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大學本科 » 牛津大學跨文化傳播博士

牛津大學跨文化傳播博士

發布時間: 2021-02-14 10:20:39

❶ 有誰知道學翻譯的麻爭旗啊能給我講講嗎我們學姐說他很厲害....哪位大俠知道啊!跪求這人是何方神聖

麻爭旗,男,[1]中共黨員,博士,中國傳媒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國際新聞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 1988年獲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學士學位,1992年獲北京廣播學院國際新聞方向法學碩士,1992至今在北京廣播學院外語系(現中國傳媒大學國際傳播學院)工作,曾任北京廣播學院外語系國際新聞教研室主任、北京廣播學院外語系副主任,2007年獲中國傳媒大學傳播學博士學位。 主講研究生課程:媒介跨文化傳播、傳播學研究方法,主講本科生課程:跨文化傳播概論、影視譯制概論、翻譯等。 1995年獲廣院首屆青年教師基本功比賽一等獎,1996年獲「中央三台」優秀教師獎,1997年被評為北京市優秀青年骨幹教師,1998年個人譯作獲全國優秀譯製片「飛天獎」,2001年被評為廣院優秀教師,2002年被評為廣院先進個人,個人論文獲廣電總局優秀論文獎,2003年個人論文獲廣電總局優秀論文獎,2004年個人論文獲全國傳播學論壇優秀論文獎,2006年個人作品《影視譯制概論》獲得中國傳媒大學「優秀科研成果獎(文科著作類)二等獎」。 自1991年以來,為中央電視台「正大劇場」、「國際影院」等欄目翻譯電影、電視劇五十多部,電視連續劇、系列片六百餘集,其中《失蹤之謎》、《居里夫人》雙獲全國優秀譯製片「飛天獎」。 學術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譯與跨文化傳播領域:在《現代傳播》等刊物發表相關學術論文二十餘篇,其中「翻譯 存在 文化 審美」 和「翻譯二度編碼論—對媒介跨文化傳播的思考」獲廣電總局優秀論文二等獎,「二度編碼」一文又獲2003全國傳播學論壇優秀論文獎。現為廣電總局「影視譯制研究」科研立項主要負責人,在研項目有校級立項「國際新聞譯叢」和「影視劇跨國傳播中的文化轉譯研究」等,學術專著《影視譯制概論》,譯著有《媒介事件》、《文化模式與傳播方式》、《跨越文化障礙:傳播的挑戰》、《新聞的生產:關於事實建構的學問》等。 完成的科研項目有:「影視譯制研究」(廣電總局科研立項,2001年-2005年,專著) 、「媒介與跨文化傳播」(中國傳媒大學校級「382」人才工程立項,2004年7-2005年7月,教材和論文系列)。目前承擔項目有:「國際新聞與跨文化傳播譯叢」(中國傳媒大學校級立項; 2004年-2008年)、「影視劇跨國傳播中的文化轉譯問題研究」(中國傳媒大學校級立項,攻關項目,2006年7月--2009年) 2000年以來發表的專著有:《影視譯制概論》(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譯著有:《媒介事件》(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1月)、《文化模式與傳播方式:跨文化傳播文集》(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年3月)、《跨越文化障礙:傳播的挑戰》(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年6月)、《新聞的生產:關於事實建構的學問》(華夏出版社,2007年7月); 編著有:《博士研究生入學英語考試指導叢書----寫譯分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國際新聞與跨文化傳播》(副主編,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年3月);發表論文有:「翻譯 存在 文化 審美」(《現代傳播》,2001年第5期)、「翻譯與跨文化傳播」(《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年第6期)、「關於深化國際傳播學研究的幾點思考」(《現代傳播》,2001年第5期,合作,第二作者)、「時尚與傳統互動:論2002年春節晚會電視與網路互動的意義」(中央電視台新文化媒體叢書,《媒介前線》,中華書局出版社,2003年1月,合作,第一作者)、「翻譯二度編碼論—對媒介跨文化傳播的思考」(《現代傳播,2003年第1期)、 「論國際新聞的本質及其特徵」(《國際新聞與跨文化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年3月)、「麥克盧漢的『地球村』與媒介跨文化傳播」(《國際新聞與跨文化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年3月)、「影視劇腳本的翻譯及審美特徵」(《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論我國國際新聞傳播的雙重策略」(《全球化視野下的國際傳播》,五洲傳播出版社,2004年12月)、「網路媒體與國際傳播」(第三屆全國電視台互聯網站發展研討會,2004年6月,(大連))、「論我國譯製片存在的意義」(2004北京譯製片研討會)、「媒介跨文化傳播研究之我見」(2004年第二屆亞洲傳媒論壇-中國傳播論壇)、「國際新聞傳播中的跨文化媒介素養」(2004首屆中國媒介素養教育國際研討會,合作,第二作者)、「譯製片與跨文化傳播」(《架橋者說》,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4年6月)、「論我國國際新聞編譯的文化策略」(《現代傳播》2005年第1期)、「文學翻的藝術品格」(《美學前沿》(3),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翻譯二度編碼論與心理語言學模式」(《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合作,第一作者)、「體育媒介事件的文本和意義」(《現代傳播》,2006年第6期)。

