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大學本科 » 大學生趙慶

大學生趙慶

發布時間: 2025-08-03 10:15:03

❶ 求一個少見瀕危物種詳細介紹

基本信息
白暨豚(bá jì tún),在長江里大約生活了2500萬年的白鰭豚,是中新世及上新世延存至今的古老孑遺生物。白鰭豚是鯨類家族中小個體成員,是世界上現有5種淡水豚(拉河豚、亞河豚、恆河豚、印河豚、白鰭豚)中存活頭數最少的一種。由於數量奇少,白鰭豚不僅被列為中國一級保護動物,也是世界12種最瀕危動物之一。原屬淡水豚科,20世紀70年代末,根據中國科學家周開亞教授的建議,單獨設立了白暨豚科。 鯨目白暨豚科白暨豚屬的唯一種。

【中文名稱】:白暨豚
【拉丁學名】:Lipotes vexillifer (Miller, 1918年)
【俗名】:白豚、白鰭豚、白旗,簡稱白暨
【英文名】:Yangtze River Dolphin
【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級別】:一級(1995年被列為一級瀕臨滅絕動物)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
【特有種】:是
【瀕危等級】:瀕危動物
【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I
【生態環境】:淡水及鹹淡水交匯水域
【致危因素】:回遊被切斷,過度捕獵,環境污染
【保護措施】:遷地保護
【國內分布】:長江 (Yangtze River), 錢塘江(Qiantang Jiang) [洞庭湖及長江中下游]
【分類地位】:
動物界 Animalia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哺乳綱 Mammalia
鯨目 Cetacea
齒鯨亞目 Odontoceti
白暨豚科 Lipotidae
白暨豚屬 Lipotes
白暨豚種 L. vexillifer
外形特徵
白鰭豚的體形呈紡錘形,身長約2-2.5米左右,體重可達200千克以上。嘴部長又細,背呈淺灰色或藍色,腹面為純白色,背鰭形如一個小三角,胸鰭宛如兩只手掌,尾鰭扁平,中間分叉,善於游水,時速可達80千米左右。由於長期生活在渾濁的江水中,白鰭豚的視聽器官已經退化。它眼小如瞎子,耳孔似針眼,位於雙眼後下方。但大腦特別發達,聲納系統極為靈敏,頭部還有一種超聲波功能,能將江面上幾萬米范圍內的聲響迅速傳入腦中。一旦遇上緊急情況,便立刻潛水躲避。白鰭豚耐寒,體溫通常在36℃左右。
分布范圍
白暨豚主要生活在長江中下游及與其連通的洞庭湖、鄱陽湖、錢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對或10餘頭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處活動。現有數量稀少,估計只有300頭左右,面臨滅絕的境地。
生活習性
喜歡群居,尤其在春天交配季節,集群行為就更明顯。每群一般2-6頭。其活動范圍廣,但對水文條件要求較高,經常在一個固定區域停留一段時間,待水文條件發生改變後,又遷入另一地域。以魚類為食。

喜歡生活在江河的深水區,很少靠近岸邊和船隻,但它時常游弋至淺水區,追逐魚蝦充飢。它的吻寬細長,上下頜長有130多枚圓錐形的同型齒,可它卻懶得咀嚼,只管張口吞下魚食,消化能力很強。白鰭豚往往成對或三五成群一起活動,但人們很少有機會看到它,只有在它露出水面呼吸時才能瞥見一眼。

白暨豚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幹流的湖北枝城至長江口約1600千米的江段內,以魚為食,喜結群活動,小群約2~3頭,大群約9~16頭。白暨豚是用肺呼吸的水生哺乳動物,每次呼吸時,頭頂及呼吸孔先浮出水面,接著露出背部和低三角形的背鰭,出水呼吸時間約1-2秒鍾,潛水時間每次約20秒,長潛時可達200秒。成熟個體最大體長,雌性2.5米,雄性2.3米,體重100~150千克,有恆定體溫,總是在36攝氏度左右。
繁殖習性
白暨豚兩年繁殖一次,每胎1仔,出生時體長80厘米左右。新生幼體體色略深.成年白暨豚一般背面呈淺青灰色,腹面呈潔白色,在陽光的照耀下尤其光亮。水平伸展的鰭肢和尾鰭上下兩面分別與背面和腹面同色,這樣的顏色分布恰好與環境顏色相符。當由水面向下看時,背部的青灰色和江水混為一體很難分辨;當由水底向上看時,白色的腹部和水面反射的強光顏色相近也很難被發現。這使得白暨豚在逃避敵害、接近獵物時,有了天然的隱蔽屏障。白暨豚壽命可達30多年,雌獸一般在6歲達到性成熟,雄獸為4歲。成年白暨豚每年發情兩次,分別在3月至5月,8月至10月。孕期為10至11個月,一胎一仔,偶有兩仔。野生狀態下,成年白暨豚雌雄比例為1:1,但雌獸懷孕率一般僅為30%,自然繁殖率很低。

