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大學本科 » 浙江大學中舉博士

浙江大學中舉博士

發布時間: 2025-07-30 07:09:04

A. 五四運動中的先進人物及其世跡

五四運動中的先進人物及其世跡:

胡適(1891—1962):

中國近代著名學者、詩人、歷史家、文學家,哲學家。1920年代辦《努力周報》,1930年代辦《獨立評論》,1940年代辦"獨立時論社"。1938~1942年出任中華民國駐美大使。193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學校長。


B. 浙江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考研經驗分享

個人情況介紹

20考研上岸,初試總分374分,排名第一,復試89.6分,排名第二。

有很多東西想系統地整理一下,分享給需要的學弟學妹。

本科就讀於安徽師范大學(一本雙非)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應屆生考研上岸。

暑假的時候復習英語就要多做歷年真題了,甚至真題不一定要做很多遍,關鍵是第一遍。第一遍要做得非常細致,不要在乎時間,初次做題就是要一邊做題一邊記筆記,把自己記不住的、經常出錯的單詞、短語、語法等記下來,考研英語出題還算比較有規律,很多知識點也是重復出現的,筆記做了一遍之後無形之中你就會降低自己的出錯率。如果筆記做的非常細致,導致最後真題沒有做完,也不用擔心,做題求質不求量,離自己考試年份越近的真題越要放到後面去做,復習到後期,英語刷題要動手刷的就是近五年的真題。至於英語模擬題,不要做。

3.沖刺階段

最後沖刺階段又被認為是提分階段,這段時間把握好了能拿高分是不會出問題的。離考試還有三個月,如果前期專業課復習非常扎實的話,這個時候就可以做做目標院校的專業課真題了,總之,查漏補缺。另外相關的學習輔導與習題集可以拿出來翻一翻,甚至一些名詞解釋的專項訓練也能拿來背一背。同時,自己前期做好的筆記再多背幾遍,只有每一步都走得扎扎實實,上考場才不會慌亂。

沖刺階段的英語要開始刷真題了。不要擔心這些真題自己已經做過,不是這樣的,書是常讀常新的,題目也是常做常新的,保持自己的做題狀態,考場上一定能夠正常發揮。至於政治,肖秀榮是比較好的參考,時政和肖四肖八值得一做,同時我也推薦腿姐的政治知識點總結。

寫在後面(致學弟學妹)

作為一個過來人,我很清楚,考研真的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考研復習的過程中,你會失掉很多東西,犧牲和朋友相聚的時間,丟失刷劇打游戲的膽量,甚至,你還會變得不那麼有「人性」,成為一個似乎沒有感情的機器……而且最重要的是,這一切都將成為你自願的選擇。

人生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考研只是其中最不起眼的一種。無論結果如何,我們都會在這個過程中收獲很多東西——那些為了夢想全力以赴的日子,那些勤奮苦讀的時間,那個奮不顧身的自己——全部都會成為我們寶貴的回憶。我很認同一個說法:每當你覺得一件事情非常痛苦的時候,就把它放在芸芸眾生的痛苦裡作比較,你會發現這點痛苦根本不算什麼。不要放大生活中那些負面的東西,因為你還有更重要的使命去完成——你自己定下的考研目標。堅持下去,你會發現,直到最後,不是你成就了夢想,而是夢想成就了你。

C. 百家講壇有多少教授,他們都出了什麼書

閻崇年:《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興六十年》、《康熙大帝》易中天:《易中天品三國》、《漢代風雲人物》於 丹: 《於丹〈論語〉心得》、《於丹〈莊子〉心得》、《於丹〈論語〉感悟》王立群:《漢代風雲人物之項羽》、《漢代風雲人物之呂後》、《王立群讀〈史記〉之漢武帝》紀連海:《正說和珅》、《正說紀曉嵐》、《正說多爾袞》、《正說鰲拜》、《正說吳三桂》、《李連英》錢文忠:《玄奘西遊記》金正昆:《金正昆談現代禮儀》蒙 曼:《武則天》喬 良:《新解三十六計》康 震:《詩聖杜甫》、《蘇軾》、《詩仙李白》、《李清照》孟憲實:《玄武門之變》、《貞觀之治》、《唐高宗真相》隋麗娟:《慈禧》孫立群:《呂不韋》、《李斯》、《范蠡》、《扁鵲》毛佩琦:《明十七帝疑案》、《鄭和下西洋六百年祭》馬 駿:《二戰人物》劉心武:《劉心武揭秘〈紅樓夢〉》孔慶東:《孔慶東看武俠小說》、《魯迅》孫丹林:《楹聯的故事》、《唐伯虎》、《陸游》姚淦銘:《老子》馬瑞芳:《馬瑞芳說聊齋》方爾加:《孔子》、《漢代國策風雲》李 蕾:《紅旗渠的故事》周思源:《周思源評說紅樓夢》、《正品三國人物》吳建民:《吳建民論國際風雲》、《吳建民看中國外交》、《吳建民盤點2004國際形勢》、《吳建民盤點2004中國外交》馬未都:《馬未都說傢具收藏》、《馬未都說陶瓷收藏》

D. 中國近代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人物有哪些,並做出解釋。

1、梁啟超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

清朝光緒年間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幼年時從師學習,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7歲中舉。後從師於康有為,成為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宣傳家。維新變法前,與康有為一起聯合各省舉人發動「公車上書」運動。

