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大學生工資
Ⅰ 現在一般大學的本科畢業生月薪上萬容易嗎
這里抄有一張中國薪酬網2017年統襲計的本科畢業生薪酬排行可以給你參考一下。表單涵蓋了48所985工程院校,150所211工程院校以及其他的本科學校2017年應屆生的薪酬表。圖中可以看出,2016年的應屆生最高平均薪資的是8877,最低的是3306。
綜合來看,月收入和你所在行業,工作的城市以及個人能力高低關系最大。一般來說,畢業工作幾年過後,在一線城市裡,月薪過萬還是比較正常的。企業招聘人員,絕對不會因為你是什麼學歷就給你高工資,好待遇的。即便應屆生入職時待遇高,如果你的業務水平達不到用人單位的期望,一段時間後一樣會拜拜的。
網頁鏈接
Ⅱ 大學畢業一年,月薪有多少
大學畢業月抄薪不等,取襲決於你的畢業院校、專業、學歷、個人綜合素質、就業城市等因素
很多大學畢業生畢業就失業了,要麼在家待業;根據統計,2017年大學畢業生780萬,高達60%的大學生起薪不超過3000元/月,十分凄慘。我在江西某四五線城市,我們小區保安工資4000左右。
當然了,如果你是浙大、中科大、哈工大、復旦、上交、清華、北大等名校熱門專業的碩士或博士,起薪基本上都是20萬左右或更高一些;大學生和大學生的差距很大,天壤之別
Ⅲ 在中國一年有多少大學生畢業
2017年大學畢業生780萬,2018年是 820萬
2017年大學生起薪,60%的(對應數量大概468萬人)月薪不超過3000元
可以這樣說,回中國的大學答,目前看來,至少 90%以上是很劣質的,學生進去在知識和專業技能方面並沒有什麼明顯提高,畢業後綜合素質和動手能力差,所以起薪也非常低;這與課程設置、大學師資力量、培養模式、辦學質量、學生自身因素等都存在密不可分的關系。
Ⅳ 985大學計算機專業畢業工資大概什麼程度
2021年全國高校畢業生數量預計達到909萬人,再創歷史新高。由於最近一年情況特殊,各大中小企業經營遇到了很多困難,整個就業市場都不如往年,很多大學畢業生稱找工作太難了。
而在另一面,我們卻看到不少985大學在發布就業質量報告時,聲稱學校畢業生平均薪酬近18萬,平均薪酬也創歷史新高。
兩個「創歷史新高」,似乎有點互相「打臉」的味道。特別是不少985大學對外公布的「年薪18萬」,真的有這么高嗎?
一、部分985大學薪資上揚
這里的985大學包括前不久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電子科技大學等重點大學。
南京大學2020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顯示,2020屆畢業生平均薪酬為17.83萬元,其中本科畢業生平均年薪酬為14.92萬元,碩士畢業生平均年薪酬為18.28萬元,博士為18.7萬元。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首屆本科畢業生平均年薪高達17萬元。
電子科技大學2020屆本科初始年薪平均為14.3萬元,比2019屆增加了1.8萬元。
上述3所985大學的畢業生不僅平均薪酬非常高,都是十幾萬,而且更重要的是都保持了增漲趨勢。根據南京大學的官方數據顯示,最近5年南京大學畢業生的平均年薪一直在持續上漲,2016屆畢業生平均年薪酬為10.78萬元,2017屆為12.7萬元,2018屆為14.41萬元,2019年屆為16.26萬元,2020屆為17.83萬元。與2016屆畢業生相比,短短5年時間,畢業生平均薪酬增幅已經高達65.4%。
985大學的畢業生初入職場,工資待遇真的就這么高嗎?簡直就是輕松月入過萬。我們來看看其它985大學的數據,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9屆本科平均年薪為12.12萬元,上海交通大學平均年薪為13.51萬元,也是輕松月入過萬。
Ⅳ 剛畢業的大學生月收入4500在上海是種什麼水平
隨著每年大學生畢業人數的逐年增加,其中少數的一部分人選擇了讀研究生繼續深造,大多數的人還是選擇步入社會謀求一份工作。那麼我相信大家都很好奇剛畢業的大學生月收入4500元的話,在上海是種什麼水平。我可以很實際的告訴大家,這只是剛剛維持溫飽而已。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以下幾點。
一、大學畢業生人數眾多。
剛畢業就月收入4500元,在一般人看來已經是比較不錯的工資水平了。但是上海市物價高是全國皆知的。而且初入社會的畢業生他們花錢的地方比他們上學的時候要多得多,去掉房租、水電費、車費和人際交往花銷,剩下的也就勉強維持溫飽而已。
總之,上海工作的大學畢業生總體現狀就是這樣,但是畢業生們也不要氣餒,只要夠努力、夠認真,牢牢地抓住機會,工資會越來越高的。
Ⅵ 就業方式發生什麼變化
就業方式發生什麼變化
從2001年到2017年,中國大學生畢業數量增加7倍,大學教育快速實現由精英教育到普及教育的轉變。
就業形式變化 大學生需直面「低薪白領」現實
這個夏季,中國將有795萬應屆大學生畢業。來自招聘網站的一份調查顯示,2017屆大學畢業生的起薪平均比起他們去年畢業的學哥學姐們下降16%,超過3/4的畢業生的實際薪資低於其期望薪資。
彭博社援引智聯招聘的數據稱,今年大學應屆畢業生的平均月薪只有4014元
