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大學本科 » 大學生利他

大學生利他

發布時間: 2025-09-13 11:36:42

⑴ 服務社群參與方式有哪幾種

大學生社會公益實踐活動由大學生發起或參與,以利他為內容,以公共利益為目標指向。大學生社會公益實踐是服務社群的一種方式,也是大學生觀察和研究社會的途徑。經由這一渠道,有利於大學生把專業知識應用到社會服務之中,拓展了青年大學生的視野,也為社會公益事業帶來了新的動力。大學生社會公益實踐活動具有自願性、社會性、利他性、學習性以及多方聯動性等多重屬性,體現了青年學子接觸社會、參與社會、改善社會的良好願望。

1.大學生社會公益實踐的自願性

大學生社會公益實踐是大學生自願參與的一種善意的舉動,是以大學生的自願自覺為前提,並不是出於政府或學校的強制。當然,政府部門或高校出於鼓勵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參與社會以及回饋社會的良好意願,制定一些政策或採取相關措施來推動大學生進行社會公益實踐,只要這些措施和辦法是倡導性的而不是強制性的,並且大學生是可以根據自身實際選擇參加與否的,就應多從正面的角度予以支持和理解。否則,政府和高校在大學生社會公益實踐中就會成為不作為的相關方,資源的配置和公益生態系統也因此變得極不完整。

2.大學生社會公益實踐的社會性

大學生社會公益實踐是在社會領域踐行,其活動平台是在社會,服務對象的指向也應具有社會方面的特徵,而不是服務經濟部門或私人部門。參與社會公益實踐的大學生應該走出校園,在了解社會民情及環境特徵的基礎上參與服務活動。大學生社會公益實踐的社會性,也意味著大學生公益實踐將產生一定的社會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將改善社會某方面狀況,或促成社會的發展進步。

3.大學生社會公益實踐的利他性大學生社會公益實踐具有利他性,不以私利為目的,以更多人的公共好處為目標,從社會公益實踐項目的設計初始便應確立「公益」這個核心價值。青年大學生群體普遍具有熱心公益、胸懷理想、有所作為的心理特點,青春、理想、激情與公益的結合,將激發出大學生服務社會、奉獻社會的強大動力,使得青年大學生成為推動社會福利發展的重要力量。

4.大學生社會公益實踐的學習性大學生社會公益實踐是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一種方式。在這里,「實踐」指的是學習實踐,是把理論和專業知識在現實中加以應用,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從而促進學生學習,也就是通過「做」來進行的「學習」。所以,在推動大學生參與社會公益實踐活動時,應強調其「在做中學」的意涵,讓大學生把社會公益實踐活動和專業學習有機結合起來。大學生是在高等學校接受教育的人,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在推動大學生參與社會公益實踐時,要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高度讓學生參與社會、服務他人並最終提升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而,大學生社會公益實踐無論具有多麼重大的意義,但其最基本的還應回歸教育的本質,促成學生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5.大學生社會公益實踐的多方聯動性大學生社會公益實踐活動,既可以是大學生自身發起,也可以是大學生參與學校、政府組織、民間非營利機構等組織的公益活動中,最重要的是深入到基層民眾中去。因而,大學生社會公益實踐是多方聯動的。不能誤認為,大學生社會公益實踐活動必須只能由大學生自己組織發動,而應從資源整合的角度考慮大學生社會公益實踐活動,從整體社會系統的角度考量大學生社會公益實踐項目的設計與實施。

無論發起者或組織方是誰,大學生參與社會公益實踐活動主要是在幫助他人、服務社會的過程中開闊視野、提升能力和完善自我。因而,利他性和學習性是大學生社會公益實踐最為根本的屬性。社會公益實踐可以把大學生個人發展與社會的整體繁榮緊密聯系起來,通過兩者的有效互動而相得益彰。社會公益實踐的核心是「人」,既是服務「人」的公益行動,也是培養「人」的有效方法。通過促成大學生參與社會服務,可以達到促成大學生深入社會、了解社會的目的,從而實現培養他們的擔當精神、探索精神、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目標。