此後先後領導北京和上海的強學會,又與黃遵憲一起辦《時務報》,任長沙時務學堂的主講,並著《變法通議》為變法做宣傳。

戊戌變法失敗後,與康有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漸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學革命運動的理論倡導者。

逃亡日本後,梁啟超在《飲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記》中繼續推廣「詩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種詩中運用新名詞以表新意的做法。

在海外推動君主立憲。辛亥革命之後一度入袁世凱政府,擔任司法總長;之後對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等嚴詞抨擊,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導新文化運動,支持五四運動。

梁啟超被公認為是清末優秀的學者,中國歷史上一位網路全書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後仍在學術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

辛亥革命前,他在與革命派論戰中發明了一種新文體,介乎於古文與白話文之間,使得士子們和普通百姓都樂意接受。

同時,梁啟超還是中國第一個在文章中使用「中華民族」一詞的人,他還從日文漢字中吸收了非常多的新詞,「經濟」,「組織」,「幹部」等,皆始於梁啟超先生。

2、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

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

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3、孫中山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

他是中國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創立《五權憲法》。他首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兩千年封建帝制」。

孫中山著有《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等。其著述在逝世後多次被結集出版,有中華書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孫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國父全集》等。

孫中山為了改造中國耗盡畢生的精力,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也為政治和後繼者建立了堅固而珍貴的遺產。

4、張學良

張學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漢卿,號毅庵,乳名雙喜、小六子。漢族,籍貫遼寧省盤錦市大窪縣東風鎮,國民革命軍將領,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的長子,中國近代著名愛國將領。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與楊虎城兵諫蔣介石,共同逼蔣聯共抗日,造成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及其和平解決在中國社會發展中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為中國社會的發展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它的發生及和平解決,基本結束了長達十年的內戰,開始了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階段,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日熱情,奠定了全民族抗戰的基礎,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

它是中國社會矛盾變化的轉折點,中日民族矛盾成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中國提前與日本進入戰爭狀態。

是中國由內戰到抗戰的轉折點,是中國由分裂到統一的轉折點,是中國社會政治由專制到逐步民主的轉折點。由這一系列轉折,奠定了抗日戰爭勝利的基礎。

同時,中國共產黨獲得了合法生存與喘息休整、壯大的機會,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的革命力量開辟了發展壯大的前景,確立了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社會發展中的領導地位和核心地位。

5、毛澤東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國人民的領袖,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

毛澤東引導中國走上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領導中國人民開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開始了沿著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紀元。

開創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時代,開始了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艱辛而曲折的探索。奠定了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對保持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進性和執政地位作了不懈的探索。