❷ 科學發現有哪些

從世界上最大的地下酒店,到與《星球大戰》中類似的全息通信,在接下來的2014年中,將有一系列令人難以置信的科學和技術革新成為現實。
全息的交流方式
Leia顯示系統有望使全息視頻在2014年成為現實視頻通信如今已經非常普及,Skype擁有3億多用戶,而2012年的一次調查顯示,如今全世界上有五分之一的人會經常進行「遠程辦公」。對於許多科幻迷來說,他們期待多年的一項新技術將很可能在接下來一年中成為現實。這種技術被稱為「遠程全息呈現」,可以將你的三維移動圖像傳送到任意一個目的地,讓你彷彿身處不同的場合。來自英國的Musion公司利用的是「佩珀爾幻象」(Pepper』s Ghost),這是一種魔術表演中經常使用的技術,藉由一面平坦的玻璃和特殊的光源技術,產生物體出現、消失或變形等幻覺。在一次音樂節上,Musion已經用數字技術復活了饒舌歌手吐派克·夏庫克(Tupac Shakur)。不過,說到全3D全息通信,來自波蘭的Leia公司的產品更加接近現實。該公司的「Leia Display XL」顯示系統利用激光投射儀將圖像投射到一團水蒸氣雲上,產生的三維物體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觀察和操控。近日,在IBM公司對3000名研究者的調查中,全息視頻被普遍視為是將在明年出現的一項技術。
糞便細菌療法
並非每個新興的科學成就都是復雜、尖端的,也不是每項技術都適合拿來飯桌上進行討論。糞便菌群移植(FMT),即將健康人的糞便細菌移入病人體內的過程,在1957年時就已經出現。不過,直到近十年來,糞便菌群移植才逐漸被視為一種簡單、安全、低成本、低風險,而且可以用來替代高強度抗生素的療法。
當給予病人廣譜抗生素之後,病人腸道內的健康細菌也會遭受攻擊,從而使腸道更容易受到其他細菌的感染,如可能會致命的艱難梭菌(學名:Clostridium difficile)。艱難梭菌的高毒性菌株早在2000年就已經出現,目前僅在英國,每年就有超過2000人死於這種細菌。糞便菌群移植可以快速、簡單地恢復病人腸道內的菌群,對抗這種細菌的感染。據報道,有89%的病人都獲得了快速、持久的治療效果。
新的研究顯示,糞便菌群移植不僅可以為腸易激綜合征、結腸炎、便秘和結腸潰瘍等提供治療,也可以為治療逐漸增多的神經和自身免疫疾病,如帕金森氏症等提供幫助。今年10月份,糞便菌群移植療法已經推出了葯片形式,這應該會相對容易接受一點。
E級方程式賽車
E級方程式賽車如果你覺得1級方程式大獎賽還不過癮,那你可以關注將於明年舉辦的E級方程式賽車。在這項賽車比賽中,賽車手駕駛的是鋰離子電池供能的電動汽車,在市中心的環形賽道進行比賽。據國際汽聯的冠軍賽車手稱,這些賽車的駕駛體驗與漢密爾頓、維泰爾等駕駛的燃油賽車一樣美妙。盡管電動賽車的速度預計為155英里每小時,較1級方程式賽車慢,但這項賽事將以精彩的街頭賽道和燈火輝煌的夜間比賽來吸引眼球。比賽中的停車方式也不一樣,由於電池在20分鍾後就能量耗盡,因此賽車手將不再更換輪胎,而是直接換另一部賽車。據悉,第一個賽季將於明年9月13日在北京舉行,之後在里約熱內盧、柏林和洛杉磯等城市的街道上也將舉行這一賽事,而最後的決賽將於2015年6月27日在倫敦市中心進行。
更快捷的物流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為網路購物的商品到達等待數天已經顯得十分過時。從明年開始,類似亞馬遜、eBay這樣的行業巨頭將努力加快送貨的速度,實現當日到達,即使周末也不例外。亞馬遜的創始人傑夫·白佐斯提出了無人機送貨的主意,據稱在半小時之後就可以把商品送到你的門口。與此同時,他還在不斷增加倉庫的數量,並整頓合作夥伴的關系,讓快遞員們盡可能快地將商品送達。毫無疑問,物流的發展對傳統的商店零售業將帶來巨大的沖擊。
