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大學本科 » 大學生思想調查

大學生思想調查

發布時間: 2025-08-08 07:16:14

1. 思想信仰是什麼包括哪幾個方面與宗教信仰、政治信仰是一回事嗎如何調查大學生的思想信仰

全面正確地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一方面要求尊重每個公民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對不尊重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權利和損害宗教界合法權益的錯誤行為,必須堅決予以糾正。另一方面要求堅持權利和義務的統一。宗教信仰自由不等於宗教活動可以不受任何約束。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首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要把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承擔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和政策的義務。宗教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和義務范圍內活動,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反對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宗教活動不得妨礙社會秩序、工作秩序和生活秩序。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信教群眾的信仰,但這並不是說就可以放棄對他們的思想政治工作,放棄在他們中開展思想道德建設和科學文化教育的工作。

(1)每個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這種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種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裡面,有信仰這個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個教派的自由;有過去不信教而現在信教的自由,也有過去信教而現在不信教的自由。任何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在中國不論信仰宗教還是不信仰宗教的群眾,在政治上、經濟上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而在思想信仰上的差異是次要的。在多數群眾不信仰宗教的地方,要注意尊重信教群眾,互相團結、和睦相處。在多數群眾信仰宗教的地方,要注意尊重和保護少數群眾不信仰宗教的權利,使全體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各民族群眾團結起來,共同努力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

(2)實行政教分離的原則。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干預國家行政、干預司法、干預學校教育和社會公共教育,絕不允許強迫任何人,特別是18歲以下少年兒童入教、出家到寺廟學經,絕不允許利用宗教反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破壞國家統一和國內各民族之間的團結。

(3)保護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動。宗教信徒活動場所內所進行的正常的宗教生活,按照宗教習慣自願的布施、乜貼、獻儀、奉獻以及在自己家裡進行修持、念經、禱告、守齋等,均受國家法律保護。同時,宗教團體按照憲法、法律和政策的有關規定,可以開辦宗教院校,出版宗教書刊,銷售宗教用品和宗教藝術品,開展宗教方面的國際友好往來,進行宗教學術文化交流等。公民在行使宗教信仰自由權利的時候,必須履行自己的應盡義務。

(4)中國各種宗教不受外國勢力的支配,實行獨立自主、自辦教會和自治、自養、自傳的原則。這是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的一條基本原則,也是中國宗教的一個顯著特色。各愛國宗教團體和愛國宗教界人士要自覺地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堅持獨立自主、自辦教會的原則,堅持抵制境外敵對勢力利用宗教進行滲透,挫敗其推行「和平演變」的圖謀。同時,也要堅決抵制境外宗教團體和個人對中國宗教事務的干涉,不得在中國境內建立宗教組織或其他辦事機構,建立宗教活動場所,進行傳教活動。