奠定了新中國在國際上的大國地位,為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作了不懈的努力。

E. 百家講壇來過多少位教授說幾個影響力比較大的如題 謝謝了

特邀專家 鮑鵬山:上海電視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王曉秋: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外關系史研究所所長 高日暉:文學博士、大連大學副教授 胡金兆:中國民主同盟成員、北京市文聯退休編審 喻大華:遼寧師范大學歷史文化旅遊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 王樹增:國家一級作家、大校軍銜 段懷清:浙江大學副教授 王新陸:山東中醫葯大學校長,教授、全國著名中醫內科專家 周汝昌:著名紅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 莫礪鋒: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邱紫華: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蒙曼: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康爾:南京大學文化藝術教育中心主任。 周文順:鄭州大學港台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喬良:現任空軍政治部創作室副主任,空軍少將,中國國家安全政策委員會副秘書長 張望朝:現為中共黑龍江省委政法委研究室副主任,作家 陳毅明:現任廈門市華僑歷史學會常務副會長 李蕾:河南省林州市市委、市政府接待辦公室副主任 錢文忠: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 趙英健:河北遵化市清東陵文物管理處副主任 孟憲實: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國學院副教授 孫立群: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於丹: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 隋麗娟:哈爾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 王立群:現任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 徐放鳴:現任徐州師范大學美學教授 易中天: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教授 孫丹林:錦州市楹聯學會會長 ,渤海大學特聘教授 高有鵬:現任河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李昌集:現為徐州師范大學文學院特聘教授 康震: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教授 趙林:哲學博士,現任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 韓秀雲: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 葛劍雄: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 劉揚體: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曾國平:重慶大學貿易及法律學院院長 方爾加: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紀連海:北師大二附中高級歷史教師 李敬一: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趙世民:中央音樂學院教師 淳子:上海東方電台談話節目主持人,女作家 金正昆: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知名禮儀與公共關系專家 毛佩琦: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 姚淦銘:古代文獻研究所所長 劉心武:當代作家 張頤武: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周國平: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馬駿:法學博士、國防大學教授 周思源:現任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學院教授 馬瑞芳:山東大學教授,學者,作家 閻崇年: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中國紫禁城學會副會長 孔慶東: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馬未都:收藏專家、觀復博物館館長 周嶺:87版電視劇《紅樓夢》編劇 曾仕強:胡雪岩研究會副會長、台灣師范大學教授 姜安:深圳大學社會科學院教授 傅佩榮: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張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三部主任、副研究員 孫華: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 梅錚錚: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研究保管部主任、副研究員 王啟濤:西南民族大學教授 李煒光:天津財經大學財政學科首席教授 郝萬山:北京中醫葯大學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 袁騰飛: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歷史教研員、北京市高級教師 趙曉嵐: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文學博士後,博士生導師 江英:教授,軍事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正師職, 大校軍銜 酈波:南京師范大學博士後、副教授 翁思再:華東師范大學研究員、文匯新民報業高級記者 畢淑敏:國家一級作家、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曾從事醫學工作20年 呂立新:書畫鑒定專家 董平:浙江大學哲學系教授 商傳: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明史學會會長 於濤:中華書局《文史知識》編輯部主任、博士 吳桐禎:北京教育學院豐台分院特級教師 方誌遠:江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院長,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副校長,博士生導師。 