維珍銀河的太空飛行
維珍銀河的太空飛行夢想盡管比原計劃的2011年推遲了許多,但理查德·布蘭森爵士從太空中掙錢的夢想正逐漸接近現實。今年4月份,維珍銀河進行了一次試飛。這家屬於維珍集團的公司在11月宣布,在「2014年的某個時候」將在新墨西哥州進行首次公開的飛行,屆時NBC電視台將進行直播。
多功能的信用卡
據近日的一份調查稱,有五分之一的美國消費者已經不再攜帶現金。從明年開始,他們或許也不再需要帶著那麼多的塑料卡片了。舊金山的Coin公司開發了一種與信用卡相同大小的產品,能集合多達8張借記卡、信用卡或禮品卡等的信息。消費者在支付的時候,可以像平時一樣刷卡,然後按鍵選擇其中所需要的服務。如果丟失了Coin卡怎麼辦?不用擔心,這張卡片會與你的智能手機同步,當二者分開的時候,手機會收到一個提示。換句話說,當你離開家(或者商店、餐廳)的時候,不會把它落下。
上海的地下酒店
上海天馬山的地下酒店在距離上海近50公里的天馬山山腳下,有一處廢棄的採石場,那裡一座非凡的酒店正逐漸成形。由洲際酒店集團打造的這座五星級酒店的造價達到3.45億英鎊。酒店有兩層位於一百米高的岩壁上方,有17層位於地平線以下,其中包括位於水下的兩層。如果建設計劃順利的話,這家酒店將在2014年年底左右迎來首位賓客。
火星倒計時
要想完成近8700萬公里的火星之旅,需要差不多9個月的時間。這意味著,在大概39周的時間里,你要面對宇宙輻射、小行星以及骨骼和肌肉的損耗等問題。不過,VASIMR可以改變這一切。VASIMR是可變比沖磁等離子體火箭(Variable Specific Impulse Magnetoplasma Rocket)的英文縮寫。這種實驗引擎將於2014年下半年或2015年初在國際空間站上進行測試。如果成功的話,我們將有望在三個月內到達火星。
簡單來說,現在的化學燃料火箭盡管燃燒大量的燃料,但只能進行較短時間的加速,速度也相對較低。相比之下,VASIMR只需要少量的推進劑(等離子體),用無線電波加熱到極高的溫度(200萬攝氏度),然後用磁場推動產生極高的速度。於是我們便得到了一個穩定、持續的加速度,而使用的燃料很少。
在理論上,目前的問題是用於加熱等離子體的能源從何而來。在地球附近的短期飛行中,太陽能電池板足夠提供能量,但要想去到火星,就要求一個大得多的能量來源。這也就意味著,我們需要建造一個既小又安全的核反應堆,來實現火星之旅的計劃。
更加透明的購物
對有些人來說,這意味著工廠的工人是否遭受虐待;對另一些人來說,這有關人類對環境的影響;而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這只是確定每天給小孩子吃的食物是用來自哪裡的原料製成的。換句話說,在全球化時代,了解產品在那裡製作或生長,以及輸送到市場的途徑,已經變得越來越重要。
引領這一消費習慣轉變的是一個名為「Provenance」的新型搜索引擎。從巧克力棒到夾克、鞋子,再到廚師所用的刀,Provenance將告訴你這些產品是在哪裡生產出來的,誰是生產商,以及產品的確切原料是什麼。
盡管Provenance包含了許多來自農民、工人、手工藝者等的鮮活故事,但這家網站並非只有這些。從小商品生產者到大型的跨國企業,所有人都可以與網站合作,將全球商業網和供應鏈中的神秘之處揭開,使消費者獲得更好的選擇。另一方面,這也將促使各個企業改善它們的環境和社會影響