2. 網路信息與大學生思想發展狀況調查報告範文

篇一:網路信息與大學生思想發展狀況調查報告
在最近的幾項調查中表明,在我國各大高校學院對大學生上網問題並沒有給予關注,學院沒有為學生上網提供應有的條件,也沒有提供應有的指導。先進的網路技術、豐富的網路資源和對網路認識的滯後及網路化環境的缺失構成尖銳的矛盾。
一、調查背景
據《第31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XX年12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5.64億 。網民中18至24歲之間的年輕人所佔比例,超過一半以上的網民具有大專以上學歷。通過數據可以看出,上網用戶學歷以大專以上的青年居多,大學生已經成為我國網路用戶中的主要群體。
二、調查目的
網路功能強大,具有方便、快捷、全面的特點,與大學生獵奇、求知、掌握最新信息等特點相符合。因此,網路對於學生來說具有強大的吸引力,網路已經深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那麼,網路究竟對於大學生產生了哪些影響,以及產生了多大的影響呢?以及我們如何才能減少網路對於我們的負面影響呢?這就是我們此次調查的目的。
三、調查方法及對象
採取隨機抽樣問卷調查方法。一共發放63份問卷,回收63份問卷。
調查對象主要是我校的大學生,從性別來看,女生佔43%,男生佔57%;從年級來看,大一佔38%,大二佔38%,大三佔21%,大四佔3%。
四、調查結果及分析
(一)大學生最初接觸網路的年齡偏小
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出,在初中及初中以前接觸網路的人數占總人數的68.25%,那個年齡段的青少年正處於價值觀,人生觀等形成的重要時期,且容易受到外界影響,因此過早的接觸網路,若沒有旁人正確的指導,容易給青少年帶來負面影響,過早的沉迷於虛擬世界。
(二)大學生每天花費在網路上的時間偏長,對網路依賴較大,影響大學生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習慣
周一到周五平均每天花費在網路上不超過1小時的人僅佔10%,62%的人上網時長為1--3小時,13%的人上網時長為3--5小時, 15%的人平均每天上網時長超過5小時。周末平均每天花費在網路上的時間小於3小時的僅佔25%,44%的人周末花費在網路上的時間為3--5小時,17%的人花費在網路上的時間為5--8小時,周末平均每天上網時長超過8小時的人佔14%。由此可見,上網占據了大學生生活的大部分空餘時間,甚至還占據了其他學習工作休息的正常作息時間。調查結果顯示,78%的人是利用空餘時間來上網,5%的人會選擇在課堂上上網,8%的人會減少其他活動來增加上網時間,甚至通過延遲睡眠時間熬夜上網的人達到9%。另外,長時間的對著電腦手機等,會給人視力造成傷害,且對於人的身體產生輻射問題;如果坐姿不正確的話,容易造成大學生脊椎炎等健康問題。熬夜上網不僅會打亂自己的生活作息規律影響睡眠,而且對室友的睡眠質量也產生影響。
網路不僅生理上對於大學生造成影響,在心理上對大學生也造成較大的影響。44%的大學生表示遠離網路3天會感到不適應,這表明近半成的大學生在心理上對網路有了較深的依賴,也就是我們最近所聽到的一個新詞「軟癮」,過度依賴網路有可能使我們患上網路「軟癮」,它不同於毒品、賭博或者酒精的那種無法自拔的沉迷,甚至看上去好像沒什麼危害。而一旦我們過度沉溺其中,在獲取短暫的快樂之後,它更多的是在榨取我們的時間、精力,麻痹真實的情感,使我們遠離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許多大學生在軟癮支配下漫無目的地在網路上遊走,在虛擬世界中消磨時間。在軟癮的支配下難以自拔的耗時耗力,事後或許會有些後悔,但當時卻難以擺脫,直至最終阻礙上癮者實現更高的生活目標。
(三)大學生利用網路不得當,與其上網初衷並不一致,有較大出入。
32%和24%的大學生上網的主要目的分別是學習、工作和獲取各種有效信息、新聞,32%的大學生上網主要目的為娛樂消遣;然而只有21%的大學生上網大部分時間花費在學習和工作上,11%的大學生上網大部分精力用在獲取各種有效信息和新聞上,52%的人上網用來娛樂消遣,還有少部分人上網用來購物和與人建立良好的關系。因此,有一大部分大學生上網並沒有達到他們想要的目的。此外,網路包羅萬象,我們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東西,卻有32%的人上網的目的僅僅只是為了娛樂消遣,大學生如何認識利用好網路還是一個很值得學習的課題。
(四)大學生對於在網路上結交朋友,甚至「網路戀愛」的態度比較開放
71%的人並不反對在網路世界裡結交朋友,甚至有6%的人傾向於在網路上結交朋友,29%的人選擇從來不在網路上結交朋友。
由上圖可以看出超過一半的人是支持「網戀」現象的,35%的人雖然反對,但是對方誠懇,也可能改變態度;僅8%的人事完全反對自己身邊朋友親人的「網戀」現象的。因此可以看出大學生對於「網戀」的態度還是比較開放的。