每年的冬末春初是白鰭豚的交配期,母豚妊娠期長達1年左右,因此產仔大多在來年的春季。出生後的小白鰭豚靠母親的乳汁喂養,直到五六歲才算成熟;一般壽命30年。
身體結構
白暨豚是食肉動物,口中約有130個尖銳牙齒,為同型齒。常在晨昏時游向岸邊淺水處進行捕食,一般以整條吞食體長小於6.5厘米的淡水魚類為主,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蟲。呼吸時,頭部先出水,然後全部露出水面,在水面游動2米後,再入水中。白暨豚的視力幾乎為零,依靠回聲定位了解環境變化的情況,在生物學、仿生學和生理學等方面具有廣泛的科研價值。但白暨豚生性膽小,很容易受到驚嚇,一般都遠離船隻,很難接近,加之其種群數量很少,活動區域廣闊,所以在野生狀態下對白暨豚的研究十分有限。

白暨豚皮膚光滑細膩,富有一種特殊的彈性,原理與競賽式游泳衣著中使用具有彈性的尼龍織料相同,能夠減少在水中快速游動時身軀周圍產生的湍流。它的尾鰭扁平地分為兩叉,兩邊的胸鰭呈扁平的手掌狀,背鰭呈三角形。這四鰭給白暨豚提供了優良的水中游動時方向與平衡的控制力,再加上光滑高彈性的皮膚與流線型的身軀,白暨豚在逃避危險的情況下可達每小時60千米的游速。平常它保持著每小時10至15千米的游速。

白暨豚長期生存於長江的濁水中,所以它的視覺和聽覺均退化嚴重,在水中主要以發射聲納接收信號來識別物體。白暨豚的上呼吸道有著三對獨特的氣囊與一個形似鵝頭的喉嚨,但是因為生存於水中靠水發音,所以並沒有陸地動物在空氣中發音所需要的聲帶。用特製的水聽器,可以聽到白暨豚發出的「的答」「嘎嘎」等數十種不同的聲音。白暨豚發出的聲音常為兩聲一對,發出聲音後會安靜的等待著回聲,從而辨出自己與產生回聲的阻礙的距離和大小,並且考慮是否游向目標。它又會在收到回聲後的不久發出新的一對聲音,稍候又安靜一陣等待回聲。第二次回聲收到後,它便可以分析出目標游動的方向與速度,白暨豚就是這樣如人造聲納般的做回聲定位。用這獨特的聲納系統,它時常還可以在江底的淤泥中捕捉食物,也可以發出人耳聽不見的高頻率音波,與十多千米外的同伴聯系。

白暨豚的大腦表面積要比海豚的大,大腦的重量約占總體量的0.5%,其中平均一隻重95千克的雄豚,大腦重470克。這等重量已接近大猩猩與黑猩猩的大腦重量,甚至某些學者認為白暨豚比長臂猿和黑猩猩更聰明。
種群現狀
根據化石記載,白暨豚於2500萬年前由太平洋遷徙至長江。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籍《爾雅》中,亦有對白暨豚的描述,視之為江神。白暨豚曾廣泛存在於長江流域的洞庭湖及鄱陽湖湖區,在長江中的分布最遠至三峽地區葛洲壩上游35千米處,至上海附近的長江入海口都曾有發現。估計歷史上曾經有5000頭之多。但長期以來,隨著人類活動的影響,其種群數量不斷減少,分布區域也在逐漸縮小。

1980年1月,湖北省嘉魚縣漁民在靠近洞庭湖口的長江邊捕獲世界上第一頭活體雄性白暨豚,其隨即被送往位於湖北武漢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人工飼養。2002年7月14日,這頭白暨豚死去。1986年捕捉到一頭雌性幼豚,兩年半後,這頭雌豚死於肺炎。

1995年,在湖北石首江段捕到一頭性成熟的雌性白鰭豚,將它放養在石首天鵝洲長江故道白鰭豚自然保護區內。1996年夏天長江大洪水,這頭白鰭豚因觸網而死。

2006年11月6日~12月13日,來自中國、美國、英國、日本、德國和瑞士等六國近40名科學家,對宜昌—上海長江中下游的幹流1700公里江段進行了考察,未發現一頭白暨豚。1997年到1999年農業部曾連續3年組織過對白暨豚進行大規模的監測行動,三年找到的白暨豚分別是13頭、4頭、4頭。此次考察的結果則是0。

1979年:中國宣布白暨豚為瀕危物種

1983年:立法規定狩獵白暨豚乃違法

1986年:剩餘300頭 1990年:剩餘200頭

1997年:少於50頭(發現23頭)

1998年:發現數量只剩下7頭

2004年:7月在長江南京段發現擱淺死亡的白暨豚屍體

2006年:0頭

2007年:長江白暨豚8月8日正式宣告絕種

2007年:8月19號,安徽銅陵的一位市民在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江段偶然發現了一頭白鰭豚,並用數碼相機拍攝下來。
中國搶救白鰭豚大事記
1978年: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成立白鰭豚研究組。正式開始白鰭豚的科學研究。

1978年;國務院頒布了《水資源繁殖保護條例》、《關於嚴格保護珍貴稀有野生動物通令》,都把白鰭豚列為重點保護對象。

1980年:湖北省政府發布了《關於保護珍貴動物白鰭豚的布告》。

1986年:在武漢召開了淡水豚生物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白鰭豚成為國內外科學家關注的主題。

1992年:農業部批准建立湖北石首天鵝洲和湖北洪湖江段兩個國家級白鰭豚自然保護區,並批准建立湖北監利、湖南城陵磯、江西湖口、安徽安慶、江蘇鎮江5個保護站。

1993年:在南京召開了保護白鰭豚國際會議。

1996年:12月25日武漢白鰭豚保護基金會正式成立。

1996年:2月,農業部召開關於保護白鰭豚緊急會議,商討保護對策。

1997年:6月,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等單位專家及來自北大、人大的部分大學生倡議1997年為挽救瀕危野生動物——白鰭豚年。