❸ 跨文化傳播的主要事件

時間事件
1914年出生於美國密蘇里州的WebsterGroves
1918-1932年在新墨西哥長大
1933-1937年在美國西南部的納瓦霍和霍皮印第安村莊工作
1936年獲丹佛大學人類學學士學位
1938年獲亞利桑那州大學人類學碩士學位
1942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
1942-1945年二戰其間,被派往歐洲和菲律賓服役
1946年在哥倫比亞大學從事社會學/文化人類學博士後研究並在美國軍隊機關府特魯克島管理處從事研究
1946-1948年任丹佛大學人類學系主席並從事丹佛的種族關系研究
1948-1950年與EricFromm一起在佛蒙特州的本寧頓學院教書
1950-1955年華盛頓特區外派人員培訓學院第四課程體系主任
1952-1956年在華盛頓特區精神病治療學校任教
1955年在《美洲科學》雜志中發表了發表《禮節人類學》一文
1959年《無聲的語言》一書發表
1960-1963年又在華盛頓特區精神病治療學校任教
1963-1967年成為伊利諾斯州理工學院(芝加哥)人類學教授;由美國國立精神衛生研究院(NIMH)資助進行空間關系學和不同種族交往的研究
1966年《隱藏的維度》一書發表
1967-1977年成為西北大學人類學教授,直到退休
1976年出席在日本東京國際基督教大學主辦的跨文化傳播會議。
1976年《超越文化》一書發表
1977年在柏林國際傳播協議會議上宣讀了一篇論文
1977至今退休後居住在新墨西哥的聖達菲;偶爾在國際跨文化教育、訓練與研究協會(SIETAR)的會議中及暑期跨文化傳播學院講學;在新墨西哥大學任教
1983年《生活的舞蹈——時間的另一個維度》一書發表
1983年《隱性差異:國際傳播研究》一書發表
1987年《隱性差異:與日本人做生意》一書發表
1990年《理解文化差異:德國人、法國人和美國人》一書發表。

