊貼時代發展,符合時代要求,充實著時代進步的氣息,反映時代進步的步伐,體現改革創新的精神,與時代的期待相呼應。正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把人類的交往活動帶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從根本上創新和改變了人類的交往方式和交往手段,使人類的交往活動可以超越時空、超越地域,更為方便和快捷,那麼規范這種交往的行為就必須與這種交往特性相適應,籍此明確的導向大學生,作為現代人進入網路交往世界,必須從時代文明進步的角度來對待網路,使用網路,展現當代大學生的時代風采,使文明、健康、自律成為網路交往的時代特色。盡管網路交往道德建設離不開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但時代特徵應成為網路道德建設最顯著的特徵,失去時代性,就失去了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靈魂。

2、實效性原則

大學生網路交往道德建設是一種“虛擬世界”的道德建設,不僅要貼近“虛擬世界”的交往特性,而且要規范其交往行為,體現實效性原則。基本的要求是在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目標追求上,應講究實效、追求實效、力爭實效,不但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環境得到顯著改善,而且大學生在網路交往中的道德意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水平有明顯提升。實效性是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根本性原則,因此,在網路交往道德建設中,既要把“實效性”作為建設的追求目標,又要把“實效性”作為衡量建設績效的基本標准。這要求“建設”既要從實效出發,又要求“建設”的各項工作有實效;既要教育思想務實,又要建設工作扎實;既要把道德教育的基礎夯實,又要把道德自律的過程落實;總之,不注重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實效性,這種建設將毫無意義。

3、針對性原則

大學生網路交往道德建設是具有“特定”對象的道德建設,不僅要貼近“特定”對象的交往行為,又要緊扣網路交往的現實問題,體現針對性原則。基本的要求是針對網路交往的問題現狀,提出有針對性的行為規范,使學生行之有矩;針對網路交往的消極影響,拿出有針對性的措施,努力減少或減小其負面影響;針對網路交往日益深入大學生生活的實際,形成有針對性的網路交往道德教育機制,提高學生的網路交往道德素養;針對網路技術的發展和網路交往道德發展的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建沒思考與規劃,使網路交往道德建設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發展。針對性是實效性的基礎與保證,提高針對性,既要立足當前,又要著眼長遠;既要解決現實問題,又要提高學生素質;既要注重網路交往道德教育,又要注重網路交往行為管理;既要注重普及網路交往道德規范,又要注重凈化網路交往環境;如此等等,都是提高針對性的有力舉措。針對性就是網路交往道德建設要做到“有的放矢”,不注重或失去這種針對性,建設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4、綜合性原則

大學生網路交往道德建設是具有“特定”內涵的道德建設,不僅要內涵明確具體,而且要滿足內涵需要,體現綜合性原則。基本的要求是在網路交往道德建設要綜合多種教育因素和教育途徑,形成綜合性的建設力量,以發揮綜合性的教育作用,形成綜合性的道德效應。在教育要素上,主要綜合道德的、法律的、文化的、環境的、紀律的規范制約作用;在教育途徑上,主要綜合社會、學校、家庭、大學生本人的途徑;形成各種要素有機配合,各種力量綜合作用,各種途經各盡其職,社會關注、家庭關心、學校負責、學生積極的網路交往道德建設新局面。網路交往行為規范與公共生活領域的道德、法律規范,與學校的紀律與要求發生著密切的聯系,網路交往道德問題的解決,離不開法律、道德的共同作用,離不開交往主體的自律,也離不開先進的網路文化的熏陶,更離不開教育主體(學校、社會、教師等)的引導指導,包括凈化網上交往環境,也離不開綜合治理。如果認為大學生網路交往道德建設就是高校的責任,那是失之偏頗的。

二、大學生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基本目標

大學生網路交往道德建設應當具有清晰的目標,用目標引導建設。大學生既是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主體,又是客體;還是網路交往道德的承載主體,責任主體。因此,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目標重點必須落實到大學生身上,使他們網路交往道德水平有整體的提升。