1997年:8月,「長江瑰寶白鰭豚展覽」在北京自然博物館舉行。

2000年:4月,在北京開通了「愛白鰭」網站。

2002年:3月,全國政協委員陶醒世等在政協大會上提出了加緊保護白鰭豚的提案。
保護價值
白鰭豚是研究鯨類進化的珍貴「活化石」,它對仿生學、生理學、動物學和軍事科學等都有很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

白暨豚屬鯨類淡水豚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為我國特有珍稀水生哺乳動物,有「水中熊貓」之稱,已被列入世界瀕危物種名錄中。
瀕危現狀與保護
20世紀80年代中期調查,長江中的白暨豚總頭數已下降到200頭以下,其中50%分布在湖北省石首縣至武漢市上游江段,主要棲息在彎曲河段或彎曲分汊河段的大回水區中。

由於人類活動增加或活動不當,使白暨豚意外死亡事故增多。據統計,1973~1985年間,共意外死亡59頭,其中被魚用滾鉤或其它漁具致死29頭,佔48.8%;被江中爆破作業致死11頭,佔18.6%;被輪船螺旋槳擊斃12頭,佔20%;擱淺死亡6頭,佔10%;誤進水閘1頭,佔1.6%。另據統計,長江下游水域中意外死亡的白暨豚,有三分之一是被輪船螺旋槳擊斃的。

1997年11月4日~10日,由農業部組織,來自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蘇、上海等6省、市的200多名科研、漁政工作者,分別在上起湖北枝城、下至上海長江口,全長1600多千米的長江幹流上,實施了我國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長江中下游調查白暨豚行動計劃」。經過7天的辛勤觀測表明,白暨豚現存數量不容樂觀,已不到100頭。分布范圍也大大縮小,枝城以上江段、南京以下江段、洞庭湖和鄱陽湖內,已難以見到白暨豚的身影。十多年的時間里,白暨豚的數量銳減近100頭,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震驚。專家們分析,使白暨豚銳減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長江水體污染日趨嚴重,魚類資源迅速減少,使白暨豚賴以生存的食物資源愈來愈匱乏。

當前的情況告訴人們,不論三峽工程何時建成,大家必須緊急行動起來,採取綜合措施,搶救白暨豚。?三峽水庫蓄水後,枯水季節長江中下游流量增加,水深增大,對白暨豚越冬極為有利,擱淺死亡可望避免;加強管理,漁業活動引起的意外死亡可大大減少;但由於長江中上游航運事業的發展,中游江段白暨豚被輪船螺旋槳擊斃事件將會有所增加,應抓緊研究白暨豚追逐輪船螺旋槳的原因,並採取切實可行的對策。為保護白暨豚,最好的對策是建立管理嚴格、設備先進的自然保護區。

長江新螺江段白暨豚自然保護區已由農業部批准建立。上起螺山下至新灘口江段,全長135千米,該區江面開闊,河道曲折,水深約25米,流速約每秒0.3~0.8米,淺灘、江心洲星羅棋布,是目前白暨豚分布最密集的水域。該區上游緊接洞庭湖出口,並有洪湖、黃蓋湖、西涼湖、武湖、陸水水庫等匯入,沿岸有護岸磯、三毛磯、赤壁磯等突出於江中的磯頭,控制著水流的流向和流態。

上述這些自然條件的共同作用,使保護區內形成較多深槽和大回水區,是白暨豚的理想生存環境。

自然保護區的主要任務是:

①為保護對象提供較優越的自然生存環境,避免人為干擾,保護珍稀物種生息繁衍;

②堅決取締有害漁具,在保護區和保護區以外的一定范圍內禁止捕撈作業,查處並糾正機動船舶違章航行、違章排放「三廢」等破壞生存環境的行為;

③搶救受傷、誤捕、擱淺的珍稀水生動物;

④定期觀察、記錄保護區內珍稀水生動物的活動規律,種群數量變化情況等;

⑤宣傳有關法律、法規和保護知識,使保護珍稀物種成為群眾的自覺行動;

⑥為研究珍稀水生動物,尤其為繁殖生物學研究建立實驗基地。

相關故事

1980年1月11日,湖北省嘉魚縣的幾位漁民在長江交接洞庭湖湖口處捕淡水魚時不料發現了一頭白鱀豚誤入洞庭湖的淺水區。隨後他們用他們的漁船堵住淺水區的出口,再用鐵鉤把這頭白鱀豚從水中勾出。捕撈時這頭白鱀豚的頸背處被捕魚船上用來把捕魚網釣上船的大鐵鉤意外勾出了兩個直徑4厘米、深約8厘米、內部連通的大洞,那漁民便通知了當地的水產部門。中科院的武漢水生研究所得知消息後,連夜地趕到了現場,並在次日早晨,花費了5小時50分鍾的時間,成功地用干運方式把那頭受傷的白鱀豚移到了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內的池水中。當時測量出此豚的身軀長度為1.47米,身體體重36.5公斤,雄性,中科院的專家們估出它的年齡約為兩歲。

在捕撈回中科院後一星期內,其頸背處的傷口受到了嚴重的感染。中科院的專家們結合中西醫葯治療傷口,專門為該豚製作了一個背心用來給豚背傷口處敷上雲南白葯。四個月後,其傷口癒合並且隨即康復.