❹ 范紅的簡介

198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外語系碩士班。1993年至1997年在我國駐紐西蘭大使館做外交官工作,版任大使秘書。1997年回國後晉升為副權教授,1998年任清華大學外語系副系主任,2000年晉升為教授。2001年至2004年赴英國牛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2002年調入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0
7年至2008年赴美教學,擔任美國肯恩大學全球EMBA項目特聘教授。2009年赴法國巴黎歐洲商學院(INSEAD),擔任Tsinghua-INSEAD EMBA項目跨文化傳播方向的客座教授。2009年至今受聘擔任美國普度大學傳播學院榮譽教授。2007年至今,一直擔任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EMBA項目《管理溝通》特聘教授。
范紅教授有豐富的海外生活閱歷,曾有十年以上的時間分別在紐西蘭、澳大利亞、瑞士、英國、美國、法國以及韓國工作、學習與生活。

❺ 清華大學范紅寫了哪些著作推薦幾個有名的

范紅學位/職稱:在職博士/教授
研究方向:語言與傳播、媒介與社會、跨文化傳播工作簡歷:1988年清華大學外語系碩士畢業並留校任教
1994-1997年借調到外交部駐紐西蘭大使館工作,任大使秘書
1997年回清華晉升為副教授
2000年晉升為教授
2001年赴英國牛津大學攻讀語言與傳播方向的博士學位,目前已完成博士論文。
2002年調入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擔任全院專業課程(英文授課)課程負責人。
學歷:牛津大學博士生
主要研究方向:
語言與傳播、媒介與社會、跨文化傳播。
開設的課程有:
《西方新聞經典作品賞析》、《西方媒介研究》、《媒介語言》、《媒介與社會》、《英語新聞報道》以及《新聞傳播交流英語》等。所有課程均為英文授課。
著作及論文:
主編了《英文商務寫作教程》、《新聞聚焦》、《英文報刊閱讀實用教程》、《彩虹趣味英語系列閱讀叢書》、《世紀風鈴報刊閱讀叢書》等多種教材。近期主持了《透視BBC與CNN媒介組織管理》、《新聞寫作與報道》等英文著作的翻譯工作,並在國內核心期刊及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了「英語新聞語篇的宏觀結構與微觀結構」、「對外報道與報紙視覺化」、「戰爭:媒體的角逐」、「新聞話語與霸權的構建」、「從台灣選舉看美國主流媒體的新聞價值觀」、「手機簡訊的大眾傳播功能與效果」、「大陸媒體的全球化與地方化」、「跨文化傳播與翻譯」等數篇論文。
獲得獎項:曾獲得全國高校優秀教學成果獎、寶鋼全國優秀教師獎、北京市優秀教學成果獎、清華大學優秀教學獎、清華大學校級先進個人等多項獎勵

