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從眾心理
1. 大學生消費觀的從眾心理怎麼寫好
給同學們開一個討論座談會,或者是辯論會,讓他們自己去思考應該怎麼樣消費,不過老師你最後總結下,然後告訴同學們以後應該怎麼消費
2. 大學生逃課有一定的從眾心理,這個應該用社會學的什麼理論來解釋
可用韋伯的社會行動來解釋,以他人行為為指向,並針對他人。逃課是從眾現象,這就是以他人行動為指向,同時又帶有針對老師的意向,因為逃課既有從眾原因,又有本身無意願上課
3. 什麼是從眾心理
某餐廳有兩位服務小姐,一位叫阿莉,一位叫阿珍。她們為了吸引客人支付小費,都各自在收取小費的盤子里先放了一枚銀幣。不過,阿莉放的是10元的。而阿珍放的是20元的。結果,兩個小時以後,阿莉收到的小費,都是10元的鈔票,而阿珍收到的卻都是面值20元的。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客人支付小費,大多拿不準以多少為宜,那麼就會以別人的做法為自己的標准。而阿珍就是一位有巧妙地利用從眾心理的聰明人。
生活中,也許我們遇到過這樣的事情:4個人一起去吃午飯,你看著菜單,小聲嘟囔著:「今天吃什麼呢?來一份炸醬面吧!」這時同伴中的一個人說:「我要一份牛肉麵。」接下來其他2個人也都附和說:「那就吃牛肉麵吧!挺香的。」在這種情況下,你可能也會說:「那我也和你們一樣吧。」
這種「隨大流」的現象,恐怕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發生過吧。
我們都知道「我行我素」這句成語,而在現實中,卻很難有人做到這么「瀟灑、自如」。就實際而言,人們往往不是自己喜歡怎樣便怎樣,在很多時候,甚至可以說在大多數時候。人們要看多數人是怎樣做的,自己才怎樣做。
在心理學上,個人的觀念和行為受群體的引導或壓力,從而向與多數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叫做「從眾」。用我們平常的話來說,也就是「隨大流」。比如生活中順應風俗、習慣和傳統等——所謂「入鄉隨俗」,就是人們在吃喝、穿戴、娛樂上趕時髦,追新潮等等,都是從眾心理的表現。
當然不可否認,眾人有很多時候的確是對的。比如,我們在一個沒寫明男女的公共廁所前,會觀察一下別人是怎樣做的:如果男人們都進左邊的門,女人們進右邊的門,我們也會這樣做。還比如一位口渴的旅行家在沙漠的一個綠洲上,看到當地人從一口井裡打水喝而不打另一口井裡的水,那他同樣也會只喝這口井裡的水。
這是因為生活的經驗告訴我們,個人生活中所需要的大量信息,都是從別人那裡得到的。離開了眾人提供的信息,個人幾乎難以活動。因此人們往往認為,眾人提供的信息更加全面可靠。
但實際上眾人並不總是可靠的,它也有出現偏差的時候。有人在商店門口看見「長龍」,不由分說便排到了隊尾,然後才問:「這里賣什麼的?」有人在馬路上看見圍著一圈人,不管自己有事沒事也要擠過去看一看。
還有的騙子借從眾心理騙人。他們玩所謂「三張牌」,讓人押寶,猜紅桃A在哪裡,可押50元、100元、200元。此時,總有三五個人搶著參與,而不明真相的人不知道他們是「托兒」,被從眾效應激化,也參加押寶。當然,結局肯定要輸——因為最初參加的三五人同莊家全是一夥的。
甚至還有時候,眾人皆是錯誤的,就是我們平常說的「真理在少數人手裡」的情況。在這種時候,往往由於從眾心理,少數正確的人也會放棄自己的觀點而遵從眾人。這一現象被心理學家阿什的一個實驗所證明:
阿什事先安排了6名大學生,讓他們一致把兩條不等長的線段A、×硬說成是等長的,去影響1名真正的被試者。結果被試者放棄了自己本來的正確答案,而認同了這6個人的觀點。
這是為什麼呢?人們之所以盲目地從眾,是因為有一種害怕偏離群體的心理。
人們大都希望群體能喜歡自己、優待自己並接受自己,更害怕如果自己與群體意見不一致,群體會討厭、虐待或驅逐自己。所以,為了避免被稱為「越軌者」或「不合群的人」,便遵從眾人的意見。而群體中也的確有一股強大的壓力要求一致性,當某人不贊同群體其他人的意見時,其他人會努力迫使這個人遵從。
比如我們在自己家裡可以穿各種奇特的服裝,但當我們考慮是否穿這件衣服去上班時,想到同事們怪異和否定的目光,我們就會放棄這個打算。在開會的時候,要表決舉手,當我們看到別人都舉,自己明明不想舉,也往往會跟著舉,因為我們害怕「與眾不同」而成為人所矚目或者質疑。
4. 該如何去看待大學生的從眾心理
一、正處於青春期的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 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沖擊。
1、明白自己的目標,清楚自己真正的想法。
2、任何情況下堅持自己原有的想法及意願.