(五)大學生對於網路上的負面信息有一定的抵制能力
22%的大學生認為網路上的負面信息對其完全沒有影響,68%的大學生認為影響不大,10%的大學生認為影響很大。這個結果並沒有預期的那麼糟糕,由此可見大學生還是有較好的是非判斷和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的。
五、對於大學生如何更好利用網路的建議和措施
(一)控制上網時間,盡量避免熬夜上網。
(二)培養健康的興趣愛好,增加體育鍛煉時間。
(三)多參加學校社團活動和集體活動,豐富自己的空餘生活,建立良好的人脈關系。
(四)多瀏覽時事新聞,少刷微薄,人人,少玩網路游戲。
六、此問卷中存在的不足
由於時間精力有限,調查對象僅限於我校大學生,調查范圍比較狹窄。此外,此問卷設計也有不足之處,問卷偏重於網路對於大學生的負面影響,但是又不完全是對於大學生的負面影響,因此選題上可能存在一些不足,今後更加註意一些細節問題,望諒解。
篇二:網路信息與大學生思想發展狀況調查報告
隨著網路的普及和發展,它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網路在給大學生帶來積極影響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一些負面效應,廣泛而深刻的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觀念、價值取向、道德判斷、文化理念等諸多方面。網路文化的興起與發展,正加速改變著大學生的思想狀態,影響著他們的認知、情感和行為。網路文化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
網路是一個開放的世界,網上的信息良莠不齊,特別是在目前網路立法監督還不夠完善的情況下,網上反動、色情的信息隨處可見。大學生正處在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如果不能給他們提供一個健康積極安全的網路環境,就會很容易導致他們缺乏是非辨別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選擇能力,進而使得他們難以抵禦網上的各種不良信息的侵蝕,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不良影響,網路的不文明現象,甚至網路犯罪也就顯現出來了。
網路對大學生思想狀況的影響包括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兩種,在這里,我們主要探討其負面影響。這些負面影響往往與網路本身的缺陷有關:
(1)虛擬性與真實人格的失落:網路社會的特徵在其具有虛擬性。這個虛擬世界既是現實世界的反映,同時又具有自身的特點,與現實世界並行不悖。網路語言是視聽語言,網路與多媒體的結合可以即時傳送文字、聲音、圖像,為人們提供逼真的表現效果;加之,虛擬總與獵奇相關,獵奇性的網路資源更加強了虛擬世界的吸引力。因此,人們除了能在網路世界中找到與現實世界相關的信息外,更重要的是能在這個虛擬的世界中生存與生活。也就是說,網路世界可以成為現實世界的「避難所」,成為現時代的「桃花源」。在虛擬的游戲中,在虛擬的交往中,人可以改變自己的真實身份,按照網路社會的游戲規則,而成為這個世界中的一個符號。網路世界的虛擬性極大地激發了人的幻想的本能,使人越來越遠離現實處境,朝著畸形的方向發展。人們越沉溺於這個世界,對這個世界的依賴性就越強,以至於成為網路「癮君子」。由於大學生好奇心強、喜歡探索新鮮事物,心理發育還不夠十分成熟,許多學生在互聯網所營造的虛擬空間里,找到了現實生活中無法找到的「樂趣」, 從而影響健康真實人格的培養和發展。大學生長久沉迷於網路,容易對真實生活中的人和事缺少興趣,情感淡漠,和親人、朋友之間的交往減少,容易迷失真實的自我,造成角色的混亂。大學生在在網上自由任性,缺少道德自律,容易在網路游戲、黃色網站中放縱自己,缺少道德自律。同時,沉迷網路游戲和網上聊天,嚴重耽誤學習。據華東某高校對 273 名退學試讀和留級學生的調查,有80%的學生是因為迷戀網路而導致成績下降。「網路疏離症」給我們的德育工作帶來了新的難題:當我們用來現實世界的常規方法去勸導學生時,他們已躲進虛擬世界,並裝上了厚厚的「防火牆」,從而讓我們的德育工作有「南轅北轍」之感。
(2)隱匿性與誠信品質的失落:隱匿性是網路文化的又一特性。在虛擬的網路世界中,可以隨便用不同的名字、性別、年齡,許多人在相互交往時,不知道對話者在現實社會的真實身份。網路的隱匿性易誘發說謊欺騙行為,從而導致誠信品質的失落。誠信是人類道德品質的根基,是中國傳統道德的核心,也是社會主義道德的重要內容,而當代網路文化的隱匿性卻構成了對誠信品質的威脅。據調查發現,大學生中有11.5%的人曾經獲取他人的郵件,28.6%的人曾經獲取機密和他人的私人信件。不少大學生就是從網上學會了說謊,並以說謊為樂事。大學生在網路上的這些不道德行為會導致他們在現實生活中誠信品質的喪失,直接導致一些大學生道德水平的下降,道德責任觀念模糊。近年來惡意拖欠學費、延期或者拒還助學貸款、因很小的感情糾葛而橫刀相向的例子時有發生。