❻ 什麼是跨文化傳播誰提出來的

一、 跨文化傳播與跨文化傳播學
什麼是跨文化傳播?跨文化傳播指的是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個體、群體或組織之間進行的交流活動。對於不少讀者來者來說,跨文化傳播是依然一個非常陌生的詞語,不過實際上這是一個古老的話題。我國歷史上的絲綢之路、玄奘取經、鄭和下西洋等都是跨文化傳播的典範。在交通和通訊工具日新月異,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日益明顯的今天,跨文化傳播對於我們來說不再是稀罕的事情。而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以及普及,人們足不出戶,便可以進行跨文化傳播了。在網際網路上,人們完全可以通過文字、聲音、圖像等形式與來自境內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聊天、游戲。如果說傳播是一種生活方式,跨文化傳播則是「地球村」中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隨著跨文化傳播活動的不斷增多,不少跨文化傳播的實踐者便開始關注這一現象。很早已前,佛教、基督教的宗教領袖,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古希臘劇作家索福克勒斯以及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便注意到「說對方的語言,根據聽眾來調整傳播技巧」的重要性 (Sitaram & Cogdell, 1976, 第六頁) 。然而,系統地研究跨文化傳播活動第一人則是愛德華•霍爾,20世紀50年代,愛德華•霍爾在美國外派人員培訓學院(FSI)工作時第一次提出了「跨文化傳播」的概念。
什麼是跨文化傳播學呢?跨文化傳播學是由美國人類學家、跨文化研究學者愛德華•霍爾在20世紀50年代建立的一門學科,其英文表達為「Intercultrual Communication 或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在我國也翻譯為「跨文化交際學」或者「跨文化交流學」。跨文化傳播學作為傳播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旨在研究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是如何進行交流以及研究如何提高跨文化交流技巧,跨越跨文化交流障礙的方法和途徑。跨文化傳播學是一門跨領域的學科,融合了人類學、文化學、心理學以及傳播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跨文化傳播的主要理論見諸於有關文化差異(文化維度)的著作中,特別是吉爾特•••••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哈里• C. 特蘭狄斯(Harry C. Triandis)、方斯•特龍皮納爾斯(Fons Trompenaars)、沙龍•施瓦茲(ShalomSchwartz)及克里佛德•吉爾茲(Clifford Geertz)等人的著作中。目前,這些學者的相關理論已經廣泛地運用到傳播理論和傳播情景中,特別是商務、管理和市場營銷之中。
二、 美國跨文化傳播研究的時代背景及愛德華•霍爾其人
(一)美國跨文化傳播研究的時代背景
跨文化傳播學始創於美國並不是偶然的。我們知道,在發現新大陸之前,美國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後來各大洲的移民都相繼湧入美國,於是美國便逐漸成為一個移民大國,一個文化多元社會。在這個宗教、文化多元的社會中,白人占統治地位,印第安人、非洲、亞洲、拉丁美洲以及東歐的移民便自然處於被支配地位。於是,種族矛盾和文化沖突開始蔓延。
二戰使得不少歐洲的美國同盟變成了廢墟,為了冷戰的需要,為了跟蘇聯抗衡,美國推行馬歇爾計劃,大力扶植歐洲經濟發展,於是大量的專家、學者、企業員工被派往歐洲;同時,美國經濟並未受到二戰的太大影響,美國在政治和經濟上成為了一個超級大國繁榮,吸引著世界各地的留學生和移民。美國政府發現,許多由美國政府和企業外派的工作人員都因文化差異,無法適應派往國生活,最終無功而返。美國的外來移民及留學生中經歷著這種「文化震撼」的也大有人在。可以說美國20世紀50年代的外來移民、留學生、旅遊者劇增,外派工作人員不斷,多元文化社會的形成,客觀上需要一門嶄新的學科——跨文化傳播學來研究相關的跨文化沖突問題。
(二)愛德華•霍爾的生平
愛德華•霍爾正好處於這個時代,他的生活經歷和專業背景使他成為了承擔這一使命的人。愛德華•霍爾1914年5月16日出生於美國的密蘇里州,先後獲得人類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並從事過社會學/文化人類學博士後研究。1933-1937年曾經在美國西南部的納瓦霍和霍皮印第安村莊工作並研究,寫成自傳《三十年代的西部》。二戰期間,愛德華•霍爾曾經在歐洲和菲律賓服役,並在這些地方從事不同文化中的空間概念研究。20世紀50年代,愛德華•霍爾在美國美國政府部門的外派人員培訓學院(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任教,對外派出國人員進行跨文化技能培訓。期間,他提出了「高語境」和「低語境」文化,並撰寫了幾部非常暢銷的有關跨文化傳播的著作。

愛德華•霍爾生平和事業主要事件
時間 事件
1914年 出生於美國密蘇里州的Webster Groves
1918-1932年 在新墨西哥長大
1933-1937年 在美國西南部的納瓦霍和霍皮印第安村莊工作
1936年 獲丹佛大學人類學學士學位
1938年 獲亞利桑那州大學人類學碩士學位
1942年 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
1942-1945年 二戰其間,被派往歐洲和菲律賓服役
1946年 在哥倫比亞大學從事社會學/文化人類學博士後研究並在美國軍隊機關府特魯克島管理處從事研究
1946-1948年 任丹佛大學人類學系主席並從事丹佛的種族關系研究
1948-1950年 與Eric Fromm一起在佛蒙特州的本寧頓學院教書
1950-1955年 華盛頓特區外派人員培訓學院第四課程體系主任
1952-1956年 在華盛頓特區精神病治療學校任教
1955年 在《美洲科學》雜志中發表了發表《禮節人類學》一文
1959年 《無聲的語言》一書發表
1960-1963年 又在華盛頓特區精神病治療學校任教
1963-1967年 成為伊利諾斯州理工學院(芝加哥)人類學教授;由美國國立精神衛生研究院(NIMH)資助進行空間關系學和不同種族交往的研究
1966年 《隱藏的維度》一書發表
1967-1977年 成為西北大學人類學教授,直到退休
1976年 出席在日本東京國際基督教大學主辦的跨文化傳播會議
1976年 《超越文化》一書發表
1977年 在柏林國際傳播協議會議上宣讀了一篇論文
1977至今 退休後居住在新墨西哥的聖達菲;偶爾在國際跨文化教育、訓練與研究協會(SIETAR)的會議中及暑期跨文化傳播學院講學;在新墨西哥大學任教
1983年 《生活的舞蹈——時間的另一個維度》一書發表
1983年 《隱性差異:國際傳播研究》一書發表
1987年 《隱性差異:與日本人做生意》一書發表
1990年 《理解文化差異:德國人、法國人和美國人》一書發表