1、加強大學生網路交往中的道德觀念

加強大學生網路交往中的道德觀念,是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基本目標。常說觀念可以改變一切,決定一切,觀念一變面貌新。網路交往道德建設就是要增強大學生在網路交往中的道德觀念。由於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滯後性,使得大學生在網路交往中缺乏有針對性的道德觀念的指導和引導,往往跟著感覺走,即使“自律”能力強的學生,也以自我的“認為”去進行網路交往,體現的是一種自在的行為,而不是在有正確道德觀引導下的自覺行為。因此,要重在確立“誠實守信”“獨善其身”“慎獨自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不為”“已所不欲,勿施於人”“推已及人”“言行一致”等�念,並上升為個體的道德信念,成為個體在網路交往中的精神支柱,變成一種強大的道德力量。

2、提升大學生對網路交往的道德認知

提升大學生網路交往中的道德認知,是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基礎目標。網路交往中的道德認知,是指對網路交往道德關系和道德規范的認識,包括道德主體的確立,道德印象的獲得,道德概念的形成,道德評價與判斷能力的發展,道德價值的選擇等諸多方面,這是大學生在網路交往中做出符合道德規范理性選擇的基礎。大學生出現網路交往中的道德問題,很多時候是因為他對於網路交往道德認知的模糊,甚至把網路交往中的道德關系與現實交往中的道德關系完全隔離開來,以為現實交往需要遵守道德,而網路交往不必遵守;誤以為網路交往中的道德主體是虛擬的,可以“隱身”到“隱退”,可以毫無顧慮。基於這樣一些認知,以致常發生現實交往中不可能出現的道德問題。

因此,在網路交往道德建設中,最主要的是讓大學生認識到,網路社會其實是現實社會的衍生,網路交往是現實交往的翻版,雖然有區別,但交往中的道德關系並未改變;道德規范也不能因此而失落;道德主體也不能因此而“退隱”,亦即上網的人不可能離開現實社會而存在,網路交往中的人也是現實生活的人,在現實交往中存在著道德關系,在網路交往中依然存在著這種關系,因而依然守德有責,即使在無人監督與交往對象未見面,不知其性別、身份、地位的情況下,人的道德良知、道德操守、道德堅持仍不能有絲豪的鬆懈和改變,依然要堅持一個人的真正“本色”,並做出符合道德規范的行為選擇,籍此形成正確的上網和交往態度。

3、增強大學生在網路交往中的道德意志

增強大學生網路交往中的道德意志,是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核心目標。網路交往中的道德意志,是指大學生在網路交往中體現出來的遵循網路交往道德的自覺性、堅韌性,以及抵制不良信息、色情刺激的果斷力、自控力、持久力。道德意志是網路交往中堅守交往道德底線,做出道德判斷和選擇,並按道德選擇去行動的最為核心的品質,是與網路交往“誘惑力”作斗爭的重要力量。大學生網路交往中的道德問題,其實也是一種道德意志問題,即缺乏那種遵守網路交往道德規范的自覺性、堅韌性,以及抵制不良信息,色情刺激果斷力、自製力、持久力。因此,網路交往道德建設,最主要的是從學生的內心入手,把道德信念轉化為一種道德的意志力,進而持久、自覺地遵守網路交往道德規范,且以堅強的意志果斷地、堅決的抵制與放棄交往中的各種誘惑,失德行為。

