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見軍博士華東師范大學
❶ 中國心理學會的學會概況
中國心理學會於1980年7月正式加入國際心理科學聯合會(International Union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IUPsyS),荊其誠教授選為執委(1984、1988年)、副主席(1992年);張厚粲教授選為執委(1996年)、副主席(2000年);張侃教授選為執委(2004年)、副主席(2008年);張建新教授選為執委(2012年)。
1984年加入國際應用心理學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pplied Psychology,IAAP)。徐聯倉教授選為執委(1984年起連續三屆);張侃教授選為執委(1998年);韓布新博士選為執委(2006年)。
1990年加入亞非心理學會(AFRO-ASI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APA),王甦教授選為執委(1990年)、聯合主席(1992年);林仲賢教授選為執委(1994年)。
1990年加入國際測驗委員會(International Test Commission,ITC),張厚粲教授曾選為理事。 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宣傳辯證唯物主義科學理論,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充分發揚學術民主,團結廣大心理學工作者,開展學術活動,進行學術上的自由討論,以促進我國心理科學的繁榮和發展,促進心理科學知識的普及和推廣,促進心理科學人才的成長和提高,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為加速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做出貢獻。
本團體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遵守社會道德風尚。 (一)開展國內外心理學學術交流活動,舉辦國內、國際學術會議。
(二)組織心理學課題的研究工作。
(三)普及心理學學科領域的科學技術知識,傳播科學精神、思想和方法,推廣先進技術,發現並推薦人才。
(四)依照有關規定編譯出版心理學書刊。
(五)開展對會員的繼續教育工作,不斷補充更新知識。
(六)舉辦各種心理學培訓班、講習班,培訓項目實施單位:中育心理網。
(七)配合或協同有關部門研究、解決有關心理學的課題,發揮心理學咨詢作用,提出合理化建議。
(八)經常向有關部門反映心理學工作者的意見和要求。
(九)經政府有關部門批准,承擔心理學科技成果、心理學儀器及其他心理學產品的鑒定。
(十)接受委託,承擔心理學領域技術職務資格的評審、心理學文獻和標準的編審以及相關項目的論證評估。
(十一)對在心理學科研、學術領域中作出突出貢獻和成就的會員,開展獎勵和表彰活動。 分支機構總覽 學術工作委員會主任:樂國安國際學術交流工作委員會主任:孫向紅心理學普及工作委員會主任:高文斌心理學教學工作委員會主任:李 紅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委員會主任:張建新青年工作委員會主任:張 莉心理學標准與服務研究委員會主任:梅 建出版工作委員會主任:楊玉芳教育心理專業委員會主任:陳英和發展心理專業委員會主任:鄒 泓普通心理和實驗心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吳艷紅理論心理與心理學史專業委員會主任:彭運石工業心理專業委員會主任:沈模衛醫學心理專業委員會主任:洪 煒生理心理專業委員會主任:隋 南心理測量專業委員會主任:方 平法律心理學專業委員會主任:馬 皚學校心理專業委員會主任:鄭希付體育運動心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姚家新社會心理學專業委員會主任:佐 斌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專業委員會主任:趙旭東軍事心理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劉志宏人格心理學專業委員會主任:王登峰工程心理學專業委員會主編:孫向紅臨床心理學注冊工作委員會主編:錢銘怡決策心理學專業委員會主編:李 紓老年心理學專業委員會主編:韓布新《心理學報》編輯部主編:張 侃《心理科學》編輯部主編:李其維 學術工作委員會 主 任 樂國安(南開大學) 委 員 陳英和(北京師范大學)鄒 泓(北京師范大學)吳艷紅(北京大學)彭運石(湖南師范大學)沈模衛(浙江大學)洪 煒(北京大學醫學部)隋 南(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方 平(首都師范大學)馬 皚(中國政法大學)鄭 雪(華南師范大學)李京誠(首都體育學院)佐 斌(華中師范大學)趙旭東(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劉志宏(武警警種學院)王登峰(北京大學) 國際學術交流工作委員會 主 任 孫向紅(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副主任 劉 勛(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劉 嘉(北京師范大學)方 方(北京大學) 委 員 韓布新(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蔡華儉(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周 雯(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張建新(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蘇彥捷(北京大學)吳艷紅(北京大學)周仁來(北京師范大學)劉 力(北京師范大學)舒 華(北京師范大學)張 欽(首都師范大學)江 新(北京語言大學)閆國利(天津師范大學)管 健(南開大學)毛志雄(北京體育大學)水仁德(浙江大學)范 方(華南師范大學)高定國(中山大學)趙玉芳(西南大學)李 林(華東師范大學) 秘 書 劉 燁(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心理學普及工作委員會 主 任 高文斌(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主任 伍新春(北京師范大學)肖 瑋(第四軍醫大學)連 榕(福建師大)高 路(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蓋笑松(東北師范大學) 委 員 丁新華(北京林業大學)王文忠(中國科學院心理所)王書荃(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王 健(北京回龍觀醫院)王利剛(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劉興華(首都師范大學)陳祉妍(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張 嫦(天津市精神衛生中心)唐衛海(天津師范大學)詹啟生(天津大學)張雅明(河北大學)胡淑仙(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郭先菊(山西長治醫學院附屬和平醫院)桑青松(安徽師范大學)張 野(沈陽師范大學)郝春東(黑龍江大學)高 源(哈爾濱育源心理教育學校)鍾建軍(內蒙古師范大學)李維青(新疆政協文史委員會)王有智(陝西師范大學)韓繼明(延安大學)林永峰(青島市疾控中心)張麗錦(陝西師范大學)格桑澤仁(四川大學)戴 艷(四川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吳大興(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彭小虎(湖南第一師范學院)馬紅宇(華中師范大學)盧會志(上海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崔麗娟(華東師范大學)顧雪英(南京師范大學)劉澤文(浙江理工大學)遲毓凱(華南師范大學)紀漢平(廣州中山醫科大學附屬三院)賴小林(汕頭大學醫學院)張錦坤(福建師范大學)田 珍(海南省第二勞教(戒毒)所)王 偉(第四軍醫大學)馮 耘(中國心融集團)邱明煌(泉州電業局泉港供電公司)羅 靜(積木寶貝國際早教機構)范曉蘭(積木寶貝國際早教機構)顧原斌(中科普(北京)教育科技中心)檀培芳(中國石油中心醫院)秘書 況扶華(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學教學工作委員會 主 任 李 紅(遼寧師范大學)副主任 張 明(蘇州大學)桑 標(華東師范大學)周宗奎(華中師范大學)趙守贏(貴州師范大學)張 衛(華南師范大學)委 員 劉邦惠(中國政法大學)魯忠義(河北師范大學)王曉鈞(深圳大學)張靈聰(閩南師范大學)周成林(上海體育學院)連 榕(福建師范大學)馬劍虹(浙江大學)孫健敏(中國人民大學)鍾 年(武漢大學)周愛寶(西北師范大學)羅桑平措(西藏大學)劉金平(河南大學)李 強(南開大學)趙慧莉(青海師范大學)張守臣(哈爾濱師范大學)七十三(內蒙古師范大學)石文典(上海師范大學)蘇彥捷(北京大學)楊繼平(山西大學)馮正直(第三軍醫大學)葛明貴(安徽師范大學)文 萍(廣西師范大學)丁錦紅(首都師范大學)郝春東(黑龍江大學)劉希平(天津師范大學)鍾毅平(湖南師范大學)劉 文(遼寧師范大學)陶 雲(雲南師范大學)張振新(浙江師范大學)聞素霞(新疆師范大學)韓布新(中國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聶衍剛(廣州大學)王美芳(山東師范大學)高定國(中山大學)肖少北(海南師范大學)李祚山(重慶師范大學)何曉麗(寧夏大學)張仲明(西南大學)董聖鴻(江西師范大學)陳 