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大學本科 » 大學生小女孩踹

大學生小女孩踹

發布時間: 2025-07-30 02:34:28

❶ 別人家的「熊孩子」能隨便打嗎

這幾天,網上曝光了一則視頻。講的是一個小女孩被一名女大學生用腳「飛踹」的事。

這件事的起因是兩個小女孩在餐廳玩藏貓貓,其中一個小女孩由於玩得興起,尖叫了兩次。結果鄰坐一位女大學生由於和男友生氣,就把氣撒在了這個尖叫的小女孩身上,直接過去用腳踹這個尖叫的小女孩,嘴裡還不停地說:「讓你叫,我踹死你……」

當然,小女孩的媽媽肯定是不願意了,直接和這名女大學生撕打起來,幸虧有人拉架,才沒有發生更為嚴重的後果。

這件事發生後,網友們也紛紛評論,主要有兩大傾向。

傾向於女大學生的人認為:

1、小女孩缺乏教養,在公共場所大聲尖叫,影響其他人進餐。大家的意見也正應了筆者前面寫的那篇文章,「家長不好好教育孩子,社會上有人會替你教育他(她)……」總的意思是「熊孩子」不能慣著。殲搭檔

2、強調小女孩尖叫,影響他人進餐時,媽媽應該把小女兒拉氏亂出餐廳進行教育。

3、還有觀點認為,面對許多「熊孩子」,大部分人也很想親自上前教訓一番,但是由於理智,大家都忍住了(這就對了,這才是大人和小孩子的區別)。

心疼孩子的網友則持另一種觀點:

1、學齡前兒童喧嘩吵鬧真不是一個「教育」就能輕易解決的問題。

2、家長並未選擇無視,也適時做出了阻止。說明家長並不是一味地慣孩子(視頻畫面也顯示了媽媽聽到孩子的尖叫後指著孩子訓斥)。

3、在任何正常社會里,女大學生的這種做法都是不妥的。

4、有網友諷刺那些圍觀叫好並支持女大學生的人:「你們這些人最好都不要有下一代。」

5、還有網友堅決支持小女孩的媽媽打回去,對女大學生用不著客氣。並認為女大學生的行為有失教養。

6、還有一名網友的觀點很發人深思:小孩子自製力差,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難道大學生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要和小孩子一般見識嗎?

最後這個觀點確實把這場鬧劇的是非點破了。相較於小孩子的不懂規矩,這名女大學生應該是更不懂規矩。小女孩不過玩得興起,忘乎所以而尖叫了幾聲,雖然其行為確有不妥,但卻比動腳「踹人」的成年人行為要輕得多。相比較女大學生的行為,小女孩的行為更容易讓人原諒。

由此我們也需要告誡那些愛管別人家孩子閑事的人,即使人家的孩子有多麼不好,只要沒有直接針對你做出沒教養的事,你都不應該「見義勇為」地去教訓別人家的孩子,這也是大人素養與孩子素養的區別。俗話說「不和孩子一般見識」,更何況是學齡前的孩子呢!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孩子在公共場所的行為表現確實能體現出一個家庭的教養情況。孩子能不能在公共場所守規矩,與平時的家教有相大當的關系。家教好的孩子,即使在公共場所玩耍,也會掌握分寸,不會像在家裡那樣放肆。

也許有些父母覺得孩子在公共場所玩鬧不好管,很頭痛。有一位網友講了這樣一個例子值得大家借鑒。

案例:有兩位閨蜜帶著各自的小孩去餐廳吃飯,兩個小孩邊吃邊鬧,周圍的人都很反感。兩個媽媽教育了幾次無果後,起身拉著孩子就走。孩子說還有好多東西沒吃完呢。媽媽說:「因為你枝伍的吵鬧,我們不可以在這兒吃東西,沒吃完的東西也不能打包,希望你能記住!」

筆者認為,這個教育案例寶爸寶媽們可以借鑒一下。面對比較頑劣的孩子,在教育無果時要讓他們感到痛(不是指皮肉痛,而是要讓孩子心裡痛)。讓他們知道不聽話、不守規矩的後果是很嚴重的,是會有損失的。只有這樣,孩子才會記住教訓,才能漸漸改變頑劣的習性。

❷ 從「女大學生飛踹4歲女童」說起,當孩子在公共場所大吵大鬧,家長應該怎麼做

又一次的社會道德問題,到底刺痛了誰的心?上次「辱母案」的余韻,到現在minako都沒有緩過來,不僅僅是案件因為《南方周末》的「春秋筆法」而顯得人情理應凌駕於法律之上,更是因為牽扯的問題絕對不是我們單單看到的"辱母「表象一樣。
在我們設身處地的為自己考慮的同時,別忘了你還是社會的一份子!

