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大學中科院博士那家強
1. 學校師資力量最強的大學有哪些
菜鳥來談談吧,歡迎大家關注菜鳥!*^O^*
菜鳥也整理了一些數據,可能和實際還是有些 出入, 可能 不太全, 不過有感興趣的可以看看。 覺得數據有問題的, 可以直接不看。 僅供參考!
一、我國高校人數最多的大學
這是菜鳥整理的 人數最多的高校, 因為學生人數多,就造成 高校的老師就比較多。 以數取勝,雖然有點勝之不武,不過看看也是可以的。
二、從師資數量來看師資力量
純粹以 數量取勝, 確實有點不妥。不過菜鳥先放出來這個表,大家可以看看。因為 師資數量 的變化比較快,菜鳥能整理成這個樣子已經不錯了,大家可以看看,也 沒必要 非要較真到底有多少老師。
三、從院士數量來看高校師資力量
這是菜鳥整理的排名前十高校的 院士 數量,這是按院士的全職量來算的。說真的,如果真按院士數量來說, 中國科學院大學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的院士數量絕對很多,不過按這個表來看,可能考慮的因素比較多,大家看看就行了。
四、從高校人才儲備來看師資力量
這是菜鳥整理的按 高校高端人才儲備量來 整理的表格。這個表格裡面的院士有全職有兼職的,不知道其真實的情況是怎麼樣的,但菜鳥就目前搜集整理的資料來看,菜鳥只能做到這么多了。所以, 大家看看就行,太較真那菜鳥也沒有辦法,僅供參考!
在國內高等教育機構的實力評價中,我們總會考慮到這所高校的師資力量,一般綜合實力強的大學,其師資力量一般也是比較強的,將清華大學和山東大學之間的師資力量進行比較的話,顯然清華大學的師資力量更加雄厚。
按照目前高等教育的發展實踐來看,國內各大高校的師資力量排名如何呢?對於這個問題,顯然依然如同高校綜合實力的排名,也存在一定爭議。但是面對當前高校的師資力量現狀,筆者認為雖然高校師資力量在一定程度上能體現出高校的綜合實力,但這種體現率並非絕對的,也就是說高校的綜合實力排名並不意味著高校的師資力量「一定」會更強。
我們先來看看高校師資力量的排名
從以上排名來看,顯然教師師資力量方面並非像學校綜合實力的排名一樣,我們注意到教師師資力量排名前三位的,分別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大學,而國內實力最頂尖的清華大學僅僅排名全國第9位,顯然其師資力量與高校的綜合實力並不是絕對匹配。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這所高校的師資力量排名全國第一位,顯然對於這所大學的爭議性並不大。提到這所大學絕對能算得上國內頂尖大學,擁有中科院作為後盾,入選九校聯盟、世界「雙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等,該校在成立的第二年就入選全國重點大學,成為全國高校中的先例,這也足以證明中科大的絕對實力。
截至目前, 中科大共擁有2154名教師,副教授級以上的教師擁有1501人,佔比達到了69.69%,可見其教師質量優勝,同時教師隊伍中,擁有兩院院士55人,在全國各大高校中排名全國第四名,僅次於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佔比2.56%; 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17人,排在全國前列,擁有國家傑出青年學者115人,占據全國三位,僅次於清華大學、北京大學 ,佔比5.4%。
綜合目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教師隊伍建設現狀, 雖然每部分優秀人才的數量並不佔優勢,但是教師隊伍建設的質量還是比較高的,與其他大學相比仍然擁有比較強的優勢。
南京大學這所大學擁有非常強的發展 歷史 ,曾經的國立中央大學位居全亞洲第一位,也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史上的驕傲。雖然如今的南京大學經歷了院系調整,與之前的學校實力難以相匹敵,但在我國高校圈內仍然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截至目前, 南京大學共有32位兩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4人,國外科學院院士2人,教育部長江學者95人,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9人,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09人, 81人擔任150餘種國際SCI(E)學術期刊編委會成員,其中21人擔任主編或副主編。
綜合目前南京大學的發展現狀來看, 南京大學的師資力量依然能屬於國內頂尖水平的,雖然南京大學在近年來的發展中經常出現高水平教授出走,但這類教師也只能算是少數,並不能占據主流,依然不能不能改變南京大學師資力量在我國高校圈內的地位。
說到北京大學,顯然我們不用做過多的介紹,這所大學絕對是國內最頂尖的大學,他的綜合實力也得到了 社會 的普遍認可,其實力強大也與學校師資力量有著緊密的關系。
截至目前, 北京大學擁有教職工21183人,專任教師7317人,其中兩院院士95人,佔比為1.3%,數量排名全國第二位,僅次於中國科學院大學;發展中國家院士25人,佔比為0.35%;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37人,佔比為3.3%;教育部長江學者231人,佔比為3.16%。
綜合目前北京大學的師資力量來看, 顯然也絕對稱得上國內高校中的頂尖水平。這所大學在多數國家人才計劃中,入選數量也都是國內數一數二的,雖然師資力量上排名比較低,僅僅只是因為其教師隊伍太過龐大而已。
雖然這三所大學能排名全國前三甲,但是筆者認為在國內高校師資力量的排名上,其實我們還忽略了一所實力非常強勁的大學,這所大學無論是學校的綜合實力,還是教師的數量與質量上,他都能堪稱國內一流大學。
中國科學院大學, 該校是我國第一所研究生院,在我國研究生培養方面具有很強的實力,尤其是博士研究生的培養方面,創造了國內多項 歷史 記錄。雖然學校起步比較晚,但是這所大學在國內高校圈內的地位卻很高,而且也已經創造了很好的培養成就。
截至目前, 中國科學院大學擁有專任教師3000餘名,其中兩院院士240人,位居全國第一位,博士生導師達到了6600餘名,國家傑出青年學者860餘名,教育部長江學者43人等。同時,中國科學院大學已經培養出了 108名兩院院士。
按照目前我國高校的發展實踐來看, 擁有較強師資力量的學校還有很多,他們不僅在學校知名度、綜合實力方面表現優異,而且在學校師資力量方面也同樣具備相當強的實力,比如: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等。
在我的高等院校中,師資力量最為強大的大學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其次,還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國防 科技 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華中 科技 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同濟大學,南開大學,中山大學,四川大學,山東大學,湖南大學,中南大學天津大學等。
除此之外,中央 財經 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東南大學,廈門大學等院校師資力量絕對強大。
我們評價一所大學的師資力量是從這所大學擁有兩院院士的人數,以及擁有國家傑出青年,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等方面,對高層次人數人才的規模進行評價的。以上這些大學,在擁有高端人才以及兩院院士人數等方面,在我國的高等院校中,具有絕對的整體優勢。
1北大
2清華
3上海交大
4哈工大
5南京大學
6武漢大學
7天津大學
8國防科大
9華北師范大學
10中央音樂學院
中國科學院大學應該排名第一!