3、青春期特有的生理、心理特徵的影響, 他們一方面自我意識急劇發展, 充滿熱情, 勇於創新。另一方面, 他們又缺乏個體傾向性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他們的獨立性、自製力、意志力及分辨是非的能力都不強, 往往會陷入焦慮、困惑和迷茫之中, 導致行動上隨波逐流, 思想上迷失自我。
二、大學生從眾現象的具體表現:
1、生活中很多事實證明: 在強大的群體壓力面前,很多人都會採取與群體內大多數成員相一致的意見這種個人受群體壓力的影響, 在知覺、判斷、信仰及行為上表現出與群體大多數成員相一致的現象, 社會心理學稱之為從眾傾向或從眾行為。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隨大流」。從眾行為普遍存在於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在大學校園里也很常見, 大學生從眾現象中較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幾方面:(1.) 消費從眾。如:大學校園里攀比之風、請客之風盛行。各種消費,大到手機、電腦, 小到穿著打扮, 還有在校園里流行一時, 但其實並不是很實用的電子辭典, 都能找到從眾消費的痕跡。講名牌、講排場、比闊氣已形成風氣, 遇到同學過生日、老鄉好友聚會, 或自己評優獲獎時, 即使囊中羞澀, 也要贈送禮品、請吃請喝(2) 時尚與流行。如:大學校園里的時尚與流行很大程度上受到大眾傳播媒介與社會時尚的影響。大學生們急於模仿社會上正在流行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 以求得社會認同,適應迅速變化的社會生活, 獲得安全感, 從而達到心理上的平衡。他們的競相創新與隨從, 又加速了時尚的流行。(3) 學習從眾。如:學習上的從眾可分為兩種: 一種是同班級、同宿舍的同學之間互相鞭策、互相鼓勵, 集體考研或集體參加各種考證培訓班, 集體英語過級等積極的學習從眾。一種是對消極懶散的學習態度、急功近利的學習目的的從眾。平時不學習, 考試靠作弊, 認為作弊是正常現象, 不作弊的學生反而是「傻瓜」。(4))戀愛與性觀念的從眾。如;大學生的戀愛觀與性觀念都尚未成熟。一方面,他們由於生理上性的成熟, 逐漸產生了接近異性、追求愛情的渴望, 大眾傳播媒介對愛情、婚姻的渲染以及西方「性解放、性自由」思潮的沖擊, 更觸發了他們較強烈的性的體驗。(5) 擇業從眾。如:在大學招生、畢業生就業日趨市場化的今天, 大學生的擇業觀帶有較明顯的功利性。他們更多地考慮眼前的、現時的利益, 也就產生了較大的盲目性。看到別人找什麼工作, 或者干哪一行掙錢多便盲目隨潮流。在沒有弄清自己的能力和目標的情況下便選擇熱門職業或拒絕另一些職業。
三、從眾現象產生的原因:
上述從眾現象都是針對同宿舍、同班級等小群體而言。在不同的小群體中, 從眾現象的程度及其表現形式都會有所不同。正如現代社會心理學將研究的興趣中心轉向小群體一樣, 我們在研究大學生這個群體時也有必要強調宿舍、班級等小群體的作用。在現實生活中, 小群體對大學生們的思想和行為往往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在有些情況下, 他們寧可違反組織紀律,也不願違背朋友圈子中約定俗成的規范。在群體成員彼此接近、
趨同的過程中, 在相互模仿、受到暗示、表現出服從的基礎上形成了群體規范。群體規范一旦形成, 就會反過來對群體發生作用。這種作用是廣泛、持久而深入的, 從個人的一言一行到群體的共同活動都會受其影響, 它使群體中形成一種大多數人的意見, 這種意見會產生一種無形的力量, 使每一個成員自覺或不自覺地保持著與大多數人的一致性。當一個人的意見與大多數人的意見和行為不一致時, 就會感到緊張, 這種緊張來自於對偏離群體的恐懼。每個人都有歸屬一定群體的需要, 而偏離大多數人的意見, 則意味著對這種歸屬感的威脅。所以, 如果一個人不願意處於孤立
的境地, 他就會在群體的壓力面前, 順應大多數人的意見也就是從眾。大學生各種從眾現象的背後還有其他的很