之後視頻中的母親對勸阻的人員大打出手,對女生那是不依不饒的啊,沖動的時候真的是智商為零!
對於家長該如何做的以這一條,minako只覺得用幾句簡短的話就足夠概括,因為都知道怎麼做,只不過做不到!
1:護犢子,自己孩子受傷了,需要哄和保護。
2:對於女生的行為可以指責,但是不能夠動手,而且那個動手的程度確實過重,不信的可以看視頻。
3:回到家之後,告訴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並且告知孩子該怎麼做才能夠避免這樣的傷害。
三點足夠了。至於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哈哈哈,minako從小就被媽媽灌輸了很多的陰影,到現在抗壓能力超級強,並不覺得對minako的人生有任何的不好啊,至少不是小公主,也不嬌氣。因材施教吧~

❸ 4歲女童在公共場合喊叫,女大學生上來就一腳,你覺得這個事件誰有問題

4歲女童在公共場合喊叫,女大學生上來就一腳,你覺得這個事件誰有問題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先來說一下,女童的媽媽僅僅憑借幾張截圖和一些極端偏激的話語來控訴,其實並沒有真實的證據表明,女大學生真的是踹了女童,而且據有些人說,她當時僅僅是踹了女童身旁的凳子。

其實這件事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如果真的是對女童動了手,為什麼不是尋求警察的幫助,而是要在網上控訴指責呢?而且,一個人在再爆怒的情況下,也不太會對一個小孩子下狠手,更何況還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女生。

再來看看媽媽的話,她說的是自己的孩子大叫一聲,女大學生就沖上來一腳,還大罵踹死你。真的僅僅是因為大叫一聲么,這樣的說法是否存在明顯的護犢行為呢?以現實中的各種熊孩子為例,那些縱容的家長,多半會以,「孩子還小,你跟他一般見識一樣干什麼?」諸如此類的理由替自己的孩子辯解,但是有些在家長縱容下的孩子真的很無理,關於此類的報道我們已經在網上看到過太多。

你的孩子不自己管,自然會有其他人幫你管。年紀小永遠不是家教不好的理由,雖然現在還不知道,事情的真相究竟是什麼,但是我相信,如果孩子僅僅是大叫一聲,女大學生並不會有如此偏激的行為,換言之,公眾場合,因為你年紀小,就可以隨意吵鬧么?

其實女大學生的行為,只是做了我們很多人不敢做卻在內心設想了無數遍的行為,其實這位孩子的媽媽也該思考一下,究竟你的孩子做了什麼,會讓一個素不相識的陌生人如此暴怒?

永遠不要小看,熊孩子的功力。

❹ 4歲女童在公共場合喊叫,女大學生上來就一腳,你覺得這個事件誰有問題




孩子的錯大概不在於孩子 常言道"子不教父之過",這樣的孩子家長應該蠻有責任的吧,首回先,父母沒有告答訴孩子在公共場合需要保持安靜,不能影響其他人,在家裡無所謂,在外面是一個大家的小世界,在家裡可能是孩子的世界,首先家長沒有做好教育孩子的行為,孩子也應該控制自己的情緒,家長應該告訴孩子在什麼場合需要怎麼樣做,主要責任我覺得在家長,家長沒有盡到一個啟蒙老師的作用。

其次女孩的做法可能過於偏激,孩子確實不應該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但是沒人告訴孩子在公共場合不能喧嘩,所以不完全是孩子的錯,你可以找到大人進行溝通然後讓他們來管束自己的孩子,她這樣使用暴力,讓群眾有一種感覺她以大欺小以強凌弱的行為,對於她自己來說本身有理也變得無理,其次,她動用暴力只會讓小孩更加的大聲喧嘩,不利於保持安靜不影響他人的目的。