陳(南京師范大學)林丹華(北京師范大學)蓋笑松(東北師范大學)何 寧(陝西師范大學)陳 璟(四川師范大學)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委員會 主 任 梅 建(中國心理學會)委 員 王廷禮(北京胡亞美兒童醫學研究院)王書荃(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高文斌(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樊春雷(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陳祉妍(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連 榕(福建師大)蓋笑松(東北師范大學)張麗錦(陝西師范大學)戴 艷(四川師范大學)楊繼平(山西大學)顧原斌(中科普(北京)教育科技中心)學術秘書 王利剛(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青年工作委員會 主 任 張 莉(中科院心理所)副主任 劉 艷(北京師范大學)夏凌翔(西南大學)李 林(華東師范大學)委 員 陳光輝(山東師范大學)楊海波(天津師范大學)管益傑(北京師范大學)李 虹(中科院管理學院)定險峰(華中師范大學)徐守森(首都體育學院)姜麗娜(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舒 曼(華東交通大學)劉興華(首都師范大學)訾 非(林業大學)閆洪豐(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傅春勝(中科博愛心理研究所)王 力(中科院心理所)管 健(南開大學)陳 碩(浙江大學)高 博(河南大學)冷 英(華南師范大學)任亞輝(南京師范大學)王海英(東北師范大學)秘 書 周明潔(中科院心理所)盧 敏(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學標准與服務研究委員會 主 任 梅 建(中國心理學會)委 員 王廷禮(北京胡亞美兒童醫學研究院)王書荃(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高文斌(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樊春雷(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陳祉妍(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連 榕(福建師大)蓋笑松(東北師范大學)張麗錦(陝西師范大學)戴 艷(四川師范大學)楊繼平(山西大學)顧原斌(中科普(北京)教育科技中心)學術秘書 王利剛(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出版工作委員會
臨床心理學注冊工作委員會 主任 錢銘怡(北京大學) 副主任 樊富珉(清華大學)
趙旭東(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
江光榮(華中師范大學) 委員 楊蘊萍(北京安定醫院)
瞿偉(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
林芳(福建省煤礦中心醫院)
王欣(河北師范大學)
方新(北京大學醫院)
劉軍(北京安定醫院)
陶勑恆(南京曉庄學院)
盛曉春(哈爾濱工業大學)
孟馥(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
李曉駟(安徽省精神衛生防治中心)
賈曉明(北京理工大學)
祝卓宏(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李振濤(天津醫科大學)
桑志芹(南京大學)
羅錦秀(山西醫科大學)
李旭(「解決-相遇與對話」心理工作室)
陶新華(蘇州大學)
王建平(北京師范大學)
張海音(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
陳向一(深圳南山人民醫院)
張寧(南京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院)
肖旭(四川大學)
唐登華(北京大學第六醫院)
侯志瑾(北京師范大學)
施琪嘉(武漢市心理醫院)
謝鋼(江蘇大學)
鍾傑(北京大學) 委員兼秘書 徐凱文(北京大學) 秘書 盧賀 員工心理促進工作委員會
教育心理專業委員會 主 任 陳英和(北京師范大學)副主任 何先友(華南師范大學)連 榕(福建師范大學)劉電芝(蘇州大學)張 奇(遼寧師范大學)姚梅林(兼秘書長,北京師范大學)委 員陳秋燕(西南民族大學)戴 艷(四川師范大學)龔少英(華中師范大學)胡衛平(陝西師范大學)李 虹(清華大學)李洪玉(天津師范大學)李偉健(浙江師范大學)李曉東(深圳大學)劉儒德(北京師范大學)劉 霞(北京師范大學)盧家楣(上海師范大學)聶衍剛(廣州大學)龐維國(華東師范大學)七十三(內蒙古師范大學)申繼亮(北京師范大學)師保國(首都師范大學)司繼偉(山東師范大學)宋耀武(河北大學)譚頂良(南京師范大學)陶 雲(雲南師范大學)王振宏(陝西師范大學)吳慶麟(華東師范大學)伍新春(北京師范大學)辛自強(中央財經大學)邢 強(廣州大學)燕良軾(湖南師范大學)楊伊生(內蒙古師范大學)楊昭寧(曲阜師范大學)張大均(西南大學)張向葵(東北師范大學)趙俊峰(河南大學)趙守盈(貴州師范大學)發展心理專業委員會 主 任 鄒 泓(北京師范大學)副主任 周宗奎(華中師范大學)方曉義(北京師范大學)蘇彥捷(北京大學)雷 靂(中國人民大學)陶 沙(兼秘書,北京師范大學)委 員 王美芳(山東師范大學)劉 文(遼寧師范大學)張 衛(華南師范大學)董 奇(北京師范大學)白學軍(天津師范大學)李 紅(遼寧師范大學)桑 標(華東師范大學)施建農(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王 耘(北京師范大學)楊麗珠(遼寧師范大學)畢鴻燕(中科院心理所)陳 旭(西南大學)戴斌榮(江蘇鹽城師范學院)鄧賜平(華東師范大學)張文新(山東師范大學)朱莉琪(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陶 雲(雲南師范大學)王大華(北京師范大學)王爭艷(首都師范大學)吳國宏(復旦大學)徐 芬(浙江理工大學)楊曉莉(西北師范大學)張麗錦(陝西師范大學)張向葵(東北師范大學)張 野(沈陽師范大學)蓋笑松(東北師范大學)紀林芹(山東師范大學)李 丹(上海師范大學)李富洪(遼寧師范大學)李美華(青海師范大學)李小融(成都師范學院)李曉東(深圳大學)林丹華(北京師范大學)劉愛書(哈爾濱師范大學)劉正奎(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羅小蘭(忻州師范學院)莫秀鋒(廣西師范大學)宋耀武(河北大學)普通心理和實驗心理專委會 主 任 吳艷紅(北京大學)副主任 劉 勛(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劉 嘉(北京師范大學)丁錦紅(首都師大)張 明(東北師范大學、蘇州大學)閆國利(天津師范大學)委 員 楊玉芳(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傅小蘭(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蔣 毅(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黃昌兵(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周曉林(北京大學)李 晟(北京大學)方 方(北京大學)羅 勁(首都師大)郭春彥(首都師大)舒 華(北京師范大學)周仁來(北京師范大學)畢彥超(北京師范大學)傅世敏(清華大學)張清芳(人民大學)羅躍嘉(深圳大學)王勇慧(陝西師范大學)魯忠義(河北師范大學)李壽欣(山東師范大學)鄧曉紅(湖北大學)周治金(華中師范大學)劉思耘(華中師范大學)鍾毅平(湖南師范大學)王穗蘋(華南師范大學)陳 騏(華南師范大學)高定國(中山大學)任 傑(上海體育學院)郭秀艷(華東師范大學)高湘萍(上海師范大學)鄧 鑄(南京師范大學)馮成志(蘇州大學)冷 英(南通大學)高 華(福建師范大學)王恩國(河南大學)宣 賓(安徽師范大學)周愛保(西北師范大學)劉 強(遼寧師范大學)張 奇(遼寧師范大學)邱 江(西南大學)陳安濤(西南大學)韋義平(廣西師范大學)曹立人(浙江大學)任 俊(浙江師范大學)張德玄(杭州師范大學)劉希平(天津師范大學)秘書長 耿海燕(北京大學)理論心理與心理學史專委會 主任 錢銘怡(北京大學) 副主任 樊富珉(清華大學)
趙旭東(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
江光榮(華中師范大學) 委員 楊蘊萍(北京安定醫院)
瞿偉(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
林芳(福建省煤礦中心醫院)
王欣(河北師范大學)
方新(北京大學醫院)
劉軍(北京安定醫院)
陶勑恆(南京曉庄學院)
盛曉春(哈爾濱工業大學)
孟馥(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
李曉駟(安徽省精神衛生防治中心)
賈曉明(北京理工大學)
祝卓宏(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李振濤(天津醫科大學)
桑志芹(南京大學)
羅錦秀(山西醫科大學)
李旭(「解決-相遇與對話」心理工作室)
陶新華(蘇州大學)
王建平(北京師范大學)
張海音(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
陳向一(深圳南山人民醫院)
張寧(南京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院)
肖旭(四川大學)
唐登華(北京大學第六醫院)
侯志瑾(北京師范大學)
施琪嘉(武漢市心理醫院)
謝鋼(江蘇大學)
鍾傑(北京大學) 委員兼秘書 徐凱文(北京大學) 秘書 盧賀 工業心理專業委員會