多心理因素。如因缺乏自主和獨立意識而導致盲目消費、追趕潮流; 由於與自我認同相關的羞恥感、負罪感的減弱, 而導致作弊及同居等超越道德戒律的行為;因為個人心理沖突及價值觀變遷而導致擇業的誤區等。正是這些心理因素和從眾心理的共同作用導致了大學生從眾現象的產生。
5. 從眾心理的學生從眾
近幾年,當社會上流行「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時,校園里便興起考試「不看白不看」的哲學,「學不在深,作弊則靈」,考場上作弊方式發揮得淋漓盡致,以至考試不作弊的學生反而被譏笑為「傻瓜」,「大家都作弊,我為什麼不作呢」?一作弊被抓的男生振振有詞地為自己辯解。
此外,賭博從眾、入黨從眾、擇業從眾在大學校園也有相當的市場。
引發大學生從眾效應最值得注意的是「班級效應」和「宿舍效應」。 從眾於老生、老鄉也是新生中較為普遍的現象。新生涉世不深、情況不熟,易簡單模仿和隨從於他人的行為。他們有的把「信得過「的老生、老鄉作為他們學習的「楷模」,有的乾脆「跟著『二老'走,永遠不回頭」,盲目從眾。學習上表現為「老生(鄉)怎干就怎干」,在遵守校規校紀方面表現為「向老生(鄉)看齊」,如此,很容易導致「從良則良,隨莠則莠」結局。某校一寢室,入學伊始,老生老鄉頻頻光臨此舍,傳舞弊、賭博之「經」,送逃課、戀愛之「寶」,結果年終,二人留級,餘四人僥幸通過。
隨著大學生活的深入,同興趣的同學相聚在一起,形成「趣緣圈」,成為大學生社交最廣泛的形式。「趣緣圈」對大學生有極大的吸引力,往往對大學生思想觀點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
導致大學生從眾心理的人群效力有所不同。據調查,大學生最易從眾於戀愛對象,尤其是女大學生。其次,從眾於老生、老鄉。第三,從眾於室友或趣友。第四,從眾於同班同學。第五,從眾於同年級、同專業同學…… 大學校園的從眾行為,既有積極方面,又有消極方面。研究大學生從眾現象,對於優化群體結構,利用從眾行為的積極影響,防止其消極作用,具有重要的意義。
從眾行為的過分普遍,反映了部分大學生自我意識弱化,獨立性較差,缺乏個體傾向性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是從眾行為中消極現象抬頭的主要原因,即使從眾行為出現積極效應,但一旦失卻這種從眾氛圍,又很容易不知所措,找不到自己努力的方向,走向社會後的迷憫、失落,實際上這是從眾現象最直接的後遺症。 此外,一味從眾也容易導致大學生心理障礙的發生。從眾的直接表現便是千軍萬馬齊過獨木橋,競爭過程的挫折、失落,很容易引發大學生精神壓力過大,心理狀況失衡。據調查,在校大學生中20%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患。
從眾心理人皆有之,但以被動為前提的從眾,勢必使你的獨特失去價值。一味從眾便意味著自己失去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拋卻了一片屬於自己的領地。盲目從眾意味著部分大學生丟失了以個體色彩的思維和行動編織的草帽,在喧嘩與騷動中麻木自己,「創新意識「在頭腦中只成了四個機械的漢字,所接受的高等教育也銹蝕成了斑駁的條條框框,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只成了人生進程中的標志,卻難以成為升華人生的動力。
大學生,擺脫從眾的盲目色彩,用獨立的思想和明晰的腳印使自己主動融入集體的行列,這樣,你將擁有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
6. 如何解決大學生從眾行為的發生
一、正處於青春期的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 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沖擊。
1、明白自己的目標,清楚自己真正的想法。
2、任何情況下堅持自己原有的想法及意願。
3、青春期特有的生理、心理特徵的影響, 一方面自意識急劇發展, 充滿熱情, 勇於創新。