魏新:山東社會科學院特邀研究員,作家,詩人 劉強:同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梅毅:中國作家協會一級作家 韓田鹿:河北大學文學院教授 楊雨:中南大學文學院教授 趙玉平:北京郵電大學管理學博士、國學博士、心理學博士 羅大中:中醫學博士,北京中醫葯大學診斷學博士 張大千:腦科醫學專家,中西醫結合內科教授 朱翔非: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博士後,北京四中校長助理 李清泉:國家行政學院培訓中心博士 李曉: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教授、副院長,中國商業史學會副會長 厲華:重慶紅岩革命歷史博物館館長 李山: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彭林: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 錢斌:安徽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中國科技大學理學博士 趙冬梅:北京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蘇升乾:雲南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李寅:清東陵文物管理處研究室主任、中國清宮史學會理事、中國紫禁城學理事 講座集錄 閻崇年:《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興六十年》、《康熙大帝》、《我讀經典之〈明經讀史 感悟人生〉》、《大故宮(第一部)、第二部即將播出、第三部即將錄制》 易中天:《易中天品三國》、《漢代風雲人物》、《先秦諸子 百家爭鳴》、《我讀經典之〈我讀先秦諸子〉》、《大年初一說經典》 於丹:《於丹〈論語〉心得》、《於丹〈莊子〉心得》、《於丹〈論語〉感悟》、《我讀經典之〈在成長中感悟〉》 王立群:《王立群讀史記》(漢武帝、秦始皇)、《漢代風雲人物》(項羽、呂後)、《大風歌》、《我讀經典之〈強勢由人〉》、《千古中醫故事之華佗》、《王立群讀宋史之趙匡胤》(正在錄制) 紀連海:《正說清朝二十四臣》(和珅、劉墉、紀曉嵐、多爾袞、鰲拜、吳三桂、大太監李蓮英)、《我讀經典之〈感悟孔孟〉》、《〈千古中醫故事〉之孫思邈》 錢文忠:《玄奘西遊記》、《解讀〈三字經〉》、《我讀經典之〈獨特的啟蒙〉》、《千古中醫故事之李時珍》、《班墨傳奇》、《解讀〈弟子規〉》、《解讀<百家姓>》(正在錄制) 金正昆:《金正昆談現代禮儀》、《身邊的禮儀》 張望朝:《楊子榮》、《抗日名將楊靖宇》 蒙曼:《武則天》、《太平公主》、《長恨歌》、《大隋風雲》(楊堅、楊廣) 喬良:《新解三十六計》 周汝昌:《周汝昌鑒賞唐宋詩詞》、《評〈紅樓夢魘〉》、《新解紅樓夢系列》(曹雪芹其人其書、紅樓夢的藝術個性、周汝昌答疑紅樓夢)、《周汝昌眼中的四大名著》 康震:《唐詩的故事》( 李白、杜甫)、《蘇軾》、《李清照》、《我讀經典之〈莊子的人生境界〉》、《唐宋八大家》 曾鞏、歐陽修、王安石、韓愈、柳宗元、三蘇父子(正在錄制)、《大明宮》(即將錄制) 孟憲實:《玄武門之變》、《貞觀之治》、《唐高宗真相》、《我讀經典之〈君子與小人〉》 隋麗娟:《慈禧》、《孝庄》(未播)、《我讀經典之<兼愛與非攻>》 孫立群:《呂不韋》、《李斯》、《范蠡》、《我讀經典之〈解析<韓非子>〉》、《千古中醫故事之扁鵲》、《從司馬到司馬》 毛佩琦:《明十七帝疑案》、《鄭和下西洋六百年祭》、《我讀經典之〈毛佩琦七解<中庸>〉》、《大明第一謀臣劉伯溫》 馬駿:《二戰風雲人物》、《我讀經典之〈有用與無用〉》《拿破崙》 劉心武:《劉心武揭秘〈紅樓夢〉》(秦可卿、賈元春、妙玉、林黛玉、薛寶釵、賈寶玉、史湘雲、八十回後真故事) 郝萬山:《千古中醫故事之張仲景》、《郝萬山說養生》(正在錄制) 王啟濤:《蜀地探秘之<李冰與都江堰>》、《憂樂范仲淹》(即將播出) 劉揚體:《經典中的愛情》 姜安:《戰國說客雙雄(張儀、蘇秦)》 李敬一:《欣賞中國古典詩詞》、《李後主的詞》、《司馬遷》、《屈原》 李煒光:《正說包公》 高日暉:《范進中舉》 趙世民:《探秘中國漢字》 徐放鳴:《另類英雄李雲龍》、《我讀經典之〈浩然之氣與人格之美>〉》 王曉秋:《大變動中的中國之甲午風雲》 王新陸:《解讀中醫》 康爾:《傳奇紫砂壺》 周文順:《焦裕祿》 趙英健:《清朝陵寢之謎》(慈禧、康熙、道光、嘉慶) 陳毅明:《我心目中的陳嘉庚》 李昌集:《《西廂記》中的愛情》、《從悲到喜說西廂》 孔慶東:《孔慶東看武俠小說》、《魯迅》、《我讀經典之 <論語>的魅力》、《老舍的幽默》、《從<說笑>看錢鍾書的幽默》、《啼笑姻緣的愛情三模式》 孫丹林:《楹聯的故事》、《唐伯虎》、《陸游的故事》、《我讀經典之〈無形中的指引〉》 姚淦銘:《老子與百姓生活》 馬瑞芳:《馬瑞芳說聊齋》、《我讀經典之〈感悟孔孟〉》 方爾加:《孔子眼中的「仁義禮孝」》、《漢代國策風雲》 周思源:《紅樓夢中的小人物》、《正說三國人物》、《周思源也說秦可卿》、《文明太後》(即將播出) 李蕾:《紅旗渠的故事》 馬未都:《馬未都說收藏》(傢具篇、陶瓷篇、玉器篇、漆器篇、雜項篇) 喻大華:《道光與鴉片戰爭》、《喻大華評說嘉慶王朝》、《苦命皇帝咸豐》、《末代皇帝溥儀》、《囚徒天子光緒》 葛劍雄:《我讀經典之〈荀子的啟示〉》、《葛劍雄談地域文化》 周嶺:《周嶺解密曹雪芹》、《<紅樓夢>中的節日》(端午節、春節)、《奏摺的秘密》(即將播出) 曾仕強:《我讀經典之〈易經與人生〉》、《胡雪岩的啟示》、《易經的奧秘》 鮑鵬山:《鮑鵬山新說水滸》(林沖、武松、李逵、魯智深、宋江)、《孔子是怎樣煉成的》、《戰國》(即將播出) 袁騰飛:《兩宋風雲》、《塞北三朝》(遼、金(即將播出)、西夏(即將播出) 趙曉嵐:《李煜》、《金戈鐵馬辛棄疾》 江英:《回首開國大典》 酈波:《大明名臣》(風雨張居正、抗倭英雄戚繼光、清官海瑞、「救時宰相」於謙)、《酈波評說曾國藩家訓》 方誌遠:《大明嘉靖往事》、《萬曆興亡錄》、《國史通鑒》(即將錄制) 魏新:《東漢開國》 趙玉平:《麻辣說三國》(向諸葛亮借智慧、跟司馬懿學管理、《曹操》<正在錄制>) 莫礪鋒:《杜甫的文化意義》、《詩歌唐朝》、《蜀地探秘之杜甫草堂》、《白居易》 傅佩榮:《孟子的智慧》 翁思再:《梅蘭芳》、《伶界大王譚鑫培》 呂立新:《水墨齊白石》、《寫實徐悲鴻》 董平:《名相管仲》、《傳奇王陽明》 商傳:《永樂大帝》《朱元璋》(即將播出) 於濤:《走近曹操》 吳桐禎:《成語趣談》 梅錚錚:《蜀地探秘之武侯祠》、《解碼關公》 王樹增:《軍旅作家王樹增講長征》、《王樹增解讀三大戰役》(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劉強:《竹林七賢》 朱翔非:《中華孝道》 張大千:《名人酒故事》 羅大中:《大國醫》(王孟英、錢乙、李東垣、繆希雍、朱丹溪)、《名醫是這樣成長的》(正在錄制) 楊雨:《俠骨柔情陸放翁》、《納蘭心事有誰知》 韓田鹿:《三言二拍》、《大話西遊》 梅毅:《梅毅話英雄》(鮮為人知的楊家將、隋唐英雄志) 李清泉:《英雄項羽》 李曉:《商賈傳奇》 厲華:《信仰的力量》 李山:《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正在錄制) 彭林:《彭林說禮》 錢斌:《千年一筆談》 趙冬梅:《千秋是非話寇準》 蘇升乾:《清明上河讀宋朝》 李寅:《清東陵密碼》(正在播出) 姜鵬:《漢武帝的三張面孔》(6月12日播出) 張召忠:《張召忠說航母》(10月份播出)