⑵ 大學生如何踐行明道修身利他共榮理念

明道、修身、利他、共榮
踐行明道、修身、利他、共榮理念,唯有先解其義,再行其德,方為大學生者為人處世之道。
明道,顧明知其意,一個人要做的事情,明確自己的初心使命、生命目的和意義。大學生,為大學者,大學之德在明道,明確所學目標與方向。現今社會,大學生數以千計,數量龐大,質量不齊,專業與市場脫節,技能與供需矛盾。畢業生找不到好工作,只能內卷考研考公上岸;單位找不到好員工,只能望洋興嘆。所以,大學生先得明白自己所學專業是否符合時代發展前景,自己所用心思是否能促進學業基礎扎實牢固,兩者兼者必定厚積薄發,業已成功。缺一者,如果選擇了,也要堅持,有所堅持與行動,也能成大事。
修身,古人雲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大學生者,先正其身,做一個正直善良的好人,立一個品行優良的能人。大學生,十八歲的年紀剛剛青春枝頭,成年後更具強於中小學生的意志與身體,塑造其身也更加有力。身不僅僅是一個人的身體,更是一個人的品性,身正不怕影子斜,一身正氣滿乾坤。大學生的身正氣,與生俱來的朝氣,更能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影響更多的人。行得正坐得直,一板一眼頂天地,時刻嚴於律己,學會正直與勇氣,更要學會善良與真誠。
利他,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就是要為他人服務,為他人著想,動員他人影響他人。先天下憂而憂,後天下樂而樂,凡是別人第一位,自己最末位。大學生,以學習為重,樂於助人積極向上的精神要永存心中並付諸行動。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別人困難時你要挺身而出,別人落魄時你要雪中送炭,帶動你身邊的他不忘學習,影響身邊的他刻苦努力,大家一起進步,影響的不僅是別人,更是自己。
共榮,榮辱與共,同甘共苦,大家要共同進步,共同繁榮,共同幸福,前提也要共同經歷,共同刻苦。大學生的幸福其實很簡單,考試不掛科、專業有前途、畢業有著落,但是這些都是建立在你們奮斗的基礎上的,天上不會掉餡餅,白日不會有好夢,在探索真理,追求知識的路上,請帶上身邊的同學朋友,進步的同時還能撐起更大的一片天空。不是什麼時候都要走得快,還要想著走得遠,走遠了,你的眼界就開闊了,心也豁然了。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幸福真的需要你我他。

⑶ 大學生人際交往的不良行為及克服方法有哪些

大學生人際交往的不良行為主要包括自私心理、自傲心理、猜疑心理和逆反心理,克服方法分別如下

  • 自私心理:自私心理會阻礙個體與他人的良好互動。要克服這種心理,大學生需要培養利他精神和共情能力,學會從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關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從而促進更加和諧的人際關系。

  • 自傲心理:自傲心理源於對自己的過高評價,導致難以與他人建立真正的友誼。大學生應當學會謙遜,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不足,以平等、尊重的態度與他人交往,從而建立健康的人際關系。

  • 猜疑心理:猜疑心理會導致不必要的誤解和矛盾,破壞人際關系。大學生應當培養信任感,學會從積極的角度看待他人,避免無端的猜疑和懷疑。在與人交往中,要保持開放的心態,相信他人的善意和誠意。

  • 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源於對權威或他人的不滿,會影響大學生的人際交往。當發現意見不合時,大學生應當學會以平和的心態進行溝通,尊重他人的觀點,尋求共識。通過有效的溝通,可以化解矛盾,增進彼此的理解。

綜上所述,大學生要克服人際交往中的不良行為,需要培養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積極參加社團活動,提升人際交往技能,並學會調整自己的行為和心理狀態。同時,學校和社會也應給予大學生更多的指導和支持,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建立和諧的人際網路。