另一方面, 又缺乏個體傾向性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的獨立性、自製力、意志力及分辨是非的能力都不強, 往往會陷入焦慮、困惑和迷茫之中, 導致行動上隨波逐流, 思想上迷失自。
二、大學生從眾現象的具體表現:
1、生活中很多事實證明: 在強大的群體壓力面前,很多人都會採取與群體內大多數成員相一致的意見這種個人受群體壓力的影響, 在知覺、判斷、信仰及行為上表現出與群體大多數成員相一致的現象, 社會心理學稱之為從眾傾向或從眾行為。
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隨大流」。
從眾行為普遍存在於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在大學校園里也很常見, 大學生從眾現象中較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幾方面:(1.) 消費從眾。
如:大學校園里攀比之風、請客之風盛行。
各種消費,大到手機、電腦, 小到穿著打扮, 還有在校園里流行一時, 但其實並不是很實用的電子辭典, 都能找到從眾消費的痕跡。
講名牌、講排場、比闊氣已形成風氣, 遇到同學過生日、老鄉好友聚會, 或自己評優獲獎時, 即使囊中羞澀, 也要贈送禮品、請吃請喝(2) 時尚與流行。
如:大學校園里的時尚與流行很大程度上受到大眾傳播媒介與社會時尚的影響。
大學生們急於模仿社會上正在流行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 以求得社會認同,適應迅速變化的社會生活, 獲得安全感, 從而達到心理上的平衡。
的競相創新與隨從, 又加速了時尚的流行。
(3) 學習從眾。
如:學習上的從眾可分為兩種: 一種是同班級、同宿舍的同學之間互相鞭策、互相鼓勵, 集體考研或集體參加各種考證培訓班, 集體英語過級等積極的學習從眾。
一種是對消極懶散的學習態度、急功近利的學習目的的從眾。
平時不學習, 考試靠作弊, 認為作弊是正常現象, 不作弊的學生反而是「傻瓜」。
(4))戀愛與性觀念的從眾。
如;
大學生的戀愛觀與性觀念都尚未成熟。
一方面,由於生理上性的成熟, 逐漸產生了接近異性、追求愛情的渴望, 大眾傳播媒介對愛情、婚姻的渲染以及西方「性解放、性自由」思潮的沖擊, 更觸發了較強烈的性的體驗。
(5) 擇業從眾。
如:在大學招生、畢業生就業日趨市場化的今天, 大學生的擇業觀帶有較明顯的功利性。
更多地考慮眼前的、現時的利益, 也就產生了較大的盲目性。
看到別人找什麼工作, 或者干哪一行掙錢多便盲目隨潮流。
在沒有弄清自己的能力和目標的情況下便選擇熱門職業或拒絕另一些職業。
三、從眾現象產生的原因:
上述從眾現象都是針對同宿舍、同班級等小群體而言。
在不同的小群體中, 從眾現象的程度及其表現形式都會有所不同。
正如現代社會心理學將研究的興趣中心轉向小群體一樣, 在研究大學生這個群體時也有必要強調宿舍、班級等小群體的作用。
在現實生活中, 小群體對大學生們的思想和行為往往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在有些情況下, 寧可違反組織紀律,也不願違背朋友圈子中約定俗成的規范。
在群體成員彼此接近、
趨同的過程中, 在相互模仿、受到暗示、表現出服從的基礎上形成了群體規范。
群體規范一旦形成, 就會反過來對群體發生作用。
這種作用是廣泛、持久而深入的, 從個人的一言一行到群體的共同活動都會受其影響, 它使群體中形成一種大多數人的意見, 這種意見會產生一種無形的力量, 使每一個成員自覺或不自覺地保持著與大多數人的一致性。
當一個人的意見與大多數人的意見和行為不一致時, 就會感到緊張, 這種緊張來自於對偏離群體的恐懼。
每個人都有歸屬一定群體的需要, 而偏離大多數人的意見, 則意味著對這種歸屬感的威脅。
所以, 如果一個人不願意處於孤立
的境地, 他就會在群體的壓力面前, 順應大多數人的意見也就是從眾。
大學生各種從眾現象的背後還有其他的很
多心理因素。
如因缺乏自主和獨立意識而導致盲目消費、追趕潮流;
由於與自認同相關的羞恥感、負罪感的減弱, 而導致作弊及同居等超越道德戒律的行為;
因為個人心理沖突及價值觀變遷而導致擇業的誤區等。