醫學心理專業委員會
生理心理專業委員會
心理測量專業委員會
法律心理學專業委員會
學校心理專業委員會
體育運動心理專業委員會
社會心理學專業委員會
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專業委員會
軍事心理學專業委員會
人格心理學專業委員會
工程心理學專業委員會
決策心理學專業委員會
老年心理學專業委員會
民族心理學專業委員會
護理心理學專業委員會
《心理學報》編輯部
《心理科學》編輯部 《心理科學》
《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 ,該刊為雙月刊,由中國心理學會主辦,華東師范大學承辦。1992年第5期至2009年第6期,香港大學心理學系為協辦單位;現協辦單位為華南師范大學心理學系(2010年第5期始)和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心理系(2010年第1期始)。 《心理學報》
《心理學報》(Acta Psychologica Sinica),月刊,中國心理學會和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主辦,科學出版社出版,主要發表我國心理學家最新、最高水平的心理學科技論文。 第十一屆理事會名單
理事長:沈模衛(浙江大學) 前任理事長:樂國安(南開大學) 候任理事長:游旭群(陝西師范大學) 副理事長: 白學軍(天津師范大學) 金盛華(北京師范大學) 李紅(遼寧師范大學) 王登峰(教育部) 張建新(中科院心理所) 周曉林(北京大學) 盧家楣(上海師范大學) 秘書長: 傅小蘭(中科院心理所) 常務理事: 白學軍(天津師范大學) 陳紅(西南大學) 董奇(北京師范大學) 方曉義(北京師范大學) 傅宏(南京師范大學) 傅小蘭(中科院心理所) 郭秀艷(華東師范大學) 韓布新(中科院心理所) 金盛華(北京師范大學) 李紅(遼寧師范大學) 李其維(華東師范大學) 劉華山(華中師范大學) 盧家楣(上海師范大學) 莫雷(華南師范大學) 錢銘怡(北京大學) 桑標(華東師范大學) 申繼亮(教育部) 沈模衛(浙江大學) 舒華(北京師范大學) 蘇彥捷(北京大學) 王登峰(教育部) 王重鳴(浙江大學) 楊玉芳(中科院心理所) 葉浩生(廣州大學) 游旭群(陝西師范大學) 樂國安(南開大學) 張厚粲(北京師范大學) 張建新(中科院心理所) 張侃(中科院心理所) 張文新(山東師范大學) 趙國祥(河南大學) 周曉林(北京大學) 周宗奎(華中師范大學) 理事: 白學軍(天津師范大學) 曹立人(浙江大學) 車宏生(北京師范大學) 陳楚僑(中科院心理所) 陳紅(西南大學) 陳英和(北京師范大學) 陳中永(內蒙古師范大學) 戴海琦(江西師范大學) 董奇(北京師范大學) 樊富珉(清華大學) 方富熹(中科院心理所) 方平(首都師范大學) 方曉義(北京師范大學) 傅宏(南京師范大學) 傅小蘭(中科院心理所) 高定國(中山大學) 高峰強(山東師范大學) 葛明貴(安徽師范大學) 郭本禹(南京師范大學) 郭春彥(首都師范大學) 郭秀艷(華東師范大學) 郭永玉(華中師范大學) 韓布新(中科院心理所) 侯玉波(北京大學) 胡竹菁(江西師范大學) 黃希庭(西南大學) 江光榮(華中師范大學) 金盛華(北京師范大學) 雷靂(中國人民大學) 李紅(遼寧師范大學) 李玫瑾(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李美華(青海師范大學) 李其維(華東師范大學) 李紓(中科院心理所) 李偉健(浙江師范大學) 李小融(成都師范學院) 連榕(福建師范大學) 梁寧建(華東師范大學) 林崇德(北京師范大學) 劉電芝(蘇州大學) 劉華山(華中師范大學) 劉鳴(華南師范大學) 盧家楣(上海師范大學) 魯忠義(河北師范大學) 羅桑平措(西藏大學) 羅躍嘉(深圳大學) 梅建(中國兒童中心) 苗丹民(第四軍醫大學) 莫雷(華南師范大學) 聶衍剛(廣州大學) 龐維國(華東師范大學) 彭運石(湖南師范大學) 錢銘怡(北京大學) 邱炳武(中科院心理所) 桑標(華東師范大學) 申繼亮(教育部) 沈模衛(浙江大學) 施建農(中科院心理所) 時勘(中國科學院大學) 舒華(北京師范大學) 蘇彥捷(北京大學) 隋南(中科院心理所) 孫時進(復旦大學) 孫向紅(中科院心理所) 陶沙(北京師范大學) 陶雲(雲南師范大學) 王登峰(教育部) 王壘(北京大學) 王重鳴(浙江大學) 韋義平(廣西師范大學) 聞素霞(新疆師范大學) 吳慶麟(華東師范大學) 吳艷紅(北京大學) 伍新春(北京師范大學) 肖少北(海南師范大學) 許燕(北京師范大學) 閆國利(天津師范大學) 楊繼平(山西大學) 楊麗珠(遼寧師范大學) 楊玉芳(中科院心理所) 姚本先(安徽師范大學) 姚樹橋(中南大學) 葉浩生(廣州大學) 游旭群(陝西師范大學) 余嘉元(南京師范大學) 俞國良(中國人民大學) 樂國安(南開大學) 張大均(西南大學) 張厚粲(北京師范大學) 張建新(中科院心理所) 張侃(中科院心理所) 張力為(北京體育大學) 張麗錦(寧夏大學) 張明(東北師范大學) 張奇(遼寧師范大學)張慶林(西南大學) 張守臣(哈爾濱師范大學) 張衛(華南師范大學) 張文新(山東師范大學) 張向葵(東北師范大學) 趙國祥(河南大學) 趙守盈(貴州師范大學) 鄭雪(華南師范大學) 周愛保(西北師范大學) 周曉林(北京大學) 周宗奎(華中師范大學) 鄒泓(北京師范大學) 佐斌(華中師范大學) 司庫: 孫向紅(中科院心理所) 副秘書長: 梅 建(常務) 李 揚(專職) 劉 勛(中科院心理所) 劉正奎(中科院心理所) 黃 端(專職) 第十屆理事會分支機構名單 學術工作委員會 主任:楊玉芳 國際學術交流工作委員會 主任:張建新 心理學普及工作委員會 主任:梅 建 心理學教學工作委員會 主任:李 紅 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委員會 主任:張 侃 青年工作委員會 主任:史占彪 心理學標准與服務研究委員會 主任:張 侃 教育心理學分會 會長:申繼亮 發展心理學分會 會長:董 奇 普通心理與實驗心理分會 會長:周曉林 理論心理學與心理學史分會 會長:彭運石 工業心理學分會 會長: 醫學心理學分會 會長:姚樹橋 生理心理學分會 會長:隋 南 心理測量分會 會長:車宏生 法制心理學分會 會長:馬 皚 學校心理學分會 會長:鄭 雪 體育運動心理學分會 會長:張力為 社會心理學分會 會長:金盛華 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分會 會長:錢銘怡 軍事心理學分會 會長:苗丹民 人格心理學分會 會長:王登峰 《心理學報》編輯部 主編:林文娟 《心理科學》編輯部 主編:李其維 第十一屆理事會分支機構名單 學術工作委員會主任:樂國安國際學術交流工作委員會主任:孫向紅心理學普及工作委員會主任:高文斌青年工作委員會主任:張 莉心理學標准與服務研究委員會主任:梅 建出版工作委員會主任:楊玉芳發展心理專業委員會主任:鄒 泓普通心理和實驗心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吳艷紅理論心理與心理學史專業委員會主任:彭運石工業心理專業委員會主任:沈模衛醫學心理專業委員會主任:洪 煒生理心理專業委員會主任:隋 南心理測量專業委員會主任:方 平法律心理學專業委員會主任:馬 皚學校心理專業委員會主任:鄭希付體育運動心理專業委員會主任:李京誠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專業委員會主任:趙旭東軍事心理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劉志宏人格心理學專業委員會主任:王登峰《心理學報》編輯部主編:張 侃《心理科學》編輯部主編:李其維
❷ 1964年,我就讀華東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
一、到學校報到
1964年8月11日上午,我告別曹楊新村街道中心小學,前往華東師大二附中報到。一進學校大門,映入眼簾的是彩旗飄楊,一片喜氣洋洋的景象。彩旗下面豎立著幾塊黑板,上面寫著「熱烈歡迎初一新生來校報到!」「親愛的同學,學校歡迎你!」等等暖人肺腑的黑體粉筆字。幾位老師站在一旁,熱情地為新生釋疑解惑,指點引路。
學校初中部教學樓是一幢紅磚建造的三層尖頂樓:大堂正面牆中央,貼著一塊「熱烈歡迎——新生同學!」的紅底黃字宣傳牌;左面牆上,貼著數張寫滿三百多位新生班級、名字的白紙;大堂外是條直通高中部教學樓的水泥道,兩旁裝飾著二十多米長的閱覽窗。
我走進初一(3)班教室,領到一個上有班級名稱和學生姓名的胸牌。新生報到會休息時,六個教室一下子湧出大量學生,將走廊擠得水泄不通,也意外製造了學生們通過觀察胸牌,互相了解情況、記住面貌的機會。
在班級師生聯歡會上,所有任課老師一一亮相:班主任兼數學老師蔣坤玉、副班主任兼政治老師曹康綏、語文老師徐榮華、英語老師許根生,物理老師許曉梅,歷史老師金者,地理老師吳騏寶,體育陳老師,音樂杜老師和美術鮑老師。同學們也順時針逐一報出自己的簡單情況。
新生報到會一結束,我們三位來自同一小學的男生,像受磁鐵吸引一樣,迅速聚攏到了一起。大家一同走出教室,邊回憶小學往事,邊參觀學校周邊環境。
我看到,學校佔地面積很大,地面建築很多,除了初中部、高中部兩幢教學大樓外,還有專門音樂室、室內體操房、標准大操場,以及籃球場、排球場、大食堂等等。校園內隨處如肢運可見花草樹木,景色十分優美。
我們還饒有興趣地沿著校區內彎曲流淌的麗娃河,走進華東師范大學校區,一路參觀文史樓、外語樓和圖書館等名聲外揚的地方。
二、開學第一課
的鈴……隨著開學第一課上課鈴聲響起,身穿白襯衫,風度翩翩的班主任蔣老師,出現在教室門口。他在講台上,先用眼光與每位同學逐一交流,然後微笑著露出兩排整齊牙齒說:「各位同學,我們的第一課,是收聽毛仲磐校長的拉線廣播歡迎講話。」
「各位新生,大家早上好!我是華東師大二附中的校長毛仲磐。現在,我代表學校全體教職員工,熱烈歡迎你們來到學校學習!」毛校長歡迎詞的第一句話,讓同學們聽了心情大好。
「各位同學,你們知道嗎,你們考入了華東師大二附中,你們的一隻腳,可以說是已經跨入渣梁了大學的校門!」毛校長介紹完學校的歷史沿革後,再次說出讓同學們心情激動的話。
你們的一隻腳,可以說是已經跨入了大學的校門!我聽到這句話時,精神為之一振。我想起第一次看到學校校牌上「華東師大」四個字時,心頭油然產生的一絲自豪感。
