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
① 試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當代大學生應具備的主要心理素質
1.心理素質的涵義
關於心理素質的涵義,不同學者有不同看法,以下是幾種有代表性的觀點。
許燕認為,心理素質是以先天稟賦為基礎,在後天環境和教育的作用下形成並發展起來的穩定的心理品質。這一定義基本說明了心理素質的本質,但是沒有說明心理素質與人的單個的心理品質之間的關系,也沒有強調心理素質與人的各種實踐的關系。劉華山認為,心理素質是個性心理品質在人的生活實際中的綜合表現。這一定義抓住了心理素質的核心內容及特徵,但這個定義中所說的生活實際比較籠統,其針對性不夠。張大均認為,心理素質以生理素質為基礎,將外在春磨旁獲得的東西內化成穩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並與人的社會適應性行為和創造行為密切聯系的心理品質。這一定義清楚地說明了心理素質形成及其特性,該定義中強調心理素質與人的社會適應性行為和創造行為密切聯系,這種觀點固然有其合理性,但是學生心理發展有其年齡階段特徵,不同年齡階段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和心理素質結構的重點應有所不同,社會適應性行為與創造性行為並非對所有年齡的學生都同等重要。
綜合上述幾種看法,我們認為,大學生心理素質是在生理素質的基礎上,通過後天環境和教育的作用形成並發展起來的,與大學生的學習、學術研究和生活實踐密切聯系的心理品質的綜合表現
2.心理素質的特徵
劉華山對心理素質的特徵概括得比較全面和准確。經過簡化其觀點,可以認為心理素質具有如下四方面的特徵:
相對穩定性與可發展性。心理素質是個人的心理特質,不是人的個別心理或行為表現,更不是一個人一時一地的心理與行為表現。但是,心理素質又始終處於發展之中,具有自我延伸的功能。
綜合性。對心理素質,不應從簡單的心理過程或心理特性的角度來加以研究,不能將心理素質簡單地看成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情感、意志及其特性,對心理素質的研究應從個性層面上著手。心理素質是人的個性心理品質在學習、工作和生活實踐中的綜合表現。
可評價性。心理素質對人的活動成效有影響,因而具有社會評價意義;其品質具有優劣高低之分。人的某些個性心理品質,如內向與外向,一般不對人的行為成效產生影響,因此不應將它納人心理素質之列。
基礎性。心理素質不是大學生在特定領域中獲得的某一專門知識和技能,應是那些對大學生學習、生活、社會適應性和創造性等活動效果產生重要影響的心理品質的綜合。
3.心理素質與幾個相關概念的關系
心理素質與能力、人格特質、心理健康及創造力有密切的關系,但是心理素質與上述幾個概念也存在著差別。
簡單地說,心理素質是多種心理品質的綜合表現。能力和人格特質是心理素質的核心內游高容,但是心理素質並不是能力和人格特質的簡單拼湊,而是那些對大學生的學習、研究和生活實踐產生重要影響的個性心理品質的綜合表現。
心理健康是人的一種心理狀態。個體處於此狀態時不僅自我情況良好,而且與社會契合和諧,能發揮更大的心理效能。心理健康狀態是良好心理素質的表現,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條件。
至於創造力,在直覺的水平上,我們都能理解;但是到目前為止,恐怕還找不到一個學者們公認的創造力定義。心理學家曾提出了多個關於創造力的理論模型,其中,斯騰伯格(Sternbers)提出創造力三維度模型(A three-facet model of creativity),即創造力包括創造力的智能、創造力的智能風格和創造力的人格層面,代表著學者們傾向於將創造力的認知、人格和社扒橡會層面統合起來理解創造力的發展趨勢。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顯示,人的創造力高低受人的智力、知識、思維風格、人格、動機和環境等諸方面因素的影響。盡管不同學科的最佳創造力的年齡不完全相同,一般而言,最佳創造力年齡在23—40歲之間。由此可見,大學本科生應該為今後創造性地開展學習、學術研究和工作作好知識和心理上的准備。應該承認,創造力是大學生心理素質結構的一個重要方面,但它不是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全部,甚至可以說它不是大學本科生心理素質結構的最重要成分。也許,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其社會適應性是大學生心理素質結構中更重要的成分。
四、大學生心理素質建構的思路
