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出勤
① 如何提高大學生出勤率
僅供參考
一:老師方面的原因
因為在高校里任教老師的水平「參差不齊」,不僅僅是指學術水平,而且指教學水平,即教書育人的水平。我總結了一下大致分為一下三類:第一種:照本宣科型。這類老師也許有很強的科研能力,但是卻沒有很好表達能力。每天上課,只會照著書本上的讀,教課內容毫無新意,甚至為去上課的學生創造一個絕佳的睡覺環境。這時的學生怎能不對此不乏味?怎能不忍著浪費學費的心痛逃課?遇到此種老師的學生,真是「如何忍心讓我不逃課」第二種:適當補充型。這類老師的課堂出勤率比照本宣科類的出勤率要高一些。這類老師在照本宣科的同時會找到適當的材料作為補充內容,同時口才要比第一種老師好,學術研究不一定比第一種老師強,但是社會閱歷一定比第一種老師豐富。因為能說能講,又能適當引證,課堂氣氛相對活潑不沉悶,如果再加上老師待人和善,遇到此種老師的學生是「不忍心逃課」。第三種:旁徵博引型。這類老師是高校師資力量的精華所在,不僅學術科研能力強,而且善於「傳道、 受業, 解惑」,是真正的大師級的人物。在他們的課堂上,學生可以正真的學到一些東西。無論是關於專業的,還是關於人仔鬧生的,抑或關於做人的……總之,書本上講的東西他可以深入淺出的剖析清楚,書本外的東西又可以像一根線一樣緊緊的圍繞著學習的主題。從他們哪裡,學生們真正的知道的什麼是一種至高的境界,從而也增加了求知的熱情。遇到這樣的老師,「讓我如何忍心逃課」。學生對這三種老師上課時出勤的態度,值得我們深深思考。當然,如何提高學生的出勤率也可以以此為參考。
二:學生方面的原因
第一:無法適應轉型期。從高中到大學是人生的兩個截然不同的階段,很多學生不適應從高中大學的轉變。一種是延續高中的生活狀態,一種是徹底顛覆高中的生活狀態。正是由於這兩種極端的狀態,才導致大學生上課出勤率的低下。延續高中生活狀態的人不適應老師的講課方法橡唯,寧願選擇去自習。而顛覆高中生活狀態的人,好奇大學里的每一件新鮮的事情,比如說上網、看小說、打游戲等,為了體驗新鮮的事情,從而放棄了去上課。第二:不滿大學老師的教學水平。因為在高中時代充滿了對大學的幻想,而去真實的大學的期望值過高。一旦進入大學後,發現事實並未如想像中一般美好,就會失去原動力和激情,再加上有些老師的水平確實很差,就給學生逃課提供了充足的理由。
有些學校採取強制性的做法,比如說簽到制度、點名制度、扣學分制度等,但是效果卻不明顯。只要不想上課,簽過到可以再溜出去,點名可以找別人代答,學分被扣了還可以選修補回來。所以說,強制性的做法只治標不治本。這就要求我們要集思廣益,找到一種合適的方法來從根本上提高大學生的出勤率。
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
第一:及時對學生錯誤的思想進行修正。輔導員老師應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態,疏導學生正確度過轉型期。老師可以通過與同學聊天等交流方式,了解學生的思想,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耐心講解大學生應該怎樣學習和生活以及怎樣在大學期間做好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等問題,並且對學生錯誤的思想進行糾正,引導其走出思想上的誤區。再者,學校或者院系通過舉辦新老生經驗交流、文藝活動、志願活動以及其他有益於學生健康成長的活動,拉近同學們之間的距離,使同學們有一定的集體歸屬感,。鼓勵同學們積極參與活動,開闊自己的視野,促進思想轉型。
第二:提高老師對學生的吸引力。如果老師對學生有足夠的吸引力,就會達到「讓我如何忍心逃課」的一種狀態。要提高老師對學生的吸引力,只有修煉到第三種老師的境界才能出此效果。所以必須對前兩種老師進行「再學習,再深造」。學校應該注重為第一種安排相關的「演講與口才」等相關方面的訓練,提高其表達能力和與人溝通的能力。為第二種老師提供去交流深造的機會,底蘊深厚的時梁戚培候就會達到第三種老師的境界。
保持老師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僅要在「傳道、受業、解惑」的過程中,而且要保持一種高尚的人格魅力。比如說親和力,一旦老師有了某種親和力,學生就會視師如友,增加了相互交流的機會,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會使教師的魅力發揮到極致。
如果能夠做到以上兩點,提高大學生上課出勤率指日可待!希望各位老師同學都積極的彼此相互配合,各自完成自己在教育事業上的使命!
② 大學生出勤率的重要性
大學生出行率高的話,他的平時分會高,如果他出勤率太低沒有及格的搜談話,他世蘆碰平時分會沒有甚至會被禁止考試資格,所以最好要保持一個優秀的出勤率。嘩州
③ 大學出勤率低取消考試資格,合理么
我覺得大學生屬於成年人的行列。大學生的業余,生活豐富多彩。如果你因為社團或者什麼事情,缺一兩節課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你不能長期缺課。去去學校去學習的,如果你一直缺課,就本末倒置啦什麼也學不到。所以我認為這個規定是合理的。
總結:大學是一個學知識的,美好的階段,如果你有想法,有自己的事業,你可以動手,去干,但是如果你沒有過多的想法,那就老老實實的把專業課學好學扎實。不要因為懶惰,不去上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