4、強化大學生在網路交往中的道德自律

強化大學生網路交往中的道德意志,是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根本目標。網路交往中的道德自律,指大學生在網路交往中,把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與網路交往的道德內化為自己的內心之“法”,以內在力量,嚴以律已,獨善其身、自覺自為的一種道德素養與水平。也就是,在網路交往中,對“我應做什麼,我應如何做,我做的怎麼樣”等相關問題作自律性的道德選擇。大學生網路交往中的諸多問題,其實多是放鬆了自我的約束,或失去了約束自我的內在力量,做不到獨善其身的結果。有時他們往往不是“不知”,而是“不為”;不是“不察”,而不“不警”;不是“不辯”,而是“不做”;不是“不明”,而是“不守”等,這些教是自律不嚴的表現。因此,網路交往道德建設,最根本的是強化大學生道德自律,按道德規范的要求,由“自在”的交往主體變成“自覺”的交往主體,由“虛擬”的交往主體變為“實在”的交往主體,由“隱身”的交往主體變為“現實”的交往主體,不因網路交往的現狀而改變自律。

三、大學生網路交往道德建設要理順的基本關系

大學生網路交往道德建設必須理順一些基本關系,只有理順這些基本關系,使之相互協調、各展其長,形成合力,才能化解和消除其中的消極因素,利用和形成有利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積極因素,順利推進網路交往道德建設。

1、建設主體和建設客體的關系

網路交往道德建設,需要理順建設的主體與客體的關系。作為建設主體,是網路交往道德的責任者、設計者、主導者、實施者,網路交往道德的效果如何取決於“主體”的作用發揮如何;作為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客體,是網路交往道德的承載者、實踐者,其效果如何取決於“客體”的作用水平。雖然建設的主體主要是學校教師、學生,但主客體系於一身的還是學生,學生既是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主體,又是建設的客體。因此,在網路交往道德建設中,要強化學生作為“主體”的責任意識,調動其建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聽取並尊重他們的意見,讓他們參與建設的全過程,從中提高其網路交往道德觀念、認知水平;又要強化學生作為建設客體的擔當意識,調動其道德踐行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真正達到知行統一,學用統一,體現出良好實踐效果。因此,加強網路交往道德建設,既要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又要發揮學生的客體作用,沒有學生的主體作用,網路交往道德建設就難以順利推進;沒有學生的客體作用,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效果就難以體現。

2、現實交往道德與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關系

網路交往道德建設,需要理順現實交往道德與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關糸。從本質上看,現實交往道德與網路交往道德並無本質的不同,都是用於規范和調節人的交往行為的,只是在調節的交往空間領域和重點上有所區別,現實交往道德主要規范和調節現實空間領域發生的交往行為,網路交往道德主要規范和調節“虛擬”空間發生的交往行為。但即使是在“虛擬”空間交往,也要受到現實交往道德的約束,因為他們是存在於現實交往中的人。

在這一點上,交往中的“人”,既是現實交往道德的承載者,又是網路交往道德的承載者、踐行者;也正因為“人”,實現了不同領域的道德鏈接。因此,在網路交往道德建設中,理順現實交往道德與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關系,既不能將二者分割分離,又不能將二者簡單混淆,而是要達到有機鏈接和融洽,又各有側重,共同約束、規范交往中的人。現實交往道德應成網路交往道德規范建設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網路交往道德建設就會成為“空中樓閣”;網路交往道德要體現是對現實交往道德的傳承和發展,沒有傳承和發展,網路交往道德就沒有自身的特色。因此,加強網路交往道德建設,要堅持一手抓弘揚現實交往道德,一手抓網路交往道德建設,使之相輔相成,不斷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3、網路交往道德自律與他律的關系

網路交往道德建設,需要理順道德自律與道德他律的關系。無容置疑網路交往的匿名隱蔽特點,使得道德規范所具有的外在約束力的效用明顯降低,在這種情況下,個體的道德自律成了維護網路交往道德規范的基本保障。因此,網路交往道德建設重在學生個體的道德自律,需要強化和提升學生道德自律水平,使他們在網路空間里,自覺做到自律“不逾矩”。但這至多反映的是教育的一種“無奈”,因為人性的弱點要讓人完全自律實際上是不可能的,也是做不到的。因此,網路交往道德建設,要注重自律與他律的有機結合,要在注重學生道律自律的基礎上,著重研究與落實道德他律的方式與措施,力爭道德他律伴隨學生網路交往的全過程,使他律促進自律,自律和他律有機結合,共同規范交往主體的交往行為。是故,加強網路交往道德建設要堅持一手抓學生道德自律建設,一手抓道德他律建設,沒有自律,網路交往道德規范就無從落實;沒有他律,道律自律就不會持久,也難以見效。