白鱀豚恢復健康後不久,時任中科院水生所所長、中國著名魚類學家、中科院院士的伍獻文與時任中科院水生所副所長的胡鴻釣教授給這頭白鱀豚起了個名字——「淇淇」。其含義為三,一則「淇」字代表著此豚的珍奇與稀奇;二則「淇」為三點水旁,適應給水生動物的起名使用;三則「淇」(qí)字與白鰭豚的「鰭」字音同。

從1992年開始,淇淇被飼養在一個封閉式,並帶有水循環過濾系統的圓形水泥池中。常年水溫控制在23℃至25℃之間。這個水池直徑12米、深3.5米,內有三級0.8米寬的弧形台階。池中心底部有五個圓形的排水孔, 池壁周圍有6個進水孔。為了保證淇淇的健康並方便觀察,池水透明度保持大於3.5米。

來觀看淇淇的人們常把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館稱作「白公館」。白公館就從此成為中科院的一大觀點。從此中科院開始了對白鱀豚的遷位保護]研究與保護工作。「淇淇」作為近代全世界的第一頭室內人工飼養的白鱀豚,馳名於國際水生學術屆,不少國外的學者們紛紛向中科院致電慶賀與了解有關淇淇的新消息。

一開始,中科院的工作人員們不清楚白鱀豚的食物習性,曾把饅頭、肉做成魚的形狀給淇淇吃。然而,後來才發現,白鱀豚只吃鮮的活淡水魚,春天到秋天主要吃白鰱,每天約6公斤;秋天到冬天主要吃鯉魚和鯽魚,每天7.5公斤。

1986年,淇淇差不多八歲時,達到了白鱀豚的成熟年齡。身軀體長與體重分別穩定於2.2米與125公斤。每年的5、6月淇淇進入發情期,淺灰色的背部會變得發紅,粉紅色的生殖器也常常從腹部露出,淇淇就不斷地在水池中翻跳。中科院水生所的人員因此開始了為淇淇尋找雌白鱀豚作配偶的捕撈工作。

尋找配偶

白鰭豚是我國獨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動物,分布在長江中下游,數量稀少,瀕臨絕跡,其形態漂亮,被譽為「長江女神」。它是中國目前最為瀕危的動物,也是世界上幾種最瀕危的動物之一。從某種程度說,比大熊貓還要珍貴。
「淇淇」是「女神」中的一個,1980年1月從洞庭湖口被漁民捕到,送進中國科學院武漢水生物研究所人工飼養,成為世界上唯一人工飼養的白鰭豚。
1997年10月,一位貴陽人從《中國青年報》認識「淇淇」後,便與之結下了不解之緣。這位貴陽人化名「愛淇」,自1997年武漢白鰭豚保護基金會成立後,每月堅持給「淇淇」寄錢,從未間斷,直到2002年7月「淇淇」悄然去世,而當月10日, 「愛淇」給「淇淇」的匯款,成了人類給「淇淇」最後的禮物。
「愛淇」一直不允許媒體透露他的真實姓名,他說:「愛」是自然的,誰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愛,他無意通過自己的行為在報上宣傳後去影響別人,這樣也許愛才更真實、更永恆.

在中國長江污濁的泥水中、煙霧籠罩的江面上,再加上長江較快的水速,人們乘船尋找白鱀豚的蹤影都還需要很大耐心,中科院水生所想定位活捕雌性白鱀豚對於20世紀80年代中國較落後的科研設備來說是難上加難。1985年10月中旬還請來了西德杜伊斯堡動物學院院長格瓦爾特博士,在八百多水裡洞庭湖附近的長江流域乘船用測聽白鱀豚的聲納設備做尋捕工作,但最終並沒有取得成功。格瓦爾特博士當時還斷言在沒有更先進的設備與技術前,要想在長江活捕白鱀豚是不可能的。不過,5個月後,1986年3月31日,當時洪湖籍漁民出身的中科院水生所長江白鱀豚考察隊副隊長萬恩權與他帶領的由當地漁民組成的長江白鱀豚考察隊隊員們在中科院水生所高級工程師華元渝的指導和幫助下,在荊州觀音洲的長江流域江面上成功地用定點圍網的方式成功地捕捉到了一對白鱀豚,一雌一雄。這兩頭白鱀豚用同樣的干運方式遷運至中科院水生所內的室外水池中,作為它們暫時的家。一開始並沒有把它們放進白公館是怕淇淇一時不適應,因為淇淇被捕時年僅兩歲,而在白公館被人工飼養了六年從未「見」(用聲納探聽)過另一頭白鱀豚。

中科院水生所的人員隨後給它們作了測定,並起了名字。雌的稱叫「珍珍」,雄的稱叫「連連」,並發現連連是珍珍的父豚。珍珍和連連被搬進中科院水生所後一時不習慣人工飼養的環境,進行了絕食。其中院中的工作者不久便發現珍珍出水呼吸有困難,甚至有幾天,它已經沒有力氣游出水面呼吸了。連連盡管自己也在絕食,卻還是用盡力氣把珍珍的頭托出水面,讓它呼吸,以防被憋死。情景感動了院中的科學家們[4]。他們便開始在白公館擴建一池,供珍珍、連連父女兩豚居住。