雖然,毛校長熱情洋溢、諄諄教導的歡迎詞篇幅不長,很快就結束了,但是,讓同學們激動的語音,卻繞梁不散。大家開始浮想聯翩,彷彿已經看到了自己的光明前途。
三、創新的敎學方法
蔣老師飢念的數學課,將原來三年教完「代數」,中間穿插「幾何「的敎法,改變為前兩年集中教「代數」,後一年教「幾何」的做法。這個改變,較好地解決了部分同學因為兩課相互交叉牽扯,思維跟不上學習節奏的問題。
蔣老師上課時,粉筆字寫得清晰漂亮,構圖准確;分析題目時,思路清晰,層次分明;下課前,會留出十來分鍾,讓同學們復習消化;對同學們的提問,不厭其煩地反復講解,直到大家聽懂弄通為止,較大地提高了同學們的學習效果。
徐老師的語文課,採用的是鼓勵同學們自主學習的方法。其中,他在講評同學們的作文時,變老師單獨講評,為同學們互評與老師批改相結合的辦法。
徐老師首先將同學們座位前後兩排四人組成一組,互相交換、通讀各自的作文,逐一評議優點不足,讓大家從中取長補短獲得收益;然後將寫得較好的作文或者片段,讓作者在全班同學們面前大聲朗讀,以此激發同學們寫作的積極性。
我就是在這樣的學習氛圍里,從不太喜歡作文,到漸漸喜歡上作文,逐步掌握了記敘文寫作的基本方法,給自己今後的文學創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英語課許老師,是個剛走出大學的年輕教師。他教英語,發音準確,語法精煉。許老師上課採用「聽讀領先」法,先讓同學們反復朗讀課文,待大家進入語言環境後,再講解具體的語法知識。
他的這種教學方法,結合同學們自己的刻苦努力,互幫互學,成功地使大家掌握了比一般普通中學多一倍的英語基礎知識。我的英語作業多次得到許老師的「Good!」「Very good!」甚至「Very beautiful!」評語,並被他推薦到閱覽窗展出。
政治課曹老師,除了在上課時,認真講授政治理論方面的基礎知識外,放課後還放棄休息,找部分同學談心,交流思想,幫助他們提高政治覺悟。
她曾經為初一年級全體學生,策劃舉辦過一場「憶舊思苦」報告會。很巧的是,報告人是我居住居委的一位女治保幹部。她講的解放前村裡惡霸地主欺壓長工的事例,和地主老財主調戲侮辱、企圖霸佔她的往事,震撼了同學們的心靈,讓大家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政治思想教育。
四、大學教授給我們上語文課
我班初一下學期和初二上學期的語文課,由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的譚維漢副教授任教。他上課的特點是博古通今,講課近乎演話劇,非常地吸引人。
記得初一下半學期的五月底,譚教授在學校梯形敎室,給我班開講了一堂「生命的意義」公開課。該課吸引了外校很多語文老師前來旁聽。其中,有個老師聽課前不巧摔跤小腿骨折,竟然還坐著輪椅前來聽課。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只有一次……當我們回首往事的時候……」譚教授用《鋼鐵是怎樣練成的》書中的經典語句作開場白,講課從容不迫,娓娓道來,時而引經據典,時而慷慨誦讀,時而細細剖析,牢牢吸引住了全場師生的注意力。
我班同學們沉浸在譚教授的演講之中,大家洗耳恭聽,認真回答提問,給外校老師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我對譚教授上課印象最深的,是他即將返回大學前,上的最後一次語文課。譚教授用低沉的聲音,講述了他一個文學青年,跟隨魯迅先生下葬隊伍送葬的親身經歷故事。
譚敎授說,1956年10月14日上午,魯迅先生的靈柩遷葬儀式,在虹口公園魯迅新墓墓地隆重舉行。當時,宋慶齡、茅盾、周揚、柯慶施、金仲華、許廣平、鍾民、李琦濤、巴金、靳以、唐韜等領導護送靈柩,從虹口公園大門口,沿著鉗形墓道,朝西北墓地方向緩步前進。他和眾多市民跟在領導後面默默行走。
譚老師說起這段往事時,語速緩慢、聲情並茂,使同學們聽了彷彿身臨其境,深切感受到了一個文學青年愛戴、崇敬魯迅的心情。
五、迎新篝火晚會
「『1964年華東師大二附中迎新篝火晚會』現在開始!」「國慶節」前夕晚上六點半,學校少先隊大隊輔導員戴德才老師手持鉛皮喇叭,高聲向參加晚會的同學、老師們宣布。他個子高高瘦瘦戴著黑邊近視眼鏡,脖子上的絲綢紅領巾,隨著激動的身姿不停飄動。
毛校長點燃引火棒後,將它投向澆了柴油的木材堆。剎那間,木頭小山先是燃起一團紅色火焰,之後騰地升起熊熊大火。橘紅色的火焰一直升騰到二人高,搖曳不定的火光照亮夜空,映得篝火周圍的同學、老師們個個滿臉通紅。
在報幕員的引導下,初一年級六個班按照順序,先後向晚會奉獻精心准備的表演節目。節目中有男女同學二重唱的,也有同學、老師們一起大合唱的;有女同學個人獨舞、男女同學雙人舞的,也有年輕老師表演口琴、二胡、小提琴等樂器的……晚會在歡樂氣氛中,不斷出現高潮,精彩節目時不時得到大家的喝彩和掌聲。
當晚會進入到尾聲,行將結束時,學校教導主任吳光燾老師走到同學們面前。他熱情洋溢地代表學校教職員工歡迎新同學們來到學校,飽含深情地勉勵大家盡快適應在校期間早鍛煉、晚自習的豐富多彩生活,努力做到思想好、學習好、身體好,並且諄諄教導同學們要珍惜在二附中的每分每秒。
吳主任在講話結束前,意味深長地送給了同學們一句話。他說,「各位同學,你們想過沒有……今天……你們來到學校是學生……20年後……你們將會變成什麼樣?」他的這句話擲地有聲,彷彿似一顆石頭投進了同學們心中的池塘,盪漾起一陣又一陣的漣漪。
20年後,我們會變成什麼樣……30年後,我們又會變成什麼樣……那麼,更長時間以後呢?同學們在努力思考和想像。最終,大家在沉思中,被晚會結束前的師生大合唱,拉回到了現實之中。同學、老師們,大家手拉手一起唱啊、跳啊,忘情地歡度著這個終身難忘的美好夜晚。
六、「學農」勞動
從初一開始,每年的六月初和十月底,學校都會組織同學們,到嘉定縣農村參加十多天的「學農」勞動。我班的「學農"地點,前二次分別在嘉定縣婁塘公社婁南大隊和陸渡大隊,後一次在徐進公社錢橋六隊。同學們在 「三夏」時,參加割麥子、摘蠶豆和拔油菜桿勞動;「三秋」時,從事割稻子和摘棉花勞動。
在「學農」勞動中,同學們個矮手小,收割麥、稻,速度比較慢,往往落後社員許多;拔油菜桿倒是身小靈活,能夠瞬間拔起不少。
「學農」勞動中,強度大,既苦又累的農活是割麥子。盛夏天,成熟的小麥要及時收割。否則,經過烈日暴曬,麥粒就會脫落在田裡;而連續的陰雨天,又會使麥穗一直飽含太多水分,由潮濕變為發霉直至腐爛。因此,每年這個農時季節,農村都要開展一場爭分奪秒的"夏搶」活動。
生產隊長帶領社員、同學們一起來到田頭,先讓社員們一字排開開始收割,然後給同學們講解使用鐮刀的要領,囑咐用刀千萬小心,跟在社員後面慢慢收割。同學們看到社員們己經前進走遠,連忙把麥子摟在懷里奮力收割,結果還是被社員們遠遠拋在後面。
同學們一天勞動下來,手掌出現了多個大小「水泡」;雙臂被麥芒刺得既疼又癢,生出許多小紅疙瘩;渾身酸疼,躺在地上簡直不想起身。個別同學的手指腳趾,還被鐮刀割出口子流出了鮮血。
學校組織的「學農」勞動,給當地公社及生產隊留下了良好印象。雖然,農業勞動讓同學們受到了皮肉之苦,但是,卻讓大家從中體會到農村露天體力勞動艱辛的一面。特別是,這種短暫的「學農"勞動,無意中給今後畢業分配務農的同學,先期了解到農村的真實狀況,學到一些農業技能,在增強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獲得了一些難得的寶貴經驗。
七、軍訓活動
1967年3月7日,《人民日報》發表了「中小學復課鬧革命」的社論。我班在這段時間里,因為斷斷續續上過一些課,引起了媒體注意。「文匯報」記者專門就此前來采訪,在該報第四版上,刊登、介紹我班的情況。該篇報道發出後,引起了社會關注,市六女中的學生們,還專門循跡前來我班取經。
在此期間,一支負責對學生開展組織性、紀律性方面教育鍛煉的「軍宣隊」來到學校。負責我班(排)軍訓的是解放軍某部參謀陳岱山。
七、八月正是一年中最熱的高溫季節,陳參謀帶領同學們,在操場上頂著烈日,做列隊、走步、做操和用木製步槍刺殺等軍訓鍛煉。軍訓沒過幾天,同學們的黃、白皮膚,都一律曬得黑不溜秋的。
近兩個月的軍訓,一眨眼功夫結束了。同學們在軍訓中,也與解放軍戰士結下了戰友之情。
9月2日上午九時,初一年級教室的拉線廣播,突然傳出緊急消息,「請各班團支部注意了,請各班班幹部注意了,我們學校的『軍宣隊』,現在已經完成了上級布置的軍訓任務,在華東師范大學校門口,准備上車回部隊了!」
「『軍宣隊』要回部隊啦!解放軍要離開學校啦!」不少班級的團支部成員和班幹部聽到消息後先是一愣,緊接著立即自發地從教室里奔出,跑往華師大校門口,想到現場表示自己熱烈歡送的心情。
一路上,同學們顧不上數千米的路程,男同學奔跑在前,女同學緊跟在後。奔跑中,所有的同學都是汗流浹背,有的男同學上衣,濕得像從水裡撈出來一樣,幾個體質弱的女同學,累得簡直上氣接不了下氣。
當同學們終於奔跑到華師大校門口,見到解放軍戰士已經開始登車出發,連忙圍攏上去,緊緊拉住對方手,依依不捨地不肯松開,難舍之情溢於言表。一位老師見狀,打開照相機准備拍照。同學們立即爭先恐後地擠到解放軍戰士身邊,拍下了一張令大家終身難忘的珍貴合影。
八、畢業分配
1968年4月,黨中央為了解決大、中學校應屆畢業生的安置就業問題,向全國畢業生發出了「面向農村、面向邊疆、面向工礦、面向基層」的「四個面向」號召。9月後,我班成立了班主任蔣老師負責,兩位「工宣隊」師傅和學生代表配合的畢業分配工作小組。
同學們的畢業分配去向主要有三種:一是參軍入伍,二是進工礦企業,三是到農場農村。
在同學們的眼裡,第一種去向最令人嚮往。因為應征入伍後,可以避免分配去農村,復員時,根據部隊制定的「那裡來到那裡去」原則,可以保證回市區進工礦企業。
第二種去向也讓人期盼。能進工礦企業,意味著留市區當上工人「老大哥」。即使在外地工礦,因為工作在室內,也可以避免遭受日曬雨淋之苦,還是「鐵飯碗」拿工資工作穩定。這個去向理所當然成為學生們爭搶的目標。
第三種去向最為艱苦。到農場農村,不僅要離開家人獨立生活,而且務農露天種田,工作既辛苦又勞累,個人前途一片渺茫。
就這樣,從我班畢業分配方案公布的那一刻起,朝夕相處了四年多的53位男女同學,就此開始各奔東西,走上了一條各不相同的人生道路。(完)
華東師大二附中原校長、咨詢委、語文特級敎師,上海重點中學老校長聯誼會會長顧朝晶老師2022年1月24日點評:海民的這篇回憶散文,是二附中初創時期校史的生動寫照。驚嘆海民的超強記性。一亇亇學習生活的鏡頭,是那麼清晰真切,歷歷在目。一亇亇老師的人物形象,光彩奪目,栩栩如生。還有那一張張用心珍藏的照片,留下了歷史的足跡,彌足珍貴。難忘的靑春歲月,激情似火,如篝火熊熊,紅光滿天。尊師重教,飲水思源,感恩老師的哺育,不忘母校的恩情,這就是獻給老師獻給母校最好的新年禮物!