F. 百家講壇的講師有那些

《百家講壇》受歡迎的講師有易中天、曾仕強、於丹、紀連海、錢文忠等等、

1、易中天

易中天(Yi Zhongtian),男,漢族,1947年2月8日出生於湖南長沙,1981年畢業於武漢大學中文系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獲文學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中國知名作家、學者、教育家。1992年起任教於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2015年4月聲明已經退休。

(6)浙江大學中舉博士擴展閱讀:

《百家講壇》是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2001年7月9日開播的講座式欄目,欄目宗旨為建構時代常識,享受智慧人生。選擇觀眾最感興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選題。追求學術創新,鼓勵思想個性,強調雅俗共賞,重視傳播互動。

欄目選材廣泛,曾涉及文化、生物、醫學、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面,現多以文化題材為主,並較多涉及中國歷史、中國文化。具有科普歷史知識及深入點評講解的作用。

百家講壇 網路

G. 紹興有哪些名人

魯迅
周作人(1885.1.16~1967.5.6),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著名散文家、文學理論家、評論家、詩人、翻譯家、思想家,中國民俗學開拓人,新文化運動的傑出代表。原名櫆壽(後改為奎綬),字星杓,又名啟明、、啟孟、起孟,筆名遐壽、仲密、豈明,號知堂、葯堂等。歷任國立北京大學教授、東方文學系主任,燕京大學新文學系主任、客座教授。新文化運動中是《新青年》的重要同人作者,並曾任「新潮社」主任編輯。「五四運動」之後,與鄭振鐸、沈雁冰、葉紹鈞、許地山等人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並與魯迅、林語堂、孫伏園等創辦《語絲》周刊,任主編和主要撰稿人。
秋瑾
(1875~1907)民主革命家。女,字璇卿,號競雄,別署鑒湖女俠。紹興人。官紳家庭出身,通經史,工詩詞,善騎射擊劍。光緒三十年(1904)拋兒別女,東渡日本留學,辦《白話》雜志,創"共愛會"、"十人會"。翌年三月,回紹省親,籌措學費,參加光復會。七月又赴日,會見孫中山,加入同盟會,任評議員、浙江分會主盟人。同年冬回國,在《中國女報》鼓吹民主革命,又先後在紹興、湖州女校任教,並在江浙一帶聯絡會黨,建立秘密組織,武裝起義。三十三年(1907)初,接任大通學堂督辦,聯絡會黨,組織光復軍,與徐錫麟約期分頭於浙皖起義。七月六日,徐錫麟安慶起義失敗犧牲,秋瑾於七月十三日在大通學堂被捕,十五日凌晨慷慨就義於紹興軒亭口。後由好友吳芝瑛、徐自華按其遺願葬於杭州西湖西泠橋畔。辛亥革命後,孫中山親筆為秋瑾寫了"巾幗英雄"4個大字及楹聯一副。為紀念秋瑾,紹興建"秋瑾烈士紀念碑"於古軒亭口?
王曦之
303~361,又作303~379,307~365,321~379)晉代書法家。字逸少,原籍琅酓(今山東臨沂)。西晉末,隨晉室南遷,慕會稽山水,定居山陰。後隨從王導去建康求學。學成,初為秘書郎,後遷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又為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世稱王右軍。任內,關心民眾疾苦。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上已節),與謝安、孫綽等修禊蘭亭,暢飲賦詩,撰寫了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後因與揚州刺史王述有隙,恥為其下,遂稱病辭官,自誓永不出仕,盡山水游弋之娛。其書法博採眾長,被譽為"書聖",代表了中國書法藝術的最高水平。傳世作品有《喪亂帖》、《奉桔帖》等20餘種。?
蔡元培
(1868~1940)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字鶴卿,號孑民。紹興人。清光緒十八年(1892)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早年任紹郡中西學堂監督。後在滬發起成立中國教育會,創辦愛國學社、愛國女校,宣傳民主革命思想,與陶成章組織光復會,任會長,並加入同盟會。嗣後留學德國。1912年回國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主張採用西方教育制度,廢止祀孔讀經。曾與吳玉章等創辦留法勤工儉學會。後任北京大學校長,提倡科學與民主,主張文學革命,反對北洋軍閥,同情學生愛國運動,實行"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辦學方針,使北京大學成為五四運動的搖籃,後被迫辭職。1924年當選為國民黨一屆候補中央監察委員。後又被選為中央監察委員。1927年後,歷任國民政府大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院長、司法部代部長等職,延攬和培養了一大批科技人才。晚年主張抗日,不滿當局的黑暗統治,與宋慶齡、楊杏佛、魯迅等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1937年上海淪陷,移居香港,力主國共合作抗日。1939年被推為國際反侵略大會中國分會名譽會長。1940年3月5日病逝於香港。毛澤東致唁電,稱譽蔡元培為"學界泰斗,人世楷模"。有《蔡元培全集》行世。?