(三)愛德華•霍爾的跨文化經歷和專業背景
前面我們提到,跨文化傳播學是一門跨領域的學科,融合了人類學、文化學、心理學以及傳播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愛德華•霍爾能夠開創跨文化傳播這一嶄新的學術領域與他的生活經歷和專業背景是分不開的。
愛德華•霍爾是個土生土長的美國白人,自己所屬「文化身份」是來自北歐的美國白人文化。從在他的生活經歷中可以發現,他前後跟印第安文化、非洲文化和菲律賓文化有過較深的接觸。這些經歷使得他對各種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好奇,也為他從事跨文化研究積累的第一手資料。
愛德華•霍爾四歲時,舉家搬遷到El Paso(在美國和墨西哥交界處,屬於德克薩斯州),家裡僱傭了一位來自Juarez(德克薩斯州的一個鎮)的保姆,後來他們又搬遷回了聖路易絲。到了這里,保姆和她的兩個女兒便不能適應新的生活環境。五歲時,霍爾和一群西班牙小孩同在一個幼兒園,後來在法國也住過一段時間。可以說霍爾從小就生活在一個多元文化的環境里。「我小時候經常碰到這類事情。我對此非常感興趣。」
1933-1937年,霍爾在美國西南部的納瓦霍和霍皮印第安村莊工作。他的工作主要是用金錢來激勵當地的印第安人修建大壩,以便改善那裡的生存環境,提高印第安人的生活水平。與印第安人交往了一段時間後,霍爾已經有了一定的文化敏感,「我在保留地的時候,常常考慮如何才能跟瓦霍人和霍皮人共事,在這里我發現他們完全不同。要把我的思維方式強加給他們根本就不管用。」 這段期間的接觸讓霍爾知曉了「世界上最重要的問題之一:跨文化關系的第一手資料及其復雜性。」 (Hall, 1992, 第76頁)
1942-1945年,二戰期間,霍爾被派往歐洲和菲律賓服役,期間領導了一個非裔美籍士兵組成的軍團。他認為自己的領導工作非常具有創造性,「我非常自己的工作具有創造性,因為我和黑人士兵一道工作。我非常尊敬他們,並且常設身處地的考慮他們的利益。」
霍爾的跨文化生活經歷使得他對跨文化傳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注意到了跨文化傳播中的問題,獲得了跨文化傳播第一手的資料,從此對跨文化傳播獲得了感性認識;而真正引領他進行跨文化傳播研究的應該是受到的學術影響。霍爾先後獲得人類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並在哥倫比亞大學從事過社會學/文化人類學博士後研究,也曾在外派人員培訓學院中工作過。這些學習和研究使得他能接觸到相關方面的學者,最後形成了跨文化傳播這個概念。後來,霍爾把他受到的專業影響分成四個部分:(1) 文化人類學;(2) 語言學;(3) 動物行為學;(4) 弗羅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論。(Hall, 1992; Sorrells, 1998)
三、愛德華•霍爾對跨文化傳播研究的貢獻
施拉姆曾經用一個比喻來形容傳播學的建立。他說拉斯韋爾、勒溫、拉扎絲菲爾德、霍夫德都從各自的研究領域來到傳播學這片沙漠中的綠洲,當他們為傳播學領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後便像游牧民族一樣離開了這片綠洲,繼續其他領域的研究。施拉姆是傳播學的創始人,因為他來到這片沙漠中的綠洲後,跟其他游牧學者相反,他留下來了並建立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 (Rogers, 1994) 。
海默借用了施拉姆的比喻來描繪跨文化傳播學的建立。二戰後,來自人類學、心理學、傳播學、社會學和國際關系研究的學者,如馬格麗特•••米德,盧絲•••貝尼迪克特,格里果力•貝特森離開各自的研究領域,短暫地涉足這塊人類當時很陌生的領域:有關文化與人類互動關系的交叉領域。這些人後來都離開了,霍爾卻留下來了,在這塊文化與人類互動的交叉領域安家,並把這塊領域叫做 「跨文化傳播學」。
霍爾首先提出了跨文化傳播的相關概念。到20世紀50年代,霍爾的跨文化生活和工作經歷已經讓他產生了「跨文化」 這一概念,在外派人員培訓學院進行跨文化技能培訓教學工作期間,他就提出了「高語境文化」(high context culture)和「低語境文化」 (low context culture)概念,他把這些思想進行了梳理後於1959年出版的《無聲的語言》一書。該書已經包含了我們理解文化和傳播的基本問題,如「什麼是文化」 ,「文化就是傳播」,「時間會說話」 ,「空間會說話」 。霍爾非常重視非言語傳播問題,該書花了將近20%的篇章來討論這個問題。這本書獲得了巨大的成功,1961-1969年間便發行了505000冊,還被眾多著作、雜志和其他出版物轉摘,前後被翻譯成6種文字。 ( Masao Kunihiro )可以說該書的出版標志著跨文化傳播學這一學科的誕生。在霍爾的努力耕耘下,一個嶄新的研究領域——跨文化傳播學誕生了,霍爾成為了跨文化傳播學的創立者。
自跨文化傳播學創建以後,這門學科獲得了較大的發展,美國不少大學的傳播學院(系)相繼開設了跨文化傳播學課程,我國外語教學、國際關系等涉外專業中也開設了跨文化交際課程。1970年,國際傳播協會中還下設了跨文化傳播分會;1972年,第一屆跨文化傳播學國際會議在日本東京舉行; 1974年,國際跨文化教育、訓練與研究協會(SIETAR)在美國馬里蘭州正式宣布成立;1998年國際跨文化傳播學會成立。跨文化方面的著作、雜志也相繼出版,如《跨文化傳播讀本》(Larry A. Samovar and Richard E. Porter ,1972年)、《跨文化傳播學》(L.S. Harms ,1973年)、《跨文化傳播學入門》(John C. Condon and Fathi Yousef,1975年)。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美國的不少大學都開設了傳播學課程。從大量的跨文化傳播著作和文章來看,霍爾依然在該學科保持著巨大的影響力,他的著作的引用率依然最高。
我國學者大概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注意到跨文化傳播學這一領域,研究重點為外語教學與文化的關系。 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的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等大學也相繼開設了傳播學課程,在我國有關跨文化傳播(交際)的著作和外文的影印和翻譯文本也相繼出版,如關世傑著的《跨文化交流學》,胡文仲著的《跨文化交際學概論》和《跨越文化的屏障——胡文仲比較文化論集》,郭鎮之主編的《全球化與文化間傳播》;Larry A. Samovar 和 Richard E. Porter合著的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A Reading的影印版本已經在我國發行,並被麻爭奇等譯翻譯並命名為《文化模式與傳播方式》。 1995年,我國還召開了第一屆跨文化交際研討會,會議成立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2005年5月舉辦了第六次會議。可以說,霍爾在文化和傳播之間拓展的這一領域已經跨越了太平洋,在我國不斷的影響日益擴大。