華東師大二附中67屆初一(1)班潘湖蒼校友2022年1月23日讀後感:上海一民的文章寫的好。內容豐富。從新生入學到」四個面向「。文章講到的學校設置、學習環境、有名有姓的校長、教導主任、任課老師,全是我們熟悉的,很親切。幫助我們跟著文章的節奏,回味在二附中的青春人生。非常享受,又非常惋惜。另一隻腳沒有跨進大學校門。
❸ 中國財政司主要成員
根據我院事業發展需要,特面向海內外聘請相關專家、學者、名流擔任我院特聘名譽顧問及顧問等。同時聘請有關專家、學者為我院教授、客座研究員。另外還向社會招聘兼職研究員、副研究員等。以上各類人員名單發布如下: 丁光訓 全國政協副主席、金陵協和神學院院長葉選平 全國人大原副委員長、國際儒學聯合會會長孫家正 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丁衡高 國防科工委原主任、著名物理學家、中科院士向守志 南京軍區原司令員韓培信 江蘇省委原書記梁步庭 山東省委原書記劉忠德 中國文化部原部長、國際儒學聯合會常務副會長高占祥 國家文化部原部長、中華文化促進會會長張連珍 江蘇省政協主席韓喜凱 山東省政協主席、中國孔子基金會會長吳良鏞 清華大學教授、著名建築學家、中科院士張存浩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原主任、中科院士虞兆中 台灣大學原校長、著名教育家王賡武 香港大學原校長、新加坡東亞研究所所長南懷瑾 台灣著名國學大師 董光壁 國際易學聯合會會長、中國科學院研究員汝信 國際易學聯合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余敦康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北京大學國學教授邢賁思 中共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求實》雜志原總編王治國 全國工商聯副會長、中國民營科技企業家協會理事長朱高正 國際易聯副會長、台灣歐洲文教基金會會長杜維明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著名新儒家學者吳愛蓮 國際易聯顧問、澳大利亞易玄信息生命科學研究會主席蘇新鑾 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王予 世界華商聯合總會秘書長賀興桐 世界華商聯合會總會長、世界宗教經濟文化促進會會長張豈之 西北大學原校長、清華大學人文學院院長項 平 南京中醫葯大學校長司元忠 南京大學黨委原副書記、南京人口大學原校長周加才 江蘇省委統戰部原副部長兼省宗教事務管理局局長姜建中 南京財經大學黨委書記張中華 南京軍區將軍張同斌 國家交通部江蘇海事局局長張際春 國防大學將軍盛昭瀚 東南大學原副校長、南京大學工程管理學院院長馮致光 南京大學原副校長、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主任董健 南京大學原副校長、文學院院長丁瑩如 南京大學教授、匡亞明先生夫人王斌泰 江蘇省教育廳原廳長溫希凡 天津南開大學原黨委書記王恆 南京金鷹國際集團董事長、美國加州蘇浙滬同鄉會會長李惠國 國際易學聯合會常務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丘亮輝 國際易學聯合會常務副會長、中國科協研究員曹鳳泉 國際儒學聯合會秘書長孫晶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國際易聯秘書長劉華 上海市人民政府法制辦主任徐寧 南京市物價局局長毛衛華 南京市工商聯黨組書記馬和欣 南京市工商局局長趙忠令 南京工程大學原黨委書記許敖敖 澳門科技大學校長龍安定 浙江省原政協主席羅一民 江蘇省政協副主席兼省委統戰部部長劉金美 福建省原副省長、省政協副主席王助安 國務院宗教事務局副局長張國敏 山東省經濟貿易委員會原副主任張繼禹 全國人大常委、中國道教協會常務副會長陳光 山東省省長助理孫永春 貴州省委常委兼組織部長沈先啟 貴州省畢節市委書記李宏鳴 安徽省黃山市原市長、宿州市委書記辛冠潔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國際儒聯原副理事長任法融 中國道教協會會長吳炳志 澳門道教協會會長弓克 吉林孔子學院院長、吉林省孔子學會會長馬燦榮 中國外交部原部長助理、中國駐德國大使沈善洪 杭州大學原校長張瑞敏 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近東 江蘇蘇寧集團董事長薛樂群 江蘇中江集團董事長祝義才 江蘇雨潤集團董事長劉積仁 東軟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鄒宏基 台灣新亞建設開發有限公司總裁崔波 共青團中央委員會原書記處書記耿乃凡 江蘇省廣播電視局局長王惠榮 江蘇國信資產管理集團總裁黃宏亮 江蘇省海外企業集團總裁姜喜運 煙台恆豐銀行董事長朱建進 煙台裕豐實業集團董事長金毅 招商銀行南京分行行長胡慶華 民生銀行南京分行行長孫泳倫 無錫天仁集團董事長 院務委員會為本院最高領導、權利、決策機構。根據事業發展需要,特聘請海內外有關人員組成。組成名單如下:(排名不分先後)石連同 中國國學院院長、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創始人、南京大學國學研究所常務所長、南京大學校友總會原總秘書長閻韜 中國國學院副院長、南京大學國學研究所所長、南京大學學報編輯部原主任盧央 中國國學院副院長、南京大學原天文系主任、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司元忠 南京大學原黨委副書記、南京人口大學校長周加才 江蘇省委統戰部原副部長兼省宗教局局長張同斌 國家交通部江蘇海事局局長張中華 南京軍區將軍余敦康 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導、北京大學教授丘亮輝 國際易學聯合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曹鳳泉 國際儒學聯合會秘書長顏石安 南京大學博導、教授賴永海 南京大學博導、教授楊向群 國家發改委司長韓愛興 國家住房建設部司長楊伯強 南京市委督察局局長毛衛華 南京市委統戰部副部長兼工商聯黨委書記高以儉 江蘇省文聯原副主席、江蘇中華文化促進會常務副會長薛樂群 江蘇中江國際集團董事長劉長林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其成 中國中醫葯大學教授石小梅 江蘇省演藝集團著名昆劇表演藝術家姜喜運 煙台恆豐銀行董事長劉康 山東省泰安市政府秘書長鄭武樾 泰國正大集團資深執行副總裁楊世華 江蘇道教協會會長、茅山道院住持吳炳志 澳門道教協會會長隆相 江蘇省佛教協會會長、南京棲霞山寺方丈沈長明 江蘇天一集團董事長、南京廣夏房地產開發公司董事長楊宗義 江蘇福中信息集團董事長朱建進 煙台裕豐實業集團董事長劉茂富 江蘇鎮江房地產公司董事長馬士俊 江蘇明城集團董事長辛長寶 常州寶盛集團董事長顧小榮 南京市新聞出版局局長姚兵 南京大學產業集團副總裁程朝暉 香港美容學院院長孫玉 南京金陵飯店黨委書記 院長:石連同 副院長:閻韜 盧央 秘書長1人(待定)副秘書長3—5人(待定) 閻韜 盧央 余敦康 唐明邦 周繼旨 洪家義石連同 顏石安 賴永海 劉長林 劉大鈞 張其成丘亮輝 劉蔚華 吉文輝 曾仕強 周齊 管 峻丁瑩如 樓宇烈 錢遜(以上名單職務、職稱見前已標注) 周加才 曹傳仁 毛衛華 高以儉 石連同 石小梅張月軍(南京理工大學就業辦主任) 劉康 劉茂富 朱建進薛樂群 馬士俊 楊宗義 楊世華 沈成明 劉學忠彭慧(江蘇中華文化學院副校長) 張曉平(山東濟寧市中區人大主任)孔德墉(香港) 崔百強 鄭武彬(台灣) 顧小榮匡榕榕(美國保險業駐中國首席代表) 程朝暉 孫玉 周繼旨南京大學教授閻韜南京大學教授盧央南京大學教授洪家義南京大學教授吳新雷南京大學教授石連同南京大學教授朱劍南京大學教授顏世安南京大學教授賴永海南京大學教授陳謙平南京大學教授辛冠潔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洪修平南京大學教授張連珍江蘇省政協主席余敦康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北京大學教授高占祥中華文化促進會會長張豈之清華大學教授唐明邦武漢大學教授樓宇烈北京大學教授錢遜清華大學教授劉大鈞山東大學教授朱維錚上海復旦大學教授宋志明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孫長江原《中國科技報》主編沈善洪浙江大學教授、原杭州大學校長周齊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立文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黃為一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劉長林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呂紹綱吉林大學教授陳乃蔚復旦大學教授吉文輝南京中醫葯大學教授阮榮春上海大學教授齊儆北京工業大學教授李惠國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劉蔚華山東省社聯主席、教授張其成中國中醫葯大學教授張志哲上海華東師范大學教授俞孔堅北京大學教授丘亮輝國際易學聯合會常務會長杜維明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許敖敖澳門科技大學校長、教授唐慶銘新加坡道家學術研究會會長成中英美國國際東西方大學校長陳鼓應台灣大學教授唐亦男台灣大學教授於希賢北京大學教授吳星瑩馬來西亞道家學術研究會會長尉天池南京師范大學教授白樂桑法國教育部漢語總督學施寒微德國哥延根大學教授孫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梁雪天津大學教授劉笑敢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王賡武新加坡東亞研究所教授山田利明日本東洋大學副校長曾仕強台灣智慧大學校長、教授趙榮澄台灣大學教授亢亮天津大學教授丁冠之山東大學《文史哲》教授錢志新江蘇省發改委原主任、南大教授 