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學生會
A. 中山大學任命正副部長級學生幹部引發爭議嗎
2018年7月19日,中山大學學生會通過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中山大學學生會2018至2019學年度幹部選拔公告》,公告中按照三個層級公示了兩百多個學生幹部崗位,而在「秘書機構」和「組成部門」兩層級中,還特別標明了職位是「正部長級」還是「副部長級」。
學生會的主席、副主席,以及各部門的部長、副部長僅是崗位名稱,具體崗位設置的初衷主要是為了明確學生幹部的服務職責,更好地服務各校區廣大同學,並作為進行綜合素質測評時的參照。
在公告中,我們錯誤使用了級別的表述,對此深表歉意。我們誠懇接受大家的批評,並將認真反思、改正和完善自身工作!感謝廣大師生、校友和社會各界的關心、批評和幫助。
在學生會任命出來後不久,《中山大學學生會百名高級幹部對大學精神的絕佳諷刺》一文成為大多數網友呼聲最高的文章,文中提到:「學生會不能真正代表學生去爭取正當權益,是一種相當普遍的現象。」文中將學生會看作爭權奪利的名利場,認為學生會不去維護學生權益,而這種評級則可能帶給學生幹部「保研」「留校」等優勢。
網友陳迪留言認為:「『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言猶在耳,這邊一所大學學生會的正部級副部級們,年紀輕輕就活出五六十歲人的架勢,真棒!」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學生會作為一個組織,有一定的制度層級是無可厚非的。「十年砍柴」在文章《為中大學生會說兩句:孩子是成人世界的投射》中提到:「我以為確實不必對中大學生會做過於嚴厲的批評。無論中外,大學學生會就是『准官場』,學生官員在這樣的『准官場』中做一種政治的演習,當然要有參照系。中國學生參照中國的,美國學生參照美國的。孩子的游戲是成人世界的影射。大學學生會的幹部,大多超過18歲,成年了。但他們尚未進入社會,學生會也不是正兒八經掌握管理社會權力的機構,我們完全可以看作是孩子們在玩『政治游戲』。」
很多中山大學的學生也出面解釋,一位曾任中山大學學生會副部長一職的同學說:「我也覺得整出一堆『專員』、『總監』、『主任』確實有些僵硬,我在任的時候還沒有這么多花樣,但是所謂『官僚化』、『學生官』等現象完全不存在,主席-部長-幹事模式只是為了方便管理,利於成員成長。」
針對評級有可能享受的特殊待遇,也有學生會成員在接受采訪中表示:「部長沒啥福利,有時候還要倒貼錢。」
無論中山大學學生會究竟有沒有「官僚化」,一個小小的「級別」表述,卻實實在在引起了巨大的輿論反應。對此現象,記者采訪了著名教育學者熊丙奇,他認為,標明學生幹部級別的做法,與我國任命高校校長時後面標注級別是類似的,「整個學生會的工作方式、組織架構、語言方式已經把官場這一套學得非常熟了,這其實是高校行政化在學生身上的投射。」
熊丙奇認為,高校行政化其實早已飽受詬病了,中山大學這次事件不過是這個社會問題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