1986年6月14日連連還沒有搬進白公館的新水池就不幸去世了。在人工飼養的條件下僅僅活存了76天。

珍珍為它過世的父親尤其傷悲。搬進了白公館內新修成的水池後便開始斷斷續續地絕食。中科院的專家們用人工灌喂特製的魚漿來維持珍珍的健康。新修建的水池與淇淇的水池由一面水泥牆隔離,這是因為一開始怕淇淇會不適應珍珍侵犯它的住所。但是在修建珍珍的水池時,中間留了一個足夠一頭白鱀豚寬長的水渠道。珍珍或淇淇願意的情況下,可以隨時游進另一隻白鱀豚的水池。珍珍搬進白公館的一星期後,發現常常在那條水渠道的開口處游來游去。淇淇也是頗具好奇地在水渠道的另一開口處環繞著。一天,專家們把水聽儀器置入水渠道的中間,結果聽到了豚與豚之間交流的6千赫嘯叫聲。又過了幾日,專家們發現珍珍游進了淇淇的水池,淇淇顯得有些害怕,躲在一角環繞。這樣持續了一星期,珍珍與淇淇逐漸地熟悉起來了。只是當時珍珍在被捕捉時還未性成熟,所以沒能懷孕,不過專家們發現珍珍自從進入淇淇的水池中居住後,性特徵開始出現了。淇淇與珍珍在次年的發情期,常做過性交,但因珍珍終究未能達到性成熟,所以一直沒有懷孕。1988年9月27日珍珍突然急病發作,不幸死亡。人工飼養了2.5年,它是繼淇淇後在人工飼養的遷位保護環境下生存最久的一頭白鱀豚。

1995年底,在湖北省長江石首流域捕捉到了一雌性白鱀豚。專家們還沒有來得及把它運至白公館讓它與「淇淇」配對,還臨時放養於石首天鵝洲長江故道里的雌豚,不幸在次年夏天的大洪水中觸網遇難。

1999年初,當地的民工在上海市長江口崇明島西部的海灘上發現了被擱淺的一頭體長2米多、體重100多公斤的雌豚。因為那些民工當時不知道這就是中國珍稀的「水中大熊貓」白鱀豚,所以致使它身陷池塘長達七日。最終通知了有關部門。第十日,專家們趕到了現場,但因它已七日絕食而導致心力衰竭,用干運的方法剛剛運抵至上海,便不治身亡[5]。

水生學家們為淇淇尋找配偶捕到的三隻雌獸,均在能夠與淇淇在白公館交配前去世,這三次失敗,可以說是砸定了白鱀豚人工繁殖工作的最終失敗。已經性成熟的淇淇單獨在白公館生存,尤為孤獨,據專家們說,它每逢4至6月的發情期,總是「躁動不安,常常用身體撞擊池壁。」

內分泌失調並發感染肝炎和糖尿病。它的肝損傷導致它發高血脂、高血糖症。GPT指標高達1500單位,這是正常值的150倍;甘油三脂指標高達1,1000單位,這是正常值的100倍;血糖指標高達900單位,這是正常值的9倍。經中外專家的一番救治才得轉危為安[6]。1997年春,它又開始了短期的絕食,趙慶中等專家只好給它灌食魚漿。

2002年7月14日早晨6點多鍾,中科院水生所的科研人員像以往一樣地去中科院水生所的白鱀豚館巡視,看到淇淇在水池中游動,沒有什麼異常。前一天的工作記錄上記載:晚上餵食,進食正常。8點鍾,當工作人員再次走進「白公館」時發現,淇淇躺在水下不動了[7]。經過一番搶救後,未能救活,全世界唯一一頭人工飼養的白鱀豚就這樣去世了。死時淇淇的年齡約為25歲,相當於人類70多歲的高齡。被人工飼養了22年半,淇淇是人類用近代水生科學手段第一頭被人工飼養的白鱀豚,人工飼養環境下最為成功的一頭白鱀豚,也是全世界最後一頭人工飼養下的白鱀豚。

參考資料:
1.海底世界http://post..com/f?kz=156084673

❷ 你那有今年挑戰杯獲獎名單給我發一份 謝謝

2013年「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校賽獲獎名單

學院

作品名稱

課題負責人

獲獎等級

課題組成員

指導教師

作品類別

材料與紡織學院

數碼提花織物「織印一體化」關鍵技術研究與產品開發

柳潔淵

一等獎

許雅婷、胡丁亭、唐瀾倩、張萌、趙慶會

周赳

科技發明製作I類(能源化工)

材料與紡織學院

基於聚四氟乙烯膜法的垃圾滲透液處理技術

李玖明

一等獎

藍傑蕊、沈亞芳、林詩婧、王鴻漸

郭玉海、朱海霖

科技發明製作I類(能源化工)

材料與紡織學院

超級纖維/金屬納米基元雜化材料的制備與調控及其在環境中感測中的應用

朱罕

一等獎

鄒美玲、王盼、包世勇、蔡盛贏、蔡穎婷

杜明亮

科技發明製作I類(能源化工)

材料與紡織學院

可見光碟機動自清潔催化功能纖維的制備及應用

董素素

二等獎

章天涯 彭超 徐磊 葉雯 楊李慧

呂汪洋

科技發明製作I類(能源化工)

