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
❶ 挑戰杯獲獎作品範例有哪些
1. 第一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金獎作品:甲殼質材料研究&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該項目提出了一項公司計劃,專注於甲殼質纖維的制備技術,並倡導綠色生活理念,旨在提供優質的天然生物產品。
2. 第八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金獎作品:北京DS(德勝)太陽能電池科技有限公司商業計劃書。該計劃書突出了一種新型太陽能電池——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DSSC),並強調了公司擁有提高DSSC性能的專利技術。
3. 第八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金獎作品:高速公路智能節能照明系統。該系統集成了光電感測檢測技術、自動控制技術和多媒體顯示技術,實現了路燈的自動開關和追蹤照明功能。其中,旋轉式路燈作為核心專利技術,已申請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4. 第十二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金獎作品:新型有機高分子義齒代型底台的研發。該研發項目針對代型技術,在固定義齒製作中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改進物理性能和簡化製作工藝,旨在實現低成本、高精度、穩定性和操作性俱佳的新型代型底台,以達到批量生產高質量成品的目標。
❷ 挑戰杯獲獎作品範例有哪些
挑戰杯獲獎作品範例如下。
1、第一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金獎作品—甲殼質材料研究&開發有限責任公司。
介紹:甲殼質材料研究&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個提議中的公司,它擁有甲殼質纖維制備的專利技術,提倡科技為本的綠色生活新理念,為人類提供盡善盡美的天然生物產品。
2、第八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金獎作品—北京DS(德勝)太陽能電池科技有限公司商業計劃書。
介紹:主要產品是第三代新型太陽能電池—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DSSC)。公司擁有能夠提高DSSC性能的兩項專利技術。
3、第八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金獎作品—高速公路智能節能照明系統。
介紹:高速公路智能節能照明系統包括路燈系統、路燈控制系統和信息反饋系統,整合光電感測檢測技術、自動控制技術和多媒體顯示技術,實現路燈的自動開閉和追蹤照明,其中旋轉式路燈作為公司核心技術已申請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4、第十二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金獎作品— 新型有機高分子義齒代型底台的研發。
介紹:代型技術是固定義齒製作中的關鍵技術之一,代型底台的穩定性及精密性直接影響到固定義齒的質量。通過改良其物理性能、簡化製作工藝,從而獲得低成本、高精度、穩定性好、操作性強的代型底台,最終達到批量化生產成品的目的。
❸ 「挑戰杯」是什麼啊幾年一次
全國挑戰杯大賽分為「挑戰杯」創業計劃大賽和「挑戰杯」大學生課版外科技作品大賽。前權者主要是一個創業活動競賽,後者是大學生的我科技作品競賽比的是學術論文和調查報告、科技發明等科技作品。這兩個比賽都分別是隔年一次,也就是說每年都有挑戰杯,但連續兩年的挑戰杯是不同類型的。
拓展資料:
「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是由共青團中央、中國科協、教育部、全國學聯主辦的大學生課外科技文化活動中一項具有導向性、示範性和群眾性的創新創業競賽活動,每兩年舉辦一屆。
競賽的宗旨:培養創新意識、啟迪創意思維、提升創造能力、造就創業人才。
競賽的目的:引導和激勵高校學生弘揚時代精神,把握時代脈搏,將所學知識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培養和提高創新、創造、創業的意識和能力,並在此基礎上促進高校學生就業創業教育的蓬勃開展,發現和培養一批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業潛力的優秀人才。
競賽的基本方式:高等學校在校學生通過申報商業計劃書參賽,有條件的團隊可在此基礎上進行商業運營實踐。聘請專家評定出具備一定操作性、應用性以及良好市場潛力和發展前景的優秀作品,給予獎勵。組織作品和成果的交流、展覽、轉讓活動。
❹ 親,請問挑戰杯的舉辦時間和全稱。 全稱是挑戰杯中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還是全國大學生系列科
挑戰杯是「挑戰杯」全國大學生系列科技學術競賽的簡稱,是由共青團中央、中國科協、教育部和全國學聯共同主辦的全國性的大學生課外學術實踐競賽,競賽官方網站為www.tiaozhanbei.net。「挑戰杯」競賽在中國共有兩個並列項目,一個是「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另一個則是「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這兩個項目的全國競賽交叉輪流開展,每個項目每兩年舉辦一屆。
「挑戰杯」 分為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和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
時間:
以下以第十二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為例(2011年舉辦),簡述時間安排。
(一)組織發動階段(2010年11月)
1. 召開全國組委會第一次全體會議,討論通過並下發《「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章程》、《「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評審規則》、《「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申請承辦辦法》、《第十二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組織實施計劃》等,並將這些文件作為本屆競賽的指導性文件。
2. 共青團中央、中國科協、教育部、全國學聯和遼寧省人民政府於2011年11月下達《關於組織開展第十二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的通知》。
3. 各省(區、市)於2010年11月成立由省級團委、科協、教育部門、學聯及有關單位牽頭的省級組織協調委員會。