4、網路交往心理健康教育與網路交往道德教育的關系

網路交往道德建設,需要理順網路交往心理健康教育與網路交往道德教育關系。在學生的網路交往中,心理問題與道德問題常常交織在一起,難以區分,在誘因上,有些是心理問題誘發的道德問題,有的可能是道德問題誘發的心理問題,有些則是心理與道德問題共同誘發的結果。因此,網路交往道德建設,既要解決學生網路交往的心理問題,又要解決學生網路交往的道德問題,只有心理健康才會達到道德健康,道德健康又可以促進心理健康。

是故,加強網路交往道德建設,要堅持一手抓網路交往心理健康教育,注重解決網路交往心理問題,健全學生的網路交往心理;一手抓網路交往道德教育,注重解決學生網路交往道德問題,健全學生的網路交往道德,使之相輔相成,形成教育合力。沒有網路交往的心理健康就不會有網路交往的道德健康;同樣,沒有網路交往的道德健康,要有網路交往的心理健康也是不可能的。

大學生網路交往道德建設是一個事關學生是否健康成長的大問題,同時也是一個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新問題,應當引起高校領導,教師的重視,更要提高對這一問題的關注與認識,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加強大學生網路交往道德建設,提高學生網路交往的道德素質,使他們真正成為適應網路技術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陳霞.大學生網路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化策略[J].中國高等教育,2009(9):35-36.

[2]趙愛芹.論大學生網路道德缺失[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8(1):208-211.

❸ 學生網路成癮的論文

學生網路成癮的論文

當代,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為論文。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下面是我整理的學生網路成癮的論文,歡迎大家分享。

學生網路成癮的論文 篇1

旅閉一、大學生網路成癮的原因分析

(一)學生自身的原因

學生自己為樹立起遠大的理想。理想作為一種信念,能夠支撐人為了這一信念而奮斗,如果每天都為此反省一下,即時地調整自己的航向,不至於迷失自我。理想會產生巨大的驅動力。沒有明確的理想,學生們就會缺少學習、生活的動力。有一小部分的大學生就是因為缺乏遠大理想的支持,人整日都顯得昏昏沉沉,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習沒有興趣,最後只能夠寄「心」與網路,導致網路成癮。

學生自己性格因素的影響。網路只是網路成癮的外部刺激因素。那些性格內向、喜歡獨處、孤僻、敏感、自卑的學生更容易上網成癮。同時那些自我意識太強、理想不切實際或著缺乏很強的意志力,缺少自我約束能力等的學生,也容易在網路空間尋找寄託,上網成癮。

還有一些學生存在著「考上大學後就可以盡情地玩」的錯誤思想。正是因為這種錯誤思想的存在使得他們容易在高考過後就過於放鬆,產生鬆懈心理,從而特別容易沉迷於網路。

還有一些學生則是因為學習上或者是感情上受到打擊而產生了自暴自棄的心態。這些學生覺得自己很難在就業競爭中取勝,又覺得時間不夠,壓力太大,對自己失去了信心,最後只能夠是到網上逃避現實,以獲取成就感。

(二)來自外界因素的影響

網路本身具有很強的「魔力」。因為網路的開放性,在網路上進行交流可以不分國界、性別,不分身份的高低貴賤,可以無拘無束的進行交談。在網上進行交流時會使得上網者對所交談的對方產生很大的好奇心,引導著上網者很想了解對方,特別是對那些想像力過於豐富的學生,更是難以擺脫這種誘惑。同時,網路上的信心十分的豐富,學生能夠從網路上獲取各種各樣的信息,最後難以自製以至於成癮。