材料與紡織學院

咖啡紗多功能家紡產品的研究與開發

姚佳

二等獎

俞滌美、張三星、范碩、林學良、郭淑敏、范麗霞,吳鮮鮮

張紅霞、祝成炎

科技發明製作I類(能源化工)

材料與紡織學院

自粘性三原色有機顏料微膠囊的設計、制備與驗證

劉虎

三等獎

陳杭南、賈貴奇、徐暢、周貝貝

戚棟明

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能源化工)

材料與紡織學院

天然彩色棉纖維紫外可見漫反射光譜特徵及應用研究

胡雪峰

三等獎

章琪超,虞鶴群,張健,於劍鋒

唐志榮、周文龍

科技發明製作II類(能源化工)

材料與紡織學院

高效導入式集緒器

戴冬冬

優秀獎

王肖肖、鄭寒露、劉榮芝、王潔瑜、王劉艷

江文斌

科技發明製作(能源化工)

法政學院

兒童食品安全法律規制研究

桂澤平

一等獎

王少晶、韓雅華、張琳、周海洪、壽方亮、張靖

王健

哲學社會科學類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

法政學院

浙江省家庭結構變遷及社會效應研究(2000-2010年)

朱玥琪

一等獎

秦一帆、袁俊秀、徐瑾、

金碧華、方水明

哲學社會科學類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

服裝學院

人體體型細分識別技術及其應用研究

倪世明

特等獎

金娟鳳 王怡萱 羅炯 龐程方 宋時一 孫潔 葉玲 陳曉如 宋睿

鄒奉元

科技發明製作I類(信息技術)

服裝學院

基於BP演算法的電子噴印協同四分色印花智能配色方法

韓文迪

三等獎

孟文婷 李漪 陳昕 范正辰 吳一岐

張聿

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信息技術)

服裝學院

人文素養與社會管理創新——杭州市人文素養調研報告

何凌帆

優秀獎

邵英姿 方崎名 吳祚霖 陳金娣 林雨青 李玲莉 徐佳敏

孫虹

哲學社會科學類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

機械與控制學院

非圓齒輪行星系旱地缽苗自動取苗機構設計與優化

方煒明

特等獎

楊茂祥、吳林聲、葉伊莎、孫文斌、陳坎坎、葉珂

趙勻、趙雄

科技發明製作II類(機械與控制)

機械與控制學院

基於雙波長分光光度法的溶液濃度檢測裝置

徐文傑

一等獎

許珺、張永興、阮登峰、、胡威

張建新

科技發明製作I類(機械與控制)

機械與控制學院

水下高速物體超空泡減阻技術的實驗系統設計

胡俊輝

一等獎

周素雲、汪劍鋒、胡青青、鄭朝朋、高聚瑞

施紅輝、賈會霞

科技發明製作II類(機械與控制)

機械與控制學院

山核桃振動採摘裝置

陳少鍾

二等獎

余克龍、潘珂、倪柯楠、陳裕盛、楊佳男

武傳宇、杜小強

科技發明製作I類(機械與控制)

機械與控制學院

多功能智能導盲拐杖

王琳娜

二等獎

吳利敏、曾 龍、徐佰意、張銀露、王 陽、

胡旭東、楊亮亮

科技發明製作I類(機械與控制)

機械與控制學院

水稻缽苗移栽機械手的設計

祝廣輝

三等獎

杜立恆、黃小艷、徐樂輝 、李麗、劉大慶、

俞高紅

科技發明製作(機械與控制)

機械與控制學院

流體驅動管道機器人

鄒繼安

三等獎

王康麗、沈建洋、章思恩、郭俊

武傳宇、杜小強

科技發明製作(機械與控制)

機械與控制學院

安全行駛的獨輪自平衡代步車

劉俊傑

優秀獎

蘇怡雪、嚴小建、程露

郭亮

科技發明製作(機械與控制)

機械與控制學院

輪槳腿一體化水陸兩棲移動機器人創新設計

章 斌

優秀獎

馮 軍、黃海彪、嚴小建、沈靖皓

胡明

科技發明製作(機械與控制)

建築工程學院

從「輸血型」到「造血型」的轉變—基於120個少數民族傳統村落在城鎮化進程中發展式保護模式探討

曾伊凡

特等獎

  • 陳瀟灑、胡麗娉、章思成、葛佳婷、 卓麗麗、何茜、駱豐平、張巍、沈雨嘉

李茹冰

哲學社會科學類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

建築工程學院

浙江省施工雜訊污染現狀調查及治理對策

劉城

優秀獎

吳濤、斯旭東、陳文明、李元元、胡榮逸、付雅文、崔清、李艅珂、孟利清

劉勇

哲學社會科學類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

建築工程學院

浙江景寧縣畲漢傳統民居研究

董春燕

優秀獎

史小夢、沈清、高琰、向冬、王健

周紅燕

哲學社會科學類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

經濟管理學院

一個動態交易成本理論分析框架的初探

張青傑

二等獎

杜雨婷、張艷紅、劉浩博

胡劍鋒

哲學社會科學類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社會調查學術論文類)

經濟管理學院

浙江省排污權制度改革調查研究

周楠

二等獎

沈文婷、徐銘、裘寧寧、施勵錦,沈玲佳

沈滿洪,謝慧明

哲學社會科學類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社會調查學術論文類)

