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軍歌
❶ 求中國遠征軍軍歌 《從軍歌》完整的
歌詞
詞作者:孫立人
君不見,漢終軍,弱冠系虜請長纓,
君不見,班定遠,絕域輕騎催戰雲!
男兒應是重危行,豈讓儒冠誤此生?
況乃國危若累卵,羽檄爭馳無少停!
棄我昔時筆,著我戰時衿,
一呼同志逾十萬,高唱戰歌齊從軍。
齊從軍,凈胡塵,誓掃倭奴不顧身。
(1)大學生軍歌擴展閱讀
本歌的創作背景是知識青年從軍運動。
1943年3月,國民政府立法院公布新的《兵役法》,擴大了徵兵范圍,縮小了緩役者范圍;鼓勵青年學生參軍,規定學生服役期間保留學籍,使得青年學生特別是大學生消除了學籍的顧慮。
1943年11月23日,四川省三台國立東北大學以趙惠中為首的28 名師生和各中學學生百餘人向該縣政府請求參加遠征軍殺敵。
1943年11月15日,四川省軍管區中將參謀長徐思平出席東北大學「總理紀念周」,發表演講,談到在駐印軍方面要求知識分子參加的理由,稱此乃「加強遠征軍,打通滇緬路」之需要。當場就有15名男生,4名女生申請參軍。徐思平上書蔣介石,建議將青年從軍運動推廣至整個國統區。
1943年12月,國民政府軍政部兵役署頒布《學生志願服役辦法》,規定:「凡中等學校以上學生志願服役,應由學生以年滿18歲以上為限 」。
1944年9月,蔣介石號召「十萬知識青年從軍」,頒布了對知識青年從軍的許多特殊優待條例,如對在職人員停職留薪;學生保留學籍;家庭受抗日軍人家屬優待等。政府在社會上大造聲勢,報紙、標語加大宣傳。
蔣介石1944年10月12日說:「第一,要使一般社會公民改變其過去對於兵役的心理,從而踴躍應征,來充實作戰的實力。第二,要使社會民眾改變對於中國國民黨的態度,認識中國國民黨犧牲的精神,因之接受國民黨的領導,共同來完成革命的使命,這兩層用意後者尤重於前者。
1944年10月21日,蔣介石在知識青年從軍大會上,發出了令青年熱血沸騰的口號:「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一時間在很多地方形成知識青年從軍熱潮。
此後,青年遠征軍陸續開赴前線,至1946年秋復員。據曾任知識青年從軍、青年軍編練總監部副監的黃維在《關於青年軍的回憶》一文,在從1944年9月動員後的一年多的時間里,陸續徵集入伍的知識青年近十萬。
❷ 我要找一首歌 確切的說是一首軍歌。 歌詞大概是「人海茫茫,你不會發現我,我在哪哪哪兒披星戴月......」
綠色背影 張邁
人海茫茫你不會認識我
我在遙遠的路上風雨兼程
霓虹閃閃你不會發現我
我在高高的山上戴月披星
花海流浪你不會找到我
我在天上默默的飛
我在水裡悄悄的行
我情牽著你我夢繞著你
情牽夢繞是那軍人魂
路漫漫我與媽媽最近
山巍巍我與太陽最親
天水間我與紅星最亮
我留給你一個綠色的背影
綠色的背影
是這個吧!
❸ 大學生軍訓之歌(嘹亮的軍號吹醒了黎明)怎麼唱
嘹亮的軍號吹醒了黎明,我們開始了軍訓生活,集合跑步稍息立正,我們列隊也像長城一樣。雄壯的軍歌灑滿了軍營,珍惜難忘軍訓生活,投彈射擊拉練行軍,我們邁步也像一個軍人。
一,二,三,四!我們是新一代的大學生
❹ 在軍營里有哪些歌是唱得最多的
《解放軍進行曲》
《愛軍習武歌》
《聽黨指揮歌》
《團結就是力量》
《打靶歸來》
《我愛祖國的藍天》
…………………………
❺ 知識青年從軍歌
抗戰歌曲《知識青年從軍歌》源於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的引用,曲調已失傳,由孫立人作詞。歌詞呼喚著歷史英雄的氣概,激勵著青年學生投身軍旅,以知識與勇氣共鑄輝煌。歌曲開篇,以漢終軍、班定遠的英勇事跡為引,強調男兒應當為國盡忠,不論出身如何,面對國家危難,應當挺身而出。歌詞中提及,國難當頭,青年學生應放下書本,披上軍裝,與十萬志同道合的青年一同高唱戰歌,誓掃倭寇,不畏犧牲。
《知識青年從軍歌》的誕生背景與1943年的知識青年從軍運動緊密相連。國民政府為擴大徵兵范圍,鼓勵青年學生參軍,通過《兵役法》的修訂,解決了學生參軍的顧慮,使青年學生特別是大學生能夠自願入伍。隨著青年參軍運動的推廣,四川省的國立東北大學等多所學校積極響應,數百名師生與中學學生申請參軍,為遠征軍輸送了新鮮血液。
1944年,蔣介石號召十萬知識青年從軍,實施了多項優待政策,包括停職留薪、保留學籍、家庭優待等,旨在激勵青年投身國家事業。政府加大宣傳力度,營造從軍熱潮。在這一時期,近十萬知識青年響應號召,加入了軍隊的行列,為國家的抗戰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青年遠征軍的入伍訓練嚴格而全面,包括兵器、戰術、學科與術科教育,以及思想教育,為他們未來在戰場上的表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經過訓練,青年遠征軍被編入正規軍,服務於中國遠征軍的多個軍種,包括炮兵、步兵、工兵等。他們在印度受訓結業後,迅速派往印緬前線,承擔起交通運輸、坦克車兵等技術兵種的重要工作,對打通中印公路、參與緬北反攻戰役等關鍵行動起到了重要作用。
《知識青年從軍歌》不僅是一首激昂的抗戰歌曲,更是對那段歷史中青年學生響應國家號召、投身軍旅的英勇精神的頌揚。這些知識青年以實際行動證明了,知識與勇氣並存,能夠在關鍵時刻為國家和民族的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