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
1. 大學生應該如何培養責任意識,做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
1、實踐養成
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既能樹立集體主義觀念和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又能堅持實踐正義原則,願意在實踐中為社會、他人做出奉獻和犧牲。社會實踐對於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幹、奉獻社會、鍛煉能力、培養品質、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是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的重要途徑,在實踐中引導大學生樹立社會責任意識、培養大學生承擔社會責任的能力、實現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知行轉化勢在必行。
高校應充分利用第二課堂和社會實踐活動,讓大學生在社會實踐的大課堂中深化社會責任意識、勇於承擔社會責任。首先,在實踐中夯實責任,培養團隊意識和責任心。其次,在社會實踐中培養奉獻精神,引導他們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熱忱關愛他人,多做扶貧濟困、扶弱助殘的實事好事。
2、環境熏陶
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離不開校園文化的熏陶和感染。高校應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隱性教育功能,積極為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營造良好的氛圍。
一是學校黨政管理部門要增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的使命意識,本著「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嚴格履行自己的職責和義務,以對學生高度負責的態度規范管理和服務,真正實現管理育人、服務育人。
二是充分發揮輔導員、班主任在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中的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履行社會義務。
三是所有教師都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帶動和感染學生樹立社會責任意識。教師個人的責任感、使命感,對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具有示範引導作用,只有全體教師都樹立起對學生的責任心和愛心,才有利於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
(1)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擴展閱讀:
1、責任是使命的召喚、是能力的體現、是制度的執行。只有能夠承擔責任、善於承擔責任、勇於承擔責任的人才是可以信賴的人。決定一個人成功的重要因素不是智商、領導力、溝通技巧等,而是責任——一種努力行動,使事情的結果變得更積極的意識。
2、所謂的責任意識,就是清楚明了地知道什麼是責任,並自覺、認真地履行社會職責和參加社會活動過程中責任,把責任轉化到行動中去的心理特徵。
3、有責任意識,再危險的工作也能減少風險;沒有責任意識,再安全的崗位也會出現險情。責任意識強,再大的困難也可以克服;責任意識差,很小的問題也可能釀成大禍。有責任意識的人,受人尊敬,招人喜愛,讓人放心。
2. 如何培養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關系深遠,需從健康人格塑造、自我管理、多樣教育形式以及健康輿論導向入手。健康人格是社會責任感的基石,大學德育教育應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形成正確價值觀,以心理品質、法律意識、國情教育為核心,針對性培養。
強化自我管理、自我約束是增強社會責任感的根基。應根據學生興趣、特長安排集體服務活動,使其感到「英雄有用武之地」,學會職責,恪守職責,責任意識隨之增強。同時,應培養學生「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觀念,對社會盡義務、盡責任,努力做好符合社會規范的工作。
多樣化教育形式是增強社會責任感的重要途徑。大學生處於身心成長轉折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步穩定,是社會責任感確立、鞏固、提升的關鍵時期。教育方式應從灌輸式轉變為啟發分析式,通過活動、娛樂、社會實踐等情境式教育,讓學生在社會關系和社會實踐中,親身體驗人與人之間利益相關,理解相互尊重、協調的必要性,切實感受到責任,萌生責任動機,履行責任,並增強履行能力。
營造健康向上的輿論導向是增強社會責任感的必要因素。正確的輿論導向能培養人的巨大教育力量,通過正面評價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榜樣力量巨大,對學生性格形成過程影響極大。教師應對集體成員言行作出及時的褒貶評價,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這也是培養高度責任感的強大動力。
青年是國家的未來,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關乎國家興衰、社會和諧與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成敗。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和道德觀念面臨不確定性,部分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缺失,強調自我意識。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是實現國家民族長遠發展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