來自群體的影響。良好的群體氣氛可以對個體行為進行正確的`引導,反之亦然。過度使用網路的現象在大學生中往往呈現出「小群體」現象。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大學生們有群體歸屬和被群體認同的需要。這種「從眾」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學生個體的判斷能力以及他們的自我意識,從而導致過度上網現象的發生。

來自家庭的影響。有很多時候家庭因素也是學生沉迷網路的一個重要原因。父母離異或關系緊張、父母一方或雙方去世、家長過於溺愛等都有可能讓學生沉迷於網路而無法自拔。

二、大學生網路成癮的防治對策

(一)大學生自身方面

對於大學生自己來說必須要形成良好的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態度。大學生必須要在平時多多的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在課文時通過看課外書、聽音樂、參加社團活動、體育鍛煉等各種方式來豐富自己的課外業餘生活,積極的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從而沖淡來自於網路的誘惑。同時,還要讓學生養成熱愛並努力學習自己所選專業的知識的興趣與態度。還應該積極的與他人進行交流、和睦相處,不斷的完善自身的人際關系。大學生自己必須要明確為何要上網?在上網時,必須要做好合理的計劃,管好自己的上網時間,要學會對那些會讓自己分心事物說「不」,集中精力完成任務,提高時間利用效率。大學生自己要養成積極健康向上的情緒。如果遇到心理問題,要積極的進行心理咨詢,從心理醫生那裡獲取正確的應對方案。

(二)學校方面

學校應該積極的開展各種網路教育,讓大學生樹立起正確的網路觀念,認清網路的本質枝如,提高他們對網路資源選擇力和鑒別力。讓他們明白不應該將網路作為逃避現實生活問題或者是消極情緒的消遣工具。同時學校還應該積極地對大學生開展心理健康咨詢服務。學校可以建立起專門的心理服務中心,加強對那些已經有癮的學生的心理輔導和幫助,開通「網路成癮」的相關心理咨詢熱線。同時學校還應該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業余愛好,防止上網成癮。

(三)家庭方面

學生的家庭成員要積極的與學猛鎮啟校進行溝通,對學生在學校的情況進行及時的了解。同時,還必須要加強與學生的心靈溝通,減少彼此之間的隔閡,讓學生從心理面感受到來自家庭的關心。家長要平等地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為學生們創造一個輕松環境,要主動詢問學生最近的生活、學習狀況,同時了解一些網路知識,再通過平時細微的關心一點點感化學生。

三、結語

網路成癮症已經成為心理學界公認的一種心理障礙疾病。它給大學生的成長帶來的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應該引起廣大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積極的建立、建全一套有效的針對大學生網路成癮的防治措施,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大學生們更加健康的成長。

學生網路成癮的論文 篇2

互聯網如一把雙刃劍,在給人們的生活提供極大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負面影響,網路引發的網路成癮等一系列心理問題也隨之而來。美國匹茲堡大學的教授楊( Young,K. S. ) 提出網路成癮的定義:「在具體成癮物質作用下的上網行為沖動性失控,表現為由於過度使用網路而導致個體明顯的社會心理功能損害[1]」.2011 年 1 月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發布的《第 27 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 2010 年 12 月 31 日,我國上網用戶總數已增至4. 57 億人,且青少年比例較高[2].目前我國大學生上網率幾乎為 100%,城市網癮青少年約占青少年網民的 14. 1%,網路成癮對學生的學習、身心健康、道德意識、人際交往等方面均有影響[3].本研究旨在了解延安市大學生網路成癮的現狀及對心理的影響,並為心理干預提供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 1 對象

採用分層抽樣的方法進行問卷調查,選擇延安大學在校學生為調查對象,年齡 18 ~25 歲,抽取非醫學專業學生 350 名,涉及到理科、文科學生,回收有效問卷 328 份( 93. 7%) ,其中男生 68 人,女生260 人。醫學專業學生 280 名,回收有效問卷 273份( 97. 5%) ,其中男生 106 人,女生 167 人。