趙駿河韓國儒學研究專家石川忠久日本儒學研究專家蘇新鋈新加坡儒學研究專家顧彬德國儒學研究專家汪忠長美國美西易經學會理事長鄒宏基台灣光武科學技術學院院長傅淑芳山東《老年雜志》原社長郭次儀香港「百草堂」董事長湯恩佳香港孔教學院院長、博士姚偉彬澳門儒學研究專家孔德墉香港世界孔氏續譜協會會長程艾蘭法國儒學研究專家呂武吉澳大利亞儒學研究專家陳啟生馬來西亞孔子研究會秘書長鄭彝元泰國儒學研究專家斐文波越南儒學研究專家鄭武樾正大集團資深總裁陳光山東省政協副主席徐寧南京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耿乃凡江蘇省廣電廳廳長喻繼高江蘇省國畫院管峻江蘇省國畫院副院長郭貽賢印度尼西亞儒學研究專家高以儉江蘇省中華文化促進會常務會長曹鳳泉國際儒學聯合會秘書長楊麗麗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會長任法融中國道教協會會長王策《環境易術》雜志主編張繼禹中國道教協會常務副會長韓愛興國家建設部科技司長楊向群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司長 石小梅江蘇演藝集團昆劇表演藝術家孔愛萍江蘇演藝集團昆劇表演藝術家楊世華茅山道院住持、江蘇道教協會會長邵偉華廣東易學專家李土生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顧問霍斐然四川易學專家李仕澄東南大學教授王遠林廣西桂林陸軍學院教授釋寬容安徽天柱山三祖寺方丈蓮花江蘇省南京雞鳴寺方丈妙湛福建省廈門市南普陀寺方丈心平句容寶華山隆昌寺方丈釋永信河南少林寺方丈戒忍浙江普陀寺全山方丈隆相南京棲霞寺方丈傳義南京毗盧寺方丈曹傳仁江蘇省紀委原副書記級張樹驊國際儒學聯合會副會長楊伯強南京市委督察局局長沈長明南京廣夏房地產開發公司董事長鄧千建設部《中華建築報》社長劉學忠江蘇中泰集團董事局主席楊宗義江蘇福中信息產業集團董事長洪萬康台灣大潤發超市有限公司副總裁馬士俊南京明城集團董事長匡榕榕美國保險業駐中國首席代表 蔣義海江蘇省文聯一級畫師李秋寶南京火車站原副站長韓景增南京軍區通訊總站原政委詹永清安徽黃山旅遊集團總經理陳大文南京金盛集團副總裁傅斌南京大學校史館研究員毛利人江蘇出版集團鳳凰台飯店總經理王振義南京大學出版社原副社長李娓西安文理學院教授黃正明南京大學藝術研究中心教授楊小琳香港知名歌手張月軍南京理工大學教授續文利香港中旅投資集團公司黃賢安江蘇南京畫家慧聞湖南省汨羅佛果寺崔百強華潤蘇果超市有限公司發展總監諦如南京棲霞寺楊淑琴江蘇省中醫院口腔科主任寶世宜北京文化名人俱樂部秘書長溫勇南京人口管理幹部學院教授曾建平江蘇廣播電視台新聞部江雅琦香港宋慶齡金鑰匙培訓基金會會長胡正良南京海關政治部辦公室副主任王鍇香港開益出版社社長阮國安馬來西亞吉隆坡易經學院院長邢東升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黃淦波廣東東莞市觀音山集團董事長劉金斌江蘇省南京市張清淵台灣「五術」總會名譽會長張樹淮江蘇淮安市馬文章河南省傳統文化促進會張興利江蘇省經協委原總經理陳全仁西安新加坡益禾保健有限公司總裁陳廣德江蘇新沂市政府協副主席傅亞超海南省海口市劉開文貴州省貴陽市趙岩南京林業大學園林規劃院副教授施炳煌上海市彭松樺新加坡程中山東省巨野鄧海一北京市許兵(永昌)南京寶華山隆昌寺茅懿鑫泰國一統公司 張代祥山東省濟南駱家清江蘇南京 卞長華江蘇省南京韓元茗北京張開新福建莆田劉東靂海南海口張正亞江蘇省淮安張瀚之海南海口金竺雨南京書法協會陳國華浙江溫州黎沛泓江蘇省南京張一指甘肅省蘭州市 範文舉河南省國學促進會張西川北京沈峰江蘇省崑山市黃恆堉台灣榮柱台灣郭仁德福建廈門市 孔強衛南京孔子後裔聯合會余揚元南京金守平雲南省楚雄州
❹ 段學復的人生經歷
段學復,數學家,數學教育家。長期從事代數學的研究,在有限群的模表示理論、代數李群、有限p群、群論與組合數學的應用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培養了一大批代數學研究人才。自1952年始,任北京大學數學系系主任近40年。
段學復,1914年7月29日出生,陝西省華縣人。父親段大貞為清光緒10年(1884年)甲申進士,母親雷詠霓亦知書達理。10歲之前,段學復一直在家由父親教語文,認方塊字,讀經史書籍。「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樂也」的教育思想對段學復起了較大的影響。與此同時,他還跟一位當時在北京學醫科的堂兄學完了初小算術。
當時附中的教育質量是很高的,教材先進,要求嚴格,還開有選修課。以傅種孫先生為代表的數學教學更是使段學復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由於對數學的愛好,1932年高中畢業後段學復考入了清華大學數學系(當時稱為「算學系」)。
段學復在清華大學的4年中先後聽過熊慶來、鄭桐蓀、楊武之、趙訪熊、曾遠榮等教授的課。這些老師各有特點,使段學復在分析、代數、幾何諸方面都得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此期間,段學復還選修了來校講學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N.維納(Wiener)教授開設的傅立葉級數與傅立葉積分課,旁聽了法蘭西學院的J.阿達馬(Hadamard)院士講授的偏微分方程課。這些都使段學復開闊了眼界。
體育課老師馬約翰是使段學復終生難忘的又一位教師。在馬教授的熱情鼓勵和科學訓練下,原來非常瘦弱的段學復在一學期之後居然就能順利地跑完一英里長的距離。正是由於健康狀況大為改善,才使他得以在抗戰期間經受住了幾千里的長途顛簸。
段學復剛入學便認識了華羅庚,從第二年起兩人就相當熟了。他們和華羅庚在中文系的一個同鄉王兆芹(時風),三個人常常一起吃完晚飯後就在校園里長距離散步,邊走邊談,既聊數學,也談時局。華羅庚對於學習數學的方法和作法,為段學復推薦的課外數學書籍等都對段學復有較大的影響和幫助。
當時,日本侵略軍正在不斷擴大侵華戰爭。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段學復也受到了愛國主義的洗禮。他參加了1935年12月9日和12月16日的兩次示威遊行以及1936年2月29日晚在清華大學新體育館的集體滅燈靜坐,抗議大批軍警闖入校園逮捕學生。
1936年夏,段學復獲得理學士學位,畢業留校任助教。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軍借口所謂蘆溝橋事件悍然侵佔北平,挑起全面侵華戰爭。段學復於7月29日傍晚與母親等三人一起離開北平,一路輾轉顛簸,於當年10月來到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聯合組成的長沙臨時大學工作。次年4月6日段學復在西安與中學語文教師雷彬如女士結婚。此後不久,段學復又獨自一人去昆明,在西南聯合大學-清華大學任教。
當年秋天,華羅庚從英國劍橋大學訪問歸來,成為西南聯合大學-清華大學的教授。他講授的「近世代數」課程以當時問世不久的B.L.范德瓦爾登(vanderWaerden)的《近世代數》第一卷為藍本,但又做了不少的修改。段學復擔任了刻寫講義和批改學生習題的任務。華羅庚還在教師中作過《域論八講》的系列報告。這些都使段學復的代數學功底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另外,華羅庚還主持一個有限群討論班,參加的有段學復、孫本旺、樊?和徐賢修等。大家輪流報告,素材是P.霍爾(Hall)剛發表不久的重要論文《對P-群理論的貢獻》和H.查森豪斯(Zassen-haus)的《群論教程I》。從這時起,華羅庚與段學復開始合作研究p群的計數定理。這也是段學復從事代數學、特別是有限群方面的理論研究和培養人才工作的開端。
1939年上半年,段學復考取了留英公費生。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和日本侵華戰爭的擴大,他幾經波折才於次年9月到達加拿大,進入多倫多大學。同時入學的還有郭永懷、錢偉長、林家翹等。多倫多大學數學系是當時加拿大最大的數學系,段學復的導師R.布勞爾(Brauer)當時正在創建有限群的模表示論。系裡還有G.deB.魯賓遜(Robinson)和H.S.M.考克斯特(Coxeter)等代數學方面的著名教授。段學復在多倫多選修了四門課程,其中包括布勞爾和魯賓遜的群論。除此之外,段學復主要是在布勞爾的指導下進行研究,很快就取得了一些關於p群的成果,並於1941年獲得碩士學位。此後他於1941年8月進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攻讀博士學位。