經濟管理學院

基於Web2.0和雲計算的科研人員知識社區構建方法研究

黃雅文

二等獎

金敏、傅青苗

潘旭偉

哲學社會科學類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社會調查學術論文類)

經濟管理學院

基於區際與代際之間的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研究:理論構建與實踐應用

張巧川

三等獎

朱明、郝亞楠

胡劍鋒

哲學社會科學類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社會調查學術論文類)

經濟管理學院

創業教育對大學生創業精神的影響實證研究:以中國各類型大學為例

李雪菲

三等獎

胡昀、唐婭妃、李恩、鄒芬雅、羅海靜,

彭學兵

哲學社會科學類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社會調查學術論文類)

經濟管理學院

微動力倉下配料除塵系統研究

李矗東

三等獎

李小輝、李鵬鵬、李明傑、鄭春美、葉海納、陳世超

呂媛媛,孫良

科技發明製作(機械控制類)

科藝

從多角度二維非接觸式測量得出人體下肢形態技術研究

張嫣妮

三等獎

姚星、餘杭旦、鄭立塞、何良飛、傅翰煊、何夢蝶

張揚

科技發明製作II類(機械與控制)

理學院

SiC/TiO2結構與功能仿生型納米骨骼材料的制備與應用

陳旭

特等獎

伊長江,徐步思,陳信寧

董文鈞 李小雲

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能源化工)

理學院

一類新的雙層紡織材料熱濕傳遞厚度設計反問題

李向傑

二等獎

徐傑靈、黃祥祥

徐映紅

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數理)

理學院

數字人體模型的關鍵尺寸自動提取

符曉勇

優秀獎

符曉勇 陳懷玉 董偉傑 姚亮 潘聲濤

李重

科技發明製作(信息技術)

理學院

大學生消防安全意識、行為現狀及應對措施調查研究

張瑩瑩

優秀獎

張瑩瑩 李君 濮紅艷 劉家倫

王篤明

哲學社會科學類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

啟新

面向智能無線通信的可重構濾波器件研究

張志浩

特等獎

郎婷、楊利利、蔣偉斌、趙開宇、武青華

李霖、徐偉強

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信息技術)

啟新

催化纖維的設計構築及處理印染廢水的研究

黃振夫

二等獎

鄭彬彬、王列、孫利傑、余志恆

姚玉元、陳文興

科技發明製作I類(能源化工)

啟新

健身娛樂益智蹺蹺板的研製

沈嘉琪

二等獎

范澤冰、王志陽、干黃標、高建紅、張繼騁、朱丹紅

俞高紅

科技發明製作I類(機械與控制)

啟新

紗線空氣捻接實驗平台的搭建及科學研究系統的提出

陳小天

二等獎

王冠華、葉進余、陳培遠、程開華、房國棟、郝震

吳震宇

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機械與控制)

啟新

載葯海藻纖維的制備及體外釋放行為的研究

陳佳鋒

三等獎

周陽、俞葉麗、高張昀、陳瑞

姚菊明

科技發明製作I類(能源化工)

啟新

染料酶化太陽電池光陽極納米纖維膜的制備及性能研究

賀倩

優秀獎

曹厚寶、宋立新、杜平凡

熊傑

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能源化工)

生命科學學院

神經激肽受體拮抗劑抑制白血病細胞生長的機制和動物水賓士療研究

夏瑞龍

特等獎

王宇沙、王強、陳攀峰、 尤志遠、朱曉翠

付彩雲 張世馥

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生命科學)

生命科學學院

血清中卵巢癌相關miRNA的篩選及其在早期診斷中的應用意義

蔣理想

一等獎

李東瑞、陳鵬超、陳瑩、符遙傑、黃志雄

丁先鋒 郭江峰

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生命科學)

生命科學學院

激素誘導丹參毛狀根中丹酚酸類成分積累的研究

馬旖旎

一等獎

陳菲菲、周雍、陳正豪

梁宗鎖 、楊東風

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生命科學)

生命科學學院

黃酮類化合物的組合配伍逆轉乳腺癌耐葯性研究

陳培遠

二等獎

杜江麗、金槿

許傳蓮

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生命科學)

生命科學學院

絲膠蛋白/碳酸鈣復合材料的制備研究

趙瑞波

二等獎

韓華鋒、楊新燕、李澤豪

孔祥東

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生命科學)

生命科學學院

高密度發酵重組枯草芽孢桿菌生產脂肪酶的研究

李晶虹

三等獎

王夢婷、孫亦靈、倪楠、 張柏超、張怡婷

陳瑋

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生命科學)

生命科學學院

阿爾茨海默病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

牟玲燕

三等獎

鍾雲平、鍾思飛、沈蔣君、王馳、鄭雪丹、李純鵬

李 司

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生命科學)

生命科學學院

雌激素污染水源的檢測及其對家蠶生長發育影響的初步研究

潘芬芬

優秀獎

陳利淼、潘華曄、吳佳、 謝辛慈、丁宇敏

呂正兵

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生命科學)

生命科學學院

癌症靶向基因-病毒ZD55-Kallistatin的構建及其抗腫瘤活性的實驗研究

何婉婉

優秀獎

馬步雲、周立、李阿榮、 陳舒婷、鄭璐佳

王毅剛

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生命科學)