1. 2 方法

1. 2. 1 調查工具 Young 網路成癮量表,共 20 個條目,採用 1 ~ 5 級評分,總分 40 以上為成癮者;SCL - 90 量表,共有 90 個條目,量表的評估,採用 5級計分制,從「沒有」到「嚴重」分別記 1 ~ 5 分。按全國常模結果,任一因子分超過 2 分篩選為陽性,超過 3 分為中度程度; 焦慮自評量表( SAS) ,共 20 個條目。評分分 1 ~4 級,正向評分 1 ~4 分,反向評分4 ~ 1 分,項目粗分 × 1. 25 得標准分,粗分超過 40 為陽性,標准分 50 ~ 輕度焦慮,60 ~ 中度焦慮,69 以上重度焦慮; 抑鬱自評量表( SDS) ,共 20 個項目,採用4 級評分方式,有正向評分 1 ~ 4 分,反向評分 4 ~ 1分,項目粗分 × 1. 25 得標准分,粗分超過 41 為陽性,標准分 53 ~ 為輕度抑鬱,63 ~ 中度抑鬱,72 以上為重度抑鬱[4].

1. 2. 2 調查實施 經過統一培訓的教師為調查人員,現場由調查人員向被調查者說明調查的目的和意義,並發放問卷,待完成後當場收回。

1. 3 統計處理

用 SPSS 11. 5 建立資料庫,對網路成癮和未成癮學生的各種評估指標進行比較,均數用 t 檢驗進行比較,率用卡方檢驗進行比較。

2 結 果

2. 1 網路成癮狀況

非醫學專業生得分為 21 ~ 56( 32. 97 ± 7. 64)分,醫學生得分 21 ~ 86( 34. 27 ± 8. 28) 分。非醫學專業生和醫學生網路成癮率無統計學差異( χ2=1. 467,P > 0. 05) ,非醫學專業生和醫學生之間網路成癮的嚴重程度間無差異( P >0. 05) ,見表 1.非醫學專 業 男 生 成 癮 率 為 23. 53% ( 16/68) ,女 生16. 15% ( 42 /260 ) ,兩者無差異 ( χ2= 2. 014,P >0. 05) ; 醫學生男生成癮率為 30. 19% ( 32 /106) ,女生成癮率為 16. 17% ( 27/167) ,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χ2= 7. 527,P < 0. 01) .

2. 2 SCL - 90 評估結果

2. 2. 1 SCL - 90 均分比較 非醫學專業生網路成癮者與正常使用網路者除了恐怖因子外,其他各因子均為網路成癮者得分高於正常使用網路者( 經 t檢驗,t 在 2. 133 ~6. 942,P 均<0. 05) ,見表 2.醫學專業學生網路成癮者與正常使用網路者各個因子均分均有差異,均表現為網路成癮者得分高於正常使用網路者 ( t = 2. 789 ~ 5. 207,P 均 <0. 01) ,見表 3.

2. 2. 2 SCL - 90 得分≥2 檢出率比較 非醫學專業生得分≥2 陽性檢出率在強迫症、人際敏感、敵意、偏執、精神病性等方面網路成癮者和正常使用網路者差異有顯著性( 經 χ2檢驗,均為 P < 0. 01) ,均高於正常使用網路者。檢出率前 5 位依次為強迫症、人際敏感、精神病性、偏執、敵意,見表 4; 醫學生在各個方面的檢出率網路成癮均高於正常使用網路者( 經 χ2檢驗,均為 P < 0. 05) ,前 5 位依次為強迫症、人際敏感、偏執、精神病性、敵意,見表 5.