(3)網路的消極內容使部分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念取向出偏差。一些資產階級腐朽的世界觀、價值觀通過傳媒乘機滲透,我國傳統的優良品德如尊老愛幼、尊師重教等在當代某些大學生看來,似乎已失去其吸引力,導致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出現重大偏離。
(4)沉酒網路容易導致部分大學生處世態度消極化。網路上的交往、往往流於表面化,內心潛藏著很大的風險。人與社會的交流被淹沒在數學符號之中。這種形式的交往與真實社會中的社會化相去甚運。同時嚴重影響學生的學業,據一項調查表明,大學生上網主要用於聊天者佔34%,用於玩游戲者佔28%,主要用於查資料者只佔30%,其他佔8%。 也就是說,上網的大學生中62%的學生在網上從事的是與學習、工作無關的活動,他們利用網路主要是為了娛樂和消遣。 這些學生中部分學生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不能把握網路娛樂的尺度,沉溺其中不能自拔。開始他們只在課余時間去網吧上網,慢慢的開始逃課,去網吧包夜,通宵達旦的上網,導致上課精神恍惚,精力不集中,有的學生乾脆完全不去上課,整天泡在網吧,數日不見人影。有些學生甚至把父母辛辛苦苦掙來的學費全部用來上網,令人痛心不已。這些沉浸在網路中的大學生,把父母、親人、朋友的囑托和期望拋到了九霄雲外,把老師的話當作耳旁風,把學習拋在了腦後,以致最後留級,甚至退學,荒廢了學業。
(5)多元性與核心價值的失落:網路社會是一個開放的大舞台,不同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在這里可以大狂歡。網路文化呈現出亞文化和後現代文化氛圍,這種氛圍以消解中心和權威、以突出個人自由為能事。網上沒有天然的權威,沒有凌駕於他人之上的特權人物,即使有也是短暫的,因為消解中心和權威才是網路文化的真正訴求。網路賦予個人以極大的自由,你可以高談闊論,可以自由創作和設計,個性的張揚、自我的展現、自由與平等,這是許多人對網路一往情深的重要原因。網路文化的這種特徵對於培養民主和平等觀念無疑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但對中心的消解又會導致對核心價值的偏離。特別是國內外一些不懷好意的不法分子,利用網路肆意散播著反動言論, 大量散發污*內容,毒害我國青年一代,瓦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妄圖從意識形態遏制和消解中國。因此,看似多元的網路文化實際上也有自己的價值取向,這就是平民化、娛樂化,進而還要防止其向低俗化和反動化滑落。據英國大學蒂姆萊貝教授統計,網上非學習信息就有47%與色情暴力有關,有65%網民在無意中接觸到網上黃色信息,而每天進入互聯網的色情照片就有2萬多張。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沒有成熟,是非辨別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選擇能力還不足以抵禦不良信息的負面影響,他們在各種信息的直接輻射下,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不良信息的「污染」對象,必須高度警惕和防範
(6)網路的開放性,易忽視現實的規則約束 :網路是一個失去了某些強制「他律」因素的自由空間,是一個虛擬社會,在網路環境中缺少社會輿論的監督和現實的規范約束,使「他律」作用下降,容易誘發道德行為的失控。網路世界裡沒有相同於現實世界的規則約束,它的開放性容易使他們忽視現實生活中的社會規范和道德約束力,違規行為便頻頻出現了。很多的網路不文明現象在不斷增多,有個別大學生網路道德自律性差,在網上匿名肆意泄露並宣揚他人隱私,攻擊侮辱他人人格,給他人造成嚴重的精神傷害,對他人聲譽造成不良的影響。網路黑客行為不僅對網路信息和網路安全構成巨大威脅,而且還嚴重干擾了網路社會的正常秩序,甚至危害到現實社會。
網路時代所構建的新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廣泛而深刻的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觀念、價值取向、道德判斷、文化理念等諸多方面。網路文化的興起與發展,正加速改變著大學生的思想狀態,影響著他們的認知、情感和行為。網路文化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網路資源對網路時代大學生行為的教育和管理提出幾點建議,以期達到正確引導的目的,從而使大學生能夠健康成長。