師資力量有太多的指標進行評審,科研量,教師職稱,學歷等等。師資力量在目前來說就等同於吸收粉絲的標准,博取眼球的平台,是可以成為學校引以為傲的標准。
但是學校裡面的師資力量存在的重點在於服務於學生多少呢?學生在畢業的時候能夠依靠學校的名氣獲得前五年的優勢。但是從真正大學存在的意義,還在教書育人。
希望具備強大師資力量的學校能夠從全方位培養出配比的生源,也能為國家建設培養出品質出眾,素質精良,道德高尚的學生!而不要把師資力量成為炫耀的標志!!!
北大、清華、人大、復旦、中科大等等老牌強校就不說了,大家都知道。著重為你介紹一下 西湖大學 。
這個學校很多人可能都沒聽說過,因為它是2018年才成立的。它是國內第一所民辦高精尖大學,是由馬化騰、王建林等捐贈,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南方 科技 大學校長陳十一等科學家發起籌建的。學校師資力量也相當雄厚,92%的教師來自海外著名高校。雖然18年才成立,不過西湖大學是業內公認的未來極有可能超越清華和北大的高校,西湖大學的未來值得期待。
中國科學院大學,沒有之一
中國所有985211學校的師資力量都強!而且這種強是國家專業評估的!
對於這個問題,很多人會想當然地認為,肯定是清華、北大啊!其實還真的不是。
國內師資力量最強的高校,這里列出幾所隱藏大BOSS.
第一位:中國科學院大學,簡稱「國科大」,學校位於北京,是一所以科教融合為辦學模式、研究生教育為辦學主體、精英化本科教育為辦學特色的創新型大學。
截至2020年8月,國科大有專任教師3090名,其中兩院院士176人;各培養單位在崗研究生指導教師11257人,其中博士生導師6786人(含中國科學院院士237人、中國工程院院士45人)。
截至2019年12月,國科大有在學本科生 1625 名;在學研究生 5.17萬名 ,其中博士生佔52%;在學外國留學生1734人,來自96個國家,其中外國博士生1055人,外國博士生數量位居全國高校前列。
這陣容,就想問:還有誰?
第二位:中國 社會 科學院大學,簡稱中國社科大,位於北京房山,屬於中國 社會 科學院;以中國 社會 科學院研究生院為基礎,整合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本科教育及部分研究生教育資源而組建。
學校特色培養方式包括「師徒制」指導模式,設立本科生學業導師,每位導師指導2-5名學生;「本-碩-博」一體化培養。學校現有博士生導師757名、碩士生導師1132名。
第三位:國防 科技 大學,總部位於湖南長沙,2017年,中央軍委決策,以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國防信息學院、西安通信學院、電子工程學院,以及理工大學氣象海洋學院為基礎,重建國防 科技 大學,並將軍委裝備發展部第63研究所劃歸國防 科技 大學,歸軍委建制領導。
軍事院校的特殊性,不多解釋,仔細去看看目前的新的龐大的國防 科技 大學,你就會知道它的師資力量該有多牛!而且,這所高校的教師,除了專家、教授,不乏將軍、大校和現役的中低級軍事主官。
第四位:中國 科技 大學,位於安徽合肥,同樣是隸屬於中國科學院。某種意義上,其實它和國科大是師資共享的。
除了上述四所高校,還有兩所高校,師資力量也是強大的驚人:中央黨校、國防大學,當因為這兩所高校,不面向高中生招生,這里不多做講述。這兩所高校,一般的教授啥的,還真不見得能在這里上的了課啊。
除了上述六所高校以外,才能輪得到大家通常比較熟悉的清華、北大、浙大、南大、上交等國內985高校。所以,說到師資力量最強大,這些高校還真的排不到前邊。
2. 懷化學院的重點專業是什麼
懷化學院系部介紹
現在學校擁有兩個校區(東、西區),共有系部17個,分別如下:西區系部
物理與信息工程系
創辦於1971年,現有教職員工56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9人,博士研究生3人,碩士研究生28人。近年來,教師先後主持了中國科學院量子通訊和量子計算開放實驗室科研課題2項,省教育廳科研項目4項,學院科研項目8項,教改項目6項,獲省教育廳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光學學科被列為院級重點建設學科,教師在《phys.lett.A》、《mod.phys.Lett》、《J.Opt.B》等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00餘篇,其中被國際權威收錄刊物《SCI》和《EI》等收錄48篇,主編和參編各類教材10部。物理與信息工程系注重實驗教學和實驗室建設,現有電工電子技術、電子信息工程、廣播電視工程、電子信息與通信工程實訓中心四個實驗室(下設24個分室),懷化電視台、湖南有線電視懷化分公司等專業實驗基地6個。物理與信息工程系現設有廣播電視工程、物理學、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4個本科專業。
藝術設計系
是從原懷化學院美術系設計專業發展而來的一個系,1993年開始招生。設有平面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產品造型與玩具設計、影視動畫與設計教育、攝影藝術五個專業方向。現有教職工34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講師5人。擁有完備的教學設施,配置有價值500萬元的圖形設計用計算機200台、圖形工作站一套、非線性編輯系統一套及廣告攝影棚、多媒體教室、設計製作室、雕塑室、圖形輸出室、實踐教學項目部、裝飾材料展示庫等。教師中有2人分別任湖南省設計藝術家協會理事及湖南省美術家協會理事,13人為湖南省設計藝術家協會會員及湖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2人獲批ICAD國際商業美術師協會B級設計師資格。近年來,教師在省級以上專業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50多篇,有100餘件設計作品在各類設計大展中獲獎。大量設計作品被政府機關、企業團體及個人採用,在設計界具有較高的知名度。2001年該系還獲批為湖南省設計藝術家協會理事單位及國際商業美術師協會ICAD職業資質定點培訓考試機構,顯示出與國內外接軌的、開放式的、具有職業資格的辦學特色。
體育系
創辦於1973年,現有教職工40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3人,碩士16人,在讀博士2人,在讀碩士8人,近年來,在全國各級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40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100多篇,專著7部,主編、參編專業教材21部,省級、原籍立項研究課題31項,師資力量雄厚,設備和場館齊全,現有塑膠田徑場、室內場館有籃球館、排球館、體操館、健美操館等。實驗室設施齊全、儀器先進,系部還設有資料室、健身房、游泳池等。此外,建築面積為4200多平方米的體育教學場館也已動工,今年9月交付使用。學生多次在國家級、省級比賽中獲得優異成績,在2005年全省大、中學生健美操錦標賽中,學生雷華峰、肖武、張建化奪得體育專業組單人和三人組金牌,其中雷華峰在本次比賽中取得兩金一銀的好成績;2005年九月中國「炎帝杯」大學生龍獅錦標賽榮獲規定套路第一、自選套路第二、總分第一的好成績,女子荷花龍獲「炎帝杯」表演賽金獎;湖南省第六屆「少數民族運動會」,獲得12塊銅牌,並獲表演二等獎、團體第六的好成績。設四個教研室、兩個中心和一個基地,即體育人文社會學教研室、運動人體科學教研室、民族傳統體育教研室和現代運動技術教研室、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中心、懷化市國民體質監測中心和湖南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訓練基地。
生命科學系