正是這些心理因素和從眾心理的共同作用導致了大學生從眾現象的產生。
7. 如何看待大學生從眾心理
從眾」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心理和行為現象。所謂從眾,就是在群體的影響和壓力下,個體放棄自己的意見而採取與大多數人相一致的行為,大家都這么認為,我也就這么認為;大家都這么做,我也就跟著這么做。 從眾心理有時是個人為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避免與群體發生沖突,增強自身安全感的一種手段。所謂「隨波逐流」、「人雲亦雲」,就是從眾心理最好的例證。一般來說,從眾心理帶有被迫性,它是一種在外來壓力的情況下而做出符合群體要求的行為,並非出於個人的自覺自願。
俗話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如果一個企業在同行業中有過分獨特之舉,必然引起其他企業群起而攻,因此有時從眾也是迫不得已之舉。就比如說現在國內家電行業愈演愈烈的價格戰就是明顯的例子。率先挑起價格戰的廠家,必然遭到同行業其他廠家的一致譴責,隨後進行的就是激烈的價格戰,每一家企業都會迫不得已而從眾降價,否則就會因產品售不出去而破產。這種從眾心理是一種被迫的行為,但也是一種消極的行為。千軍萬馬爭過獨木橋,最終都會紛紛落馬。倘若不受群體左右,獨樹一幟,保持自己的獨特性就不會被從眾心理的消極作用所影響。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阿希(Asoch)設計了一個典型實驗,證明在群體的壓力下會產生順從或從眾的行為。他以大學生為測驗對象,編成若干個試驗組,每組9人,其中只有一個是真正的被試驗者,其他人則是事前布置好故意做出錯誤判斷的「陪襯者」。讓他們同時看兩張卡片,左邊的一張只畫一條線段,右邊的一張則畫有A、B、C三條長短不同的線段,其中有一條線的長度與左邊卡片所畫的長度相等,讓大家比較三條直線的卡片上,哪一條與左邊卡片畫的直線長短相等。
阿希曾組織了多次這樣的實驗,統計分析表明,有37%的人,放棄了自己的正確判斷,而順從群體的錯誤判斷。在多次的實驗中發現:在不設「圈套」的條件下,進行單人一組的測驗,判斷錯誤小於1%;當個人遇到群體內一個成員做出不準確的回答時,他能堅持自己的正確答案;當組內出現兩個成員做出錯誤的回答時,就產生了群體影響,這時被試者接受錯誤回答的人次就達13.6%;在群體壓力來自三個人做出錯誤回答時,被試者錯誤回答珠比率就達到31.8%。
由此可見,從眾心理對人的影響有多麼大。不過從眾心理的作用有兩重性,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
從眾心理的積極作用表現在:
(1) 有利於集中全力達成共同目標,至少使成員不拖後腿,特別是當前競爭的現實,機遇與挑戰同時存在,對瞄準了問題,能適時地發揮集體的力量,才能獲得更大的效果。
(2) 有利於增強集體意識,在群眾中大家同心協力,交流互補,產生新的思維方法,形成新的力量,後進趕先進,先進再先進,即便群體內有個別不太自覺的後進者,也能在從眾行為的影響下,促使其改變觀念與行為,使之符合群體的目標。
(3) 有利於良好作風、習慣的養成。管理者要善於運用從眾行為的積極作用,培養良好作風、習慣。在一個企業內部如果樹立幾個典型,那麼就可以帶動身邊一部分人,如果這群人都這么干,那就會使另一部分人產生從眾心理,從而帶動全部人去積極工作。
當然,任何事物都像雙刃劍一樣,有積極的一面,就有消極的一面. 從眾心理的消極作用主要表現在: 從眾心理傾向一致的壓力,容易窒息成員的獨創精神。如有的人有新的辦法或獨特的見解,但怕人說「好出風頭」,為避免「槍打出頭鳥」的風險,從而不敢說心理話。有的由於深受「一致」的約束,從而使一些有益的獨創的見解埋沒了。
在現實社會中,存在這樣的現象,有的人當面不說,背後亂說,牆頭蘆葦隨風倒,常有理;遇到事深於世故表現圓滑,不說好,不說壞,誰人也不見怪,任其自然,什麼責任都不承擔,久而久之消磨腐蝕了主動性、創造性,逐漸使群體失去活力。現實生活中,類似的人是很多的,這種心理的消極作用危害是很大的。對待這種情況,應多加教育,要把這種人這種事逐漸引導到好的積極的一面,減少其負面影響。