3. 當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思想調查報告

當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思想調查報告

在發生了某些事情、情況後,我們需要開展調查工作,調查的結果通常在調查報告上面呈現出來。但是調查報告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我整理的當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思想調查報告,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前言:

愛國是大學生德育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現代教育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內容,更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引人奮發向上的動力,是中華民族復興的源泉,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要條件。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愛國思想歷來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推動中國社會前進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主旋律的重要組成部分, 同時也是中國培養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也是大學生成長為國家合格公民的重要工程。自改革開放後,外來文化的加入使一些年輕人迷失了方向,盲目的追求所謂的新潮,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都是空談,毫無意義,這種盲目的世界觀使我國的愛國主義教育受到影響,也對當代大學生造成很多不良的影響。因此,本人進行了一項大學生愛國主義調查,通過調查我校大學生愛國意識的情況,了解大學生在愛國意識方面存在的問題,了解大學生的思想狀況。本次調查報告採用調查問卷形式進行數據提供。

調查結果:

受訪者男女比例基本為1:1,受訪專業包括通信工程、會計、軟體工程、英語等,受訪者絕大多數為共青團員。

你知道愛國主義的基本要求嗎(多選)?

A、愛祖國的大好河山 B、愛自己的骨肉同胞 C、愛祖國的燦爛文化 D、愛自己的祖國 對於此問題絕大多數的同學都選擇了「愛自己的祖國」,78%的同學將四項全部選上了。

你覺得當代大學生應通過哪些途徑來實現理性愛國?(多選) :

A、經常關注國內外動態 B、在公共場合維護國家的尊嚴和利益 C、學好專業知識,提高綜合素質,努力成為國家需要的人才 D、了解國家的相關政策和發展的形勢,並有自己的分析和理解,對那些對中國有危險的國家和民族表示抗議 F、參與公共事業,志願服務社會 G、做好自己的事就好,不違法就行

從調查結果來看,80%的同學認為大學生應「經常關注國內外動態」「在公共場合維護國家尊嚴和利益」,同時受訪者中認為應該「做好自己的事,不違法就行的」最少,僅占受訪者的10%。

你是否會選擇移民?

A、會考慮 B、有機會會的 C、不會 D、絕不會

調查中有50%的人表示不會移民,另外30%人則表示有機會會的,僅有3%的人表示絕不會。

你怎樣看待中國學生對外國娛樂文化(如韓日偶像、日本動漫、好萊塢大片等)的崇拜?

A、外國的就是好,中國的就是差 B、學習借鑒國外精品 C、純屬外國文化侵略,堅決反對

調查顯示有80%的學生認為應該學習借鑒外國精品,有14%的人認為外國的就是好,中國的就是差,剩餘4%的人覺得這是外國的文化侵略。

你認為是否有必要宣揚理性愛國?

A、有必要,越是在國際形勢復雜的時候越是要顯示中國人的冷靜、智慧和團結 B、有必要,大學生考慮問題不全面,容易被鼓動而犯錯誤 C、沒有必要,僅靠理性不能夠解決問題的時候,需要適當地表達憤慨 D、一味強調理性愛國只會磨滅大學生的.熱情

55%的受訪者認為「有一定的必要,部分大學生的愛國情結雖然可嘉,但其行為已缺乏理智判斷,容易被鼓動」,25%認為「十分有必要,當代大學生絕大部分已經缺失了理性和非理性的意識,不理性的事件也多見於大學生」,而認為「沒必要,當代大學生的愛國覺悟普遍較高,不需要再引導」和「沒必要,當代大學生的愛國覺悟普遍較高,不需要再引導」的各佔10%。

調查總結分析:

通過此次調查,我發現大學生由於受教育程度較高,所以有較好的愛國意識。但愛國的觀念不夠深入,愛國意識普遍比較淡薄,較少有自發的實際行動。大學生作為未來中國社會的中流砥柱,需要以身作則。愛國既需要捍衛共同的國家利益,也需要捍衛共同的價值。我們大學生應該努力學習,用行動為祖國的繁榮昌盛,為人民的安居樂業打下堅實的基礎,這樣,我們國家才能獨立自主,不依賴國外的高端科技。為了民族的尊嚴,民族的利益,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團結起來,將強烈的愛國情懷轉移到學習中去,我們每一個人的努力必將匯聚成一股強大的動力,讓我們的祖國更加繁榮昌盛。