以上是我的看法。不喜勿噴。

❺ 由「教養和修養」說開去

寫作素材

近日,大連市的一家餐廳里,發生了引發大眾熱議的「大學生飛踹女童事件」,監控視頻揭露了整件事情發生的全過程:一個四歲女童在飯館內大喊大叫,惹怒了鄰桌就餐的年輕女大學生,女大學生不顧朋友勸阻上前去踹了女童身邊的椅子一腳,女童母親立即與女大學生扭打到一起,場面一度失去控制。

這則消息前段時間在網上引起人們的熱議,輿論一時間沸沸揚揚。有人認為不該對四歲的熊孩子下手,痛罵女大學生粗鄙暴力,認為她欠揍;有人認為女大學生不應該對熊孩子客氣,熊孩子之所以大行其道,絕大部分原因就是中國的父母缺乏對孩子的管教,真正該反思的是那些父母,社會是沒有義務替你教育孩子的。各種觀點充斥著網路。

引發感想:教養與修養

這個事件其實體現出的是一種社會的不和諧現象。本來大家都是非常愉悅地與自己家人、朋友來餐廳吃飯。但是不和諧故事的引發點就是這個四歲的小女孩。當然對於一個四歲的小女孩而言,她是不懂得該在什麼地方大聲說話,不該在什麼地方大聲說話的。所以她的肆無忌憚本沒什麼。我們要容許小孩子的不懂事。可是人之所以為人,本質上就在於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我們不管年齡大小,都無法逃脫面對社會這個現實。而社會的存在,是有其特有的規矩的。比如不能在公眾場合大聲喧嘩。這是一種社會公約,也是一種社會公德。對於小孩子而言,是不知道這些的,可是對於小孩子而言,又必須要知道這些。這些就來自於家長的言傳身教。或者叫管教。一個小孩子在公共場合的表現,其實就體現了他的家庭教養。

遺憾的是,我們的很多孩子都處於「有人養,無人教」的狀態。古人雲:子不教,父之過。當我們的小孩子離開家門,走在街上,肆意地撒尿、吐痰、扔垃圾、大聲喧嘩等等,這些都和他所受的家教有關了。我們不能因為說孩子小,而不去勸阻。這是從小就要培養的習慣,培養的社會公德。

古人雲:教婦初來,教兒嬰孩。

大人們今天對孩子的縱容和溺愛,就是對孩子明天被社會教訓所種下的禍根。孩子的教養,正體現著父母的修養。

而一個人的修養,就是從青年階段開始的。女大學生對四歲女童的飛踹,足可看出這個女大學生的個人修養是有問題的。20多歲的成人和一個四歲的熊孩子計較,多麼可怕的事。她可以選擇和孩子的家長溝通,可以選擇對小女孩說服。而她的性情和修養直接決定了她的粗魯動作。而這種個人修養,我們也不得不說是從小的教養出了問題,導致個人修養跟不上。我們可以試想,當你的小孩子因為吵鬧而被成年人飛踹時,你會如何對付這個成年人?你的修養再好,我相信你都會毫不猶豫地給這個成年人幾巴掌。

是的,熊孩子終會被這個社會所教訓。但是熊孩子畢竟還是孩子。我們對熊孩子的做法不是教訓,而是教育。可是社會對待成年人,那就不僅僅是教訓了,還有對其修養的鄙視。

如果說修養不好的根源是教養不好,那麼教養不好的根源又是什麼呢?

是家庭教育。

當下的所有教育都忽視了家庭教育這個根。以為教育是學校的事,豈不知人生的最底色是家庭給孩子的。

1966年美國約翰.霍布金斯大學教授收集4000所學校60萬兒童數據,撰寫《關於教育機會平等性的報告》(《科爾曼報告》) :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主要因素是家庭。孩子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一直在幕後操縱孩子的學校生活,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永遠的背景和永遠的底色。

現階段,我們的家庭教育出現了哪些問題呢?