2. 3 SAS 結果分析

非醫學專業生網路成癮者的得分高於正常使用網路者近 5 分( t =4. 267,P<0. 01) ,醫學專業學生網路成癮者的得分高於正常使用網路者 6 分以上( t= 5. 932,P < 0. 01) ,見表 6.非醫學專業生檢出焦慮者共 44 人,其中網路成癮者 16 人,網路成癮者焦慮陽性率為 27. 57%( 16/58) ,正常使用網路者焦慮陽性率為 10. 37% ( 28/270) ,兩者有差異( χ2=12. 183,P = 0. 0) ; 醫學生中檢出焦慮 38 人,其中網路成癮者中 18 人,網路成癮者焦慮陽性率30. 51%( 18/59) 高於正常使用網路者的焦慮陽性率 9. 35%( 20/214) ( χ2= 17. 287,P = 0. 0) .

2. 4 SDS 評估結果分析

非醫學專業生網路成癮者的得分高於正常使用網路者的得分 5 分( t =3. 552,P<0. 01) ,醫學生網路成癮者的得分高於正常使用網路者( t = 4. 659,P< 0. 01) ,見表 7.非醫學專業生中檢出抑鬱 72 人,其中網路成癮者 18 人,網路成癮者抑鬱檢出率31. 03 ( 18 /58 ) ,與 正 常 使 用 網 絡 者 的 檢 出 率20. 00% ( 54 /270) 無差異( χ2= 3. 393,P >0. 05) ,網路成癮者中中度以上抑鬱 8 人,占 44. 4% ( 8/18) ,正常使用網路者中度以上 8 人,占 14. 81% ( 8/54) ;醫學生檢出抑鬱 81 人,其中絡成癮者 36 人,網路成癮者抑鬱檢出率 61. 02%( 36/59) ,高於正常使用網路者的 19. 16%( 41/214) ( χ2= 40. 017,P = 0. 0) ,網路成癮者中度以上抑鬱 8 人,占 25. 0% ( 8/36) ,正常使用網路者中度以上抑鬱 5 人,占 12. 2% ( 5/41) .

3 討 論

趙延慶等在 2010 年對陝西省 10 個市的青少年網路使用和成癮狀況調查結果表明,陝西省青少年網癮比率為 12. 5%[5],本次研究的結果,延安市大學生網路使用率為 100%,網路成癮率為 19. 47%,高於陝西省青少年,高於李志堅等報道的東莞高校大學生的 8. 35%[6].本次研究醫學生的網路成癮率為 21. 61%,高於戴琴等研究的軍醫院校學生的3. 1%[7]及大連某高校的醫學生的 5. 7%[8],延安市大學生網路成癮率較高,醫學生中男生高於女生。

手機網路的開通及在互聯網高度發達的今天,使得當今學生使用網路非常便捷,加之學生自製力較差,自我保護意識淡薄,學生大多選擇虛擬的網路來緩解自己的壓力,而醫學專業學生相對於其他專業學生存在更大的壓力。

網路成癮對大學生身心造成的傷害不容忽視[3],本次對延安市大學生的 SCL -90 量表評估顯示,網路成癮者各因子得分均高於正常使用網路者,各因子陽性檢出率也高於正常使用網路者,這與相關研究報道一致[9].醫學生更為顯著,表明延安市大學生網路成癮者心理健康水平較低,陽性檢出前五位依次為強迫症、人際敏感、偏執、精神病性、敵意,可能是因為網路成癮者一方面受到網路的誘惑,一方面要學習專業知識,因而處於矛盾之中,受到雙重的煎熬,心理問題更容易出現。而長期生活在虛擬空間,與現實生活的交往就會減少,最終交際出現障礙,表現出沖動,甚至會出現敵意。

對延安市大學生的 SAS 調查結果顯示,網路成癮者的得分高於正常使用網路 5 分以上,均分達 45分以上; 網路成癮者焦慮陽性率為 27. 57% ( 非醫學專業學生) 及 30. 51% ( 醫學專業學生) 均高於正常使用網路者,也遠遠高於胡存明等對大學生網路行為抑鬱焦慮研究的 16. 3%[10],這些學生中可能會出現緊張並伴有憂慮、煩惱、害怕、緊張等情緒體驗,嚴重的焦慮可能導致心理疾病。