創辦於1985年,現有教職工37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3人,講師14人;博士7人,碩士14人;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學科帶頭人1人,省級青年骨幹教師8人。擁有「基礎生物學實驗室」和「生物工程實驗室」「園林專業實驗室」等三個綜合教學實驗室,並設置了「葯用植物持續利用校級重點實驗室」,「應用生態研究室」,與湖南正清制葯集團、中南大學合作建立了「湖南省中葯譜效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實驗室建築面積近8000m2,教學儀器設備總價值達500餘萬元。另建有實驗動物養殖場、生物園和魚苗孵化池等校辦實踐基地。基礎生物學實驗室為「中央與地方共建基礎實驗室」,2006年被確定為「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十一五』示範實驗室」。生物工程專業於2006年被確定為「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十一五』重點專業」;植物學科在2006年被確定為「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十一五』重點建設學科」;動物學課程被湖南省教育廳評為優秀課程。2002年升本以來,該系教師承擔國家級、省部級、市級和學校科研項目42項,教改項目7項,發表論文233篇,其中《SCI》收錄論文17篇,《EI》論文10篇;有1人次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人次獲教育部科技進步獎,6人次獲湖南省教育廳教學成果獎。2006年、2007年生物工程系畢業生連續兩年考取碩士研究生比例在40%以上。該系現設有生物工程、生物科學、園林3個本科專業。
化學與化學工程系
創辦於1970年,現有教職工28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0人(含高級實驗師),博士3人,碩士10人。主持國家教學改革項目1項,省級科研項目3項及其他科研項目10餘項,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300餘篇,其中被《SCI》、《EI》等國際著名文獻檢錄20餘篇。建有基礎和專業實驗室10個,實驗室面積2500m2。最近由國家財政部投入資金200萬元,與我校共同建設基礎化學實驗室,使我系的實驗條件再上一個台階;雄厚的師資隊伍、齊全的教學科研設備為同學們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該系現設有制葯工程、化學、科學教育3個本科專業。
音樂系
創辦於1973年,現有教師50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3人、碩士研究生5人。該系教學設施齊全,擁有教學大樓6000m2、琴房300餘間、標准舞蹈大樓一棟(4800m2)、鋼琴290台,並配有音樂MID製作室、錄音棚、多功能數碼鋼琴室、多媒體教室、聲像分析室及演出廳等教學設施。在培養學生藝術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特點,為社會輸送了一大批優秀藝術人才。如青年歌手陳思思、1999年獲國際通俗歌手大賽第2名的丁丹等。該系編導的舞蹈《咯羅打打》獲2005年全國校園春節文藝展演一等獎,並應邀參加2005年日本「世博會」表演;根據苗族音樂素材改編的合唱《山寨素描》獲2005年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專業組二等獎、湖南省一等獎。2001年獲「全國藝術教育先進單位」稱號。該系現設有音樂學、舞蹈學、音樂表演3個本科專業。
美術系
創辦於1978年,現有專業教師26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碩士3人,特聘外籍教師1人。教師中有多人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湖南省設計藝術委員會會員、湖南省水彩水粉畫委員會委員及湖南省水墨畫藝術委員會委員,8人為湖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美術系教師大力開展以科研助教學的活動,積極參與美術創作研究和理論研究,形成了頗具影響和極具實力的學術群體和良好的科研傳統,中國美術核心期刊《美術觀察》對美術系的藝術實踐作了專題介紹。近年來我系教師在國家級省級刊物上發表論文140多篇,有多名師生的作品入選各類美展並獲獎,在省內外有較大影響和較高的知名度。美術系教學設施完備,擁有電教室、多媒體教室、圖形設計室、人體教室、展覽廳、攝影棚等現代化教學設施。該系美術學專業開設中國畫、油畫、水彩畫三個專業方向,為了拓展學生的就業渠道,各專業方向均設置了一年的藝術設計專業課程。美術學專業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美術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中等學校美術教師和能從事美術專業創作及群眾文化輔導並能從事藝術設計等方面工作的復合型人才。美術學專業主要課程:美術概論、美術教育學、設計概論、中外美術史、美學原理、色彩學、透視學、解剖學、構圖學、素描、色彩、中國畫、油畫、水彩畫、藝術設計、電腦設計等。東區系部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
創辦於1995年,現有教職員工4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8人,講師、工程師10人,具有博士、碩士研究生學歷的教師20人,從清華大學、中科院、湖南大學、中南大學、湘潭大學、西南大學等高校和科研單位聘有客座教授9人,現與西南大學網路教育學院聯合辦學並開展科研課題合作研究。設有「計算機基礎」、「計算機軟體」、「計算機應用技術」、「計算機網路技術」四個教研室;擁有價值700萬元的教學設施:多媒體網路教學機房、CAD&CAI教學輔助機房、計算機微機原理實驗室、計算機介面實驗室、計算機區域網組網實驗室、計算機組裝維護實驗室以及供全校學生使用的中心機房。近三年來,發表論文120餘篇,出版著作和教材16部。參與國家級科研立項課題2項,承擔和參與省級課題3項,院級教改科研課題5項,獲院級教學成果獎2項。
中國語言文學系
中文系創辦於1958年,是懷化學院最早設置的系部之一,有較悠久的辦學歷史和豐富的辦學經驗。現有兩個本科專業(漢語言文學、廣播電視新聞學),在校學生總計1064人。現有教職工40人,專任教師35人,教授6人,副教授15人;博士(含在讀)13人,碩士13人。近5年出版專著、教材共30餘部,發表論文400餘篇,其中核心期刊80餘篇;主持或參與各級科研項目共44項;獲省、市級社科成果獎12項。
數學與應用數學系
創辦於1958年,1998年經國家教育部批准開辦「數學與應用數學」本科專業,同年開始招生。該專業現為學校重點建設專業,「基礎數學」為學校重點建設學科。2003年增開「信息與計算科學」本科專業。在校學生800多人,學生來自全國25個省、市、自治區。數學系師資力量比較雄厚,現有教職工40人,專職教師37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8人、講師22人;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教師31人;3人分別獲得曾憲梓教育基金二、三等獎;4人受聘為德國《數學文摘》、美國《數學評論》評論員。近幾年來,教師在國際、國內重要刊物上發表論文100多篇,其中被國際權威檢索刊物《SCI》《EI》等收錄42篇,曾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參與6項,主持省教育廳科研項目20項。獲得國家教改項目二等獎一項,獲得省級教學成果一、二、三等獎共5項。2004-2007年獲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國家一等獎1項,湖南省賽區二、三等獎11項,全國大學生挑戰杯科技競賽三等獎1項。該系培養的一大批優秀學生活躍在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如獲首屆「總理基金」獎的中國科學院研究員席南華、進入中國科學院「基地百人計劃」的謝正輝、獲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十佳青年」稱號的劉石柱、清華大學網路與信息安全專家羅平教授等就是其中的代表。該系現設有數學與應用數學、信息與計算科學2個本科專業。