⑷ 利他行為的影響利他行為的因素

有些心理學者認為,觀者在決定是否作出利他行為之前,會作出一系列的判斷。他必須觀察當時發生了什麼事?當事人是不是需要幫助?這種幫助是不是非常緊急的?自己是否應該伸出援手?應該採取什麼樣的行動?藉助什麼辦法完成這一行動?因此,人們在作出助人的決定之前,有許多事需要考慮,盡管在一些非常迫切的情況下,某些人很快就作出了反應,但是,一些心理學家認為,他柄在決策之前,通常會逐個地考慮到如上幾個問題。
經驗表明,在旁觀者認為情況緊急的時候,他們通常會對當事人施予幫助。為了研究哪些情況會被定義為「緊急情況」,美國心理學家蘭斯·肖特蘭德(L. Shotland)和泰德·哈斯頓(T. Huston)曾作了一項調查研究,研究者事先把「事件的緊急程度」區分為五個層次:第一級是非常緊急的情況,第二級是比較緊急的情況,如此遞減,第五級被定義為最不緊急的情況。他們列舉了一系列事件(如表12-1所示),讓69名女大學生和21名男大學生對它們的緊急程度加以評價。結果發現,緊急事件有如下特點:①突然或出乎意料地發生;②當事人可能要受到傷;⑧隨著時間的延續,情況越來越嚴重和危險;④沒有其他人竒以幫助當事人;⑤旁觀者有能力給予當事人幫助。
隨後的幾項實驗紛紛證明:無論是什麼事件,如果人們將其判斷為緊急的,就有可能給予幫助,事件被認定的緊急程度如何,決定了旁觀者給予幫助的可能性大小。因此,緊急情況是利他行為喚起的決定性因.素之一。求助者的需要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但是,助人者是否有能力提供有效的幫助,也會影響他助人與吾的決策。如果求助者的困境嚴重到沒什麼辦法能夠幫助他的話,那麼,旁觀者很可能不會提供幫助;反之,如果旁觀者感到有能力幫助求助者,就很有可能給予實際的幫助。例如,當一位心臟病人突發病症,摔倒在街上時,想要幫助他的人只需要打一個急救 電話,或者攔車送他上醫院就可以了,多數人都能做到,所以,會有很多人樂於幫助他。 當緊急情況非常明顯,而且人們也有能力提供幫助時,為什麼還有人見死不救、漠然視之呢?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旁觀者考慮到了幫助他人的行為可能會帶來麻煩和損失。例如,當兩個人非常兇狠地動手打架時,旁觀者一般不會貿然插手干預,因為大部分人擔心受到傷害。
當一種助人行為不會威脅到旁觀者的身體安全時,仍然會有人畏懼不前。當旁觀者看到有人跌倒在馬路旁邊時,他會想到如果他去幫助此人的話,就會浪費許多的時間,假如他沒有什麼急事,或許會上前相助;反之,就會減少的可能性。其次,如果救助這位跌倒的路人需要花自己的錢,那麼代價就更大了。再者,如果需要幫助的人非常骯臟、渾身是血,那麼,與他的近距接觸有可能會帶來不愉快的體驗,這也是助人的代價之一。但是,當旁觀者考慮到幫助此人有可能會帶來獎勵時,他就很可能會提供幫助。 人們不願意幫助一個喝得醉熏熏、晃晃悠悠地走在路上的酒鬼。求助者需要幫助的程度,是決定我們是否給予幫助的重要因素。一般說,我們更容易幫助那些我們認為他們自己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因而必須求得幫助的人。例如,迷路的小孩比迷路的大人更容易得到別人的幫助;盡管現在世人對女人的看法有所改變,不再像從前那樣認為她們沒有能力自助,但是,人們仍然認為女人應付困難的能力比男人低,因此,我們會感到有責任去幫助一個遇到麻煩的女人。我們也比較願意幫助我們喜歡的人。另外,如果有人由於外在的、大家也認為合理的原因(比如疾病或意外事故)而陷於困難的話,他們會比那些自已造成困難的人更容易獲得幫助,也就是說,我們往往拒絕幫助那些由於自己的過錯或不適當的行為而遇到麻煩的人,例如酗酒者、粗心大意而釀成大錯的人,等等。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哈沃德和威廉,克雷諾(W。Havard&W.Kurleno,1974)在一所大學的圖書館里進行了一項有關的現場實驗,說明了求助者的性別、旁觀者與求助者的交往等因素與旁觀者助人與否的關系。研究者讓一位實驗助手扮演「求助者」,「求助者」的角色是一位大學生,他與其他幾位同學(這幾位同學並不知道他們已經進入一場實驗之中)坐在圖書館的一張桌子旁邊看書。研究者再讓另一個人扮演「小偷」,「小偷」衣衫襤褸、蓬頭垢面、骯臟不堪,他走進圖書館,匆匆地看了一眼圍坐在這張桌子周圍的人之後,就遠遠地坐在另外一個地方。當「求助者」離開閱覽室之後,「小偷」揀起了一本「求助者」的書就消失了。當「求助者」返回時,因為他的書不見了,所以,他表現出非常吃驚的樣子,並請求其他人幫助尋找。不一會兒,「小偷」也回來了,但手裡沒有那本書。研究者想知道,坐在附近的那些學生會幫助「求助者」捉住這個「小偷」嗎?研究結果表明:如果「求助者」是女性,會比男性更容易得到周圍人的幫助;如果「求助者」在離開閱覽室之前和周圍的人聊過天,哪怕是問問時間,也會提高得到幫助的可能性。這說明,聊天這一短暫的交往使「求助者」與旁觀者之間產生了某種微妙的聯系,增加了旁觀者提供幫助的責任和願望。
許多事實和實驗研究還證明,外貌有吸引力或者是人品好的人更容易得到別人的幫助。相反,如果某人的外表令人討厭的話,會大大地減少人們幫助他的可能性。
求助者對自己所處的困境所應當承擔的責任,也是影響他人給予幫助與否的一個重要因素。同樣是一個跌倒在路邊的行人,如果他手裡拿著一根拐杖,人們就相對願意幫助他;如果他手裡拿著一個酒瓶,就很少有什麼人願意幫助他。

熱點內容
大學生認為什麼是愛情 發布:2025-09-13 13:36:46 瀏覽:896
感覺讀博士導師幫不了什麼 發布:2025-09-13 13:30:53 瀏覽:847
大學生早餐店 發布:2025-09-13 13:29:38 瀏覽:598
大學生寒假游學 發布:2025-09-13 13:28:49 瀏覽:321
上海大學老師收入 發布:2025-09-13 13:21:52 瀏覽:413
暨南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考研 發布:2025-09-13 13:21:06 瀏覽:207
蘇州大學考研錄取比例 發布:2025-09-13 13:20:13 瀏覽:230
戲文考研大學 發布:2025-09-13 13:08:00 瀏覽:989
誠信對大學生的重要性 發布:2025-09-13 12:54:51 瀏覽:221
滄州師范大學教授工資 發布:2025-09-13 12:50:42 瀏覽:403