普林斯頓在當時有世界數學中心之稱,著名的代數學家J.H.M.韋德伯恩(Wedderburn)就在該校任教。C.謝瓦萊(Chevalley)則是系裡30多歲的年輕助教授,學術上非常活躍。而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更是匯集了像A.愛因斯坦(Einstein)、H.外爾(Weyl)、J.馮·諾依曼(vonNeumann)等這樣一批世界聞名的科學家。在這里,段學復參加了不少課程和討論班,其中有謝瓦萊的代數幾何基礎和積分方程,外爾的代數數論和二次型的算術理論,C.L.西格爾(Siegel)的解析數論和超越數論。他還聽了S.萊夫謝茨(Lefschetz)的拓撲課和A.丘奇(Church)的邏輯課等。在科研方面,段學復在布勞爾和謝瓦萊的指導下,通過聽課、參加討論班,特別是通過鑽研他們已經發表的論文和尚未發表的文稿、書稿,最終與他們合作完成了有限群的模表示理論和李群、代數群兩方面的重要工作。1943年段學復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哲學博士學位。這之後,他繼續留在該校做了兩年的博士後,還到E.阿廷(Artin)處作過4個月的訪問學習。在此期間,他曾任數學系研究助理。從1945年9月起,段學復到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擔任外爾的助手,協助他開設很有特色的群論課,並幫助修訂其經典名著《典型群》(1939),受到他的熏陶,一直到1946年回國。
在國外的這6年是段學復的數學生涯中很重要的一個時期。這6年裡,他學習過的課程幾乎涉及到了基礎數學的各主要領域。而有幸向布勞爾和謝瓦萊這兩位大師學習並與之合作,對於段學復的影響更是不言而喻的。
抗戰勝利以後,段學復婉言辭謝了外爾的挽留,毅然決定回國。他認為:落葉歸根,祖國總是要回去的;不管怎樣,自己的事業只能在中國!1946年7月段學復回到上海。在上海他見到了即將全家赴美的華羅庚,並與之一起參加了李公朴、聞一多兩位烈士的追悼會。與此同時,段學復還會見了當時正在籌建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的陳省身。陳省身聘請段學復作數學研究所的兼任研究員,負責指導新從浙江大學畢業到所的曹錫華。
1946年10月段學復回到了闊別9年的清華園,任清華大學數學系教授,從第二年起任代理系主任。在這段時間里,他連續開設了高等代數、高等微積分、近世代數、點集拓撲等課程。1946-1947學年他指導應屆畢業生萬哲先的畢業論文。1947年上半年,他又指導當時已轉到清華大學的曹錫華學習抽象代數和模表示論,並於1948年下半年推薦他赴美到當時在密執根大學任教的布勞爾處作博士研究生。現在曹錫華已經在華東師范大學建立起了活躍的代數群科研集體。在代理系主任期間,段學復聘請了許寶騄、申又棖、庄圻泰等北京大學教授到清華大學兼課,又聘請由英國回來的閔嗣鶴到清華大學任教。
1948年12月13日清華園先北平而解放。段學復被任命為數學系主任。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新氣象鼓舞下,他不顧自己大病初癒的身體,以極大的熱情投身到繁重的教學、科研和行政領導工作中去。1950年春天華羅庚從美國回到清華大學,與其同時回國的程民德也應邀到清華大學任教。在全系教師的共同努力下,從1949年到1952年,清華大學數學系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培養出了一批後來成為各方面骨乾的優秀人才,其中在代數學及其相近領域工作的有萬哲先、丁石孫、曾肯成、裘光明、王萼芳等人。
段學復從1950年至1987年一直擔任中國數學會常務理事,1950-1952年參加了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的籌建工作,1952年任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主任,1955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他參加了1956年國家「十二年科學遠景規劃」等全國科學規劃及數學學科規劃的制定和名詞審定工作,參加了教育部和高教部的科研規劃、教學計劃的制定以及教材編審工作。
1981年上半年段學復主動辭去了北京大學數學系主任的職務。但他的工作擔子並沒有減輕很多。1981—1984年他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數學評議分組成員兼召集人之一,同時還任北京大學數學系和數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他曾任《中國科學》、《科學通報》、《數學學報》、《數學通報》和《數學年刊》編委,《數學進展》主編(1980-1987)、名譽主編。他還是《中國大網路全書》總編委會委員,數學卷執行副主編,數論、代數學分組主編。
中國群表示論的奠基人
幾十年來,段學復先後發表了約30篇學術論文以及一些其他論著。作為一個數學家,段學復的研究領域主要是代數學。他的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成就是在有限群的模表示論,特別是指標塊及其在有限單群和有限線性群構造研究中的應用上。
有限群的模表示論研究有限群在特徵為素數P的域上的表示,當P能夠整除群的階時,其表示與通常的有限群在特徵0的域上的表示有很大的不同,理論更加復雜、深刻。這一理論自1935年由布勞爾創立,到40年代已初具規模。就在這時段學復開始了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布勞爾1942年發表的重要論文《論階恰含某素數的一次冪的有限群》的指引下,他在同一題目的博士論文(普林斯頓大學,1943年)中,在與布勞爾合作並繼續布氏的工作而完成的兩篇論文中取得了一些迄今仍有意義的重要成果。它們主要是:
(1)得出了其階為pqbm的某些單群的結構,其中p和q是互不相同的素數,b和m為正整數且滿足m≤p-1。
(2)證明了L.E.迪克森(Dickson)在其《線性群》一書中所列出的單群表直到階都是完全的。
(3)對於pg'階的線性群,這里p為素數且(p,g')=1,當其維數≤(2p十1)/3時,確定了它們的構造。
為了得到這些結果,段學復證明了模表示論的一些基本事實,例如他確定了pg'階群的p塊的布勞爾樹的重要性質。他證明的三個引理,分別被人們稱為「(布勞爾-段-)斯坦頓(Stanton)原則」、「(布勞爾-段)指標塊分離原則」和「布勞爾-段定理」。
幾十年已經過去,但這些成果並未失去它們的光彩。這一方面是由於它們所涉及的問題始終是有限群理論研究的主流,這些工作是後來發展的起點;另一方面也是由於現有的新結果仍然無法繞過或者替代段學復自己以及他和布勞爾合作得到的上述結果。正因為如此,這些結果被詳細地寫入W.費特(Feit)的表示論名著《有限群的表示理論》,並為群論工作者廣泛引用。據不完全統計,在1945年以來的數學論著中,引用段學復的論文的就有30多處。
50-60年代,段學復沿著這一研究方向繼續工作。這期間他在北京大學組織過兩次有限群模表示論討論班,指導青年教師和研究生。特別是通過1964-1966年的討論班培養的研究生洪加威、李慧陵,他們決定了一些特殊類型的單群。就在他們有可能取得突破性進展時,「文化大革命」開始了,我國在這個方向的研究被中斷。也正是在這個時候,有限單群分類的工作在國際上轟轟烈烈地開始了。
「文化大革命」以後,段學復指導學生繼續進行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其中突出的是博士生張繼平。他用表示論和單群分類定理徹底解決了維數小於p的復線性群的結構問題。
段學復在代數李群方面也做了出色的工作。復數域上的代數李群是一個復矩陣群,其中的矩陣由其系數所滿足的一組代數方程式所決定。這一概念的萌芽早在上個世紀末就已出現,這之後被人們遺忘了50年。但在此期間,E.嘉當(Cartan)和外爾對李群李代數進行了深入的研究。1943年,謝瓦萊首先在其題為《矩陣間的一種新關系》的論文中引進了利用矩陣的張量不變數而得到的矩陣復型的定義,然後又進一步利用矩陣的復型給出了特徵為0的域上n維矩陣李(Lie)代數的子代數為代數李代數的定義。這時段學復跟隨他學習李群、李代數,並合作發表了論文,概述了謝瓦萊-段學復合作工作的證明線索,而全文則因為兩位作者之間的聯系一度中斷,遲至6年以後才得以發表。在文中他們證明了代數李群的如下基本定理:「每個代數李群的李代數是代數的李代數,而每個復數域上的代數李代數必定是某個代數李群的李代數」。由於有了這個定理,就可以利用李代數的方法把代數李群推廣到特徵為0的任意域上去。著名數學家A.博雷爾(Borel)曾經指出:40年代中期謝瓦萊和段學復用李代數的方法把代數李群推廣到特徵零的任意域上,這是1955年線性代數群一般理論誕生的前奏。80年代中,藍以中曾進行與代數李代數有關的研究。