外國語言文學系
創建於1958年,現有教師3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9人、碩士15人,並常年聘有外籍教師。近年來,該系致力於教學改革和科研,擁有省、校級課題14項,教師在專業核心等各級刊物上發表論文100餘篇,編寫專著、教材5種。該系有數字化多媒體語音室、多功能視頻室、廣播電視衛星接收系統等現代化教學設施,以及大量的教學軟體,為教學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該系學生不但具有扎實的英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在外貿、旅遊等相關專業方面也有所發展,畢業生就業率一直保持在100%。該系現設有英語本科專業和應用英語專科專業。
政法系
創辦於1987年,現有教職工25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9人;博士1人,碩士13人。另有兼職教授3人,客座教授3人;兼職律師6人。近年來,主持省級科研課題10項,出版專著10部、教材15部,發表學術論文400餘篇。該系有完備的教學科研機構和實踐場所,建有法律研究所、模擬法庭、懷化市法律援助中心懷化學院工作站等;在懷化市人民法院、市檢察院、懷化市電視台等十個單位設立常年實習基地。該系現設有法學和思想政治教育2個本科專業。
人文教育系
人文教育系是全國普通高校中最早設立人文教育專業的教學單位。該系現有教授8人,副教授6人,博士4人,碩士19人;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項、教育部重點課題、省級科研課題16項,參與國家級教學改革項目1項,出版專著、教材20餘部,發表論文300餘篇,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省級教學成果獎各1項。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和市場駕馭能力是該系正在形成的辦學特色。該系現有人文教育和公共事業管理2個本科專業。其中人文教育專業被列為國家一類特色專業建設點、省級特色專業。
工商管理系
工商管理系大力加強專業改革,積極調整專業結構,現已開辦了旅遊管理、物流管理兩個本科專業和經濟管理專科專業。下設「旅遊文化」、「旅遊規劃」、「市場營銷」和「物流管理」四個教研室,實驗實訓室、學生工作部和職業鑒定所。現有教職工27人,教授1人、副教授7人、講師12人;有博士研究生4人、碩士研究生25人。參與研究國家級教改課題1項,主持國家級科研課題1項,主持研究省級科研課題12項,出版專著、教材20餘部,發表省級以上論文300多篇。連續三年就業率達到97%以上,學生就業遍布祖國大江南北。
經濟學系
經濟學系是依託於懷化學院原經濟與管理科學系開辦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發展而來的一個新系。該系現設有國際經濟與貿易一個本科專業,該專業是湖南省地方高校第一個開設的應用經濟學專業,2004年開始招生。現有教職工21名,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講師9人,博士研究生4人,碩士研究生10人。主持或參與國家級和省級科研課題10餘項,發表省級以上論文100餘篇。擁有完善的教學設施,配置有國際貨代、證券投資、金融分析等實訓室。下設「經濟學」、「貿易學」和「金融學」三個教研室。在專業建設實踐中,顯示出了人才的國際化,應用型和創新性有機結合的辦學特色。
預科部(本科)
創辦於1996年。少數民族預科班面向少數民族應屆生招生。進校後,學習一年,由學院組織結業考試,考試合格者進入各本科專業學習。
3. 山西大學怎麼樣
我個人感覺在山西該是比較出名的學校了,學校的綜合實力還是很不錯的,教育資源也很好。
山西大學位於具有2500年 歷史 的文化古都——山西省省會太原市,是山西省人民政府與教育部共同建設的國家重點建設大學。學校前身為創建於1902年的山西大學堂。
山西大學設有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 歷史 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等全部學科門類。校本部設有19個學院,開設72個本科專業,18個雙學位專業,其中國家級特色專業1個、國家級特色建設專業點3個。擁有165個碩士點(一級學科碩士點37個),16個專業碩士學位點,75個博士點(一級學科博士點15個), 14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學校佔地面積 2066 畝,建築面積近100萬平方米。圖書館館藏文獻 323.2 萬冊 ( 件 ) ,電子圖書 2510 (GB),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 4 億多元。以傳統格局為主的校北區古樸典雅,以現代建築為主的校南區氣勢恢宏,校園林蔭遮道,花草圍樓,處處散發著宜學宜居的人文氣息,被省政府命名為「園林化單位」和「綠色學校」。
山西大學師資力量雄厚,名師名人薈萃。學校有專任教師1972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雙聘院士2人,高級職稱教師1137人。專任教師中,有博士生導師138人,碩士生導師854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89人。
學校還是很不錯的,學校環境也很優美,比較好的一個地方綜合大學。
塢城校區各方面應該都算不錯,首先學習氛圍還可以,每個班都會有比較學霸的人物,我們班就有數學建模國家一等獎、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二等獎獲得者,有本科期間發表論文的等等,當然也有佛系學習,較多掛科的存在。
住宿,塢城校區大部分為四人間上床下桌(樓內澡堂),還有個別學院有六人間(一部分樓內澡堂一部分需樓外洗澡)及八人間(樓外澡堂)。
食堂有四個,價格還算實惠,外賣也較多,毗鄰許西村,村內也有較多飯店選擇。
學校緊鄰太原南站,離太原站也不太遠。算是比較中心的地方。
外出遊玩雖然不像大城市那樣,但是對大多數消費普通的學生絕對夠了。
所以,非常建議分數合適的學子報考,好好學習可以保研到985哦!而且省內山西大學的牌子絕對夠用,以諸位的分數來看,山西大學絕對是不虧的選擇。
最後說明一下大家可能顧慮的地方。山西確實整體經濟環境不太好,但是省政府及學校已經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給大家提供盡量好的條件了,問題確實存在,但是情況也在逐漸變好,
李雪峰,1907年生於山西省永濟縣,1932年冬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山西互濟會,1933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被保送到山西大學教育學院學習。歷任中共中央華北局第一書記兼北京軍區黨委第一書記、第一政委、北京市委第一書記、河北省革命委員會主任、河北省軍區第一政委、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孫英,天津市人,1936年12月生,1956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年6月參加工作,山西師范學院 歷史 系畢業,1967—1978年任山西大學宣傳辦公室副主任、政治處副主任。曾任甘肅省委副書記、省長、甘肅省委書記、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