⊙忽視家庭教育最核心的任務——教孩子做人

⊙用「只要把學習搞好了,其他不用你管」的錯誤觀念耽誤孩子

⊙教育方式簡單粗暴,負能量過多

⊙家長過於強勢,缺乏對孩子的了解和尊重

⊙不重視家庭環境和家長自身對孩子的影響

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應該如何做呢?其實教育中最重要的事就是家長教育,我們總是在周末空閑時間,花很多錢和時間去給孩子補課,這是本末倒置,與其給孩子補課,還不如給家長補課,教育好家長了,我們的孩子就會得到更好的家庭教育。我們的家長應該在以後的教育中,重視以下幾點:

一、培養人文情懷——給孩子善良與愛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情,需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來引領,需要用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來滋養。」

人生的美好就是人情的美好。美好的情感會讓人活得更有「滋味兒」,更快樂,更有意義感。

引導孩子「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有情有義有教養,懂得感恩、助人與分享;

從愛身邊的人、愛大自然、愛小動物、喜歡藝術和文學開始,培養孩子豐富的人文情懷,培養一顆博愛之心、悲憫之情,長大之後能讓自己幸福快樂,也能對家庭、對社會有責任,有擔當;

「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

從一定意義上說,愛與善良等人文品質,就是孩子人生的第一顆紐扣,而家,恰恰是培養孩子愛與善良的學校。

二、用責任督促孩子學會生存與擔當

我們要知道:一個人沒有責任感,這個人是不可信任的;一個家庭的下一代沒有責任感,這個家庭是沒有希望的;一個國家的公民沒有責任感,這個國家是不可能強盛的;

注意:責任心是孩子生存發展和人生幸福必備的核心素養。

弗朗西斯·培根說過:責任心是世界上最珍貴的種子,它若早早地播種在孩子的心田裡,將會收獲一生一世的幸福。

我們的家長應該幫助孩子樹立以下責任意識: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他人的事情幫著做, 公益的情事爭著做。

學習好壞——我的責任

家庭興衰——我的責任

班級好壞——我的責任

祖國興亡——我的責任

三、以肯定等正向教育為主,預防教育「殺手」

1、用肯定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

2、以引導代替嚴加看管,培養自主意識

3、以親情和關注代替放任或冷漠,培養自律

4、預防家庭教育的幾個「殺手」

5、花大力氣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四、了解孩子,給予適當的尊重與寬容

1、多了解多溝通,做孩子的知心人

2、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隱私……

3、面對失敗與挫折,教孩子學會心理自助

五、創設溫馨寧靜的家庭生活和學習環境

物質環境——安靜

有一個保證孩子學習、休息的相對獨立的空間和一張書桌,保證孩子的營養,尤其是早餐、注意休息和鍛煉,鼓勵孩子每天堅持一定量的體育活動,學習越累越要鍛煉。

2. 心理環境——心靜

家庭有濃濃的親情。和睦而溫馨。親子之間相互尊重信任,這是孩子踏心學習健康成長的最好的心理環境。

不在孩子面前過多議論家庭困難、矛盾。

避免張嘴閉嘴都是學習和對孩子的抱怨,過分嘮叨最讓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反感 。

家庭中最重要的關系是夫妻關系。

一個媽媽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欣賞並推崇孩子的爸爸。

一個爸爸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好好疼愛孩子的媽媽。

熱點內容
波士頓大學機械工程專業 發布:2025-07-30 17:03:17 瀏覽:273
大學生工作照 發布:2025-07-30 16:53:50 瀏覽:824
中葯學碩士研究生導師哪個好 發布:2025-07-30 16:43:31 瀏覽:452
大連大學2017招聘名單 發布:2025-07-30 16:33:45 瀏覽:612
2018年大學繳費時間 發布:2025-07-30 16:30:00 瀏覽:362
大學生美國畢業辱華 發布:2025-07-30 16:17:47 瀏覽:765
5個官二代打死大學生 發布:2025-07-30 16:15:37 瀏覽:230
大學生就業意向調查表 發布:2025-07-30 16:11:59 瀏覽:473
暨南大學財政學考研 發布:2025-07-30 16:06:00 瀏覽:938
復旦大學大類專業 發布:2025-07-30 15:45:59 瀏覽: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