這種從眾心理與從眾行為,在大學校園里也是司空見慣的一種現象。研究大學生們的從眾行為和心理,對於優化群體結構,利用從眾行為的積極影響,防止其消極作用,具有重要的意義。
學習從眾。高校常有這樣一種現象,入校時隨意安排的學生班級之間、宿舍之間, 一年左右時間,便在各個方面顯示出不同層次,出現明顯的「不同步」現象。優等生、 英語過級、研究生錄取等相對來說,班級、宿舍都比較集中。宿舍成員集體出動參加各種證書培訓班,已是大學校園蔚然流行的風景。 消費從眾。進入高等學府,可謂是「大開眼界」,校園里不乏「穿衣戴帽各有一套 ,抽煙喝酒各有所好」、「吃的高檔、穿戴時髦、抽煙名牌」之輩。有些大學生下餐館、趕舞場、覽名勝、春遊、秋遊、過生日、會朋友、吃獎學金、喝補助,名目繁多,五花八門,大學生無視自己的經濟基礎,鈔票大把大把地花。無可奈何,為了面子,不顧底子。
戀愛從眾。眾目睽睽之下,男女同讀一本書、同吃一碗飯,在時下的大學校園里已是公開風景。「現在凡我認識的老鄉、同學、朋友不少在談戀愛,沒辦法,我只好也找一個做做樣子」,這是一大部分人的心理。校園戀愛極富感染性,有的班級一階段沒有幾人談,而另一階段則出現了一群談戀愛的;有的寢室無人問「愛」,有的寢室全在「愛中」。不談戀愛者,眾人拾柴,不消幾日,就會被徹底「點化」。
作弊從眾。近幾年,當社會上流行「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時,校園里便興起考試「不看白不看」的哲學,「學不在深,作弊則靈」,考場上作弊方式發揮得淋漓盡致,以至考試不作弊的學生反而被譏笑為「傻瓜」,「大家都作弊,我為什麼不作呢?」作弊被抓的學生會振振有詞地為自己辯解。此外,賭博從眾、入黨從眾、擇業從眾在大學校園也有相當的市場。
引發大學生從眾效應最值得注意的是「班級效應」和「宿舍效應」。新生入學後,都在探索新的學習方法,尋求新的學習動力。班級、宿舍每個成員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成績以及平時學習時間的利用,都成了其他成員最直接的「參照物」、他們在形成自己的學習特點的同時,在某些方面也程度不同地與班級、宿舍大多數人保持一致。不僅如此,作息習慣、生活情趣、業余愛好也易趨同和從眾,共同合成對班級、宿舍成員的鞭策力。「班級效應」、「宿舍效應」在班風、舍風中的作用,由此可見一斑。
反之,庸俗的從眾行為往往會導致班風、 舍風消極落後。 從眾於老生、老鄉也是新生中較為普遍的現象。新生涉世不深、情況不熟,易簡單模仿和隨從於他人的行為,盲目從眾。如此,很容易導致「從良則良,隨莠則莠」結局。隨著大學生活的深入,同興趣的同學相聚在一起,形成「趣緣圈」,成為大學生社交最廣泛的形式。「趣緣圈」對大學生有極大的吸引力,往往對大學生思想觀點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 大學生從眾行為的過分普遍,反映了部分大學生自我意識弱化,獨立性較差,缺乏個體傾向性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是從眾行為中消極現象抬頭的主要原因,即使從眾行為出現積極效應,但一旦失卻這種從眾氛圍,又很容易不知所措,找不到自己努力的方向,走向社會後的迷憫、失落,實際上這是從眾現象最直接的後遺症。 此外,一味從眾也容易導致大學生心理障礙的發生。從眾的直接表現便是千軍萬馬齊過獨木橋,競爭過程的挫折、失落,很容易引發大學生精神壓力過大,心理狀況失衡 。據調查,在校大學生中20%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患。
從眾心理人皆有之,但以被動為前提的從眾,勢必使你的獨特失去價值。一味從眾便意味著自己失去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拋卻了一片屬於自己的領地。盲目從眾意味著部分人丟失了以個體色彩的思維和行動編織的草帽,在喧嘩與騷動中麻木自己,而只有擺脫從眾的盲目色彩,用獨立的思想和明晰的腳印使自己主動融入集體的行列,才能擁有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