楊志明,山西朔州人,1955年1月生,1973年11月參加工作,1975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2年山西大學經濟系經濟學專業畢業,經濟學學士;1996年南開大學經濟系經濟學專業在職研究生畢業,經濟學碩士。曾任甘肅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黨組副書記、人力資源和 社會 保障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
白呂,山西省應縣人,解放軍中將軍銜。1961年9月生,1983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4年2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山西大學哲學系畢業,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碩士研究生學歷,歷任解放軍第一集團軍政治委員、成都軍區副政委、南部戰區副政委兼南部戰區陸軍政委、軍事科學院政委。2016年7月,晉升為中將軍銜。
在山西數一數二,有悠久的 歷史 ,只是最近幾十年沒落了 中國 歷史 上最慘的高校,中西學科最全的大學淪落到211都搶不到
中國高校的變遷
中國最慘的高校,沒有之一
我寫了很多中國高校發展的文章,對於近些年以南方 科技 大學、蘇州大學等為首的高校發展速度吃驚,也對很多老牌高校的沒落感到擔憂,例如南京大學,作為曾經亞洲第一的國立中央大學,最近幾年大量優秀人才流失,甚至2017年網路流傳南京大學知名教授出走的大名單,南京大學已經淪落到華東五校中的最後位置。我的言論引發江蘇網友的不滿,覺得南京大學這么慘主要是分出去很多學校,那麼南京大學是最慘的大學嗎?其實在985大學里被分割最慘的是天津大學,而在中國高校群中比慘,那麼山西大學秒殺眾生,山西大學堂(山西大學)、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和北洋大學堂(天津大學)作為清末三大國立學堂,當時的山西大學堂是中國學科最全的大學,然而隨著 歷史 的推移,山西大學堂被拆分後,最後連「211」的名號都沒有撈到。
山西大學堂最早外籍教授團隊
山西大學堂的輝煌只留存在照片中
中西合璧的山西大學堂的前身是明朝崇禎十六年(1643年)的三立書院,當時山西巡撫聘請知州魏權中、舉人韓霖、桑拱陽及傅山來院講學。當時的三立學院只是以中學專齋為主,到了1902年,山西巡撫岑春煊和英國人李提摩太利用英國的庚子賠款在三立學院的基礎上開始西學專齋,由於山西省較為封建保守,早前是西學專齋和中學專齋分而治之,導致兩個學部矛盾很深。而中學專齋裡面還保留了大量舊式教育的痕跡,西學專齋裡面則大多以理學和工業科目居多。但是從史料記載來看,山西大學堂當時是中國西學學科最多的高等學府。
中國最早的海外留學團隊
清晚期的山西晉商雖然開始沒落,但是還有雄厚的經濟基礎,支持著山西大學堂的發展,在當時「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理念下,山西大學堂派出多批次海外留學團隊。
山西大學堂的舊址
解放後被拆分的山西大學堂
由於 歷史 和政策原因,山西大學在建國後就被拆了,拆成好幾個部分,1949年春,山西大學的法學院法律系並入北京大學。1952—1953年,文、理兩院(含中文、 歷史 、外語、教育、數學、化學、生物7個系及中文、史地、數學、理化、生物、 體育 5個專修科)合並,改稱山西師范學院。同時,工學院(含土木工程、采礦工程、冶金工程、化工工程、機械工程、電機工程、紡織工程7個系)中冶金工程系參與組建新成立的北京鋼鐵工業學院(今北京 科技 大學),紡織工程系和采礦工程系並入西北工學院(今西北工業大學);工學院其餘部分(機械工程、電機工程、土木工程、化工工程4個系)獨立建校為太原工學院(今太原理工大學)。醫學院(含醫學系)獨立建院(今山西醫科大學);法學院改稱 財經 學院(含經濟、工商管理、會計3個系),後劃歸入中國人民大學。被拆解的山西大學在國家和地方都沒有政策扶持,再加上山西省經濟日益淪落,山西大學也從中國高校舞台上落幕,現在一提山大,大家都是在說山東大學,而曾經輝煌的山西大學已經被世人所遺忘!
山西唯一的211大學
山西大學最後的遮羞布都被扯去
當年國家為了照顧經濟和教育落後的山西省,支持山西省內建設一所211高校,山西大學和太原理工大學為了搶這個名額相互自殘,當山西大學落選211後,山西大學的老教授們甚至聯名請求省政府出面替山西大學說話,作為中國最老牌的綜合院校最後的顏面都沒有保住,雖然說太原理工大學也算是山西大學堂的分支,但是太原理工大學當初也是由山西大學拆分出去的一部分,由於山西省已經成為采礦省,太原理工的采礦專業有優勢,在申報時偏向了太原理工大學,當時引發了山西大學師生們很大的不滿。山西大學有北京大學的根,現留的政治學理論的博士點讓一大批高校眼紅,山西大學偏重文科,文學和 歷史 學專業也不差,理科有彭堃墀院士支撐,山西大學的量子光學與光量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在物理光學領域可以排到前三。
如果在中國高校中比慘,那麼山西大學絕對是翹楚!北洋大學堂(天津大學)雖然也被拆分,但是天津大學畢竟還是985和雙一流高校,而山西大學呢?日落西山的山大,大家現在只知道是山東大學!
山西省的的大學都很一般,其實與二本沒有什麼區別。
好啊
山西大學可以說是目前國內百年老校中最悲催的高校,沒有之一!
為什麼說它最悲催?清末時期四大學堂: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山西大學堂(山西大學)、北洋大學堂(天津大學)北洋鐵路官學堂(交大五校重要淵源之一),即使是民國時期,山西大學也是赫赫威名;結果搞到現在,居然連個雙一流都沒有混得上。(之前比慘的話,還有一個河南大學陪伴,哥倆半斤八兩,現在河大都雙一流了。)
山西大學:公辦、綜合、部省合建、省屬重點大學。
學校位於山西太原,目前擁有塢城校區、大東關校區、東山校區(在建)三個校區,總佔地面積3008畝,建築面積110萬平方米。
設有涵蓋文、史、哲、理、工、農、經、管、法、教、藝、醫等12大學科門類86個本科專業以及7個本科雙學位招生專業。現有博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19個,碩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35個,碩士專業學位種類24個;
學校現有專任教師2141人,高級職稱教師1169人;現有全日制在校生31528人,其中本科生24096人,研究生7432人。
遺憾錯失211、雙一流評選的山西大學,目前正在為第二輪雙一流的評選而全力以赴。綜合相關信息,2022年應該能夠順利入選。但這所百年名校,已經錯失了一段最好的發展時期。
高考在即,這里提供山西大學最近三年院校錄取分數、位次詳情,供考生和家長參考。
2018-2020年山西大學院校錄取數據一覽(山西)
老馬有話說:1、可能有家長會有疑問,山西大學不是雙非高校嗎,為什麼分數也不低啊?這個就看你跟哪裡去比較了。但總體來說,作為山西省內名氣最大,實力也僅次於太原理工大學的高校,老馬認為,學校的性價比還是挺高的。尤其是考慮2022年,學院有非常大的可能入選雙一流,擺脫雙非帽子,更加有些超值的感覺了。
2、其實對於山西考生來說,如果你不是特別學霸,成績還不錯的話,本省的山西大學、中北大學是非常值得你認真去對待和研究的高校。不要在懊悔、抱怨中錯失機會。其實你反過來想想,河南、河北的考生,600以上的成績,和你讀同樣的山西大學、中北大學,是不是心情能好一些?實際上,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然後踏實學習,山西大學還是非常值得的。它的就業率和保研、考研情況都很不錯。
3、注意專業選擇的時候,保持合理的梯度,盡量不要搞到要靠服從調劑來決定自己未來幾年所學的專業,那樣太被動了。
看一學校在高考改革的山東、天津的錄取情況
2018-2020年山西大學院校錄取數據一覽(山東)
2020年山西大學院校錄取數據一覽(天津)
再來看看學校在兩個傳統高考省份:河南、河北的錄取情況。
2018-2020年山西大學院校錄取數據一覽(河北)
2018-2020年山西大學院校錄取數據一覽(河北)
期待歷經磨難的山西大學,早日重振雄風!