馬一浮
中國學者、詩人、書法家。名浮,字太淵,後字一浮。號湛翁,晚號蠲叟、蠲戲老人。浙江紹興人。生於四川成都,六歲返籍。早年應縣試,旬列榜首,又至上海習英、法、拉丁文。十九歲與謝無量、馬君等創辦《二十世紀翻譯世界》,介紹歐美學說。旋應清政府駐美使館之聘,赴聖路易斯任學生監督公署文牘,其間游歷英德,博覽《四庫全書》,潛心儒家經典。貫通文中哲,融會儒釋道。倡六藝統攝一切學術之說。抗戰時避難所地江西、廣西有《秦和會語》、《宜會會語》之作。1939年於四川樂山創辦復性書院,任主講,撰有《復性書院講錄》六卷,並刊行詩集《避寇集》。1942年起輟講,專家刊記得宋明理學著作。建國後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委員、浙江文中館館長,全國政協特邀委員。著作輯為《馬一浮集》。
錢三強
1913~1992)核物理學家。原籍湖州,生於紹興。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次年赴法國留學,在約里奧·居里夫婦指導下從事原子核科學研究,發現鈾核三分裂現象,深化了人類對核裂變的認識。1940年獲法國國家博士學位,1946年獲法國科學院德巴微物理學獎。先後任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導師。1948年和夫人何澤慧回國。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北平研究院原子學研究所所長。195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中國科學院和中科院學部及我國原子能科學研究基地的組建,歷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後改名原子能研究所)所長,計劃局副局長、局長,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副院長、學部委員,第二機械工業部副部長,浙江大學校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全國自然科學獎勵委員會副主任,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主任,全國政協委員、常委,中國科協副主席等,是全國人大代表。1992年6月28日在北京病逝。畢生致力於科學技術事業,特別是為我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立和原子彈、氫彈研製,作出了卓越貢獻。
竺可楨
(1890~1974)地理學家、氣象學家、教育家。字藕舫,又名紹榮、烈祖、兆熊。紹興上虞市人。早年就讀於上海及唐山路礦學堂,畢業後留學美國,後入哈佛大學研究院地理系專攻氣象。1918年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後回國,先後執教於武昌高等師范學校、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和南開大學。曾任上海商務印書館《國際網路全書》編輯室主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等職。1936年4月任浙江大學校長,立"求是"為校訓。抗戰開始,帶領浙大師生西遷,途經贛、湘、粵、桂,到達遵義。在極端艱難的情況下,以其卓越的治校才能使浙江大學不斷發展壯大。1949年前夕,拒絕去台灣,隻身潛赴上海,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1949年後,歷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全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中國氣象協會名譽理事長等職,還兼任中國科學院生物學地學部主任,綜合考察委員會主任,編輯出版委員會主任和中國自然科學史研究委員會主任等職。196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當選為一、二、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他始終堅持"求是"精神,為研究解決我國水土流失、沙漠治理、鹽鹼土改良、沼澤開發和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等問題,腳踏實地,調查考察,足跡遍及全國除西藏、台灣外的所有地區,對我國現代氣象學和地理學的建立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對我國農業生產的發展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1974年2月6日逝世,著有《竺可楨文集》。浙江大學塑有竺可楨銅像。
周建人
(1888~1984)社會活動家、生物學家。原名松壽,字喬峰,筆名克土、高山等。魯迅三弟。紹興人。早年從事教育、出版工作。1932年12月,參加中國民權保障同盟,調查、揭露國民黨迫害政治犯的罪行,參與營救共產黨員和愛國志士。1945年,發起成立中國民主促進會,1948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北平後任華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書編委會副主任。1949年後,歷任出版總署副署長,高等教育部副部長,浙江省省長,第九、十、十一屆中共中央委員,第一、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三、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84年7月29日病逝於北京。著有《科學雜談》、《進化與退化》、《魯迅回憶錄》、《魯迅故家的敗落》,譯有《生物進化論》、《生物學與生問題》、《優生學》等。
許壽裳