外國語學院

浙江省留學生全英文授課調查與分析

錢學偉

優秀獎

彭微、柳郁子、謝黃振、金珂珂、李晴晴

吳蓓蓓、王昌米

哲學社會科學類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

文化傳播學院

養老:從養老到養心—浙江省村鎮養老院文化荒蕪問題的調查研究

王焱

優秀獎

朱曉霞、邱丹怡、吳嗣琦、居萬強、黃沁怡

高長江

哲學社會科學類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

文化傳播學院

「觸摸拱宸文化,打造魅力杭城」——以拱宸橋歷史街區為例探討歷史街區「古為今用」的價值

徐佳麗

優秀獎

鄭煜程、田靜、胡靈、潛莎莉、陸鳴敏

白曉萍

哲學社會科學類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

信息學院

織機物聯網系統

唐世雄

一等獎

王琦、楊媛媛、徐冬香、王彬彬、何慧超

沈煒

科技發明製作I類(信息技術)

信息學院

成語大作戰

周光偉

二等獎

張帥波、安鮮兒

宋瑾鈺

科技發明製作II類(信息技術)

信息學院

基於物聯網的個性化建築節能集控系統

賴思恩

三等獎

楊光輝、胡國強、杜雯

舒挺

科技發明製作I類(信息技術)

藝術與設計學院

大學生動漫衍生品消費行為的研究與啟示—基於對浙江省大學生的調查

金晶

優秀獎

何玲 姚維康

杜彬

哲學社會科學類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

❸ 闆鑺遍偅涓椋 婕斿憳琛

闆鑺遍偅涓椋樻紨鍛樿〃錛氬紶璇戱紝娼橀洦杈錛屾秱鏉懼博錛屽緪緲犵繝錛屾瘺瀛╋紝鍒樺▉钁錛岃檔鍚涳紝鍛ㄧ煡錛屽懆鐠烇紝榻愯勶紝涓佸媷宀便

璁茶堪浜1977騫翠腑鍥界涓浠eぇ瀛︾敓鐨勭敓媧葷姸鎬侊紝浠ユ儏鍔ㄤ漢錛屼粠澶氫綅鈥滃ぇ瀛︾敓鈥濈殑瑙嗚掑嚭鍙戣茶堪閭d釜鐗瑰埆騫翠唬騫磋交浜虹殑鍠滄掑搥涔愩傝仛鐒鎮㈠嶉珮鑰鍚庣殑澶у︽牎鍥錛屼互涓鎵甯堣寖楂樻牎涓鏂囩郴涓鐝涓哄墽鎯呬腑杞達紝涓茶搗浜嗕竴涓鐏鐑鐨勫勾浠o紝浼氬敜璧峰浗浜哄啀嬈$殑闆嗕綋璁板繂錛岀瑧娉浜よ瀺銆

鍓ц瘎

銆婇洩鑺遍偅涓椋樸涓嶆槸涓閮ㄧ畝鍗曠殑鐑鎾鍓с傜粡鍘嗚繃鐨勪漢錛屼粠涓鐪嬬殑鏄鎰熸錛涙湭緇忓巻鐨勪漢錛屼粠涓鐪嬬殑鏄鎰熷姩銆傚綋榪欓儴鐢佃嗗墽鏃犵枒鎴愪負瀹跺涵鈥滅粍鍥㈠効鈥濇渶鐖辯湅鐨勭數瑙嗗墽鐨勫悓鏃訛紝涓や唬浜轟箣闂翠豢浣涙湁浜嗘柊鐨勮瘽棰樸傜粡鍘嗛偅鏃朵唬鐨勮佷漢涔熸兂璧蜂簡鑷宸卞綋騫寸殑瓚d簨錛屼竴瀹朵漢鏈夎存湁絎戱紝娌℃湁姣旇繖鍐嶅垢紱忕殑浜嬩簡銆傝繖鐢婚潰錛屼篃鍙鏄璁╀漢鎯蟲兂錛岄兘鑳借╀漢鐨勫績絝嬪埢琚娓╂殩鍖呭洿銆

❹ 雲南大學滇池學院在哪個區

雲南大學滇池學院在昆明西山區。
雲南大學滇池學院簡稱雲皮或大滇院,是由雲南大學申辦並經教育部批準的獨立學院,全國第二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物語昆明市西山區。
雲南大學滇池學院有經濟學、金融學、國際經濟與貿易、法學、社會工作、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休閑體育、漢語言文學、漢語國際教育、新聞學、廣播電視雹握猛學、源橋廣告學、英語、泰語、日語等專業。

熱點內容
四川大學核物理博士讀幾年 發布:2025-08-03 13:34:40 瀏覽:324
在重慶大學好轉專業嗎 發布:2025-08-03 13:34:25 瀏覽:175
澳門科技大學2015放假時間 發布:2025-08-03 13:33:43 瀏覽:855
河套大學醫學類有臨床專業嗎 發布:2025-08-03 13:28:05 瀏覽:698
大學生外研社英語賽 發布:2025-08-03 13:24:22 瀏覽:534
研究生恨死導師 發布:2025-08-03 13:24:20 瀏覽:59
美國雪城大學黃清照片 發布:2025-08-03 13:08:17 瀏覽:560
合肥工業大學2016考研 發布:2025-08-03 13:06:51 瀏覽:166
美國金門大學電氣工程 發布:2025-08-03 13:06:47 瀏覽:722
大學生祝老師奴 發布:2025-08-03 13:04:21 瀏覽: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