祝福2021年的學弟學妹,都能夠心想事成!
物理最好
文科最強
如果在一本線20分內,還是不錯的
4. 中國有哪些研究所哪些會招碩士研究生
1、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是經鄧小平、葉劍英親自批准設立的直屬於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最高學術機構和綜合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研究生培養基地,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之一,主要任務是培養人文和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
2、中國科學院大學(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簡稱「國科大」,是一所以科教融合為辦學模式、研究生教育為辦學主體的創新型大學。
入選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環太平洋大學聯盟、京港大學聯盟、中國高校行星科學聯盟、中歐商校聯盟成員,首批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
3、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簡稱中信所)成立於1956年10月,是科技部直屬的國家級公益類科技信息研究機構。
4、北京大學書法藝術研究所成立於2003年11月,這標志著北大第一次確定了書法藝術學科,把書法藝術引入其教育體系和教育制度當中。北京大學書法藝術研究所由季羨林、任繼愈、饒宗頤、文懷沙、沈鵬、歐陽中石等先生任顧問,金開誠教授擔任所長,王岳川教授為現任所長。
5、武漢大學北京研究院是武漢大學在北京市設立的唯一合法機構,武漢大學在北京地區開辦的各種層次與類型的高等教育均由武漢大學北京研究院全權負責並具體實施。武漢大學北京研究院在北京地區的招生、教學等工作,都已經過武漢大學嚴格審批並報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備案。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武漢大學北京研究院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北京大學書法藝術研究所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國科學院大學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5. 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學的傑出校友
1922年10月1日生於安徽合肥。 l933-1937年在北京崇德中學上學,l938-1942年就學於西南聯大,1942年畢業於西南聯大,進入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學習兩年。1944年夏,楊振寧考取了留美公費生,1946年初,楊振寧到芝加哥大學成為注冊研究生,他在芝加哥大學活躍的學術氣氛中,接觸到最有發展前途的一些研究方向。
1971年夏天楊振寧訪問了新中國,是知名華人學者訪問新中國之第一人,為中美文化交流,為中美人民之間相互了解,起了極大作用,深得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贊譽。
1979年1月30日,楊振寧在全美華人協會、全美各界華人和美中友協會合辦的歡迎鄧小平副總理的宴會上講話:我代表全美華人協會和全美各界華人熱烈歡迎你們光臨這個宴會!
為了寫今天這個短短的講詞,我花了很多時間,稿紙一張一張地都被送到字紙簍裡面去。這使我想起四十多年前的一個類似的經驗。那時候我在北京崇德中學初中念書。為了參加中山公園裡面的初中生演講競賽,記得我非常緊張。好幾個晚上不能睡覺。我的講題是《中學生的責任》--那是一二o九、一二o一六的時代。
楊振寧抑制不住自己內心的興奮繼續說,中美建交和鄧副總理的訪問是近代史上的分水嶺性的發展。國際關系從今開始了新紀元。中美兩國的學術、文化和商業旅遊等一切交流都將大大擴展。我們全美華人家庭團聚的機會也將大大增加。
1978年夏天楊振寧再次訪問新中國,正值全國熱烈向四個現代化目標大步邁進。7月21日赴拉薩途中飛越那木桌爾瓦山。山高七千七百五十餘米,在西藏墨脫縣境,雅魯藏布江大轉彎之焦點,高過歐非美澳各洲之任何一山脈,奇景難忘,有感賦詩一首:
玲瓏晶瑩態萬千,
雪鑄竣嶺冰刻川;
皚皚逼目無邊際,
深邃凝靜億萬年,
塵寰動盪二百代,
雲水風雷變幻急;
若問那山未來事,
物競天存爭朝夕。
1977年出任全美華人協會首任會長,為促進中美建交(1979)做了許多工作。1981年他在石溪分校設立了CEEG獎金,自美國和香港捐資支持中國各大學,各研究所人員到石溪做訪問學者,迄今已有80餘人得到此項支持,其中絕大部分已回國到原單位服務。
1983年楊振寧在香港創立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基金會自任基金會主席。
自1986年起,楊振寧接受陳省身教授邀請,在南開大學數學研究所內組織了理論物理研究室,數年來該室在國際數學物理學界頗有聲譽。
楊振寧於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1980年獲得拉姆福德(Rumford)獎,1986年獲得美國國家科學獎章。他有多項榮譽學位,也是中國許多大學的名譽教授。現定居清華大學。 著名建築學家,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1901年出生於日本東京,是我國近代史上名人梁啟超先生的長子。1912年梁思成隨父母從日本回國。1913-1915年在建校初期的崇德學校小學部讀書,其弟梁思永也在崇德讀書。
梁思成192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27年畢業於美國彭省大學,獲碩士學位。1928年回國在東北大學創辦建築系。1931年在北京加入了專門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的學術機構--中國營造學社。1946年創辦清華大學建築系並任系主任直至1972年去世。
1947年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解放後,當選為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梁思成一生從事教育和中國古代建築史的研究工作。從30年代開始,來自主持並參加調查過2000多處古代建築的實例。積累了大量中國古代建築的珍貴資料,對中國古代建築、古代藝術進行過系統和深入的研究。
四十年代中期,梁思成和我們的民族共度苦難的歲月,貧疾交加,挫折一個接著一個,當時美國的一些大學和博物館邀請他去美國講學訪問,一些美國朋友也好心力勸他們到美國去工作並治病,他當即表示:我的祖國正在災難中,我不能離開她;假使我必須死在刺刀或炸彈下,我要死在祖國的土地上。