(1883~1948)教育家。字季黻,號上遂。紹興人。早年就讀於紹郡中西學堂和杭州求是書院。光緒二十八年(1902)留學日本,與魯迅相識,後成摯友。曾主編《浙江潮》。三十年(1904)冬,加入光復會。宣統元年(1909)回國,在杭州任教,1921年任教育部僉事、科長、參事和普通教育司司長,此後歷任江西省教育廳廳長、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校長、中央研究院幹事兼文書處主任和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院長等職。1912年起,先後執教於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中山大學、成都華西大學。魯迅逝世後,珍視魯迅文稿和遺物的徵集保護,積極籌備出版《魯迅全集》、籌建魯迅紀念委員會,並多方籌集魯迅紀念文學獎金。1945年任台灣編譯館館長、執教台灣大學。1948年2月18日,在台北寓所慘遭暗殺。著作主要有《章炳麟傳》、《魯迅年譜》、《中國文字學》、《俞樾傳》、《亡友魯迅印象記》、《我所認識的魯迅》等。
馬寅初
(1882~1982)經濟學家、人口學家、教育家。紹興人。幼年隨家遷回祖籍嵊縣。光緒二十七年(1901)入天津北洋大學,後赴美留學,獲經濟學博士學位。回國後任北京大學教授、教務長、中國銀行總司券、浙江省政府委員、南京政府立法委員會委員長、金陵大學教授、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重慶大學商學院院長、重慶立信會計專科學校教授、重慶大學教授、上海中華職業學校教授等職。抗戰期間,因抨擊四大家族而遭國民黨政府監禁和軟禁。1949年後,歷任浙江大學校長、北京大學校長,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社會科學學部委員。1957年發表《新人口論》遭到不公正的批判。1979年9月恢復名譽。1982年5月10日病逝於北京。主要著作有《馬寅初經濟論文集》、《經濟學概論》、《馬寅初演講集》、《中國關稅問題》和《新人口論》等。
邵力子
(1881~1967)政治活動家、學者。原名夙壽,字仲輝,筆名景墨、聞泰。紹興陶堰人。清末舉人,同盟會會員。曾任上海大學代校長,提倡革新文學,主持上海《民國日報》,辟《覺悟》副刊。1920年5月,參加"馬克思主義研究會"(8月轉為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任黃浦軍校秘書長,參加國民黨改組工作。1926年蔣介石反共後,接受陳獨秀、瞿秋白建議脫離共產黨。1927年後曾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秘書長、中國公學校長、甘肅省政府主席、陝西省政府主席、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駐蘇大使和國民參政會秘書長。1949年為國民黨政府和平談判代表團成員,國民黨政府拒絕簽訂和平協定後,脫離國民黨政府,留在北平。應邀出席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1949年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委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常務委員、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常務委員等職。出版有《邵力子文集》上下集。
陶成章
(1878~1912)民主革命家。字煥卿,筆名漢思、巽言,化名起東、會稽先生。紹興人。光緒二十八年(1902)留學日本,倡導革命。翌年離日返滬,參加革命活動。三十年(1904)與蔡元培等組織光復會,翌年五月與徐錫麟、龔寶銓等人在紹興創辦大通師范學堂。三十三年(1907)皖浙事敗,避居東京。後下南洋,先後任新加坡《中興日報》、仰光《華光日報》主筆、記者。三十四年(1908)在日本主編《民報》。宣統二年(1910)與章太炎重建光復會,任副會長。翌年又到南洋募款,支援國內武裝起義。回國後在滬建立光復會秘密機關銳俊學社,積極籌劃光復杭州、南京。浙江光復,被推舉為省臨時參議會議長。1912年,被陳其美指使的人暗殺於上海廣慈醫院。著有《浙案紀略》、《中國民族權力消長史》、《陶成章集》等。為紀念陶成章烈士,建陶社於紹興東湖,孫中山等蒞紹,曾專程到陶社致吊,後毀於戰火,1982年陶成章殉難70周年時重建
任伯年
(1840~1895)清代畫家。初名泣,又名潤頤,字次遠,號小樓,後改字伯年,以字行。紹興縣人。自幼得父指授,14歲去上海扇庄學徒,畫技大進,未成年即有名聲。咸豐十一年(1861)太平軍攻克紹興,他參加太平軍為旗手。太平天國失敗後,留居家鄉,又流寓寧波,得名師任熊、任薰教授,於同治七年(1868)二月隨任熊去蘇州。中年後長居上海,以賣畫為生。其畫師法陳洪綬、華岩,擅畫人物、花鳥,重視寫生,勾勒、點簇交施互用,別具一格,成為"海上畫派"重要創始人之一。與任熊、任薰、任預並稱畫壇任門"四傑"。有《三友圖》、《蕉蔭納涼小像》、《八仙祝壽》、《祝福》、《蟠桃會》、《關河一望蕭索》、《鍾馗》、《倒騎驢圖》等名作。
徐錫麟
(1873~1907)民主革命家。字伯蓀,別號光漢子。紹興東浦人。早年從事教育活動,光緒二十九年(1903)赴日參觀,在留日學生民主思想影響下,立志革命。三十一年(1905)經蔡元培介紹加入光復會。同年九月與陶成章、龔寶銓等在紹興創辦大通學堂,培養革命志士,並以開展軍體為名,購買大批武器,圖謀起義。翌年,為掩護革命活動,捐資入官,赴任安慶,先後任陸軍小學堂會辦、安徽巡警處會辦與巡警學堂會辦、陸軍小學堂監督。後與秋瑾約定,三十三年(1907)七月中旬在皖、浙兩省同時起義。事先被清政府覺察,遂趁巡警學堂畢業典禮之際,提前在七月六日發難,槍殺巡撫恩銘,被清軍包圍,寡不敵眾而被捕。審訊後慘遭剖腹挖心酷刑,大義凜然,從容就義。
徐樹蘭
(1838~1902)近代圖書館事業開創者。字仲凡,號檢庵。紹興縣人。光緒二年(1876)舉人。授兵部郎中,後改知府,補用為道花翎鹽運使,因母病告歸,致力於建閘築塘、平糶賑濟等地方公益。光緒二十三年(1897),倡捐巨資,在府城創辦紹郡中西學堂,任校董。同時,捐銀3萬余兩創古越藏書樓,又捐入古今中外書籍7萬余卷。光緒三十年(1904)正式開放,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所供公眾閱讀的圖書館。開辦後,又每年捐錢1000元,作館內工作人員工資及經費。