中華民族是富有愛國主義傳統的偉大民族,歷來都將愛國主義作為動員和鼓舞人民奮斗的旗幟,作為一名中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愛國主義的體現,愛國是 每個人都應該自覺履行的責任和義務,大學生就應該心繫祖國關注祖國的未來前途。

面對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我們尋求一個為什麼?不良的愛國情感主要表現為兩個極端,一是盲目的愛國,一味的排外,並進而引發抵制社會、抵制西方世界的過激行為;二是愛國情感麻木,愛國激情弱化,愛國主義情愫被抹去。看看「八榮八恥」,「以熱愛祖國為榮。」大學生有什麼理由不愛國? 可存在這種潛意識的同時由於當代社會的復雜性,使好多的大學生愛國找不到方向,對國家漠不關心,愛國情感麻木,愛國激情弱化。這是一種很消極的現象。但當國家真正的需要自己時定會挺身而出。對一些表面上的事似是不愛國,可骨子裡透著愛國,也就是愛國意識一般的大學生。

人類最高的道德是什麼?那就是愛國心。當今和諧社會中,大學生在社會的舞台上演繹著屬於他們自己的角色。大學生作為社會先進群體,代表著國家的希望與未來,同時亦對社會形成一種引導。「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愛國,是每一位炎黃子孫的光榮義務。

;