事實上,段學復在這方面最早的一篇論文是《關於冪零矩陣的復型的一個注記》。在這篇論文中,段學復對前述謝瓦萊的第一篇文章里的定理6,給出了一個利用矩陣若爾當(Jordan)標准型的計算的直接而簡單得多的證明,並將其加強且推廣到特徵p≠0的域上。
由於P.L.M.敘洛夫(Sylow)定理的成立,p群的研究在有限群理論中具有特殊的意義。早在30年代末霍爾關於p群的重要論文剛發表不久,段學復就開始了這方面的研究。他與華羅庚合作研究了含有指數為p2(p>2)的循環子群的p群,給出了有關的計數定理,並對這種群作了完全分類,其結果用英文發表。在此基礎上,華羅庚進行推廣,引進了p群的秩(即pn階群中包含的最大循環子群的指數pn-a中的a)和偽基底的概念,證明了任意奇數階p群必有偽基底,並證明了循環子群的個數的米勒(Miller)定理的推廣等計數定理(見「p群的某些計數定理」)。段學復運用華羅庚的上述結果,通過精細的分析計算,對於奇數階p群中子群個數的庫拉考夫(Kyπaков)定理進行了推廣,證明了奇pn階秩a的p群中pm階子群的個數N(m)modp3當2a+1≤m≤n時必為1,1十p,1十p十p2或1十p十2p2之一。這方面後來有很多外國尤其是蘇聯的數學家進行研究,至今仍然吸引著研究者的注意。段學復還對華羅庚的偽基底定理給出了一個更加簡明的證明。
主要從80年代初起,段學復和王萼芳的學生徐明曜、唐守文等人在上述幾篇論文的思想指引下和發展中進行工作,在p群的冪結構和換位子結構之間的聯繫上取得了研究成果。唐守文繼續段學復1939年對於具有循環弗拉蒂尼(Frattini)子群的有限p群的工作,最終給出了這類p群的一個完全分類。
段學復在《關於p群的一個定理》中,利用換位元素的運演算法則證明了:若p群G包含一個最大交換正規子群A且G/A為循環群,則A/Z≌K,其中Z是G的中心而K是G的換位子群。對於G的上、下中心群列中相應的子群,他也證明了存在相應的同構。這項工作為一些中外學者所引用。布勞爾與段學復還有一些未發表的關於p群的工作,手稿保留至今。
電子計算機的出現使組合數學與離散數學得到了蓬勃的發展,而有限群理論與組合數學(包括區組設計、有限幾何、圖論等)、編碼理論以及密碼學等等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同時,有限群的計算機方法、演算法復雜度以及實用軟體的研製等工作也由於其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從60年代起得到了迅速的發展。70年代前期,段學復為某科研部門進行了幾項應用問題的研究,所給出的方法在實際工作中使計算時效提高了許多倍。他還與其他同志一道開辦講習班,為實際工作部門培養了一批專門人才,受到有關部門的嘉獎。「文化大革命」以後,他進一步在計算群論與組合數學方面開展研究工作,並與王萼芳一起合作培養了王傑等5名這個方向的博士和碩士研究生。
1985年,段學復領導的群論科研集體中的王萼芳、石生明、徐明曜三人的「有限群及其表示論與組合數學」科研項目被評為國家教委優秀科技成果,他的《有限群對一類組合問題的應用》獲某科研部門科技成果獎。1985年10月9日,段學復榮獲中國科學院「從事科學工作50年榮譽獎狀」,1989年11月1日榮獲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榮譽章」。1990年12月榮獲國家科委、國家教委「從事科技工作40年榮譽證書」。
畢生為建系、育才而奮斗
1952年,為了更好地適應全國解放所帶來的各項事業的飛速發展,教育部在較大范圍內對所屬高等院校的地區分布、專業設置以及教學科研力量的配備等方面作了合理的調整。北京大學新的數學力學系由原來的老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以及燕京大學三校的數學系組建而成,段學復受聘為系主任。
新中國百業待舉,需要大量的各種人才。北京大學任重道遠,僅數學力學系每年就要招收近200名大學生,培養約十名研究生。然而,院系調整後的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僅有30名左右的教師,只有分析和高等數學兩個教研室。不僅缺乏微分方程、概率統計以及計算數學等重要學科方向的教學科研力量,而且由於西方對我國的全面封鎖,就連課堂教學用的教材都十分稀少。
面對這一艱巨而繁重的任務,年僅38歲的段學復團結全系教職工,特別是1955年以後,在系副主任程民德教授的協助下,支撐體弱多病的身體為籌建新的數學力學系傾注了大量的心血。首先是在學習蘇聯上下功夫:一是派出去,曾先後有4名教師赴蘇學習;二是請進來,有系主任顧問、蘇聯力學家別洛娃(Белва)到系親自指導5名力學研究生,且不久之後就在校教務長周培源教授的支持和協助下,成立了全國第一個力學專業。身為系主任的段學復十分重視發揮專家的作用,無論工作多麼繁忙也要安排與別洛娃會談工作,在1953-1954學年中甚至每周一次。值得一提的是,在國內推廣重要的教學環節——習題課正是在這個時候開始的。當時到系裡講學的蘇聯代數學及概率論專家E.Б.鄧肯(Дынкин)和波蘭數理統計學家菲茨(Fitz),為在國內領先成立概率論教研室作出了貢獻。其次是創造條件,充分發揮國內專家的力量,如配合高等教育部於1954年在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舉辦了常微分方程和偏微分方程的講習班,聽講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教師100多人,這為擴大專業隊伍進而設置微分方程教研室帶了個好頭。1955年,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又成立了計算數學教研室,為在國內發展這一方向奠定了基礎。此後,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還與莫斯科大學制備了科學研究合作規劃。
在教材建設方面,自50年代起,在段學復的親自參加下,經全系教師的努力,先後譯出了A.Г.庫洛什(Kypoш)的《高等代數》、A.Я.辛欽(Хинчин)的《數學分析》和B.И.斯米爾諾夫(Cмирнов)的《高等數學教程》等書籍,解決了教學的急需,其中公開出版的也為兄弟院校提供了良好的教材和參考書。
就這樣,在全系幹部和教職員工的共同努力下,從1952年到1966年,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為國家培養出了約2000名本科畢業生和數十名研究生,同時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系主任的工作是非常繁忙的,段學復的身體不好,長期患有胃腸潰瘍。但就在這種情況下,他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一直沒有停過。他多次開設高等代數、近世代數、李代數等課程,帶研究生,指導學生撰寫論文。1952-1966年段學復在其他同志的協助下,培養出了許以超、沈光宇、藍以中、徐明曜、盧才輝等代數方面的本科生和石生明、洪加威、李慧陵等研究生。特別應當指出的是,段學復在1952-1966年間舉辦了兩期有限群模表示論討論班。第一次是在1954—1955年,他與聶靈沼、萬哲先合作撰寫講義,無保留地提出自己所了解的重要研究課題,引導王萼芳研究階≤27000的有限單群,取得了成果。第二次是受教育部的委託於1964—1966年間舉辦的。段學復與王萼芳合作編寫了講義,並有陳重穆等外單位教師和本系的研究生參加,開展專題研究、撰寫論文。現在陳重穆已經在西南師范大學建立起了活躍的有限群科研集體。
1960—1966年段學復還兼任北京電視大學數學系主任,兩次參加北京市中學生數學競賽工作,寫文章、作報告,並撰寫了《對稱》一書,為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付出了心血。
從1978年起,隨著我國學位制度的建立,段學復在其他同志的協助下,集中力量培養出了有限群及其表示論和計算群論與組合數學這兩個方向的5名博士和14名碩士研究生,還指導了一名博士後。同時也培養了丘維聲等中青年教師和一些外校的進修教師。1988年,他參加編寫的《高等代數》獲國家教委「全國高等學校優秀教材獎」。
段學復曾多次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在大會上做學術報告。1982年他主持中國數學會第一屆全國代數學學術交流會,1984年主持北京國際群論討論會,並主編了會議論文集。直到1988年離休之後,段學復仍然在為我國的數學事業勤奮工作。近年來他承擔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教委博士點基金的科研項目,培養博士生、指導博士後。同時他仍然用相當大的精力關心和幫助青年教師的成長。
段學復的座右銘是「實事求是,認真嚴謹」。多年的治學經歷使他深深體會到,科學是老老實實的學問,任何一點調皮都是不行的。必須勤學多練,打好基礎,學深學透,做到能夠靈活運用,至少有一兩手過得硬的功夫。抓住問題後,要在掌握前人已有的主要工作的基礎上,開闊思想,多方探索,鍥而不舍,以期一旦貫通,得到成果。他以發現人才、培養人才為樂事,認為:師不必賢於弟子,能培養出勝過老師的學生是為師的最大快樂。
段學復曾經多次患病,特別是1959年夏天做的直腸癌切除手術,給他帶來了永久性的不便和困難。但他始終保持樂觀主義的態度,與疾病做了頑強的斗爭,一直堅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