對延安市大學生的 SDS 評估結果為,網路成癮者的得分在非醫學專業及醫學專業生中均高於正常使用網路者。非醫學專業學生網路成癮者抑鬱檢出率與正常使用網路者的檢出率無差異( P > 0. 05) ,網路成癮者中以中度以上抑鬱居多( 占 44. 4%) ; 醫學生中網路成癮者抑鬱檢出率 61. 02% 遠遠高於正常使用網路者的 19. 16%,該結果與有關報道一致,但低於文獻中醫學生網路成癮者抑鬱檢出率的14. 1%[10].這表明沉迷於網路的這些學生有可能出現情緒低落、自卑、悲觀、孤獨、擔憂,對事物喪失興趣,精力下降,心情壓抑,對周圍環境冷淡,缺乏積極社交活動的情趣,不願意主動與人交往,甚至出現社交困難,學習效率、生活質量下降。

評估結果表明,延安市網路成癮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較差,尤其是醫學專業學生,存在較多的心理隱患,將影響到他們的學業發展和人格完善。學校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和諧發展的最主要場所,在學校,首先要豐富校園生活,增強學生自信心及自我約束能力,減少學生的各種壓力; 其次,加強網路知識教育,指導學生合理使用網路; 第三,對網路成癮的學生進行教育並給予干預,幫助他們擺脫對互聯網的依賴,過正常生活,讓他們擁有一個健康、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Young K S.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J]. Cyber Psychology and Behavior,1996,1( 3) : 237-244

[2]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 第 27 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 北京: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2011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nation Center. 27th China Internet Develop-ment Statistics Report[R]. Beijing: 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na-tion Center,2011

[3]李瑾. 大學生網路成癮的危害分析[J]. 黑河學刊,2011,5: 147-148

[4]姚樹橋,孫學禮. 醫學心理學[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73-97

[5]趙延慶,王雲霞,陳青萍. 陝西省青少年網路使用和網路成癮狀況調查[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9( 2) :209-211

[6]李志堅,李青霖,李洪,等. 大學生網路成癮情況調查及預防干預[J]. 經濟研究導刊,2014,9:300-303

[7]戴琴,戴秦素,馮正直,等. 軍醫大學生網路成癮與心理健康、人格的關系[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 8) :1264-1267

[8]李娜. 醫學生沉溺於網路的現狀調查研究[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 3) :433-434

[9]陳玉娟,李立,胡艷華,等. 石家莊市大學生網路成癮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 中國學校衛生,2014,35( 9) :1349-1352

[10]胡存明,李長瑾. 大學生網路行為與抑鬱焦慮的關系[J]. 醫學與社會,2010,23( 11) :89-90,93

;

❹ 求一篇5000字大學生網路道德論文

一篇5000字大學生網路道德論文,這里也打不下呀,建議你自己上知乎查找。

熱點內容
2016美國大學錄取情況 發布:2025-07-03 14:35:32 瀏覽:906
北京大學教授屈婉玲 發布:2025-07-03 14:33:59 瀏覽:685
華東理工大學考研難嗎 發布:2025-07-03 14:28:08 瀏覽:408
重慶市皮膚科研究生導師 發布:2025-07-03 14:26:29 瀏覽:626
鎮江大學生租房補貼 發布:2025-07-03 14:19:06 瀏覽:105
大學生的消費情況調查 發布:2025-07-03 14:18:50 瀏覽:46
北京中醫葯大學有關教授 發布:2025-07-03 14:13:50 瀏覽:951
河北工業大學通信考研 發布:2025-07-03 13:58:37 瀏覽:531
大學生2016就業形勢 發布:2025-07-03 13:53:42 瀏覽:310
臨川一中2007年高考自費錄取大學生名單 發布:2025-07-03 13:52:21 瀏覽: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