美國著名學者費正清回憶說:二次大戰中,我們又在中國的西部重逢,他們都已成了半殘的病人,卻仍在不顧一切地,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致力於學術研究。在我們的心目中,他們是不怕困難,獻身科學的崇高典範。……不論是疾病還是艱難的生活都絲毫沒有影響他們對自己的開創性研究工作的熱情。就是在這一時期,梁思成寫成了《中國建築史圖錄》。他以英文寫這本書,就是為了向世界介紹中國建築的寶藏及其結構原理。這因為他們既通曉中國古典文化,又懂得作為藝術和科學的外國建築。在憂患的戰時生活中能獲得如此成就還說明,他們不僅具有極高的學術水平,而且還有崇高的品德修養,而正是後者使他們能夠始終不渝地堅持自我犧牲,堅定地為中國民出了自己的一份貢獻。
就在這個時期梁思成勝利地征服了《營造法式》這本天書,用現代工程制圖法將其中主要篇章的圖解繪制出來。
就在這個時期梁思成完成了我國第一部《中國建築史》。實現了《中國建築史》要由中國人來寫的夙願。
1943年完成了《中國建築史》的編寫。
在他編寫《中國建築史》時,常常想起最初研究中國建築時所讀的一些國外學者寫的關於中國建築的資料,感到其中謬誤太多。作為中國人,他有責任把祖國的建築介紹到國外去。但是中國建築有不少晦澀難懂的專門名詞,對外國讀者來說既困難又枯燥無味,於是他決定以圖版和照片為主,加以簡單文字說明編寫一本英文版的中國建築史,所有圖注都採用英漢對照的形式。名為《中國建築史圖錄》。該書於1945年完稿。 1946年梁思成將書稿帶到美國准備出版,後因種種原因直到1984年才在費慰梅(費正清夫人)的努力下,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出版社出版,此時,梁思成去世已12年了。
這一著作問世後,在美國得到極高的評價。美國著名的中國文化史教授、美國的東方美術專家學者都表示了高度的贊賞。認為它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做出了最寶貴的貢獻。不僅是對中國的敘述,而且可能成為有重要影響的歷義性文獻。
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也因出版此書而獲得1984年全美優秀出版社的榮譽。
著名建築家陳植先生說:這一名著是中國建築學家第一次以英文撰寫的,具有權威性的中國建築簡史……。使中國建築在國際上閃耀著燦爛的光輝。
1947年梁思成被外交部推薦任聯合國大廈設計顧問,同年4月普林斯頓大學成立一百五十周年大慶,梁思威在遠東文化與社會研討會上,應邀出席做了《唐宋雕塑》與《建築發現》兩個學術報告,是所有與會學者專家中唯一做兩個學術報告的人。普林斯頓大學因他在中國建築研究上的貢獻,授予他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梁思成回國後,決心要辦一個達到國際最高水平的建築系,他說?quot;建築師的知識領域要很廣,要有哲學家的頭腦、社會學家的眼光、工程師的精確與實踐、心理學家的敏感、文學家的洞察力……最本質的他應該是一個有文化修養的綜合藝術家。
梁思成的學生時代除了學習優秀外,興趣十分廣泛,愛好體育運動,並擅長音樂和美術。當年在學校時是個有名的足球健將,在全校運動會上得過跳高第一名、單雙杠和跳繩的技巧也是呱呱叫的。梁思成回憶說:我很感激母校對我的培養,和嚴格的體育訓練。想當年如果沒有一個好身體,怎麼搞野外調查,在學校中單雙杠和爬繩的訓練,使我後來在測繪古建築時爬樑上柱攀登自如。
梁思成解放後積極參加首都北京的城市規劃工作,主持並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他所領導的清華大學建築系,為新中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建築人材。
梁思成少年時曾就讀於我校,今天重溫梁思成老校友的輝煌一生,使我們倍感親切、倍受鼓舞。 著名的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學家。生於1904年,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老校長劉書澤帶領同學去看望方俊時,方老興奮地說:我是1919年冬季考入崇德的,上學後的第一年就留了一級,第二年就考了個第二名,兩年後跳了兩班。1923年就考入了唐山交通大學預科,在崇德我一共讀了三年,當時崇德的學風非常好。我得益於崇德,學校的英語非常突出,我學了兩年能說得一口流利的英語,我學也非常好,學校的足球挺有名,還有個難得的游泳池。我非常喜歡這個學校。這個學校還收了許多名人的子弟,與我同班的王世詮就是狀元王壽彭的兒子,學習非常出色,從小學開始,就沒考過第二名,劉海雲是狀元劉春霖的兒子,梁啟超的兒子梁思成、梁思永都是崇德的學生。
方俊教授是享譽國內外的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學家,是我國大地重力學和地球形狀學的創始人,是固體潮研究的開拓者,方老更是一位靠艱苦自學而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學家。
早在二十年代中期,因家境貧困,他不得不從唐山交大輟學到天津順直水利委員會測量隊當實習生,1931年就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譯作--《投影幾何》。30年代,中國第一幅標準的地形掛圖發行,打破了中國地圖抄襲外國地圖的歷史。原圖的左角清清楚楚寫著方俊 兩字。
在我校師生看望方老時,方老親手?quot;院士風采巨幅畫冊和航天部軍委測繪局等單位為祝賀他九十壽辰贈送的禮瓶一並轉送給了母校。以此回報在他童年時代所給予的良好教育。方老談起他的科學經歷第一句話就是:人主要靠自學。我始終信奉:勤能補拙。
方俊院士的一生是堅持刻苦鑽研、不斷攀登高峰的一生,方老從小養成的刻苦頑強的自學精神,為我們學校提供了寶貴的精神財富,為我們樹立了永遠學習的楷模。
1998年5月5日,方俊院士在北京逝世。 著名地球物理學家,生於1915年,祖籍山東安邱。
在鮮花盛開的五月,當劉校長師生一行來到國家地震總局,看望科學院院士,我們的老校友秦馨菱,向秦老送上了一個花籃時,秦老激動地說,此刻把我這80歲的老頭帶回了童年,使自己感到年輕了60歲,我在崇德上學時,也和你們一樣大,那是1929年的秋天,我隨父母從山東轉學到崇德上初三,剛到北京還帶著一口的山東話,同班同學很快就給我來了一個綽號小山東。
1937年,秦馨菱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獲得學士學位。曾在前(中央)地質調查所工作。先在北京西郊鷲峰地震台跟著名地震學家李善邦學習地震觀測,因戰事後從事地球物理探礦工作。曾在我國西南諸省用重力和磁力等方法探測鉛鋅礦、紅鐵礦、磁鐵礦和砂金礦等。1941年他隨李善邦首次測繪出攀枝花地區的三幅地形圖。並最早用磁力法探明該區鐵礦的規模和分布,最早帶回礦石標本進行化驗分析,確定為鈦鐵礦。
1945年前往美國聯合地球物理公司、斯郎波基公司和菱井公司學習地震探礦及石油井電測法。1946年回國後從事電法探礦試驗及試制放射性探礦儀器。建國後,仍在原地質調查所從事物探工作,任技士及技正。