大學生心理素質結構的研究關繫到心理素質測評體系的建立、培養規格和實施方案等一系列問題。心理素質是人的整體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社會文化素質的基礎與載體;心理素質是外界刺激影響人的行為的中介,又是社會文化素質與生理素質相互影響的中介。鑒於心理素質在個體素質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在推行素質教育時,查明心理素質的結構就是一項基礎理論工作,它應該成為素質教育特別是心理素質培養的起點。
1.大學生心理素質建構的要求與策略
在確定合格大學生心理素質結構時應注意:(1)體現心理素質是人的個性心理品質的綜合表現,心理素質不是人的心理現象的幾個孤立的方面。(2)反映大學生在學習、研究和生活實踐中應具備的基本心理素質。(3)既考慮到大學生發展與成長的需要,也考慮到國家、社會和時代對大學生的要求。 (4)既要立足當前,又要著眼於未來需要,強調未來社會對學生的要求。(5)以學生心理品質發展年齡階段特徵和「最近發展區」為理論基礎,重點研究大學生這一特定年齡階段的心理素質結構。
研究策略:(1)採用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相結合的原則,以理論研究為指導,以實驗研究為手段;堅持實用性、可行性與邏輯准確性的結合。(2)採用研究指標多元化的建模原則,通過專家(理論取向)、用人單位及高校教師(職業取向)、學生(個人取向)等多層面,確立心理素質模型的指標體系。
2.大學生心理素質的結構
有不少學者提出了關於學生心理素質的可能結構,例如,王極盛認為人的心理素質是多類別、多要素、多品質系統的動態綜合體,包括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心理健康和潛能因素。梁寧建認為心理素質包括心理健康水平、人格特徵、認知方式、元認知、智力等。這兩項研究雖然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結構的建構有參考價值,但是這兩項研究都將心理健康水平與看成是學生心理素質結構的成分,這顯然是將心理素質(內在)與心理素質的表現(外在)混在一起了。下面的幾項研究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結構的建構具有更大的參考價值。
許燕通過問卷調查發現,高師生心理素質結構包括社會適應素質、自我完善素質、職業性格素質、能力素質、人際管理素質和再生素質等六個方面的素質。其中,每個素質又各自包括若干心理品質。這項研究的缺點是抽樣的范圍較窄,所得結果雖然能反映師范生的心理素質結構,但是未必能夠全面說明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結構。
張大均等人從理論上建構的中學生心理素質結構包括認知因素、個性因素和適應因素,並通過問卷調查驗證他們提出的中學生心理素質結構。這項研究所建構的中學生心理素質結構簡單明晰,認知因素作為一項重要的心理素質成分如實反映了中學生的學習是他們主要從事的活動。但是,大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與中學生有較大差別,而且國家、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更高,所以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結構在整體上是否與中學生相同,需要進一步研究加以驗證。
台灣學者黃光國認為,現代社會中高素質的個體應具備如下特徵:自律的道德情操,適應性的認知及行為能力,追求卓越的動機,均衡的價值體系,統整的自我規約系統,豁達的人生觀。黃先生提出的上述看法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結構的建構無疑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但是其中均衡的價值體系,統整的自我規約系統,豁達的人生觀這幾個方面是在心理學與哲學、社會學等學科的交界面上談人的素質結構,屬於上述心理學研究的第一個層面。
劉華山從理論上對心理素質進行了分析,並且提出學生的心理素質包括正確的人生態度、積極的自我概念、敬業與責任感、關愛與合作精神、智慧與創造力、實踐與生存力、耐挫與堅持力。上述七個因素分別反映學生在學習、研究、工作和生活實踐中與內外各個方面的關系,即對整個人生、對自己、對工作與社會、對他人與團體、對知識與信息、對實際事物、對困難與壓力情境七個方面應具備的基本心理素質。這七個方面的因素具有較好的邏輯性,但是需要通過實證研究加以驗證或修正完善。
② 當代大學生需要哪些方面的心理素質
大學生應有承受挫折、失敗的能力,積極樂觀的態度,健全的人格等。
我認為大學生最重要的心理素質是思想道德素質,沒有道德的人不能稱之為人,而是一個無情的動物,所以一個人最為重要的素質就是思想道德素質,只有有道德,才能更好地完成一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