趙曄
生卒年待考。東漢學者。字長君。紹興人。早年為縣吏,奉檄迎督郵,恥於斯役,棄官去犍為郡資中(今四川資陽)拜經學大師杜撫為師,學習"韓詩"。一去20年,音訊全無,家人誤認為他已亡。回鄉後,閉門著述,寫就《詩細》、《歷神淵》和《吳越春秋》,後蔡邕到會稽,讀其《詩細》、《歷神淵》,以為優於《論衡》,惜此書已佚。《吳越春秋》原書12卷,今存10卷。前5卷敘吳,起自太伯,迄於夫差;後5卷記越,始於無余,終至句踐。從少康封庶子無余於會稽起,比《越絕書》更詳細地記述了句踐戰敗,向吳稱臣,3年後回國,具體部署復國措施,終於滅吳稱霸的過程。該書糅合正史、稗史、民間傳說等資料匯集而成,雖非正史,卻可補遺缺,後人注釋《史記》、《文選》、《水經》等書,引用了該書不少記載。
王守仁
(1472~1528)明代哲學家、教育家。幼名雲,字伯安,號陽明子。先祖世居山陰,後徙餘姚,幼年全家遷回山陰。嘗築室故鄉陽明洞中,世稱陽明先生。弘治十二年(1499)進士。早年因反對宦官劉瑾,遭廷杖,貶為貴州龍場(修文縣治)驛丞。後以鎮壓農民起義和平定"宸濠之亂",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書,但不予鐵券與歲祿,乃回山陰,辟稽山書院講學,又立陽明書院於西郭門內,環坐聽講者300餘人,前後講學5年余,創"致良知"學說。嘉靖六年(1527)起用為原官兼左都御史總督兩廣。翌年,因病上疏乞歸,卒於歸途南安舟中。穆宗隆慶初,謚文成。其故宅原在城區光相橋側,後在王衙弄新建府第,人稱"伯府",墓在紹興城西南花街鮮蝦山。生平著作由門生輯成《王文成公全書》,共38卷。其中《傳習錄》和《大學問》是其主要哲學著作。其學說對後世影響巨大,且流傳至日本,朝鮮及東南亞。?
徐渭
(1521~1593)明文學家、書畫家。初字文清,改字文長,號天池山人、青藤道士、山陰布衣,或署田水月。紹興人。20歲中秀才,屢應鄉試不第,曾任塾師小吏等職。37歲時,閩浙總督胡宗憲招為幕僚,對抗倭軍事多有策劃。曾一度精神失常,因誤殺繼妻下獄7年,經同鄉張元忭營救釋放。此後,縱情山水,游歷南北各地,以鬻書賣畫代人撰文謀生。其畫,山水、人物、花鳥、竹石無所不工,為明中期水墨寫意畫派創始人,對後世畫壇影響極大。書善行草,涉筆飛動,縱逸恣肆,氣韻暢旺。還寫過大量詩文,曾參與編撰地方誌書。能操琴,諳音律,73歲時貧病死去,草藁簡葬,凄涼而終。族人將其葬於紹興木柵姜婆山。其著作有《四聲猿》、《南詞敘錄》、《徐文長全集》、《徐文長佚稿》、《徐文長佚草》等。
姚長子
(1522~1555)明代抗倭英雄。紹興獨山村人。是位連名字也不為人知的貧苦農民,因身材魁梧高大,人稱姚長子。嘉靖三十四年(1555)一股倭寇由諸暨流竄紹興柯橋,正在田間作業的姚長子,揮稻叉隻身與寇搏鬥,寡不敵眾,執為向導。他佯裝帶路,引寇到柯橋四面臨水的化人壇,用方言告訴鄉人:"等我過橋,你們就把前橋、後橋均拆掉。"村人按其吩咐,斷敵退路。倭寇知道中計,便將他剁成肉醬。官兵與村人趕到,將被困的130餘名倭寇盡殲。鄉里為紀念姚長子,將"化人壇"改名為"絕倭塗",前後兩橋分別命名為"得勝橋"和"萬安橋",並在絕倭塗上建3間磚木結構平屋的"姚長子紀念祠"和一座高6?5米的"姚先烈絕倭紀念碑",文學家張岱寫了墓誌銘。?
王端淑
生卒年待考。明末清初才女。王思任次女,字玉映,號映然子,又號青蕪子。紹興縣人。自小酷愛讀書,過目不忘,尤精史學。詩文諸體,靡不涉筆,與人論文,終日不倦。其父贊道:"生有八男,不及一女。"成年後,與錢塘丁肇聖結為伉儷,曾隨夫寓居京都。清世祖聞其才名,欲將其召入宮中教授嬪妃公主,被婉言謝絕,並舉家南歸,一度居於青藤書屋,後遷居杭州吳山,吟詩作畫,著書立說。其畫、詩、詞俱佳。工畫花草,風格疏落蒼秀。著作頗豐,著有《吟紅集》30卷、《玉映堂集》、《史愚》、《留篋恆心無才宜樓諸集》、《歷代帝王後妃考》,輯有《名媛詩緯》、《名媛文緯》、《秋蟲賦》、《荷賦》、《菊賦》等。享年80餘歲。?
章學誠
(1738~1801)清代史學理論家和方誌學家。原名文酕。文鑣,字實齋,號少岩。紹興人。幼年資質魯鈍,記憶力弱,被人視為"朽木"。但他"好深湛之思,隆冬盛夏讀書,恆至午夜不倦,每有所得,輒筆之於書"。對文史有濃厚興趣,立志追求學問。26歲肄業國子監。28歲在京師事大學士朱筠,得以盡覽其豐富的藏書,並與往來朱門的名流學者研討學術源流及異同,學業大進。乾隆四十二年(1777)應鄉試中舉,翌年中進士。自以為"迂流"不合世用,不願入仕,在保定、定州、歸德等地書院講學。乾隆三十七年(1772)起開始撰寫《文史通義》,20餘年從不中斷。還應聘纂修過和州、永清縣、亳州、常德府和荊州府等地方誌,參與《湖北通志》的修訂。一生窮困潦倒,從32歲起,因父亡而靠講學和修志所得維持生活,十分拮據。他學識淵博,史學理論有獨到見識,因社會地位和經濟實力所限,未能充分施展才能和抱負。他刻意編輯12年的《史籍考》也未問世。《文史通義》生前只刻印了篇目,道光十二年(1832)其次子首次刊印了8卷。去世120年後由劉承干搜集整理出版了《章氏遺書》。

熱點內容
河南師范大學音樂系張力老師 發布:2025-07-30 23:01:29 瀏覽:862
研究生導師評價學生論文模板 發布:2025-07-30 20:30:37 瀏覽:200
女大學生人體 發布:2025-07-30 20:14:03 瀏覽:418
山東師范大學調劑復試時間 發布:2025-07-30 20:12:10 瀏覽:961
2018工商大學自考免考時間 發布:2025-07-30 20:02:53 瀏覽:707
成為研究生導師知乎 發布:2025-07-30 19:54:24 瀏覽:819
北京理工大學博士開題 發布:2025-07-30 19:47:58 瀏覽:254
南京大學退休教授來北外 發布:2025-07-30 19:47:20 瀏覽:751
西北大學的教授待遇 發布:2025-07-30 19:45:49 瀏覽:55
研究生選導師要注意哪些 發布:2025-07-30 19:40:23 瀏覽: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