❼ 想考北京外國語大學的英語文學博士,不知道需要看什麼書求高手列個書單吧~

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專業2015年考博招生簡章招生目錄
博士生方向:
方向:
1.英語國家文學研究
研究領域:
101 19-20世紀美國小說/女性主義
102 英國小說/西方文論
103 英國現代小說/西方文論
104 英語文學與跨文化研究
105 現當代西方批評理論
106 美國小說與敘事理論
107 美國小說研究
108 奧斯汀小說研究
109 芒羅小說研究
110 現代西方文論

2.應用語言學
研究領域:
201 外語教育

3.英語國家研究
研究領域:
301 美國研究
302 跨文化傳播研究
303 歐洲研究
304 美國政治研究
305 美國研究
306 國際經濟
307 美國政治與外交
308 國際關系
考博參考書目:
20 世紀加拿大女性小說研究(英語學院耿力平教授)
1、 W.J. Keith,《加拿大英語文學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年
2、Northrop Frye, The Bush Garden: Essays on the Canadian Imagination. (任一版本)
3、Margaret Atwood, Survival: A Thematic Guide to Canadian Literature. (任一版本)
4、Gérard Genette,Narrative Discourse: An Essay in Method (Cornell UP, 1980).
5、E.M. Forster, Aspects of the Novel (London: Arnold, 1927).
6、Virginia Woolf,The Common Reader, First Series and the Second Series (Hogarth Press 的任一版本).
英語文學與跨文化研究方向(英語學院陶家俊教授)
1、 Terry Eagleton. The English Novel: An Introction. Oxford: Blackwell, 2005.
2、 Ian Watt. The Rise of the Novel.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57.
3、 Paul J. Hunter. Before Novels. W. W. Norton and Company, 1992.
4、 F. R. Leavis. The Great Tradition. (任一版本).
5、 Bill Ashcroft, Gareth Griffiths and Helen Tiffin. The Empire Writes
Back: Theory and Practice in Post-colonial Literatures. London:
Routledge, 1989.
6、 Elleke Boehmer. Colonial and Postcolonial Literature. Oxford: Oxford UP, 1995.
7、 Edward Said. Culture and Imperialism. Vintage, 1994.
8、 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出版
9、 張隆溪:《中西文化研究十論》,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5 年。
現當代西方批評理論方向(英語學院陶家俊教授)
1、 Terry Eagleton. Literary Theory: An Introction. Oxford: Blackwell, 1983.
2、 Lois Tyson. Critical Theory Today. New York: Routledge, 2006.
3、 Francois Dosse. History of Structuralism (Two Volumes).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7.
4、 Robert J. C. Young. Postcolonialism: An Historical Introction. 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2001.
5、 Jonathan Culler. On Deconstruction: Theory and Criticism after Structuralism.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8.
美國研究方向(英語學院孫有中教授)
1、David M. Kennedy et al. The American Pageant: A History of the Republic.Houghton Mifflin College Div, 2005.
2、Arthur M. Schlesinger, Jr. and Morton White.Paths of AmericanThought. Houghton Mifflin, 1963.
3、Merle Eugene Curti. The Growth of American Thought. Transaction Publishers,1982.
4、Stow Persons. American Minds: History of Ideas.Krieger Pub Co., 1975.
5、Gloria K. Fiero. The Humanistic Tradition. (孫有中等導讀)外研社, 2014 年版。
6、馮天瑜等著:《中華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年版。
跨文化傳播研究方向(英語學院孫有中教授)
1、Denis McQuail. McQuail』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SAGE Publications Ltd.,2010.
2 、 William B. Gudykunst and Bella Mody.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AGE Publications Inc.,
2001
3、Jane Stokes.How to Do Media and Cultural Studies.SAGE Publications Ltd., 2012.
4 、 Helen Spencer-Oatey and Perter Franklin. Intercultural
Interaction: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外研社,2010 年版。
5、Gloria K. Fiero. The Humanistic Tradition. (孫有中等導讀)外研社, 2014 年版。
6、馮天瑜等著:《中華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年版。
歐洲研究(英語學院王展鵬教授)
1、Nugent, Neill, The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of the European Union, Basingstoke,Hampshire : Palgrave Macmillan, 2010.
2 、 Leach, Robert, Bill Coxall, Lynton Robins, British Politics,
Houndmills, Basingstoke, Hampshire: Palgrave Macmillan, 2011.
(可同時參閱北大出版社出版的對該書較早版本的譯本 [英] 比爾.考克瑟: 《當代英國政治》第四版,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9 年版)。
3、[美]阿爾蒙德:《當代比較政治學:世界視野》,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年版。
4、[美]格里科、伊肯伯里:《國家權力與世界市場:國際政治經濟學》,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8 年版。
5、《歐洲研究》、JCMS 等國內外期刊近年來有關歐洲政治、英國政治最新進展的文章。
美國政治研究(英語學院謝韜教授)
美國總統研究:
1、William G. Howell. 2003. Power Without Persuasion: The Politics of
Direct Presidential Action. Princeton: PrincetonUniversity Press.
2、Stephen Skowronek. 1993. The Politics Presidents Make. 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 Press.
3、George C. Edwards III. 1980. Presidential Influence in Congress. San Francisco:W.H. Freeman.
美國國會研究:
1、Barbara Sinclair. 2006. Party Wars: Polarization and the Politics of
National Policy Making. Norman: Oklahoma University Press.
2、David R. Mayhew. 2005. Divided We Govern: Party Control, Lawmaking,
and Investigations, 1946-2002, 2nd ed.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3、Keith Krehbiel. 1991. Information and Legislative Organization. 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詳情可以到盛世清北的官網咨詢一下。
希望能幫到您,望採納1

熱點內容
洛約拉馬利蒙特大學美國排名 發布:2025-08-27 23:38:25 瀏覽:477
2019年青島海洋大學研究生報名時間 發布:2025-08-27 23:25:58 瀏覽:129
雲南大學生物學院盧教授 發布:2025-08-27 23:24:01 瀏覽:44
中國礦業大學計算機博士 發布:2025-08-27 23:23:25 瀏覽:379
成為研究生導師的條件 發布:2025-08-27 23:23:24 瀏覽:368
進吉首大學當老師的要求 發布:2025-08-27 23:12:04 瀏覽:567
首都醫科大學2017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發布:2025-08-27 23:00:22 瀏覽:538
大學專業速寫 發布:2025-08-27 22:56:41 瀏覽:72
一位來自北京大學的教授英語 發布:2025-08-27 22:29:43 瀏覽:518
北京大學專業及分數線 發布:2025-08-27 22:29:40 瀏覽: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