4. 求一篇思想與幸福的調查報告 2000字左右

一、調查背景
作為社會心理體系一個部分的幸福感,受到許多復雜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經濟因素,如就業狀況、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等:文化因素如教育程度、價值觀念、傳統習慣、個人思想道德水平等:政治因素如民主權利、參與機會、國家政治政策等。
現在的大學生代表著今後社會發展趨勢,他們的思想直接影響著社會的改變,所以我們應該時刻了解大學生的思想。今天我就以學員幸福指數為主題展開調查,可以使我們全面了解學員目前的生活狀況並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加以調整,使社會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二、調查的對象與方法
1、調查時間:2011年7月---9月
2、調查對象: 當代大學生
3、調查方法:以訪談形式調查西法大學生對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總體的滿意度和自己認為的幸福程度。
三、調查結果及其分析
通過這次調查,我發現大多數人認為自己還是幸福的,主要對國家制度和對生活水平等上面,這也說明了我們國家目前的形勢還是樂觀的。但是也是相當一部分同學認為自己不夠幸福,他們的主要集中在對自己的未來和社會的壓力。大學是一個小型的社會,大學生是學生與社會人的過渡,所以他們最能代表大眾人的思想,更具有說服力。對於那些認為自己不幸福的我們應該給予幫助,讓每個人都能夠幸福快樂的成長。
(一)社會關系
訪談結果說明84%的同學對於社會關系比較滿意,看來社會關系對主觀幸福感有重要影響。在集體主義文化中,個人必須時刻保持他人的協調(如服從他人的需要和期望),這有利於使他們體驗到更高的主觀幸福感。也就是說,對個體而言,良好的社會關系可以提高他們的幸福感。對於大學生而言,主要的社會關系是影響其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其中與家庭、戀愛和室友的相關更為顯著。
(二)經濟狀況
有80% 的同學對於經濟狀況與幸福感的關系一直存在著爭論,認為收入與幸福並不成正比。有研究認為,收入與幸福感呈正相關。另外的研究認為,收入僅在非常貧窮時有影響,一旦人們的基本需要得到滿足,經濟狀況對主觀幸福感得影響就很小了。
(三)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是指人們在社會生活過程中經歷的各種緊張性刺激。90%的同學認為,目前的狀況比較滿意。各種生活事件都沒有對學生產生明顯的影響。大部分學生對於幸福感更多的採取「未來取向」而不是「過去取向」的樂觀態度。但有70%的學生對目前的社會風氣感到悲哀。大學生是有道德有文化的人群,思想覺悟一般比較高,所以對社會的不良風氣會有更多的感慨和氣氛,這一感覺會影響他們的幸福感。
(四)大學生自身的心理調節
65%的同學認為其實幸福感只有一部分是外界條件所造成的,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自己的調節問題。對於某些問題的看法是好是壞要看我們是積極或者消極的態度。對於大學生就業的壓力,如果抱著消極的心態你肯定會被它嚇到,然後憂郁不幸福:但是如果持著積極地心態你會感覺壓力大更有挑戰性,相信自己能很好的應對一切,那麼會更有力量更有活力,心情會更加振奮更幸福。
四、對提高電大學生幸福指數的建議
從個體自身和外部環境條件考慮,可從內外兩個方面來提高幸福感。
(一)個體自身
對於電大學生自身來說,由於自尊與主觀幸福感存在高相關,因此,可以通過提高自尊和改善自我評價的方式來提高主觀幸福感。因為歸因方式、自我價值感和消極的自我暗示會影響自尊的高低,所以要培養高自尊感就應該從這三個方面著手:
1、由消極的歸因方式轉變為積極的歸因方式,所謂積極的歸因方式是指將行為的成功歸為內部可控因素,例如努力程度。而將行為的失敗歸為外部不可控的因素,例如,運氣,任務難度等。
2、提高自我價值感,具體的做法是給自己設定可以通過自身努力而取得成功的目標,通過完成這些目標來培養自己的自我價值感,從而樂納自己,正確的評價自己。
3、糾正消極自我暗示的思維模式,部分個體之所以存在消極的自我暗示,其原因是片面的誇大了外部條件的困難性,同時貶低了自我處理問題的能力。因此,通過理性的分析外部因素的限制因素和內部可利用的資源來克服消極自我暗示的影響。
(二)外部環境條件
從社會因素,尤其是電大學生主要的生活和學習環境來看,也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改善:
1、積極開展心理咨詢和生活輔導,通過心理認知水平和情感控制能力的提高,特別是幫助電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確定恰當的期望值,從而把個體的主觀幸福感與個體實際結合起來。
2、開展豐富的校園文化,滿足電大學生的多種心理需求。盡可能多的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開拓視野,同時也為電大學生提供求職、社會交往、認識社會、服務社會的機會,創設電大學生生活的良好情境,環境育人,從而為其對生活的主觀認識達到一個希望的水平。
3、建立積極向上的班集體,發揮班集體的積極的社會支持作用。良好的社會關系可以增加個人的主觀幸福感,對於電大學生來講,班集體是電大學生生活的重要社會群體,對內向性格的學生引導其進行主動的人際交往,積極參加各種集體活動,使其融入集體之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們的幸福體驗,積極向上的班集體不僅僅會提高電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而且可以有助於提高電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
總之,從電大學生自身而言,應該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價值觀,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確立自己的人生理想,正確處理金錢與人生、個人與社會的關系,防止拜金主義、個人主義、悲觀主義和虛無主義,在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拼搏、努力、奮斗和奉獻中追求人生幸福,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提高自己的身體素質,保持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心態;抓住在校期間一切發展、提高自己能力和素質的機會,同時多關注企業單位用人的要求、標准,把自己培養成符合企業單位需要的人才,正視自己的人格缺點,不斷完善自己,培養積極、樂觀、嚴謹、開放、自信、自強、獨立而穩定的有利於幸福感提高的人格品質。

熱點內容
美國斯坦福大學在哪個城市 發布:2025-08-08 08:23:18 瀏覽:16
中國大學生棒壘球 發布:2025-08-08 08:21:53 瀏覽:558
大學生社交禮儀的論文 發布:2025-08-08 08:19:33 瀏覽:875
大學生停醫保 發布:2025-08-08 08:17:21 瀏覽:465
123大學名單 發布:2025-08-08 08:08:56 瀏覽:875
浙大的設計研究生導師 發布:2025-08-08 07:54:21 瀏覽:273
大學生有想法 發布:2025-08-08 07:40:20 瀏覽:937
餘杭區大學生創業 發布:2025-08-08 07:40:19 瀏覽:909
美國康乃狄克州的大學 發布:2025-08-08 07:40:11 瀏覽:639
上海外國語大學企業管理考研 發布:2025-08-08 07:32:51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