兩位數的下降幅度有點讓人驚詫,似乎和統計數字中中國經濟企穩的指標不太相符。但如果放到中國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去考量,就會看到其中的合理性和必然性。隨著中國經濟轉型不斷走向深入,人才的結構性矛盾也越來越突出。大量工作崗位會消失,大量新工作崗位會誕生。總體上看,高薪舊崗位消失的速度會超過高薪新崗位產生的速度。
移動互聯網招聘平台直聘網發布的報告顯示,從崗位需求上看,包括機械製造、能源化工、房地產、建築、廣告傳媒等傳統行業期待流域的應屆畢業生均有不同程度的萎縮。過去這些行業都屬於需求龐大的中高薪酬行業。另外,超過四成學生工作與專業不對口。
一方面,大學的專業設置和社會需求變化總體上會有一個較長時間的滯後期。專業設置上從前期調研到首屆學生畢業,其間至少經歷十年漫長的過程。而另一方面,中國正在同時經歷工業化中期向工業化後期、工業化向信息化的雙重轉型,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正在經歷劇烈的`變化。
直聘網另外一項報告顯示,對比國內100所名牌大學2017年的畢業生平均起薪,中國科技大學從38名上升到第3,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大學也上升明顯,而北京大學竟然意外跌出前三。這個排序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會專業需求的變化。在大學生就業起薪排行榜中,互聯網公司和其他行業相比增長明顯,大量出產相關專業畢業生的大學,平均起薪必然水漲船高。
大學生起薪降低的另一個原因是大學生和非大學生就業人數與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需求結構的矛盾。2017年將有近800萬大學生畢業,同一年出生的人將近一半擁有大學學歷。而社會提供的新工作中,藍領和白領的比例卻根本不可能是1:1,據一些城市勞動市場的估計這個比例是1:3甚至更高。
從2001年到2017年,中國大學生畢業數量增加7倍,大學教育快速實現由精英教育到普及教育的轉變。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現階段中國大學生就業難恐將長期持續,甚至在一些領域還會重新出現「腦體倒掛」。如果大學生依然希望能從事白領工作同時自身又沒有太強的競爭力的話,就只能夠接受低薪白領的工作。
滴滴們改變就業方式,讓分配機制更公平
4月17日消息,《人民日報》今日刊發文章,介紹了分享經濟在我國的發展情況,對該領域帶動的就業進行了高度評價。《人民日報》表示,滴滴出行等分享經濟企業創造了大量靈活就業機會,將推動就業方式的改變,使得分配機制更公平。
《人民日報》認為,分享經濟連續兩年寫入全國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有著重要的意義,今年的報告更是要求明確,提出「支持和引導分享經濟發展」。報道援引了《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017》,稱分享企業帶來大量就業機會。
「支持滴滴公司等分享經濟企業……幫助去產能中失業人員和長期停產停工企業職工通過從事移動出行行業實現就業、增加收入」——人民日報稱,2016年11月,人社部、發改委等五部門在《關於開展東北等困難地區就業援助工作的通知》中專門提出了「移動出行專項幫扶活動」;2016年滴滴出行創造了1750萬個靈活就業機會,其中238.4萬人來自去產能行業。
有關專家表示,以滴滴為代表的分享經濟將成為去產能再就業的重要出路,而就業方式的轉變則帶動利益分配機制的新調整。
首都經貿大學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成剛援引滴滴幫助山西焦煤職工轉型的案例說:
在滴滴等平台做兼職,職工不用與原單位中斷人事關系,可繼續在原單位繳納社保,兼職收入也比較可觀,原單位則可降低部分用工成本,從而實現多方共贏。
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姜奇平認為,分享經濟改變了工業化基礎上的傳統就業方式,創造了龐大的靈活就業機會。報告顯示,2016年我國參與分享經濟活動提供服務的人數約為6000萬人,比上年增加1000萬人。
《人民日報》還表示,就業方式的轉變帶動著利益分配機制有了新調整。「傳統經濟學中,擁有者與使用者一般是僱傭關系,使用者只是拿工資的勞動力;但在分享經濟中,擁有者與使用者是分成關系。」姜奇平認為,勞動者通過分成改變了單純獲取工資的地位,加入到剩餘價值的分配中來,也有利於使得一次分配更加公平。
數據顯示,作為領先的一站式出行平台,滴滴出行平台每天完成兩千萬次以上的出行服務,涵蓋計程車、快車、專車、順風車、代駕、公交、小巴、租車等多種出行方式。其中,屬於網約車服務的專車、快車已經覆蓋了全國400多個城市,2016年全年有超過1750萬司機通過滴滴專車、快車獲得靈活就業和收入機會,每天有207萬專快車司機在滴滴平台上獲得平均超過160元的收入。
隨著分享經濟的發展,未來的空間將會更大。近日,麥肯錫全球研究院院長華強森在第二屆新經濟智庫大會上就表示,在2030年,共享出行促進城市出行消費總額將達1萬億元,拉動GDP凈增長總額將達6000億元,拉動各行業新增就業人數300萬人。共享出行還將提高乘客出行效率、增加司機收入,每天將有280萬小時的出行時間因此節約,司機每年將增加0.7萬億元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