4. 各參賽高校在校黨委等部門領導下,於2011年11月底前成立由校團委等有關部門及學生會、研究生會共同參加的參賽協調小組,並確定本校參賽組織實施計劃,在學生中開展充分的宣傳發動工作。
(二)省級初評和組織申報階段(2011年3月-2011年6月)
1. 2011年4月,各校按「挑戰杯」章程有關規定舉辦本校的競賽活動,並擇優推出本校參賽作品。
2. 2011年5月底前,各省(區、市)組織協調委員一會完成對本地申報作品的初評。
3. 2011年6月10日前,發起高校需將本校3件直報作品報送第十二屆「挑戰杯」競賽全國組委會,寄出截止日期以當地郵戳為准。直報作品需一式四份,直接報送的作品不計入各省、區、市報送作品限額內(寄送地點:主辦大學團委,比如十二屆是大連理工大學團委)。
4. 2011年6月15日前,各省(區、市)從各校申報的作品中每校至多選出6件作品(其中,發起高校至多3件作品,各省、區、市選定作品總數不得超過全國組委會規定的限額)報送第十二屆「挑戰杯」競賽全國組委會,寄送作品一式四份及《目錄表》,寄出截止日期以當地郵戳為准(寄送地點:主辦大學團委,比如十二屆是大連理工大學團委)。
同時,請各省級組織協調委員會組織本地參加終審決賽的學生在「挑戰杯」競賽官方網站(www.tiaozhanbei.net)上報送作品及申報書。
(註:很多高校和省份會在這個階段或稍早舉辦自己學校/省份的「挑戰杯」校賽/省賽,以選出優秀作品,比賽時間不一樣,具體時間請以自己高校和省份通知為准)
(三)全國復賽和參賽准備階段(2011年7月-2011年10月)
1. 全國評審委員會於2011年6月成立,並召開評審委員會主任辦公會議,制定《評審實施細則》。
2. 全國評審委員會於2011年7月對作品進行預審。
3. 全國組委會於2011年8月向各地各有關高校下達終審參展通知及作品展覽、演示等有關技術性規范要求。
4. 各地各校按照組委會要求,於2011年9月上旬至10月做好參評參展的各項物資技術准備和組團組隊准備。
(四)全國決賽和表彰階段(2011年10月)
1. 各校參賽隊到主辦高校,比如十二屆是大連理工大學報到、布展。
2. 舉行全國組委會第二次全體會議,通報競賽籌備情況、作資格及形式審查報告、通過終審日程安排、抽簽產生評審委員會委員並組成資格評審委員會。
3. 舉行參賽作品展覽、組織作品轉讓洽談活動,聘請律師和公證人員為技術轉讓各方提供服務。
4. 全國評審委員會對參賽作品進行終審,對參展作品作者進行問辯。
5. 若競賽期間接到對作品資格的質疑投訴,則召開資格評審委員會會議,按程序評定該作品的參賽資格。
6. 舉行全國組委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報評審情況,表決通過下一屆「挑戰杯」承辦高校。
7. 公布獲獎情況,並向獲獎單位及個人頒發獎杯、證書,舉行承辦高校交接儀式。
以上只能作為參考,每年的時間都會有所變動。
❺ 明年的挑戰杯什麼時候開始是大挑還是小挑
明年的挑戰杯是大挑——第十二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科技作品競賽。大概在明年的三、四月份開始學校的初選,五月份為地區選拔,九月底十月初為全國選拔。
挑戰杯是由共青團中央、中國科協、教育部、全國學聯和地方省級政府共同主辦,國內著名大學承辦、新聞媒體聯合發起的一項具有導向性、示範性和群眾性的全國競賽活動。
自1989年首屆競賽舉辦以來,「挑戰杯」競賽始終堅持「崇尚科學、追求真知、勤奮學習、銳意創新、迎接挑戰」的宗旨,在促進青年創新人才成長、深化高校素質教育、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在廣大高校乃至社會上產生了廣泛而良好的影響,被譽為當代大學生科技創新的「奧林匹克」盛會。
競賽意義:
(1)吸引廣大高校學生共同參與的科技盛會。從最初的19所高校發起,發展到1000多所高校參與;從300多人的小擂台發展到200多萬大學生的競技場,「挑戰杯」競賽在廣大青年學生中的影響力和號召力顯著增強。
(2)促進優秀青年人才脫穎而出的創新搖籃。競賽獲獎者中已經產生了6位國家重點實驗室負責人,20多位教授和博士生導師,70%的學生獲獎後繼續攻讀更高層次的學歷,近30%的學生出國深造。
他們中的代表人物有:第二屆「挑戰杯」競賽獲獎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得者、中國十大傑出青年、北京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鄧中翰,第五屆「挑戰杯」競賽獲獎者、「中國傑出青年科技創新獎」獲得者、安徽中科大訊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總裁劉慶峰,第八屆、第九屆「挑戰杯」競賽獲獎者、「中國青年五四獎章」標兵、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7級博士研究生胡鈴心等。
❻ 「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的歷屆回眸
挑戰杯承辦時間 挑戰杯承辦方 1989年 第一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由清華大學承辦 1991年 第二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由浙江大學承辦 1993年 第三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由上海交通大學承辦 1995年 第四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由武漢大學承辦 1997年 第五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由南京理工大學於承辦 1999年 第六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由重慶大學承辦 2001年 第七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由西安交通大學承辦 2003年 第八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由華南理工大學承辦 2005年 第九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由復旦大學承辦 2007年 第十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由南開大學承辦 2009年 第十一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承辦 2011年 第十二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由大連理工大學承辦 2013年第十三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由蘇州大學和蘇州工業園區聯合承辦 2015年第十四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由廣東工業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聯合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