1950年12月始,在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任副研究員、研究員。1956年到1958年兼任北京地質學院放射性探礦教授。1960年參與氣象火箭電子儀器的研製工作。1961年1月至1966年6月兼任中國科技大學地球物理系探空專業教研室主任、教授。1978年以後在國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任室主任。是中國地質學會終身會員(1938年始),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常務理事及該學會儀器觀測系統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地震學會(一屆)理事,第二屆榮譽理事,國際地震中心理事。國際地震學和地球內部物理協會地震實踐委員會委員等。
秦老在向師生講述他所走過的人生之路時,力勸同學們從小要養成動手能力,他說:我上初中時自己動手做了個礦石收音機,在高中時做了個真空管的短波收音機,到了大學我做了一套收音機和發報機形成了一個業余電台。我們使用的材料如:電線頭、銅皮、鋁片……等,多是從廢物堆中撿來積攢起來的,我覺得自己動手製作無線電,除了可以自學些無線電知識外,還可以培養勤儉節約的精神。我在清華時薩本棟老師就時常對我們說:光有理論不行,得能實際干出來才能強國……。
我希望同學們從小就培養自己的動手能力,在實踐中增長才幹。
同學們問秦老最喜歡的一句格言是什麼,秦老提高嗓門堅定地說:事能知足心常樂,人到無求品自高。
2001年10月28日,秦老參加了北京三十一中學建校九十周年慶典。 著名的物理有機化學家。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11年出生於北京。1923-1925年在崇德中學讀書,193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化學系,留校任助教,1941年赴美從事有機化學的研究工作。1946年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研究生院,獲博士學位,同年回國任南開大學教授。
高振衡專長物理有機化學、有機化學,長期擔任南開大學化學系領導職務,對南開大學化學系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貢獻。他參加了我國十二年科學規劃,從1962年起為我國物理有機化學學科的組織者,曾擔任中國化學會物理有機組負責人,被尊為我國物理有機界的老前輩。那時,有個出國的機會,都時興帶回幾大件,當年高振街出國回來時,是把手頭僅有的一點錢財買回來幾件手頭用的科研儀器,當年高教授從美國帶回來的儀器、器材至今仍珍藏在南開大學的化學系裡。
他在《中國科學》、《化學學報》等國內主要刊物上發表了近40篇學術論文。高教授一直攔任《有機化學》、《有機結構理論》、《物理有機化學》的教學,撰寫了四部著作都是國內該學科獲課程的首版書,他的書為高校大學習專業課和研究生教材,在國內有相當的影響。幾十年教育生涯為我國培養了許許多多教育和科研人才,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二十餘名,並有多人被選派出國進修或讀學位。
高振衡教授因患高血壓病於1989年1月14日離開了我們。
當年活躍在有機化學領域里的一些青年專家學者,不少人從師於高振衡。他們在緬懷高教授的治學精神時說:我們不能忘記,在實驗中,每當我們的操作不合要求時,他幫助我們糾正,他對我們說,要養成一個良好的科學習慣。通過這些嚴格認真的要求和訓練,培養了我們的科學素養,使我們終生受益。不能忘記,他經常督促我們做好實驗記錄,一定要准確,一個現象都不能放過……這些要求對我們以後工作的影響是巨大的,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 1982屆校友。北京體育大學教師。1988年,張健用時9小時19分52秒64游完29.5公里寬的瓊州海峽,被譽為橫渡海峽的中國第一男人;2000年8月10日,張健歷時50小時22分成功橫渡渤海海峽。遊行距離123.58公里,創造了男子橫渡海峽最長距離的世界紀錄;2001年7月30日,張健用時11小時55分,成功橫渡寬為23.69公里的英吉利海峽。成為第一個 成功橫渡英吉利海峽的中國人。2001年8月28日,張健成功橫渡了水溫為6℃的長白山天池。
2000年9月1日張健回到母校,他和師生們談到自己成功四要素:明確的目標、科學的方法、堅強的毅力、集體的協作。
現為北京市鐵人三項運動協會秘書長、中國鐵人三項運動協會俱樂部委員會主任。 谷鈺之
三十年代校友。醫學教授,對食道癌、賁門癌的防治做出很大貢獻。
王振綱
一九三九屆校友。中國葯理學會名譽會長,國際葯理、毒理學導報TiPS編委。
馮傳漢
1932屆校友。著名骨科專家,曾任北京人民醫院院長、北京創傷骨科研究所所長。
黃萃庭
三十年代校友。教授,著名醫學家,曾任北京人民醫院院長。
沈季能
1927-1935年在我校就讀。任教於美國多所大學。1983年獲美國國防陸軍部最高榮譽獎。 廖增益
一九三六屆校友。著名攝影家。在國內外多次成功舉辦個人攝影展。
江 平
一九四八屆校友。原名江偉璉。著名法學家,教授,曾任中國政法大學校長。
王 廉
一九五八屆校友。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芬蘭特命全權大使。
林連昆
1950屆校友。國家一級演員,著名話劇表演藝術家,曾任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
黃宗江
一九三五屆校友。著名戲劇作家。
1950屆校友。少將。曾任國防大學副教務長,教授、政協八屆全國委員會委員。1948年5月在崇德中學入黨。
李家齊
1949屆校友。北師大畢業後留校任教。曾任北師大黨委副書記,紀檢委書記等職。
王健安
1948-1951年在我校就讀。 石油地質勘探專家,曾任地質礦產部石油地質、海洋地質局總工程師等職。
李鴻洲
1952屆校友。長期從事航空氣象、旱、澇和中尺度天氣研究。1992年獲中科院自然科學一等獎。
楊 錚
1953屆校友。曾任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管理學習教授,中華美國學會理事,中國國際公共關系協會理事兼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汪振武
1948屆校友。東北工業大學秦皇島分校地學教授,多年來為我校提供了大量的校友資料。
林勝利
一九六八屆校友。中國書籍裝幀藝術委員會理事,北京書籍裝幀藝術委員會副會長,現任北京大學出版社美編室主任。
凱 傳
1954屆校友。在校時用名王凱傳,著名詞作家。
孫以增
一九五七屆校友。著名漫畫家。
廖增武
三十年代校友。國際知名電機專家,生前曾在美國獲百餘項科技發明專利。
劉錫田
1958屆校友,著名特型演員。在多部影視作品中成功扮演了陳毅元帥。
黃中孚
一九二五屆校友。早年畢業於美國春田大學。曾在國內外多所大學任體育研究員創辦並主編了《崇德校友通訊》,倍受海外校友歡迎。
馬啟偉
1939屆校友。原北京體育學院院長、教授、博士、國際排聯規則委員會主席。
翟京華
1971屆校友。中學高級教師,小學特級教師。現任北京育民小學校長。獲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全國三八紅旗手,北京市師德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